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孔保罗:中国需要一次社会消费革命!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应该说,这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政策的逻辑延续――实际上很多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学家,一直在非常积极主张地刺激13亿人的消费,来解决中国和西方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问题,而且中国政府也的确是化了很多的力气来促进民众的消费,可是效果不佳。原因何在?这是非常值得经济学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根本无需刺激或增强老百姓消费

  坦率地说,中国民众不是不愿意消费――试问谁不知道花钱是很痛快的?中国民众并不是傻得连这种感觉都没有。君不见著名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即使负债累累,黄世仁逼债逼得他不得不在大年三十出门躲债,可在这种窘境中,他还是会为女儿扯上二尺红头绳?这难道没有说明,老百姓即使是穷得叮当响,也还是要消费的?其实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传统是不可否认的,不过再仔细看一下周围,13亿人中一定要把钱存到棺材里去的人,真的还并不多。

  实际上,13亿人都有着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和养老需求的。而满足这种需求就得花钱,谁可以说这种花钱不是消费?况且这种消费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消费,是必需的,是根本无法避免的。谁要阻止它,就一定会头破血流。因此根本不需要刺激。问题在于13亿人中有多少是有足够的钱来满足这种消费需求的?不用多说就可以明白。13亿人,现在有多少是真不用提心吊胆"生老病死"的?问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所以,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实际上也就是13亿人的这种消费需求实在太大了,政府都根本没有能力来满足这种需求,而绝大多数的家庭也根本没有能力来满足。因此才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果这种问题解决了,民众对社会的基本不满还会有吗?恐怕只有傻瓜才不明白。

  其实,如果13亿人都"不差钱",都可以满足自己的生老病死和教育、就业、住房的基本消费需求,那就是一次空前的社会消费革命。其它暂且不计,笔者初步估算,仅仅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障,13亿人的实际消费需求量,按照目前的价格来计算,每年至少10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消费自然会使中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自然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超高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简单测算:如果中国出现了这种消费革命,那么中国经济总量15年之内稳超美国。

  拿出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上"不差钱"的办法来才是正途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学家其实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13亿人都"不差钱",因此可以来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而不是想方设法刺激他们消费。其实刺激民众消费,也就是"吃光用光不生疮"理论的翻版,就是"忽悠"老百姓,不考虑今后的日子,挥霍仅有的储蓄来"消费爱国!"――坦率地说,"忽悠"中国的老百姓来挥霍仅有的储蓄,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真正见效的。试问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中国民众,现在还有几个真的不明白勤俭持家和挥霍浪费的区别?

  退一步而言,忽悠中国老百姓不计后果地消费,还真有些"缺德"。须知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还很缺失。老百姓吃光用光,成了地地道道的"脱底棺材",今后没钱看病怎么办?没钱读大学怎么办?失业怎么办?养老怎么办?总不见得上吊自杀或者跳黄河,一死了之吧?因此,经济学家还真的不能太"缺德",而应该"积德",帮助老百姓解决钱的问题,使他们"不差钱",从而可以来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只要老百姓满足了这种基本消费需求,刺激经济的目标也就自然达到了。所以,中国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一次社会消费革命,而根本不需要大家一起来"吃光用光"。

  那么怎样可以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上都不差钱?也就是说,13亿人都有钱来满足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需求?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在中国实现这种社会消费的革命?坦率地说,如果继续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里倒腾,是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的――传统经济学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上都"不差钱",所需要的资金极其巨大,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仅仅是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障,13亿人的实际消费需求量,按照目前的价格来计算,每年至少10万亿人民币,而政府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6万亿多一点,怎么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而且这6万亿还有很多必要开支,如国防、基本建设等等,难道这些事情都不要管了?

  另一方面,当前民众也不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因为民众当前的储蓄也就是20多万亿,只够支撑两年多。两年以后怎么办?

  所以,要使13亿人在基本消费方面都不差钱就得另辟蹊径。这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应该建立新的经济学,而不能总是躺在前人的智慧上睡大觉。

  应该承认,传统经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传统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未必就是不可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家万不可再自己束缚而已。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