基础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通才教育,其的核心是人的基本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充实与提高,它既包括了做事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更包括了做人的基础(道德与良心),水平不同层次也不一致,它除授课外,主要靠环境与教师的影响和感染。大学与学院不同,工大与理工大不同,系与科不同,函授与面授不同,……等等,恐怕不单是一个名称吧!根本在于环境之差异也。例如,单纯工科院校年年只上这课的教师上的"高等数学"与数学系专业教师上的同样的"高等数学"就有所不同(所以工学院与理工大学在基础教育上就有不同),一位职业领导当校长与一位真正教授当校长的大学就是大不一样,当年提出的"教授治校"、"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等话,若除去其政治含义,只就业务而论也有它的合理之处,我至今仍然怀念那些远去了的教授,在我的回忆录中,写到50年代初在大学里听到许多知名的教授给我们上课时写道:"那时上课特别认真,都渗透着老师们的真知灼见与对学科的巨大热情,这是最感人的了!那一幕幕声情并茂、幽默风趣、深刻独到的讲授,与执着认真、敢于讲话的教授风格,体现出的那种独立之思想与自由之精神,那种令人起敬的一股子骨气、傲气与才气,真的,使人终身难忘!这么多年了,一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深切地感到中学与大学的根本不同就在这里。不知为什么后来我们的大学越办似乎越象中学了(仅仅是课程有点不同),细数起来究竟有那些地方不该象中学而象了中学也说不上来,这么多年也只是一种说不清的感受而已,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用一句话来啊概括说,那就是没有了真正的大学教授。"近半个世纪以来,原有的教授历经三番五次地脱胎换骨,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只能是夹着尾巴度日,当年的气质早已荡然无存,后来,仅仅是为了技术与业务的需要虽又不断培养了一些教授(主要在技术学科上),但那多是按口头上讲德才兼备,实际上以政治第一、血统第一、党性第一为标准选拔出来的,虽然就其业务能力与水平来讲其中也不乏达到甚至超过前人的,但是,社会环境早已不允许作为教授的灵魂的那种"独立之思想与自由之精神"的存在了。除学校内部教学环境外更包括了所在的教育制度与社会、政治大环境。世界各国的千万所大学,它们的差异,除教师、课题、教学条件等不同外,更在于学习理念、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不同,橘生淮南是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根系所在之土壤不同也,就为了这土壤,才有了花许多钱财、千里迢迢前去留学的必要了。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素质与大学生源,而大学与大学后的基础教育缺失,则关联着社会高级人才、知识分子队伍的水平,可以说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与素养的熏陶大学培养出来的只是文化、技术的工具,而绝不是真正的(代表了社会良心的、有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我国大陆为什么会长期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这种基础教育的严重缺失,过早文理分科,单纯强调技术培训(在"科学"后面总要加个"技术"二字,把"重视科学"要说成"重视科技","科学家"称为"科技人才",……,反映了对科学思想与理念的不够重视),长期忽视通才教育。长远来看对我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要大声呼唤久违了的通才教育!需知,驯化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对付奴隶和农奴的,使用的是鞭子,产生的是奴才;打磨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对待工人的,使用的是机械训练,制造的是驯服工具;而教育应当是社会主义里主人们享受的,使用的应当是尊重与发展,成就的是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就是看它是否把人当作人,判断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如何,就是看它把人当作人的程度如何。既是人的教育,就应当重视通才教育。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