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巩胜利:“信心小贩”真能拯救中国股市?

  「特别提要」: 元旦刚过,兔尾拖长,龙年未到。2012年1月6日,中国证监会于晚间发表公告称,任子行网络、中颖电子、裕兴薄膜、戴维医疗、江阴海达、天山畜牧、明星电缆以及东诚生化等八公司首发获准;西安环球印务被否定。与此同时,主板发审委将于11日审核中汽工程研究院、第一拖拉机IPO申请,创业板发审委将于11日审核深圳珈伟光伏照明、邦讯技术、12日审核安徽铜都阀门、北京掌趣科技、海伦钢琴和厦门精图信息等六家公司IPO申请。回看公告,9日和10日已有8家上会;此外,按照惯例13日也应有新公司上会;因此,新年第二周至少16家公司上会,给中国股市增加了无限变数,异想连篇……2011年,反映中国经济基本动向的:与13亿人息息相关的中国通货膨胀达到62年来来从来没有过的顶点,中国房地产来到62年从未有过的尖峰�€
�到2012年1月9日上午10时,是温氏"信心小贩"提振股市出笼的第一个交易日,中国股市沪指来到2149.00多点十数年来至低,10日昙花一现上涨,11、12、13日(又爆黑色"星期五")中国股市继续下跌……这将全球"信心小贩"——中国总理温家宝在6、7日全国金融会议要求"提振股市信心"的讲话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众所周知:近200年的股市、资本主义证明,这个国家的股市"晴雨表"正是这个国家经济大趋势所指的方向,根烂了绝不可能成大器。

  自2008年9月15日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中国经历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通货膨胀、房地产高企涨价潮,中国国务院出笼了一系列比"计划经济"更加严厉的规则,但中国房地产高价、中国通涨却每每水涨船高,双双到达62年来历史之最。中国"信心小贩"——温家宝总理至始致终对"降价"、"提振"都信心满溢、满满而外流,但温氏全球"信心批发"也无法阻挡中国通涨、中国房地产每每创造中国62年的巅峰,也无法阻挡中国股市回到历史至底。"信心小贩",予温家宝总理实至名归:信心比天高,现实如水流,都是中国市场经济大环境被败坏使然,谁能阻挡通涨、房地产每创历史巅峰之作?而2012年1月6、7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未释放出北京准备推出金融大规模、源头改革行动的信号,正如温家宝在讲话中说:"国际金融危机没有
结束,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我国的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若是相比于货币国际化而言,人民币其实比美元、欧元有更艰难、有大的根源漏洞、长期没有的国际空间的生长、长大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国际化的游戏规则和运行轨迹。人民币国际化,路途还非常遥远,根源上还见不到任何边际……

  据中国有关方面披露资料显示,深圳珈伟光伏照明拟发行3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有1.4亿股;铜都阀门拟发行19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7600万股;邦讯技术拟发行2668万股,发行后总股本1.07亿股;掌趣科技拟发行4091.5万股,发行后总股本1.64亿股;海伦钢琴拟发行1677万股,发行后总股本6699万股;厦门精图信息拟发行17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6800万股;第一拖拉机拟在上交所发行1.5亿股,发行后总股本10亿股。这近10家新上市公司,公开上市后就是几万元人民币之巨。

  三新股破发,创20年来新股首日最大跌幅

  中国上证综指和深成指6日盘中再创阶段新低,沉寂数月的新股首日破发潮又现,三只中小板新股集体破发。其中,加加食品(002650)(002650)26.33%的跌幅创20年来A股市场新股上市首日最大跌幅。6日,上证综指早盘惯性下跌,盘中创出2132.63点的33个月新低后迅速反抽,转为红盘。上证综指收报2163.40点,较前一交易日涨14.95点,涨幅为0.70%.深成指收报8634.42点,微涨0.40%,其盘中低点8486.58点也刷新了33个月以来新低。

  中国股票市场恐慌杀跌氛围一直浓厚,小盘题材股依然是重灾区,农业等大消费概念股再度出现大面积杀跌。此外,新股破发潮愈发猛烈。6日上市的三只中小板新股加加食品、利君股份(002651)(002651)及博彦科技(002649)均出现大幅破发。加加食品以26.33%的跌幅创20年来A股市场新股上市首日最大跌幅,利君股份及博彦科技跌幅也分别高达16.88%和9.41%.分析人士指出,新股上市首日出现如此罕见的破发幅度,一方面表明市场恐慌杀跌情绪较为浓厚,短期市场风险仍较大;另一方面,新股破发惨烈,或预示着2012年充满着迷乱、矛盾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三新股全数破发,国信营业部割肉离场

  1月6日,因"加加"系列酱油家喻户晓的加加食品(22.10 -26.33%)首次登陆A股,然而在集合竞价阶段就遭遇破发,开盘跌幅超过20%,随后盘中一直横盘整理。截至6日收盘,加加食品收于22.1元/股,与发行价相比下跌26.33%,领跌三只新股大势,这次中国股市打新是真的打到"酱油"。

  6日,与加加食品一起挂牌上市的另外两只新股博彦科技和利君股份也同样在集合竞价阶段就破发。截至当日收盘,博彦科技和利君股份分别下跌9.41%和16.88%.深交所公开数据显示,除了加加食品外,博彦科技和利君股份各有一家机构接盘,分别耗资393.59万元和1051.34万元趁低吸入。而国信旗下三家经常出入新股的营业部这次选择了割肉离场。囿2012年的中国股市第一场财富"餐",新中国证监会主席大昌利好也没能带给中国股市沾上一点喜气。

  新股上市,大股东的盛宴,股民们的灾难

  据中国股市市场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以来已有21只新股挂牌上市,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首日破发。不仅仅是高价新股遭遇破发,低价股也同样滑铁卢。南通锻压发行价仅为11元/股,首日跌幅达10.18%;宏磊股份发行价12.8元/股,与发行价相比破发7.81%.截至2012年1月6日收盘,这21只新股不仅首日破发的9只个股仍处于破发状态,剩下的12只新股中也有8只个股加入破发阵营,情况不容乐观,而且从破发的个股来看,各项公开指标都无规律可循,破发带有随机性,大盘虚弱,覆巢之下没有完卵,未来大盘如果继续维持弱势,小盘股继续杀跌,打新必须特别谨慎。

  虽然二级市场一直有声音要求叫停IPO,但新股发行还是一如既往地频繁且快速,据普华永道预计,2012年上海A股IPO数目有40家,深圳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估计有260家,加上去年就已经通过审核等待上市的企业,今年新股挂牌上市的速度不会减慢,而监管层也未有欲停止IPO的迹象,昨日三新股大幅破发也为投资者打新带来消极影响,未来新股破发或将更频繁。

  警惕股灾中发新股的后果

  新任证监会主席呼吁对中国股市要有信心,但是,广大投资者完全没有信心,因为中国股市已经陷入相当程度的股灾。在国外,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救市喊话,这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这与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并没有矛盾。在中国,新任证监会主席也采取了相应的救市举措,比如推动战略投资者入市,提升上市公司分红水平,打击内幕交易,完善退市制度等等。但是,这些举措不见成效。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出了大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比中国经济基本面差许多的欧美及全世界经济体,其股价指数都比沪深股市稳健。很显然,证监会一系列新政回避了沪深股市缺乏信心的根本原因,是大扩容、高询价发行新股的机制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信心崩溃。这个事实非常清楚,一目了然,有关方面如果对此不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研举证,抽件调
查也行,抽调投资者投票也可以。但是,令全体投资者伤心、目瞪口呆的现状是,代表官方媒体的三大报纸,居然用相同的文章观点,否认大扩容是股市低迷的主要原因。这种否认已经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特别是2008年9月15日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中国全面收缩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游戏规则,再加之中国党政成本屡屡再创成本新高,致中国刚刚初始建立起来、脆弱的市场经济地位"游戏"玩法,功亏一篑,溃不成军。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创62年之历史顶峰,中国房地产创下"改革开放"62年年来之最,而中国资本股市却创近30年之最低凹,这些都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异变所导致重创的必然结果,中国资本股票市场怎么不接二连三的败北、再败退呢?中国资本股市,也是这个国家经济、财富
方向"晴雨表"的必然大势所趋。

  后果1是,管理层无视股灾现状,继续审核发行比二级市场高两倍左右的价格发新股。新年第一周,上发审委审核的企业就达十几家,第二周还有十几家,而已经审核还没有发行的企业还有几十家。这种发行美其名曰"市场化",中国市场怎样容得下?其实,在整个体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光要求发行新股市场化,这种做法说好听点是书生气,说客观点是不负历史责任。而不负责的行为最终会受到天灾人祸的严厉惩罚的。

  后果2是,大量投资者及资金从二级市场流向一级市场和专做上市企业的各类私募基金。中国未上市的企业达几十万家,要从这几十万家企业进入到能上市的少数企业中,各种腐败油然而生。全社会愤然指责"权贵资本",资本市场最活跃的资金、大户资金、私募资金,都会远离二级市场,去寻租,去找可能上市的企业等等,证券市场资金的合理、均衡分布格局被打乱。新任证监会主席应当到基层多做调研,这样才看得清后果的严重性。

  后果3是,股灾发行新股会激发社会矛盾,富者更富,穷者更贫,引发金融市场动震、社会动荡,会造成社会中产阶层对政府离心离德。如果国家经济确实发生重大危机,作为国家有闲钱投资的阶层,理应为国出钱出力。可是,在国家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中产阶层的合法收入资产正在遭受人为股灾的掠夺。这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个国家最主流、最代表改革开放、新兴生产力的阶层,将会对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提出追究,并有权要求给予合理回应。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大的是13亿中国公民都感觉到了、验证了、加入了,而中国最高层,中共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等依然是信心满满,将中国通货膨胀、房地产等都领导入中国62年了都不曾有过的最巅峰。

  世界上最糟糕的新股资本市场

  A)、发行最多,上市最快的新股发行市场  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入木三分的理解及研究的匈牙利大经济学家亚努什?科尔奈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地区领导、市长、县长都非常热衷于投资,即患有难治之症"投机饥渴症",即像糖尿病和尿崩症(中医里称之谓"消渴")病人,不停地想喝水,几乎所有的领导不停地想投资。这在"法制国家"是难以想象,投资失败就得跳楼自杀(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这样的历史见证)。游戏规则,还是游戏规则,在中国社会主义计划中,投资只有好处,没有任何风险,责任不大,权利不大,风险也不大。由于抢投资可以催高业绩,于是拼命抢投资。

  现在在中国资本股市(这个号称全球最好经济体、中国最"市场经济"的地方),看到了非常疯狂地一幕,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拼命地想IPO上市,它们中不少人的主观意愿不是让公司上市后发挥四大功能:融资、投资、资源最佳配置及有效的公众监督管理,而只要一个功能:融资、圈钱、IPO反复发新股圈,增发股圈,发可转债圈;反正这是它们来股市的最主要目的,而且公司圈完,上市公司持股人,高管到时间纷纷提前下岗,一到时间就象倒垃圾那样跑股,不顾一切地兑现,"胜利大逃亡"。中国给投资者留下了极深极坏的印象,自己都不自信,不看好,人家怎么投资?1998年,中国大跃进式地上市了800家公司,同年克林顿访问上交所,惊叹地说:你们发展真快啊!因为美国用100多年才上市800家(夸耀�µ
�了50、100年的奇迹),中国仅用8年时间就快速赶上来了。陪同的证监会官员听了脸都红了;总统是表扬还是讽刺啊!近年来,无论股市走牛还是走熊,新股的发行节奏、速度越来越快,丝毫不顾市场的承受能力。

  B)、"市场化改革"成独木舟,新股成功为"富一人亏万人"的"地雷阵"、公开"陷阱",充满着全球股市最龌龊的猫腻、寻租、权力、批权……中国"股市江湖"谢百三教授无不震惊的分析道:2012年的中国股市,新股发行面临市场有如下情况:中国不是根源的市场经济国家,①照搬照抄国外荷兰式新股竞价方式,结果发出很多高价股,难与中国现实所接轨。

  欧洲市场经济地位国家,荷兰式竞价在多数法制健全的国家是当然可行的,因为它们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地位做保障;而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全球最奇异的非均衡、被法制化市场,中国市场内国家股法人股还有30%未上市,还在源源不断、反反复复地套现圈钱;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根源不能自由兑换,还在一直升值;新股还根源是"中国式""批权"审核制的结果,不是注册制、由游戏规则所尽"玩";退市制度长期是徒有其名的,近30年只生不死、难有生死离别;股指期货也是装成资本的"大头鬼",有其形却无其心。中国资本股票市场,这样兀立凸起的竞价,必然是走样的奇形怪状,竟出很多高价股,却跌落成最低的历史宠儿。非完全市场里搞完全市场做法,注定是资本市场里一场生不逢时、一次接一次的生态灾难。

  ②与全球主要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相比,中国市场化发新股,大多数会套住投资者,致普众、大面积人于亏损之灾。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升值贬值一昧靠人为"权力"掌控),国内M2高达80万亿,M2/GDP=200%(美国仅65%),非流通股还有30%,因此,除银行,保险股外,(盘子权重太大,铁板一块);大多数股价都比国外高,等以后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国家股法人股全流通,这些高价发的新股就全会跌下去,无论是套谁,总体上是套我们股民,这是明摆着的,周小川近日说:正在探索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这一早晚会到来的。管理层怎么忍心让投资者服这种明摆着的高价毒药呢?请看现实的真人数据:2011年发了282家新股,破发71.98%,达203家之多,套了多少中小投资者啊!真是害人不浅啊!有的跌了10%-50%啊!中国人讲:十年树木,百年树ä
��啊!

  ③"富一人亏万人",管理层怎么会做如此不得人心的事呢?证监会主席是可以调去当银监会主席的,当中央央行行长,可以以后当副总理、总理的,而现在搞选举制;总该得人心者得天下吧;魏征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就是百姓,就是公民大众啊!你现在的发行新股制度,"市场化"发行,整个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则却大环境收缩,资本股票发出很多高价股,使上市公司老板一个人,一个家族几天就豪取了几亿几十亿,暴富了!而使几万几十万投资者深深套牢,亏损,巨亏;这种情况,这种态势,遭遇金融海啸的美国没有,遭遇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元区也没有,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敢这样指挥股市吗?台湾马英九、宋楚瑜敢吗?而中国证监会、交易所领导怎么就敢呢?你不想上升了吗?你们不怕失人心吗?就是好干部,朱镕基、仇
和会做这种一人笑,万人骂的蠢事吗?郭树清新主席总该想想来日吧!

  ④基金全面亏20%,与打新股亏损关系很大,基金竞价者会不会受贿呢?中国百姓们百思不得其解,新股发行价都是几百家基金及证券公司荷兰式竞价出来的,怎么会竞出高市盈率的新股呢?一动就是40倍、50倍。这样的高台之下,岂有空间和成长的余地?基金派出去的竞价的人会否和上市公司有猫腻呢?会不会出现中国足球队的寻租腐败呢?你给我竞高价,我送你50万——100万呢?反正你又不是自己的钱,是基民、老百姓的钱啊,管他亏盈与死活呢?基金竞价者的行为非常不正常,非常可疑。他们买的新股要三个月后上市,明摆着比老百姓网上买的还危险,但它就是会出高价,一个卫星石化,在如此熊市下竟竞出40元,机构申购倍率仅2倍;谁们干的,得了什么好处?当然,这只是一种怀疑与猜测,就像当年我们看陆俊吹哨,出红牌,总觉
得怪怪的,哪里不正常。希望证监会、公安部查查看。美国对证券业犯罪是判得很重的。2011年基金全部亏损,平均亏20%,最好的亏7%;里边没有打新股亏损的,现在有一家基金公开宣布不申购新股了,这是清明廉洁正直的表现。

  ⑤声明狼藉、臭名昭著的市场化改革,三大证券报还在自吹自擂坚持所谓"光荣孤立",令人厌恶。这种天下罕见的批发价高于市场价,小猪贵于大猪的违反经济市场规律的新股发行,实际上在全国人民的眼中都已经是声名狼藉,像一个个要伤人杀人的地雷,伤人套人的陷阱。请看2012年以来的新股。本周五新上市的三个新股全面破发,最少的跌3快,多的跌7块,投资者在上市公司老板的狂笑中一片哀鸿,咬咬牙忍痛割肉。就这样一个对老百姓没有善意,没有共产党的爱民之心,丑恶的新股发行市场,三大证券报还在那里坚持所谓的光荣的孤立,刊登和他们意见相同的武汉某教授水平很低的文章。建议他们到此为止吧!搞搞民意调查,有谁能接受这种超经济的掠夺式的发行,再这样搞下去,好端端的三大证券报也在老百姓心目中成为诡辩
的媒体,成为被人们唾弃的媒体,应该赶快改正,立地成佛。

  C)、中国资本股市的来日:①在中国股市随经济下行,呈熊市状时,停止或减缓发新股上市新股节奏。现在在2000点附近,可以考虑停发了;②停止声名狼藉的、臭名昭著的"市场化"新股发行改革,像周正庆时期与周小川后期,参考国际市场上一个价,比如某行业15倍市盈率,就15-16倍发。(市场认为是一、二级股市都做的,一级市场盈利之来补二级市场亏损的。它是一种自然补充调节机制)。其实"市场化改革"是2000年香港梁定邦顾问提出来,结果一年多募走资金680亿后,被当时证监会周小川主席果断停止了,但"市场化改革"决不能行"独木桥",不能与中国经济大环境相向,更何况中国还要重犯十年前的错误呢?③对全国投资者来一个民意调查,看看多少人赞成这种"一人笑万人哭"的新股发行改革;④立即对上市公司及基金�…
�司竞价人进行法制教育。千万不要让寻租长大成材,不要为了几十万而故意报高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年多少受人尊敬的足球裁判陆俊、运动员申思,现在已陷入千人耻笑之境地;从此告别足球生涯了。共和国元帅陈毅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时间一到,一定全报";⑤把荷兰式竞价立即改成美国式竞价;即你报多少价,就卖给你什么价,你竞60倍市盈率就给你60倍价。结果基金竞来了一批高价亏损新股,必然巨亏。基金公司就会追查竞价个人责任。谁还敢营私舞弊、收赂寻租呢。同样是市场化,为什么不学美国呢?⑥让责任人或其代表直接投票竞价,如股民一起直接电脑投票,基民代表投。现在基金及证券公司代表,自己没有利益,钱全是老百姓的,怎么会有责任性呢;⑦三大证券报不要再为这种没
有善心,恶意圈钱,不顾廉耻、名声很坏的新股发行制度唱赞歌了,把自己极低名声也搞臭了,还有几个股民要看你这些文章。

  温家宝首赴、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全国金融会议

  2012年1月6、7日,是温家宝罕见出席、并率领全部经济官员参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温家宝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作出温氏"信心小贩"的部署:(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着力加强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
�分账管理、分类核算。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三)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险业要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五)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监ç
��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七)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安全保障水平;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深化内地与港澳台金融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八)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制定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此次会议要求,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象全球金融海啸一来治理中国通涨、中国房地产猛涨、中国股市猛跌等等一样,全球"信心小贩"温家宝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中国金融、货币、证券等来建树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市场经济大环境,八年不能是,还有三个月又能怎么样?温氏任总理八年,这八年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环境最最吃紧、又最匮乏、无法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兼容的八年。中国通货膨胀创62年置顶、中国房地产创62年新高、中国股市是近30年来最低谷等等,就是温氏国策实施的最好、历史的印证。

  中国资本股市市场:在2012年新年之际——刚过一周,实际上又是一根下跌了60多点的周阴线,逆全球股市而大跌,到了2100点关头,令人遗憾,令世界唏嘘,令中国人寸心肝断,最主要的是经济还在下行,08年搞的"铁公鸡",三分之一停建了,房地产市场一片萧条,经济的复苏还看不到晨曦。和美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而美国的经济好像有复苏的迹象,刚刚满10多岁的欧元区也绝不会"幼老到死"。而中国几乎所有的新股都是以破发开局,给以30年利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历史的压力,一级市场不好二级市场会好吗?有人认为逼着新股个个破发,可以把打新股的资金逼进二级市场,其实这也是痴心妄想。实际上现在到了停发新股的节眼,拯救股市,力挽狂澜的时候了,但是人们换找不到这样的蛛丝马迹。新"头"郭树清主席在回答中国记�€
�提问要不要救市的问题时强调说:股市有自己的规律,新股发行不会停。什么是股市规律?什么又是一个国家的资本环境?遵循股票市场规律、建树资本价值生态环境,中国股票资本市场能是今天这样吗?!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曹长青: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

  最近这两年读到大约有七、八篇海外网站上转载的韩寒的杂文。那些文章不能说有什么深刻,行文也往往不够完整,层次也经常混乱,但他敢于嘲讽时弊,文字也时常有些幽默调侃,表达了中国百姓的怨气、不满,对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擦边球作用,尤其是他那么年轻,所以我是满欣赏他的。去年台湾那个妖婆陈文茜骂他,我还在台北《自由时报》写了篇专栏抨击陈文茜,也有意让更多的台湾读者了解韩寒。

  但看到他那三篇"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后,顿感其观点既错误又陈腐,所以写了篇文章批驳("从梁启超到韩寒")。在撰文时就有点纳闷,怎么韩寒的"新三篇"文字这么平庸,甚至"没一个干净利索的句子,更不见任何昔日的小幽默,连年轻人的清新都不见了。"只好自我猜测,"看来真是逻辑一糊涂,文字就浆糊了。"对韩寒从思维到行文的自我矛盾也没多想。

  最近读到麦田等人的质疑博文,指出韩寒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于是再回头看一遍韩寒那"新三篇"。可不是吗,这三篇从行文到思维/心态,也不像个喜笑怒骂,满不在乎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写的,反而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有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心有余悸的、精明圆滑的人写的东西。再顺着那些质疑文章,去搜了一下韩寒当年的获奖文章、他父亲韩仁均写的《儿子韩寒》、其他一些对韩寒的采访、报导,加上最近网上一些对韩寒文章的质疑等。读完之后,几乎无法不得出"少年写作天才韩寒"基本上是个骗局的结论。

  这个结论大致上是从这五个方面得出的:

  第一,从文本分析。使韩寒当年一举成名的获奖文章"杯中窥人"以及先前参加初赛的"书店""求医",还有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我只看到节选)等,无论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文上,都明显不是出自一个不到17岁的少年之手。

  第二,韩寒、其父韩仁均,以及其他人关于韩寒的回忆文章等,显示太多矛盾、疑点、硬伤。这些佐证上述作品不是韩寒之作。

  第三,16岁语文很差的中学生写出2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不合理性。关于他"本人"写的小说,关于文学,韩寒在电视访谈中什么都谈不出,整个一个"一无所知"。

  第四,麦田的质疑引起的联想:这世界上还没听说一个可以拿到全国名次的运动员,同时能成为那个国家最有名、最有人气的作家。韩寒真的是体力、智力超人吗?

  第五,韩寒对麦田等人质疑的反应和回答近乎气急败坏。这不仅太不正常了,也和去年他面对陈文茜的贬损却表现得超斯文简直像两个人。而且那种连威胁带谩骂的激烈的反应,好像小偷被抓个正着。更重要的是,韩寒父子的回应(我认为基本上是韩父一个人写的),绝大部份非常笼统,没有任何说服力。导致我更相信自己和其他一些网友的质疑。

  如果韩寒这个"少年成才"的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如果韩寒是靠欺骗起家并达到今天的影响力,那么他文章思想内容的对错、水平就完全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上述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从文本分析。我在网上找到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那是他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命题作文。由于得到一等奖,所以当年还不到17岁的韩寒一举成名。

  "杯中窥人"涉猎广泛,提到列子、老子、李白、胡适、李敖、钱钟书,吴宓、叶公超等人及文章,还引用明朝晚期的记录名人语录的《舌华录》这种相当冷僻的书。该文不仅提到中国古代名人,还说"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甚至秀了个拉丁词。这对17岁的韩寒的不可能在于:

  1,一个能在16岁以前涉猎那么广泛的人,必须是个非常勤奋的小书虫。但从韩父的《儿子韩寒》一书来看,其中没有任何他自幼就博览群书的内容;而且韩寒一直是个贪玩、不用功的孩子。即使一个自童年起刻苦读书的人,在自家书房写作(有资料可查),在一个小时内想到这些内容,并组织在一篇文章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韩寒当时是在闭门监考下,独自手写命题作文,能记得(默写)、并用引号准确地引用冷僻的古书,这几乎没有可能。

  2,当然,韩寒可以是个记忆天才、背诵天才,但17岁的他,能够思考、理解并在文章中运用那些引言也是基本没有可能的。虽然那篇文章实在并不高明,后半部份更是不伦不类,但文章表现那种对社会因有了阅历而产生的不满、厌烦和犬儒心态,完全不是尚未涉世的年轻人所应有的。这不仅跟韩父笔下的少年韩寒,即使跟今天的韩寒(从他接受采访时的言谈来看)都有很大距离。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该文所表现心态、思维方式,完全不是少年的!

  3,即使一个读了很多古书的少年,也很难想像用半文半白的句式作文,如"读之甚爽,阐之未尽,品性如钢,君子固穷,倘若,照戮不误……"等等,更何况韩寒说他没读过四大名著。当然,没读过多少古书的人,多读点武侠,也可能造出上述句子,但那些成年人才使用的句式,展示的心理成熟度,它和"气盛的少年"那种说话句式是非常不同的。

  另外,初赛时韩寒投寄的两篇文章《书店》和《求医》,也完全不像出自17岁的少年之笔。其原因和我对《杯中窥人》的上述三点感觉一样,不再重复。尤其是文章所表现的时空环境、感觉,更不是韩寒那一代人的,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对此有其他高手做了很令人信服的分析,可上网查阅。

  除了文本上的明显问题之外,那次作文考试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目了然。据报导和韩寒父子的描述,当时的情形是:《萌芽》编辑李其纲把一团纸(而不是文中所说的布)扔进半杯水中,说这就是作文题目。于是韩寒就自己想出了一个题目"杯中窥人",随后写出了一千一百多字的高谈阔论"人出生就被扔进社会染缸"的文章。这是有三个小时的考试,但韩寒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写完并交卷,放弃了后两个小时。

  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我去应试,面对这么一个做作的"怪题",能否在一个小时之内写一篇涉猎这么多内容的文章?你可以说韩寒是天才,但作文是靠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等而完成的一个创造过程,不存在凭空而来的灵感。我是写了几十年文章的人,也被称为"快手",但"快"是假的,表面的,每篇文章背后都有几何倍数的、读者看不见的思考立意,谋篇布局,层次结构,文字推敲等过程。而在一小时内,别提构思、用手写,即使今天在电脑上写,还可以迅速上网查资料,也是很难完成的。

  而韩寒不仅在一小时内"写出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文章,更"高级"的是,考方给三小时,考生却只用三分之一时间就交卷了。任何参加过考试的人都知道,要尽量使用给予的时间,反覆修改检查,以期达到最好成绩。对这个韩寒父子花了200块出租车费赶去的、涉及到是否得"一等奖"的关键一战,韩寒怎么可能如此草率?

  韩寒自己说,他经常写错别字,那起码也要花时间检查一下是否有错别字吧?更别提任何作文的人都知道,"文不厌改",哪怕"两句三年得"的唐诗宋词们,仔细推敲起来,也还有修改的余地呢。我自己的文章,经常是改过好多遍之后发出去还发现错字、不满意的句子,或者凭记忆却忘记核实的引述等等,于是赶紧找编辑改正。发过我文章的每一个编辑(当然转载者除外)都遇到过我发稿后一次、再次要求修改错误的问题。而一个不到17岁的孩子,参加一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写作比赛,就这么草率地一个小时就交卷了?如果这么不在乎,就不会那么紧张地赶去考场,甚至压根不会参加这类比赛。

  所以,韩寒这个迅速交卷的举动本身,无法不令人推测:这个作文的题目很可能是韩寒事先知道的,而且由他父亲事先写好了,所以才不需要用完三小时来字斟句酌,更不需反覆修改,就可这么轻松地"一挥而就"。而且,韩寒自己说,他不会默写,学校的默写考试,他经常由于默写错误而得负分,后来就用拒绝默写来得零分。所以这篇东西,很可能连现场默写的都不是,而是"事先"写好的。

  第二,就这场考试,以及韩寒经历,韩寒本人、其父韩仁均,还要其他人的回忆文章等,显示太多矛盾、疑点、硬伤。这些佐证上述作品不是韩寒之作。

  在麦田质疑《萌芽》编辑李其纲和韩父可能串通泄题之后,李其纲立刻在"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一文中反驳说,"事实是直到最后一分钟我才知道评委们决定授权给我出题",以此证明不存在泄题问题。

  但根据《萌芽》主编赵长天的回忆文章,"提出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是《萌芽》的编辑李其纲"。点子是李其纲出的,由他出题也明显顺理成章。他强调最后一瞬间才知道这回事,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另外,据赵长天的文章,"上午11点,韩寒才赶到了组委会所在的宾馆。这时,题目已经公开了……"。这语气显示,在韩寒到之前,已有了题目,并不是李其纲说的,韩寒父子到达之后才临时出的题目。

  韩寒在反驳文章中说,"我的父亲和李其纲先生直到现在都不认识。"李其纲则说,"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韩仁均先生站在我面前,我也得问一句'你是谁?'"意思是他们从未见过面,韩父长什么样他都不知道。韩仁均本人在1月27号的韩寒博客里强调,"出题的老师叫李其纲是我后来在有关新概念作文比赛和韩寒的补考的新闻报导中才知道的。"

  这三个人都刻意回避了韩父和李其纲见过面这个事实。而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是这样介绍当年陪儿子去考场、并见到李其刚的情形:

  "就在一间客房里,作家、《萌芽》编辑李其纲受委托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他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这与其说是考题,还不如说是谜语。面对'谜语',我在一旁为韩寒担忧:这样一个题目,能发挥出一篇什么文章呢?韩寒思考了一会后,在稿纸上写下了标题《杯中窥人》,显然他已经思考好了这'谜语'怎么去'猜'。此后,评委和《萌芽》的工作人员吃中饭去了,留下一位叫林青的编辑监考。我则出去给韩寒买点心。"

  就算韩父和李其纲以前不认识,但常理判断:由于是只有韩寒一个人参加的复赛,韩父陪同,到场怎么也得跟那个亲临现场出题的人打个招呼。即使这点不存在,那么韩寒在几个小时后就得了一等奖,在当天的发奖会上,韩父和李其纲怎么也得招呼一下,表示一下感谢等等。刻意回避他们见过面这个事实,不让人感觉在什么方面有点心虚吗?

  而且,对这种李其刚称为"行动艺术"的含糊题目,韩寒不仅 "思考了一会",就在稿纸写下标题"杯中窥人",而且从原稿(照片)来看,几乎没什么修改涂抹,首页只涂掉两个字,一处增字,稿纸上干干净净。韩寒真的那么天才吗?另外,稿纸上没有《萌芽》编辑部字样,不是杂志社稿纸,而是普通纸张,这也为"事先准备好的文章"或"临时换的稿子"提供了质疑的空间。

  在麦田等人的质疑出来之后,赵长天表示,"补考全过程我都在场。而且还有很多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全程都在考场。"这明显不是事实,他忘了自己以前在回忆文章中也曾写过和韩父文章相吻合的一个重要情节,那就是韩寒开始作文之后,除了留下一个编辑"监考"之外,其他人都去吃饭了。赵长天今天为什么要刻意补编一个自己"全程都在考场"的故事呢?

  这里有没有几个人合伙参与造假?不得而知。有一个《萌芽》女编辑(胡玮莳)给韩父打电话通知韩寒复赛,也是质疑点之一。但无论如何,他们起码是没有就评委"怀疑"韩寒写作能力一事再仔细做复查。很可能因为《萌芽》杂志社急于要靠"制造"天才来摆脱困境。据赵的文章,"我接主编的时候工资都发不出来。当时也找了市领导,市委副书记出面找上海《新民晚报》,他们答应每年给《萌芽》30万块钱,连给3年(最后给了5年),这样解决了发工资的问题。"最后是中学生"新概念作文比赛"救了这本杂志,使它发行量上升,后来达50万册。

  所以,即使当时有评委对韩寒文章表示怀疑,也不会真追究。当然,如果这种推断属实,那么他们今天更不会承认,因为这是《萌芽》的发迹之源,这一挖,岂不一长串的问题都挖出来了?

  第三,15岁语文很差的中学生写出2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不合理性。为什么对自己的作品那么陌生?

  据韩父的《儿子韩寒》,韩寒一直语文不好。但常识是,能在一小时之内写出那么老道作文的孩子,初、高中那点语文课,实在太是小菜一碟了。他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成为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更不合常理的是,语文那么不好的孩子,居然在初中时就写出长达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

  韩父说《三重门》是韩寒在上初中时写的,韩寒则说是在上高一时花一年多时间写的。无论初中、高中,在一年之内,在要完成学校的功课、作业的情况下,写出需要构思故事、塑造人物、编织情节的20万长篇小说,而且还写到这种水平:

  该书编辑、作家出版社袁敏写道: "《三重门》的行文似有《红楼梦》的格局,它的用笔又有《围城》的韵味,它的语言藏龙卧虎、吸古纳典。……一个17岁的少年对社会、对人生、对世事、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深刻独到、直抵要害的见解来,那份智慧、那种敏锐,足以让成年人都汗颜。……"

  这是没有可能的。无论他是上课时写的,还是下课时写的,还是24小时都不睡觉写的。这都是根本做不到的!任何一个真正写作的人都不会相信的。而且韩寒还表示,他从未看过四大名著。没看过《红楼梦》,却能拉出《红》的格局,还能吸古纳典?它的不可能性还有一个他父亲自己写的佐证:在《儿子韩寒》这本书里,韩父介绍说,"1997年春节过后,当时韩寒念初二第二学期……我带韩寒去图书馆办了个证……在那里,他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也就是那几次有限的阅览,使韩寒对他的同龄人的总体写作水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并使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他说: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我完全可以比他们写得更好。"

  这段文字(以及韩父的整本书)清楚地表明,在1997年之前,韩寒没有任何博览群书的痕迹,如果有的话,完全不可能再去看什么少儿报刊,他会扫"一"眼就不屑一顾。一个在97年还流览"少儿报刊"的人,两年以后已经能在文章中熟练引用列子、老子、李白、胡适、李敖、钱钟书,吴宓、叶公超等等,真是只有鬼才相信。

  更重要的一点:1997年,应该是韩寒正在写《三重门》的时刻,而《三重门》里,早已旁征博引了许多东西。韩寒自己说他没看过四大名著,但在《三重门》第一章里,就评论了《红楼梦》《水浒传》,以及《尚书》《论语》《左传》《怵济传》《史记》《战国策》等等。不是引用其中个别字句,而是"评论"!

  在网上读到《三重门》的片段,以及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引用的章节,更完全不信那是出自一个17岁少年之手。并不是因为其文字好(事实上文字很差!),而是说话的口吻和所展示的思维、心态,整个儿都不是少年的!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书中有一段用"妓女"比喻家教,是这样写的: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写《三重门》时,韩寒只是一个15、6岁的少年,那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对女性正处于朦胧的欣赏、喜爱、渴望接近的清纯状态,不可能会产生中年男人那种对妓女的"欲用却厌"心态。而上述这段文字,显然是中年男人的心态和口吻。

  韩寒辩解说,"如果一个1958年出生的人能假装一个1982年出生的人写文章,并获得同龄人很多年的喜爱,稍有常识就知道这不可能。"

  韩寒这话简直外行到家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的儿童文学、寓言故事,都是成年人写的,而且以中年作者为主。像狄更斯以少年男孩第一人称写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等,都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把少年的心理、言行描写的栩栩如生,根本不是《三重门》那种成人口吻和世俗。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也都是他中年时代写少年的故事,一百多年来都倍受青少年喜爱。当代著名的《麦田守望者》、《苍蝇王》等等,这种例子数不胜数。韩寒居然说出那么外行的话,这更让我怀疑他的文学底子。

  成年人可以模仿少年口吻,道理非常简单,成人经历过少年时代。而少年模仿成人就难到几乎不可能。在音乐、甚至科学方面都可能产生少年天才,但文学领域,对思想、心理、情感、语言运用等几个方面,都必须有基本的成熟度。我对文学"少年天才"一说绝对持怀疑态度。在美国,也有华人少年写出英文长篇小说的报导,但我基本认为那是父母在作弊。

  韩寒说,"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文学的快乐就是可以把自己藏起来。"但他或许不知道,成人完全有可能把自己"藏"进一个纯真的孩子里,因为那可能是他(她)曾经的、想像的、或者一直渴望成为的自己。但少年要把自己"藏"成一个"老神在在"的成年人,那是装不成的。

  另外一点,大概由于书中有些触犯时局的地方,出版社编辑让韩寒修改,令编辑惊讶的是,韩寒"对小说的修改既完全地保留了自己,又让你觉得你所担忧的某些东西他已极有分寸地做了处理。"对哪些会触犯禁忌,一个16岁的孩子本来就不会怎么懂得,更怎么可能"极有分寸"地处理,跟当局打"擦边球"?这种事情是成人才会有那种心计。

  还有一个足以令人质疑的就是,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和韩寒对话"的节目上,韩寒就自己的作品,文学上的成长过程等,完全是"无言以对,无话可说。"甚至连为什么起《三重门》这个书名,韩寒都答不上来,说他"忘了"。在提到他书中的女主角苏珊时,他也回避了。当场一位女观众毫不客气地指出,韩寒对此"手足失措,像只烤鸡",那笑都"有点惨,有点尴尬"。但在后来杨澜的采访中,谈到赛车、打球什么的,韩寒可是侃侃而谈。

  那么到底谁是《三重门》的真正作者?韩寒最近回答说,"这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头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而且,韩寒在1月25日的博客中更宣布,他准备在4月1日推出该书手稿,以证明他本人是书的作者。

  这好像是很"有力的证据"。但且不说韩寒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手抄一遍这本书也完全做得到,更何况,这里有个很值得重视的环节:韩寒父子俩的字体很像。在《儿子韩寒》中韩仁均写道,他曾在韩寒的休学书上签字,结果校领导以为是韩寒自己冒签的,因为韩父的字很像韩寒的字。

  韩仁均的一位医界女友(她的长篇纪实被韩仁均修改刊出后被中央电视二台拍成专题片)也在"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一文中写道:"许多熟识韩老师的朋友都知道,韩寒的字与韩老师是极像的。"

  以此来看,如果小说是他父亲写的,韩寒拿给同学们看,说是他写的,同学也不会识破。同样,既然父子俩的笔迹很像,那么韩寒堆出多少当年的"手稿",也不能证实那是出自他的手。

  第四,麦田的质疑引起的联想:这世界上还没听说一个可以拿到全国名次的运动员,同时能成为那个国家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家。韩寒真的是体力、智力超人吗?

  我以前唯读过韩寒为数不多的杂文式的、比较短小的博客,只知道韩寒还是个不错的赛车手。以为一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写写博客,业余喜欢玩车,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但刚看了百度的介绍才大吃一惊:韩寒自2000年后,每年都有书出版,其中包括七部长篇小说,十部文集,一本杂志。而且,自2003年以来,不仅每年都参加赛车,而且每年都拿到名次,多是冠、亚军。而且他还填歌词,做唱片,导电视广告片等等。

  这样一份"成绩单",我完全不相信!谁能在全世界找到任何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个国家的著名运动员同时还是一个多产的畅销小说家和政论家。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可兼跨的专业领域。运动员需要大量训练,主要注重技能和体力等,是"动"的艺术。而写作是需要"静"的,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还要勤练笔头。两者所关注的重心、尤其是所需要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它要求的,绝不仅仅是体力、精力!

  韩寒在2007年对《南方人物周刊》表示,他一年大概有十二、三场比赛。在三月到十月,一个月有两场,一个月有两周基本上都花在比赛上。这样一个日程表,还要几乎每年出一部长篇小说、一本文集?哪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能相信?我自己写作再清楚不过,哪怕仅仅是出差几天,写作效率就立刻直线下降,因为离开了一种氛围、一种心绪、一种思考状态,要想制造出像样的文字作品,是近乎没有可能的。而我出差的范围、参与的活动,还都是和自己写的东西有关的。而韩寒则需要完全进入另一个和写作完全不搭界的领域!在三天两头到处跑地赛车的情况下,还源源不断地出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最有人气年轻作家。这种"天才"真是只有中国有!

  第五,麦田对韩寒在赛车期间还写作的质疑完全有理由。但韩寒的反应和回答则是气急败坏,甚至连人家妻子、自己幼女都拿来用非常流氓的语言消费。这不仅太不正常了,和电视上那个害羞、含蓄的韩寒简直两个人,也和去年他面对陈文茜的贬损却表现得近乎做作的斯文完全不同。另外,那种虚张声势的2000万追查、连威胁带谩骂的失态,完全像小偷被抓个正着的恼怒。

  按说,韩寒是公众人物,被质疑、批评、讨论,都是正常的。如果作品不是他父亲代写的,那就应坦然、理性地回应质疑,回答问题。而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反应,更说明,那些质疑触到了"痛处"。但迄今为止,韩寒父子的回应(我认为基本上是韩父一个人写的),绝大部份非常笼统,没有任何说服力。导致我更相信自己和其他一些网友的判断。

  "韩寒"曾是他父亲韩仁均使用过的笔名,所以对韩父来说,把自己写的东西用"韩寒"的名义发表大概没什么心理障碍,反正连韩寒本人也是他的"作品"。 在麦田的文章刚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署名"韩寒"的东西,很可能是韩寒和他父亲两个人写的,也就是两人分头写,都用韩寒的名字发。但看了韩仁均的自我介绍,他的《儿子韩寒》,以及更多署名韩寒的东西和他们父子俩的背景、经历之后,我的判断是,署名韩寒的东西(包括最近"韩寒"反驳质疑的博客文章),基本上都是韩仁均一个人写的。韩寒的写作团队,大概只有韩仁均一个人。韩寒基本上不会写什么文章,最多能把他随便的谈话写通顺。韩寒参与的,是明星宣传效益部份。

  那么,韩寒的"少年天才"故事,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局?韩寒到底能不能写东西?我想到起码四个方法可以说服质疑者,也真正有效地给韩寒"平反"。

  1,给韩寒一个作文考试。不要只是一个人出一个题目,那谁都可能卡壳。让10人,来出10个题目,让韩寒任选一个做。不要只是一个小时,给他5个小时,在有真正监考的情况下写。这样一个宽松的条件下,会作文的人,怎么也能整出篇说得过去的东西。而不会写的人,你给他十个小时,也是写不出来的。

  2,把韩父和韩寒真正隔开一段时间,保证没有网上串谋,看韩寒的博客写得怎么样,能否再写本小说出来。

  3,找一些有公信力的记者和文学评论者,一起对韩寒做一次电视直播的访谈。不可事先给他题目,就谈署名韩寒的那些作品内容,看他对自己的作品熟悉到什么程度。但这恐怕也有难度,因为韩寒博客宣布"原则上不接受当面专访"。为什么不接受?是不是不敢接受?一般写作的人,对自己的"亲手写过的"作品都是了若指掌,遇到有谈的机会,都会如数家珍般地愿意谈。但在网上目前能找到的韩寒的采访,就文学,他几乎一律是不回答,基本保持沉默。韩寒这种做法,一反全世界作家的常态。

  4,如果上述这些韩寒拒绝做。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任何一个购买过韩寒作品的人,把韩寒告上法院,起诉作品不是韩寒本人写的,自己被欺骗,韩寒要负法律责任。那么在法庭上,韩寒就必须回答、必须展示,为什么作品是他写的,什么时候写的,怎样一个写作过程等等。如果韩寒是真实的,他应会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接受任何能还自己"清白"的、赢回信誉的法律程式。

  如果这一切都没有、不去做的话,我有理由相信:

  韩寒是他父亲韩仁均的"面具",韩父是韩寒的"魔手套"。

  2012年1月27日于美国

  ――原载"曹长青网站"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端宏斌:韩寒——从骂人到被人骂

  2012年1月18日11时27分,麦田发表道歉信,承认对韩寒质疑证据不足。麦田此前的质疑文章,均已被删除。

  对于麦田的道歉,韩寒1月19日发表博文表示接受。

  而韩寒"老对头"、80后作家张一一表示,韩寒博客发表的文章及其出版的《独唱团》等图书均有多处剽窃他的文字,这一恶劣情节比"代笔"要严重得多,韩寒和范冰冰理应遵守当初"悬赏2000万"的诺言,各自赔偿他2000万元人民币。

  对于在"人造韩寒"事件中"刻意哄抬物价,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角色"的书商路金波,张一一表示出了深度鄙视,称路金波名字的意思是 "路人皆知他为金钱奔波",呼吁所有的作者不要让路金波精心策划的"包装韩寒"的骗局得逞,"不要跟这个无耻奸商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张一一的这一建议得 到不少作家和网友的支持和力挺。

  而"打假斗士"方舟子也加入了"质疑韩寒"的行列,不过他的身份有些尴尬,被韩寒戏言"登台刚准备要唱到高潮部分就被人给切歌了",张一一则称方舟子的所作所为"纯粹是无理取闹胡说八道,还远不如宋祖德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更备受争议。)

  最近这段日子关于韩寒的新闻不少,先是韩寒连续发文同右派划清界限,这使得那些原本力挺韩寒的文人处境尴尬,纷纷发文建议韩寒多去读点儿书;接着一位叫麦田的网友写了一篇长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列举出不少"证据",主要质疑韩寒三点:一,韩寒的成名有拼爹的嫌疑;二,韩寒走公知路线可能是路金波努力包装的功劳;三,韩寒可能有一个专业团队来帮忙打造,否则他不可能在比赛间隙还能大量发文。

  麦田写质疑韩寒的文章可不是第一次了,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质疑韩寒,最早是2010年写的《警惕韩寒》,相比于现在这篇,当年的《警惕韩寒》要有价值得多,在文中他指出:

  韩寒的"正确"并非对事实的尊重,而是对公众情绪的迎合。你真的找不出一篇文章,韩寒是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这太可疑了。大众情绪难道永远正确吗?!肯定不是。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众的情绪。并且,是"不论事实"地迎合。

  麦田对韩寒的批判其实也是韩寒自己反思的内容,韩寒自己也表示,促使他转变的是钱云会事件,钱的死很明显是一起交通意外,但是公知们不信,韩寒是玩赛车的,对于汽车运动轨迹比一般人熟得多,韩寒发现公知精英们搞的是"有罪推断",他们先入为主的认为是有某种势力害死了钱云会,这是很不客观的。如果公知精英们要的是"符合他们需要的真相",那么这和政府造假又有什么区别呢?

  钱云会事件之后韩寒就写了那三篇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拖了近一年才发布。韩寒发现,凡是反对他的人,全都会被网民骂做五毛,骂做权贵的走狗,是民主的敌人,很明显这已经完全脱离了理性,变成了一种偶像崇拜,难道韩寒的每句话都是真理吗?他发现,这些民众的思想其实和他们所反对的独裁是一回事,因此他认为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至此,韩寒和右派决裂,相信此后右派媒体不会再给韩寒发什么奖了。

  如果说麦田早期质疑韩寒还有道理的话,最近的质疑则没啥价值了。他说韩寒拼爹,证据是韩寒父亲韩仁均与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大学同学。事实呢,韩仁均是以自考的方式获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本人并未进入该大学读书(因为肝炎被退学,因此只能自学),而李其纲是通过高考进入该大学的,这"同学"的距离也着实远了点儿。俩人其实并不认识。

  路金波给韩寒包装,问题是他就算包装了也没什么,人人都可以包装,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至于他说韩寒"不可能一边进行着非常专业的赛车比赛,一边还好整以暇的写时政博客。"这简直可笑,有些人善于进行时间管理,一边玩一边也可以工作,有些人不善于时间管理,很简单的事情也会拖好几天。同样坐个飞机,有些人看了部片子、有些人睡了几小时、有些人能写3000字的文章,因此比赛之余写博客并不令人奇怪。拿这说事,毫无说服力。

  麦田的工作也并非一钱不值,他给那些想要出名的年青人指出了一条明路,从2005-2007年,韩寒先后骂过的人有:陈凯歌、白烨、陆天明、陆川、高晓松、陈逸飞、余秋雨、郭敬明、沈浩波、周笔畅、朗朗、王蒙、郑钧。通过骂那些比自己有名的人,韩寒在逐渐积累自己的经验值,他需要尽快到达一个更高的段位。这给年轻人的启示就是:你说了什么有道理的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会骂人,且骂对人。

  你看,原本默默无闻的麦田,骂韩寒出名了,"打假斗士"方舟子呢?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谢盛友:马英九这一任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说:"民主政治要向我们确保的是,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社经资源的差异,而无法同样有效地利用其政治自由、享有不同的政治影响力。"

  马英九再次当选中华民国总统,为海峡两岸关系带来稳定的机会,尽管两岸之间存在歧见与障碍,但是,若双方能够把握机会,顾及彼此之间的利益,和平协定的签署、两岸终极统一还是有可能的。

  马英九幼承庭训,饱读中华经典,大学期间曾为"保钓运动"理论家。其父马鹤凌临终前曾嘱咐:化独渐统。马英九生性醇孝,在其祭奠乃父的文字中,再次提及亡父生前对他的期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马英九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立场,如何促进真正的海峡安全,大选前马英九曾主张与中共签订和平协定,但首要前提是中共撤除对台导弹,并进一步提出,在"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国会监督"三项前提下,台湾应该考虑未来十年中两岸是不是洽签和平协议问题。马英九在接受BBC采访时说:"你老拿着飞弹对着我,这叫对我好吗?"他愿意以政治上的保证减少中共的不安全感。但中共如何因应却是很复杂的,而且涉及解放军对台湾局势的研判,以及其在中共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

  两岸的分裂状态是国共内战延续的结果,是"内战未决" 状态;德国分裂是国际势力所为。两德于1972年签署基础条约 (Grundlagenvertrag),做成3项原则:1、统一是两个德国的历史使命;2、东西德彼此不是外国;3、基础条约是政治及历史行为,完成之后就要透过法律行为来完成。

  从历史角度看,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终极统一具有必然性,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为向中国历史作出郑重交代的需要。从现在的法律角度来看,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要把两岸中国人的和平合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合法化。

  但是,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终极统一存在很多障碍。第一障碍是美国,尽管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依据"一个中国、三报一法",美国人表面上坚持"和平解决、两岸人民同意"等美国传统的"政策",但是,美国的确要两岸和平,但绝对不"坐视"两岸走向统一。美国控制台湾,就可以控制半个太平洋;失去台湾,就失去半个太平洋。"以台湾制约中国大陆"是美国长年不变的国家战略。"台湾牌"怎么打、何时打、大打、小打还是暂时不打,这些都是根据美国的根本利益和国际环境而出牌的。

  另一个障碍是台湾民意,并不是说台湾人民不希望两岸和平,而是台湾人无法达成"台湾共识"。尽管台商民意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是,强烈的"台湾主体意识"则强烈地要求凸显台湾的"独立主权地位",几乎每一个台湾人都坚持台湾前途必须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期望获得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台湾人很难接受,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获得"两岸人民的同意"。

  马英九如今连任,放下包袱,至少不比在意自己被攻击为"亲中、媚共、卖台、叛国",但是他仍然要担心,中国国民党要背"亲中、卖台"的包袱。而且,美国还要通过民进党来钳制国民党。

  第三障碍是中共本身,像马英九受台湾民意牵制一样,中共强人政治已经过时,胡锦涛或习近平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至少要政治局常委以"党内民主"方式说话才算数。其实,中南高层最害怕的是,来自台湾自由、民主、多元、宪政价值的冲突,最担心两岸政治协商的启动,最希望两岸"保持现状"。"现状"改变了,"五不搞" [注 1],就得搞了。

  根据媒体报道,如果马英九连任的话,两岸可能会面临终极统一 ,中国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记者会上被询问,对此,发言人"跳过",�有回应。

  大选前,媒体询问马英九,若连任,是否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马英九强调,签署没有"时间表","主要看条件是不是成熟",若评估无此需要,当然不会做。

  马英九在这一任内,两岸无法搬倒如上"三座大山",和平协议虽需要,但做不到。

  注释:

  [注 1]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