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

不可救药:高房价,究竟是和谐社会的推进器还是绊脚石

  一.引子

  今年以来,中国楼市一扫2008年的低迷景象,各地房价节节攀升,上海北京两三万一平方已算稀松平常。近日,父亲在与我交谈中更是说:苏州工业园区的新房均价都已破万,让我瞠目结舌。我不禁惊呼:中国人现在怎么都这么有钱,他们都买的起吗?

  去年雷曼兄弟倒闭后,世界经济随即乌云密布,风声鹤唳。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自刺激经济的新政。而中国政府更是当机立断,大手笔一下甩出四万个亿,大扬我国威。但一年已逝,这四万亿到底用到了何处却鲜有报到。但细心观察一下生活还是会发现,到处是撒钱的痕迹,高速公路到处开挖,地铁轻轨纷纷开工,钢铁产量,汽车产量连创新高,而最明显的信号莫过于楼市的爆热。

  中国楼市的发展还要追述到11年前。1998年,历史会记住这一年的,不单是因为那一场洪水,正是那一年,让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资本主义人民所艳羡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福利分房政策在中国消失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开始成为重中之重。穿,买不起新的可以穿旧的,吃,没有菜光靠米也饿不死,行更用不着说了,没有四个轮子的,可以骑两个轮子的,如果连两个轮子也消费不起,至少我们可以学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两条腿走二万五千里的精神。可是,没了住的地方可真要命,人总不能风餐露宿,就算能,在中国也行不通。因为即使你住在桥洞里,也会冷不防的给城管踹上两脚。所以解决住的问题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第一要务。

  从1998到2007,中国的房价连蹦带跳,翻了几个跟头。到了2008年,人们似乎看到了房价即将趋稳的信号,结果2009的报复性上涨把08年少涨的也补齐了。股票里有个术语叫做恐慌性抛盘,意思是大家害怕股市会跌纷纷抛售手中股票,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只涨不跌的房市中却不可能发生,有的只会是恐慌性买房。大家害怕房子还会涨,所以晚买不如早买,晚买差不多就意味着你手中的人民币贬值了。

  房子作为商品在市场上的存在,其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房价的上涨那就意味着房子的供不应求。但是在中国,人为的因素同样能让一件普通商品变为稀缺品,使其价格脱离价值规律。而人为因素正是当前中国城市房价特别是大城市的房价高的如此离谱的原因。为什么国家会听任房价的无节制上涨,高房价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又到底扮演着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呢?

  二.利

  客观因素产生的供求关系紧张导致房价的上涨并不是本文的重点,只略作交待。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导致城市的供房紧张;另外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涌向发达地区谋求更好的生活。还有一个就是80年代的婴儿潮。除了这些客观原因,把当今房价抬的大大高于人民收入水平的,则是政府行政手段和民间资本跟风这两只巨手。

  房地产,房地产,先有地,再有房。首先,那块地就很值钱。现在中国地方政府有百分之三十的收入是卖地所得,在有些城市每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甚至高达当地财政收入的五成到七成。由于中国现行的分税制,地方税收有六成要上交中央,但是城市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且相当一部分需要地方政府自行解决。在其他产业没有多大产出的情况下(即使有产出也需要长期投资),"卖地"这笔差不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当然成为了地方政府必须紧紧抓牢的一棵摇钱树,而地方政府为了圈到更多钱,就会把地价抬高。地卖掉了,房产商就要组织人力物力动工新建了,这又是一项巨大工程,要用到钢铁,水泥等一大堆原材料。原材料掌握在谁手里,还是在国家手里,所以国家又能不费吹灰之力赚到一笔。房子盖好了,得有配套设施,学校,商店,è
��市将一时俱起。同时,你买了房子得装修吧,装修材料,家具家电什么都得买。所以这房地产业带动了零售业,五金业,涂料业,家电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相关产业,有一些并不是大型国企的领地,但是国家还是很开心,因为除了上缴的税款,它们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房子建好,装修好,就结束了吗?且慢,还没完。现在的情况是最后你住进房子后发现,由于买在了价格相对低廉的城郊,进城上班成了一个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又得节衣缩食买辆车。于是房产业又带动了汽车业,汽车业又带动了钢铁业。你买了汽车得开吧,你又得买油。油问谁买呢?中石油!又是一家控制着原材料的大国企。所以从整个房地产的产业链来看,国家无疑是这笔生意的最大赢家。房地产,不仅充实了国库,同时还消化了大
量的就业人口,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

  对于老百姓来说则只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赚钱。然后就又有房子住,又有车子开了,似乎一下子过上了大家向往已久的美国式的腐朽生活。

  而以上还不能构成和谐社会的全部要件。仍缺一环:当一个年轻人的全部精力都扑在一套房子上,当他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劳碌奔波时,就没精力和心情关心什么弱势群体,想什么国家大事了。这样一来,国家又不用担忧有人要折腾了。至此,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初见雏型,国家有钱办奥运了,而人民要么已经安居乐业,要么正在安居乐业的路上。

  可是,物极必反,也许今天房地产业还是解决我国诸多问题的一纸良方,但长期服用,必定毒性发作,成为一剂致命的毒药。其副作用,现已初见端倪。

  三.弊

  首先,对于个人,高房价将会极大加重一个人的精神负担。当一个人的一生被一套房子绑架,那他的一生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摆脱这种束缚。也就是说房子从此变成了一种负担,一个牢笼,而当享受变为负担和枷锁时,那么改善生活质量,过更自由更快乐的生活这个买房初衷就变成了一句空谈。

  其次,高房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对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结婚购房,在目前有且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让父母付首付,自己付贷款。因为以一套房子80万,首付20万来说,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起薪3000块,每年工资涨10%,一个月花销1500并逐年递增来算,能凑到首付20万也得七,八年吧(以上估计算很乐观了吧).那么为了不至于太晚结婚,房子的首付只有求助于父母。向父母求助无非两个结果:一,父母拿不出或不想拿出来,(要知道18岁以后,父母是没有这个义务给你钱,而且是这么一大笔钱的),你已经红口白牙的说出了口,要是这种情况出现,孩子对父母即便没有恨也会有怨,如果最后还导致了一段本来能有结果的感情的结束,那孩子和父母之间必将出现裂痕。第二个结果当然是父母慷慨地付了钱。而且现在很多�ˆ
�母都无需孩子开口,早就把钱准备好了。孩子拿到了钱,结了婚,似乎是一件完美的事。但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付出都在等待回报。别告诉我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完全无私的,其实父母也在等待报答,可能是经济上,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中国有两句话颇能说明问题,第一句叫养儿防老,第二句叫"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当父母的付出以及他们期望得到的报答与实际并不相符时,他们就算嘴上不说,心里却会有失望。可现在的年轻人,主观的自私不说,客观上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已经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对父母很多时候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父母付了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当然有人觉得父母出钱是天经地义是另一回事)。钱这个东西真的是个祸害,一些时候,大爱也会为之褪色。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只是其一,高房价使当今男女关系变得功利,庸俗而容易破裂是其二。男女的婚姻本来爱情是前提,现在变得房子成了前提。特别以相亲结识的男女,有房几乎成了市面上统一的结婚第一前提条件。没有房子,一切免谈。即使是自由恋爱,两情相悦的男女,若谈婚论嫁,房子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女人对于婚姻大多是追求一种安全感的,而一个男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子,在当下差不多就是那个男人无法给她安全感的标志。因而,高房价也拆散了很多有情人。所以对于男女关系,高房价一方面使未婚男女的感情染上了铜臭,另一方面亦让已婚夫妻的关系由于结婚时掺杂了过多的物质因素而危机重重。

  在传统中国社会,国家,国家,家庭一直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帝王制之所以能在中国维持两千年而不倒,三纲之恪守实功不可没。而三纲中的两纲:父子,夫妻更是维持底层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而高房价正在无声无息地撼动着这块磐石。现在很多人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同事不能信,领导不能信,甚至朋友都不能全信,家庭无疑成了中国社会最后的伦理底线,这一底线倘若失守,那么在当前法制还极不完备的中国,社会形态将从冷漠变味可怕,社会的治安和稳定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高房价对于家庭的影响显而易见,而由此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更是一目了然。在2009年出炉的胡润富豪榜的前十名中,直接或间接从事房地产开放的人士占了八席。房地产圈钱的能力可见一斑。房地产这个行业有两个特殊性,第一,不需要专业知识,有钱就能买地,后续盖楼等事宜都可以分包给各专业公司来做。第二,房地产中的地掌握在国家手里,而国家权力又被少数官僚所把持。上述两点,意味着在当前监管机制极不完善的环境下,只要有权和有钱,权钱勾结,房地产业所聚集的巨额财富将完全集中于少数权贵的手里。表面上看上去人民是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但当房车最终沦为负担,并且发现自己原来是在供养一批什么也没做的达官贵人,纨绔子弟时,必将导致心态的失衡和对社会的仇视。仇富心理在中国民间已经愈演愈�ƒ
�,如果不加控制,却变本加厉的话,仇富心总有一天会演变为危害社会的敌意行为。

  以上所述皆为高房价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产生的震荡,而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地位对于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但土地资源毕竟有限,地方政府单靠土地转让金发家致富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其次,国家过分重视甚至依附于房地产业,而缺少对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投资和扶助,会大大挫伤那些想靠长期积累做实业的企业家和资本拥有者的创业热情。一国经济的发展如同一个足球队的构建,必须是靠整体上的合作。西甲巴塞罗那的成功不是单靠一个小罗或者梅西,一个月前巴萨队国米那场欧冠的比赛让人叹为观止,没有了伊布和梅西的巴萨,整只球队仍然踢的行云流水把国际米兰打得疲于招架。试想如果教练规定比赛中所有球都得传给梅西,所有进攻都由他来组织,不但梅西会累倒,更严重的是所有其他队员的信心和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一旦梅西受伤,整支球队必将土崩瓦解。看当今中国经济,由于国家政策的偏袒,房地
产成了一本万利,没有风险的买卖后,它就被塑造成了那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梅西。而上行下效,民间力量亦盲目跟风,很多民间游资,热钱押宝押在了房地产上,包括很多本来打算用来做研发的,用来建新厂房,买新机器的资金。与需要长时间花费财力物力的实业相比,投资房地产后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实在是诱惑太大了。而实业发展的停滞,一时半会儿看不出多大的危害,但长远来看,由于畸形的产业结构迟迟不能得到修正和改善,确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

  四.化解

  那既然房价已经高不可攀,为什么人们还是只追高,不杀跌呢? 既然只是个住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倾其所有买一套房,租房为什么不行呢? 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如上文所提到的,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家的基础就是要有自己的房子,要能安居乐业。租房虽然也能住,但很多人心理上无法接受,认为没有家的感觉,此为主观原因。第二个乃客观原因,是主要的,甚至是第一个原因在当前中国存在的客观基础。那就是租房人作为弱势群体,其利益常常得不到保护。房东作为房子的拥有者,仗房欺人的情况并不鲜见。租房者为了有一席之地,常常会忍气吞声。相信谁也不想过这种寄居他人屋檐下,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吧。第三个因素就是中国没有公共房屋提供给低收入者。

  作为对照,我可以说说欧洲的情况。欧洲大陆的最强经济体是德国,但就是德国也有60%的家庭一辈子是租房子住的。其他西欧各国也大致如此。那为什么欧洲那么多人没有把买房作为人生之必须呢,除了欧洲房价同样很贵外,欧洲各国都有一部对租房的弱势群体体贴入微的房屋租赁法是最主要的原因。像我生活过的芬兰,在我一住进那套公寓后,房东就不能赶我走了,除非那房子要拆,若有特殊原因(房东要破产了)房东要收回房屋,那还得上法院。在丹麦,法律相对宽松,不过同样,只要我在同一间公寓或者HOUSE住满两年,房东就不能随便让我走人,而我却有退房的权利,只需在退房前三个月告知房主即可。有了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人们也就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把自己租的房子当成自己的家,把房子布置得温馨漂亮,过得其乐融融了ã
��另外,在欧洲,政府建造和拥有大量公共房屋以极低的租金提供给那些卖不起房子和租不起贵的房子的居民。但奇怪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却没有公屋,那些不成规模和体系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根本无法满足大量嗷嗷待哺的人们(其实连我们的香港都是有公屋的).

  如果中国有一部完备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房屋租赁法,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屋群,房价增长的势头将会得到有效遏止。但我相信只要他们坚持走依靠房地产业振兴中国经济的道路,短时间内,这样的法律就不会出台,公屋也不会出现。 因为一旦此两种政策颁布,大家会纷纷转买为租,政府无异于自断粮草。而当前,一旦中国没有了房地产这个擎天柱,这个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就会像AC米兰失去卡卡一样,实体经济将遭到重大打击,失业率上升更会是首当其冲,而在此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也就岌岌可危了。

  五 结束语

  如前所述,房地产能在一时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长此以往只依赖于它,那就无异于饮鸩解渴,自寻死路了。就像运动员吃了兴奋剂,短时间内成绩斐然,名利双收,但最终却会落得五脏俱损,声名狼藉。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地摆脱这种单调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模式,转为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和实业的发展,适当牺牲一下经济增长的速度为的是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五百强之中,我们有中石化,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的微软,中国的宜家。王蒙说过,中国用了3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花了200年走完的路,但相信同样积累了200年的问题。我觉得,是时候开始解决解决问题了。小病方能治,如果讳疾忌医,到了病入膏肓,积重难返的一天,再想要临渴掘井,那就为时已晚了。

  来源: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2a9af313147117c9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熊飞骏:我们抛弃了儒家的精华吸取了糟粕

  传统中国是一个儒家文明的国家。中国在武则天以后的一千四百多年一直在坚定地走下坡路(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是短暂的回光返照),由生龙活虎一样使山河动摇的世界雄狮堕落成失去基本"常识认知能力"的东亚病夫,儒家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甲午中日战争出乎意料地惨败,中国人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虚弱落后,并进而发现了儒家文化的可恶。

  儒家文化自此噩运当头。

  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六十年间,我们一直在毫不留情的讨伐儒家文化。文革"破四旧"则是对儒家文化的大清算,把绝大多数儒家文化的遗迹扫荡净尽。被历朝历代的达官显贵奉为圣地的孔庙,中国最大的儒家文化博物馆,也在1966年底被决心"彻底捣毁孔家店"的红卫兵砸了个底朝天。儒家遗产遭逢了最大的劫难,孔府、孔庙、孔林,共计有一千多块石碑被砸断或推倒,烧毁、毁坏文物六千多件,十万多册书籍被烧毁或被当做废纸处理,五千多株古松柏被伐,二千多座坟墓被盗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口诛笔伐,儒家文化在"形式"上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令中国人始料未及的是:抛弃了儒家文化的中国,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步。除了经济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拔苗助长"外,在文明层面上我们依旧在大踏步倒退。

  中国近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我的家乡某个家庭很相似。这个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虽然一直没有上升为富豪大族,可一直赢得远近乡民的普遍尊敬,在故乡拥有远超富商大贾的影响力。二十年前,这个家庭突然一朝发昏,决定跑步发财致富。为了"短、频、快"捞大钱,竟然放弃家训底线,鼓动男人开赌馆卖假烟假酒;女人下海做皮肉生意……在多快好省的大跃进致富模式下,这个家很快上升为当地的首富,在村头建起了一幢富丽堂皇的五层洋楼。

  书香世家的致富效应是:乡民们常对着那幢洋楼直摇头,感叹这个家完了!没戏了!

  我们的经济增长何尝不是那样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都快失去了所有的精神财富:文化沙漠化、政权山寨化、人性动物化、事业无耻化、人情冷漠化……

  在抛弃了儒家文化的招牌后,我们的文明因何不进反退呢?

  使中国人错失历史机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们在拆掉"儒家文化"的旧房子后没有及时构建一幢适合"现代文明"的新房子。

  一百五十年前的日本主流文化也是儒家文明。当日本人意识到儒家文化是日本闭塞落后被动挨打的罪魁祸首时,就毫不犹豫地投入西方"法治文明"的怀抱,用英美的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来重整日本民族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体系,同时保存传统文化的合理成份。结果日本成功地完成了历史大转向,创造了世界文明奇迹,用短短三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四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跃升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文明进步强国。

  中国的对外开放比日本早十六年,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直首鼠两端半心半意,在"拿来"西洋物质成果的同时,却抛弃了真正能够使国家文明进步的精华内核(民本思想、法治理念、平等意识、人权观念、契约理论),同时"夸张性地吸收"了西洋文明的糟粕(详情请参阅拙作《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垃圾桶基因》)。

  结果我们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一直没有成功地构建中华现代文明的大厦。在拆除儒家文化的老房子后,我们的心灵反而找不到归宿,我们的灵魂一直在荒野里流浪,除了不择手段满足物欲外,我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向何处去,象一只迷失的羔羊在十字路口东张西望。

  第二:我们在对儒家文化的处理过程中采取了完全错误的方式,不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是在吸取了糟粕的同时去除了精华。

  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人的自身修养,是社会人的道德约束力,是自然人的精神需求,概括起来是"礼、义、仁、智、信、廉、耻"。虽然儒家文化的很多道德约束条款违反了最基本的人性,真正能做到的人只是凤毛麟角;但却为多数人提供了一个自我修为的标准和社会价值尺度,有效地防范了社会整体道德的沦丧和奸滑无耻成为社会时尚。

  就算是"忠、孝"两项明显反文明的儒教道德尺度,如果理解得好一样有益于现代文明,简单式否定一样无益于中华文明的进步。儒教的"忠"指"忠君",是基于"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人性常识。今天的中国人都明白官僚公务员是纳税人花钱养活的"公仆",一样应该饮水思源,应该"食民之禄、忠民之事"。"为官食民当思报、事民临危合尽忠"一样是现代文明"民本思想"的精髓。

  至于孝敬父母长辈,只要去掉"子不言父过"的愚蠢条款,一样是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基本要求。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长辈的人,是不可能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的。

  中国人在清算儒家文化时,打击的火力恰恰集中在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对儒教的道德标准概而言之"扼杀人性",因而予以全盘否定,好象生活在现代文明大厦里的中国人从此不要"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似的。

  我的家乡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因面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区。在县烈士陵园里有一个"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面供奉着一个著名的革命烈士王秀松,他的最大英雄事迹就是带领游击队用残酷手段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他父亲的最大罪行不过是"反动地主富农"?没有任何诸如欺行霸市渔肉乡里烧杀抢劫坑蒙拐骗的伤天害理劣迹。如此反文明的材料做为榜样来宣讲,参观者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意义?

  …………

  儒家文化的主要糟粕是"虚伪、厚黑、权术、官本位、特权思想、成功至上……"令人痛性的是,这些明显反文明的文化糟粕我们却毫无甄别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今天中国的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恶性膨胀,超过两千二百年皇权中国的任何一个时期。

  有一位学者这样形容法国大革命:

  "我们在倒洗澡水的同时,不小心把澡盆里的婴儿也泼出去了。"

  我们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态度则更进一步:

  "我们毫不留情泼掉了澡盆里的婴儿,同时如饥似渴地渴下了洗澡水。"

  韩国人在处理儒家遗产时比我们高明得多,把儒家文化的个人修养和西洋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适合韩国特色的文明价值体系。中国有数以万计的韩剧迷。韩剧中再现的那种温情、宁静、简单、纯净、至情至性就是儒家文化的精华遗产。

  中国向何处去?

  天佑中华!

  来源:辣眼时评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陈有西:法治沉沦——中青报奇文批判

  《中国青年报》记者郑琳、庄庆鸿12月14日发表于该报的《重庆打黑惊曝辩护律师造假事件近20人被捕》的文章,违背基本的新闻原则,将一个事件报道写成时政评论,对中国律师业和《律师法》肆意诋毁,对中国执业律师进行无知的不负责任的贬损,对个别律师的行为进行渲染和夸大,对一宗尚没有经过司法审判定性的事件先进行媒体审判和媒体定性,充满了对现代法治意识的无知和偏见,严重诋毁中国律师业的形象,应当进行严肃的澄清。

  第一,官气十足,媒体定罪,未审先判,将涉嫌犯罪定性为已经犯罪。

  该文称:"12月13日,"律师造假门"始作俑者李庄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一起国内罕见的涉黑案件"律师造假门"被急速曝光。"哗众取宠迎合网络热门手法杜撰出一个"律师造假门"。"批准逮捕"只是尚无定罪效力的强制措施,这个律师是不是真的"造假",是对被告进行合法帮助,还是在造假,按中国今天的司法制度,并不是由公安和检察院说了算。这两个机关没有确定权力。所谓"急速曝光", 13日的批捕,14日独家报道,只是该报自己在倾向性地"急速"故意透露,或者受联合办案组的授意故意透露,并没有其它的媒体"急速曝光",这明显是虚假报道手法用语。本文所称"造假",是指制造假的证据。由于律师的法律帮助,被告明白后,改变原有对事实的认识和口供,是每个刑事案件都会发生的。如果重庆警、检是以此为
据定性,没有其他的事实和证据,那这个案件最终肯定是个错案,李庄无法定罪。因为《刑法》306条的含义"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利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的"帮助伪证罪",根本不包括被告本人这种口供的改变。这是记者受办案机关旧观念影响的基本法律常识的错误。

  该文还称:"李庄,48岁,混迹律师界十余年,其所在的康达律师事务所在京城也颇有"背景"。注重"身价"的李庄此次肯来重庆打涉黑官司,除受龚刚模的生意伙伴相邀答应来"捞人",其实更重在"捞钱"。"对一个执行辩护职务的律师,在没有司法定性前,这个记者很无知地已经对他定性为是"混迹律师界十余年",是"为捞钱",是"有背景"。已经将其媒体批判为一个混混。

  第二,以偏概全,恶意贬损中国律师整体形象,对所有到重庆辩护的律师贬低为同小姐一样"人傻、钱多、快来"的圏钱者。

  该文称:欣喜之余,李庄向京城同行发出信息:"够黑,人傻,钱多,速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重庆政法干部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重庆打黑除恶一系列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到重庆代理涉黑诉讼"一时成律师界热门。许多北京律师如赶场般云集重庆,寻找开展"业务"和施行"潜规则"的机会。"将有一万六千多律师的北京律师群体,描绘成一群如蝇逐臭的唯利是图者。对中国律师业既无知又妄加评论,认为律师为保护被告基本权利的工作,都是为了捞钱。

  第三,全面否定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称95%刑事辩护是无用的。暗示中国百姓没有必要请律师,请律师是受"第二次伤害",化冤枉钱。甚至称律师是"国家和民众的灾难"。

  该文称:"据资料,在刑事案件中,律师胜诉的比例仅有5%,也就是95%是败诉。"面对当事人的巨大诉讼投入,有多少律师在说明败诉原因之余会对当事人说 '对不起'?当事人有苦难言,实际上造成了'第二次伤害'。律师的尴尬作为和滥用'潜规则',所造成的灾难全由国家和民众来承受。"

  刑事辩护的胜诉率,是这个记者和新闻来源者的十分荒谬的"发明"。可以负责地说,"刑事败诉率",是这位无知记者的捏造和杜撰,中国最高法院、司法部、全国律协、国家统计局,从来没有这种数据统计和所谓的"资料"。因为"胜诉率"是有多种参数影响的抽象概念,根本无法统计。刑事辩护的功能,是保护被告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步,提高司法公正性,防止冤假错案发生。这位记者和新闻提供人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封建社会。以死刑案为例,杀错一个都不行,如果按这种"比例法",难道杀错5%都是可以的?这位记者知道中国一年有多少死刑吗?95%败诉,如果是指有罪判决都算败诉,那么排除情节、减轻情节和帮助法庭准确定罪量刑,难道就是无效辩护?有罪判决责任就是律师?佘祥林冤案是谁造æ
��的?聂树斌是谁错杀的?难道要律师说对不起?说律师辩护是 "第二次伤害",象土改一样抓起来不用审判就枪决,象文革一样不经审判就定国家主席是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看来是这位记者期望的。说律师"所造成的灾难全由国家和民众来承受。"不用说法律水平,这位记者的现代人文意识,连中学生都不如。这样的文章,中青报能够出笼,确实体现了中青报的堕落。

  第四,违法透露侦查内幕,将侦查观点渲染成定性事实。充满有罪推定的"专政观念"。

  《律师法》规定,律师会见权不受侵犯,会见不被监视。但是,从这位记者的报道中,李庄律师办案中受监视的迹象非常明显。该文说:"其实,在龚刚模按响报警铃之前,律师李庄等人违法操作、妨碍正常司法的行为已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巡查民警多次批评和警告,李庄仍置若罔闻,看守所依法作了详细记载。"看守所无权监视律师,不得干扰律师的正常会见工作。这个"相关部门"已经是直接违法的行为,被这位记者报道成正面行为。

  为了涂黑律师,这位记者违反法律规定,将侦查内幕未经审判大量公开。称涉黑被告的翻供是一种醒悟,是检举立功。将其未质证也无法去澄清核实的口供,进行所谓的"公开":"龚刚模说,李庄为我打官司就是为了钱,最终处理结果还得落在我身上。官司是否打得赢,他都出名了,如果被查出我作了伪证,倒霉的还是我自己!"说律师引诱要被告翻供:"李庄在第二次会见中对龚说:从你的材料中看得出来,你肯定被诱供和刑讯逼供了。法庭上问你是否被刑讯逼供时,你要大声承认,还要把刑讯逼供的过程夸张地演示出来,以刑讯逼供为由否认原来在侦查阶段所作的口供。同时,李庄还编造了一大堆细节,要求龚刚模在法庭说:以前的口供全是瞎编的,因为我被公安吊了八天八夜,被打得大小便失禁。李庄用威胁口吻告诉龚刚模:
如果依照刑讯逼供所说的笔录就得枪毙你……翻供你要有道理,有理由。"面对专案民警,龚刚模发泄般吐露几天来煎熬着他的秘密:他妻子从北京请来了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庄、马晓军。在与李、马二人的前后3次会面中,李庄向他面授了五招翻身秘术。"

  这位记者不明白,他这样单方报道时,李庄和龚刚模都关在里面,丧失了正常的话语权,不象法庭上可以澄清、质证和辩驳。这种报道是"专政报道"的常用手法,是违背基本的新闻公允原则的。被告口供,特别是检举立功材料,是侦查机密,侦查人员无权在开庭前透露,连律师都无权透露,记者怎么可以这样泄露报道?谁知道龚是不是这样说、有没有说过、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其动机又是什么?这种"曝光",除了证明办案机关急于定性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怂恿和授意外,这两位记者的身份和意图,不是昭然若揭?

  第五,将违反《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联合办案,视为正确做法,是非观念混淆,对公检法联合办案对付毫无防卫能力的律师,进行正面鼓吹。

  该文称:李庄、马晓军等律师教唆龚刚模翻供、串证等问题一露端倪,立即引起了重庆打黑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公、检、法、司人员成立联合调查组。

  我国《宪法》规定,公安机关依法侦查、检察、法院依法独立检察、审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干预。法院都介入"联合",还要走审判程序干什么?这是中国法治的倒退和旧法观念的回潮。自从中央政法委宣布结束"严打"进入常态后,"公检法联合办案"已经是明确不允许的。政法各家要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制约,各自发挥职能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的的刑事侦查分工,伪证罪是公安独立侦查。重庆的案件,公开宣称"组织公、检、法、司人员成立联合调查组"来调查两个律师的帮助伪证问题,是不是太小题大作了?充分体现了一种非常态和不依法办事的现象。把依法辩护的律师视为阻挠打黑的恶势力,用对付黑社会的手法来对付律师,这两位记者不以为非,反而津津乐道。

  第六,非议诋毁和否定全国人大新立法的《律师法》,为一些落后的旧法观念招魂。

  该文为了否定律师在刑事程序中的作用,竟然认为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国家主席令公布的《律师法》是不合时宜的,影响了重庆打黑。他们说:"李庄现象"泛滥的背后,是"潜规则"还有其存在与蔓延的空间,一种原因是我国《律师法》相对超前而其他法律相对滞后。"这种论调,是立法争论中一些淘汰旧观点的泛起,也是《律师法》通过后遇到巨大阻力,一些基本律师权利严重被搁置的主要原因。稍知道立法过程的人都清楚,我国现《律师法》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一种定位,同中国已经加入公开承诺遵守的国际人权公约还有不少距离。而该文借重庆"打黑"之机,反而再次鼓吹那些落后观念,非议少得可怜的律师法中的些许进步。

  第七,将法律规定的律师正常法律帮助工作,理解为帮助翻供,将律师正常调查,理解为串供。误导刑事诉讼基本常识。

  从报道所称,李庄等律师介入本案是审判阶段。该阶段侦查已经完毕,口供证据已经固定,法庭上怎么说,都不可能影响已经固定好的笔录。审判的作用,是在法官主持下,对这些口供进行质证核实,还原真正的真相。所有的口供,质证时都会有同意、确认、纠正、澄清、辩解、否定。这些都是庭审的基本程序,也是庭审的意义所在。因此,庭上翻供不构成伪证。审判阶段律师会见就是要对控方证据进行核实,对各被告口供,向被告进行核实鉴别。对律师将进行的的证据调查思路、已经取到的证据、证据的证明内容、证据的线索,向被告进行一一询问,包括告知已经有的证据中的矛盾和证明力。一些公安机关滥用权力,审判阶段还监视律师,不让其向被告核对和告知,这是违法的、侵越辩护权的。这位记者盲从了这些违法观念,以为这
是"串供"。该文说:"李庄在首次会见龚刚模的过程中,即向龚刚模宣读同案多名犯罪嫌疑人的笔录材料,特别是宣读了同案另一主要犯罪嫌疑人樊奇杭的多份交代笔录,同时还把同案重要嫌疑人的在逃信息告诉了龚刚模。"他不知道此时侦查早已结束,律师这样做是合法的。但经过他的这种报道,给社会上包括一些侦查机关产生一种误导,以为这真是一种伪证和串供。

  口供雷同,本是刑事律师审查定罪证据是否合法取得、是否原始取得的基本方法,也被这位不懂刑事辩护的记者非议,按控方观点指责和辩解说:"但是经过司法调查(该记者对何为司法亦没有搞懂,将刑事侦查说成司法调查),李庄的种种造假设计经不起推敲,其"刑讯逼供"和"无法正常会见"等种种说法不攻自破。" "为设置更多障碍,李庄不断炮制出新的质疑,如检察机关移送证据不足、龚的交待笔录出现多份雷同等。""检察机关移送的主要证据复印件,与拟在法庭举示的证据内容基本一致,符合《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关于移送主要证据范围的规定;而笔录雷同系多位侦查员在不同时间对龚进行讯问,其内容不可避免会出现相同或相似。"把律师正常的履行职责行为,检察院的不严格按刑诉法、律师法保障律师阅卷�
�的行为,编排成是律师在刁难检察院,并进一步认为是一种伪证、捞钱的手法。

  八、大肆渲染律师"捞钱",闭口不谈有无合同、有无私下收费,渲染律师都在唯利是图。

  该文中多处反复渲染律师的大规模"捞钱"。是煽动社会敌视律师的"最有杀伤力"的一招。在其报道中,没有一个到重庆的律师不在巧取豪夺。不交待有没有协商和合同依据,当事人自愿还是被要挟、被骗。报道称:"龚刚模的亲友"捞人"心切,再加上李庄的多番"演说",几天之内就总共支付了245万元给"跨区域打捞队"。李庄代表"打捞队"要龚刚模的亲友承诺:若要龚刚模不判死刑,还要两三千万元,事成之后兑现。"如果此说如实,李庄涉嫌的就不是帮助伪证罪。而是违反执业纪律、违反律师法的行为,应当受行政处罚和惩戒。如果虚构事实骗钱,还构成合同诈骗罪。但是,这篇报道没有交待这些费用是辩护费还是其他代理费,是律师提出还是家属自愿,是进律师所的帐还是自落腰包。而是笼统地用讥讽口吻说:"迫于无
奈,龚云飞又托人再次给李庄的账户"装"了100万元。"好象律师收钱就是犯罪。重庆案件中,律师和"钱"似乎结下不解之缘,如沸沸扬扬的女律师和法官勾结进帐4千万之类。我们不排除律师队伍中确有唯利是图者,严重违规高标准收费者,但此文的渲染,似乎中国的律师都在不顾公义和道德趁火打劫,把律师涂抹成比黑社会还坏。这种无知和偏见,在一个中央的青年大报上出现,体现了中国现阶段法治意识的倒退和观念的混乱。中国青年报如果是一份有责任感的报纸,应当郑重向全国律师界公开道歉。(12月14日)

  作者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副主任 一级律师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china-week.com/html/5397.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郎咸平:白领陨落黑领升起

  才仅仅10年之前,白领还是一个全社会人人称羡的身份。万科地产甚至将其出版的系列图书命名为《白领》。白领是指那种在高级写字楼里上班的专业技术人员,特点是高学历、高收入。特别是写字楼里外资企业,更是白领群体云集的根据地。

  白领意味着体面的工作、优雅的修养、丰富的精神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领简直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白领必定毕业于名牌大学,甚至是硕士、博士或海归,每天朝九晚五打卡,坐在格子间的电脑旁,MSN,麦当劳,卡布奇诺,丁克,地铁,打的,坐经济舱,住星级宾馆,泡吧,煲电话,听蓝调,加班,圣诞节,斯诺克,暂住证,红酒,抽555,住租来或按揭的公寓,买简约的宜家家具,收藏CD,谈论《老友记》,向往xz,留恋于丽江,铁杆驴友,不看中文报纸不看中国电影,看《国家地理》《名牌》《读书》杂志,看卡夫卡看张爱玲看伊朗电影,洁癖,乡愁,健身,瑜伽,养吉娃娃,香水衣服鞋子泡吧旅游鲜花买书买CD看电影,月光一族。

  白领的产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末期的典型现象,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白领大多只出现在一线城市。面对WTO的前夜,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一种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雅皮士生活。绅士与淑女,是充满这些新思想的青年人的人生目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傲慢与偏见》是他们的必读书。爱情、教养、文化、艺术、体验、精神贵族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10年过去,物是人非。回头看看,当年怀着白领梦"范进中举",当许多大学生兴冲冲踏出大学这个高级职业培训监狱大门的时候,却必须接受与黧黑的农民父亲同场竞聘的残酷现实。曾经的白领已经老去,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破产的破产,失业的失业,离婚的离婚。当孕育白领的贸易、广告、房地产、IT和制造业风吹雨打流水落花,脆弱的白领蓦然发现,曾经雪白挺括的领口,已经被冰冷的汗水因得皱皱巴巴一片姜黄。春天来的时候,老去的白领继续徘徊于物价和房价飞涨的城市。伫立在林立的写字楼脚下,他今天会收到一个面试通知么……白领的传说就这样陨落了。

  与此同时,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社会群体已经夺去了全中国所有的光芒,他们开着"自己的"大排量名牌汽车,出入高档酒楼,高级夜总会,乘坐头等舱或软卧,住星级宾馆,拥有黄金位置的几处豪宅,购全套红木家具,在位置最好、景观最佳,装修最豪华、质量最安全的办公楼上班,独立办公室,不打卡,饭局,会面,喝茅台五粮液,品天价普洱,抽极品中华,精装《毛评二十四史》,VIP,炒股投资保险理财,收藏古玩字画珠宝黄金,高级会所,劳力士,路易威登,奢侈品,国际顶级品牌服饰,高尔夫,公派出国,移民,护照,拉斯维加斯,美容减肥按摩,组织体检,疗养,免费医疗,贵族学校,MBO,脱产学习,党校,佣人,情人,养藏獒,带薪假……

  他们就是在全中国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遍地开花,全面掘起的新兴黑领阶层。相对于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白领,他们的衣服是黑色的,汽车是黑色的,脸色是黑色的。他们的收入是隐蔽的,生活是隐蔽的,工作是隐蔽的……所谓隐蔽,就是像站在黑夜里的黑衣人,你知道他在,他也知道他在,但你不知道他什么样,在做什么。他们就是就职于政府和官有垄断企业的那个庞大群体。

  10年间,官有建筑已经屡屡刷新了所有中国城市的高度。在气度辉煌富丽堂皇的官方办公楼面前,商业写字楼登时被压出逼仄吝啬的寒酸来。从容积率、配套、装修等各方面,拔地而起的"大裤衩"成为城市黑领新贵们的"鸟巢"。白领和他的OFFICE一起,被黑领的裤衩遮住了所有的阳光。

  10年间,通过土地财政和垄断政治权力,官方组织一步步通过各种手段将社会财富向自己手中集中。不仅以重税和重复收费罚款的方式,从横向上苛刻聚敛社会财富,而且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式,从纵向上大肆透支谋夺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官有经济在垄断的无竞争市场所向披靡,源源不断的暴利如滚滚长江。水气电油电信金融烟草卫生教育海关公路等行业自不用说,即使出版、邮政、新华书店、市政、环卫、公交、盐业、矿业、铁路、民航、文化、体育、新闻、旅游、土地等这些领域,因为禁止自由竞争,其利润之丰厚仍足以使任何外企眼红得流鼻血。在当下中国随便哪一个城市,一个大腹便便的税务监管员都可以开着路虎SUV上班,他的办公室面积有多大、装修得有多豪华不必说,只消告诉你一句,他可以在单位里健身桑æ
��游泳……

  一个刚刚工作两年的警察就已经买车买房——没要父母的钱也没按揭……一个国家电网公司的抄表员基本月薪达到8000元……简单推算一下,全国有1000多个省级,20000个厅级,好几万到十来万个县级,这还不包括北京的中央部门和军队警察系统。较发达地区普通黑领年收入10到20万元极普遍,年终发个十万元奖金不是什么稀奇事,而这也不仅仅是税务部门才有这个财力。

  这是"合法"的收入,这一部分财产是不怕公示的。去年就有新闻称,南方某地所有的黑领都有两部车,而且很正常。人类都知道,对黑领来说,收入绝对不止薪水这一块,医疗交通吃喝拉撒贪污受贿等等,所有的地方都享受纳税人无偿供养,每月的车贴甚至比农民工辛苦一个月的薪水还要多,他们也可以在超市买个床单裤衩都开发票报销,或者把免费领来的大量昂贵药品卖钱。甚至嫖娼也要发票。可以说,所谓黑领,就是除了没给其配备法律意义上的配偶外,其它都是享受无偿供给的。

  黑领阶层之所以生活水平急剧提高,是因为其垄断了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信息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他们消耗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中国国民收入。他们的掘起,构成了中国新二元社会的显赫一极。这个群体虽然相对数量少,但是绝对数量庞大。粗略估计一下,这种以寄生垄断为业的黑领在全国约有2000万以上。

  比起10年前苍白的小资白领来,只有这些享受和垄断了政治权利的人才真正的实现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他们绝对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生活的水淮。当然,另外一极的其他"普通老百姓"则是标淮的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的国民。来自官方背景的黑领对来自民间草根的白领的颠覆,体现了政治权力向自由经济领域的渗透和僭越,以政治权力篡夺经济权力。这种食利自肥的经济身份使官方的超脱精神和公益基础遭到侵犯,合法性受到玷污,政治的伦理尊严荡然无存。官方由民众的仆从变成"民主"——民众的主子,由公共利益的正义仲裁者演化为自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从国家和社会的守夜人退化为自私卑鄙的盗窃者。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向。

  白领阶层可以说是开放的,或者说穷人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实现白领梦。正因为如此,白领在大学扩招后人力资源充沛的中国急剧贬值。相对而言,黑领阶层则完全是封闭的,正因为封闭,才会奇货可居炙手可热。公共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官僚权力集团把持的私家后院,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想进入这个群体,理论上说不是不可能,只能说——很渺茫。不错,公务员是公开招聘的,垄断官方企业的职位也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只要你拥护那个党,你就可以报名考试。

  但地球人都知道这里面的规矩——潜规则,考不考得上并不取决于考试分数。黑领的特殊之处是已经走向组织化和正在走向世袭化,前者巩固,后者继承。在白领黯然陨落之后,黑领的低调掘起在全社会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考公务员热。同时,黑领也成为所有商家追逐的目标,他们比白领具有更真实更强悍的消费力。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物价飞涨;他们对地产的投资,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使白领丧失了家园。当白领遇见黑领,立马被压出西装下面的"小"来。

  今天,一个供职于夹缝状态私企的所谓白领,以他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而已,消费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太过夸张和绝望的词语。不久前官商云集(没有几个身家低于千万)的两会上,一个黑领代表或是同情或是鄙夷地建议小白领们应该去卖肉——不是出卖自己的肉体,是卖猪肉。在这场席卷地球的金融风暴中,无数外企破产倒闭、业绩滑坡,覆巢之下,纷纷裁员降薪,白领们仓皇失业。与此相反,中国官有组织却财大气粗逆市飘红,令世界500强为之羡慕,黑领们仍然可以毫无罪恶感的集体加薪。

  近水楼台先得月,砸向黑领掌心的4万亿投资计划如同一针鸡血,使无数红了眼的黑领们激动得加额称庆——还是中国好、组织好啊。说实话,贫困潦倒的白领们从这4万亿民脂民膏中想捡点残羹剩饭也是痴心妄想。所以说,"孔乙己"这样卑微的白领如何能与"假洋鬼子"这样傲慢的黑领同日而语?如果说白领曾经掀起一股托福热、小资热的话,黑领的江湖则使传统国学和势利文化大热。易中天的阴谋学、王立群阎崇年的帝王学、于丹的犬儒学和马未都的收藏学等等,无不映照了黑领这个社会核心消费阶层的形成。

  黑领的兴起说明,20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败反官倒运动之后,新兴知识群体在与权力群体博弈中已经完全丧失了主动权。权力经济终于在近10年从量变到质变,完成了对知识经济和自由经济的彻底颠覆。权力组织在文革后重新收复了对共和国的垄断话语权。近年来热映银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金婚》和《天下兄弟》等剧,集中反映了文革时期第一代黑领的优裕生活。权力特权下的文革被营造被演绎得无比温馨富足和谐,根本看不到知识阶层生不如死和农民阶层食不果腹的悲惨灾难。

  这种以主旋律色彩出现的怀旧情绪充满复辟邪恶和美化罪恶的企图。曾经的党校高材生、当代厚黑学大师冯仑老板毫不客气地把白领鄙视为"房奴",一个"奴"字撕下了一群人看似体面的假领。诚然,白领没有任何社会权利,没有罢工权,没有选举权,没有话语权;他们没有权势,没有资本,没有门第。相反,黑领则是这个国家的上帝选民。

  他们的房子票子车子等等除过老婆之外,都一概享受无偿配给,几乎不用跟"普通老百姓"们争来抢去的所谓市场发生任何关系。白领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一套小小栖身的房子就可以将其压垮;而黑领是如此坚不可催固若金汤,一场导致无数孩子死亡的"三鹿"惨案,也未见一人因职务犯罪被追究法律责任,仅仅纪律处分了事。因为对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把持,黑领群体成为名义上和实质上的共和国公民,他们普遍享受到一个共和国公民所应当享受的一切政治权利。

  从基本人权、财产权、公民权、选举权和一切社会福利,他们都应有尽有的得到了充分保护和满足。与之相反,日渐普遍和经济失宠的白领群体则无法享受到基本人权保证,更遑论公民权和社会福利。他们被官方称之为与"公民"相对立的"普通老百姓"或者"群众"。相对于"共和国公民"而言,"普通老百姓"在政治层面和法律意义上,仅相当于"人畜"、"奴隶"或者"机器人"。他们经常被官方作为十几亿的巨额国家财产来看待,说好听点叫作"劳动力资源"。其对外的称呼为"人民",多用在"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时候。白领的陨落代表着知识精英的穷途末路和理性精神的落败,黑领的兴盛代表着权力意识形态的扩张,和反知识重权力的血统论和阴谋论王者归来。

  "知识贬值"必然带来"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中国社会从此向封建资本主义进一步靠拢。社会文化日渐沙化和盐碱化,重归流氓文化和宫廷权谋黑幕政治的覆辙。黑领对白领的阻击和绞杀使构成未来社会主流的新兴中产阶级胎死腹中,建立宪政公民社会的启蒙运动被迫土崩瓦解。这种财阀与权贵的合力扼杀使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严重退化直至丧失。社会结构和信息结构进一步被凝固被肢解,青年一代被年迈保守的既得利益者压制封堵在社会最底层。

  健康的社会流动和财富循环陷于停滞,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力和源泉被窒息被堵死。胜者为王的狼图腾文化、不择手段的官场权谋文化、暴殄天物的面子文化和崇高伟大的满清皇帝戏之所以大行其道,正映射着白领规则的陨落与黑领规矩的升起,中国社会由知识和文明的艰难复苏,无可挽回地退回到野蛮与无知的权力通吃、弱肉强食中去。

  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全社会的羡慕、嫉妒和仇视之中,黑领阶层一方面继续低调的巩固其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在完成原始积累后,他们开始悄然向新大陆挺进——携款外逃,或者投资移民,实现自己正式加入世界发达国家高级人类的梦想,同时也使自己的后代永远彻底的摆脱水深火热的中国。摘自胡记茶行《对现状的分析——挤不进去,你永远是穷人》:据官方统计,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年收入2936元,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淮,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如果按照世界上公认的人均1天1美元以下就属贫困的标淮,我国目前还有2.1亿贫困人口。"八五"期间,公车车辆消费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整个国家总计支出37960亿中的37.58%用于供养行政公务人员;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年花费每年达9000ä
��元以上。

  中国社会阶层分类:第一个阶层(也是处于最顶端的王者阶层)是由几百个家族组成,他们拥有骇人听闻的财富,是这个国家的掌控者。在他们之下是第二个阶层——地方性的豪族,数量也许是几万家,这些人控制着地方的权力,自然也拥有无与伦比的财产。第三个阶层是由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管理人员、垄断国企人员和私营企业主等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以及顶级白领阶层等这些群体中的人员组成。第四个阶层是生活比较安逸的一般民众,他们经济上还算比较宽裕,但是社会地位不高,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力。第五个阶层是由城市平民和农村中生活比较好的农民组成。第六个阶层是贫困群体,也就是四亿没有购买能力的民众。第七个阶层是一亿没有财富的赤贫阶层,第八个阶层就是最后那一亿灾难性赤贫的阶层。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china-week.com/html/5396.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谢盛友:我们能向德国学什么

  ---- 德国审理89岁纳粹嫌犯John Demjanjuk的思考

  2009年11月30日上午,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开庭审理89岁的纳粹嫌犯代姆扬尤克(John Demjanjuk,又译德米扬鲁克).二战结束64年后的今天,这是当今世界审理的最后纳粹大案之一。

  笔者与哲学系、历史系的那些教授一起跟踪媒体,一起交谈,大家都觉得,审判一个89岁的老人,其意义是还原历史。

  代姆扬尤克是乌克兰人,1940年加入苏联红军,1942年春在克里米亚半岛被纳粹德军俘虏,不久加入德国党卫军。德国慕尼黑检察院指控他1943年在波兰的索比布尔(Sobibor)纳粹集中营担任看守期间,参与杀害了29000多名犹太人。他被指控的主要罪行是,当运送犹太人的火车抵达后,他就和其他看守一起把这些人赶到毒气室杀害。

  代姆扬尤克当天乘救护车押送到法庭,他穿一身深色衣服,看上去老态病态都很严重。但德国电视台现场报道的记者认为,很难说他是真的有病,还是装出一付不能受审的样子。不过,德国医生检查后确认,他可以每天出席最多3个小时(每次不能超过90分钟)的庭审。当天上午的庭审原计划10时开始,但由于世界各国报名采访的记者达200多人,现场只准备了68个座位,秩序较乱,因此推迟到11时多才开始。由于被告基本不懂德语、英语,庭审全部内容都只好译成乌克兰语。当天庭审的主要内容是由医生和精神病专家陈述被告能否出席庭审。由于被告保持沉默,德语媒体和舆论界估计审理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德国证明代姆扬尤克犯罪的关键证据是,找到了他在集中营当看守、编号为1393的党卫军身份证,不过代姆扬尤克的辩护律师表示怀疑此证的真实性。

  代姆扬尤克二战后移民美国,2009年5月12日被引渡回德国,7月13日慕尼黑检察院提出指控。代姆扬尤克的律师Ulrich Busch 2009年10月宣布,他将向联邦德国宪法法院提出申诉,以恢复该被告的人身自由,因为被告在以色列已经被判刑坐牢了7年。代姆扬尤克在以色列被审判的史实1989年被拍成电影《音乐盒子》(Music Box ),该电影在慕尼黑审判时由德国电视一台播出。美国作家Philip Roth 也根据该史实于1993年完成了小说《Operation Shylock》。

  2009年5月代姆扬尤克被引渡回德国时,我就在想,德国人干嘛跟一个89岁的老头过意不去,还得配备一个医疗队,浪费纳税人的钱财,可是我身边的德国人没有一个人有这种想法。第二天我想通了,原来,不遗忘历史属于每个德国人的常态。

  一个89岁的老人在慕尼黑接受审判,今后在耶路撒冷那项针对他的审判必须撤销,因为他并不是"恐怖的伊万。(伊万雷帝)"时间会改变一切,甚至记忆,但是时间不能改变罪行,罪行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效,被告在德国比较能够受到公正的审判。

  二战以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 Jaspers)发表了他的《德国罪过问题》,帮助德国社会反思在纳粹极权时代所犯下的不同性质的责任和罪过。雅斯贝尔斯为德国人思考历史和历史影响提供了一套公共语言和概念工具。而且,他还特别把清晰的道德立场与政治建议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德国人帮助纳粹掌权,犯下的是"政治罪过",德国人帮助形成新的极权政治文化,需要担负的是集体的"道德责任"。在德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行政责任",也就是说,即便当事人强调当时的做法是服从命令或者当时国家的法律,属于行政范围,也并不能改变做这些事情本身的犯罪性质,以及身在其中所要承担的罪责。

  德国人对纳粹极权传统的思考,一直延续至今,对代姆扬尤克的审判就是一例。

  要灭一个民族,先灭它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抹杀了以后,这个民族可以说就消灭了。好比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历史一样,他就会很愚昧,就很容易被别人蒙弊,因为你没有历史的根基,没有文化的根基。所以还原历史很重要。

  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的族群犯了罪、做错了事,能够忏悔、能够改正,能够集体承担"道德责任";有的族群做错了事却死不认错。所以忏悔精神很重要。

  谢盛友 (写于2009年12月12日,德国)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贺承业:书的情缘

  清理旧物,换新书橱,又遇上了要处理许多旧书(这大约是我这一生中最后的一次了,下一次就是在我死后由别人来清理了),把它们堆放在门口等待收荒者来拿走时,却延误了下来,我不忍心啊!这一天没有拿走,我看着它们一天,就引起不少联想与思绪,越看越想,越是舍不得分别啊!

  这一本本蒙尘的旧书,它带给我的是一个个难忘的故事,一段段美好与心痛的回忆,它引起我浮想联翩:我从小爱书,童年时(上世纪四十年代)要是能得到一本书,那是十分难得从而十分珍爱的,除不多的几本课本外,更盼望能有一本有趣的课外书,在识字不多时更想有画本之类的书,那时,是见书如见宝。记得在初中时(1947-49年)曾读到过一本《中学生》杂志(叶圣陶编),真爱不释手,其中有一篇作文题为"我想当级长"。那时家里能翻到的旧书,我都要去翻腾出来看看(不管是否能看憧,先认下去再说,因为它总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门)。那时,文化落后,识字的人很少,也很珍贵,就连有字的纸也要敬惜,"敬惜字纸"就是一句古训,更难有随便丢弃的书,我也就养成了爱书的习惯:爱这一扇扇门给我一片片新的天地,一�¸
�个未知的世界。我这一生几十年来,每到一个地方有机会时首先就要去光顾那里的书店、图书馆(这些地方往往是当地的一个标志与亮点,如新华书店,成都的就在当年最繁华的人民南路广场,如我们县城[阆中]的就在东门口,好气派啊!)那时多渴望有自己的一本一本的书啊!我养成了收藏书的爱好,到中学毕业时(1953年)已收藏有自己读过的教科书之类的书。到了离开家乡要(步行)外出求学时带不走许多书,我竟抄写了一册书摘珍藏(这个手写硬封面'红光'日记本,一直就在我身边),这是第一次轻松地与爱书告别。

  后来大学四年(1953-57年)我分秒必争如饥似渴地读书,有许多心爱的书,但却无钱买呀,只能很少地,选了又选地买下几本好书,多是数学方面的名著,多数就只能靠手抄了,这样也慢慢地积下了一两箱书。谁知到毕业离校前夕,竟被错划为右派,这贱民的身份,还能带那么多书吗?我只能尽力精简去许多书,也表明我告别"白专道路",这是我第二次与心爱的书痛苦地告别,但我仍然留下了满满一箱子书啊。

  后到了重庆四十二中学,重庆的枇杷山图书馆也曾是我常去与响往之处,那时(1957-59年)一有空闲就带上干粮去美美地坐上大半天,这一天天气如何、有什么事发生?全然不知,只留下了书中的难忘!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被无端加码下放农场劳动,我心爱的书因无地存放而丢失了许多(当时连我这个人都无处存放,何况我的书啊!

  在这文字大兴的年代,视书文为危险品,早些处理掉吧,眼不见心不烦啊!1963年被迫回原籍时,已注定此生与书无缘,就更得处理掉许多好书,这是我第三次泣血与爱书告别,但也留下很少的几册书与心爱的读书笔记,其中有严栋开老师的编写的讲义《群与代数方程式论》(此书留到现在)。

  时光必然地到了疯狂的文革年代,书与罪几乎等同,书是少得可怜,人都疯了,不是饿死就是斗死,谁还读书啊!此后总体上我虽与书告别,但也有几本可以看的马列著作与红宝书之类的书。文革抄家时,无知的居民红小兵把我的数学外文书与笔记抄走后,我又去据理要了回来,这些劫后复生之物,保留到现在,也是历史的鉴证物了,后来出于实用也购买了几本土建方面的书,与子华婚后,她虽做零工但却也爱书,只不过没有条件读书吧了,到有了小孩后,我们给孩子一本一本买了小人书,订了《少年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集邮》等,每期他们都争着读,读后都一册册保存好,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总算是对书的一种怀念吧!……。终于等到了1978年的改右,我恢复业务到阆中师范校任教,这时保存的几本数�­
�书居然竟成了珍贵与骄傲之物,后又渐渐买回一些我曾失去过的书,数学名著就是我的最爱:如《古今数学思想》(M.kline著)、《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亚历山大洛夫著)、《代数学》(范德瓦尔登著)、《数学手册》、《现代数学》、《统一的现代数学》、《数学教育学》、《数学思维学》、《数学概观》、《希尔后伯特》、《趣味数学》、《数学小丛书》……,以及各种数学史书(其中有在重庆古旧书店淘到时的商务1937年版的李俨著《中国算学史》……等等,这时我还订了《文摘报》(光明日报办)、《新观察》,《数学通报》、《数学通讯》、《数学教学文摘》(后改期名为《数学教育文摘》,从它的试刊起我就收齐了的)等,后来有了木工朋友朱华礼给我做的专用书架,这使我异常地高兴,就是这个书架跟着�ˆ
�从阆中到德阳近三十年直到今天才换新的。我又千方百计地旧书摊上淘得一本本好书……这样几年下来到我离开阆中时(1987年)已有了上千册藏书,迁到德阳时还是忍痛割爱,又丢弃了大量的杂志与教本,这就是我第四次不得不选择性地与一些书告别了。

  到德阳后由于工作与学术活动交流,我的资料与书籍大量增加着,几乎常常不得不清除一些不用的书籍与手稿。这时我又继续订有杂志与资料,有《数学教育学报》(从创刊号开始)、《数学教育文摘》、《文摘报》、《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炎黄春秋》、《南方周末》、《随笔》……等,还有友人赠送的许多报刊如校刊与台湾出版的《古今艺文》,还有南开同学会编的《时文便览》。以及关1957年那事的若干专著如《思忆丛书》等以及著名小说《一个人的圣经》、《如焉》……还有一个来源便是收有我发表文章的书刊,也越收越多,除数学与教育方面的外,还有杂文、散文与诗歌。可惜很多好的报刊订不上如《同舟共济》,有些杂志如《方法》不久又突然停刊,深以为憾事。退休后的晚年我们也很少外出,有许多时侯我与子�
�就在家中读书,真是:"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锄'!常常同背一首诗、同谈一本书、同忆一段情,争论一个字词的读音与写法,往往弄得打赌,这也是晚霞中一道光采。到2004年迁居时又只好清理掉不少过期之报刊,这些我都是连续收藏得十分齐的,这又是一次大大的忍痛割爱,这就是我第五次不得不又与一些书告别。

  这次,2009年,算为已是第六次大清书了,如今,书已是越来越不值价,这不仅是"读书无用论"的一次又一次流行(每次都有其新的背景与来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物欲横流、道德消失,心中没有了神圣,没有了信念,也就没有了敬仰的书。更是由于时代变迁,新的信息出现,纸印的书也渐退到次要地位,加之印刷品商业性泛滥与政治性利用,无用的、令人作呕的印刷物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值钱,'字纸'早就不值得'敬惜'了。当初千方百计得到的一本本书刊,如今真是"一文不值",望着这一堆堆整套整齐的旧书,我不禁大笑起来:哈哈,真有趣!不过还是尽可能地保留下一些可作为纪念与回忆的东东,就让它们伴随我到死吧!(11月30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孔保罗:中国需要一次社会消费革命!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应该说,这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政策的逻辑延续――实际上很多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学家,一直在非常积极主张地刺激13亿人的消费,来解决中国和西方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问题,而且中国政府也的确是化了很多的力气来促进民众的消费,可是效果不佳。原因何在?这是非常值得经济学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根本无需刺激或增强老百姓消费

  坦率地说,中国民众不是不愿意消费――试问谁不知道花钱是很痛快的?中国民众并不是傻得连这种感觉都没有。君不见著名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即使负债累累,黄世仁逼债逼得他不得不在大年三十出门躲债,可在这种窘境中,他还是会为女儿扯上二尺红头绳?这难道没有说明,老百姓即使是穷得叮当响,也还是要消费的?其实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传统是不可否认的,不过再仔细看一下周围,13亿人中一定要把钱存到棺材里去的人,真的还并不多。

  实际上,13亿人都有着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和养老需求的。而满足这种需求就得花钱,谁可以说这种花钱不是消费?况且这种消费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消费,是必需的,是根本无法避免的。谁要阻止它,就一定会头破血流。因此根本不需要刺激。问题在于13亿人中有多少是有足够的钱来满足这种消费需求的?不用多说就可以明白。13亿人,现在有多少是真不用提心吊胆"生老病死"的?问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所以,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实际上也就是13亿人的这种消费需求实在太大了,政府都根本没有能力来满足这种需求,而绝大多数的家庭也根本没有能力来满足。因此才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果这种问题解决了,民众对社会的基本不满还会有吗?恐怕只有傻瓜才不明白。

  其实,如果13亿人都"不差钱",都可以满足自己的生老病死和教育、就业、住房的基本消费需求,那就是一次空前的社会消费革命。其它暂且不计,笔者初步估算,仅仅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障,13亿人的实际消费需求量,按照目前的价格来计算,每年至少10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消费自然会使中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自然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超高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简单测算:如果中国出现了这种消费革命,那么中国经济总量15年之内稳超美国。

  拿出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上"不差钱"的办法来才是正途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学家其实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13亿人都"不差钱",因此可以来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而不是想方设法刺激他们消费。其实刺激民众消费,也就是"吃光用光不生疮"理论的翻版,就是"忽悠"老百姓,不考虑今后的日子,挥霍仅有的储蓄来"消费爱国!"――坦率地说,"忽悠"中国的老百姓来挥霍仅有的储蓄,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真正见效的。试问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中国民众,现在还有几个真的不明白勤俭持家和挥霍浪费的区别?

  退一步而言,忽悠中国老百姓不计后果地消费,还真有些"缺德"。须知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还很缺失。老百姓吃光用光,成了地地道道的"脱底棺材",今后没钱看病怎么办?没钱读大学怎么办?失业怎么办?养老怎么办?总不见得上吊自杀或者跳黄河,一死了之吧?因此,经济学家还真的不能太"缺德",而应该"积德",帮助老百姓解决钱的问题,使他们"不差钱",从而可以来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只要老百姓满足了这种基本消费需求,刺激经济的目标也就自然达到了。所以,中国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一次社会消费革命,而根本不需要大家一起来"吃光用光"。

  那么怎样可以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上都不差钱?也就是说,13亿人都有钱来满足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需求?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在中国实现这种社会消费的革命?坦率地说,如果继续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里倒腾,是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的――传统经济学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上都"不差钱",所需要的资金极其巨大,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仅仅是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障,13亿人的实际消费需求量,按照目前的价格来计算,每年至少10万亿人民币,而政府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6万亿多一点,怎么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而且这6万亿还有很多必要开支,如国防、基本建设等等,难道这些事情都不要管了?

  另一方面,当前民众也不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因为民众当前的储蓄也就是20多万亿,只够支撑两年多。两年以后怎么办?

  所以,要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方面都不差钱就得另辟蹊径。这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应该建立新的经济学,而不能总是躺在前人的智慧上睡大觉。

  应该承认,传统经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传统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未必就是不可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家万不可再自己束缚而已。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

唯三:我们不要“忽悠”,要实实在在的“民生住房”

  前一阵子"二次房改"的呼声,似乎大大触痛了国内某些人的神经和心窝。例如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就是其中的一位。

  何谓"二次房改"?为什么要来个"二次房改"?"二次房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诸多?号想必是许许多多至今仍为住房烦恼的老百姓所关注、所关心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本人在内。

  早在2007年的3月29日,一位叫李明的大连市民,给我们敬爱的温总理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的名称就叫"人民呼唤二次房改"。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自1998年实行房改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的种种看法和建议,综观全文,主要有以下几点:

  1、1998~2003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引下,有关政府部门承诺:"城市90%以上的家庭应该由政府向他们提供住宅保障。"尽管这种承诺最终离目标还相差甚远,但"经过5年的努力,房改取得了初步成功,人民基本是满意的。"

  2、从2003年开始,房改走了弯路。同是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央文件,在把房地产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却改变了国发23号文件为90%城市家庭建立住宅保障制度这个重大国策,把占城镇居民60%以上的中等收入家庭购房推向了市场,建立起开发商垄断的住房建设和消费体制。由此带来的是买房贵、买房难和"房奴"成为普遍现象,人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3、人民呼唤二次房改,期盼建立和完善住宅保障制度……。

  看了以上所谓"二次房改"的主要内容,觉得说的都是些大实话,都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实情真景。如果这些年,真的是按照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承诺:"城市90%以上的家庭应该由政府向他们提供住宅保障。"方向发展我们的住房建设,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房奴"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那部整得社会上沸沸扬扬,还闹得有关部门下了"禁播令"的电视剧《蜗居》估计多半也写不出来了。

  可不知为什么,我们这位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陈大人,却从上述表述中看出了与众不同的"大问题",并发出这样的"警示愚言":……"不能否定1999年以来中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国若取消开发商改由政府统一建房、分配住房,只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掌握行政权力者公开占有社会的优质资源和公共资源,二是掌握资本者拥有更大的利润,但没有权力又不掌握资本者仍然没有房子。"

  谁说要"否定1999年以来中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了?人家明明说的是"为90%城市家庭建立住宅保障制度这个重大国策"为什么转了向了?转向了地产"总理"任志强说的"我只为富人盖房子"。当然了,你住建部出台的各项政策如果不是向着老百姓,不是体现着"民生"二字的话,人家否定你又有什么错?要是赶在真正的民主国家,别说是否定你了,选民早就把你轰下台了。再说,人家明明抨击的是"开发商垄断的住房建设和消费体制",怎么就让你陈大人"肝痛,肺痒痒"了呢?你一口一个"中国若取消开发商改由政府统一建房、分配住房,只能导致两个结果",有权的垄断经营捞好处,有钱的越有钱穷的只剩下钱了。说得挺耸听,其实跟没说一样。因为现在中国就是这个样,老百姓们早就看透了。

  当年中国没有"开发商"的时候,我们也没都住到马路上去。虽说那时候的房子没有现在新盖的豪华商品房大、好,但那时候是单位"分房"啊!最起码不用你集老中小三代之力吐了血地买房啊!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虽说过得也很苦,很多方面也不"和谐",可我只知道中国南方有个彝族,从没听说北京唐家岭地区又诞生出一堆"蚁族"来。

  记得去年8月份,华夏时报记者曾写过一篇《姜伟新执掌建设部一年》的报道。其中谈到"随着姜伟新的到来,住房保障上路,建设部终于明确了主演调控角色,"经济手段调控楼市",高房价遭遇釜底抽薪"。据说之所以调姜伟新到建设部,是因为彼时正值全国房价高歌猛进、宏观调控渐显乏力之际,故国务院人事选拔思路发生了明显变化,才将有开发商经历的内行官员姜伟新于2007年8月调往建设部委以重任。

  咱们的姜部长果然不负众望,上任伊使,又是提出新设"住房保障司",配合住房保障的新调控思路;又是前往厦门调研经济租用房事宜;又是去河北蹲点调研住房保障体系,忙得是不亦乐乎!转过年的3月17日,姜伟新又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起履新。首次以部长身份公开谈论的就是住房问题:"前两年房价高速上涨是不正常的,要坚定不移地用经济手段抑制房价。"说得多好听啊!难怪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严金明如此赞曰:"能从住房保障和城乡统筹的两头看待房地产问题,充分显示出这位新部长大民生下的大视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主管老百姓住房的部门吗?有了一位具有"大民生下的大视野"部长,咱老百姓还愁住不上物美价廉的房子吗?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却是物美价廉的房子离老百姓是越来越遥不可及了。不信,请看下列数字:

  1、据今年9月15日《中国证券报》透露:统计显示,目前国内住房总价值可能超过90万亿元,也就是超出GDP近200%.而城市居民需要花掉近22年的工资(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套房。

  2、2008年11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计划通过三年多时间,增加600多万套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加上其他方面棚户区的改造,国内用于住房保障的总投资可能达到9000亿元,年平均有3000亿元的投入。

  一年后的今天,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表明,今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而截至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这与"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亿元的投入"更是差了将近8倍。保障房建设成了画饼充饥。

  3、相关数据表明,今年1至9月,全国60个城市住宅用地累计供应量首次超过去年同期水平。9月当月上海、深圳、重庆等城市供应量更是创下一年来的新高。全国60个重点城市在9月里,住宅用地成交304宗,同比增加253%;成交土地面积1854万平方米,同比猛增284%.

  今年,国内楼市逆风上扬,仅前三季度重点城市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就已经超越2007年的1.3万亿元。有调查说,近十年来全国开发商购而未开的建设用地,高达13亿平方米左右。

  为什么开发商要屯上好多地不盖房子?用房产名人潘石屹自揭疮疤的话说,就是"养鸡的不如倒蛋的。"什么意思?意为现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建房子的不如囤地的、倒地的。他还举了个例子,北京一开发商买了块地盖了几栋楼,没全盖满。但没赚到多少钱。而剩下的地,过了几年转让给了别人,赚的钱是盖好楼那部分的好几倍。故在此种激励下,"囤地"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突出现象。小潘曾经分析一些地产上市公司年报,发现这些公司拥有的土地数量高到令人瞠目。他告诉我们也告诉那些掌管土地买卖生杀大权的人说:"按2008年这些公司开发的建筑面积计算,它们的囤地规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

  4、2009年1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土资源部相关部门昨日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场运行情况通报》,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为6002.94公顷,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了45%.而这将直接意味着明后年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给的大幅减少。

  与此相对比的却是,此前中央政府已经禁止多年的别墅用地供应又死灰复燃了。《通报》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别墅、高档公寓用地供应818.43公顷,占住宅用地的2 %.上月,北京还供应了一块容积率仅为0.62的低密度住宅用地,成交总价达到50.5亿元,而楼面地价也已经接近3万元/平方米。当然了,这些地压根儿就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

  5、"北京限价房销售每平方8100元创纪录",见2009年12月8日《北京日报》。而能申请购买限价房人的标准,则严格界定为:3人及以下家庭在年收入8.8万元以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得超过15平米,家庭总资产净值不足57万元。限价房将由各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通过摇号等方式配售。限价房的供应对象是哪些人呢?是具有北京市户口的中等收入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征地拆迁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家庭以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

  那每平方8100元的限价房又是个什么概念呢?以平均70平方米一套计算,

  一套房的售价约为567000元。北京人每年挣多少钱?当官儿的和有钱人咱不清楚,但普通老百姓们自己心里都有本帐,撑死了每年能挣个二三万就算不错了。据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4715元。但是,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部分员工工资水平偏低、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偏慢。

  这又让我想起了上个月新京报上的一则消息:"北京人购房支付能力最弱"。这则消息来自中国社科院于11月16日发布的住房绿皮书,根据绿皮书对35个大中城市住房支付能力指数的测算,北京是这些城市中支付能力最弱的城市,而支付能力指数反映的就是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存量住房的能力。就连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都称,北京房价高得离谱!并说"这个问题很严峻,它实际是把三代人一生的积蓄都用来买房了"。对此我深有同感,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家,就是为了给女儿买套房,动员了爷爷奶奶的力量,合三代人之力买了一套位于西三旗的限价房。

  6、再看2009年12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二三线城市房价缩影:兰州5年涨两倍"。这里说的是位于兰州市安宁板块的楼盘,2004年时该板块的实创现代城,均价只有2400元/平方米。时至今日,该处楼盘均价已冲上5000元/平方米,后期楼盘价格已飙升至六七千元,且还在看涨。兰州是什么地方?那属于西部地区,各方面发展均处于落后的地方啊!查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9月兰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687元,列全国倒数第二。(见2009年10月22日《西部商报》)另据10月份的兰州晨报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兰州市人均收入为9487元。

  够了,关于中国房价的数字太多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不管真假虚实,有一个数字是谁也掩盖不了的,那就是高高在上的房价,早已透支了中国老百姓未来的支付能力,剥夺了每一个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权利,并为中国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炸弹起爆之日,就是中国政府高唱的"和谐之歌"断弦儿之时。

  今年的60大庆,搞得不可谓不热闹,不光鲜耀眼。就在国庆前夕,我们的齐副部长又在高谈阔论了。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希望看到,各地能够有计划地、更多地提供用于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用地。因为这样做,会向用来满足自住需求的购房者提供更多的、并且能够支付得起的商品住房。"他还斩钉截铁地强调:"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我们不支持高房价"。

  齐部长的话咱老百姓能当真吗?事实又如何呢?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一线大城市不断上涨的高房价,正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与此相呼应的是,今年地市的火爆竞争也让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直线攀升。截至大前天,北京市政府卖地的收入总额已经被推高至760亿元。而据中原地产11月初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国内主要大城市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均已超过2007年全年,上海在今年前9个月卖地收入达65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同时也创造了历史纪录。估摸着要是搞个世界各国首都卖地收入大比拼,咱北京应该稳坐前三名之列。

  本月7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10年《经济蓝皮书》。这个《经济蓝皮书》对中国百姓来说,到底具有多大参考价值咱还真说不准。但其中"我国房价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范围,85 %家庭无能力买房"这两句话,倒像是说给住建部的诸位部长大人们听的,只是不知他们听了之后会作何感想?无动于衷?义愤填膺?抑或一笑了之?

  总之,在今天中国这种官僚、奸商、特殊利益集团勾结垄断体制下,不管是姜部长的"认真调研",还是齐部长的"不支持高房价",还有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要增加对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都可归于"大忽悠"一类的政治噱头,没什么实用价值。因为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我们要的不是"忽悠",要的是买的起、租得起、住的上的"民生住房"。

  2009年12月11日于北京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时寒冰:从大蒜到房价

  大蒜涨了,从去年11月开始,一口气上涨了20倍到40倍。大蒜暴涨很简单,很多大蒜被不吃大蒜而只想通过大蒜赚钱的人买走了,想吃大蒜的人只好出高价钱从囤积大蒜的人手中买大蒜。

  大蒜被不吃大蒜的人囤积起来,就人为减少了市场中的供应,供不应求,大蒜就必涨无疑。这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

  大蒜之后是辣椒。辣椒与大蒜一样,也是吃的,但辣椒投机热一来,很快就涨了三倍。也难怪,信贷放宽,庞大的资金所向披靡,流向哪里哪里涨,小小大蒜、辣椒算得了什么?

  这让我联想到房价的上涨。有人可以不吃大蒜、可以不吃辣椒(小麦稻谷之类就要另外算了),但必须有房住。而根据大蒜上涨原理,许多房子被已经有房住但为了投机牟取暴利的人给买走了,市场中的房源就少了,那些需要住房的人就必须从囤积者手中买房,房价自然就涨。

  当然,房子与大蒜、辣椒不同,可以像赵本山那样,围在身上,想吃了张口就来,非常方便,只要不咬住自己的舌头,风险是可控的。买房子的成本很高,但是,买房不比买大蒜,不给现钱不让走,买房有按揭,可以贷款。那么,如何抑制投机呢?

  我们可以举大蒜例子。如对买卖大蒜的行为,增加税收行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由于囤积大幅减少了大蒜的市场供应,那些想吃大蒜的人花高价钱也得买。大蒜价格反而更高。怎么办?一个是加紧从国外进口大蒜,增加市场供给,一个是投放大蒜储备,增加供应。果然,大蒜价格很快回落了。

  房子也一样。如果仅仅从增加税收的角度来调控房价,就不够全面,因为,需要住房的人还会像需要吃大蒜的人那样,被迫承担税收成本。因此,单纯依靠增加交易环节的税收来抑制房价,可能很难达到效果。实际上,历次房地产调控的失败,都根源于此。政府在调控中的利益逐渐加强,收入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还奢望房价下跌,只能寄希望于开发商让利这一条路,那么,一直养成贪婪习性的这一群体,会愿意做出让步吗?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显然,采取"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这种强化税收的作用,如果没有供应量的配合,税收很容易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因此,增加住房供应,建立住房供应的多元化体系才是治本之策。只要供应充足,任何人都会顾忌囤积房源的风险。毕竟,这不是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大蒜,卖不出了自己来一口。更何况,现在房价已经很高,莫说增加供应,就是强化供应增加的预期,也足以令大肆囤积住房者心有余悸。

  强化供应才是高房价的真正克星。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二是增加中低价位住房供应。三是允许居民自建房、合作建房。四是实现农村与城市住房的全流通。有此四条,房价想不跌都难。因此,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加中低价位住房供应,我们更应给予更多期待。(此文发表时略有删节)

  来源:2009年12月11日《上海证券报》头版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震怒,中国教育彻底完蛋,请看上海交大内网泄露出来的惊人内幕!(转载)

震怒,中国教育彻底完蛋,请看上海交大内网泄露出来的惊人内幕!(转载)
wahaha395 发表于 2009-12-13 9:04:00
前几天,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故障,不能连外面。面对信息闭塞的无聊苦闷,学生们在内部网乱逛。大概是教导处那位昏了头,下面这份东西共享却没设密码!呵呵,学生将它贴到交大饮水思源站上后,20分钟后就被斑竹删了,不过已经成为了当天十大之二,不过后来者看不到内容罢了:)

  虽然这很普遍,虽然大家心知肚明,呵呵,但这份材料是如此清晰的将情况摆在我们面前:

  机动指标使用讨论材料

  ] 1 校领导接收

  ] 招生特殊情况汇总

  ] 考生姓名 生源  分数  学校加分因素 专业情况 委托人拟解决意见

  ] 曹炎焱  江苏  620  生物医学工程、金融、电气、应用物理

  ] 胡光   安徽  609  环境工程、英语 发展研究中心徐诤处长推荐

  ] 韩超阳  上海  507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自动化 闵行区委办公室韩朝阳之弟保证专业

  ] 袁毅婷  上海  482 5 测控 保证专业

  ] 李丰园  上海  466 120百分号

  ] 李巧   上海  449 外语 周永兴,电力局纪委书记李永鸣之女

  ] 曾诚   上海  470 5 工商管理高凤池,上海检查院二院副检查长曾勉之子 120百分号

  ] 郭佳   上海  458 20 w** 120百分号

  ] 刘晨   北京  582 钱永昌 120百分号

  ] 王昕   浙江  604 王宗先

  ] 徐明   四川  604 徐僖之孙

  ] 朱文谦  湖北  629 电气工程、船舶 国家计委

  黄展鹏  湖北  632 全国政协,陈鼎常

  ] 章琼   浙江  574 (文科) 基金办

  ] 应    江苏  603 学指委、武装部

  ] 周慈   上海  454 5 程天纵妻妹

  ] 续琰   上海 434 5 新任上海副市长严隽琪,浦东司法局长陈建之子

  ] 张轶颖  上海 462 5 航天局长金壮龙 120百分号

  ] 叶鸣   上海 464 5 中医大party委书记张建中侄 120百分号

  ] 孙?   上海 467 20 信息工程、应用物理六院干部病房孙宜平主任侄 120百分号

  ] 宋鸿翔 上海 479 不进农学院 市妇联 保证专业

  ] 王聪 湖北 431 计算机 多位领导托

  ] 钱君 上海 471 市人大领导托 120百分号

  ] 张晶 上海 466 120百分号

  ] 盛涵涛 上海 455 5 测控、工程力学 盛校长之侄

  ] 张由仪 上海 505 5 计算机(保证一志愿)同济大学力学系主任 保证专业

  ] 蔡梦 上海 436 陈云青,大电气托

  ] 王兴华 上海 493 10 材料科学(保证一志愿) 保证专业

  ] 唐青 杭州 612 大电气副总裁托 已建议不要报考

  ] 李程贝 上海 469 瞿振元内侄 120百分号

  ] 朱晏燕 上海 461 10 材料科学(保证一志愿)蒋光照亲戚之女保证专业

  ] 李树青 上海 476 退学后重考 录取

  ] 朱淼 上海 试点班 闵行区宣传部 保证专业

  ] 刘文君 上海 蒋光照侄之亲戚

  ] 杨士佳 上海 458 10 吴毅雄,磁悬浮项目负责人杨永兴之子、向明中学校长拟投档考虑

  ] 张驰宁 上海 466 外语新华社教科文部主任张学全之女、南模中学校长 120百分号

  ] 欧洲 上海 443 朱物华外孙崔功之外甥

  ] 蒋春曦 四川 605 生物技术 西南交大蒋校长之子

  ] 唐鹤 四川 605 电子科技大学唐小我之子

  ] 许培恒 上海 陆燕荪

  ] 吴立婧 上海 吴敬儒侄女

  ] 吴则 北京 485 教育部、王大中,吴建平之子

  ] 闻毅 上海 467 5 上海市人事局闻处长之女 投档考虑

  ] 李宁 山西 432 教育部人事司管培俊司长

  ] 周凯 北京 547 总装备部

  ] 耿成厚 云南 566

  ] 卓越 上海 502 5 计算机(保证一志愿)华东政法学院副书记莫负春 保证专业

  ] 汪远 上海 438 40 艺术特长生薛沛健,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汪天云之子

  ] 王玮 上海 459 上海教育超市总经理王星之子 120百分号

  ] 许颖 上海 479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保证专业

  ] 王阳 江苏 598 10 王如竹堂妹

  ] 孔洁宏 上海 476 市考试院院长胡启迪

  ] 朱嘉炯 上海 468 市考试院院长胡启迪、太平洋口腔医院院长120百分号

  ] 唐月 江苏 605 市考试院副院长刘昌坤亲戚

  ] 李晶 上海 460 5 120百分号

  ] 李涛 江苏 622

  ] 秦? 北京 563 戴海波

  ] 程鹏 北京 569 教育部学生司副处长杨松

  ] 施永闻 上海 462 5 长宁教育局 120百分号

  ] 陈裕 江苏 620 清华大学副校长余寿之

  ] 桂园方 江西 629 团市委副书记张仁良内弟

  ] 向莹 上海 470 市财政局行财处 120百分号

  ] 2.中学校长推荐

  ] 编号 考生姓名 生源 分数 学校加分因素 专业情况 委托人

  ] 1 孙贤杰 上海 469 复旦附中

  ] 2 张思成 上海 466 大同中学

  ] 3 吴若玮 上海 466 南汇中学

  ] 4 苏呈彦 上海 477 5 光明中学

  ] 5 张瑞瑞 上海 格致中学

  ] 6 周瑾 上海 465 市二

  ] 7 张驰宁 上海 459 南模

  ] 8 马雅谨 上海 442 吴淞中学

  ] 9 张珏良 上海 458 延安中学

  ] 10 黄墨寒 上海 470 10 位育中学

  ] 11 余美琳 上海 426 20 南模

  ] 12 曹晶 上海 建平中学

  ] 13 姚干华 上海 460 5 嘉一中

  ] 14 许晶? 上海 464 闵行中学

  ] 2001年上海生源120百分号以内讨论材料

  ] 考生姓名 生源 分数 学校加分因素 委托人

  ] 唐本伟 上海 465 5

  ] 曾诚 上海 370 5 高凤池,上海检查院二院副检查长曾勉之子

  ] 郭佳 上海 458 20 w**

  ] 张轶颖 上海 462 5 航天局长金壮龙

  ] 叶鸣 上海 464 5 中医大party委书记张建中侄

  ] 孙? 上海 467 20 六院干部病房孙宜平主任侄

  ] 钱君 上海 471 市人大领导托

  ] 张晶 上海 466

  ] 李程贝 上海 469 瞿振元内侄

  ] 张驰宁 上海 466 新华社教科文部主任张学全之女、南模中学校长

  ] 王玮 上海 459 上海教育超市总经理王星之子

  ] 朱嘉炯 上海 468 市考试院院长胡启迪、太平洋口腔医院院长

  ] 李晶 上海 460 5

  ] 施永闻 上海 462 5 长宁教育局

  ] 向莹 上海 470 市财政局行财处

  ] 杨士佳 上海 458 10 吴毅雄,磁悬浮项目负责人杨永兴之子、向明中学校长

  ] 闻毅 上海 467 5 上海市人事局闻处长之女

  ] 孔洁宏 上海 476 市考试院院长胡启迪

  ] 朱晏燕 上海 461 10 蒋光照亲戚之女

  ] 4. 2001年上海生源机动指标讨论材料

  ] 编号 考生姓名 生源 分数 学校加分因素 委托人

  ] 1 李巧 上海 449 周永兴,电力局纪委书记李永鸣之女

  ] 2 周 慈 上海 454 5 程天纵妻妹

  ] 3 续琰 上海 434 5 严隽琪,浦东司法局长陈建之子

  ] 4 盛涵涛 上海 455 5 盛校长之侄

  ] 5 蔡梦 上海 436 陈云青,大电气托

  ] 6 刘文君 上海 蒋光照侄之亲戚

  ] 7 欧洲 上海 443 朱物华外孙崔功之外甥

  ] 8 许培恒 上海 陆燕荪

  ] 9 汪远 上海 438 40 薛沛健、于信汇,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汪天? 之子

  ] 5. 2001年外地生源机动指标讨论材料

  ] 编号 考生姓名 生源 分数 学校加分因素 委托人

  ] 1 王昕 浙江 604

  ] 2 章琼 浙江 574 文科 基金办

  ] 3 耿成厚 云南 566

  ] 4 徐明 四川 604 徐僖之孙

  ] 5 蒋春曦 四川 605 西南交大蒋校长之子

  ] 6 唐鹤 四川 605 电子科技大学唐小我之子

  ] 7 李宁 山西 632 教育部人事司管培俊司长

  ] 8 桂园方 江西 629 团市委副书记张仁良内弟

  ] 9 苏于果 江苏 629 推荐

  ] 10 曹炎焱 江苏 620

  ] 11 应 江苏 603 学指委、武装部

  ] 12 王阳 江苏 598 10 王如竹堂妹

  ] 13 唐月 江苏 605 市考试院副院长刘昌坤亲戚

  ] 14 李涛 江苏 622

  ] 15 陈裕 江苏 620 清华大学副校长余寿之

  ] 16 朱文谦 湖北 629 国家计委

  ] 17 黄展鹏 湖北 632 全国政协,陈鼎常

  ] 18 王聪 湖北 631 多位领导托

  ] 19 唐青 杭州 612 大电气副总裁托

  ] 20 刘晨 北京 582 钱永昌

  ] 21 吴则?北京 485 教育部、王大中,吴建平之子

  ] 22 周凯 北京 547 总装备部

  ] 23 秦? 北京 563 戴海波

  ] 24 程鹏 北京 569 教育部学生司副处长杨松

  ] 25 胡光 安徽 609 发展研究中心徐诤处长

  ] 26 吴立婧 上海 吴敬儒侄女

  ] 27 黄 剑 江苏 621 20 梁丰中学

  ] 28 龚子明 江西 629 江西师大附中

  ] 29 唐 月 江苏 605 进才中学

  ] 30 帅承? 湖北 624 华中师大一附中

  开始看见这个东西,觉得有点意思,很多都是言之凿凿的,但是里面还有很多人是只提了一个名字,可能是(原稿)作者认为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可惜我孤陋寡闻,好在网络发达,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考证一下,看看这份名单到底真实性如何。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前面的一段里面大部分都是有职务的,我看就最后验证一下吧,但是最后那一段里面基本上就是只提一个名字,让我大感兴趣,一个一个看来.
第一个阮雪榆(1933年1月--)压力加工专家。生于广东中山。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塑性成形工程系主任、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似乎还不是什么实权人物。第二个盛焕烨就不一样了,盛焕烨男,生于1943年8
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大自动控制系本科毕业,历任上海交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校长出面应该可以摆平了。有没有更大的?我兴趣更浓了。

  来看这个"16 曹圣梁 1410607357 494 5 交通运输谢绳武"。乖乖,谢绳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呀。算了,我直接来查交大的主要领导吧:

  上海交通大学 校 长:谢绳武

  副校长:盛焕烨 沈为平 叶取源 张圣坤 许晓鸣 张世民

  C.P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 书 记:王宗光

  副书记:陶爱珠 潘永华 陈 龙

  常 委:王宗光 谢绳武 蒋秀明 陶爱珠 潘永华

  陈 龙 盛焕烨 沈为平 王永华 田信灿

  C.P上海交通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书记:王永华

  校长们除了"许晓鸣",都写了条子;书记们还算对得起party员,没有全锅端,但是头带的不好,书记和第一副书记都写了条子,而且很恶劣的是,纪委书记王永华也写条子。这怎么去查呀?!

  其他的人来头大部分也是响当当的,尤其是什么都不写只写名字的,更是如此。比如:

  w**,我开始在交大里面查,发现大人物叫这个名字的,于是到上海查,你猜是谁:上海市公~安~局局长w**同志。

  还有一个范祖德,也只写名字,想来甚是厉害。到google上查,条目主要有香港《经济一周》社长范祖德,上海高科房地产公司法人代表范祖德。看来是后者呀,但似乎一个法人代?不至于在交大"众所周知"了吧,再去交大查,有了: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祖德同志。

  仔细查看里面的名字,共和国的部长们也榜上有名,不过基本上是退休的人士,比如,1984―199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钱永昌,原国家机械部副部长陆燕荪等。当前在位的最厉害的当属新任上海副市长严隽琪了,类似的大官是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里面教育口的官员很多,不过原作者似乎没有仔细查对名单,王宗先当为交大书记王宗光,余寿之当为清华副校长余寿文,想必是打字员用五笔录入的。其它还有避"副"之讳的,比如,教育部人事司管培俊司长应该是副司长管培俊,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汪天云也只是副台长。等等。

  仔细看名单,还有有不少东西可以挖挖的。

  1 教育口的人最多。上至教育部,下迄上海教委,区教委,甚至各大学,中学,校办企业,校董(蒋光照),院士。里面有一个头衔让我奇怪(可能是全国政协的面子大):陈鼎常(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黄冈中学特级教师)。

  2 实权单位。公共安全专家局,电力,医院(真是FT,一个住院病房的主任都来了。),组织,人事局,外办。其实教育口的也大部分是实权职能部门,比如招生,财务,人事等等。

  3 企业。总裁们,想必钱能通神,当然现买现卖是不行的,应该是以前打好的基础了。

  4 其他自认为很牛的人物。比如浙江电力局副局长赵义亮等。虽然你上海不归我管,但是电力系统一家亲,牛人在哪儿都应该很牛。

  5 其他一些关联的人物也很有意思,比如"上海检查院二院副检查长曾勉托高凤池"一条,"上海检查院二院副检查长"想来也是来头颇大,但为什么还要托一个"高凤池"呢??

  此"高凤池"何许人?一查,一个村长能这么厉害?再仔细一看,这个村长可不一般,1998上海综合实力百强村,上海旗忠集团公司法人代表,这还不算,旗忠村位于上海闵行区,想必地头也很厉害。所以这个双保险应该问题不大。

  中国教育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