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澳洲华裔学者孔保罗先生的失业理论与社会援助保障模型
谁将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奖的中国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几个月前,无意间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的一篇文字,他从尤努斯小额创业贷款的角度对孔保罗的研究做了分析,认为即使授予孔保罗诺贝尔奖也不为过,读完之后颇为震惊。近日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揭晓,再次触动了笔者。这里,这里我们再从他们获奖的原因来对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人,做一个简单推测。
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何在?
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位西方经济学家一同获得。他们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戴蒙德(Peter A Diamond)和美国西北大学的莫腾森(Dale Mortensen)以及拥有英国与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伦敦经济学院的萨利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解释授奖给他们的原因时说,这三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搜寻摩擦理论(search and matching theory),这一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
什么是搜寻摩擦理论?按照传统市场观点,买家与卖家、雇主与求职者之间都可以非常简单地找到对方,而且双方对价格和其它相关信息都全面掌握。现在很多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失业问题是就业机会短缺造成的,实际上就是基于这种传统理论。但是这三位经济学家的搜寻摩擦模型却证明,买家与卖家、雇主与求职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很多的“摩擦”,也就是说,双方实际上未必都了解对方及其相关信息,而且了解对方需要付出一定非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买家未必可以找到合适的卖家,卖家也未必可以找到合适的买家;而且因为搜寻成本,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接受不合适的对方;在就业市场也同样是如此——求职者与雇主也未必可以立即找到对方;而且即使可以找到对方,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在大量失业者存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
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失业摩擦理论模型
职位空缺率 4.0%
3.5%
3.0%
2.5%
2.0%
3% 4% 5% 6% 7% 8% 9% 10%
失业率
The U.S. Beveridge curve, 2000–2010. Source: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显而易见,搜寻摩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使我们对于很多经济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就业而言,它对传统的失业理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证明,当今社会的失业未必是就业机会短缺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失业问题,只是简单化地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经济发展得再快,也会存在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搜寻摩擦”,还是会有很多求职者不能及时就业。所以,这一理论无疑将会对当今社会的很多极其重要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不过“搜寻摩擦”是否从理论上解决了全部的失业问题?换言之,失业是不是都是由“搜寻摩擦”而引起的?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并不能说明这一点,也就是说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彻底推翻传统理论,尤其重要的是,对于如何解决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摩擦”,并没有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他们也没有突破传统的降低失业率的传统。所以也有不少人感到他们发研究不足。只要对这三位学者中戴蒙德最近的遭遇做一个简单观察,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今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三位经济学家为美联储系统管理委员会候选人,其中就包括戴蒙德。可是其他两位经济学家得到了美国参议院的认可,唯有戴蒙德被参议院否定。为什么戴蒙德会被美国参议院否定?其实现年70岁的戴蒙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还是一位重量级的社会保障权威学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失业率及社会就业问题。他认为政府向失业者发放救济金,就会使得失业者不着急重新上岗,耐心寻找合适工作,从而使得失业率高涨。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将失业救济金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才可以降低失业率。而这种做法其实只会加剧人们不合理仓促就业的压力。所以他的一些观点,并不能使人们接受。即使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一些美国参议院还是这样认为。这实际上也就是参议院不完全认可他的根本原因所在。
孔保罗先生的研究与贡献
曾经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孔保罗所提出的模型与理论与这三位经济学家非常近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他提出并证明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定理:失业的可消灭性与不可消灭性。即从整个社会而言,任何市场经济社会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失业,因为失业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产生的,可是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出现的失业者都可以重新就业,除非不找工作。所以,从个人角度来看,失业者都可以重新就业,除非由于各种原因不找或不能找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失业者重新就业所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例如美国,有统计以来的记录表明,其平均时间为13周左右。所以绝大多数的失业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更不是终身的。
孔保罗的失业模型
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世界各国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都未达到100%,不过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大学生就业率就会节节上升,通常在毕业之后26周,便可以达到85%以上;而在毕业后52周,更可达到99.9%左右,除非不找工作。中国也同样如此。事实上中国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并不低于其它西方国家,而且在毕业26周后的就业率更超过85%;毕业后52周,99%都可以就业,除非不找工作。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既然失业者都可以就业,为什么还会存在就业问题?这是由于失业者是不断产生的。因此就业问题是不断重复产生的。所以虽然失业者都可以在毕业之后就业,可是失业问题还是不可能消灭的。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之所以不会因失业而走向崩溃,就是由于失业者不断地重新就业。例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如此。在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消失之后,今年还会出现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今年还会有新的大学生毕业,他们的就业还是需要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同样,明年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是不可能消灭的。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率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道理其实非常简单,这就是大学生并非仅仅需要一份工作,而是需要一份适合的工作。现在人类社会的工作种类已经由过去的三百六十行发展到数十万种。要从这许多工作中确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雇主,并说服雇主接受自己,就必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是有些人较短,有些人较长而已),而根本不可能都一蹴而就。所以,即使社会就业机会总量并不短缺,大学生也不可能在毕业时全部立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重复出现与不断消失规律示意图
虽然失业者都可以重新就业(除非不找或不能找工作),而且失业是暂时的,然而失业就是失去了收入,对于没有社会保障的失业者而言,失业是难以接受的。即使是在社会保障的覆盖之下,失业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失业救济金只能维持失业者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所以人们必须仓促就业。这就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失业问题。可见,孔保罗的就业理论与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经济学家颇为相似。不过孔保罗的模型从根本上彻底推翻了传统的失业理论,更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就业问题的奥秘,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失业问题,根本不是由于就业机会短缺造成的,而是由于不合理仓促就业造成的。
然而应该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与上述三位经济学家不同,孔保罗认为失业问题只能化解,而不能消灭或降低失业率。为此他提出应该对失业者提供全面社会援助保障。孔保罗指出,因为失业的不断产生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客观规律,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不过绝大多数的失业者都可以重新就业,除非不找工作。所以绝大多数失业者的困难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性的——从纯经济学上来看,仅仅是个人资金链的暂时断裂(或尚未建立)而已。只要重新就业,失业者的问题就会解决。因此对于失业者既不能不提供任何社会保障,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是简单化地为在社会保障体系内的失业者提供有限的救济性保障,而是应该对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实施改革,实施社会全面援助保障。可是迄今为止的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对所有在社会保障覆盖之下的社会成员一律实施社会救济(西方一些国家甚至将社会保障称之为社会福利,原因就在于此),这是完全不符合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基本社会公平原则的。例如大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未来的中产阶级和富人,而且平均富裕程度会超过现在的中产阶级和富人,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救济施舍,可是他们是未来的中产阶级和富人,在当前他们还是存在着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的。因此也不能对他们当前的困难置之不理。而是应该基于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原则实施全面社会援助。为此孔保罗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障模型,这就是全面援助保障,例如对于大学生,社会全面援助保障应该是:
a) 社会保障体系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援助管理基金;
b) 就业援助管理基金对每个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实施全面援助保障,即按照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市场工资标准,按月(或按周)预支工资给每个大学生;使他们从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时就进入就业状态;一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
c) 大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在不影响基本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全部工资及利息给社会保障体系;
d) 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或收入低于贫困线,可以暂缓偿还或豁免(关于大学生全面社会援助保障更为详细的说明,请参见孔保罗的《大学生全面社会援助保障基本原理概述》一书)
显然,实施社会全面援助保障,失业问题将不复存在,就业社会保障问题也不复存在,而且它还可以节约极其巨大的社会保障开支,因为只要实施全面援助保障就无需对至少95%以上的失业者再实施救济保障,因为他们都可以用自己未来的收入自我保障。所以社会保障体系只需要对那些未来收入不足以自我保障的失业者实施救济性保障,而根据联合国伤残人士的统计标准,伤残人士不会超过人口的5%,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完全或部分康复的。因此未来收入不足以自我保障的失业者不会超过失业者的5%。
当然,实施全面社会援助保障,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启动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呆账与坏账控制等,怎样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实施全面社会援助保障?孔保罗又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模式,即互助循环保障。孔保罗指出,失业问题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而且失业人数越是巨大,这一机遇所带来的社会财富也就越大。不过非常遗憾,迄今为止的社会保障是一律救济保障,这种保障既不能将失业问题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机遇,更不能解决失业问题,而且极不公平(违背了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基本社会公平原则),也难以实施,因为它需要极其巨大的资金。
什么是互助循环保障?所谓互助循环保障,就是利用社会问题来化解社会问题。孔保罗指出,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都可以是一个天然的资金周转的安全保障平台。因为任何社会保障体系在理论上都是由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性付费体系和一个覆盖全体可纳税人的强制性收费体系组成的,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只要实施全面援助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就无需对绝大多数人实施救济性保障,因此实施全面援助保障,社会化保障体系是不会产生亏本的。
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示意图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一个“超政府”的政府机构——它的寿命比任何一届政府都长。任何一个政府的倒台都不会也不可能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倒台。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完全可以向金融机构贷款,来解决启动全面援助保障所需要的资金问题,而这种融资是金融机构求之不得的最佳贷款。因为社会保障是不会也不可能赖账的,而目前由于社会保障造成的巨大投入,使得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束缚,因此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巨大,它们亟需数额巨大的优质贷款。然而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产业能够在使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消化巨大的资金。只有社会保障体系才可以安全稳妥地消化巨额资金。
社会援助保障节约社会救济保障开支示意图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实际上也只有)用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短缺问题,来化解金融体系亟需优质贷款的问题,这也就是互助循环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实施全面社会援助保障,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金融机构,而且还有利于政府和失业者。同样,金融机构借钱给社会保障体系,既获得了巨额的最优质贷款,优化了自身的贷款结构,又解决了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问题。
孔保罗的互助循环保障模式还同样适用与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扶贫保障。关于这些,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这里全部展开。
孔保罗的大学生互助循环全面社会援助保障模型示意图
综上所述,孔保罗的模型不仅可以使我们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失业问题,还可以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劳资关系的真正平等。因为只要实施全面社会援助保障,失业者可以预支未来的工资,则雇员的经济地位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任何一个雇主都不能再欺压雇员,而必须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否则雇员就会无忧无虑地辞职。同时,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是否发达,都可以立即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这一体系的建立必将极大地减轻政府负担,从而导致大幅度减税和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经济,实际上都面临着极大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一些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甚至于非常悲观地认为,唯有发生一两次大规模的战争,才可以解决当前世界的经济问题。可是孔保罗的模型却使我们看到,只要基于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基本社会公平原则,对传统的社会救济保障模式实施改革,就可以使西方和中国经济进入一个超高速安全稳定发展的新时期。由此可见,孔保罗全面援助保障和互助循环保障模型,不仅解决了本届诺贝尔而经济学奖获得者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必将引起一场人们对社会保障、社会经济与社会公平的非常深刻的认识革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历史贡献。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孔保罗的研究给他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因为这一研究成果而在中国上海遭到警匪勾结的绑架拘禁。为了生命安全,他不得不忍痛销毁了自己三十余年、八百余万字的研究成果。目前他正在澳洲恢复被销毁的研究成果,并计划将其中的部分转为英文。现在已经恢复出来的有《就业及其保障新论》、《大学生就业全面援助保障基本原理简述》、《社会全面就业援助保障基本原理简述》、《全面社会医疗援助保障基本原理》、《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机遇》、《社会全面援助保障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人类社会保障的历史与未来》、《恢复抑制被压抑的正常消费还是刺激消费?》等几部,近300余万字。一些主流媒体已经披露了其中的一些章节或段落,并引起了极其巨大的反响。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及《经济观察网》发表了其《社会全面就业援助保障》一书中的一个段落《中国借给美国的钱被用在哪了》中国借给美国的钱,美国用在了哪里?》,浏览量达到数百万。中央电视台也披露了孔保罗全面就业援助保障对农民工的简单模式和意义。
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可是西方主流社会还是认为他们的研究的确是极有价值的——授予他们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证明。所以,无论是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年的发奖情况来看,还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孔保罗的理论及其模型都非常可能会在西方社会引起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他非常可能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人,而更值得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将会彻底化解人类社会的失业问题。
郭平
2010/10/18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