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谢国忠:楼市泡沫即将破灭时,我会通知你

  "我家的保姆刚刚提出辞职,"我在北京的一位朋友最近告诉我,"她急着回家买房子。我建议她借的贷款不要超过七成,这样万一有损失,至少还有缓冲余地。"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听到这样的故事。上海也有几个朋友告诉过我类似的故事。似乎在同一时间,所有的的保姆都杀入了楼市。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请保姆可谓好处多多。中国的保姆可能就是擦鞋男孩的亚洲版。1929年华尔街崩盘前夕,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有一天在擦皮鞋时,发现鞋童也在谈论股市、投资股市,老肯尼迪觉得情势不妙,回去就把股票卖光了。

  另一位朋友最近在海南三亚度假,感到不由自主地要去售楼处看看。每个她认识的人都在那里买了房。似乎不在那里买房,就显的不合群了。

  "你应该买了两套,"精明的售楼小姐建议,"三年后,价格会翻1倍。到时,你卖掉一套,另一套就等于白捡的。"

  一个人怎么能拒绝这样的建议呢?

  在官员腐败案件中,招牌的证据已不再是塞满冰箱的现金、抑或一身名牌有点小名气的女演员做情妇,而是有多少套房子。上海的一位局级官员被抓时,就有24套房子。(注:2007年10月,原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被"双规",他和妻子名下的房产多达24处)

  中国正处地产投资狂潮带来的剧烈阵痛中。首先,我想声明,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为一个"泡沫",并非是在否定中国的发展成就。泡沫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乐观,而乐观离不开经济上的成功。另外,我也不是说价格明天就会下降。泡沫的发展和破灭,有自己的时间表。当它即将破裂时,我会让你知道。

  免费午餐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是催生泡沫的主要力量。首先,它迎合了人内心深处对免费午餐的欲望。你要做的仅仅是把钱兑换成人民币。所有华尔街上的专家都会告诉你,你稳赚不赔。这些钱已涌入中国。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故事把中国人的钱留在了国内。美元向来是中国人的资产避风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银行有大量的美元存款,理所当然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在海外有美元。但现在,所有的钱回来了。更重要的是,任何收入,合法还是不合法,现在都留在了中国,不出去了。

  要房子,不要现金

  腐败官员为什么会保有房子,而不是现金?按华尔街的说法,人民币将会升值,因此,根本就不应该持有美元。但在楼价飙升时,又何必持有现金呢?腐败的现金到了楼市可以再赚一道钱。贪官们只有在被抓时,才会体会到持有不动产是有坏处的。

  巨量的流动性促使中资银行尽可能地放贷。有一个华尔街传统,中国人学得很快,那就是让公司开支票给自己发奖金。你需要做的仅是报告一个惊人的季度业绩。这是一个比华尔街更容易的游戏:中国政府把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固定住,保持了很宽的利息差。你只需要放贷,利润会自动进来。贷款转坏总得过三年吧?到时,我用不着把奖金还回去,对不对?

  要让泡沫持续,你需要一种力量,让它在有破灭迹像时也能将它稳住。华尔街不断地泵出新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产品,把债务转化为对资产的需求。在中国,地方政府扮演了这一角色。

  寅吃卯粮

  由于利益相关,中国政府已身陷泡沫不能自拔。卖地的钱都到了政府手里。土地价格已上升到了占开发成本的一半。在热点地区,土地成本超过了开发费用――政府要现在就把未来的价格收入拿到手里。

  房子卖掉时,政府收到交易税和利得税。地产开发商向政府交的税超过了自己的收入。地产开发商最终将收入入账时,他们必须将钱再去投入,华尔街分析师会建议他们去买地。由于土地价格升了很多,他们可怜的收入不够,所以他们不得不借钱。他们所有的收入和借钱的利息,都到了政府手里。你能责怪他们助推了楼市价格吗?

  对土地的痴迷是另一个推动因素。不久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最重要的资产永远是土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一句中国老话,这句话没有说明"十万雪花银"去了哪儿。它们去买地了!当然,在城市里,你已经看不到地了,只能看到地上的建筑,但毕竟,建筑也是长在地上的。

  现在,保姆们都去买房了,还会有谁?永远不要低估13亿人的力量。在中国,许多人说你应该听擦鞋男孩的意见。事实上,确实会有很多人听他的。

  欢迎来到中国,这块土地可以让你快速致富。

  谢国忠是一位独立的经济学家;本文的英文版首先发表于彭博(Bloomberg)

  来源:谢国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时寒冰:惊人的财富损耗与生命损耗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而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

  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最多对房屋质量产生些憎恶。

  其实,在建筑短命背后,包含着两大损耗,而这两大损耗,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降低人民幸福指数甚至残杀生命的重要元素。

  其一,财富损耗。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建筑短命意味着要不断拆毁重建,在这一过程中浪费的财富,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建筑寿命每缩短一年,意味着财富当年损耗掉4万亿元,缩短20年就是损耗80万亿!如果与英国相比,我们损耗的是408万亿的财富!2009年,中国全年的税收收入是6.3万亿元。比较一下,就知道这种短命损耗是何等可怕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建筑寿命延长一年,就能节省出4万亿元。英国建筑寿命达到132年,悄悄累积了多少财富,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然,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英国的GDP不再增长了。不幸的是,中国人跟英国比的是GDP增速而不是累积的财富――再没有比建了拆、拆了建的做法更能推动GDP增速的方式了!通过折腾的方式推动GDP增长,是最愚昧的行为。

  这不禁让我想起罗马帝国的鼎盛时代。贵族们吃喝玩乐,山珍海味吃饱后,还想接着爽,但肚子不能容纳了,怎么办呢?就发明一种药,把前期吃的东西全部吐出来,接着再吃再爽,爽得一塌糊涂。暴殄天物的结果,历史上写得很清楚了。

  建筑短命产生了大量垃圾。据仇保兴副部长介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危害环境、挤压我们生存空间的一大难题,而处理这些垃圾同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富。

  中国的房产商四处走穴,谈理想、谈人生、谈哲学……就是闭口不谈房屋质量。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与上海倒楼事件一样,设计非常人性化――是在没有住人的情况下倒塌的。从"楼歪歪"到"楼脆脆",从用毛竹替代钢筋,到用纸当墙,中国的建筑短命现象,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所幸的是,中国人心理素质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情绪稳定,如果在国外,这样的事情出来恐怕早闹翻天了。

  其二,是生命损耗。

  这比财富损耗更令人恐惧和担忧。

  "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这句名言被一次又一次地证明。

  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据地质专家介绍,智利地震释放的能量,几乎相当于今年1月海地太子港地震的500倍。但智利的人员伤亡却很少:3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对于这种量级的灾难而言,生命损失已经降低到了最大限度!我们在为不幸遇难者哀悼的同时,更庆幸更多的人在灾难中活了下来。

  为什么?因为智利有着非常严格、系统的建筑质量标准和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地震袭击之后虽然很多建筑受到损害,但并没有完全倒塌。值得强调的是,就连低造价的建筑物质量也有保障,因为"栋栋都符合防震标准"(非政府组织人道主义建筑事务所执行主管卡梅伦・辛克莱的评价)。

  中国也有建筑标准,遗憾的是,它们只是装饰。《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年限为50-100年,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高达100年。民居住宅即使被包括在一般性建筑中,也应该有50-100年的使用年限。我不知道这样的规定,谁遵守了,谁去执行了!

  国外重视建筑质量,更重视学校的建筑质量。

  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地震中,没有一座学校建筑倒塌,原因是加州在1972年出台的条例对学校建筑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把学校按照"第一避难所"原则来建设的。

  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发生后的5月16日,日本政府立即推行了一个"校舍补强计划",对全国学校建筑进行检查、加固。汶川大地震中,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546名学生残疾,四川省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学校!而中国却缺少日本那样的教训汲取――哪怕是别人的教训也要汲取。在玉树大地震中,据媒体公开报道:"玉树70%的学校发生了垮塌,学生伤亡的人数还在统计中。"

  为什么总是学校先倒塌?

  这是一个令人难过和愤怒的问题。

  我最担心的是:如果那些爱心奉献出来的捐资再次使用不当伤及良善者的心,当今后再次面对同样的灾难,还如何万众一心?

  一次次滥用爱心比玩火本身更危险,因为,这会使仅有的爱心也丧失殆尽,留下更大的恶!

  4000亿元(官方说"只有286亿元")重金打造的世博会,在10月31日就将被拆毁,偌大的展馆现场将只剩下"一轴四馆"五个标志性的永久建筑――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

  如果把这样的巨资,用到校舍的重建或加固上,可以把全中国的校舍焕然一新!所以,"世博"真的不适合在中国做,因为它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组合是"SB"(以下SB均代指"世博"),中国汉字竟然如此奇妙!最可笑的是,全球第一强国美国居然拿不出建馆的钱,原因是纳税人不允许政府把钱用到与纳税人利益无关的领域去,所幸的是,海尔等中国企业英雄救美,帮助美国人把馆建立起来,使中国SB真正办成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会。突然想起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某某某在答记者问时的发言:"你刚才问到如有中资企业或者其他华人企业赞助美国的国家馆建设是否妥当,我从美国国务院所了解的情况是,他们欢迎并赞赏这样的努力。"中国官员这样做SB,美国国务院如果不欢迎除非是脑袋被驴踢了!

  干旱刚过,西南不少地市开始紧锣密鼓地布置防洪任务。

  感谢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一次次见证千奇百怪的奇迹!

  于2010年4月24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路平:到底要“降下来”还是“涨上去”

  有两个象棋运动员,凑在一起谈"象棋",同样是车马卒,可切磋了老半天,老是不对味、谈不拢,忽然发现,一个说的是"中国象棋",另一个下的是"国际象棋"。此"棋"非那"棋"也。

  谈到中国的房价,现实中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值得关注。如今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众多场合,"高房价"已经是一个热议的、也不得不议的话题。对高房价,老百姓的期望值是把房价"降下来"。可是,在所有的政府文件、报告里,和官员们的言论里,"官方用语"却始终是"遏制房价的过快增长"。这就奇怪了,"下降"和"增长"很明显是一组反义词,那究竟是要怎么样呢?这么多的人都在谈论房价,却是你吹你们的号,我敲我们的锣。人民与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公仆谈着议着同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却是牛头不对马嘴。连这么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都没对上号,都没辩清楚,这种笑话好像是不多见的。

  把高房价"降下来",这是百姓的普遍愿望。但是,降多少价格才算是"降下来"了呢?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一个提法是要把高房价降到"让老百姓承受得起"。这种说法,乍看起来明确,细究起来犯糊。什么样的房价才叫"承受得起"?2万元、3万元一平米的房价,打个七折,降是降下来了,但老百姓是否就算是"能承受得起"了呢?再进一步,打对折,幅度够厉害了,但你就那么肯定老百姓不会哇哇叫了吗?所以,代表委员们既然要为民诉求,就不能含糊其辞,你总得有个测算基础和衡量标准吧?你是在最高级别的参政议政会议上替老百姓说话,就应该指明百姓"能够承受的起"的价格。

  再来看政府对当前中国房价的目标定位,同样也是让人匪夷所思。"遏制房价过快增长",那么,什么叫"快"了,什么又叫"过快"了呢?也是来了个含混不清。假如今年的房价比去年递增10%,是不是"快"了?要是增长了15%,你看会不会算"过快"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目标,政府可以明确提出8%,给一个数量的标的,为什么到了房价上,却弄出了一个令人满腹狐疑的说法。此外,政府提出的"遏制房价过快增长",其中有一点倒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房价一定会"增长"的。那么也就是说,你认为高房价并不"高",因此还可以继续"增长"。既然如此,那么目前中国的房价所引发的各类社会利益矛盾和诉求冲突,从何而来,又何以缓解或解决呢?谈论高房价,这不是在"折腾"吗?

  所以,本文一开始的用意就是,既然现在房价已成关注并热议的民生焦点,就先别急着轻易给套上"调控"、"整顿"的字眼。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是要搞搞清楚,中国当前的房价算不算"高"?到底是要"降下来"还是允许继续"涨上去"?如果算"高"的话,那就要辩清楚为何而"高", "高"了多少,从而也就有了"降下来"的具体方向具体目标;如果是并不算"高"的话,那也要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房价不算高的支持理由,然后再谈"遏制房价如何如何"的方向和目标。这也就是说,现在这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像一笔糊涂账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把"反义词"变成"同义词"。同样,不管是"高"还是"不高",不管是"降下来"还是"涨上去",最好都要以具体的量化的数字说话,少用些语言中的形容词。

  2010年4月26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何清涟:从汶川到玉树——中国政府行为的变与不变

  4月14日上午7时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几乎是两年前四川汶川地震的灾难复制,提前唤醒了中国人对那场灾难的悲痛记忆。但是,比地震更让人心痛的却是在应对这类突发性灾害时,政府行为依然那样不可理喻。

  除了救灾,中国政府最先想到的还有什么?

  与两年前一样,这次强震来临之前,震区居民没有得到任何预报。当地震发生后,当局在发出抗震救灾的动员令的同时,还发出了另一道内部指令,即如何控制舆论。据多方消息,中宣部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就向中国各主要传媒下达了内部命令,要求突出报道党政官员关心与慰问灾区的消息,禁止报道任何有关青海大地震的负面信息。所谓"负面信息"包括批评政府救援物资迟到、因学校校舍倒塌导致儿童与学生死亡等消息。此外,中宣部还禁止除青海省以外的地方媒体记者进入灾区报道地震,已经去灾区的记者要全部召回。

  更让国人郁愤难平的是:这次青海玉树地震还是处于有专家预测却无地震预报的状态。预测到此次地震的专家有中国地震谘询委员会委员沈宗丕、林命周、赵伦等三人,他们曾预测4月13日前后7至14天可能发生7.5至8.5级之间的大地震,并于3月13日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交了"地震短临预测卡片"。2010 年4月3日,沈宗丕等三人又向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等各方面专家和院士等提交以上的短临预测意见,同时还向强祖基等28位预测专家发出了电子邮件,希望通过各自的手段和方法,密切配合,进一步缩短预测时间和缩小预测范围。山西省地震局侯马地震台工程师余向红也在震前预测到4月14日在青海玉树有地震并提交了预测意见。

  这些信息,否定了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地震局负责人的"地震无法预测"之说。人们有理由责问:在已有前兆,又有凌晨5时发生的前震(地震界称"信号震")的情况下,政府为什么没有预警,致使玉树民众错失了两个小时万分宝贵的逃生时间(甚至有学生恰在这段时间走进课堂)?这一责任究竟应该由谁负?中国民众得到地震预警的权利究竟被谁剥夺了?

  汶川地震的"宝贵经验":只接受金钱与物资援助

  论证"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时,资源征调能力强是论者经常要强调的优势,2008年汶川震后救灾既证明了"中国模式"这一优越性,也证明了腐败(如救灾物资被贪污)是中国模式无法治愈的顽疾。也因此,美、日及欧盟各国在玉树地震之后虽然纷纷表示愿意提供援助,但当中国政府表示能够应付并拒绝救援人员奔赴青海实地救援,各国政府明白了中国政府要钱不要人的心意之后,于是纷纷捐点钱算是聊表心意,那捐款比起汶川震灾所得捐款不知少了几多。

  中国政府何以会持如此之态度?推究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点原因:一、青海高原是西藏人聚居之地,自2008年3?14拉萨事件发生之后,中国当局对西藏自治区与藏人居住区施加严密的警戒与军事管制,藏区已经不再是外国人能够自由来往之地。二、青海是中国导弹基地集中之 地,有军事保密的需要;三、中国当局汲取了汶川地震的经验(当然还有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经验),总算明白了一个事实:外国传媒可以被愚弄于一时,但这时间很短,短到中国政府来不及享受其中乐趣。比如汶川震后一周之内,中国政府的开放姿态曾受到各国传媒好评,个别媒体还据此断言中国政府已经大有改变。但随着大量豆腐渣校舍的真相披露,被藏掖起来的肮脏就暴露出来,地方官员实施高压政策控制社会、控制舆论,救灾款被贪污、官民关系æ
��化等种种让中国政府脸上无光的丑陋全都见光。汶川震后救灾后期,那一片歌功颂德之声的官方宣传,不仅令国内人民反感,还让世界看到中国政府的本质根本未变,只是做戏手法变得更高明了一些而已。

  因此,中国政府牢记"伟大导师毛主席"那"错误与挫折教训了我们,让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了"的谆谆教导,这一次从一开头就拒不开 放,不仅将外国救援人员拒之于门外,而且让大多外国记者无法顺利到达震区。此举使得来自玉树的消息远不如当年汶川地震那样丰富,中国境内的人士如果不能 "翻墙",则只有两类消息来源,一类是国内媒体在宣传禁令下的消息,这些消息铺天盖地,报道党与国家领导人如何关心这场地震、受灾民众如何感恩戴德、解放军及武警官兵如何奋不顾身地抢救、社会各界救援如何及时送达等"正面报道"。另一类则是来自博客与Twitter上的消息,这些消息均发自现场,往往是某地的一些具体真实场景的披露,无一不否定着所谓"正面报道"努力塑造的党与政府的形象:

  在死亡人数上,政府统计的残废死亡人数虽然"稳步增长"至两千余人,但在震灾现场的人却通过多种渠道告知外界:他们亲眼看到的死者已逾万人,他们"不明白为何国内电视报道的死亡人数只有千余人"。

  在对灾民的援助上,中国媒体的正面报道是受灾群众及时得到了党送去的温暖如帐篷食物药物等;但现场的灾民却诉说着食物短缺,因得不到帐篷及风餐露宿,出现腹泻、感冒等疾病的苦况。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还指出,一些急需救济的藏民告诉他,运送救援物资的车从他们身边不断开过去,但并未有车辆给他们水与食物。

  其实,外地救援队伍因为高原反应、呕吐乏力等原因难于及时投入营救,这些情况说出来,相信所有的人都会理解。但现场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在被震垮的结古镇职业学校,藏僧努力搬开瓦砾,就在发现一只被埋者手臂的时候,原本在一旁休息的士兵突然行动,一边挥手要僧侣走开,一边拿着自备的摄影机开始拍摄,然后迅速挖出这名年轻女孩的遗体。这一举动被参与抢救的藏僧斥之为"我们是想来救命,他们把这场悲剧视为宣传的机会。"《纽约时报》这条消息伴随着那张数位红衣喇嘛立在废墟上参与救灾的照片如今已传遍世界,人们根据自己生活在中国的经验,当然知道哪类消息才是真相。于是,这些令人悲伤的细节无情地撕扯着不少中国人的心灵。

  对国家救灾方式的一些思考

  中国至今还保持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资源由政府垄断,大型公共工程与救灾事业也由政府承担。但从两场地震前后的政府行为来看,国人实在无法安下心来。导致国人不安的因素有两点:

  第一、中国人是否拥有地震预报的知情权?须知减少地震伤亡的最佳方式是地震预报,而非事后的救援。事后救援再及时,也因为人力、物力、时间的关系,只能算是亡羊补牢之举。两次地震都证明,部分中国专家具有准确预测地震的专业能力,只是国人无法得到政府的预报。既然专家已经预测到青藏高原已进入地震活跃期,庶民们为什么得不到地震预报?换句话说,中国的地震预报什么时候能够从"维稳"的政治桎梏下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纯专业的问题?地震毕竟不是人祸,是天灾,提前预报既损害不了党的形象,也不会影响社会安定,让震区人民事先防范虽然会有生活的不便,但与无预警的地震所带来的巨大伤亡相比,其损失实在要小得多。

  第二、政府不要再迷恋于封锁信息这类前互联网时代的做法。中国当局应该认识到一点: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封锁信息几乎成为不可能之举。中国政府竭尽全力封锁信息,只是增加了人们得到信息的难度,所有的事情都会被拿到太阳光下曝晒。

  我相信,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是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心愿,但如果维稳的手段还是这种控制信息加上政治高压的特色,每一次灾害来临之时,得到的可能只会是民众的怨恨而不是爱戴。

  原载:《中国人权双周刊》,2010-04-22 , http://shuangzhoukan.hrichina.org/article/407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