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邢舟:中国法治倒退引发司法界焦虑

  这两年有三起案件,让中国法学界的泰斗、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是觉得中国的法治处在一个大倒退的时期,或者说我们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政治改革都处在一个大倒退的时期。"

  令八十高龄的江平心生此感的三件事,其一是山西政府对煤矿的产业整合问题,令一大批在当地投资的煤老板瞬间没了投资,是对私人财产和民企权利的明目张胆的侵犯;其二是刘晓波案,言论治罪的传统还在延续,正义的声音不能表达;再来就是李庄案,整个审理的过程连基本的程序正义都保证不了,法律还能维护中国人的公民权利吗?

  在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事件"负责人"张玉军、耿金平被执行死刑以及法院宣告三鹿破产之后,三鹿毒奶粉事件在中国俨然已经成为过去。根据新华社零九年一月的报道,国家规定的赔偿方案中,除了对死亡患儿和重症患儿分别有二十万和三万的补偿外,全国有超过二十六万接受一般性治疗的患儿得到的一次性赔偿只是两千元。二零一零年三月十日,被称为结石宝宝之父的赵连海,还因为"为争取患儿权利,到处奔走、上访"而被指控"涉嫌寻衅滋事",在北京大兴法院开庭受审,至今未判。原告起诉不成反倒成了被告,他的辩护律师李方平分析,赵可被判处三年左右的刑期。

  二零一零年二月九日,因被指控为辩护人伪造证据、妨碍作证罪,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庄二审在重庆宣判:维持一审罪名,由于"主动认罪态度较好",从轻处罚改判刑一年零六个月。

  "司法改革这些年不但没有前进,其实是倒退了,而且倒退得很严重。"李庄的辩护律师陈有西也说:"李庄的'认罪'是让人深思和不寒而栗的。因为一个强悍而精通法律、完全知道司法各种潜规则的人都会这样行事,可见我们的司法环境尚无法保护一个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

  李庄究竟是谁?他真的教唆当事人伪造证据了吗?他嫖娼、耍大牌甚至漫天要价、私自收费了吗?法庭上,李庄还来不及解释自辩,某些媒体和网上文章抹黑的未审先判,已然给了公众一个他的"真面目"。《律师文摘》主编孙国栋说:"我到现在都没有见过他,也不认识他,但我从这么多报道中了解李庄,他本人肯定有很多毛病,甚至身上可能沾有一些律师业的不良习气,可这些不足以治罪,从实体到程序都不足以。即使退一步说,他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应该享有辩护的权利,这个是常识。现在这样判,伤害的是律师制度本身,是整个律师事业。"

  一九九七年颁布的中国新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实施以来,已有两百多名执业律师因为这条规定的"律师伪证罪"而身陷囹圄。如今,这个名单里又多了一个李庄。

  难怪早前民间就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要搞法律,千万别当律师;如果你要当律师,千万别办刑事案件;如果你要办刑事案件,千万别调查取证;如果你调查取证,千万别怪看守所要你报到。"

  如今这个说法又一次得到印证,对中国刑诉律师来说,打击够大的。

  优秀刑诉律师越来越少

  孙国栋说,现在中国优秀的刑辩律师越来越少,很多都转去办民商案了,为什么?一来是风险太大,刑诉律师们要面对的公检法对手很强大,在传统文化下,公安、检察系统代表的是正义,连法院都会不自觉的站到它们一边,很容易先入为主的有罪推定。

  刑诉律师为坏人辩护,好像就是在与政府对抗,连阅卷都会被处处刁难。零九年四月,北京安汇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唐吉田和北京舜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巍曾在四川省泸州市帮一个法轮功学员做无罪辩护,中途罢辩退庭。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二日,他们收到北京市司法局的通知:因为在当时庭审过程中,"扰乱法庭秩序,干扰诉讼活动正常进行",两人被拟"吊销律师职业证书"。这是全国首例律师因主动退出法庭而遭行政处罚的案件。

  而据《南方周末》报道,唐吉田和刘巍解释退庭是为维护法律尊严。庭审过程中,审判长数次打断他们辩护,不允许他们对证据质证、对犯罪构成进行分析……只允许核对公诉人提交的证据数量、只允许被告回答是或不是。

  二来就是刑辩律师收入相对低,九四年,前美式足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害前妻及其男友的案件轰动一时,他花了几千万美金保住了命,官司赢了,他的财产都进了律师的口袋。中国刑诉案子多少钱?五月三十日,北京市开始试行新的律师收费标准,如果按这个最新的规定,一审代理费三万块人民币封顶,相当于四千多块美金,资深的大律师和刚执业的律师一个价,普通的盗窃案件和复杂的刑事案也一个价,这就是中国律师的价值。李庄为龚刚模辩护,收取的律师费总共是一百五十万,用来保住这个有几亿身家的老板的性命,这钱收得贵吗?陈有西认为,一点不贵。"商务律师没人骂,三亿标的拿三百万没人骂;反倾销案,给美国人拿去五百万美金也没人骂,理所当然。刑事律师拿一百五十万就骂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这说明什么?在中国,ä
��的命是不值钱的、自由是不值钱的。"

  陈有西说:"李庄案虽然是一个刑事案,但是他折射出了中国公权和民权的激烈碰撞,体现了律师对公权的挑战。呈现了中国律师业的真实生存环境。一个国家如果容不得公权面前的不同声音,要用强权去压制这种声音,又要假借'依法'外衣'完善'这种迫害,而司法权不但不去控制,反而去助长这种强权,那这个国家就已经没有控制权力的稳定力量,国家就会被带入灾难的深渊。"

  零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总理温家宝探访重庆库区移民农户熊德明家。一片沉默声中,向来直言直语的熊德明不顾村干部之前的封口令说了句实话:"总理,我想,我想说说我家里打工的事。"原来熊德明丈夫在外打工的两千多元工钱被雇主拖欠,打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官司,一直没有拿到。总理听完,随即表示:"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当晚,这笔拖欠的薪水就送到了熊德明手上。

  在熊德明出名之后,至少有一千位农民同胞从全国各地找到她,请她帮忙"讨薪"。熊德明甚至风风火火地远赴浙江温州帮民工讨薪,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替人维权,维权受挫后,熊德明甚至不够路费回家。她在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现场,又说了一句大实话:"大家都知道我了,说为什么你欠的钱能拿到,我欠的钱不能拿到,你能不能帮我追工资,追到了我给你工钱。我说我没有那么大能力,我的钱是总理帮我追的。"

  原来中国所有遭遇拖欠工资的民工、所有遭遇不公有冤情的人都只能等总理去帮他们讨回公道?

  "从这里看出什么?律师是没用的,法院是没用的。"陈有西说:"因为我们的体制设计就是权力是最有用的,法庭是没用的,一个官司一年零三个月判不了,拿不到一分钱;总理一句话,钱就送上门了。这样的国家,谁还相信法律?相信律师?"

  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的上访者会源源不断、甚至越来越多;为什么大家采取维权的方式越来越极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甚至是无辜者的生命来引起官员、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不需要找律师,找清官就够了。"对老百姓来说,他们更想得到的可能是主管领导的一句话、一个批示;他们宁愿找关系,如果一定要花钱,他们也认为直接把钱送给法官,比请律师来得管用。"孙国栋说。

  是不是中国的老百姓宁可相信权力而不相信法律,是不是他们已经不相信法律本身是公平的了?

  在陈有西看来,强势政府、弱势法院已是今日中国的普遍现象。尽管中国宪法已经明确规定,法治需要法院这个国家机器的超脱和独立,但现实是它经常受到法外力量的损害。体现在刑法领域,就是行政权等公权力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司法的权威和公正。而法治权威的丧失,又导致了上访不断、非理性解决争端现象群发,政策治国、矛盾长期累积等一系列问题,法庭释放不了社会积冤。

  温家宝在二零一零年的新春团拜会上的讲话总共八百字,在全国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的,有两个字,"尊严"。随后的一个月内,温家宝三次提到这两个字,甚至首次将尊严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温家宝解释说,首先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可中国人的尊严在哪里?

  在中国广东、云南等地,有一道用来招待贵客的菜叫猴脑宴。取活生生的猴子夹在餐桌中间,直接掀开它的天灵盖生吃猴脑。刚开始的时候关在厨房笼子里的活猴子看见厨师走过来,都会发出凄惨的叫声,挣扎着希望不被捉到;日子久了,大家知道躲不过被生吃的命运,就都不叫了,只是厨师来的时候,拼命把最弱的那只推到笼子边,让人可以一把抓走,让自己躲过一劫。

  "哪怕明天就轮到我,起码今天我安全了。"

  当陈有西用这个"猴子理论"来形容今天中国律师心态,这位最近因替李庄辩护而出名的律师,眼里竟透露出一丝忧伤:"自从我接了李庄案,律师界支持我、欣赏我的人不少,可我也知道,背后甚至公开场合在骂我诽谤我的大有人在。他们庆幸自己没被纳入另册,觉得我很傻,等着看我的好戏、看我什么时候也出事。中国现在有很多这样狡猾的猴子,可悲的在这里。"

  原本是为了当事人所做的正当辩护,到头来成了挑战权力和体制的出头鸟;原本是为了道义和正义所做的职业选择,到头来只是为了生存的一份工作。"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刑辩律师不争辩了,配合公权力,关键问题不辩。这些律师,法院检察院还会介绍案子给他,案子越做越大。大家都学会了这一点,某种程度上,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我知道自己现在就是那个将要被抓上餐桌的猴子,可我也不害怕,害怕我就不会去重庆了。我是觉得总要有人做那个猴子,发出几声惨叫,让其它的猴子能够冲破笼子。万马齐瘖究可哀,这个社会不能没了良心;中国的知识精英,不能没了脊梁。"陈有西说,"中国必须要思考和立即启动根本性的司法改革。"

  对中国法治未来有信心

  江平教授这两年连续出版了两本着作,从《我所能做的是吶喊》到《私权的吶喊》,书名都用到的一个词就是"吶喊"。在参加《律师文摘》零九年年会的时候他也说:"形势越来越严迫,也就是说外面的环境越来越难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吶喊',不管你用了什么字,'吶喊'是在情况比较紧急的情况下,人们去呼吁的一种声音。"

  爱之深、责之切。当下是倒退也好、停滞也罢,都是暂时的,对于中国未来的法治环境,这些仍在第一线奋斗的法学人士,还是抱有充分的信心。三十年前,大家很难想象可以通过一部《行政诉讼法》来保障私人权利;而零七年开始实施的《物权法》又进了一步。中国三十余年来培养了超过十七万的律师队伍,虽然现代法学教育已不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二零一零年中国大陆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法学是连续三年失业最多的专业之一,毕业生早已成了"就业困难户"。但不可否认,这一代年轻人的法律维权意识增强了,他们的法条技术是进步了的。他们缺的,是职业道义。李庄在庭上认罪的时候,法学界一片哗然,孙国栋当时就说,不要骂他,这个大染缸的同化作用太大,谁进去都一样。

  李庄案之后,法学院的学生还会愿意选择做刑诉律师吗?陈有西说:"有理想的人还是有很多,甚至有一些学生和我说,我这辈子就一定要当刑诉律师。"

  "然而有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就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来源:《亚洲周刊》2010年第24期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陈漠 :可怕的大学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

  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它不比收费公路好多少 大学是间坏公司

  大学这间公司最"妙"的地方是,它既是公共服务,又是产业经营;它既面向社会,又针对个人。它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它是投资,却并不保证你的回报。

  "我们不需要教育,我们不需要思想控制,教室里不要有黑暗的挖苦。老师,放过那些孩子……"平克・弗洛伊德在音乐专辑《迷墙》中这样愤怒地唱道,那是1979年。

  放到如今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这些激进的话语已经不太合适了。高中以前,或许还有学生苦闷地处于墙内;而一进入大学,整个环境早就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一个商业目标运转起来――如何把学生作为商品出售出去。

  我们的大学更像一间公司,无论好坏。

  这间公司是怎么做市场的

  一个高三学生如果有幸连续看过这十多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一定会晕掉。十多年来风水轮流转,各种热门专业层出不穷,如果大学是公司,那它们就是深圳华强北那些山寨手机厂商,iPhone流行时就做HiPhone,什么流行就一窝蜂仿它、山寨它、做滥它。

  早些年流行经济类专业,各个大学学院纷纷开设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应用经济学等等;后来又流行法学,人人都想着进公检法,过"律考";接下来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广告学、市场与营销等市场管理专业;没几年风头又转到了IT行业,于是计算机类学科汗牛充栋;然后是影视、艺术、表演、播音与主持类专业挤破了头,连工科院校都敢设影视学院;最后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艺术品投资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物业管理、动漫设计等面向新时代的专业热得烫手。

  看看十多年来的大学热门专业,几乎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走向。经济数字虽然高亢,可经济学的学生大多不过在当会计和营业员。"律考"通过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务员考试,而公检法早就人满为患,没有后台你想都别想。学商科的去卖保健品、搞传销,学计算机的在网吧里当管理员。学表演的如今连潜规则都不一定捞得上了,转年又有一茬水灵的新人。播音主持、影视编导想去电视台?你等着去当栏目聘的编外民工吧。物流管理去快递公司,电子商务在淘宝卖外贸货,动漫设计的要么在熬命,要么在画山寨动画。唯有房地产红旗不倒,如果你运气好早点去卖楼,你就算赢了。

  十多年的大学专业热潮,每一次大学里的专业热潮之后都预示社会上这个行业的烂掉。你必须相信这一点,当下最热的专业,等你毕业的时候一定会烂掉,中国的大学有这个能力。因为它们是山寨公司,它们看重的是"快速反应能力",谁能短平快地抓住热点,大量吃进原料囤积,迅速做出仿版,就算战略上的成功。

  这间公司是怎么做运营的

  你总算入学了,来到学校之后你才发现,你所在的校区居然离照片上那个著名的学校大门有几十公里远。这还算好的,要是你在挂着一个城市名前缀的校区里,你会发现它在地图上和本校相距上千公里,要用谷歌地图才能览其全貌。

  现在的大学流行开分公司,所有大学都到一个地方去开子公司,于是称作大学城。整合资源、辐射效应、集约模式、融资管理、引领发展、促进转型,这些在大学城建设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就如同商业教科书。大学既然是一间公司,大学城自然应该是一盘生意,这盘生意的体量大得惊人,占地动辄几十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平方米,投资金额是天量,流水账目自然也是天量。

  有知名大学的生意好做,没有知名大学的城市也有新招,便由政府出面撮合当地二三流学校与外地知名大学联办分校。对于当地来说,可算得上是招商引资,对于外地大学则算是拓展业务。负责一点的,隔三差五有本校教师飞行执教,算是连锁经营;不好的则是自生自灭,留个招牌而已,只能算是授权加盟。

  有分自然有合。大学公司的生意还有一种是兼并。院校合并算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盛事,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学,专业性大学合并升格为综合大学,理工大学有人文学院,科技大学有影视学院,更不用说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医学院。合并风潮据说目的是为了集中师资力量、加强学科水平,为合出几所世界级大学而努力。最高目标自然是全国合为一所大学,如此一来,世界大学排名榜必然会有一所仰之弥高的中国大学,再不济,学生人数也是世界前列。

  兼并重组到最后,难道就是公司运营手法的尽头了?不,大学们不久后一定会发现资产剥离、拆分上市其实是资本运营的更好办法,这样合并的大学又可以拆开来各自挂牌,再来一次资产评估、征地搬迁、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院系学科调整。

  这间公司的收入与支出

  既令人惊讶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学这间公司运用了如此多的手法,最后它的资产负债表却如此不堪入目。

  大学负上巨债已经不是新闻,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吉林大学等学校都欠下了几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债务,曾有媒体报道的数据说,我国高校负债实际的数字可能在4000亿到5000亿元之间。

  这真是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噩梦。但好在大学这间公司,有着不同凡响的翻身策略:"扩招负债,卖地偿还"。以平价征得的教育用地,再以数十倍的价格拍卖出去,偿还债务不成问题。别的公司负债搞到破产,大学这间公司负债还会微赚。

  也有大学校长提出,因为"大学不印钞票,也不卖产品,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才,但是大学人才送出去是不收费的……培养的人才是无偿供应给社会的",所以大学的债务应该全社会承担。有总经理如此,董事局主席当笑而不语。

  大学固然不印钞票,可学生们的钞票却是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诸多口号中,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执行得最有力的,这直接就意味着学费连年上涨,扩招年年实行。大学这间公司的生产方式本来就特殊,先收钱,后办事,赢得口碑继而趋之若鹜。如果,学生进大学要交学费,毕业后有公司买走还要花钱,如同机场高速公路一样,进出都收费,那真算是一大经营创新,世界企业史的一朵奇葩了。

  大学这间公司美妙的地方是,它的收入既来自政府拨款,又来自学费等自创营收,它的产出既算是公共服务,又算是商品。这样哭穷、赖债时两头都有道理,排列组合一下有不少选择可用。所以我们看到,既有校长呼吁增加拨款,又有校长抱怨学费太低,硬件不够时怨钱少,就业率低时怪社会,负债时它说自己公共服务,收钱时它又成了产业经营。

  当然,最美妙的还在于,它永远不用对资产负债表负责,永远不用对股东负责,永远不用对产品质量负责,永远不用对客户负责。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以纳税人的身份已经为这间公共服务公司缴过税,再为子女入学向这间经营性公司交一次费,然后毕业就业再由自己解决,最后它负债还要所有人一起承担。

  即使这样,我们也永远看不到它的账单。

  大学的企业文化

  没有哪间公司的新闻比大学这间公司更像娱乐新闻了。

  这里有学术抄袭,从博导到校长,学术抄袭新闻的频发程度比起音乐圈歌曲抄袭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有男女关系的潜规则,从艺术院校到外语院校,年龄跨度、爆料程度比起影视圈来也不遑多让。这里有骂战,有炒作,有勒索,有杀人,有指桑骂槐,有暗箱操作,这里不仅有情色故事,居然还有推理小说。

  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新闻总是能上网站新闻头条――猛料迭出,随便拎个元素出来就是上好的标题。

  历数一下近年的大学,从招生、教学、考研、学术、收费、征地、贷款、就业乃至师生关系、校园生活、社会活动,无不是丑闻连连。一间公司做到整条生产线从头到尾全都有新闻亮点,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培育的经典案例。

  一名学生,自入学到毕业,从原材料到成品,从产品继而变为员工,经历过这间公司完整的生产线。你以学费为投资,试图换取一个未来,终于――

  恭喜你,你毕业了。

  来源: 《新周刊2010009期:可怕的大学》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