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张铁志:石油诅咒

  从1970年代开始的第三波民主化席卷了亚洲、中东欧、拉丁美洲、非洲,只有阿拉伯世界(包括中东与北非)一直是个特例。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仍是如此,在整个区域中几乎没有民主国家,突尼斯、也门、摩洛哥、黎巴嫩、科威特虽然有举行选举,但几乎都是强人执政,并且仍然严重限制反对力量,因此至多只是学者所说的"竞争性威权政体"。

  《经济学人》杂志在2010年底的文章指出,在阿拉伯联盟的22个国家中,只有三个比较接近像样的民主体制,但都有不少缺陷: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 而2010年1月,在着名的学术刊物《民主期刊》上,还有一篇专文就叫《为何没有阿拉伯国家民主?》。但没想到,今年1月展开的阿拉伯世界革命,让突尼斯、埃及,到利比亚的独裁强人纷纷垮台,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出现不同的骚动与震荡。

  到底阿拉伯世界有何特殊性使得他们能够维持稳定的威权体制,而这场从春天到秋天的革命又如何挑战了我们对于民主与民主化的认识?

  既有的理论认为阿拉伯威权体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阿拉伯独特的文化与宗教。因为这些国家最大的共通性是大部分都讲阿拉伯语,且几乎都信仰伊斯兰教(除了黎巴嫩有近一半天主教人口);问题是,不少也以穆斯林人口为多数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土耳其、塞内加尔等,都颇为民主。所以伊斯兰教当然不必然和民主矛盾。且以民众态度来说,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如约旦、科威特、摩洛哥、巴勒斯坦,超过八成民众都支持"即使民主有问题,但还是最好的政府制度"。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原因,是他们大多是具有强大石油资源的国家,因此被称为地租型国家。石油带给国家的收入,一方面强化国家官僚权力以及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并且由于统治者没有向民众征税的需要,所以相对无诱因去争取民众认可的正当性、给予民众政治参与的机会,国家也更可以提供给民众各种补贴与福利。另一方面,丰富的财政资源也使统治者更能够收买和打压反对力量、建立庞大的安全部门,和一套腐败的侍从主义分配体系。这种石油国家容易导致政治威权与腐败的关系,被称为"石油诅咒"或"资源诅咒"。埃及、约旦、摩洛哥等国家虽然没有石油,但是有巨额的外来金援,效果宛如石油之于政府(甚至进一步,在许多党国体制拥有巨大经济资源的国家,也是同样道理)。

  地缘政治也是重要因素,不论是美国为了获取石油稳定进口而支持这些独裁者,或者是阿拉伯独裁者用与以色列的矛盾作为借口,而强化对内的政治控制。

  一般比较被认可的是石油诅咒与地租国家理论。但本次革命打破这个诅咒了吗?

  美国学者罗斯在2011年9月的《外交事务》期刊上就着文说,非也。因为前两个垮台国家埃及和突尼西亚都是没有石油资源的,其他几个石油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巴林都稳如泰山。唯一垮台的丰富石油国家是利比亚,但卡扎菲的倒台和外力介入(亦即北约轰炸)有很大关系。这次运动并没有真正颠覆这个石油诅咒。

  罗斯更进一步提醒我们,即使威权政体垮台,新的民主还是很可能受到石油诅咒的影响,亦即选出的领袖还是会用石油换来的资源去供给民主福利,但同时压制异议,例如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或者俄国的普京。

  此波革命证明了强人统治的苏丹式政体的脆弱。所谓苏丹式政体是指"国家领导人不顾正式体制来扩张个人权力。他们不诉求任何意识型态,而且除了维持权力外别无目的。他们也许会保留某些民主制度,如选举或政党,但是他们借由培养忠诚支持者或有时宣布国家的紧急状态,而蔑视这些制度"。这种苏丹式强人政体看来不可动摇,但其实很脆弱,尤其他们会遭遇权力继承问题。所以虽然民众抗议震撼了许多中东国家,但最早成功的突尼斯和埃及都是现代式苏丹式政体。相对的,其他许多阿拉伯国家属于君主式王朝,是比较制度化的威权统治。

  当然,不论石油诅咒或政权型态是否真的给予了阿拉伯威权体制的重要支柱,但人民对于尊严的要求是不能低估的,加上网络所带来新的可能性,我们对于预测政治变革仍然是应该谦虚的。

  《南都周刊》

  (张铁志 台湾作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纪硕鸣:“占领华尔街”逼美政府“执政为民”

  当抗议企业贪婪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仍然持续高涨时,大约两千人占据华盛顿市中心的自由广场(Freedom Plaza)。朋友唐唐从华盛顿传来照片,镜头下,驻扎在白宫后面的抗议者和几个警察在交谈,获得认同后,叫喊着口号的示威者开始向白宫和国会山庄进发,过程就象迷路的游客在向警察问路一样简单。华盛顿的示威群众没有华尔街的阵容大,也没有大规模的警察在一旁监督,但也许是朝着白宫及国会山庄的方向前进时,声音够洪亮,让在白宫召开记者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听到他们的心声。那天,奥巴马表态,对人民的忿怒表示理解。这种表态,某种意义上显示的是美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对于政府是为了人民,还是人民为了政府;政府是代表人民,还是政府代替人民;政府属于人民,还是人民属于政府等不少国家还很疑惑的问题,给出一个明白无误的答案。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会喊出"人民最大"的口号,但口号和实际操作的距离有时会因为制度的限制而变的难以跨越。美国民众持续了一个月的"占领华尔街"到进军华盛顿,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跨越。以游行抗议的形式向政府喊话,希望政府要有所作为,因为政府拿的是纳税人的钱,它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人民的。如果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声音背道而驰,后果可以很严重。

  "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据说已经蔓延至美国八百多个城市,还有继续扩大的迹象。抗议活动开始意在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目前渐渐扩展到指责政府施政。因为,民众发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有利于金融资本和垄断资本的,而在金融危机以后,政府的施政措施无法让受金融危机所害的民众得益。忍耐不住的民众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告诉政府,这一切需要改变,因为政府必须为人民,政府必须代表人民,政府属于人民而不属于权贵。

  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一个月后,奥巴马就民众"占领华尔街"抗议发表讲话。他表示,从电视上看到民众对金融危机造成全国性的伤害的忿怒,确实还有一批导致问题的不负责任的人在阻挠打击腐败的行动。他承认"是的,我认为人民很无奈。"他认为抗议人士代表了各界对金融体系运作问题的反感。无疑,奥巴马此番言论的立场站在了抗议民众的一边。因为他明白,作为政府的首脑,他需要听取来自不同的声意,来为人民做点事。当然,正值选举之时,最终目的还是为争取赢得他的连任。

  这里有个逻辑关系,美国官员是人民选出来的,人民选他是为了让他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做事。哥伦比亚大学前心理学教授JON告诉我,美国领导人由人民选出来,他必须为民众做点事,因为临近大选,不为民的官员随时会被选票赶下台。虽然,美国经济不景,但拯救经济是政府的责任,不需要老百姓勒紧裤带为政府分忧,政府拯救经济的措施还需要经过老百姓的首肯。JON说,八成美国人是不相信政府的,但并不代表政府可以不为百姓着想。人民有"听证"直至上街游行抗议的自由,并还能以手中的选票来"说话"。

  虽然民选的美国政府可以代表人民,但重要施政措施推出前,还必须咨询民意,得到民众的支持。推出以4500亿美元提升就业计划的美总统奥巴马最近来到西部,出席不同地区的活动,推销他的促进美国就业的计划。奥巴马出席由职业社交网络Linkedln在公司总部附近一家博物馆内主办的市民大会(town-hallMEeting),解答网络用户和现场观众对奥巴马总统所提出的问题。美国民众知道自己的权利,即使是政府为了民众的就业计划,在具体实施前也要征得民众的同意,让民众了解详情。因为这样的计划,耗费的是纳税人的钱财,人民有权知道如此耗费会给美国带来什么!美国政府仅是人民的代表,而不能代替人民。奥巴马在一个筹款活动中说,2012年的选举会尤其激烈,因为美国民众对政府感到失望。人民对政府失望就希望改变,美国人民要求æ
��府改变的愿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会失望的。

  包括美国最大工会组织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在内的多个劳工组织加入到"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的行列中,工会领袖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引发各界关注。早前,纽约运输工人联盟工会代表向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命令警察当局不得让城市公交司机离开行车路线,去运载被捕的反华尔街示威者。"占领华尔街"示威运动的抗议人士占据了布鲁克林大桥,警方展开大规模拘捕行动,逮捕700多人,由于人数过多,纽约市公交车奉令派出巴士,协助警方将这些人带回警局。期间,至少5辆公交车乘客被赶下来,警察下令司机转移这700名被拘留的示威者。此行为遭到纽约运输工会抗议,工会认为违反宪法言论自由保障,工会不应沦为警察的打手。由此而见,在美国,警察并非等于强权,政府属于人民。

  二百多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最终在枪杆子中出了政权。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1864年12月, 国会动议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第13修正案在1865年底订立,全美国废止了奴隶制度。1868年第14修正案确定公民权利及给予联邦政府更大权力以要求各州提供平等法律保障,这样的平等自由延续至今。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薛世君:欲救社会冷漠,先“暖”法律制度

  近日,杭州民警周益斌在抓捕逃犯过程中身中数刀,终将嫌疑人成功上铐,但数辆出租车见其满身是血,均不肯停车,最后一名路过的环卫工人挺身相助,用电动车将其送医。(10月30日《京华时报》)。

  尽管环卫工人龚德权的挺身而出、无私相救,为濒危的道德水准和文明风貌挽回了尊严,其形象在日渐黯淡的世道人心中熠熠发光,就像"小悦悦"事件中拾荒阿姨陈贤妹的"道德拾荒"一样。但是此事中,数量出租车的先停车、然后再决绝地离开的情形,依然让人如芒在背: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见死不救的遍地冷漠?

  也许是出于出租车司机"挑客"、"拒载"的"职业习惯",也许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世故圆滑,又或者是见到便衣的周益斌满身是血,善恶不辨下的无所适从,出租车司机们的"见死不救"固然可以在世俗逻辑中寻得一丝"合理性",但是,经由"彭玉案"、"许云鹤案"、如皋司机救人被诬案,再到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我们也可以窥斑知豹,类似事件其实也暗含一定的"必然性"――不是说人情必然淡薄、人心必然冷漠、道德必然稀缺,而是说,法律和制度失当,必然导致道德滑坡、社会冷漠。

  尽管我们常说,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法律固然无法控制人的心性,却可以影响道德环境和氛围。此前,"彭宇案"、"许云鹤案"等见义勇为争议案件,其判决非但没有彰显法律对见义勇为的褒扬和鼓励,反而倾向于让见义勇为者面临承担"肇事责任"的风险。可想而知,这种法律行状会给公众带来怎样的心理暗示,又会对公众的道德取向和行为法则造成怎样的颠覆。

  如果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没有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终致无序之态,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将其总结出来,为的是揭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实,毫不夸张地说,"彭宇案"的不当判决就如同打破了第一扇窗,而且遗憾的是,至今未见修复之举,再加上此后的一系列类似事件,其环境诱导作用可想而知。即便是"小悦悦"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广东有关方面讨论相关立法事宜,最响亮的声音竟然是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而非立法奖励见义勇为,依然是做"减法"思维而非"增量"改革。而强制的最可能结果就是像出租车司机们那样――救不起躲得起。于是,这两年,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比比
皆是,"道德滑坡"、"社会冷漠"愈演愈烈。

  人皆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扶起摔倒老太的彭宇险遭牢狱之灾,做好事反赔4万元;若非有目击者作证,扶起车祸伤者的武汉市民张聪定然麻烦缠身;若非监控录像可证清白,如皋客车司机殷红彬说不定会和彭宇一样成为"肇事者"……诸如此类事情一多,谁还会再挺身而出?尤其是"彭宇案"判决书中那句令人"毛骨悚然"的逻辑推断:"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按照这句话的逻辑,如果上述新闻事件中,这些出租车司机将民警周益斌送去医院,说不定也会面临一句"不是你捅伤的,你为什么要送他去医院"的逻辑"绑架"。

  一百个坏蛋对社会道德的破坏,还不如一次不当判决带给人的心理震撼和行为暗示大;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好坏,绝没有法律和制度环境对社会道德的影响深。如果说我们的社会真的出现了道德滑坡和乃至道德崩溃的话,那么,荒谬、荒诞的法律和制度难辞其咎。欲救令人寒彻心肺的"社会冷漠症",恐怕还是先得让法律和制度"暖"起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秋风:法律可以惩治“见死不救”

  佛山小童被汽车碾轧,十八路人视而不见,舆论哗然,微博上,民众也进行深入反思。广东有人趁热打铁,提出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

  这样的提议当然立刻引发争议。支持者说,你看,美国、德国都有这样的法律。也有人坚决反对,主要理由是,见死救还是不救,是个道德选择问题,不应当试图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道德问题。

  我支持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因为这是必要的,而反对者的论证站不住脚。因为,见死不救虽与道德有关,但首先是一个伦理问题,因而也就可以成为一个法律问题。

  不分道德、伦理,这是过去几十年来,公共论坛中围绕社会治理的讨论充满混乱的根源之一。简单地说,道德是内在之善,伦理则关涉人际间之合宜关系。

  很有趣的是,从观念史的角度看,人们对伦理的关注早于对道德的关注。不论中西,古典时代的哲人关心伦理,现代哲学家才较多关注道德。比如在中国,春秋时代的贤人晏子就系统提出:"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这里所讨论的都是伦理规范。

  人类首先关注伦理,并不奇怪。人天然是合群的动物,人也借助合群而得以生存,并发育出文明。而两个人以上的只要合群,形成某种关系,就会形成一组伦理规范。伦理规范必须呈现为义务,它要求处在具体关系中的各方分别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各方并可据此而相互期待、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期待、要求中,双方维持合宜的关系,每个人各尽其责,又各得其分,群就可以维持下去,双方可以从稳定的合作关系中获得收益。

  以男女关系而言,一对男女因为相爱而成为恋人,双方就需要面对恋人伦理,比如,要履行自己对对方的承诺。由此,双方基于激情而产生的关系才有可能趋向稳定。没有这种伦理约束的恋爱,就是原始的本能。这两个人成为夫妻,也就分别承担了丈夫的伦理义务和妻子的伦理义务。双方有权相互期待对方,若丈夫没有履行这义务,比如越轨,妻子的权利就遭到了伤害。若双方因此离婚,妻子将会在财产分割上获得照顾、补偿,这时伦理义务已经衍生出法律义务。

  同样,一个人接受专业训练成为教师、医生,也就被施加了教师的伦理义务、医生的伦理义务。这样的伦理义务为职业共同体所公认,为社会所公认,因而对于任何教师、医生来说都是客观的。客观的含义是,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你在道德上是好人坏人,这些义务都是有效的。只要你没有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而导致学生或者患者遭受伤害,你就得承担伦理责任。司法机关也完全可以支持受害者据此主张赔偿的权利。

  人们也正是据此谴责那些目睹小悦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无动于衷的路人。在自己不需要冒多大风险的情况下,救助一个面临死亡危险的人,是人之为人的普遍而客观的伦理义务。上天有好生之大德,因此,人皆有生的权利。为确保这一点,上天要每个人承担救助自己同类的义务。从功利主义角度说,惟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存在最基本的信任关系,人才能对社会形成最基本的信任,社会也才能够存在。假如没有这样的义务约束,社会就会趋向解体。

  当然,相对于上面所说的家庭伦理义务、职业伦理义务,路人的伦理义务的强度要低一些。但是,这仍然是伦理义务。而现代民事法律发展的基本线索就是伦理义务之法律化。在传统熟人社会,社会自发治理机制可以促使人们履行伦理义务。在现代陌生人社会,则需要以法律的强制力,强制人们履行某些对于共同体存续而言最为根本的伦理义务。

  因此,从学理上说,将见死不救列入法律惩治范围,是完全正当的。在当下中国社会人口大规模流动、传统的伦理约束机制失灵的环境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惟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形成获得幸福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合作秩序。

  《南都周刊》

  (秋风 独立学者,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译介、研究,着有《为什么是市场》等。)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茅于轼:请放手民间借贷

  近来整个金融业资金供应紧张,中小企业纷纷求告于民间借贷解决急需资金的供应,这造成借贷利息率高涨,企业负担加重,不少企业主因此纷纷选择外逃。

  对于民间借贷,相关部门在政策建议上,一直摇摆不定,一方面认为它是在我国僵化的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又一条给中小企业融资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怕民间借贷规模做大,在体制外运作会扰乱金融秩序。在我看来,民间借贷肯定是利大于弊,非常值得推广。

  对民间借贷非议的第一个说法是,利息率高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利息率高是不好,至于企业因此而倒闭,却说不通,企业借到了钱反而破产了,难道借不到钱倒能活下去?事实上是民间借贷避免了许多中小企业的破产。

  第二个说法是民间借贷充满风险,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但这要区分是什么样的民间借贷,如果是一对一的借贷关系,即便毁约也只涉及两个人。这种性质的民间借贷是最没有风险的金融业务,不像大的金融机构,涉及面广,一旦倒闭就会发生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破产。实践证明,民间借贷的毁约率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远低于国有银行过去的坏账率,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借出去的都是个体自己的血汗钱,没有不谨慎小心的。

  但是如果民间借贷涉及公众集资,由集资者发放贷款,那就会有风险。目前各地的民间借贷大部分并不涉及公众集资,多半是经人介绍,促成借贷,组织者一般从中赚取中间费,长期从事这种中间业务的更是非常注重自身信誉的经营,有相当的防御风险能力。再说,金融业本来就是和风险共生的,关键在于怎样权衡风险与收益。

  第三个说法是对利息率的过度描述,不恰当地夸大高利贷的危害性。民间借贷利息率高达180%(年息),这是极为个别的例子,不足为凭。据我所知,当前的利息率一般约为30%上下,而且这种借款都是短期的,通常不超过半年,用于较为急迫的资金周转。某种程度上,民间借贷也算是高质量的借贷,比如无须抵押或担保、手续简便、放款周期快等,即便是出现延期归还的,惩罚条款也较为宽松,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借入方,利息率高一点也无可厚非。

  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供需不匹配。理想状态下,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出借方可以在网上发布,说明出借的数目、期待的利息率,而借入方也可发布需求、愿意支付的利息率等,信息一旦透明,就会产生相对均衡的利息率;另外,市场上出借方的供给太少,不能满足借入方的需求,也是产生民间借贷高利率的重要原因,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民间借贷,资金供给充足,利息率自然会降下来。然而,当前政策制定方对于民间借贷态度的不明朗,致使许多交易都是在偷偷摸摸中进行,如此下去,高利息率的问题显然会一直存在。

  我国银行有20多万亿的居民储蓄,他们只能享受不到4%的存款利息。有人担心如果人们都把储蓄的钱从银行提出来去放贷,会对银行的安全造成威胁和对市场造成冲击。这倒大可不必,人们从银行把钱拿出来并不是去买商品,而是去放贷,借入的一方最终也还是把钱存入银行,只不过是换了存款人的姓名,因此对银行的安全性并不构成威胁。

  金融业的存在就是要提高钱的使用价值,而我国执行超低的存款利息,允忍资金的低效使用,既不利于泡沫经济的治理,也并没有满足存款人的应得利益。现实中,一些银行由于自身体制僵化,倒希望民间借贷能够作为现有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其实,纵观国外金融行业的发展,银行业内部是有分工的,大银行只为大企业服务,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美国有七八千家小银行,它们都是社区银行,为社区服务,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不成问题。我国至今没有对民间开放小银行的注册登记,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条件下,放开民间借贷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唯一出路。

  《南都周刊》

  (茅于轼 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着有《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我们致富》等。)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俞天任:道德不是避风港

  广东佛山最近出了一件"小悦悦"案件,一位三岁的小朋友在马路上被两辆汽车压过,边上先后路过的十八名路人无动于衷,到后来还是一位拾荒的妇女挺身而出,最后小悦悦终于因为伤重不治而告别了这个冷酷的人间世界。

  这件事情在发生之后成了公众瞩目的中心,博客微博这些草根言论工具自然不用说,就是主流媒体也给了这个事件很大的篇幅,甚至政府部门都坐不住了,要采取一点什么行动。

  但是很遗憾地说,无论是媒体的言论还是有关部门要采取的行动似乎都不在点子上,检验这些言论和行动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能否有助于不再出现第二个小悦悦。如果无法做到的话,那就应该反省一下这些言论和行动是不是弄错方向了。

  在小悦悦事件上,无论是草根言论还是主流媒体都是在异口同声地高唱道德颂歌,大家都在谴责见死不救的过路人,哀叹这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有关部门更是跃跃欲试要制定可以问罪"见死不救"的法律。这些用心可能不错,但是会有用吗?可以肯定的是,在唱完了一轮道德颂歌之后,这类事件一点都不会减少。

  既然是无用功,而且大家对这一点都心知肚明,为什么还要很认真地去做呢?

  中国人应该是最热衷于道德建设的民族了,自古就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教诲,到了现在更是大家争当道德模范,从"学雷锋"到"五讲四美三热爱",隔几年就有一位道德高尚的圣人诞生,但是社会道德却看不到什么进步。

  把话题缩小到交通秩序上,估计没有谁会反对上面的结论,从前几年的彭宇案开始,后来又是药加鑫案,现在又出现了小悦悦案,就更不要谈数不清的老人跌倒了没人付或者扶了老人反被讹诈的案件和事件了。这么多层出不穷的事件,到底应该怎么办?

  本田汽车公司在处理事故时有一个"问五个为什么"的做法,就是首先问一下事故的原因,然后再问这个事故原因出现的原因,再问这个原因出现的原因,当这个过程反复五次的话,事故的真正原因以及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方法也就几乎找到了。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就在前不久药加鑫事件时那种万人高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磅礴气势。笔者在当时有这么一个疑问:"药加鑫杀人的理由是什么?能不能找出来并消除他杀人的理由",在微博上得到了一些支持,但不少人是反对的,其理由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似乎"平民愤"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当时也好,现在也好笔者根本就没有为药加鑫个人辩护的意思,笔者就是想提一个问题:"杀了药加鑫是不是就能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如果能的话,笔者支持。如果不能的话,是不是找出防止悲剧发生的方法要更加紧迫一些呢?要不然民就只能永远地处于'愤'之中。"

  笔者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的保险制度才是造成药家鑫案件的根本原因,而药加鑫案件之后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的这些现实,为笔者的话做出了证明,就是这次的小悦悦事件,追根寻缘,笔者还是认为保险制度不备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因为没有医疗保险,难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所以有人像捞稻草一样地想找一个能替他付帐的人。所谓"讹诈",绝不是现在的老人突然都成了黑社会成员,仅仅就是这个原因。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一个开车的人天生是杀手,但是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交通安全保险制度,以至于在很多时候发生本不至于出现死亡结果交通事故演变到人为地出现了死亡的结果,仅仅是由于死亡的结果更为经济。

  其实大家都知道造成了这些交通纠纷甚至是案件,有时还是恶性案件的根本原因,但是大家都装作不知道,其实这种集体做鸵鸟才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弄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保险体系真的很难吗?中国有钱造天宫,有钱办奥运,为什么就没有钱搞保险呢?日本在1961年就已经实现了全民健康保险,没有人会认为1961年的日本会比现在的中国更有钱吧?如果再不整备保险体系的话,类似的事件案件肯定还会发生,难道每次都是到时候唱一通道德赞歌以后再找一个平民愤的来开刀吗?

  以炒作道德观来表现自己政治上的正确很不可取,需要的事花力气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祈求小悦悦事件能够使得中国早日成为一个有完备的社会保险的国家,这样小悦悦也没有白来这个冷酷的人世间一趟。

  (原发于10/25凤凰网《冰眼》专栏 http://news.ifeng.com/opinion/zhuanlan/yutianren/detail_2011_10/25/10124991_0.shtml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