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迷人的海:股民又成为牺牲品

  2010年1月4日以来,中国股市又跌跌不休。一口气从3295点跌至2912点,跌幅几达9%。

  股市为何跌跌不休?专家对此亦喋喋不休。总体而言,是政府的调控政策使然。央行开始启动金融调控手段,不断紧缩流动性,是导致股市单边下跌的始作俑者。

  人们不禁困惑,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然而世界经济已经止跌回稳,号称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也已显复苏端倪,从而带动全球经济正在走出低谷。尤其像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果断出手,向市场投放四万亿救市资金,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领先全球,09年GDP仍然高达8.7%,上市公司业绩明显好转,市场估值不断降低,都说中国股市有投资价值了。按理股市应该向好,至少不该是现在的单边下跌态势,可是股市为什么不给投资者、经济学家面子呢?

  如果仅仅因为上市公司业绩向好,市场估值低,就认为股市有投资价值了,股市该上涨了,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政策市,只能说明你很幼稚,幼稚得有些书呆子气。

  试问股市上涨下跌最终要靠什么?说白了,不就是钱吗?有钱了,股市就上涨,没钱,股市就下跌,道理就这么简单。这跟上市公司业绩好,市场估值低不相矛盾。市场再有投资价值,如果没有资金进场,股市照样涨不起来。股市估值高了,上市公司业绩不好了,人们不看好经济前景,资金不会进场,股市只有下跌的份。

  中国的现状是,上市公司业绩向好,股市估值合理,有投资价值。可是央行却一直在紧缩资金的流动性,造成股市大面积失血,股价不跌都难。

  央行为什么紧锣密鼓地收紧流动性?表面上看,是政府担心市场未来有通胀预期的压力,这只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句话,就是由于09年大规模投资失衡所致。据专家预测,四万亿投资的百分之二十即八千万人民币流到了楼市和股市,没进入实体经济。这么大的漏洞必须弥补。怎么弥补?我们看到前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楼市的政策,可楼价并未降下来,只是成交量萎缩了。可以说打向楼市的组合拳不可谓不凌厉,可为什么成效不大?这完全掣肘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用一个形象比喻,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企)是一对父子关系,儿子硬是跟老子耍赖皮,耍横,老子也没辙。因为老子、儿子原本是一家。所以楼价没法调下来,调控楼市的政策是说给人听的。可最终还要解决问题呀,对不起,只好从股市下手,股æ
��不是国企,谈不上是谁的儿子,也没什么裙带关系。既然前期巨额投资有所失衡,因而出现了若干国企"地王",楼价青云直上,老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对此失误,总该要有人出来承担,并掏腰包埋单。所以股市便应声而下,也许这才是股市跌跌不休的深层次原因吧。

  那么股市何时止跌回升呢?就要看何时能补齐八千万这巨大的失策漏洞。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巩胜利:“盯死美元”谁先死?

  【核心提示】:2009年末,金融海啸已经止跌回头,中国经济增长率保8%已经没有任何悬念,那么国际市场瞩目的中元何时不再盯住美元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引述温家宝总理谈话说,会坚持原有的汇改方向(什么方向?何时结局?有象欧元上市那样的时间表吗?)。有观点认为:中元与美元脱钩,大约在2010年的第2季。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货币一直盯死美元,讲中元脱钩美元是一个艰难的难题。金融海啸后,欧美等国消费疲软,中国为了顾及出口动能,中元汇率自2009年初以来,从"一篮子货币"改回紧盯美元联动,中元兑美元可以说一潭死水,但全球整个货币市场商品结算,几乎都为美元,而"一揽子货币"又怎能满足中国经济日益崛起、日益强大的外汇现金洪流需要?

  世纪金融海啸开始止稳回升,中国经济增长率将注定8%增长率之上,加上中国外汇储备每每再创新纪录,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将在2.4万亿美元左右,于是国际社会又将目光聚集在中元何时不再盯住美元联动上,但中国外汇改革"没有时间表";为彻底摆脱国际舆论的压力,有观点认为:"中元与美元脱钩"可能在明年第2季迈出实质性步伐。金融风暴后,欧美等国消费疲软,中国为了顾及出口动能,中元汇率今年初以来,从一篮子货币改成紧盯美元联动,中元兑美元可以说30多年改革开放是一潭死水,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盯死美元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恶习。自从中国有外汇以来,中国货币走过了盯死美元→一揽子货币→又盯死美元的周而复始、回到原来的老路。只要中国中元不能自由流通、不能自由兑换,中元就有永
远难以翻过货币的这"断背山",而世界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包括香港港币、台币等等都是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货币。

  自所以中国脱钩美元、又回到盯死美元的老路,就足以证明中元脱钩美元是一道未解的难题,是一道中国还没有"计算"好、怎样"通过"、"合理"否的货币难题。

  当一种货币要想独立、强大的走向全球化、国际市场的时候,它必须有一个依托、也就是"根源"。中元在还没有走出去之前,盯死美元就是它的前车之"路",没有这个路,它就永远不可能走到"彼岸"。

  中元盯死美元,其实与亚洲的港币、新加坡、韩币、日元等与美元挂钩的原理完全一样。只不过中元挂钩美元没有任何"游戏规定"约定而已,不像港币与美元有"联系汇率制度"。1983年10月15日,港英政府因为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高企,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自由货币投机炒卖的活动 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动荡,遂在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港元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此制度规定,港币的发行是以100%的美元现钞为储备金。这些强大的外汇储备金,为联系汇率提供充分支持保障,这些储备金由外汇基金管理。2009年11月底达到2563亿美元,达到本地基础货币的3倍以上。据知,1935年11月9日,香港宣布æ
��元为香港本地货币,曾经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后英镑败落、一蹶不振,香港当局又决定于1983年10月15日港币与美元挂钩),就是从港币自身出发,当年是一种以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鈎,这样香港货币管理当局做到了7.80港元为轴心的长期稳定,并严谨及稳健了香港以货币发行制度,来实施了亚洲四小龙——香港的崛起,香港货币就有了背靠美元大树的稳定和当然的保障、正常的运行。60多年的中国中元,做为一种国家货币,在还没有走到国际市场之前,也当然需要一种强大力量的支撑,于是盯死美元是中国最真实的一种选择。

  顶住"一揽子货币"是中国新近几年、废止盯死美元之后的一种汇率衔接新方式,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了外汇汇率的风险,确保了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安全。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它根本无法纠正汇率失调、甚至会恶化贸易逆差,使中元汇率价格严格被扭曲。特别是由于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大幅波动,单一的钉住美元(因其是全球第一国际货币)的汇率制度对于稳定进口成本与出口竞争力带来了负面影响。金融海啸之后盯死美元,则加大了中元跟随美元贬值的机率;美元贬值,中元必将跟随贬值,使中元升值与其它全球主要货币更加突兀。美元却是国际市场、贸易结算货币和自由流通、交易的第一主要货币,中元却无奈,只有被动相应国际其它货币升值的呼声。

  有资料显示:自2005年7月21日中元兑美元汇率改革算起,中元兑美元约升值21.2%,若跟2008年底相比,仅升值了0.1%.但是,自2008年9月15日金融海啸之后,中元兑美元升值的很减弱,但到2009年8月之后,中元升值预期再次成为全球各国的焦点——这其中就是中元盯死美元而与转换制度有关。

  非常显然,中元的问题是本身由"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体制所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能自由流通、不能自由兑换,所以才堆积了60年至今不能通过、实践"市场经济地位"——"货币自由兑换"(见《美国判断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六项标准之第一项)之根源。

  中国崛起、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中元不能自由流通、不能自由兑换,那么所有的升值的、兑换的、流通的压力都集中在中元自身身上。正是因为如此,换句话说:假如"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占的比份越高、越大,那么中元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就更大;用"一揽子货币"挂钩,那么对那些非国际货币来讲(如欧元、日元、新加坡币等),就难以体现其价值的存量和总量。在未来,如果中国崛起成真,那么中国因4万亿大扩张、将面临着60年不遇的在相当一段长时期内、中元预期将不断升值,而唯一根源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就是中元的"自由流通"和"自由兑换",否则没有可能得到任何解决。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疑问、见解、版权使用等问题请通过Gvv21(at)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巩胜利:中国房地产异变

  2009年,中国房地产在全球金融海啸中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先崛起、最来财富的第一产业。以江苏省为例,2009全年江苏省财政达3150亿元,而房地场税收、其它费收入却占到30%左右。如果将房地产业"软降落",就等于从江苏省地方财政收入中挖走30%白花花的真金白银;这还不算,最要命的是江苏省的GDP也要大幅回落。这样江苏省的省委书记、省长,还敢加大力度"降温"房地产产业吗?各市县区的市长、县长、区长,还敢真正"降温"房地产产业吗?中国房地产业在全球金融海啸中一花独放,不仅绑架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绑架了中国想购买房产的中国公民,还架空了中国中央政府"调节"经济结构、控制房地产房价增长过快的根源努力。

  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是这样,靠卖地、买卖房屋使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全球2009年金融海啸中复兴、独树一帜,尽管中国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苦口婆心的"措施""控制"房地产业过热,但中国房地产业还是到达了60年不曾有过、"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之最——创造了全球金融海啸中的崛起奇迹。据2010年1月8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盘点报告: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金额达15000亿元,约占中国全年GDP的 4.4%,占中国2009年GDP增长率8.5%一半以上,这就是说没有2009年房地产的60年疯狂,中国2009的GDP将稳败在4%左右,不可能完成中央8%的指标。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共计10836亿元,比2008年增加140%,比"疯狂"的2007年增加49%.此项研究报告还披露,一些地方的房地竟然占到地方财政60%以上非常危险的å
��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就这样一次性将土地卖掉……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极个别没有地产"产权人"——法人的几个国家之一,60年至今一直没有理清、理顺房地产的法理根源结构,这是中国做为一个国家、一个"法制国家"最最大的紊乱之源……

  中国举措与现实奇迹

  就在2009年12月7日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1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就明确提出2010年的房地产对策是:"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2009年12月22日,广州房地产再创中国土地拍卖历史上的"总价地王"奇迹。经过47轮竞价,富力、雅居乐、碧桂园组成的民企地产军团战胜保利、万科、中海组成的国企地产军团,终以255亿元的天价竞得土地使用权,从而获得14幅未建地块和百余万平方米建成物业的开发经营权,一天之内、40分钟内获得255亿元的巨额收入。如此集团军作战、大跃进的大干快上,房地产怎样降温?这是中国房地产业税、费、收入30-50%给地方政府的巨大资本魔力,这就使中国中央政府任何削减土地销售、抑制房地产价过快增长的举措功亏一篑。试想:一个以历史之最"总地价王"而购得土地上而建成的房地产又怎样来"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中国"新地王"干什么?

  中国地产业255亿元"总价地王"横空出世,则再次证明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这脱缰野马的肆无忌惮。广州亚运城整体出让项目昨日横空出世,创造了中国土地拍卖历史上的这次被誉为"中国第一拍"的广州亚运城地块(过往中国首都北京的亚运会项目,也只是昙花一现),广州亚运会这一绝对见不到什么利润收入的项目却能够创造房地产的新奇迹?——这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2009年12月7日中国国务院"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的真实回答。

  就在中国冠军"新地王"、广州255亿元在2009年末还没有出现之前,名不见经传的湖南省曾出现中国至今的"亚军"——"长沙地王"最终拍卖以92亿天价成当时"中国第一地王"(长沙地王处于湖南省长沙市市新河三角洲地块,这块地出让面积为785198.96平方米,约1177.8亩,其中包含商业用途面积152390.25平方米,合228.584亩,住宅用途面积632808.71平方米,合949.208亩。该地块是2007年7月24日拍卖的结果)。随后,中国地王创造了一轮高过一浪的历史性崛起,在2009年金融海啸爆发、最严重之际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中国房价谁能阻挡?

  2009年中国"地王"屡屡刷新:2009年9月30日,上海徐汇龙华路1960号地块,绿地集团以72.45亿元的价格,拿下这块上海"地王",楼面价格27231元/平方米,溢价率111%.2009年9月10日由中海地产创造, 上海长风地块,成交总价70.06亿元成交,平均楼面地价为2.24万元/平方米。2009年11月20日由大龙地产(600159,股吧)创造北京"地王", 北京顺义区天竺开发区22号地块,成交总价50.5亿元,平均楼面地价达29859元/平米。2009年6月30日由中化方兴公司以40.6亿竞得, 北京朝阳区广渠路15号"地王",楼面均价约为1.6万。另外,6月25日,保利地产(600048,股吧)以38.1亿元击败万科拿下重庆洪恩寺地段"地王"。

  按历史时间的"黄金分割"时限,2010年6月,广州市"亚运城"所有建设工程(综合体育馆除外)将全面完工,并移交亚组委投入试运行,在11月完成"亚运会"比赛然后散伙。而255亿元的中国新"地王",本是与广州亚运城、亚运会没有任何干系之下创造了255亿天价,这就是说中国新"地王"在布局、豪赌于南中国、亚运会之后、未来2-5年内的中国房地场再次龙腾虎跃……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的一番论述是对中国房地产方略和2010年最精辟阐释:"房地产不能打压,但可调节:一是增加提供保障性住房;二是对囤积房地产和拿地之后予以控制"(见2010年1月1日《文摘周报》二版《省委书记眼中的'房价增速可怕'》一文,作者余丰慧)。

  江苏省"一把手"决策的1、2根本无关房地产痛痒,也是中国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一贯写照。借鉴全球各地"市场经济国家"实践和方略的是:⑴房、地产业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特别是土地),绝无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与外汇储备、石油储备、黄金、稀有金属、粮油等战略资源完全一样,储备土地资源也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与"能源储备"是一种战略战术、家常便饭的资源,国家可以储备,企业、个人等都应该可以储备;⑵有200多年"市场经济国家"经历和"游戏规则"的实践告诉世界,刚刚过去的第一次全球"金融海啸"正是由房地产"次贷危机"演变深化而铸成的,对付一个国家整体房地产过热、不至于沸腾到燃烧的唯一实践就是"釜底抽薪"。

  中国还没有来到靠房地产来创造一个"国富"的一个神话时代。历史至今最富有的欧盟、美国等一些"高收入国家"尚不能是,中国同样不能用房地产来创造一个国家的"国富"和国民富庶的一个新神话;一如靠"打土豪分田地"来支撑的地方政府,他的来日又怎么办?全球又有那一个国家、那一个政府是靠买卖土地而存活下去的?

  ⑶地方各级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来治理房地产过热,将铸成历史的玄机:中国毕竟没有"市场经济"的前车之鉴,而用"中国特色"去盲目的治理、实践中国"市场经济"没有过的房地场异军突起,还"摸着石头"对房地产高速带有哓幸,将一错再错、错失灭火的良机,……中国房地产若在2010年继续一马当先、继续创造中国的奇迹、继续让各级地方政府超过30—50%财政增加"好日子",那么中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还能再买卖土地几年?恶梦醒来又是什么?

  2007年10月16日,标志着中国股市巨大成就的上证指数达到6124.04点,而经过2008、2009两年多时间中国经济不停的跨越、崛起、奋斗,中国"国富"的GDP屡屡刷新、成历史最新纪录,但到2010年1月至今,中国同一指数却只有3254点上下。历史就这样无情真相:中国房地产业真要步往昔中国股市的后尘,一步步逼上来、再一波波的跌下去?

  2010年1月10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近一个月以来第五次有关房地产市场策略的国办《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11条,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和城市要进行重点督查""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的补助标准,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资金的下达方式,调动地方积极性,确保资金使用效果"。看来,中国政府"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的补助标准"等举措,并没有遏制、调整房地产产业的方向,相反将使中国房地产热闹景象将继续开花结果。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见解、疑问、版权使用等问题请通过Gvv21(at)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巩胜利:北京叫停广东超三峡项目为什么?

  2009年11月27日,中国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简称:发改委)周二发表公告称:中国政府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防止新兴产业投资一哄而起,凸显了中国中央政府抑制低效投资的决心。

  中国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发布公告为政府经济刺激计划进行极力辩护,其发布公告称,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了人民生活。金融海啸大拯救的话锋一转、全球各国都非常清楚,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及中国银行业忽视了中小企业和私营部门,注意力仅放在基础设施项目和对国有大型企业的贷款方面。而私营、民营企业几乎被全面冷冻,几乎找不到一家、有点规模的非国有企业在四万亿大跃进中受益。相反,"国进民退"正在中国各级地方上演着一例例的风暴。正是在2009年这样的大背景下,广东省湛江2000万吨超大钢铁项目匆匆上马,欲借中国4万亿大投资东风,来完成广东省重工业的重大布局。

  A、"大跃进"中国转向

  刚刚实施了一年整的中国4万亿举世大投资,现在迎来了重要的转折,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越来越明显,全年"保八"已不成问题,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现在中国开始了第一个大转弯——中国国家发改委官员再次强调,将尽快完善各项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然后是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中国大投资的二步大调整:金融、财税等多项跟进、以各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转变。

  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前三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在7%以上,全年"保八"问题不大。但结构调整总体进展调整,"保增长"的同时更关注调产业结构、金融、财税方面的从新布局。

  备受关注的中国"湛江项目和防城港项目,是在2008年年初,国务院同意启动前期工作。当时我们还没有遇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国务院决策同意启动该项目,主要是根据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结构上讲,中国的钢铁总量、产量、产能和消费都是世界第一。我们虽然大,但不强。我们的钢铁平均产能依然很低。所以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国务院同意启动这个项目。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我们整个钢铁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的钢材需求今年可能要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钢铁的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启动这两个项目,可能对整个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什么时候启动,这要看整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而定。"这是中国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在发布会透露的信息。而广东省湛江2000万吨超大钢铁项目ï
��是中国目前在建、超过三峡工程静态投资需要900.9亿元的重大在建项目之一。

  B、超三峡大钢铁该上该下?

  据来自2009年中报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及宝钢股份副总经理兼董秘陈缨表示:对于宝钢和韶钢合建的湛江超大型钢铁精品项目的进展,马国强透露说,"湛江钢铁正在进一步优化投资方案。国务院对钢铁产业产能抑制政策可能会对该项目产生影响"。自一年前成立广东钢铁集团后,由于经历金融危机,整个钢铁业面临行业性亏损危机,远期规划2000万吨的超大型湛江钢铁项目,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2009年初才遇到中国4万亿大跃进,但生不逢时到2009年末中国又"坚决抑制产能过剩",是湛江钢铁项目面临全盘搁浅。现在面临的是:若决定近期上湛江2000万吨超大型钢铁项目,那么中国全国开始实施的"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将不容置疑的会付之东流。一言弊之,若是暂缓或下马湛江钢铁项目,则是中国实施的"坚决
抑制产能过剩"钢铁产能将成功了50%以上,否则中国"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将付之一炬、功亏于一旦!

  据知,广东省是中国钢材消费大省,每年钢材消耗量达4000多万吨,约占全国的1/10,但广东年炼钢能力不足2000万吨,钢铁产能分散、落后,高附加值产品比例非常小,难以适应广东省汽车、造船等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有资料显示,广东省自2007年10月以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700万吨,比原计划有所提前,为未来大钢铁项目落地广东打下良好基础。

  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多次提出要建设现代化钢铁产业基地,建设钢铁强省。按照中国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要关停和淘汰1000万吨落后钢铁产能,一方面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广东省争取大钢铁项目、实现钢铁产业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C、广东上下的中国方向?

  湛江2000万吨超大钢铁项目,是考验中共"乘龙快婿"——汪洋新政能力与决定的关键时刻:上,则是广东上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财政第一领头羊的几十年的一直期待;上了,中国实施"坚决抑制产能过剩"怎么办?对地方广东省政府及省长黄华华而言,只不过、唯一无奈到"听天由命"而已,因为黄华华在位广东两届省长、8年时间任期,也没有将广东省的大钢铁一步步从起步到走起来,现在黄华华这一班车已接近到站的尾声,中国第一财富省、广东省超级大钢铁之梦还能怎样接着做下去?资源严重匮乏的广东省行的增长点又从哪里来?

  广东湛江2000万吨超大钢铁项目,总设计2000万吨产能,方圆占地面积20公里,总投资将超过1500亿(其中一期投资为704亿元,规划为生产铁920万吨,钢1000吨,钢材940万吨),建设周期八年,最终生产规模将达到2000万吨规模。若钢铁2000万产能规模达到,据产业链接估算,钢铁项目的2000万吨产量,将使工业产值将达2000个亿,配套产业约为1.5-5倍的带动效应,这将达到10000个亿的生产总值,相当于广东省再造三分之一个广东省(2008年广东省GDP为3.5万亿)、再增加广东省2008年GDP一万亿、使广东省达到4.5万亿规模,接近韩国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到2009年末,停建、缓建、潜伏待机湛江超大钢铁项目,可能是这一2000万吨钢铁项目的唯一最佳、最可能的历史机遇。然而,中共新星汪洋来广东一程、重庆市党政第一站因"涉黑"失火,除了2000万吨超大é
��铁项目能留下南中国的奇迹、还能留下一点什么?

  D、绸缪南中国……

  2009年10月28日,就在广东省最大、超三峡湛江钢铁项目被中国有关方面叫停、缓建之际,南中国、广东省横跨港珠澳大桥被中国国务院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正式批准了粤港澳大桥可行性工程项目研究报告。据知,港珠澳大桥项目估算总投资为726亿元,但中国所有超大型项目还没有不超支前例。中新社10月28日报道,有媒体预计南中国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富经济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其GDP超过3100亿美元,占中国GDP比重达1/10.

  据中国新闻社2009年02月27日报道:港珠澳大桥路线全长49.968公里,海中桥隧工程长35.578公里,采用桥隧组合方案(隧道长6.753公里,桥长28.525公里,其中香港境内桥梁长5.976公里),为设计速度100公里每小时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桥面宽33.1米。口岸与大桥设连接匝道桥,设计速度为40至60公里每小时。大桥方案估算总投资726.67亿元,其中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含息总投资385.4亿元。但中国官方至今没在任何正式场合、进一步对港珠澳大桥项目的预期和完工投入运行的时间表披露。

  有资料显示,2008年末广东省在册户籍人口9615万,再加上遍及广东省各地的外来打工者,广东省实际人口已经突破1.21亿之巨。很显然:广东省人口以及GDP总额3.5696万亿之都是中国第一把交椅,而同时上马两个超三峡大项目,不管是国力、人力、还是广东省的宏观战略都根源不现实。权衡利弊中国方略与全国一盘棋远见宏观布局,中国高层决定先上港珠澳大桥项目更利于南中国未来发展。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见解、疑问、版权使用等问题请通过Gvv21(at)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巩胜利:虎年中国世纪“劫”?

  ——201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无法回避的"遭遇战"

  有牛年权威数据显示:到2009年10月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土地出让金超过前两年的全年水平。其中,前三个季度,以北京为例共出让土地184宗,土地收入款511.74亿元。而2008年一年共出让土地148宗,土地收入价款502.69亿元。而200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7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1-7月提高3.1个百分点;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3689亿元,同比增长34.2%(见2009年9月30日《中国证券报》同题报道,作者林喆 于萍)。另据11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不完全披露:截至2009年11月23日,全国70个城市仅土地出让金一项收入同比增加超过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6210亿元,上海以821亿元(截至11月23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名列全国第一,粗略换算大约"日进2.5亿元"。2009年前10个æ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8.4%和79.2%(见2009年12月8日《中国之声》《高房价不利于城市化进程》一文),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房地产已达60年不曾有的最高热、沸腾时期。

  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一项,是不可复制再生的资源,在中国各地方政府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这是中国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地方政府所做的一个"突出贡献"。成为中国楼市快速回暖带动土地、房市、消费市场升温的显著中国特色。为了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从2009年第二季度便开始放量卖地、建房,地方土地财政得到更是突出被强化,北京等大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3以上。

  从中国至今60年、30年改革开放的通盘、全局来看,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7000亿元,2007年猛增到最热达1.3万亿元,2008年中国为市场降温,依然达9600亿元,到2009年10月分,有关专家估计就全国就超过1.2万亿元,全年可能超过1.5万亿之巨。但土地买卖象历史一样不可复制和再生,中国正面临着60年不遇、30年一遇的房地产"大跃进"。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中国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不过,2010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从来不曾有过的包括最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遭遇中国60年从未有过、改革开放30年、全球他国完全异同的"八卦阵":

  1、房地产30年兀立

  2010年内地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产业,占GDP的6.6%和四分之一的全国投资资金,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中国房地产业、60年至今的超级大干快上,为2010年的中国经济蒙上了最可怕的第一道阴影。特别是2009年、在全球金融海啸下的中国经济复苏,中国房地产起到了排头兵的领先作用,而房地产业也带动了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在金融海啸和政策变更的双重扶持下,房地产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银行、开发商和富人投资客则成为这场房地产盛宴的分享者,而大多数的购房者,却被高房价掏空了口袋里的所有积蓄。中国政府能保持房地产继续,而其它产业也跟上共同发展吗?

  2009年11月25日迪拜爆发债务危机,为中国60年不曾有过、30年突兀的房地产市场敲响了警钟。迪拜债务危机警示中国特别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不祥之兆,中国与美国金融海啸前、酝酿发酵期的房地产业的"次贷危机"完全不同(美国房地产界不存在大干快上、从无到有这一现实),而迪拜房地产却更是从无到有、扛不住时,债务危机就当然的爆发。中国房地产的今天正是这样,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新建,但这要居民有当然的收入来消费,不能过分依赖用房地产来拉动产业经济的路子。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背景下,尤其要警惕中国房地产超越30年巅峰高速发展的不祥之兆。迪拜当局11月25日宣布,受巨额债务困扰,"迪拜世界公司"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
�月、能偿还否还是未知数。世界惊呼,迪拜世界成为雷曼兄弟第二、全球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发动机?

  富庶的迪拜(据世界银行2009年5月估计,迪拜人年均收入为24500美元,但实际人均年收入达创纪录的12万美元)到底危机在哪里?原因何在?市场普遍认为,迪拜的盛衰全有赖于其地产开发为主导,迪拜的房地产已大大的超量、超速在发展——迪拜几乎没有任何实业,生活必须品价格奇高,130万人口的城市何以生存?而当地居民房屋几乎饱和,在没有产业之下,拥有迪拜房屋干什么用?现在是迪拜的经济发展载不住房地产的超量、超速的大量投资资本,这真可谓成也地产,败也地产。过去几年间,迪拜在海湾地区异军突起,走的就是高端地产和旅游开发路线。随着金融海啸由表及里的深化,曾有传闻,迪拜可能成为海湾地区受创重创、最深的牺牲品。迪拜危机爆发给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最大警示就是,决不能重蹈在很多国家已经证明
行不通的,过分依赖房地产来拉动经济产业的路子。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警惕中国房地产出现不祥之兆。特别要警惕中国房市里只是大投机和大投资的原本需求,自住型需求被高房价挤出市场,居民收入却长期没有同步提高,房地产由谁来支撑、购房?难道购房就有收入、其它产业也能同步跟进?有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投机性和投资性已经占到了70%,硬是把房屋市场变成了滴溜溜转投注的斛子……中国的商品房空置率就是一个简单的证明,有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商品房的空置率最少的有30%,最大的已经超过了50%、达到了60%以上,有的城市完全是一场虚高。

  2:消费难拉动,收入难增加

  消费需求增速下降,通货膨胀的急升——这有赖于中国长期缺乏消费的拉动,最起码中国超过5亿以上农村人口一直都没有消费拉动,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是中国长期的老大难问题。2009年中国消费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2010年政府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的经济效益不可能一直保持2009年的水平,而将逐步减弱消化。因此即使维持政策不变,所带来的消费增量也将下降。待金融海啸大投资逐渐淡出之后,中国经济还能照样健康成长吗?

  60年中国、从来没有享受过"消费拉动内需"——市场经济的美味佳肴盛宴。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口(中国总人口70%以上)根本没钱,中国必须成倍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现在,中国国家的富裕剧增了,有了绝大多数国家不曾的强大国力和财富水平,但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提高,远比提高国家财富增加更艰难。

  3:中国货币与它币冲突

  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金融风险。在2009年的拉动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4万亿出动的是国有、公共投资拉动策略,而这一策略主要是在城市或发达地区之间,难免出现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差的项目,未来可能造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重提高,将致贫富差距拉开。中国金融运行,依然与全球主要国家金融体制严重冲突,如2009年全球主要国家基准货币利率为:中元5.31%,澳大利亚元4.25%,加拿大元1.50%,欧元1.00%,瑞士克郎1.00%,英镑0.50%,美元0.25%,日元0.10%,中国中元成为全球利率最高、也是成本最高的主要国家货币。

  中国货币方略,有着与全球主要国家货币、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当然的悖论与冲突,然而怎样又"和谐"的继续走下去?金融海啸后,2009年采取的促进消费策略,汽车消费方案、家电下乡等都是扶持有钱消费者的举措,当然形成了富者更富、穷者更贫。倘若没有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的增加,那么讲用"消费拉动内需",就永远是一句空话,既是再多刺激消费政策也是倍功半,因为中国老百姓原本没有钱。

  4:通涨再闹,成本之最?

  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压力。这是半途转制中国的一个老问题,改革开放30年一直与中国发展同行。但由于中国是第一次、大规模货币宽松,倒置新兴、新一轮更严峻的通货膨胀,是中国一直都难以解决的老问题。但由于中国2009年货币第一宽松、太多,而造成货币大流量放大下的通货膨胀,中国前所未遇——电、水、煤、气、油等公共资源性大涨价正逼进2010年,再加上这些公共国有垄断行业"逼命"般催来、又缺乏有效的竞争环境,中国社会只能吞下这"成本之最"、难以咽下又一定要下咽的"苦果"。中国电、水、煤、气、油等公共产品, 60年来一直都没有理顺,又在强化的垄断之下,又怎样走出"成本之最"的大国误区?

  5:市场经济地位成"结"?

  美元贬值与中元升值的历史现实。2010年及未来,不管是全球金融海啸得到根本遏制与否,美元贬值与中元升值都将历史性的到来。在未来1—7年时间的周期里,中元将扮演一个阶段性升值的重要角色,而美元则将自21世纪以来一直贬值下去,贬的值程度怎样、贬值的速度如何,这要取决与欧元、中元国际化运行的进度和幅度。若是欧元真正起到了在全球与美元抗衡的角色、再加上中元的慢慢崛起,那么美元就一定要贬值到落花流水——贬值到2000年前后的1/3到1/2,这是因为美国与欧盟的经济规模相当,中国后起之后也逐渐会担当起一个重要的角色。

  美元、欧元、中元三足鼎立,是2010年之后、及全球在相当一段时期的新格局。而中元自由兑换、跨区域自由使用,则是未来唯一的可行之路,但这个"路"可以期待、有时间表安排吗?因为欧美"市场经济地位"标准重点就规则了"货币自由兑换"的条款。换句话说:倘若没有实施"货币自由兑换",是否永远都无法取得欧美规定的、中国迫切需要的"市场经济地位"?(分别见美国、欧盟《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还要玩多久、多远?中国何时才能进入欧、美"市场经济地位"之列?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就永远在关税严惩之下生存?

  6:人民币升值没有"共识"

  与美元贬值加深、历史性不可逆转一样,其相反的是中元要不断的升值,中国货币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一个、有一个周期性升值的压力——未来10年间,中元升值的声音将成为美国、欧盟等一些主要国家中、长期目标。自21世纪以来,美元与欧元、中元的价值都已贬值了超过了20%,但随着欧元区的复苏、中国经济的继续强劲(中国连续20多年超过8%左右以上增长速度)增长,中元升值将成为一段历史时期、象美元贬值一样的无法摆脱、难以逆转的新目标。

  全球金融海啸时期是这样,一旦金融海啸末了、全球经济正常运行之后更是这样——美元贬值与新中元、新欧元升值,将成为全球性经济发展、一段时期的轮换议题。即便是中国能够顶住一轮又一轮一轮如欧盟要求中国货币升值这等压力,但要是象轮胎"特保"多国雨点般袭来,怕损失的只能是中国及其当然的现实利益。中元(人民币)升值将可能成为未来15—30年的全球焦点,但象中元自由化、自由兑换一样,将是中国未来的难以逾越、难以决策的世纪难题,时间越长越难……

  7:中国也要"反倾销、反补贴"?

  到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可能在2.4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末公布为22725.95亿美元,剩下的3个月是中国创汇的黄金岁月),又是全球绝对第一,这为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寻求"平衡"中国经济提供了当然的口实。也就说,只要中国"出口创汇""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发达国家就会整体与中国经济寻找"平衡",且冠冕堂皇的进行"反倾销、反补贴"。

  中国需要30年不曾有过、未来必须让绝大多数国家信服的"道理":一是将多余的外汇储备适时的花出去,不要超过1.5—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上限;二是要在"反倾销、反补贴"上做"相反"的大文章,来彻底改变中国"出口创汇""中国制造"在如轮胎、油井管产品出口的覆辙。倘若全球金融海啸顺利过去,全球经济正常化运行之后,中国外汇储备将再现两、三年就增加一万亿美元的高速度,也将必然遭遇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斩钉截铁般的围追堵截。同理可证:不管是它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一旦达到"反倾销、反补贴"的全球性围堵上限或承受的现状,你还有什么"公理"可讲?中国发展的经济与贸易的"道理",除了对自己中国人要来讲之外,还要全球各国、大多数国家也能认可、来"讲理";象中国轮胎"双反案",全球众
矢之的,已经没有任何 "公理"可讲、可不讲了,讲不讲的结果都是一样。否则象2009年的中国轮胎"双反"特保,全球除亚洲发达国家之外,几乎全球大多数高收入国家都加入到轮胎"惩罚"性关税之中,欧盟、美国、拉美、印度等甚至象委内瑞拉等都强行在轮胎惩罚中分中国一杯嗟来之食。

  8:贸易冲突与外汇储备新高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将成为其它大国与发达国家对付中国的惯例。不管是中国市场被外国占领、或是它国市场被中国占领,都将引起中国或它国的强烈反弹。2009年中国轮胎出口,遭遇全球主要国家包括,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世界各国经济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金融保护格外盛行。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约2.4万亿美元(中国2008年外汇储备总额为19460.30亿美元,到2009年9月末为22725.95亿美元,还有10、11、12三个月的黄金岁月未被统计数字),将可能比2008净增约4000亿美元左右。不买美元国债,中国出口创汇的钱还能储备什么?储备黄金、石油、稀有金属等等等,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21世纪之后,为什么没有成器?

  2009年,是"中国制造"盛行、中国崛起的"分水岭"年份,也是中国60年以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遭遇全球性关税围堵最惨重的一年。以美国对中国轮胎"特保"案为先例,中国遭遇了全球30多个国家、包括最发达欧盟、美国以及印度、拉美及亚洲以外所有发达国家甚至象委内瑞拉这样国家也从关税中分一杯羹的现实。如果中国不能杜绝和扭转象"轮胎特保"似的战局,那么中国以"出口创汇""中国制造"型经济将难以从根源上再续。

  "中国制造"必需要到全球、去欧美发达国家去"讲理",这个理不仅单单是只让中国人自己知道,比中国人更重要、更应知道是那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能"同情→达理→讲理"。"中国制造"遭遇全球性特别是富国的围剿,需要中国在建立国与国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机制上和环境上来加以理清"道理"来服那些国家、众人。2009年,中国轮胎遭遇了来自全球各国超过30多个、亚洲以外国家的围堵,中国油井管产品可能再步其后尘,但随着中国崛起的深入,随着中国外汇储备再创新高、凌驾与全球各国之上,随着中国金融海啸后的经济强劲复苏,新一轮对中国货币、中国制造、中国出口创汇的新围堵也正在形成。   (2009回眸全文完)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

  特注:本文将人民币统称为"中元",是与美元、欧元等同的一种货币。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疑问、见解、版权使用等问题请通过Gvv21(at)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关于推动解决北京市公立幼儿园平等接收新市民儿童入园的公民建议书

  关于推动解决北京市公立幼儿园平等接收新市民儿童入园的公民建议书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值此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之际,我们两位关注新市民子女平等受(学前)教育的公民,特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新市民儿童平等接受公立幼儿园学前教育权利的实现面临重重障碍。

  2009年6月,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审议了关于完善北京市学前教育体制的建议案,很多政协委员根据调研情况呼吁扩大公办幼儿园建设。

  2009年10月,北京市教委负责幼教工作的有关人士透露,未来三年,北京将在中心区、城乡接合部以及新八区、生态涵养区新建或者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建设12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标准都将达到一级标准,提供近4万个学位,逐步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2009年11月,海淀区政府出台《海淀区2010年-2015年政府办园建设规划(草案)》。根据该规划,未来5年,海淀区将新建13所公办幼儿园,增加100个幼儿班,使收费低廉、教育质量高的公办幼儿园比例提升6%,基本解决目前海淀区户籍人口4000个学前学位空缺的问题。

  海淀区是北京市新市民(非户籍)人口最多的市辖区之一,海淀区政府办园的建设规划却完全忽略了新市民儿童的入园问题。我们非常不希望北京市政府未来三年建设120所公办幼儿园、提供近4万个学位的规划也将以户籍作为入园的标准。

  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三组官方发布的数字:

  1)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1755万人,其中新市民(非户籍)人口50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9%.

  2)近三年出生的46万幼儿中,京籍人口占49%,新市民儿童占51%。

  3)目前在幼儿园的22.7万儿童中,户籍儿童为17.4万,新市民儿童为5.3万,新市民儿童占23%.

  对许多处于社会低层的新市民儿童而言,学前教育可能还是一片空白,这不利于他们在北京的健康成长,并将加深他们对北京居住地的认同危机。从长远看,北京市应该在立法、修法、政策制定、决策落实上积极地推进同城待遇。

  我们认为:新市民也是首都北京的建设者、纳税人,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出生或随父母居住,本身便表明新市民家庭长期定居北京的倾向。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学前教育又是起点中的原点、是所有孩子的人生起跑线。《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第四条规定:“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在第二部分第四条有关具体目标中提出:“学前教育进一步普及。基本普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满足学前儿童入园需求”。我们相信: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条例》和《规划》决不仅仅只是对户籍儿童的责任和承诺。

  二、鉴于以上意见,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就新市民(非户籍)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做专门的调研;

  2、加大对新市民儿童的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3、对涉及新市民儿童学前教育平等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

  4、建议北京市人民政府推动、落实现有公办幼儿园向新市民儿童逐步的开放,新建公办幼儿园向新市民儿童全面、平等的开放。

  以上意见和建议,望采纳为盼!

  建议人:李方平(律师)

  联系电话:13901360413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联系电话:13661243362

  2010年1月26日

  附件:一、让所有宝宝都轻松入托 北京政协呼吁解决"入托难"

  二、海淀将新建13所公办幼儿园

  三、幼儿园缺额阻滞10后宝宝入园

  四、2010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再扩300个班

  律师学者向北京人大建言

  公办幼儿园应平等接收新市民儿童入园

  北京益仁平中心义务提供,欢迎采访、引用

  2010年1月26日

  1月26日上午,北京公益律师李方平和学者胡星斗向北京市人大递交公民提案,呼吁人大关注20多万北京新市民(非户籍)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在该公民提案中,李方平和胡星斗建议北京市人大加大对新市民儿童的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并要求北京市政府推动落实现有的公办幼儿园向新市民儿童逐步的开放,新建公办幼儿园全面、平等的开放,保障北京新市民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据了解,该公民提案已经于26日上午以特快专递的形式寄送给北京市人大议案审查委员会。

  李方平是在北京执业多年的北京新市民,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北京市非户籍人口的生存状况和受教育状况,关注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曾多次就北京市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致信北京市相关部门。针对近两年来各界反应强烈的儿童入园问题,李方平和胡星斗在研究北京市政府和各区政府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的规划时发现,这些规划没有对新市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予以充分的考虑。

  现阶段北京幼儿园缺额严重,公办幼儿园难进

  根据北京市政协2009年6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北京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合法幼儿园共计1266所,其中公办园300余所,占幼儿园总数的26.06%,其他为社会力量办园,此外还有1298所没有登记注册的“自办园”,幼儿园缺额比例高达将近一半。

  2009年的调查表明,90%的家庭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公办园学习,因为公办园的收费低、师资稳定、管理水平好。但现有的公办园远远不能满足入园需求,以人口集中的朝阳区和海淀区为例,前者公办园比例为16%;后者公办园的比例仅为2.6%.民办幼儿园收费动辄数万元,让很多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

  新市民儿童入幼儿园难,入公办园更难

  据北京晚报2010年1月21日报道,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175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0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9%,外来人口已经成为北京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市近三年出生的46万幼儿中,户籍人口占49%,非户籍人口占51%。而根据前述北京市政协的调查,目前在园的22.7万儿童中,户籍儿童为17.4万,非户籍儿童仅有5.3万。由于公办幼儿园资源有限,大部分公办园在招生时设置了户籍限制,新市民儿童被挡在了公办幼儿园门外。

  新建公办园规划忽视新市民儿童入园需求

  2009年10月,北京市教委负责幼教工作的有关人士透露,未来三年,北京将在中心区、城乡接合部以及新八区、生态涵养区新建,或者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建设12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标准都将达到一级标准,提供近4万个学位,逐步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部分城区也公布了政府办园规划。2009年11月,海淀区政府出台《海淀区2010年-2015年政府办园建设规划(草案)》。根据该规划,未来5年,海淀区将新建13所公办幼儿园,增加100个幼儿班,使收费低廉、教育质量高的公办幼儿园比例提升6%,基本解决目前海淀区户籍人口4000个学前学位空缺的问题。

  在了解到这个信息后,李方平和胡星斗认为,作为北京市新市民人口最多的市辖区之一,海淀区政府办园的建设规划却完全忽略了新市民儿童的入园问题。为了防止北京市政府未来三年建设120所公办幼儿园、提供近4万个学位的规划也以户籍作为限制条件,李方平和胡星斗向北京市人大提出议案,呼吁关注新市民儿童的平等入园权利。

  建言:公办幼儿园应平等接收新市民儿童入园

  李方平和胡星斗认为,新市民也是首都北京的建设者、纳税人,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出生或随父母居住,本身就表明了新市民家庭长期定居北京的意愿。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学前教育又是起点中的原点,应该是所有孩子的人生起跑线。《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做出了规定和承诺,这些承诺不应该仅仅针对户籍儿童,而应该面向在北京长期居住的所有儿童。鉴于以上意见,两位律师和学者向正在召开的北京市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

  1、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就新市民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做专门的调研;

  2、加大对新市民儿童的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3、对涉及新市民儿童学前教育平等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

  4、要求北京市人民政府推动落实现有公办幼儿园向新市民儿童逐步的开放,新建公办幼儿园全面、平等的开放。

  采访联系人:

  李方平(公益律师)        手机:13901360413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手机:13661243362

  另附:

  《关于推动解决北京市公立幼儿园平等接收新市民儿童入园的公民建议书》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孟猛:“胡改良”谈中国的新改良运动

  出于尊称,作者把胡星斗教授称为胡改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认为胡星斗教授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新改良主义,胡星斗实际上是主张逐步改良的,更是拒绝保守、倒退的,通过改良而达到法治、公平、效率,继而天下大治。在中国经历过疾风骤雨的前改革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公正实行法治,法治大于效率"的阶段,这个阶段不能搞文化大革命式的折腾,也不能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突破型改革,民心思定,意识需要慢慢积累,而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越来越细化,必须小心翼翼地分析、判断、改良。任何简单、粗糙的行为都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宁可小改,不可大改而铸成大错,宁可小步,不可大步而跌倒。小改不是不改,小改是在逐步完善,不断地达到完美,而不改却是认识不到错误,或有既得利益
在里面,以私费公。胡星斗教授主张的就是在新时期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改革,它是一种改良型的改革,是循序渐进,是在法律的框架内的改良,或先修法后改良,是主张慢慢的积累法治、民主、公民意识,而不是灌鸭式填充法律、民主、公民意识。有如下言论为证:

  1.如针对官员腐败问题

  胡星斗教授针对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腐败,没有像其他的社会学家一样老生常谈的指向一党制、党派缺乏监督等,而是更务实的指向了技术性问题等基础性工作,即使在欧美这些法治比较完善的国家,也是重点在技术上打好基础,才可以更有效地遏制腐败。胡星斗教授并不否认腐败的存在,但也不认为腐败是一党的产物,胡星斗更看重的是制度的完善和意识的增强,所以他的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国家之痛:腐败与公款浪费"一文中,胡星斗写到:

  如何治理腐败与公款浪费?关键是建立现代廉政制度,主要是建立"三阳光"、"三监督"制度。所谓"三阳光",即阳光行政、阳光财政、阳光财产:"三监督"即新闻监督、公众监督、人大监督。

  为了强化人大在审查财政预算决算与支出中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革,让其名副其实,不再是官员代表大会。人大代表应当精简化、责任化、专职化、专业化,这样他们才有能力、有时间审查财政预算决算和支出。

  另外,为了遏制公款浪费,我们建议修改刑法渎职罪,使之适用于国有企业负责人,并且设立浪费公款罪,出台渎职罪和浪费公款罪的实施细则。

  浪费公款罪或浪费罪,不是针对私人企业或个人,而是针对公共领域,针对挥霍公共财政资金,是针对大浪费,特大浪费。以前对于挥霍和浪费国家财产、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以及公款吃喝玩,都是以红头文件不痛不痒地处理,没有起到效果,因此现在必须对之立法并严格执法。

  2.在政府征用私人财产如拆迁方面

  胡星斗教授认为首先要有法律授权,如果没有法律授权,则政府就没有权力参与拆迁,而应让开发商去谈,如果在公益方面,政府有权力参与的话,就要严格遵循程序,等价赔偿。 这样就是说拆迁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法律问题,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

  在"发达国家怎么拆迁"一文中,胡星斗这样说:

  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中国的征收法或者即将出台的新的政府拆迁管理条例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规划公开。鼓励公民参与规划的制定,进行规划听证,规划须经当地人大的批准。

  二、平等协商。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都必须与居民平等协商,只有经过司法程序,才能强制拆迁。

  三、中立评估。房屋的价值由中立机构评估,确保私人财产不会因为拆迁和公共利益而受到损失。

  四、足额赔偿。发达国家一般对被拆迁者全额赔偿,过去中国只补偿而非赔偿,而且只补偿了房屋价值的小部分。以后应当足额赔偿。

  五、司法救济。过去中国是行政部门或者开发商拆迁,同时政府部门仲裁,因而缺乏公正性。以后要赋予被拆迁者司法救济、起诉的权利。

  3.在政府职责和国企地位方面

  胡星斗教授认为政府是公民选出负责服务事务的,应当在公民的授权内专心于行政事务的处理,对公务人员要求比较严,责任较民事重一些,而国有企业不应该由政府来经营,国有企业是公民出钱办的组织,该不该办,经营哪些方面都由公民事先约定,并聘专人管理,与其他私人企业的管理原理一样,承担民事责任。作者认为政府的总理与国企的总负责人都由主席提名。审计部门独立于政府,向人大负责,监督政府和国企。

  在"过度的国企垄断破坏了社会和谐"一文中胡星斗这样写到:

  凡是国有垄断的市场经济,必定是公权力肆意扩张的市场经济,也是特权泛滥的市场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因为破坏了市场秩序和法治,必然遭到民众的怨恨。

  事实证明,过度的国企垄断不仅无助于经济现代化和民生福祉,而且败坏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损害了社会正义,破坏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政府的职责不是参与企业经营和微观经济活动,更不是庇护特权利益集团,而是保卫私人产权、制定经济活动规则、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譬如制定有关石油税收、电信保密、保护公众利益的法律并且强制执行之。

  4.在改变贫富悬殊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方面

  胡星斗教授认为贫富悬殊问题是社会最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危害严重,但他同时认为贫富悬殊问题是将长期存在,不存在一劳永逸,政府要做的是平衡和极力消除差距,而不是坐视不管,任其扩大,那样的话,就是严重的失职,但也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消灭富有阶级,那样贫富悬殊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又会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在"谁该为"贫二代"负责?"一文中胡星斗这样写道:

  产生"贫二代"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组织权、监督权,我们缺乏民间报刊、电台电视,新闻媒体都是由地方官员们所控制,往往成为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贫困者、上访者、工人、农民的呼声大多被遮蔽;工人农民缺乏能够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而无法与资方平等地博弈谈判,他们的工资福利无法提高,农产品也无法集体地以统一的品牌生产与销售,不但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而且农产品的质量与食品安全也无法保证;同时,各级人民代表和官员由于不是经过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选举产生的,也不可能自动地代表民众的利益。由此,庞大的弱势群体、"贫二代"只能代代相传。

  5.在教育方面

  胡星斗教授认为仍然是人的问题,并不是把什么问题都推到制度上,好像一市场化,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中国足球,市场化这么多年,反而问题更多,成绩更差。先把人的意识、能力提上去,制度内的工作方式完善好,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访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文中这样写到:

  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学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往往以权威自居,不容批评质疑的声音,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二是课程设置过于突出"学科本位"的思想, 专业口径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差,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小。三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以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为主,是"讲课+考试"的方式,课内学时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少,本科生一般到最后一学期才有论文导师,导师介入晚。教师满堂灌,照本宣科,学生埋头笔记,死记硬背,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办
法不够合理。工作量计算法引导教师注重教学人数、时数、课数,教师追求开大课、开长课、多开课才能填满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把学生的课程表排满。这样一来,教师没有时间个人辅导,学生没有时间独立钻研。教师指导大学生、研究生做论文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量。

  在其他方面,胡星斗教授的改良学说还有:

  "什么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兼顾中国价值与普世价值,结合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当代'新政'?

  一句话,就是既要确立宪法至上、有限政府、保护人权的宪政主义,又要推行公平、正义、共富的社会主义,也即实行宪政社会主义,也就是我所阐述的中派主义――包容左派、右派,把右派的"宪政"与左派的"公平"价值观结合起来,兼顾宪政与公平,通过宪政达到公平。"

  "民主固然是个好东西,宪政社会主义与可控民主更是好东西。民主有时不是好东西,但宪政社会主义与可控民主对于中国一定是好东西。"

  "只有可控民主,政治有序,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国家才能不分裂,中国才能不混乱。只有可控民主,才能保证中国这样一个特大型国家的领导人的必要的尊严和威信。"

  "我梦想在中国开展反歧视活动、平等权利运动,由民间推动,政府参与,形成舆论与道德氛围,以制度和法治的方式保障平等权利事业,将反歧视活动与公民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公民国家,也就是实现了公民权利的国家,才是现代化的国家;只有公民社会而非臣民社会,才可能是平等权利的社会;只有平等权利的社会,没有特权,没有权贵垄断,没有掠夺搜刮,没有歧视,才是和谐社会。"

  "我曾经提出在中国建立'公平市场经济'。什么是'公平市场经济'?就是'非权力化、非垄断化'的市场经济,就是'政府有责、公民有权、机会均等、保障完善'的市场经济。"

  "中国弱干强枝的官员队伍结构不利于中央政令的贯通,更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令不出中南海"以及地方主义、诸侯割据的状况,必须将之改变为强干弱枝的中央-地方关系,强化中央机构,缩小地方政府,实行中央派出机构制度。具体地说,就是虚省建州、设郡分县,形成中央-省-郡三级监督(省-郡两级派出机构)制度、中央-州-县三级政府制度。"

  "我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加理想主义。没有宪政民主的理想主义,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但如果没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东西成为空中楼阁。反腐败,也需要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没有宪政民主的理想主义,反腐败只能是运动式的杀鸡儆猴、借反腐败清除异己,永远治标不治本。同样,没有现实主义,中国也不可能找到符合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反腐对策。"

  ……

  总之,胡星斗教授提出的理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这里不在一一列举,其核心就是"有计划的改良",主张"公正实行法治,法治大于效率"的理念。他认为在现阶段,要对社会进行全面的修补,这既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但他拒绝激进,更拒绝倒退,而是主张在法律的框架内把现阶段的法律、政策贯彻透、用透,把公民的意识激发起来、积累起来。如果非改不行,先反复论证,然后修改法律,绝不能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为追求效率而激进改革。

  胡星斗教授的主旨仍然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在法律的框架内完善制度,不要浮躁,更不要急躁。目前很多的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拒绝草率的修法,更要拒绝草率的出台新法,而应让每一部法律发挥它的历史作用,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基础夯实后再前进,这就是胡星斗教授的愿望,也是我国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许允仁:评“中国式承诺”中的“机智”

  哥本哈根会议使气候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世界各个大国纷纷提出自己的碳减排目标,欧盟的目标是以1990年为基数到2020年减排20~30%;美国是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减排17%;中国则作出了从2005年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减少40~45%的承诺。

  由于中国此前一直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愿在碳排放问题上作任何实质性承诺,因而,这个承诺作出后,立刻受到不少国际人士的好评。国内的媒体则更是到处将"减排20%"、"减排17%"、"减排40%"三个数据含糊地并列在一起,不断表扬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出大幅减排承诺的魄力和诚意,并高调批评美国和欧洲大国的不负责任与吝啬。

  确实有不少明眼人已经看出,美国、欧盟的减排承诺和中国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指总量的减排,后者则是单位GDP碳排放的减少,但人们总是会模糊地觉得碳强度减40%也是一个不小的减幅。

  当全球气候会议上,各个发达的大国都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应该承诺多大幅度的总量减排时,中国别出心裁地作出了减少碳强度的承诺。这就好比一群人聚在一起商讨一件大事时,一个最重要的当事者,却故意说着一种和别人都不一样的语言。为了使共同的协议有可能达成,首先必须将这个人所用的独特的语言翻译成大家通用的语言。

  将中国所作的碳强度减少40%的承诺,换算成国际通用的碳排放总量指标,它的数值又是多少呢?我们看到,不少国际人士已经意识到,由于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即使碳排放强度下降40%,其排放总量依然是增加的,但是,对其增加的幅度究竟有多大却大多缺乏清醒的认识。

  笔者看到,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计算,假设从2005至2020的15年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0~45%,年均GDP增长率在8~10%,那么,在最少的情形下,即年均GDP增8%,碳强度下降45%时,中国碳排放的总量要增74%,而在最多的情形下,即年均GDP增10%,碳强度下降40%时,则要增加150%以上。也就是说,这个承诺实际上允许,中国2020年的碳排放总量是2005年的1.74至2.5倍。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个计算依然没有完全算出这个承诺的不受约束的程度。因为,国际上通常是用美元来计量各国的GDP的。由于中国按平价购买力计算的GDP远高于其按现价计算的GDP,因此,人民币对美元有着长期的升值潜力,这就使得以美元计量的中国GDP增长得更快。比如,2003年中国人均GDP为1000美元,2005年即达1700美元,2008年已为3300美元,5年就增长到原来的3倍多,按照这个增长势头,在2020之前将轻松超过人均10000美元。假如中国在2020年达到人均10000美元,(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这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估计)那么,即便不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中国的以美元计量的GDP总量,在15年间将增加5.88倍。对应碳强度下降40~45%,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可以增加到2005年的3.2~3.5倍。

  也就是说,中国的将碳排放强度下降40%的承诺,实际上是允许自己的碳排放总量在15年间增长200%以上,而2005年时,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是世界总量的17.5%.从1990年至2005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6%左右,即便之后的15年间全球碳排放总量增长20%,假如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长200%,那么,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将达到43%.显然,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的数据,在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阶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单位GDP的碳排放将会自然下降。所以,从现在开始,即使中国政府在减排方面什么事都不做,那么,到2020年,它依然可以召开一个盛大的庆典,庆祝自己超额完成了在目前作出的"伟大承诺"。

  我这么说,并非真的是指政府在减排方面什么事都没做(事实上,目前中国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对气候问题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中),而只是想指出,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作出的减排承诺,除了表演一种姿态之外,其实什么也没有承诺,它对中国的碳排放行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约束力。大约是看懂了中国式承诺的机智之处,12月3日,原来不愿意作任何承诺的发展程度更低的印度也学着中国的样子,愿意将碳排放强度下降20~25%.

  也许,会有论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主动提出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40%,虽然,这一承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约束力,但作出承诺总是一个积极的姿态,总比没有任何承诺要好一些。

  确实在碳排放问题上,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加以区别对待,特别是对那些发展程度很低,碳排放总量很小的发展中国家不作具体的限制是应该的。但是,中国的情形则有很大的不同。确实,从人均GDP来看,中国2008年是3300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从人均碳排放看,则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已经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 而在排放总量上,2007年中国就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每年全球碳排放的增量上,中国的"贡献"犹为突击,全球碳排放增量的50%以上来自中国。

  我们死死咬住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认定自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须在碳排放问题上作出"可测算、可报告、可核查"的承诺。其实,发展中的和发达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从1997年到2009的12年间,中国不管是人均GDP,还是碳排放总量都有了成倍的增长,12年前,还无须承担和无力承担的责任,在12年后的情形中,则变得应该承担,同时也有能力承担。

  试想一个碳排放总量全球第一,每年提供着全球碳排放增量的50%以上,人均碳排放也已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都不对自己的排放行为作出实质性限制的话,那么,世界其他各国难道还可能对此加以认真对待吗?即便他们想认真对待的话,也会无奈地发现,自己花了高昂的代价所作的少许减排,远远抵消不了中国所增加的排放量。

  诚然,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虽然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的,只是美国的1/4,英国的1/2,这也就是中国要求发达国家承担一种单边的减排和援助责任的理由。眼看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将要接近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有关学者又独树一帜地发明了全球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量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即便在人均碳排放量上超越一些发达国家后继续增排,提供了支撑。有趣的是,中国政府在国内问题上,总是劝导自己的国民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不要纠缠历史老帐,而自己在碳排放问题上,却死死地纠缠着他人的陈年老帐,却一再回避促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最紧迫的现实原因:谁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和谁提供了最大的碳排放增量。

  还有人说,我们在碳排放问题上,可以自己努力减排,但是,绝不向别人作出实质性承诺,以免受制于人。但是,我们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不作实质性承诺的同时,却高调批评发达国家,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减排和援助责任。我们自己不愿受制于人,却希望去更多地限制他人。其实,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概念,发展中国家想发展,发达国家想进一步发展。在发展中大国无限制增排的前提下,要想将一种单边的减排责任强加给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美国正是由于认为这种单边的责任是不公正的,所以,拒绝了《京都议定书》,那么,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的今天,更不可能在中国不作承诺的前提下,去承诺一种单边的责任,即便总统愿意承诺,国会也不可能批准。

  协议的本质就是相互约束,假如全球最大的二个碳排放国都不愿意受制于人,那么,真正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就不可能形成。要形成真正能够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的协议,无疑,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世界各主要碳排放国对自己的排放量作出限制。有人会说,这种限制对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公正的。在这儿,"共同和有区别的责任"可以这样体现出来,发达国家是制定减排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制定增排量和排放峰值的限制性指标。假如,不作任何实质性承诺的话,本质上就是不愿承担任何责任。

  在全球气候问题上,人类陷入了典型的博弈论的"囚犯困境"之中。"中国式承诺"的本质就是采取了"机智"的占优策略,在自己不作任何实质性承诺的同时,高调要求他人作出更多的承诺。假如,其他的国家都开始竞相模仿最大的碳排放国的这种"机智"时,最后,受到伤害的将是全球的环境,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

  可以说,中国政府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个显得有点虚无漂缈的问题,本身并不在意,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很重视这个由西方人提出的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焦点问题,很重视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和发达国家斗智斗勇。公正地说,这不仅仅是政府的态度,也是很多中国人的立场。对处于各种紧迫的匮乏性需求压力下的中国人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式,是否真的会导致未来几十年间全球气温上升1度或2度,则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相信会有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人民对这一问题抱有相似的立场。也许,在气候问题上,只有发生了更大的灾难之后,才会惊醒在"囚犯困境"中相互博弈的各国政治家,从而达成真正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减排协议。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真实的科学判断,而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某些气候科学家制造的神话。那么,不可避免地中国将会处在越来越大的世界环保舆论的压力之下。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权问题还只是一个内部问题,别国假如缺乏道德热情的话,可能会对此睁一眼,闭一眼。但是,环境问题则是一个具有外部性的问题,它意味着一国的行为,对别国造成了真实的伤害。而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则提供了一个具有最广泛的负外部效应的例子,因为,这一行为影响的不仅仅只是少数人、或者部分人,而真正是关涉到全体的人类。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一个超级大国的标准,那就是它创造的财富,要占全世界创造的财富的25%以上。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国离这一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从碳排放上看,中国在2007年就已占全球总量的21%,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不远的将来,就会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成为全世界唯一的"碳排放超级大国"。不难想象,这将会引发世界各国多大的不满,以及"碳关税"等一系列反制措施。

  中国假如真的想走一条和世界各国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就必须痛下决心,改变目前碳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是美国的5倍),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必须对增排量和排放峰值作出承诺。可以说,人类未来在气候问题上能否达成有效协议的关键,就是"碳排放的超级大国"能否作出实质性的承诺。只有在中国作出实质性承诺的那一天,全球碳排放的峰值才会变成可预见的和可控制的。

  2009-12-18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郭罗基:何谓“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1979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102条规定,"以反革命标语、传单或其他方法宣传煽动推翻无产阶级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可以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首要分子或罪恶重大的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本身十分含糊,法律的执行更是漫无边际。官方的舆论认为,发表"反革命言论",就是"反革命宣传煽动",就可以定罪判刑。实际上,凡是不合官方意志的演说、文章、大字报,都可以被说成"反革命言论"。

  世界各国的法律,就连社会主义的始祖苏联在内,都没有"反革命"罪。刑法上规定"反革命"罪,完全是"中国特色"。过去国民党的刑法和后来共产党的刑法都有"反革命"罪。革命和反革命是政治概念,不是法律概念。革命只是发生在历史上的一定时期,革命过去了,也无所谓反革命。根据短暂的革命和反革命的对立制定长期有效的法律,是根本不科学的。而且,"反革命"这一概念又是不严密的,可以是反对革命的行为,也可以是反对革命的思想和言论。"反革命"概念的不确定性,为镇压言论犯、思想犯、政治犯提供了方便。

  经自由知识分子的一再反对,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废除了"反革命"罪,相应地也取消了"反革命宣传煽动"罪。新刑法确立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实施"罪。如果确实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等,是有罪的。但现在又用这一条法律来判处呼吁政治改革、要求实行民主的言论为有罪。改变了法律条文,没有改变法的精神;新刑法的执行,结果和以前判处"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完全一样。

  犯罪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社会的结果。思想和言论不可能构成犯罪。"宣传"是属于思想和言论的范畴。"反革命言论"也仅仅是言论,不是反革命行为。原来刑法上的"反革命宣传"罪就是以思想和言论定罪。"煽动"如果构成犯罪,必须是行为。中国的司法机关,在判处"煽动"犯罪的问题上,严重混淆了思想和行为的界限,不是以具有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而是以表达思想的言论作为犯罪的根据。

  何谓"煽动"?法律上的煽动不是文学上的煽动,不是指演说的雄辩的姿态,不是指文章的动人的笔调。煽动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素:

  一,煽动者不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向别人发出行为的信息,不是谈论一般的看法,而是讲出具体的做法,推动别人进入行动。

  二,煽动者必须面对具体的被煽动的对象,否则,煽动者的独白怎么能构成煽动?没有被煽动者,煽动者即使有犯罪意图,只能叫做犯意表示,不成其为事实。有人在厕所里写了一句不满现实的牢骚,竟被作为"反革命标语"判处"反革命宣传煽动"罪。此乃没有被煽动者的"煽动"。

  三,被煽动者的行动才能证明煽动的结果。煽动者的言论不是证据,煽而不动,至多只能说明思想影响。或者,被煽动者拒绝合作,煽动也不成其为事实。有人在境外发表文章,被法院的判决书列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证。这种所谓"煽动",非但没有具体的被煽动者,更没有被煽动者的行动来证明煽动。

  四,被煽动者的行动构成犯罪才能证明煽动者为有罪。在普选中,号召选民投某人一票,也可以说是一种煽动。但被煽动者进行投票是合法行为,因而煽动者也不构成违法犯罪。

  总之,煽动者和被煽动者是共同犯罪,就像行贿和受贿是共同犯罪一样。没有受贿,不能确立行贿;没有被煽动者,不能确立煽动者。中国的司法机关常常判处没有被煽动者的"煽动"罪,实际上是以言论定罪。

  何谓"颠覆国家政权"?中国的司法机关也作了随心所欲地解释。

  构成"颠覆国家政权"罪,必须以事实证明犯罪的结果危及国家主权。反对政府不是"颠覆国家政权"。政府可以代表国家不等于国家,即使现存政府垮台也并非国家丧失主权。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权建立政府,也有权反对政府。一百个人中,九十九人拥护,只有一个人反对,而且反对的理由并不充份,政府也无权镇压,因为人民中的任何人具有反对政府的利权。一个不能反对的政府,就因为它不是人民授权的政府,即专制政府;而专制政府更是不能不遭到人民的反对。少数人可以宣传反对政府的主张,如果为多数人所接受,政府必须更换。但没有多数人的同意,少数人以暴力推翻政府是违法犯罪。

  美国的许多大城市都有"革命书店",出售的书籍中不乏反政府的言论,其中还有60年代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号召推翻美帝国主义的声明。"革命书店"的经营是合法的。但反对联邦政府的阿克拉荷马联邦大楼爆炸案是非法的,遭到了起诉。

  反对政党不是反对政府。政党是由人民中的一部份人组成的,而政府是在全体人民中产生的。政党可以执政掌权,但政党本身不是权力机构。政党不允许党员反党,但无权禁止人民反党。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经常互相反对,人民既可以反对民主党也可以反对共和党,是受法律保护的。

  批评政党、批评政府不是反对政党、反对政府。反对政党、反对政府都不构成违法犯罪,批评政党、批评政府更是人民的正当利权。

  在中国流行的逻辑是:批评共产党、批评中国政府就是反对共产党、反对中国政府,反对共产党、反对中国政府就是"颠覆国家政权"。

  发表言论可以构成没有被煽动者的"煽动",批评共产党、批评中国政府可以构成"颠覆国家政权"。"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可以判处五年以下徒刑,首要分子则判处五年以上徒刑。近几年,有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有人从国外回国发出的政治改革的呼吁,有人组织关于政治改革的讨论,有人表达民主政治的要求,以至有人在境外发表文章,统统都犯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