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巩胜利:黄金与美元的“阶级斗争”

  ——试看中美财富博弈的举世尖峰时刻

  (题释:按"阶级斗争"源头说,两者没有"调和"余地的,所有就有本文题《美元与黄金的"阶级斗争"》)

  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的66小时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也来到了中国。卡恩来中国有两个目的和寓意:(一)、卡恩认为强势的中元将有助于中国重新平衡自身经济(就中国自身而言,不存在中元任何所谓的"平衡"问题。然而,中国怎样将堆积如山、更多的外汇储备2.27万亿美元花出去,不要与它国相比堆积太多的外汇储备而激怒例国,倒是一个空前的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中国外汇储备举世更多,授人以柄,怎么不引起全球各国、特别是高收入国家的恐惧、进而共诛之?),并希望中元升值越快越好,这几乎与最近美国政府在中元汇率上的态度不谋而合、甚至是一唱一和、遥相呼应——这与IMF的大东家美国有必然的干系,有哪个股东不考虑其组织的核心利益?卡恩对中元说三道四,与其说是对中国好、是为中
国的利益而指明一条出路,倒不如说是中国外汇储备太多、凌驾于全球各国而引起全球富国的眼红、公愤。中国需要强硬的中元货币行走于世界各国,但不是一夜而成;中国需要外汇储备平衡内外,同样是不要超越国际、各国能承受的底线,羊群里的骆驼,怎不引起全球各国(特别是富国)的围堵、进而以国际经济"平衡"而诛之?

  (二)、卡恩中国此行或许另有其本份渊源的更深目的。这就是,2009年11月2日,IMF宣布已向印度央行售出了200吨黄金,约占IMF计划出售403.3吨黄金总量的一半,这是自IMF成立以来第一次大量出售黄金。而此前全球市场就猜测,中国和印度可能将接手IMF出售的黄金,现在印度已经率先购买了黄金。11月16日,IMF披露毛里求斯央行也购买了2吨黄金,那么中国该不该积极购买余下的200吨黄金呢?除此以外还有哪个国家能够如此大量购进、这么多的黄金?美国有能力买下200吨黄金,但美国已经拥有了全球60%以上的黄金储备,金融海啸更需要更多的钱来支撑美国正常的运行,到2009年11月13日,美国国债己经突破12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定限额(此数据见法新社2009年11月17日题为《美国国债突破12万亿美元》的报道)。此时,卡恩访问了中国。�
�在中国访问期间,卡恩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一概拒绝任何回应——这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昭示、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

  要黄金还是要美元?这对全球50多亿人口来说是非常简单:若要现在消费,当然是美元最好;若要是讲是富人的投资,则当然是黄金最好;但对13亿的中国人来讲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由于美元贬值每况日下,中国老百姓大都会选择黄金,而在中国掌权的执政者则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美元,因为他们会考虑成为全球第一霸权美国的"债权人"、以足够有效的手段钳制美国,"拿住"美国让人无话可说。

  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资料显示,2008年末,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19460.30亿美元,2009全面年中国外汇储备将在24000亿美元总额左右(到9月末为22725.95亿美元,还有10、11、12三个月未被统计数字)。这就是说,既便是最严峻、在全球金融海啸最无奈的这一年,中国外汇储备也增加了近4000亿美元左右。

  到2009年9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22725.95亿美元(此数据参见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月报公告),全球各国之最。据资料显示:到2008年末,中国黄金储备仅为1054吨,按照黄金的现价计算,黄金占中国外汇储备的比重仅为1.7%,而目前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都在70%以上,印度此次购买IMF黄金后,其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达到6%左右。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增加黄金储备似乎也是议题中当有的选择,特别是一次性购买接近200吨的黄金更是机会难得。而此前的六年时间,中国的黄金储备仅增加了454吨。到2009年4月份,中国黄金储备1054吨,排名全球第五位,大约只有美国黄金储备的1/8,中国黄金储备分别是德国、法国的1/3,意大利的1/2.

  中国吃进IMF的200吨黄金易如反掌、如小菜一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积极地从IMF手中购买这些黄金。IMF出售黄金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从2007年就开始"张罗"直到现在才成事。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外汇储备所致,不会出现国际收支危机,暂时不增加黄金储备也无妨,买卖黄金与否不是中国要打的"王牌",而增加美国的国债投入、增加美元外汇储备,就是基于与美国这一"王牌"的政治、军事、经济考量。而IMF,就只具备单一的金融或经济功能,即使想增加也有其他的渠道,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从买卖双方的博弈来看,IMF卖的意愿胜过中国买的意愿。而且,IMF以市场价格或是商业零售价值来大规模批发黄金也不符合世界银行基本理念与商业之道。

  中国购进黄金与否,首先是国与国、党之间的政治考量,次之才是国与国间的商业目的与经济利益。现今中国,每一年生产黄金就有300吨;但未来,还有那一国能提供一次200吨的黄金当量?过了这个村、什么时候再有这个店?对这百年不遇的千载难逢的金融海啸之机,中国很可能一举吃进这200吨黄金,不过要玩玩世界的策略而已,因为中国吃进这200吨黄金,对中国今天和未来讲都有百利而无一害。既是不要这200吨黄金,今后中国还要寻求消化外汇储备、美国国债等其它的路径。中国不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资源,中国稀缺的是国与国间的政治智慧与共产党绝对"领导权力"、让众国心服口服的底气——这一比就可知:美元和美国国债与IMF之间哪个有回天之力?但中国购进黄金与否,依然首先要看执政党、国与国间的政治考量,其次才
能是国与国之间的商业目的与经济利益。"拿住"美国,是中国还没有长大时,寻求破解不公、没有牌可出的华山之道。

  尽管中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过低,但从绝对数量上讲,1054吨的黄金储备量已经位列主权国家黄金储备的第五位,前面分别是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印度此次购买IMF黄金后,其黄金储备也仅为557.8吨。问题是:中国当前及未来是全球第一黄金生产大国,每年生产黄金在300吨上下,若要真正储备黄金,那么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就有可能赶上全球第一黄金储备大国美国。问题在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于庞大,中国很难使黄金储备的比重达到前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想要达到IMF统计的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比重11%的平均水平,以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和黄金现价来计算,这意味着全世界至少三年生产的黄金都要卖给中国,而黄金的价格也很有可能因为中国的购买大幅窜升、一发而全球难以收场。

  国际市场近来流行"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而且黄金市场上投机需求占很大比重,如果中国选择从公开市场上购买黄金难免买到"泡沫"。因此,作为第一大黄金生产国,中国应更多地通过的创造力、而不是像一个大亨那样去"舞弄风云"。中国需要的是:循序渐进地增加黄金储备。中国自2003年来增加的454吨黄金,就是逐步通过国内杂金提纯以及国内市场交易等方式获得的。中国无需迅速囤积大量黄金以应对国际收支危机,或者像美国那样用8000多吨的黄金来巩固美元的地位,因为中元的升值压力已经够大了——中元升值,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第一焦点,且是美元、欧元极力博弈的第一焦点。中国一直期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代表权比例发生变化而增加,但这与买卖IMF的黄金没有任何干系;中国也一直期�
��将外汇储备借给IMF(或以债券)、或更多给中国购买权,但国际组织只给了约500亿美元的IMF债券的协议,国际社会规定了中国出资、购买的比率。

  如果与公开市场相比,IMF出售的黄金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惠,这对中国当然是一次良机。但IMF的原则是按照市价进行销售(这也导致了2009年9月IMF宣布出售黄金时国际市场黄金价格的下跌)。印度央行和毛里求斯央行基本上是按照国际市场黄金现价从IMF手中购买了黄金,交易价格都在1000美元/盎司上方。印度与毛里求斯两国央行的"慷慨"之举,使IMF的售金行动不仅没有打击国际金价,反而为国际金价提供了新的上涨动力。如果中国加入这一阵营,势必引发全球黄金市场上历史空前的"核爆发"。

  从2009年的全球整体大局看来,IMF希望迅速出售黄金以提高向低收入国家借款的能力,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是IMF最想接近的买家。如果不能及时向各国央行和机构售出黄金,而最终选择在公开市场出售,一定会打击国际金价,IMF的收益也会降低。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现阶段中国其实不必急于大规模地增加黄金储备,在同IMF的博弈过程中中国理应占据主动权,最起码这种"主动权"在全球金融海啸没有离去之前,中国还可以稳操胜券。

  因此,即使中国选择购买IMF黄金,提出一些附加条件实属必然。首先,可以要求IMF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这也是正常的商业运行原则;其次,可以要求用美元和中元、或其中某一种货币来共同支付。2009年9月,中国央行曾购购了价值500亿美元左右的IMF债券,这是IMF首次采用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交易细节是:中国央行是用相应额度的中元进行支付,这不仅有利于中元国际化的进程,也为购买IMF黄金时用中元支付提供了先例;最后,要求给予中国在IMF更高的投票权,但IMF及卡恩无法做到,最起码要美国率领、说服G20大家都来"举手"赞成、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到2009年,在IMF,中国的出资份额提高到3.997%,相应的投票权份额则从原来的3.72%提高到3.807%.而美国一票就超过17%, 中国还不能全球主要国家共享IMF的国际�
�源,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依然不匹配,印度此次率先购买IMF黄金或许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据2009年7月8日,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与世界黄金协会和英国黄金矿业服务公司(GFMS)联合发布了《黄金年鉴2009》中文版,据中国《黄金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9月19日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从需求上看全球黄金总需求下降了1%,首饰制造业的需求下降了10.2%.但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黄金金条的囤积却大涨了62%,其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同时对黄金的净投资增长了近76%,达到288吨,举世空前——这难道就是全球金融海啸的一种结果?2009年11月25日,国际现货黄金价触及全球最高1195.80美元/盎司,12月1日纽约、2日伦敦的黄金现价轻松的站稳在1200美元/盎司之间,随后落在了1214.30美元/盎司左右,当天最高达到1217.23美元/盎司,每每刷人类新纪录。

  2009年11月29日,国务院国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称在26日迪拜爆发债务危机后称:"尽管本次迪拜债务危机对本地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程度还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的是危机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使中国获得以其外汇储备买进黄金和石油储备的机会"(见中国官方新华社 2009年11月30日 《经济参考报》第五版《迪拜危机可能是中国外储投资机会》一文)。季晓南并在11月28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透露:"2008年以来,北京和上海的部分专家专门组成课题组研究增加黄金储备问题。该课题组建议,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中国的黄金储备在3-5年内可增持到6000吨,而在8-10年内可升至一万吨"。进而有资深学者更是一针见血论述到:自全球危海啸发后,拥有8000多吨黄金储备的美国大举借债,债台高筑,却没有出售一�
�黄金。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等黄金储备较大的国家尽管遭受巨大冲击,不仅不出售黄金,反而增持黄金。中东一些国家也在不断增持黄金。黄金到了全球各国绝对惜售的地步,有着人类文明以来的悠久历史原因。世界黄金价格在过去短暂的时间中连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每盎司1192美元。而在一年之前,世界金价曾下探至每盎司749美元。这也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公开表示将以外汇储备来购买黄金和石油。"迪拜债务危机"为中国本已觊觎黄金、石油市场正在瞌睡、递来了枕头,更显示出中国提振世界经济、扮演负责人大国形象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中国国务院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说,应使中国的黄金储备与我国经济的地位相适应,相匹配,因此将部分外汇储备变为黄金储备,应成为优化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季晓南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呼应。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外汇收支连续出现赤字,以致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第二是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不断地贬值,外汇储备的价值减少了"。厉以宁建议,中国外汇储备应更加多元化,包括增加黄金、石油储备的比重,这样也有利于中元的国际化。

  但"金融危机使大家重新注意到了黄金的投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商品,而且还具备重要的作用,它是风险管理的非常有力的工具。"世界黄金协会黄金投资研究经理RozannaWozniak表示,黄金需求上升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尽管金饰和工业牙科需求有所下降,但是总需求和一年前相比还是有上升的,这主要是可确认投资的上升。  2009年11月24日,就在IFM向印度抛售黄金200吨后不久,国际现货黄金价报收于每盎司1176.10美元,较纽约市场收盘价涨7.90美元,仅略低于当日盘中早些时候创下的每盎司1177.37美元的新最高历史纪录,而有国际权威机构预测说"黄金势必还要无极限的上涨",因为要美元美联储一声令下就可以任意更多得印刷就是,而要黄金全球注定就这么多了。据《黄金年鉴2009》显示: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变成"
全球金融海啸"以来,全球投资者普遍进入净购买状态,特别是对购进黄金、石油美元的无法逆转。这也直接导致黄金的价格飙升至1000美元/盎司以上的根源动力,同时美元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上升及金融市场的动荡也都推高了黄金价格。2009年7月中旬之后,黄金市场出现了大规模抛售,原因同样简单——美元大幅反弹。那么未来长期,美元将持续历史性疲软走低、也是其必然的选择与趋势,黄金将必然再创历史真正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未来全球的美元、欧元、中元将成"三元鼎立"天下的必然大局势,否则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中元怎么活着一同走下去?!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

  特注:本文中将人民币统称为"中元",是与美元、欧元等同的一种货币。

  ————————————————————————————————————

  ﹡巩胜利 :著名独立中国问题学家,财经、社会类评论家。其经济、社会类尖端文章,在海内外广泛发表。代表作有:《中国"春运":暴富了谁?掠夺了谁?》《21世纪:生生死死"新经济"》《中国党政军退出市场经济领域》等。其《来自中国彩电第一品牌的内幕》一文,引发中国1998年6月上海"长虹"股票强烈震荡,《中国股市"黑洞"》《全球911绝对防略》《撩开美国NMD的面纱》《对话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穷人到底有多穷》等等,分解了中国社会和世界经济的一些重大、根源问题。在国际媒体《财富》《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及《欧洲时报》等媒体发表过系列引起广泛震动的论述,也在中国最高层《国内动态清样》《改革内参》《人民日报》《世界经济研究》《财经》等广泛发表过独家前沿的经济、社会类评述、论著。�
��者的一些前沿文章,反应了国际、中国社会的一些尖端问题而著称,引起中国最高当局强烈关注,也引起国际、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被称为"具有驾驭中国语言文字与事件的最可怕功力"。作者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专家,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客座教授,是从事国际、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独立学者。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疑问、见解、版权使用等问题请通过Gvv21(at)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我是一个屁,来自老百姓




我是一个屁,来自老百姓
 
作者:林云海
 
    没有人鼓吹屁民创造历史
    没有人树立屁民英雄纪念牌
    没有人宣称一切权力来自屁民
 
    没有人说,他全心全意为屁民服务
    没有人说,他代表最广大屁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人说,他权为屁民所用、情为屁民所系、利为屁民所谋
 
    没有人管领导机关叫屁民政府
    没有人管武装组织叫屁民军队
    没有人管大会成员叫屁民代表
 
    没有人拿新闻机构作屁民喉舌
    没有人拿教育机构作屁民学校
    没有人拿医疗机构作屁民医院
 
    没有人炒作屁民利益高于一切
    没有人炒作屁民安全重于泰山
    没有人炒作屁民满意才是真满意
 
    没有人夸耀屁民幸福
    没有人夸耀屁民地位高
    没有人夸耀屁民人权好五倍
 
    没有人认为工会是屁民团体
    没有人认为民主党派是屁民组织 
    没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大家庭是屁民共和国
 
    属于人民的一切财产、权力、权利、自由、尊严、荣誉、事业都只属于人民,不属于屁民,我是一个屁,所以我想有个屁国,属于屁民的屁国。
 
    在屁国里面,我虽然不会被代表,但我可以自由选择,我虽然不会被寄望,但我可以自由信仰,我虽然不会被推崇,但我可以自由表达,我虽然不会被服务,但我可以自由交易,我虽然不会被关怀,但我可以自由组织,我虽然不会被激励,但我可以自由爱憎,我虽然不敢说天下我有,但我敢说,我头上顶的天,脚下踏的地,属于我!
 
    我是一个屁,来自老百姓,我想有个屁国。
 
    2009年12月4日


更多热辣资讯尽在新版MSN首页! 立刻访问!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张庭宾:楼市泡沫雪崩为何十倍“猛于”股市大跌

  很欣然地看到房地产泡沫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二个月前,随着楼市多头得意洋洋地再拉一个历史新高,唱空者的士气深受打击,空前低迷,这些人的沉默其实是楼市长期投资价值难免幻灭的征兆。而未来房地产疯狂上涨可能会更惊人,但势必跌的将越发惨烈。

  在这个楼市迈向最后疯狂的七寸点上,笔者开始猛烈地批评房地产泡沫,先后发表《纸币危机与房地产泡沫已成中国最大隐患》、《房地产泡沫已成中国人财富头号威胁》、《房地产泡沫硬在地方政府既得利益》、《"结婚房"为何会成国人财富命运的"绞索"》,分别从货币金融博弈、房地产泡沫前车之鉴、地方政府既得利益、中国人住房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房地产硬泡沫的成因和危害,其中《结婚房》一文的另一标题《5年内两公斤黄金可以买一套上海房》引起巨大反响,再次激起社会公众对房地产泡沫的关注和反思。

  尽管近来房地产泡沫的唱空力量再度活跃。但是,鉴于房地产既得利益的强大,一些既得特权者的短视,再加上市场投机力量中不排除极少数是以摧毁中华文明复兴为目的者,笔者仍然感到还是要强化警告楼市泡沫放大到极致后雪崩的恶果。

  楼市泡沫最大化后雪崩危害之大,若拿A股做比较,会猛于后者10倍。A股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6124点泡沫破灭后,最多跌去了72.8%,流通股市值损失了7万亿元人民币。当时被套牢者的凄苦,现在似乎已被忘记,因为上证指数已从最低点几乎反弹了一倍——中国人的一个致命缺点在此彰显——好了伤疤忘了疼。

  当下中国人对楼市有两种主要心态。一种是那些有过2008年的股市恐怖熊市经验者会认为,楼市崩了有什么了不起,股市不也崩了吗?现在不是又开始红火了?第二种是连股市崩盘也未经历,他们会认为——房价不是一直是涨的,所有买房的人都赚钱了,那么未来房地产也会涨下去,政府不会让房地产跌的。

  这两种认识都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他们不能扭转这种错误思维,就难免被投机者屠戮的结果;或者说,恰恰是投机者看准了这两种大众思维死结,他们才会肆无忌惮地将越炒越重的房子压在大众购房者脆弱的肩上,直到把大众压垮为止,而他们已经赚取了暴利,功成身退了。

  第一种心态为什么错呢?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历表明,股市泡沫破灭还有可能回来,但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就覆水难收。1997年之后,恒生指数一度从约16000点下跌到6500点,跌去约60%,但2000年3月即反弹到18500点新高,甚至在2007年10月创出了28000多点的新高。但楼市却从1997年的高点一路下跌2003年7月才触底,跌去了70%,到了2009年才回到1994年的价格水平。即那些高位买房者迄今没能解套。

  至于第二种心态更是大错特错了!东邻日本就是最好的教训。如果说1997年的香港房地产相当于中国一个大都市大泡沫,那么1990年的日本就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房地产特大泡沫破灭,从那时到现在日本房价一直下跌,从未有反弹的机会,已经跌去了70-80%.

  为什么当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起崩溃时,楼市总比股市更惨呢?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楼市雪崩一般是当地人的灾难。海外热钱投机一个地区,它们首先投机的房地产,赚了房地产的主涨波段后,把房子买给当地人;然后转入股市;最后转战汇市,越到后来变现出逃效率越高。当地人一旦被套进楼市之巅,不会再有人去救他;海外热钱可能回来在股市汇市再次兴风作浪,但绝不会去当楼市的解放军。

  二,楼市有杠杆放大的危机。股市崩盘,总有会股票在;但炒楼不同,往往是20%-30%首付,也就是进行了3.3-5倍的杠杆放大,一旦楼价下跌了20-30%,原先的首付就完全损失,而且房地产泡沫破灭难免大的经济危机,失业大增,还贷更难,一旦短供,购房者就会倾家荡产,甚至"负资产"——香港还有个人破产制度,内地还没有。

  三,如果经济金融危机是滞涨型的,那么通货膨胀率会上升,房贷利率跟着涨,购房者将更容易断供。一些敏感者为避免更大损失,会快速抛房,一旦抛房成风,楼价会加速崩溃。由于楼房可以作为抵押资产,楼价下跌后重新估价,将带来信贷连环收缩。

  四,恶意做空楼市者的成本比股市小。在中国A股,由于没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恶意做空股市总要亏损的。但是如果有人恶意做空楼市,它只要在楼市泡沫的高峰抛出一些物业,然后不断减价出让,即可达到带动恐慌者跟风的效果。

  因此,经济决策层应高度警惕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恶果,并采取果断措施使房地产泡沫软着陆。治标的办法有二:一、加大土地供给,打击囤积居奇;二,提高二套及以上房贷的首付和利率,打击房地产投机。

  治本在于改变现在的土地分配政策:一,改土地出让一次性拍卖70年使用权为按年度收取物业税的方法,从根本上遏制投机;二,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众监督,其不少于一半比例应当用于廉租房等保障用房的建设。

  如果这两个治本办法如果不能做到,即使治标的本法一度能够见效,房地产泡沫大有可能继续反弹膨胀,直到最大化后恶性雪崩。倘若日本悲剧中国重演,那么不仅国民财富灰飞烟灭,国家运势走到尽头,那些既得利益者们也难免受到历史的惩罚。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崔宇:迪拜和冰岛的南柯一梦

  上周三,迪拜政府拥有的最大集团公司迪拜世界宣布,将延期6个月偿付即将到期的35亿美元债券,并将在政府的援助下进行总共近60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由于迪拜世界的债权人多为欧美大型银行,而且其资产遍布世界各地,这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地震,还有人将其与雷曼破产相提并论。

  这种担忧或许是多余。迪拜世界以经营房地产、港口和基础设施为主,不是染指复杂金融衍生品的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其影响面不会很大,至多对个别债权人有微弱的影响。另外,迪拜政府作为阿联酋的七个酋长国之一,背靠大树好乘凉,尽管阿联酋央行的外汇储备只有400多亿美元。但阿联酋的阿布扎比酋长国目前有六七千亿美元左右的主权财富资金。如果不让迪拜脱困的话,阿布扎比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它的信用评级也会被调低,它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总之,钱不是问题(更何况目前全球流动性很充裕),但复杂的政治博弈可能在所难免,这或许需要阿联酋总理兼迪拜酋长阿勒马克图姆费一些脑筋。

  尽管迪拜世界不是"雷曼第二",不会带来所谓的第二波金融海啸,但迪拜的发展模式值得反思和警惕。其实,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迪拜就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外来人口的"逃跑"、旅游人数的下降和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的停工等等都表明以金融、房地产和旅游等服务业为依托的"迪拜模式"已经遭遇了重创,从这个意义上讲,迪拜可以说是"冰岛第二",事实证明,经济小国的金融大国梦很可能是南柯一梦。

  2008年10月,当冰岛由于债务危机濒临国家破产时,人们都猜测谁会是下一个冰岛,当时英国、韩国、拉脱维亚和乌克兰等都榜上有名,但同样怀揣着金融大国梦的迪拜却被人忽略。尽管与冰岛相比,迪拜并不属于完整的主权国家,但二者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来冰岛经济以渔业为主,但2000年左右冰岛政府有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先后将国有银行私有化,并积极投身海外市场业务。在乐观情绪的推动下,冰岛克朗被严重高估,国内企业和居民也举借更便宜的欧元和美元来购买国内资产,导致了冰岛巨额的外债规模。其中商业银行资金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国外。截至去年债务危机爆发前,冰岛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是GDP的9倍,而冰岛中央银行所能动用的流动外国资产仅有50多亿美元,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冰岛陷入类似97年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国家所面临的国际收支危机,不幸的是雷曼破产导致的资本回流,抽干了冰岛银行业的资金,让其无法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来应付,最终面临"国家破产"的窘境。

  迪拜也经历了放弃主业转向副业的过程。当然,这也许是被动的选择,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迪拜境内才发现石油,但仅够开采50年左右,这迫使迪拜政府在通过石油资源赚到第一桶金后便重塑经济发展模式。1985年,石油经济约占整个GDP的50%,但目前仅为6%左右,迪拜政府的计划是在2010年将这一比例降低到1%.政策的推动再加上极佳的区位优势,让迪拜选择了以旅游、金融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迪拜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解除资本管制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等吸纳资金和人才,而且在城市外观上,迪拜还处处以"世界第一"为目标,有最高的摩天大楼、最宽的高速公路、最大的滑雪场、最大的人工岛和最豪华的七星级酒店等。这种发展模式也让迪拜负债累累,目前迪拜政府公开的外债约相当于GDP的103%,尽管这个水平不算高得离
谱,但也足以引发市场信心不足和资本外逃。

  其实,回顾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史,政府的主观意愿和提高软硬件水平并不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充分条件,它们无不先后诞生于身为制造业大国的发达国家,比如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和法兰克福等。这就意味着国际金融中心要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为支撑和后盾。如果强行人工造富,或许会有三种可能:一是成为昙花一现的金融中心,冰岛就是鲜活的例子,现在冰岛政府又将私有化的银行国有化,重回正轨。目前来看,迪拜的命运很有可能同冰岛类似,甚至比冰岛更为严重,因为迪拜的常住人口80%以上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外籍人口。

  二是顶多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比如香港和新加坡,但不容忽视的是,香港和新加坡之所以没有成为冰岛第二,因为它们都有"后台" ,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现在则依托于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组成的增长三角也是新加坡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支柱。

  三是即使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其地位也会随着制造业的衰落而衰落。东京金融中心地位的下降与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密切相关。金融危机过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多少有所下降,"产业空心化"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或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最大的敌人。

  这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启示,虽然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过于低端,短期内并不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能力。总之,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要有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仅仅开放金融市场是不够的,否则就会像迪拜和冰岛一样,在繁荣时是资本疯狂淘金的乐园,在衰败时是资本疯狂逃跑的失乐园。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牛刀:迪拜破产可能引发中国央行加息

  按以往惯例,中国没看见恶性通胀爆发的时候,央行是不会出手加息的,因为一回收流动性,有可能刺破房价泡沫,但从时间节点上说,中国还没到刺破房价泡沫的时候。而且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来说,除非房价崩盘,否则,政府绝不可能主动刺破房价泡沫。但是,迪拜的破产引发中国A股地产股票整体板快大跌,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股也是集体大幅下挫,足以警示人们,把房地产做为支柱产业最后的结局就是经济的硬着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金融海啸,冰岛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引发国家破产的神奇传说,中国的股市都没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而迪拜主权债务违约,告诉全球,政府也不可信。这是在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爆发的对政府诚信的首次质疑。国际资本大鳄,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国央行之间的政治交易而大炒黄金的阴谋,就此破产。黄金价格一夜之间暴跌4%,从1192美元的高位跌落至1140美元,尾盘报收1159美元。原油价格同样大幅暴跌。

  迪拜主权债务的违约,表明全球进入了一个广泛质疑政府诚信的时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其实美国无债务。因为美国的债务是没有风险的债务,大多由债权国的外汇储备做对冲。但是,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7个基点至3.2%,触及7周来最低点。从美国两个最大的债权国的货币来看,美元兑日元跌至84.83,创1995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美元兑人民币收盘价为6.8269,微幅收低。

  债务没有减少,但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却在缩水。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2.2726万亿美元。但由于外储结构并不对外公布,市场的普遍看法为,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社科院一份报告做了如此测算:假定在2009年9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美元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主要货币均一次性贬值20%,即使不计算这一期间新增外汇储备的汇兑损益,中国央行遭受的资本损失也将高达人民币3.1157万亿元。这相当于2009年9月底央行总资产的14.0%、2008年中国GDP的10.4%,以及2009年9月底央行自有资本金的141.6倍。

  外汇储备在缩水,但中国政府的债务却在猛增。中国的政府债务主要特征是内生性的,2009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较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并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为62708.35亿元。这样中央政府的国债相当于GDP的五分之一,基本属于可控范围,但是,相比2003年增长了200%,国债增幅显然较快。最重要的是,各级地方方政府的债务是具有无限责任的有担保债务,目前与中央债务对等,也已高达6万亿,所以,中国经济的地雷,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如何偿付的问题。

  迪拜主权债务的违约风险,将引发我们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质疑。尤其是今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一年新增债务是过去许多年积累的债务的总和,也就是说,在这种大量发放贷款的宽松条件下,地方政府一年新增债务接近3万亿。占GDP的十分之一。举债投资是今年各地的GDP的一种增长模式,也是中国经济潜藏的巨大风险。因此,央行只有回收流动性,才有可能遏制这种膨胀的地方债务。

  迪拜房地产泡沫都破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也撑不了多久。号称全球最有钱的大亨,在房地产泡沫面前也只不过如此,可想这帮刻意制造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官商们还能撑得了多久。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背影中,我们看见了这么一副图景,凡是大兴土木穷奢极侈的年代,都是一幅民不聊生的惨状。希望在我们这个时代,不至于因为大兴土木,引发通货膨胀而导致普通民众的穷困潦倒。因为我们毕竟处在一个昌明的时代。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毕研韬: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与分化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内地知识分子要重建自信与尊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就必须首先跨越"入世""入仕"和"入时"三道门槛。当然,这三道门槛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分子对这三道门槛的选择性跨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

  知识分子的三道门槛

  (一) "出世做人"与"入世做事"

  朱光潜先生倡导"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后人简称为"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无论何人,只有妥善处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先做人后做事,人品与学品兼修,秉持"出世之心、入世之情"。

  张岂之教授认为,"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从实用哲学看,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上。一个人只有关心世人、关注世事,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才能赢得世人的重视与尊重。从世俗的角度看,一个不愿或不善关心别人的人怎会赢得别人的关心、关注呢?

  遗憾的是,在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言行不一、道貌岸然者比比皆是。某教授曾撰文大谈知识分子的"学品"建设,可笔者却遗憾地发现,他本人不过是个自私刻薄的小人。某硕导为争取担任某期刊之"特约编委",曾厚颜无耻地自我吹捧,并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可在该刊停办、失去利用价值后,他又以正人君子自居反唇相讥。事实上,那些在台上高谈阔论、发号施令的,更不乏欺上瞒下、道德败坏的伪君子。笔者已在中国的高校里生活了23个春秋,此等卑鄙龌龊的小人见得多了!

  2005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海南大学演讲时呼吁:政府和社会应像重视自然科学那样重视人文社会学科。而笔者认为,只有直面现实中的重大敏感问题,只有能够解决"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努力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御用文人"与"草根学者"

  "学而优则仕"是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官本位"变本加厉的当今时代更成为广大学子的奋斗目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消息,截至10月24日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资格审查,根据以往经验,预计2010年将有100万人确认参加考试。

  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纪显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怪现象,认为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要当官,不当官人家就认为你有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举例说明,"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对此,民间表述得更通俗更深刻:"不入仕,就不入时、不入流、不入门、不入道,也就不入席。"可以说,official worship(或者official-orientated)已经成为考察中国政治社会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个中缘由十分简单,无需笔者赘言。

  国际上有中国问题专家指出,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效果明显。国内李广良博士感慨:

  "为什么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其表现与此前迥然不同?这种大规模的、集体性的转向,不但表现在外在的政治行为上,而且表现在内在的思想学问上;不但表现在人文科学家身上,而且表现在自然科学家身上;不但表现在普通知识分子身上,而且表现在一流知识分子身上。从话语到行为、从个人到群体、从思想到信仰,如此彻底决绝的转变,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事实上,中国政府为巩固其合法性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入手,强力收编知识分子。新浪网《唐唐的BLOG》中有文章1指出:"虚伪、虚假、无耻、冷漠、恐惧、无望、绝望,渗透和笼罩了这个时代的知识人。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价值颠倒、人性沦丧和人格分裂,一些既得利益者为自己的'精神分裂'而沾沾自喜。"作者直言,中国"学术腐败盛行,……,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名牌大学已沦为江湖,著名学者公开为强势集团辨护,上市圈钱、与民争利……。"

  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中国知识分子蜕变的深层原因:"经济、政治、精神文化上的无数问题已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问题情结,积重难返,它深刻地影响和渗透进作为个体的人的灵魂,压抑和恐惧笼罩了国人的心灵。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生存处境的尴尬和权力的专横和残暴。"

  既然环绕权力中心便可获得更多直接和间接的、物质和精神的利益,那么,愿意或者敢于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就少而又少了。不过,随着"极不平凡"的2008年的逝去,笔者欣喜地发现,来自体制内外知识界"独立"的声音有所增加。他们探索真理,启迪民智;他们探求真相,扶弱济困。他们是战斗在边缘地带的游击智士,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希望所在!

  3. "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

  在2008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表示,"我们的学术论文引用率低,就像粮食烂在仓库里,没有人发现。"在此前后,不少学者分析过中国论文引用率的原因。在传播学领域,笔者认为,论文作者学术视野狭窄、理论与方法落后、课题滞后、脱离现实、闭门造车,是主要原因。

  传播学传入中国已经二、三十多年,但至今还停留在引介阶段。中国高校使用人数较多的传播学教材是郭庆光先生1999年11月出版的。考虑到学术成果的引进周期,估计该教材介绍的国外传播学成果应该在1998年前。国内出版的传播学学术论文,理论水平与实战价值也都亟待提高。

  中国内地学者往往缺少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与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有效指导社会实践。而台湾、香港的学者不仅具有较强的媒介使用权(right to access media),而且拥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具有在广阔的社会空间内实践其学术成果的环境与能量。当然,最近几年,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国学者也在明显增加。这让笔者稍感欣慰。

  列宁(Lenin, Vladimir Ilich)的组织理论(Theory of Organization)指出,"先知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们试图促使"大众"进一步觉醒,以推动社会变革。但是,"大众"的觉悟却只能在"亲身经历"中逐步提高。只有加以时日,或借助策略性的触动,"大众"的觉悟才能升华到"先知者"期待的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先知者"必须强化和"大众"的联系,并赢得"大众"的认可。

  人类历史表明,任何社会运动都是在精英的策动下完成的,而目前的中国尚缺乏这类能够带领民众完成改革大业的领军人物。这类缺乏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就质量而言,中国的知识精英和社会精英亟需提升其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感,亟需先进政治理论、传播理论和社会变革理论(Theories of Change)的指导。

  目前的中国还缺乏足够的"力量集结点"。没有高度组织化的、深受大众支持的社会网络,中国的社会变革就很难有效推进。为此,一方面各界精英人士要利用体制内外的各种渠道促使政府降低非政府组织的成立门槛,另一方面要协助现有非政府组织加强能力建设。

  二、中国的四类学者

  按照平行分类法,我把中国内地学者分成四大类,并按其数量众寡介绍如下。第一类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类学者人数多,成果多,影响大。第二类学者视"学而优则仕"为金科玉律,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以获得政治头衔为荣。此类学者最得官方喜爱。第三类学者以批评中国政府为己任。遗憾的是,其中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民主,因此很容易成为西方媒体的宠儿。第四类学者不仅严词批评中国时政,而且反对全盘西化。这类学者里外不讨好,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都拒绝为其提供言论平台。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June T. Dreyer注意到,中国的"新传统主义"人士反对全盘西化;他们当中许多人曾在国外留学,对西方社会并不完全认同。笔者注意到,越是对西方社会有亲身体验的学者就越强调对西方新闻制度的扬弃,而越是对国内现行体制不满的人(其中大多缺乏对西方社会的直接观察)就越迷信西方新闻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把国人与外部信息网络隔绝开来未必就能巩固中共的执政地位;反之,将国人充分暴露在西方社会制度和媒介环境中也未必就会危害中国的稳定与发展。

  在中国大汶河污染问题上,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立场与态度迥异。大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主体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曾经清澈见底的大汶河已于约20年前遭到严重污染,现在已经臭不可闻。因河两岸的地下水已被污染,村民们只能自掏腰包买水喝。不仅如此,由于河水污染,两岸居民患癌症者剧增。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我国水污染形势严峻,催生数"癌症村"》一文,列举了国内的六个"癌症村"。山东省肥城市的肖家店村便是其中之一。2005年6月22日,CCTV《经济半小时》曾以"揭密山东肥城肖家店死亡名单,污染导致癌症蔓延"为题专题报道。

  从上述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同的知识分子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从动力学上分析,要动员更多知识分子投身中国社会变革中来,就必须改造中国目前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知识分子为了保障、扩大个人利益而改变立场或策略。事实上,独立媒体和独立学者在这方面拥有很大的运作空间,完全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足以打破并重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联盟。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现状

  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现状比上文所述复杂得多。这主要表现在:

  一、知识分子大都是不同立场的混合体,而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立场单一的社会个体。在现实生活下,知识分子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存计,难免会成为复杂的多面体。即使再伟大的英雄也会有私心杂念,只是有时不为人察觉或者可以不必细究而已。那些为学术而学术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充足保障的前提下存在着。

  二、知识分子大都是摇摆不居的复杂体,而不可能是立场坚定、信仰如一的得道高僧。即便是"纯"知识分子,也会在新的诱惑下产生新的欲望,只是他们在投资收益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支配下,在审视自身的资源、预测必须的成本后,再次选择了维持现状。事实上,他们总是在新的诱惑下不断地进行新一轮评估,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总有一天,当确信必要的冒险可以接受时,他们会选择改变。

  三、知识分子大都是策略大师、太极高手,而不可能把自己的真实面目、真实思想毫无保留地示人。林语堂说,中华民族"善谋自存"。智谋文化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梁漱溟认为,中华民族不仅"自私自利",而且具有"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之特性。笔者发现,那些批评中国时政者往往具有不同的动机:有的是为捍卫真理与信仰,是一种本能的流露;有的却是为了吸引国内外舆论关注,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我营销策略。

  从宏观角度考量,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分化是适应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那种单纯依赖物质刺激和精神吸引来改造、控制知识分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大规模的、集体性的转向"是中国在进化过程中各种力量长期搏弈的结果。只有洞悉知识分子不断变化的内在需求,全面了解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才能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功能。

  原载《北京之春》2009年12月号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长平:“看到主流”,看不到什么

  在一场夺取上百条人命的悲剧中,我们应该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什么?

  "11·21"鹤岗特大矿难中,已确认死亡104人,另有4人还深埋井下,生还希望渺茫(注:现已确认死亡108人)。国家安监总局骆林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缘于事发矿安全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

  普通民众看到的是,在一些人的玩忽职守中,108个生命的死亡或失踪,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难以承受的痛苦。这是矿难中的矿难,悲剧中的悲剧。

  然而,身为此次重大责任事故的官方新闻发言人、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张金光,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他认为记者也应该和他一样——"这里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主流的东西,528人有420人是成功地走出了井下,逃离了那个可怕的现场,这应该是主流。"

  也许张金光部长十分得意,觉得自己的视角独到,巧舌如簧。以这108个"非主流"生命的名义,我不得不说,你说这话实在是无耻之极。

  按照张金光部长的逻辑,即便这528人全都遇难了,我们也应该看到整个新兴煤矿的主流;即便整个新兴煤矿工人都遇难了,我们也应该看到全国煤矿的主流;即便全国煤矿工人都遇难了,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行业的主流……除非真的等到"2012年"(好莱坞电影《2012》中的世界末日),世界上就没有悲剧。

  我猜想作为一个个体,张金光先生还不至于认为死人是一件好事,他也一定能够体会到家属的悲痛。但是,作为党委宣传部领导,张金光部长一开始就有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悲剧变成喜剧的冲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他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似乎不是这108人的生死,而是推出三个英雄矿工。这三个矿工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不仅保护了自己,还帮助了他人,固然十分感人;然而,借此来把媒体的报道转移到英雄赞歌上,那实在是一种下作的手法。

  好在此时媒体没有上当,而是从三个英雄矿工的讲述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疑点:从凌晨1点37分接到瓦斯超限的警报,到2点30分发生爆炸,中间有53分钟时间。53分钟为什么撤离不出来?为什么还有人留在"爆炸核心区域"?

  如果按照张金光部长的主流观,这53分钟的事也不值得重视。然而,在媒体的推动下,国家安监局正是从此开始发现问题,追究事故的责任。

  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张金光部长"看到主流"到底指的是什么。他真的对那420个生还者那么关心吗?如果是这样,他就不会把死者当作不应该看见的非主流了,因为这420人也只是侥幸逃生。他们希望媒体看到主流,宣传英雄,报道救援,赞美领导,淡化悲剧,不过是想要掩盖责任。

  我知道这并不是张金光一个部长的逻辑,无数的党委宣传部长每天都在要求记者看到主流,看到社会的光明面。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也有很多人信以为真。有些势利的媒体,也整天高喊着要报道社会主流,费劲心机巴结权势,因为非主流、弱势者不会给他们带来广告,更不用说地位低下的死难矿工了。

  于是,不管发生多大的悲剧,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首先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的发表重要指示,有的亲自坐镇指挥,有的亲切慰问家属。然后,我们看到在他们的重视之下,救援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英雄人物应运而生,英雄事迹可歌可泣。然而,在一场盛大的媒体狂欢之后,那些悲剧的主角——遇难者——连个名字都没人知道,甚至连遇难人数都被隐瞒。

  我始终相信,一个真正对社会光明面充满渴望的人,心中一定对社会的阴暗面不能容忍,更不愿忽视。我也相信,一个关心弱势和非主流的社会,强者和主流才有价值。更不用说,今天的主流,昨天也许还是非主流。

  来源:http://www.changp.com/2009/11/709.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毕研韬:快让冯正虎回家

  毕研韬:快让冯正虎回家

  下愚一直在密切关注"冯正虎事件"的发展,对海内外人士的援助深感欣慰。26日,我在Allvoices.com上发了一条简讯A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 was refused to re-enter China,这期的《传播学参考》也将收录相关文章。

  昨天读了郁申树兄的文章"谁把冯正虎'造就'成当代西西弗斯",对冯正虎先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读了闾丘露薇的短文"让他快点回家",更体悟到海内外华人那种复杂酸楚、难以名状的心情。

  冯正虎是中国公民!从在下所受的教育分析,他的维权抗争是中国走向和谐的重要前提。只有有效制约公权力的运行、及时矫正社会不公与不义,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正因为如此,笔者一向倡导赋权于公民社会。

  有关当局或许希望将冯先生拒于国门之外就可高枕无忧。殊不知今日的公民社会早已国际化,现代通讯技术已经把冯正虎变成了一个鲜活的政治符号。中国不是要推行"大外宣"、改善国家形象吗?冯正虎已成为中国的另类发言人!

  "冯正虎事件"是检验当局管治智慧的一道考题,也是检验所有人良知的试金石。"冯正虎事件"将如何发展?我相信有关当局正在密切关注、实时评估。依下愚之见,快让冯先生回家!

  2009年11月28日凌晨,于爱尔兰。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迷人的海:道德缺失的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不是一个法制国家。对此中共也直言不讳,并信誓旦旦"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即使到2050年前后,中国仍将不是一个法制国家。

  这本该让人感到可怕了,然而中国何止不是一个法制国家,更让人绝望的是,它还是一个道德缺失的国家。

  不言而喻,道德缺失的国家,远比非法制国家来的更可怕、更可悲、更绝望。那么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道德缺失的国家?让我们从身边琐事论起:

  曾几何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优良传统的民族。而如今,荆州市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在打捞勇救溺水儿童的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时大放厥词"我们只捞死的不救活的,钱不到位不能捞人"。这不仅仅是个职业道德问题,人命关天的紧要关头,他们竟能说出这种话,做出这等事来,尚有何道德可言?难道这只是一个个案吗?我们是否经常听到某某出于好心,施救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竟反被其诬。让人不由感慨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呢;公交车上,有多少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站在年纪轻轻的晚辈身旁,后生们竟然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公交车上又有多少被扒窃的受害者,面对已被擒获的贼,矢口否认被窃,更别说去警方报案了;至于说到不赡养老人,把父母当皮球踢来踢去。或
者本人已经成年,却不想找工作,赖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这样的事,这样的人是司空见惯,还是凤毛鳞爪呢?只要你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自会心知肚明;如果我们逆向思维,官方媒体为何热衷报道好人好事,除执政党使然,是否可以理解为当今的好人好事实在不多,急需弘扬一番了?

  再从教育、医疗上探究道德缺失是如何让人震惊与发指的。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肩负着授业、解惑、传道的神圣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什么也不能没有教育,这从日本的战后崛起便可看出。

  而我们的教师、教育行政机构却有怎样的表现呢?社会上早已盛传一个公开的秘密,老师在课堂上,尤其在传授知识的关键点上均不情愿授业、解惑了,要想学到知识真谛,请到老师家里来,当然不是免费的,家长需另付高昂学费;新学期伊始,老师最感兴趣的首要功课,是通过学生摸清家长所在单位、职务等有用信息,目的不言自明;班级里甚至是老师个人有不时之需,老师会理直气壮地要求家长无偿满足,有"能力"满足老师的家长,子女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前排,学校如有诸如交换生、保送之类的好事,老师会最先垂青于他们,这即所谓感情投资,互通有无了;拿学校热衷实行统一校服来说,到手的校服大都质量次、款式旧、颜色差,学生不愿穿,大都压在箱底,不少高校规定入学时必须购买学校统一配备的被褥、暖瓶等洗漱用具
,这些用具大都质次价高,有些被褥竟是"黑心棉"做成的;今年曝光的社会上一些发黑心财的销售人员,通过给波阳县芝阳学校回扣,让其购买试卷和辅导教材,尽管试卷、辅导材料质量差或是盗版,但该校依然乐此不疲。今年上半年,该校初三年级每个学生交50元试卷费,其实购买试卷只需20元,另外30元则悄悄划入了学校的"账外账",支配"账外账"完全秘密运行,由校长一人说了算;据报道,四川某县,教育局上报应届高中毕业生省级三好生名单时,竟然偷梁换柱,用县公安局长、县纪委副书记、县农行副行长的孩子顶替了几个真正的三好生;择校费也令人瞠目结舌,广州一择校生收费高达18万元,南昌一位家长说:"入学捐款四、五万元不过是场'毛毛雨',捐10万元、20万的大有人在。"在江西波阳,一位初�
�学生一年先后向学校交纳从报名费到英语听力磁带费10多种,高达2089元,远远超过一个贫困县的农民家庭全年的纯收入;更为可悲的是,今年7月,陕西省榆林市19岁的景艳梅考上大学,其父因不堪学费之重压,在家自杀身亡;8月,四川简阳市一位18岁农村女孩考上大学,为了筹措"学费",竟以身相许;而据新华社报,教育部统计,今年头7个月全国发现教育乱收费问题2566个,取消违规收费项目361项。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教育收费问题已连续3年成为全国价格投诉的头号热点。按保守测算,过去10年,全国教育乱收费总额已超过2000亿元!

  相关报道,俯拾皆是,绝非个案,发人深省。

  再来审视医疗战线。世人皆知,要做手术,减轻痛苦,必须至少打点好两个关键人物——外科手术医生和麻醉师。这就是社会上普遍热议而又深恶痛绝的医疗红包了;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可是患者甚至生命攸关的危重病人,如果没有应急的救治费用,白衣天使也爱莫能助;也许人人会有体验,去医院看病,医生总把病情渲染到大祸临头的程度,接下来将开出昂贵处方。那是因为医生暗地里拿了药商的丰厚回扣,为药商积极工作哩;据法制日报报道,乌鲁木齐市的奇台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张步江在给患者植入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时,在手术台上,与供货商竞相加价,把原定8000元的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眨眼间抬高至17283元。患者家属惊愕之余,别无它选,只能含泪被迫接受天价;据现代快报报道,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有医生约
200名,140多名陷入"回扣陷阱"。剖析医生集体腐败,可以清晰看出:从药商、院长、药剂科领导到有处方权的医生,均在大搞权钱交易,形成多开多得、利益均沾的腐败链条。

  再领教一下更加不堪入目的官场选举的潜规则,那些善于苟且钻营之徒,私下里蠢蠢欲动,拉帮结伙,以钱行贿,以色行贿,为自己、为他人狂拉选票,一时间,大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之势;而医疗、教育界的腐败,若与纯官场上的腐败相比,真是小巫见到大巫了。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的奇闻怪相,正如执业医生王剑向法制周报记者披露的那样,这些令人愤怒的黑幕,就是良心的堕落,道德的腐败。

  本文所举案例,似乎更近乎职业道德范畴。但笔者以为,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能期望他的道德水准好到哪去?如果把道德与职业道德打个比喻,道德似属灵的,职业道德属象的,通过职业道德可以折射出人的道德的高尚与卑劣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驰骋在法制的轨道上将是可怕的,可是如果在道德上处于缺失、沦丧、乃至崩溃的边缘的话,那只有等待亡国、灭族的份了!这绝非危言耸听,我想用一句古语结束拙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此,国人真要警醒了,愿你我尽快成为警醒一员,为救赎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我们的中华民族。

  2009.11.28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谢盛友:一个海归的命运

  —— 读《孤云汗漫——朱偰纪念文集》有感

  在留德前辈朱偰先生的女儿朱元春大姐的参与帮助下,浙江省海盐县政协编辑出版了《孤云汗漫——朱偰纪念文集》。拜读先生的大作,品味先生的纪念文集,笔者百感交集,深为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笔者通读了《孤云汗漫——朱偰纪念文集》,除了他本人的札记、散文、评论、史学研究、日记、诗词、文集,还有23篇友人和子女的纪念文章,这一切让笔者看到了一个独立的朱偰。

  朱偰先生(1907—1968)出生于浙江海盐县一个书香世家,其高叔祖是清朝道光年间状元,族中先辈出过多位进士。朱偰先生的早期受教是在其父朱希祖先生的指导下进行的。特殊的书香世家多年的熏染,使少年的朱偰得风气之先,比别人更有条件接触那些站在时代峰巅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父亲朱希祖时为北大著名教授,他的家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文人集聚的学术、文艺沙龙,陈独秀、钱玄同、胡适、鲁迅、傅斯年、周作人等均是他家的座上客。这些通儒硕学,时代精英,常在那里放谈纵议,发警世之言,抒宏伟之论,这便是青年朱偰成长的人文环境。

  1929年夏,朱偰先生由北京大学毕业,考取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几年的留学生活,所交游者,多文学之士,如滕固、冯至、徐梵澄、蒋复璁、姚从吾、王光祈、朱自清等,据他当年的笔记记载,他在柏林的寓所,成了当时华人学者的文艺沙龙,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应德国东方艺术会邀请,到柏林演讲《中国绘画六法论》的刘海粟,并终生成为至交。1932年5月,朱自清到欧洲来旅行,路过柏林,冯至特意在朱自清住处,设茶点招待,并请了滕固、蒋復璁、徐梵澄、陈康和朱偰作陪,还请朱偰摄影留念。

  朱偰在读大学时很喜欢德国文学家施托姆。当时郭沫若翻译了施托姆的名著《茵梦湖》,朱偰觉得"文句颇流丽,意味也深长",但字句上错漏不少,就干脆自己动手来翻译,并在序文中列举的郭译"可以商榷之处凡十五条"。这就是开明书店出版的译作《漪溟湖》。朱译一出,引好声一片。当时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在翻译问题上经常批评别人译得不对。茅盾就说:"朱偰的《漪溟湖》逐条指出(郭沫若译书的)错译十多处,可惜创造社诸公丈八灯台只照见了别人。"茅盾与朱偰之父朱希祖同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是现代文学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社团,茅盾这话虽不免有门户之见,但对朱偰的赞赏却表露无遗。接着,朱偰又在开明书店出版了施托姆的诗作《燕语》。

  朱偰对南京有着极深的感情,他认为,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因此,他在授课之余,背着一个德国相机,对南京的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调查,并从事摄影测量,几年下来,"举凡古代城郭宫网、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宇桥梁、园林宅第,无不遍览"。然后从一千多幅照片中,精选了320幅图片编成《金陵古迹图考》。接着又编写了《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出版,一图一考,相辅而行,成为最早系统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遗存的著作。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影响广泛。连远在延安的刘伯承读到此书时,也为之叫好。

  1949年8月8日,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朱偰继续担任南大经济系教授及系主任。1951年9月22日,中共南京市委派人来南大,通知朱偰:"刘伯承、陈毅将军欲一见朱先生。"约定翌日派车来接。

  朱偰夫人凌也徽女士在她文章中写道:"落座后,刘将军高兴地说:"昔日在延安读你的书(按:指《金陵古迹图考》)时,很想与作者一见。那时我在解放区,先生在国民党统治区。今日书与作者俱在面前,可谓如愿以偿。'之后,刘、陈二将军约朱偰,乘车赴清凉山绝顶望莫愁湖、观石头城。继又赴凤凰台吊瓦官寺遗址及阮籍衣冠冢。下午又登紫金山,北望六合,八卦洲一带。不久,刘、陈两将军又同朱偰一起参观了南唐二陵。"

  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对金陵古迹这样关心,对一个文化遗产的守望者来说,确实鼓舞很大。朱偰当天的日记记录了午餐席间,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以及红军经过凉山彝族地区的详细情况,刘伯承将军的一番细述,他当着珍贵的史料以实纪录。从中可看出朱偰当时的心情。

  根据元春大姐的文章,朱偰说"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愿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共产党领导得好,我愿意跟着共产党走。"但是,共产党究竟如何对待如朱偰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他心中没数。

  元春大姐还说:"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父亲与胡小石、刘敦桢、曾昭燏等专家先后八次对南京附近的六朝遗迹进行调查,最后由他们共同具名给新政府写了报告,提出了保护的具体办法。1956年5月父亲写了《南京的六朝遗址》、《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1957年他还写了《修复南京六朝陵墓古迹中重要的发现》。在他最后遗留的手稿中还有一篇残稿《齐梁二代石刻和雕塑的研究》。"

  1956年,当南京开始以一毛钱一块砖的价格大拆城墙时,朱偰奔走呼吁,终于保住了中华门这一段城墙。

  1957年后,朱偰戴着那顶沉重的"右派"帽子,从领导岗位被拉下来,发配到出版社去当了一名编辑,当编辑除了接受思想改造,也得接受劳动改造,出版社、畜牧场、太平门外黑墨营农场成了他的再生之地。那段时间,他主要是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种地、割麦、垒猪圈、拉板车样样都干,一两个月不回家那是常有的事。在这种长时间的孤立、寂寞、孤独的情况下,唯一能使他忘却痛苦的就是写作。

  当时任江苏省文化局的周邨局长,到出版社视察工作时,在资料室见到朱偰,关心地问他近况,并要他收集整理希祖先生的遗著,由周联系请中华书局出版。朱偰从内心感激。他这种人是没有创作时间的,只能利用接受劳动改造之暇,在寒风砭骨的农场茅舍,在昏暗的灯光下,忘记疲劳和痛苦,悉心研究,仔细校勘;用满是裂口的手,奋笔疾书,抓紧工作,朱希祖先生的《汲冢书考》、《明季史料题跋》两本遗著,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因朱偰是"右派",整理者朱偰的名字都不能在书中出现。

  希祖先生的另两本遗稿《文学史论丛》和《史学丛考》均因"出版方针有变",未能刊出。

  1961年9月,朱偰为保护南京古城墙而戴上的那顶"右派"帽子,突然被摘掉。也许,他认为莫名的厄运结束了,他被组织上调到南京图书馆工作。历经磨难朱偰对南京古迹的痴迷与热爱仍一如既往,1965年初冬,他利用工作余暇,跋涉于南京城郊,询访各古迹遗址。精密考证测绘,通宵达旦绘制成《金陵古迹图》、《南京近郊名胜古迹图》和《明代宫城复原图》,并写出论文《从一篇新发现的明人故宫记中研究明故宫的制度和建筑》。考证古迹,这一点仅有的权利,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守望者最后的尊严,也未能保留下来,他费尽心血收集整理的这些资料和三幅古迹图、论文手稿均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片纸不存。

  1966年8月26日,南京图书馆造反派"红尖兵"和南京工学院"红卫兵",在朱偰家整整烧了半天的书,一时火光冲天,清溪村一号这座往日清静的小庭院,一片狼藉,花草树木被践踏,书籍在火堆里变成灰烬,个子不高的朱偰再三阻止,声称此书已捐给国家(注:1965年捐给南京图书馆的书,到"文革"前还没有完全搬走),是国家财产,但不起任何作用,损失不小。幸得南图领导派人阻止,才避免更大的损失。

  那段岁月,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无不渗透着谎言和血腥,全家人在惊恐中被撵走数次,朱偰本人更是遭受旷日持久的劳改、批斗、游街、写检查书、认罪书;被人任意打骂。一生拒绝趋奉,坚守真理的朱偰,最后在盛满人类文化结晶的神圣殿堂——南京图书馆隔离审查中,因难以忍受非人道的精神、肉体的残酷折磨于1968年7月15日含冤、含恨、愤而辞世,终年61岁。

  城墙已毁,呐喊声也日渐遥远。他留给人们的,是这样一丝微弱的声音:"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1978年,在追悼朱偰的大会上,终生至交刘海粟先生送去的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

  1994年3月3日,艾煊先生的《帽子和城墙》在江苏《新华日报》上发表,艾煊先生以老辣的笔触,记录了当年那场拆城闹剧,文中说:"只有朱偰直接拿'帽子'换来这座中华门城堡,到底没有被拆被毁,今天依然巍巍耸立。"

  我们都是文化人,如果文化人没有文化守护精神,在民族记忆的维护上不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可以说我们就不配做一个文化人。要灭一个民族,先灭它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抹杀了以后,这个民族可以说就消灭了。好比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历史一样,他就会很愚昧,就很容易被别人蒙弊,因为你没有历史的根基,没有文化的根基。

  我们都是文化人,说说写写而已,没有像朱先生那样用自己的生命来抗拒愚昧,我们崇敬他。一个独立的朱偰,为中华文化的守护付出了血的代价。

  写于2009年11月18日,德国班贝克

  (作者:谢盛友:欧洲《European Chinese News》出版人)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