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皮海洲:中国股民只需要一个承诺

  目前市场对于国际板推出的纷争进入白热化。虽然上海方面对国际板推出问题的每一次喊话都会引发A股市场或大或小的震荡,引发市场舆论的强烈反弹,但上海方面强推国际板的决心毫不动摇。

  11月11日,上海证卷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A股国际板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不存在任何技术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只要管理层批准随时可以推出。徐明的这一表态,引发A股投资者一天损失6000亿元。为此舆论方面给予了强力的反击,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表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近期推出国际板。

  面对舆论方面对国际板推出的强烈反对,上海方面毫不示弱。11月24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上海论坛"上表示,"目前为国际板的准备各个方面都在加快进程,要在适当的时候把国际板推出来。"而同样是在这个论坛上,上海证卷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表示,"国际板对A股只会有有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只会有有利影响,对投资人更是有利影响。"

  国际板的推出是否真的有利于中国经济,有利于A股市场,有利于投资人呢?这个问题值得商榷。可以肯定地说,推出国际板是有利于上交所的利益,有利于上海的地方利益。但要说有利于中国经济,有利于A股市场,有利于投资人,未免言过其实了。

  推出国际板有利于中国经济,这是一个智力问题。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是让更多的国内企业上市融资,怎么反倒是让外企在中国融资了,还有利于中国经济呢?尤其是一些中国企业与外企在世界舞台上面临着直接竞争关系,这些外企通过在中国的融资,进一步做大做强了,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构成更大的威胁,怎么反倒有利于中国经济了呢?更让本人难以脑筋急转弯的是,面对金融危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这些外企尚且不能为其本国经济的振兴作出贡献,怎么反倒可以有利于中国经济了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本人只能自认愚钝。

  至于推出国际板有利于中国A股市场,本人同样充满了困惑。目前中国A股市场可以说是一个"问题市",问题充斥了A股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比如,新股的"三高"发行,让A股成了一个"圈钱市",因此,国际板的推出,人们担心其会成为外企的圈钱板。既然国际板推出有利于A股市场,那么国际板有什么绝招来抑制外企圈钱呢?又如,股市监管不力的问题,目前管理层面对高盛这样的国际机构的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任凭高盛这些机构在中国市场胡作非为,管理层也都无所作为。难道国际板推出了,更多的"高盛"进来了,监管者的水平就大幅提高了?我们并不讳言,目前的中国A股市场就是一潭死水、脏水,臭水,需要引进活水。但推出国际板,无非是往这潭脏水、臭水里投放几只金鱼而已,这能改变A股市场死水、脏水、臭水的特质�
�?

  说到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投资人,那更象是天方夜谭了。作为中国国内的公司,尚且不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眼里,难道我们还能指望那些外企来做中国股市的"活雷锋"吗?有道是,坏制度可以让好人变成坏人。面对中国股市的"坏制度",即便外企在国外是"活雷锋",但到了A股市场,一个个也都变成了"坏人"。对于A股市场,监管者不是寄希望于国内公司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是寄希望于外企来保护投资人利益,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而且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目前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诉讼,只能到上市公司所在地进行,如果国际板推出了,那么投资者起诉外企是不是要到外国去起诉才行,这能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吗?

  也许在国际板推出的问题上,上交所应该给投资者一个承诺。既然上交所认为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投资人,那么上交所就不妨承诺,保证投资者投资国际板整体上不会出现投资亏损,投资者投资国际板的损失由上交所来兜底。这样的承诺应该是必须的。既然上交所认为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投资人,总不能说是让投资人亏损了有利于投资人吧。同时为了避免国际板沦为外企的"圈钱板",上交所也可以作出硬性规定,外企在国际板的融资金额不得超过其向A股市场投资者分红的金额。若如此,则国际板可以顺利推出。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牛刀:这一轮泡沫破灭后十年无人敢炒楼

  现在看起来,我是非常感到中国政府的伟大,伟大到了把全球楼市炒家全部套了进来。小到P民,大到全国闻名的所谓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也被套了进来,弄的郎教授十分不开心,走到哪里都骂中国政府,并且,把我骂中国政府的观点嫁接到他的演讲里。不过,开心的是,他在房价最高时,花了一千万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现在,起码缩水200万,相当于郎教授14场演讲费白拿了。明年这个时候,那种伪豪宅还会缩水更多。

  经济学家在炒股炒楼上,从来就没有成功的先例。我常常想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当年苦劝自己的堂弟,不要去日本炒楼。他堂弟不听,坐飞机从台北赶到东京,买了一套房子,花了5亿日元,结果一年后,卖出去只值1亿日元。这样的笑话,在明年这个时候在中国到处都是。香港著名楼市炒家罗生今年初自杀于东莞一家酒店,就因为炒楼资金链断裂,生前曾经与多位影视明星有染,可见炒楼发财确有其事,只是不能善终。

  上海的天气也渐渐的冷了。尽管上海市政府有意托市,想在冬天烧一把火,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海市嘉定新城原来卖25000元的房子,开始降至17000元马上放大成交量,上海市政府说不行,降20%要报政府备案,结果价格跑到20000元上方,可惜的是,房子也没有人买了。温州人在上海抛盘,很多650万的豪宅,挂牌500万往外卖,也没有人接盘。

  在海南三亚,曾经被炒到6万元一平方米的海边公寓,现在2万元也无人问津。温州、义务、长沙、南京、成都、合肥,鄂尔多斯的康巴什、天津的滨海新区、南昌的红谷滩,曾经炙手可热,现在冷僻朝阳。更有全国许多县城,把农民赶上楼,强行拆迁,毁坏耕田,破坏山林,一股脑的来开发房地产,现在工地已经停工。

  人们很奇怪,中国人那么有钱,那么现在的钱去了哪里?一个主要原因,原来大量楼市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不是城市居民购买力形成的市场,现在银行支持不住,不敢给房地产贷款了,整个资金链一下断裂。楼市是资金十分密集的市场,缺少真实购买力的楼市,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每次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我都会去看看那么多大楼的亮灯率,即使五年的豪宅社区,亮灯率也不足40%;两三年的社区亮灯率鲜有超过30%.我就在看看房价到底能够炒到什么时候?看他能否大涨20年。

  无论是何种资产,只要是资产,价格都是有周期性的,从来没有一种资产价格可以一直往天上涨。越是长得快的资产,跌起来也是惊人的。这是市场的规律。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贪官污吏身上,说他们依赖土地财政,肯定会一直会推动房价上涨。可是,这些从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贪官污吏一多,就有很多人会为土地问题买单。

  再看看全球,金砖四国财富效应消耗殆尽,中国也不例外。2009年刺激经济只是财富的最后的盛宴,尽管是一顿饕餮大餐,但是,盛宴散尽,杯盘狼藉。政府债务问题,全球爆发。欧债率先,中国债务问题将紧随其后,最后是美国债务泡沫将要破灭。政府行为,受到全球的质疑。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助涨全民疯狂。

  意大利债务收益率已经突破8%,预期在明年6月债务危机爆发是,意大利债务收益率将会突破10%.中国资金疯狂奔向欧洲。仅仅是10月份一个月,1800亿美元出逃中国。11月数据还没有出来,预期将超过10月份。跨国公司在中国拼命生产,推高库存,一旦风吹草动,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以库存产品抵消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然后一走了之。

  人民币到今天为止,盘中连续4个交易日天天跌停。央行拼命买入美元,进行护盘。但是,基本没用。待国家财力无法支持人民币贬值时,人民币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一次贬值到底,将会彻底散失国际市场出口份额,经济步入衰退,像日本一样,失去20年;一是疯狂印钞,像津巴布韦一样,货币彻底崩溃。

  无论如何,都将影响到房价。2009年,我们可以采取4加9模式刺激经济,4万亿财政投入加9万亿信贷投放,还可以支撑于一时,现在的国际环境完全变了。用货币来刺激经济的方法,已然不灵。中国只有像印度一样,扩大内需,才能寻求经济新的动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有多少内需?

  中国最近几年,税收增涨的幅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税收却大量用于腐败高发的投资建设,而不是主要用于调节贫富悬殊。在民营企业利润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垄断企业利润却大幅增加。这些不仅增加了社会通胀的压力,而且导致了社会分配的严重失衡。进而削弱整个社会的需求增长。

  中国已经面临全面的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必将引起民间投资的大量减少。投资在投入期间,实际也是一种需求,等于投资需求减少。产能过剩还将引起以前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报大幅下滑,而投资利润的下滑还将引起金融坏账的增加,并阻止金融贷款的增加,这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需求的增加。

  由于资金过剩、需求不足和负利率,导致的投机需求大增,而投机实际也等于变相囤积产品。这也等于透支未来需求,因为这些囤积将来会变成供应,将来可以提供部分需求。比如:现在投机房地产,就是把其他人将来的需求囤积在自己手中,实际等于暂时把别人的需求囤积在自己手中。对整个社会来说,实际也是透支了未来的需求,只是这个需求暂时没有到需要人的手中,而是由投机者暂时保管了别人未来的需求。

  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幅提高的双重压力,很多已经无法生存;股市从年初的2808点单边下跌到现在的2300点上方,1.3亿散户财富散尽。农村大拆迁,赶农民上楼,家电下乡,早已透支了农民的多年的积蓄,家家负债累累。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不考虑长远,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

  房地产经济靠不住啊!这是朱�基深刻的体会。在全球各国,只要是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无一例外,全部遭遇泡沫破灭。中国也一样。这一轮泡沫其实正在破灭,因为没有选择。大家都没有退路,政府不敢去取消限购,取消对房地产的信贷管制。开发商降价没人会出手,除非一次降到与当地居民收入相均衡的状态,才可能放大成交。

  未来中国各大城市房价将进入普跌状态。至少将下跌三年。三年后,房价将会走稳,随后两年温和上涨,但是,此时,中国房产税开始开征,随后,人口结构发生作用,无人会去买房子,像现在的欧美一样。经此泡沫破灭,中国未来十年之内无人会去炒卖住宅,因为无利可图。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蔡成平:日本加入TPP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要不要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已成为日本国内讨论最热的话题。

  当下的日本正处于战略分歧点上。预计野田佳彦首相将在11月12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开幕时表明加入TPP的意向,但在此事上,日本国内舆论存在严重对立。

  日本若加入TPP,美日GDP总量将占TPP加盟国GDP规模的91%,TPP将成为事实上的"美日自由贸易协定(FTA)"。这不仅将左右日本未来的政治经济方向,还将影响东亚地域统合,打乱中国的东亚战略。

  对于是否加入TPP,严重对立的日本政界出现再次重组的趋向。10月25日,日本全国农协向众参两院提交反对加入TPP请愿,签名支持的国会议员多达356名,其中201名自民党众参议员中166人署名,408名民主党众参议员中124人署名。在执政的民主党内,野田佳彦、前原诚司、菅直人、仙谷由人等人极力推进,而鸠山由纪夫、渡边恒三、原口一博等则明确反对。自民党内的河野太郎、中川秀直等赞成,而森喜朗、大岛理森、町村信孝等则公开反对。其他政党中,除"大家的党"外,公明党、共产党、社民党等都公开反对。

  内阁省厅也多"屁股决定脑袋",缺乏大局观,多以部门利益为重。如日本内阁府试算认为,若签署TPP,10年内日本GDP将增加2.4-3.2万亿日元,农林水产省则认为将损失约11.6万亿日元,且将导致约340万人失业;经产省则认为,日本若不参加TPP,韩国一旦同美、中或欧盟签署FTA协议,日本GDP将损失10.5万亿,失业人口增加81.2万。

  被誉为"财界首相"的经团联会长米仓弘昌认为,"不加入TPP,日本将沦为世界的'孤儿'。"竹中平藏、高桥洋一及大川良文等亲美派学者也力主签署TPP.全国农协会长茂木守则发起了全国性的抵制TPP运动,日本医师会警告"加入TPP,日本的医疗将被卷入'市场原理主义',按收入分配医疗资源,最终将导致'全民皆保险'体系的崩溃。"斋藤环、中野刚志、藤井聪、三桥贵明等学者认为"加入TPP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

  但事实上,日本是否加入TPP的背后,是中美两大国的较量。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随着欧美地区经济状况的恶化,中国需将重心调整到扩大内需和寻求多样化的外部市场上,尤其是对推动中日韩缔结FTA情有独钟。

  中日韩三国的GDP规模约占世界GDP的20%,东亚GDP的70%,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区域内高达40-70%的贸易依存度相比,东亚三国的贸易依存度只有约25%,特别是中国对日韩两国的贸易依存度从2005年的21%下降至2011年的16%.东北亚区域内贸易的潜能巨大,尤其是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中国欲实现产业升级,与日本的合作将必不可缺。

  日本对签署中日韩FTA态度消极,讨论停留在计算利益得失层面。而中国的崛起让世界充满了不安,周边各国对一个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均不同的"异样大国"心怀戒备。中国的FTA战略除了谋求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确保资源供给等利益考虑外,更多的是对政治及外交利益的考量,即通过加强经济纽带,缓和"中国威胁论"、抑制"台独"倾向、改善周边环境。这与鸠山由纪夫提倡的"东亚共同体"及韩国主张的"Asia Community"如出一辙。

  但是,如果原本就对缔结中日韩FTA不热心的日本签署了TPP,中国的东亚战略就将陷入被动局面。美国积极推动TPP,除了要分享亚洲高速经济增长外,更看重的是掌握亚太区域统合的主导权。作为东亚势力的"平衡者",美国担心各国过度依存中国。凭借TPP实现"重回亚洲",与日本及东盟结为一体,是美国的战略重心所在。美国在推进NAFTA交涉时,受国会、工会、非政府组织等施压,曾制定了严格的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迫使加盟国推进"自由化"改革。在TPP问题上,美国也设置了中国难以"达标"的苛刻标准,这将让中国陷入战略被动局面。

  为此,中国必须考虑向周边各国"分散风险",充分利用自身巨大的市场优势,继续推进中日韩FTA及"东盟+3"等东亚战略;同时,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尽快转换为内需主导的经济模式,降低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否则,在"内忧"与"外患"之下,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存在风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为松下政经塾素志研修项目唯一的中国人成员,对日本政商界做过大量的采访取材,新著有《优衣库与柳井正》等,微博为http://www.weibo.com/cpcai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蔡成平:日本纠结TPP在于“政治不信”

  围绕着要不要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日本国内舆论空前对立,日本正处于战略分歧点上。

  TPP话题已成为日本内政的易燃物,政界也由此出现重组趋向。在日本农协向国会提交的反TPP请愿书上,多达356名国会议员签名支持,其中自民党166名(总共201名)、民主党124名(总共408名)。在民主党内,野田佳彦、前原诚司、菅直人、仙谷由人等人赞成,鸠山由纪夫、渡边恒三、原口一博等则明确反对。自民党内的河野太郎、中川秀直等赞成,森喜朗、大岛理森、町村信孝等则公开反对。其他政党中,除"大家的党"外,公明党、共产党、社民党等都公开反对。

  各界对TPP观点分歧极大

  内阁官僚省厅也是"屁股决定脑袋",多从部门利益出发。日本内阁府试算称,若签署TPP,日本GDP在10年内将增加2.4―3.2万亿日元,但农林水产省认为将损失约11.6万亿日元,且将导致约340万人失业;经产省认为,日本若不参加TPP,韩国一旦同美、中或欧盟签署FTA协议,日本GDP将损失10.5万亿,失业人口增加81.2万。

  被誉为"财界首相"的经团联会长米仓弘昌认为,不加入TPP,日本将沦为"世界孤儿"。 全国农协会长茂木守则发起全国性的抵制TPP运动,日本医师会也警告称,若加入TPP,日本的医疗将被卷入"市场原教旨主义",美国式的收入决定医疗资源,将导致日本全民保险体系的崩溃。

  同时,竹中平藏、高桥洋一及大川良文等亲美派学者力主签署TPP,竹中平藏认为,说日本加入TPP有些操之过急,显然违背事实,事实上,日本的加入速度如蜗牛一般。斋藤环、中野刚志、藤井聪、三桥贵明等学者则认为"加入TPP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

  但TPP究竟是什么?日本国内的拥护派视其为若不搭乘便无法存活的诺亚方舟,反对派则称其是毁灭日本的"黑船来航"。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0年TPP框架下的GDP总和为16.84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7%,但如果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加入,则会增至24.91万亿美元,从而产生一个占世界经济总量40%的巨大经济圈,尤其是美日GDP总量将占此经济圈GDP总规模的91%,TPP将成为事实上的"美日自由贸易协定(FTA)"。

  这样的经济联盟不仅左右日本未来的政治经济方向,还将影响东亚地域统合,打乱整个东亚战略布局。奥巴马称,TPP不仅会成为亚太地区的模范,还将成为全世界的模范。可以预见,参加谈判的国家越多,各国就越难达成一致,但即使如此,白宫某高级官员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仍满足地称,形势正在按总统所言的方向发展。

  关键在于政府交涉力是否够强

  日本国内围绕着TPP意见对立的根源,绝非表面上呈现出来的各阶层各行业的利弊计算,而是根深蒂固的"政治不信"。实际上,包括WTO、APEC、FTA等框架在内,都是有利必有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参加,而在于"政府交涉力"是否够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大势面前,只要参与其中就必定存在风险,但若被边缘化则是死路一条。

  朝日新闻社实施的全国舆论调查显示,46%的人赞成加入TPP,28%的人反对,对野田佳彦表明"将参与TPP谈判"一事,51%的人表示"值得肯定",超过"予以否定"的34%.但只有7%的人认为野田内阁提供的信息"足够",84%的人认为信息提供"不足"。当被问及在与美国等国就TPP问题进行谈判过程中,是否对日本政府的谈判能力表示期待时,回答"非常期待"、"比较期待"的人只有25%,"不太期待"、"完全不期待"的人占73%,即使在赞成加入TPP的人中,也有59%回答"无法期待"。

  可以说,从民意层面上而言,与其说是被分成了两派,不如说大多数人很难与直接涉及利害的当事人或者关心选举的政治家抱以同等程度的热情,民众就像对街头争吵充满好奇的人群一般,围观整个事件的发展。没有一个概念能像TPP那样短时间内即家喻户晓,也没有一个概念能如TPP那样含义模糊。

  日本多数民意赞成加入TPP,但大力推动TPP谈判进程的野田内阁的支持率却在不断下降,野田内阁的支持率已降至40%(10月15、16日进行的上一次调查为48%),不支持率则为33%(上一次为26%)。无党派国民的支持率为27%,不支持率为37%;拥护自民党的国民支持率为28%,不支持率为50%.无论哪个结果都显示,野田内阁成立之后的不支持率首次超过了支持率。

  实际上,日本陷入了难以走出的"囚徒困境"。客观地讲,TPP既不是诺亚方舟也绝非"黑船来航"。虽然身居船长之位的美国有扩大其市场的打算,但装载什么,如何装载这些问题还是要通过谈判来解决。一方面是赌上国家利益的谈判以及国内政策调整的艰难,另一面则是脱离国际新秩序后的不利地位。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棘手,如此来看,野田首相所称的加入TPP是为了避免"不战而败"的判断不无道理。但加入TPP是否会有益于国民的生活则取决于政府的交涉能力,换言之就是日本跟美国的交涉底线究竟在哪里。如何使这件既含毒性又具药效的事情成为帮助日本重建的妙方呢?真正的考验正在于此。

  中国须向周边国家分散风险

  对中国而言,如果原本就对缔结中日韩FTA不热心的日本签署了TPP,中国的东亚战略将陷入被动。显然,美国推动TPP除了要分享亚洲高速经济增长成果外,凭借TPP实现"重回亚洲",掌握亚太区域统合的主导权是其战略重心所在。美国在推进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交涉时,受国会、工会、非政府组织等施压,曾制定严格的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迫使加盟国推进"自由化"改革。 在TPP问题上,美国也设置了中国难以"达标"的苛刻标准,这将让中国陷入战略被动局面。

  为此,中国必须考虑向周边各国"分散风险",充分利用自身巨大的市场优势,继续推进中日韩FTA及"东盟(亚细安)+3"等东亚战略;同时,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尽快转换为内需主导的经济模式,降低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否则,在"内忧"与"外患"之下,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将增加难以预料的变数。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章玉贵:中国经济鸦片:房地产

  得益于中央密集调控政策的出台,近期中国国内楼市有所降温,在具有指标意义的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成交价格连续数月下跌,房产交割数量已大幅下挫。中央高层更是连续发话拉高调控基调,广大民众似乎看到了楼市健康发展的一线曙光。

  房地产商吃定地方政府软肋

  我一点也不怀疑最高决策层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平抑房价以惠及民生的决心,但对地方政府能否真正贯彻中央调控政策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却表示严重担忧。当然,也非常理解地方政府在高房价面前较为尴尬的政策行为空间。因为在GDP增长、地税收入等难以抗拒的指标面前,能够给地方政府最大支撑的非房地产莫属了。即便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上海尚且高度依赖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何况其它省份了。至于各级各地政府极为看重的税收增长,有的几乎到了离开房地产就是负增长的地步。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房地产用地出让总价款为13391.8亿元,占土地出让总价款的84.2%.在房地产业高度发达的京沪等地,2009年土地出让收入约占税收比重的1/3.

  地税收入排名全中国第三的深圳,当年房地产税收124.7亿元,同比增长34.2%.可以说,房地产商尤其是大房地产商吃定了地方政府的软肋。某市一位区长曾公开说:"我感冒了没关系,地产商绝对不能感冒"。在这种情势下,人们经常看到,地方政府官员一边是安抚民众式的喊话,谈起高房价来"义愤填膺",甚至某位直辖市的副市长也声称自己年薪只有15万元。似乎这样级别的官员也买不起房子;一边又拼命卖地,致使地王不断繁殖。这使人很难相信各地政府是在"坚决贯彻中央调控政策",很难相信这是在展现调控房地产诚意,或者说不是和房企演双簧戏?

  经济发展必须戒掉房产之瘾

  毋庸置疑,房地产业已经深度嵌入到中国经济的绝大多数毛细血管中,这既是经济繁荣的动感符号,又是经济畸形的最大表征。在这个财富喧嚣、快钱意识泛滥的时代,传统工业由于边际利润率日益递减越来越成为市场的弃儿;曾经的工业新宠――高科技产业也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使得部分工业资本家逐渐对其失去兴趣;甚至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等,也由于金融资本的深度介入而面临自身价值链的扭曲。于是,财富繁殖能力超强的房地产便成为政府和各类资本追逐的对象。客观地说,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点。但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如果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实在是饮鸩止渴。如今,
在投机盛行的国内房地产行业,市场秩序已被破坏,部分既得利益者在攫取巨额财富后正利用政府对房地产泡沫可能破灭的顾忌直接或间接地绑架政府决策。这绝非好的市场经济的表征!何况,只要是泡沫迟早要破灭。

  20年前不可一世的日本,其泡沫经济破灭的教训理应值得中国镜鉴,美国的前车之鉴同样深刻。一旦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房地产泡沫破灭,进而爆发系统性经济与金融危机,后果恐怕要比美国和日本严重得多。因为中国的投资渠道狭窄且不畅通,普通市场主体将大部分财富配置到房地产领域,一旦泡沫破灭,财富蒸发,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将非常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本位币,使得中国无法像美国那样在遭受国内经济和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外辐射风险;而且在既有的政经格局下,西方主要国家甚至有可能联手打压中国,乃至集体做空中国经济。这种潜在的国家利益风险,恐怕是视野相对局限的地方政府官员们未必洞察得到的。

  因此,为了化解房地产泡沫,促进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各级各地政府理应拿出一揽子治本方案,尽快改变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力争让民众真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否则,如果只是打着调控旗号,在与中央进行非合作性博弈的同时,却与房企大演双簧戏,其结果只会让房企吃定地方政府软肋,最终将房地产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鸦片,欲戒不能。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吴东华:南海问题是个伪问题

  从今年5月5日开始,美元开始触底反转,9月4日出现向上突破箱体,11月23日再突破又一个更高的箱体。结果东亚货币兑美元出现超贬,美国前脚刚刚鼓动东亚因南海问题与中国作对,作对的目的是想推销武器给东南亚国家,又想乘机围堵中国、拖垮中国。但是东亚国家货币因美元大涨而超贬时,美国却不吐露一个"救"字,连轻微的呼吸声都听不到。东亚现在知道被美国骗上贼船了,能救东亚的还是中国。

  自8月1日以来到11月21日,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印度卢比兑美元出现贬值15%左右,美元指数从72.8上升到80附近,升值10%左右。本人预计美元指数回到88附近,这意味着美元指数还升10%左右,东亚货币相应还要升值15%左右,指望美国救东亚货币恐怕是望穿秋水。直到这时,才想起与中国作对与美国结盟是个错误,为什么去年那一幕又要上演呢?

  南海问题,虽然美国频频动作,但是美元并不争气,却产生升贬周期。美元升值周期,东亚国家货币超贬会不开心,美元贬值周期,东亚国家货币超升而影响出口也不开心。美元升贬周期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还是存在的,这意味着,未来三至五年东亚国家货币对美元过升过贬引发东亚国家货币更大的反向运行而不开心,而美国只是拿他们当作对付中国的工具,却不救他们,而他们出口在中国,只有中国才能救他们。

  所以,未来三至五年,南海问题是个伪问题。三五年后,南海问题又如何?

  2015年后,中国结算将占领全球20%的市场,挤占了一些美元国际空间,造成美元兑欧元幅度由目前的每轮25%下降到20%左右。这样,东亚国家货币兑美元每轮升贬从目前的30%下降到23%左右,这将大大缓解东亚国家货币压力。

  如果2015年后,中国外贸与东亚以人民币结算,与欧洲以欧元结算,与美国以美元结算,这样,全球汇兑市场将回归平静,变成三分天下了。不再进行美元中介的转换了,那美元还凭什么疯狂呢?

  另外,中国GDP2010年为6万亿美元,到2015年达到9.5万亿美元左右,这比现在增长了50%的规模。届时,中国以内需拉动经济为主,中国制造业可能进入黄金十年了。中国航母总量可能达到3至5艘了,反舰导弹、东风-21D多弹头导弹、新型轰炸机、无人机、军舰、核潜艇数量可能大幅扩大了。而美国赤字更高、楼价更低、消费更差、失业率超过13%、移民外流,等等。在这种对比情况下,南海问题仍然是个伪问题。

  从对中美到2015年的综合国力对比分析来看,南海问题均为伪问题。所以,中国不必理睬美国的激将法,保持克制拖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仍为中国有效出牌。美国现在是无头苍蝇乱飞,我们不能被美破坏经济发展的进程。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何清涟:北京的孤独

  北京最近两年在外交上连连失利,今年更是晦气重重。从11月初开始的20国峰会到亚太峰会,再到11月中旬的东亚峰会,短短几个星期当中,美国频频发动攻势,一波接着一波,绵密无间,最后以东亚峰会的奥温会谈为这一轮交手画上句号。美国完胜,从军事到政治上重返太平洋;中国完败,失去了此前一直以为非己莫属的亚太地区的"龙头"位置。

  金钱+大外宣:中国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亚太九国签订的TPP协定,中国被排除在外,使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孤立从军事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用"四面楚歌"形容可能过于悲观,但说其正滑入其建政以来第三次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困境之中,却不为过。让北京极为光火的是,这次被孤立竟然发端于亚太地区――这一被中国视为自家庭院之地,时值中共认为自己已"和平崛起",将与美国共同履行世界领导责任之时。

  这一轮被孤立,在北京而言实在是不期而至。此前,中国一直满心希望自己与亚洲邻国的经济往来最终能转化成政治信任。其实,东南亚国家近几年一直在为对抗中国的"连横"(一对一谈判)在筹思如何"合纵"(联合对抗中国)。基于中国利用自身居于湄公河上游的优势而霸道地使用水资源,加上南海争端,各种不满早在蓄积,结成同盟对抗中国是迟早之事。

  中国外交,不是败在外交官无能,而是败在中国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中国内政近30年的特点是:奉行"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官场因此流行名言曰"能够用人民币摆平的矛盾就是人民内部矛盾"。用与国民的"面包契约"作为构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府许诺让国民吃饱饭,强迫国民接受一党专制。维持这种格局的办法一是谎言(控制舆论、管制媒体,营造主旋律),二是暴力。这种内政特质反映到外交上来,就是用各种经济关系形成牵绊,对富国用经贸往来、投资关系形成牵绊,希望藉此结成政治信任关系;对穷国则采用经济援助、优惠贷款等方式,希望以此获得政治拥戴。最近这些年还希望通过"大外宣",在国际社会取得话语主导权。与此同时,扩充军力,对周边国家形成威慑力。

  与对内施政不同的是,对国内民众,政府没有那么大方,无论是在建构社会福利体制还是为民众提供义务教育,出手都相当小气。但对外换取拥戴则出手相当大方。改革开放前的大方非常有名,1970年代初,中国的援外金额平均每年以10亿元的规模飙升,1973年创最高纪录,当年援外占GDP之比为2%,占财政支出的7.2%.同年美国外援只占GDP的0.0063%.这种援助之慷慨,只要比较一下中国近10年来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还未到4%,就可知其大方。

  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援助一度有所减少,近年来又有抬头的趋势,据温家宝近日讲话,近十年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700多亿元人民币(不包含免除多国数百笔到期债务)。每当外交形势不妙,中国立刻花钱买稳定,比如这次北京在东亚峰会上应对危机还是采用传统方式,用金钱来获取东协国家的欢心。温家宝总理在峰会上宣布:在此前承诺150亿美元贷款的基础上,再向东协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并设立30亿元RMB的中国-东协海上合作基金。

  视规则如无物:权力高于法律的国际延伸

  回溯60多年中共的国际关系,至今已享有三次被"光荣孤立"的荣光。第一次是1949年-70年代中美建交;第二次是1989年到90年代中期。如今正在滑入第三次被"光荣孤立"的通道上。考察这三次被孤立的原因,就会发现根本原因还是中共的价值观及其行事方式与文明国家格格不入。对于国际社会公认的普世价值和行为准则,北京当局一直采用回避和利用相结合的手段。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会议上批评"中国玩弄国际规则",并称"受够了"――这点并未冤枉中国。至今为止,中国一共签署了23项与人权有关的各种国际公约,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外,至今已批准了22项。但考诸中国现实,几乎没有践履其中大部分人权公约的相关承诺。中国在智慧财产权方面的不守规则举世闻名,智慧财产权纠纷早就成为中美主要经济矛盾之一。德国对中国智慧财产权侵权忍无可忍,在2010年曾将"金鼻子剽窃奖"的11个奖项中的5项颁给中国公司。欧盟2010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2009年进入欧盟国家的仿冒商品有64%来自中国。

  中国在遵守国际规则方面的机会主义有句名言,叫做"韬光养晦"。意指在力量不够强大时要示弱并积蓄力量,时机一旦成熟就以崛起的姿态对待世界。从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十年当中,前五年因为入世过渡期还未结束,北京为免旁生枝节,采取"和为贵"。但过渡期一结束,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以后,开始转守为攻,从此世界多事。自2007年开始,中国制造的品质问题也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各种有害食品、含铅玩具、有害建筑材料的报导成为中国制造挥之不去的阴影。

  中国国内立法多如牛毛,但对政府(官员)从无约束作用。外交上也是如此行事。2011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放话,要外国记者"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11月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庞森在夏威夷峰会上回应奥巴马批评时更是表达中共心声:"如果规则是由一个国家或是几个国家决定的,中国没有遵守它们的义务。"意即,中国之所以签署一些加入某机构或者某国际组织的协定,是因为要拿到门票,但那些规定是中国加入前制订的,中国未参与,因此不必要遵守。

  软实力并非"金钱外交+大外宣"

  中国这些年口头上也提出要建立软实力,但北京对软实力的理解就是"金钱外交+大外宣"。其实,这种中国特色"软实力"只能收效于一时。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挥洒金雨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曾经成功地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2006年后为人权理事会)中捣乱,使得谴责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的议案从未通过,其余不少未结善果。近来缅甸对中国的疏离就是一例。中国多年来给缅甸大洒金钱,并早就办了多份缅文外宣媒体如《吉祥》杂志等为缅甸人洗脑,但就在今年9月新总理吴登盛上台之后,缅甸政府宣称暂停中国投入36亿美元在缅北伊洛瓦底江上兴建的大坝工程。东南亚国家在"经济靠中国"的同时,从未真正放弃"安全靠美国"的想法。

  但愿北京能够认识到:外交上的困局,并非完全来自战略战术的不智,而是源自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再不改革,北京就只好继续孤独下去。

  原载《BBC》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