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肖彬:中国可以调整对朝外交策略

  朝鲜当局在领导人换届时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确令韩人,日人,美人汗颜。想必中国也是在这一系列行动下感觉进退维谷,只留得秦发言人一个劲的用"反对战争,和平谈判"的外交辞令敷衍媒体以掩盖中方的无奈。

  笔者认为,作为曾经的铁血同盟到如今已经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绝大多数影响力,只剩下"地缘政治"、"历史惯性"和"经济援助"等三个方面所带来的微弱影响力。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力促使中国搞了个六方会谈,而会谈地点往往选在中国也是这点影响力的一个体现。

  首先,一般而言,国际关系很难逃脱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是朝鲜面临韩美日军事力量的大后方;但对朝鲜政府而言,他们深知这与其说成是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还不如说是朝鲜对中国的影响力。前者的影响力因为后者的影响力太大而显得极其孱弱。中国之于朝鲜的确是战略后方,这在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是毋庸置疑的,朝鲜战争已经说明了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战争再次打响,中国政府和社会绝不会再为金氏政权拿起枪来。

  这里简要的说明下理由:1、数十年前,中国政府与其说保护朝鲜还不如说是保卫刚成立的新中国,而现在就算全朝鲜统一也不会给中国带来太大的战争压力;2、如今朝鲜政府是站在全世界的对立面,而数十年前却只是站在北约领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对立面,中国政府作为红色政权,有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站在一起,拿起枪来还是有立场和底气的;3、中国社会现在普遍反感集权统治,即使中国政府决策层也不会认可世袭的朝鲜有什么值得称兄道弟的情由;4.中国没有力量再拿起枪来(不要曲解和生气,不仅是军事力量而且是道义力量以及作为非正义的勇气),况且我们国土四周值得战争的地方太多了。

  朝政府也深知中国的这一底线,一旦开战,金氏一定会被推翻,那损失最大的是谁呢——中国。这种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微弱影响力是平壤绑架北京所给出来的政治假象。金深知北京的愿望——保持朝鲜半岛分裂的现状,借此钳制韩国在东北的真正崛起,日本在远东的威胁,美国五角大楼直接开展对付中国工作前,先必须拂去的额头上停靠的苍蝇。那么金氏虽然明知中国不希望朝鲜有核武器,但北京在天亮后,发现朝鲜有核武器也不是一件太坏的让人寝室难安的事情。朝鲜的想法是只要他们不投降,不亡国,永远可以向大后方要这要那的。

  其次,作为历史上的鲜血同盟迫使中国政府在思量朝鲜利益的时候不免有种"友谊的感觉",笔者把这种感觉称为"历史的惯性"这种感觉的来源有三:1,先辈们用鲜血的确换来曾经的友谊;2,相同的红色背景及历史;3,近邻及历史文化关联性。但更让北京强化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国际上所认可中国政府所感受到的感觉(也就是承认这些历史惯性因素,特别是朝鲜战争给国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认同是中国对朝微弱影响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因素,国际上的认可表明朝鲜问题不能离开中国的态度,而中国政府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更加强化和认真对待这种"友谊的感觉"。

  笔者给友谊加上引号,是要表达这种感觉是种幻觉,它的根基是不牢靠的,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这么说,试问:1.朝当局在国内对民众的教育是淡化中国的支援(这在网路上有很多相关资料),我们先辈流的鲜血换来的友谊只停留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只停留在我们单方面美好的期待以及我们曾经的荣耀(打赢了美帝国);2.红色背景也只是当时的历史产物,中国已经走上了有特色的道路,并且走得还蛮好,早就背离了没有特色的、贫穷的、社会主义;3.近邻的确是近邻,历史文化传承也没错。但试想,在地缘、历史、文化方面,朝鲜是离中国近,还是离韩国近呢。毫无疑问,统一的朝鲜给国际的感觉绝对优于中国影响下的分裂的朝鲜半岛。只是现在不存在统一的朝鲜太大的可能性,所以会给国际上如此的错觉,一旦开战,国际上就不会再认可中朝的"友谊"了。

  最后,中国基于上述地缘政治、历史惯性及部分人道主义因素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也是这个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但这个影响力可能会给国人非常重要的感觉,但笔者认为中国每年的援助实际上对朝鲜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因为朝当局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中国外交政策思路,知道中国一定会给他们想要的这些东西,因为中国既想保住地缘政治的平衡又想保住这种历史惯性。一旦知道了中国肯定会给的话,虽然多少可能会随中国政府判断朝鲜是否听话有一定浮动,那么我们的作为提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反而弱化了。笔者认为这也是我们比较进退两难的地方,也是我们不得不听朝鲜话的原因,这是无耻的绑架行为。

  值得欣慰的是,上述三个因素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试看,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给国人的感觉是多么威风,仿佛又回到了数十年前,我们令人尊敬的彭爷爷在板门店谈判时的情景。一度被认为是国际上对中国大国地位的一种认可,是中国外交的一次胜利。但当朝鲜单方面宣布六方会谈永远结束的时候,中国方面一定有出局的感觉,外交部门也一定很失落和为难,在中国社会层面也是相当愤怒的,我们的满腔热情、和平意愿为什么被践踏,我们为什么用大量援助去换取被朝鲜绑架和玩弄。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与不珍视友谊的国家的友谊?我们为什么要容忍一颗核炸弹在如此之近的距离(决不能忽视朝鲜将核武器投入中国的可能性)?

  笔者也曾有上述的激愤,甚至想中国为什么不放弃朝鲜,甚至是帮助朝鲜人民结束独裁,这是多么正义的事情呀。但问题的关键是笔者是中国人,就必须站在中国的角度看问题,这个时候不能正义凛然似的站在朝鲜人民的立场上。基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一个分裂的朝鲜半岛,一个有一定军事威胁能力的朝鲜,一个独裁的金氏政权是中国的利益所在。前两点在上面已经提到过,可以牵制日美韩在东亚的力量存在(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最后一点也至关重要,只有独裁的政权才可以不顾国人的利益,才可以不顾统一给朝鲜民族带来的生机和希望,才可以鼓动对日美仇恨,而这都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利益,所以我们有一百个放弃朝鲜的理由却没有放弃朝鲜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万个保卫朝鲜的理由,笑……北京深知一旦开战,就等于中国在国家安全及利益上的失败,因为朝鲜没有打赢或打和的可能性,中国也没有再出手的可能性。那么朝鲜及中国的最佳策略就是保持静止的朝鲜局势。笔者估计,金氏政权近来的行动的确如一些专家所分析的那样是为了政权交接,为了在金正日尚能给予三子以指导的时日,在朝鲜军队中树立三子的权威,这个权威的树立有这样一个过程:金三子是直接介入甚至是主导近来的所有行动,让他通过这些惊天动地的行动获得荣耀和权力去执掌后金正日时代。这个行动是遵从"挑战美国、日本,威胁韩国,无视中国"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在国内社会和军界是可以获得无上的荣耀的。有如下几点原因:1.美国、日本长期被国内舆论宣传仇恨,是朝鲜民族最大的敌人,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挑战美日同盟,可以体现金三子的勇气和智慧。2.中国是最大且最强的邻国,无论先进还是历史上。金正日教导金三子无视中国实际上是告诉他,中国中看不中用,可以为援为绑架而不能为盟。同时表明向国内表明金氏政权无须北京的支持,体现了金氏家族的统治力量。

  针对如今的状况,笔者认为有两点非常不确定的因素,第一、朝鲜是不会开战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是为了接班所导演的大戏,但朝鲜政权是否把握的住这个度;第二、美国政府的解决朝核问题的决心有多大。

  中国要做的的确如秦发言人所讲的"反对战争,和平谈判",只不过这样的外交辞令不容易让人兴奋却容易生气。但北京方面一定非常关心这两点不确定因素,现在,中国政府已提前出局了,但为了我们的利益,又不得不关注这些不确定因素。感到进退两难的地方是,仅仅只能关注,却不能施加影响力。这个时候中国政府该怎么办,笔者觉得必须调整对朝外交政策思路,而且是全盘调整。

  如何去调整呢?在深入这个问题的之前,不得不提出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谁在主导现今这个局势?笔者这里可以给出一个判断。这场大戏的导演绝不仅是金正日一人,他没有这个胆识,虽然媒体一再把他刻画成一个狠角色,为了让三子掌权虽然是大戏的根本原因,但有必要采取如此的极端的且很可能引火烧身的行为吗?

  那鼓励金正日如此做法的到底是谁,我们可以去看一下,此次危机,谁的表态最少,除了中国,朝鲜覆灭还会对谁造成安全上的影响。说到这里,答案就出来了,笔者认为此次事件的影子大脑是白宫(不是美国的白宫)的普金。俄罗斯政府对此次危机所表现出来的超脱是和其安理会常任领事国、世界大国、六方会谈的参与方的身份所不相符的。躲在幕后的导演很可能是普金。笔者分析:既然国际上关于中国是对朝鲜最有影响力的判断是不可靠的,现今,还能对朝鲜政局施加有力影响的只有俄罗斯政府。为什么这样说:金氏独裁政权在国际上,甚至是连国内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所表现出了的强硬和蛮横都是外强中干的表现,它要生存的话就不得不找到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已分析过,这样的力量不可能来自中国。不难发现,俄朝关系不但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没有相互的芥蒂,这点与中朝关系不同,中国之于朝鲜有着明确的地缘政治需要,这个需要是强于俄罗斯之于朝鲜的地缘政治需要,通俗的说,即使朝鲜覆灭,给俄罗斯不会带来太大的威胁,而中国却会因为统一的韩国以及消除了东亚最后障碍的美日军事同盟而在感觉压力陡增。朝鲜政府正是凭借这一点绑架中国政府,但却绑架不了俄政府,俄在朝的共同利益很明显是针对美日军事存在,虽然俄罗斯并不惧怕美日同盟,但正如俄罗斯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深感被打压生存空间,如果在远东失去了朝鲜,会产生和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一样的效果,都是战略地缘空间的丧失。最起码如果朝覆灭,美日韩军事同盟进行演习的假想敌就会是俄罗斯。(当然也包括中国)

  正是基于上述的理解,笔者认为此次朝核危机是普金和金正日共同导演的一场大戏,当然他们有着各自打算(莫斯科方面估计是想给美日在远东造成更大的威胁——一个有核的朝鲜,就可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总所周知,莫斯科的核武战略是把核武器作为一种积极的攻击武器,这与中国的防守策略不同,但是面对美国,俄的这种积极的核武策略所带来的效果仅停留在策略上的优势,却并不能产生太大的效果,可以看到独联体国家依旧在背弃俄罗斯、北约依旧在东扩。但是扶植一个有核的并敢于使用的朝鲜可以作为俄的核武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延伸)。即使这个推断是错误的,笔者还是相信平壤会把每一步要采取的行动提前知会莫斯科,并取得莫斯科的默许,这样他们才敢肆无忌惮的挑战美日韩,并把中国踢出局。

  回到之前所探讨的全盘调整对朝政策,已分析过,目前的对朝政策思路只会把中国送上朝鲜的门让其绑架,白白浪费我们的经济资源,换来的只是平壤口头上的友谊和实际上的愚弄。那么现今的对朝政策思路的弊端在哪里,又该如何调整?

  第一、我们太过于真诚。中国外交深受儒家影响,总是以"仁者"的方式在国际关系上处事,但由于现今的国际关系不是春秋时的国际关系(你不完全过河,我不出兵打你)而是马基雅维利式的强调"永远的利益"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就不难发现仁者到头来总是吃大小亏,却很难讨好处。可以看看,近一点的,我们的领导人对于欧洲诸国如何仁义,而他们的领导人在中国的西藏新疆的领土问题和反恐问题上的态度却是如此让人心寒。远一点的,我们周爷爷和邓爷爷对印度越南够仁义了吧,换来了是什么结果——中国军人在越南收拾战场时,握着敌人的枪哭,为什么啊,因为这些枪都是我们以前援助给他们的。再远一点的,朝鲜战争换来的友谊就是现在金正日把北京踢出局。所以我们对朝外交政策第一要务就是摒弃这种仁义价值观,只根据利益所在去判断问题,不做冤大头。

  第二、纷争中我们太过于超脱的态度。中国政府的不结盟政策是为了避免军备竞赛安心搞国民经济,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这种超脱很符合我们儒家的中庸传统和道家的出世态度,这两种精神都在数千年来根植于士大夫的思想中。可是这样的外交只能是君子之交(如水),而前面说过国际关系是没有君子这一中国式的说道。譬如中美关系,美国国内是明确把中国当作竞争对手的,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他们的指导思想很务实,明确指向现在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争执。而我们的外交思路却是想和他们交朋友。这种超脱的外交策略不是很负责任且太具随意性更没考虑到外交的第一原则是国家的利益从而显得没有智慧。不过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外交对巴基斯坦的思路却没有这种超脱的存在,我们积极的援助巴基斯坦,把它成功变成了中国在南亚的铁杆盟友,在近来,巴局势动荡,经济萧条,中国政府果断的给予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正是摈弃了这种超脱,我们赢得了真正的朋友。在对朝关系上,我们的外交思路就要逊色的多超脱的很,朝鲜和巴基斯坦的重要性一致,可是从外交动作上,却看不出那种中国对朝鲜事实上的迫切需要,仿佛中国政府果真有着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而统一朝鲜半岛的美好愿望。可以理解这是想把中国的宽广胸怀传达给国际社会。但这又何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呢,谁不知道中国的利益所在,而这种态度反而给朝鲜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所以像朝核危机这样的事情,金正日会选择踢中国出局。

  第三、缺乏外交技巧。这一点很关键,试想,经援没有我们多的俄罗斯为什么话事权却高于中国。上面说过是因为朝鲜于中国而言更重要,但更深入去想一想,虽然中国放弃朝鲜的代价太大,但反过来朝鲜的代价是什么——灭亡,这样一比,到底谁更应该害怕,理应是朝鲜,。既然已经明确了中国不会再为朝鲜而采取与美日韩直接对抗的策略,这一点中朝双方都明白,同样中方也明白朝鲜的重要性,那么中国关心的就不应该是"朝鲜政权的安危问题",而是如何控制"朝鲜半岛的均势平衡"。这两种思路有什么不同?可以这样说,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将直接导致中国影响力的强弱。

  现今外交思路是保住平壤政权(也就是前者),我们看"保住"这个行为,就体现了北京对于平壤的迫切需要,这给金正日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北京会做出除直接战争援助的任何援助行为。就仿佛是北京老子生了一个平壤儿子,这个儿子就等着老子买房买车,由于在远东就这一个男丁,老子就不得不把这个儿子供得像老爷子一样。这样的话,不但父子权利关系颠倒,而且还搞出了个管不了的不孝子。

  但如果我们采取后一种思路,即控制朝鲜半岛的均势平衡作为政策思路的起点,那么在朝鲜国内,北京只需要关心,金氏的独裁是否可以维持下去,而不发生民主革命,如果今年收成不好,而且不好到一定程度,且要金氏明确发出信号,北京才可以进行一定有限量的经济援助,这个限度要把握的恰当,宜少不宜多。这样在不好的年份或是其他方面的援助不足的情况下帮助金氏维持国内独裁政权,但又不能给予太多。在对韩日军事威胁上的援助,只须确保目前的朝鲜火炮优势和战略导弹优势。这种策略就如北京老子没有生儿子,只是在远东认养一个儿子,无须太过关心,养子也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往往克己复礼,容易知足,而且知道自己的一切来自老子的帮助,必将尊重老子的权利和话事权。

  上述三个方面的外交思路调整如果到位,笔者估计,北京对于平壤的影响力必将重建。而我们利用这个影响力可以控制这个半岛的均势平衡,确保任何不确定因素的发生都在可控的范围内,确保金氏父子能在北京的控制下进行合理强硬的外交和高压的对内统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巩胜利:中国剑指“特别提款权”意欲为何?

  2009年6月26日,中国央行第一次发布首份雄心勃勃的《2009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跨越中国60年的建国长河,直指中国货币"掌门人"周小川先去第一提出"超主权货币"之后、再次在全球范围内以中国国家官方金融方略、纲要正式提出了特别提款权(SDR)方略。如果,在2009年3月末周掌门是第一次、试探式、以个人观点提出了一个学术全球不曾有过的尖端话题,而现在就是将这种"个人行为"要升格为金融、货币的中国国家方略可能。

  2009年3月末,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第2次G20召开前夜,提出SDR、超主权货币第一出笼,在国际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2009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基本上延续了周小川个人此前的建议和看法。这有一个重要的信号:未来中国金融高层很可能会持之以恒、为这种"特别提款权""超主权货币"而一直奋斗下去、一直到这种非国家货币的出生……

  中国央行的2009年度报告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过度依赖少数国家信用的单一货币,加剧了国际社会风险扩散和危机传导的可能。未来避免某一国家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需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超越国家主权、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这就是中国2009年开始极力主张的"超主权货币"。

  尽管中国官方的这份报告对国际社会没有任何指导或实践的意义,但中国现在的金融最高层还是建议:由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增强国际社会应对更多国家参与金融危机、维护国际"公共"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IMF还应特别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政策以及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督。中国主张,国际货币由世界各国来共同承担,而不是仅仅美元一国来主导全球。

  中国央行这份报告,中国第一次坚定、象制定国策那样希望改革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来增加新兴市场和开始崛起那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由原来没有"话语权",到开始主张"话语权",再到未来可能获得"话语权"——"国际金融组织应改善监督,保证对所有成员的公平、公正。"从2009年开始,中国将前赴后继的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降低对现有少数储备货币的过度依赖,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使中元能与美元、欧元一样,获得未来世界的那些应该有的市场份额、国际空间。

  此外,中国央行还将继续积极推进灵活多样的区域金融与中元的合作,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的作用。现今的中国金融"最高统帅"认为,在未来世界,除了有美元、欧元,在全球化之中,还当然有中元(既人民币的称为。注:凡本学者所有文章中,人民币被称为"中元",是与美元、欧元、日元、加元等等所有国际货币同等待遇的一种国家货币)的一席之地。

  据知,2008年间的中国,按IMF"特别提款权"分额算下来,却只有份额不足12亿美元的国际权益,这对于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13亿多人口来说,仅仅是个零又零的零头,对中国走向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崛起非常不适应,甚至永远也难有出头之日……那么,中国为主张"特别提款权""超主权货币"、将年复一年、永不停歇的进行下去 ……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见解、疑问、版权使用等问题请通过Gvv21(at)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我太爱人生》

《我太爱人生》贺承业
数年来接触到的新老朋友们常常关切地劝慰我说:年事已高,不用去操心与回忆那么多了(更不必去评议当今),那些事自有儿辈担当,当然这是好意,我自已也常常这样想的。
我丢不开与放不下的是这美好的人生,我有幸人间七`八十年,我太爱这美好的`丰富多采的酸甜苦麻俱备的人间生活:从婴孩呱呱坠地,学步到呀语,童年的成长与嬉戏,青年的学习与进取,生存的艰辛与奋斗,平凡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不变的寒来暑往,劳作与休闲,读书与唱歌,争吵与打闹,这都是人间的生活,理解与误会都有,机遇与遗憾俱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痛,长久与瞬间,亲情友情爱情的复杂交织,对对错错,爱恨情怨,一起走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人生啊!
我爱的就是这数千年积累下来并不断发展的丰富的人类文明:人类有了思维与情感,产生了智慧与力量,才成为万物之灵。
我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目睹了这几十年来社会与自然的变迁,体验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的艰辛,这人间,总也有数不尽的天灾与人祸:大自然的暴虐与生命的眇小,人间的罪与殘忍,血惺的屠杀,战争与饥饿,仇恨与争斗,暴力与迫害,惨不忍睹,时时都在与人类文明作对,人类文明走的是极不平凡的峙岖之路。
作为人类的个体,我和我的同胞们,有幸遇上了这个时代,历经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幸酸,更有那太多的痴愚,太多的天真,沉淀了太多的'不堪回首'与'不愿重演'。
我们这一代人,一个个总有一天会告别人世,这就自然要将走过的道路告诉后人,让历史存真,使后人不仅"哀之",更能"鉴之",让中华能跳过历史的周期率,让中华走向人类文明。这就是历史的责任,自然的责任,作为一个从风雨中走过来的老人,能不思?能不说?能不写吗?一息尚存,就要尽责任,只因为我太爱这美好的人生,实不愿后代再瞎折腾。
(朋友们劝我少说少写,自然是怕因此罹罪,因为总有一股惧怕真话的势力存在。)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林云海:含泪劝告巴东当局,别再做邓玉娇的新闻了

  继6月25做了一个"邓玉娇依居家中"的头条新闻,7月16日巴东网又做了一个"访治病中的邓玉娇"的头条新闻,显见巴东当局对于正确舆论导向还是很重视的,并不是妄自菲薄的屁民认为的那样根本不在乎刁民们说什么。不过,巴东毕竟是小地方,做新闻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要唱响"巴东乐,不思外"的主旋律对巴东喉舌来说难度太高了,勉强为之只会弄巧反拙。

  20天长了8斤肉,好恐怖

  6月25做的新闻,说"自一审宣判后,邓玉娇就一直住在爷爷家里","准备近期陪邓玉娇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7月16日做的新闻,说治病中的邓玉娇"以前只有90斤,来这里治疗后体重增加了8斤",按时间推算,邓玉娇最多就接受了20天的住院治疗,20天长8斤肉,平均每天长4两肉,恐怖吧?有网友说邓玉娇越长越丑,之前觉得可能是网友的错觉,现在看来不是没可能的,一个原本身材正常的女孩子拼命长肉,能不是越长越丑吗?

  开工厂当老板只是小儿科,好雷人

  看7月16日做的新闻怎么说的。

  "你这样喜欢刺绣,等病好了,你就开个土家刺绣工厂,自己当老板。"记者对玉娇说。

  "当老板啊,那我还真要想一想啊。"记者看到玉娇的眼睛里充满着热望和激情。

  从上可知,开工厂当老板不是邓玉娇自己想到的,而是巴东网记者把它作为一个建议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很弱智的建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该知道,就算邓玉娇真的"以前从未学过刺绣",真的只学了没几天就"颇有点专业水准",表明她真的有相当的刺绣天分,那也只能说明她适合当一名优秀的刺绣工人,跟她能不能开工厂当老板完全是两码事。巴东网记者不会真的弱智,很显然,为了堵住刁民们的口,巴东网记者不惜扮弱智,让开工厂当老板成小儿科了——刁民们不是这个说要破格招生,那个说要高薪聘用吗,谁稀罕啊,人家邓玉娇现在是会刺绣的专业人才了,要开工厂自己当老板了呢!

  "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特指刁民勿扰,好牛逼

  6月25做的新闻,邓玉娇对巴东网的记者说"有时间再来玩",7月16日做的新闻也说"见到我们,邓玉娇一脸的微笑",这两个例子都说明邓玉娇对巴东网的记者是欢迎的,并不觉得他们打扰了她的平静生活,那么很显然,在7月16日做的新闻里,邓玉娇说的"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应是特指刁民勿扰。凡是爱搞异地监督的,爱认死理,死掐不放的,爱恶意推测,恶意评论的,爱充英雄的,爱挖墙脚的,无论是记者还是学者,艺术家还是企业家,无业游民还是劳动人民,都是刁民,我们的邓玉娇都不要见你们,谁硬要自讨没趣,象屠夫,王荔蕻7月上旬的"巴东行"那样被耍得团团转就是下场!

  一句"还是家乡好"伤了好多人的心,好过分

  人们普遍认为,邓玉娇今天能过上一天长4两肉的"幸福生活",完全是各地热心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7月16日做的新闻,邓玉娇一句"还是家乡好"就把各地热心人士的努力全盘否定了。说家乡好,自然少不了家乡警察好,家乡精神病院好,家乡政府好,家乡律师好,家乡法院好,家乡媒体好,家乡爷爷好,什么外地记者,什么外地网民,什么外地律师,什么邓玉娇后援团,全成了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过,我们不应该怪邓玉娇,她的处境不容许她自由表达,更不容许她自由获取外面的信息。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好密实

  7月16日做的"访治病中的邓玉娇"的标题新闻,从头看到尾,用放大镜看,都看不出邓玉娇是在哪间医院接受治疗,甚至看不出那是间什么类型的医院,邓玉娇又是在治的什么病,这保密工夫做得真可谓滴水不漏。看这新闻,感觉邓玉娇象是个捅了马蜂窝的反恐英雄,需要深藏起来以免遭恐怖分子报复,然而我就不明白了,要真相,要尊严,要自由的刁民就那么可怕吗,竟至于要象防恐怖分子一样防他们?喜欢生杀予夺,喜欢捂着盖着,喜欢报喜不报忧的巴东当局就那么可爱吗,竟至于可以放心让他们把邓玉娇深藏起来?

  巴东网7月16日做的新闻不但没收到"巴东乐,不思外"的宣传效果,反而证实了刁民们之前的猜测:邓玉娇被秘密关押——美其名曰"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不能离开巴东——美其名曰"还是家乡好",服用可疑药物——美其名曰"治疗"。说实在,巴东当局太沉不住气了,老牧同志不是说了吗,就算把人摆在刁民面前,刁民也会怀疑是假扮的,所以巴东当局根本没必要通过做新闻来回应刁民们的无理质疑,新闻做得越多,刁民越多话说,徒然授人以柄,还不如只做不说,沉默是金,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刁民拿不出邓玉娇遭迫害,受虐待的证据,怕他们什么?就算刁民真闹得凶了,也自会有"造谣"、"诽谤"、"恶意评论"、"泄露国家机密"、"非法聚众"、"非法闹事"、"危害公共安全"、"偏执性精神病"等和谐大法对付他们,巴东当局急什么?

  谨在此含泪劝告巴东当局,别再做邓玉娇的新闻了,你们越做邓玉娇的新闻,刁民们就越嚣张,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2009年7月21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刘俊君:再论日本

  几年前写过一篇《中国人应放下仇恨》,结果骂我的人不知多少,难以计算,只知道有很多。那时看见骂我的时候,心里特不舒服,后来好很多了,也想回骂,可骂我的人太多了。从小就知,双拳难敌四手,我是骂不赢的,于是就夹起尾巴做人。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因为如此多人骂我,我就不得有自己原来那份见解和思想了。我仍疾呼:"中国人应理智的对待仇恨"。但恐怕马上会陷入汪洋的叫声之中听不见了,人家不是骂我,而是非理智的声音太大了。

  《中国人应放下仇恨》,列举了中国人很多毛病,而且弱肉强食,国弱必被欺的道理。再加上那时一时单纯以为仇恨只会带来仇恨,不如放下的一种空有的单纯思想。现在看来都是一厢情愿的。但我仍要说中国人有许多毛病,爱内斗,湖南人,四川人懒惰。爱搞分裂主义,不团结,另外国弱必被欺,弱肉强食的道理是一定的。而中国人,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说"明白",也是很浅显的,其实心里不明白。

  骂人先正己,就是在骂别人的同时,先看清自己身上有无太多缺点,有什么缺点。像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你去骂别人,哪些方面不对,先看一下自己有无此类毛病,这样才好开口。你本是嫖客,对方也是嫖客,你好意思骂吗?只是因为对方嫖了你的老婆或你的女儿,你才骂,原来自己却也是个嫖客,本根同源而已。那你就去把对方老婆,女儿嫖了不就可以了吗?中国现在很多人这种心态,网上一点击,大多如此,比如攻入东京,男的杀掉,女的强奸不就如此吗?骂人先正己,为人处事能做到,上升到国家概念就做不到了。可能是想,凡事有政府兜着,不关自己什么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见中国人每人都有高深的处世哲学,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还是那句话,骂人先正己。中国人应理智的对待仇恨。中国人能理智的对待仇恨吗?我想很难,因为中国人从来都只是看到别人身上缺点的人,而甚少能看到优点,更不能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优点,不能把别人身上缺点优点与自己身上缺点优点作为对比反照的人便不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眼光会受自己所不能看见的狭隘和局限的影响而偏颇,便不是一个理性的人。那在对于日本人的问题上就会出现因不能反观理性而破口大骂存在的现象。写到这,有人会说了,能正确反观自己的人,能做到如此的人岂不都是圣人了吗?民间有句话说:"我不是圣人,做不到那么多"。的确,中国人很多不是圣人,我想日本,美国,德国,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不全是圣人,但要往好的方面去做,如此才能对国家对民族有利。

  其实国人如此仇恨日本与政府引导有很大关系,在05年前全国爆发反日大游行之前,打开电视一看,几乎清一色都是共产党优秀党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死之前都千篇一律的喊一遍"中国共产党万岁"。好像死在日本屠刀下的有很多共产党,而且都是一个妈生的。还有很多平民百姓死在日本屠刀下,掀起民族仇恨。这与中国制度有关系,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统一色旗帜。但中国不像欧,美等国。贫富对立的矛盾可以通过游行示威等抗议活动宣泄掉情绪。中国是不允许游行,示威的。连聚会这样的活动上了一定的人数都会受到限制。贫富对立压抑的矛盾只有通过"外敌"日本的仇恨吸引掉,转移国内内部矛盾,只是没想到会发生05年的事情。现在再看各电视,间谍片大大取代了抗日片,国内民族矛盾也逐渐平息了许多。

  写到此,就可以上升到一定的概念了,上升到国家的概念,这当然与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了,我也是偶尔看过刘亚洲将军的一篇文章才思考这个问题。即与日本建立战略联盟,我想很多人就会骂我和阻止我了。但我要说的是,这是国家战略。古代打仗,尚强之时,能借外力借外力,能多大削弱对方保存自己就这样做。我不是制定国家战略的人,因为我没这本事。可今天的世界,美国最强,中国虽发展迅速,但仍不及美国,可美国奈何不了中国,因为世界还有其他许多大国,美国照看不过来。而在今天,这些个大国都在拼命的发展自己。多极世界已经来临。而中国连日,台,菲律宾之间都出不去,更不用说去争霸世界,展大国之风。我捡刘亚洲一口痰,与日本联盟。则中日之合力足可与美国平分太平洋,而与日对抗,互挖墙角,则中日都会沦为二流国家,且一定是二流国家。所以实力与未来以及拥有民族骄傲的力量来看,中与日联盟或说合作,前景巨大。

  但话又说回来,日本人我确实也很看不惯,我也不是什么文明人,我就是一地痞流氓。日本A带我看过,说真的,我自以为已经很无赖了,想不到日本人那恶心的动作我想但凡看过日本毛带的人都与我一个感觉,以后看韩国的吧!日本的性文化,我实在不敢恭维。

  有人肯定说,你说了这么多,历史的事就盖过去了,我想说,中国人都是伟大的,中国人都是善良的,历史的事情永远记得。过去我写过文章叫放下仇恨,今天写个文章也不是说就叫拿起仇恨。我只是说时代变了,我们要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日本,看待历史。包括过去留下的伤痛。至于仇恨,因为痛才有仇,不是先有仇后有痛,所以我们不要相信政府宣传的那一套,那是先有恨后有仇,很空洞,不是我们最终的情感。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2009年7月22日星期三

叶康乐:警惕美国破罐子破摔

  无论是在六十年前,还是在三十年前,美国的灭亡中华之心都没有现在这么强烈过。

  为什么我敢作出这样的断言?我这是有逻辑基础的。

  世界上的万事都有因必有果,在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种下大豆,却长出西瓜的事例;同样,也没有出现一头老鼠生下了猫。

  猫,生下的必然是猫,老鼠,生下的必然是老鼠。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家的老鼠居然生了只猫,那个人如果不是疯子的话,就是骗子。

  那么,中国究竟干了什么,让美国人日夜寻思要灭亡中国呢?

  原因很多,但目前看来,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美国欠了中国天文数字的巨额债务,这个债务是如此之重,对美国来说,是难以负荷的。中国外汇贮备2万多亿,大部分是美元资产,主体是美国国债,超过7000多亿。这两万多亿的外汇贮备,可理解为是美国人向中国人借钱打出的白条。如果一下子要还得话,美国这个国家都要破产了。显然,美国人是不会还得,因为实在是还不出了。因为美国不单单只欠中国,它还欠着全世界。

  2008年10月13日中央台就报道由于美国国家债务日益增加,位于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国债钟位的数字近日已经不够用了,这叫"国债钟撑破事件"。至此美国国债超过10.2万亿(注意这还是2008年的数字,随着奥巴马出台刺激经济计划,美国国债正急剧上升)加上美国政府其他欠债四五万亿,平摊下来,美国家庭平均负债10多万美元。

  美国人即使把整个美国卖了,也还不上这笔钱。所以,对美国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就是:老子不还钱了!

  美国不还钱,本就是它的战略。美国的战略就是消耗全世界的物资,以供己用。如果你让美国把这笔钱全还上,岂非让美国人白花了这么多年的心思?美国自20世纪以来一直在打战,主要战役有一战,二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科索沃战争,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冷战以及反恐战。美国人打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抛下尸首上百万具,当然,被它杀死的恐怕要以千万亿万计了。美国人这样不计血本的干,其目的无非就是想占有全世界的资源以供自己消耗,如果到头来这笔帐美国人照样要还上,那美国人岂非要气炸?

  所以,不还账,免费吃喝本就是美国的战略。

  如果读者认同我这个逻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美国怎样才能做到不还钱?

  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之前,哪个国家是美国的原最大债主?

  是日本!

  1993年,中国外汇储备仅210亿美元,到2008年底、2009年初,外汇储备高达19500亿美元。16年增长近93倍。而在2008年以前,日本始终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至今拥有美国国债6000多亿,官方外汇贮备1万多亿,日本民间还有外汇贮备3万多亿。总体而言,美国欠日本的最多,中国其次,两者相加,占了美国外债的50%左右。

  那么,美国人欠了日本人这么多的钱,美国人会还的吗?当然不用还了,因为日本人本就被美国人以隐蔽的方式占领着,不能算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美国人欠着全世界这么多钱,它可从不曾考虑过要还钱,唯一让它烦恼的就是中国了,怎样才让中国也像日本一样变成附庸国,从此赖掉几万亿的欠债?

  我考虑了一下,美国要赖掉这天文数字的欠债,可以有三种方式:

  一是把中国变成日本一样的附庸国,失去国防权与外交权。令中国再也不敢向美国要回这笔钱。

  二是分裂中国,把中国肢解——既然中国都不在了,钱当然也就不用还了。即使有后来的政府继承了中国的名字,陷于内战的中国也没心思更没实力敢于要回美国人的这笔巨额欠债。

  三是与中国开战,一旦美国人找个什么借口与中国打战的话,作为交战国,自然这笔钱也不用还了。

  以上三种方法,恐怕对美国人来说,分裂中国是最容易实施的选择。因为要同中国开战的话,美国只怕自身也要灰飞烟灭了!如果要把中国变成附庸国,这个方法对美国人来说,难度也很大,中国凭什么乖乖地要成为美国的附庸国, 就凭那批吃里爬外的汉奸就够了吗?恐怕不够。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发动台独,疆独,藏独是最好的选择了,即使投入几千亿美元发动针对中国的分裂运动,与要归还中国几万亿美元比较,美国人还是赚大了。

  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当前这个世界的最大敌人就是美国了。这是由当前的利益格局注定的。中国已经钻进了美国的圈套,只要期待英明的中国领导层,带领中国人走出这一圈套。

  天佑中华!

  附录:

  关于外汇贮备的一个经典比喻:

  中国固然是美国的第一大"债主",美国同样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大买主。就象吃饭不给钱,中国就是饭馆店主,美国就是签单的顾客,店主一分钱都没收到,还在炫耀顾客欠他多少钱,这都二到什么程度了?

  二:关于我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我们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总有个观念,总以为这个国家是我们的。因此,无论如何,要为我们的国家出谋划策,为国分忧是我们的使命。

  一四川地震志愿者所言,为本人认同。

  三:航母太多了的美国与没航母的中国

  不久前,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上任以来首次访华。媒体称,盖特纳此次中国之行扮演的是一个推销员的角色:向中国兜售的,是近来急剧膨胀起来的美国国债。《纽约时报》就说,中国是否愿意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是盖特纳此行的"心头大事"。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截止2009年3月,中国所持美国国债总额高达7679亿美元,(如今最新的数据显示已经是8千多亿美元)占美国可流通国债余额的13.5%.这些巨额的美债资产,面临美元贬值、债券价格和收益率下跌带来的双重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中国的财力支持,正是中国不断地购买美债与美元,美国才能有财力把它的航空母舰游弋在这个世界的每一片海域上。也因此,这么"富裕"的中国才会穷的造不出一只航空母舰。

  作者电子邮箱yklleeyelingjun(at)163.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陶显芳:中国电子产品的主流正在从正规品牌向山寨品牌转化

  自从2008年由草根参加的山寨版春节晚会通过网络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同步演播以来,"山寨"这个词很快就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国大地,并参透到各个领域。不用过多解释,大家都心知肚明,"山寨"这个词是什么的意思,我认为,"山寨"这个词就是,今天的"小人物"也敢向"大人物"叫板的意思。

  在电子行业,以前很多不出名的小企业,他们生产的产品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现在被带上"山寨"这个高帽之后,也自豪了起来。他们并不是盲目自豪,而是面对未来,他们正充满信心。你看,被人们冠上山寨之名的手机,现在已经占了半边江山;还有山寨网本,也在开始向正牌笔记本电脑厂商的产品叫板。

  估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电子产品的主流将会从正规品牌向山寨品牌转化,因为目前电子产品的市场已经出现饱和,在买方市场上,老百姓对产品越来越挑刺,客户对产品的选择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名品牌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日趋下降,而大企业对于个性化产品生产越来越没有优势,因为大企业,从产品研发立项到产品出厂,整个生产管理线路很长,生产计划需要层层审批,这种生产方式只适用于生产批量大,市场寿命周期长的耐用产品;而个性化产品,一般生产批量都比较小,产品的寿命周期也很短,只有那些,一个人拍板就可以决定公司命运的小企业才能适应这种生产方式。

  另外,由于产业链的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质量已经普遍提高,使个性化产品的生产变得更加容易和简单;以及消费者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产品选择的理性以及主观性也日趋成熟,使他们在选择产品时,不会再迷信名牌,也不会再迷信产品广告。

  特别是,近年来,在新兴的技术市场上还诞生出一大批技术开发公司,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远远要比大公司高,他们最清楚老百姓目前需要的是什么,并立刻做出市场反应。高度细致的社会分工,已经把产品流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即: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由原来一个企业全部包揽的三大业务,现在,已经被三个独立法人的公司进行分离;搞技术开发的公司专门搞技术开发,搞产品生产的公司专门搞产品生产,代理商则专门搞产品销售。这种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大企业越来越失去优势。如果,你到深圳华强电子市场游览一下,几百万种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几乎都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的。

  几年前,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都需要经过政府部门批准,先由企业向政府相关部门申报产品生产项目,再经政府部门派专家审查合格后才能生产,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产品就不能生产,有些产品就算你能生产,但还需要政府部门发生产许可证,如手机产品就是这样。国家采取这种方法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保证产品质量,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或质量达不到国家技术标准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另一方面是保护国有企业的利益,因为,国有企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由于现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短,很难等到国家技术标准出台,很多电子产品还没有等到国家技术标准出台,其生命周期很快就要过去,这使得政府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很难到位,因为企业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生产,政府技术监督部门也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抽查和检测。

  在这种情况之下,在短短的几年内,各种功能的技术开发和设计公司、整机生产企业和元器件配套企业应运而生,原来,只有大企业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逐渐被化整为零的山寨企业所取代。例如,目前山寨手机的产量已经超过正牌企业生产手机的数量;还有山寨笔记本电脑,山寨网本(网络笔记本电脑)的产量也将很快超过正牌笔记本电脑的产量。除此之外,平板电视和汽车都出现了山寨版本。

  产品山寨化一定是未来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2006年,我在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举办的广东省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讨论会上就提出,政府不好管或管不好的事,最好不要管,如果管了,不但管不好,还会有人要犯错误。很多人都同意我的观点,所以,这两年,广东省民营企业发展这么快,也得益与政府部门没有对这些山寨企业进行管、卡、压。

  其实,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美国微软公司,就是走山寨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微软的老板比尔盖茨说过:微软公司生产的产品不是别人想象的高新技术产品,微软生产的这些产品都是很多人都能做,但别人不愿意做,我才去做的,微软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老百姓喜欢他们的产品。微软公司开始生产产品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标准,只要老百姓喜欢他们的东西,他们就做,WINDOWS95刚推出市场的时候,就发现有2000多个错误,他同样照卖,其中给用户赠送补丁就是微软公司的最大发明。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很多加工企业经营困难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我并不认可这种观点。比如,我上面谈到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这三个环节,你说谁,最拥有核心技术?是否因为搞技术开发的最拥有核心技术,他就最赚钱?我看不是。在这三个环节中,应该是,谁最有定价权,谁就最赚钱,一般都是搞产品销售的最有定价权,所以他最赚钱。我在《为什么卖IC不如卖杂货?》一文中对此就作了很详细的分析。不过,也不是永远都是这样,有时候因产品滞销和积压,产品销售也会损失惨重。

  另外,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产品的技术性能,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既然,英特尔的CPU技术已经世界领先,并且技术性能每隔18个月就提高一个层次,但为什么他每年还都要降价。原因就是定价权还不完全掌握在英特尔手中,而是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或掌握在搞销售的人手中。

  再如,中国生产的皮鞋才几十块钱一双,但国外生产的皮鞋可卖到几百块钱一双;我们现在先不谈皮鞋的质量对比问题,如果中国生产的皮鞋质量与外国的一样,也都卖几百块钱一双,你要不要?如果中国人的口袋中只有100元钱,他会去买几百块钱一双的皮鞋吗?之所以中国生产的皮鞋才几十块钱一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不高,所以卖不出高价钱。这就是说,产品的定价权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决定,商人只能从价格与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值中赚取利润,这是一个价值链的问题,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只能生活在价值链的最低端,所以山寨品牌的产品才是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产品。

  最近,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电子产品出口滑坡的问题,而组织家电下乡,这对解决目前电子产品出口企业的暂时困难有一定的帮助,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帮助对家电企业的发展还是属于杯水车薪。中国家电企业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家电该不该下乡,而是因为内需不足,才被迫下乡。因为老百姓没钱消费,所以企业只能生产技术等次很低的产品(下乡产品)来供老百姓消费;这样将会造致国内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使得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这相当于慢性自杀。

  但我还是相信未来几年,在中国的山寨企业中,一定会涌出一批知名企业。

  2009-7-18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

张化桥:房地产价格还可能大涨

  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很高,从三个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一是跟历史水平比,二是跟人民收入比,三是跟其他国家比。很多人对此均有论述,我基本同意,在此不拟重复。

  可是,我同时也认为,在未来三、五年,房地产价格还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这篇文章讲的是"会不会涨"的问题(一个冷静的判断), 而不是"该不该涨"的问题。本人穷苦出身,虽然现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本人在国内没有购置任何物业),但我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都在湖北农村或小镇上挣扎,所以请政治觉悟太高的读者们不要指责我"代表某某利益集团"。我谁也不代表。

  我于1994年到香港工作,现在15年有余。香港绝大多数的房子基本没有涨价,或者打回了原形。虽然山顶和半山的豪宅平均价格高于15年前,可涨幅不大。香港绝大多数的房子在1997年前出现过大涨,可是从1997年起一直跌到2003年,现在又基本涨回到15年前的水平。

  关于这种奇怪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有个偷懒的解释。在1997年以前的二、三十年,香港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以双位数复合增长。在80年代,这个增长率更高达20-25%(颇像大陆现在和过去二、三十年)。可是,从1997年以来,香港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跌到10%上下,在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率。近几年,该增长率也只是单位数而已。

  从短期来看,用货币供应量来预测房价和地价的变动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很多其它变量也会起作用。可是,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一定是最重要的变量。这很奇怪吗?弗里德曼早就告诉过我们。

  货币供应量是什么?流通中现金加上银行存款额。这不就是购买力或支付能力吗?换个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需求来决定的(或推动的),或者说,两者互为因果。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涨跌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涨跌(即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加上股市运转对货币的的需求和其它方面对货币的需求包括投机需求)。在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兴衰是一致的。这好像是大实话,大白话,可是很多人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忘掉这一点。

  从1985年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大约以高达22%的复合年率增长了24年,所以高通货膨胀也不奇怪。现在,工业产能的过剩以及工业产能可以在瞬间内无穷扩张的能力使得普通工业品价格只能跑输整体通货膨胀率,而赢家是农矿产品,能源,基础设施,营销通路,高尔夫球场,森林,土地,水源,新鲜空气等等。

  不错,中国的城市里有很多空房子,房价也已超过了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而这两个因素并不能阻止房价的继续快速上升。而政府的打压以及各种税收(土地增值税、交易税、物业税等等)也无能为力。对此,很多人很气愤,责怪开发商,炒房团以及官商勾结。这真是打错了靶子。

  中国住房现在确实存在着结构性的过剩。但这反映的是建筑质量问题、配套问题(水、电、气等)、交通问题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不是总体过剩的问题。

  我的两段式结论:因为经济疲软和巨大的失业大军,我认为未来三、五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比较松弛;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仍将以双位数复合增长(现在20%左右),也因为此,房价地价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当然,低利率也会推波助澜。对此,我在上次的文章中已经有详细的论述: 请看"今明两年全球大牛市的可能性"(财经网, 2009-06-15).

  另外,目前20-30%的首期付款比率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西方国家的5-10%靠拢。中国的房价跟收入相比显得很高,但如果考虑到储蓄的因素,这个比例就不显得那么离谱。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北京和上海的高档住宅完全有可能超过香港豪宅的绝对价格。该不该?我不知道;会不会?会的。

  目前这种极高的货币供币供应量增长必然伴随着极高的名义收入增长,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 垄断行业和政府部门。过去30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大家不要用现在的收入与未来的高房价相比,而要用未来的高收入与未来的高房价相比。当然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中央银行会不会过度地紧缩货币政策,从而导致房价地价大跌? 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 但是经济的疲软和失业大军的存在必然限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本次全球经济危机充分展示了各国中央银行的形象: 他们好像挥舞着手枪的警察, "你胆敢再往前一步, 我就开枪了!" 可是你不理他, 你继续往前走, 他只好不断往后退, 最后他只好把枪丢掉。看看欧美各国的中央银行吧! 金融海啸一来, 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 把几个世纪所奉行的关于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教条全部丢到了窗外。

  本文所述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瑞银投资银行。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ebcz.html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林云海:恐怖,邓玉娇20天长了8斤肉

  继6月25做了一个"邓玉娇依居家中"的头条新闻,7月16日巴东网又做了一个"访治病中的邓玉娇"的头条新闻,显见巴东当局对于正确舆论导向还是很重视的,并不是妄自菲薄的屁民认为的那样根本不在乎刁民们说什么。不过,巴东毕竟是小地方,做新闻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要唱响"巴东乐,不思外"的主旋律对巴东喉舌来说难度太高了,勉强为之只会弄巧反拙。

  20天长了8斤肉

  6月25做的新闻,说"自一审宣判后,邓玉娇就一直住在爷爷家里","准备近期陪邓玉娇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7月16日做的新闻,说治病中的邓玉娇"以前只有90斤,来这里治疗后体重增加了8斤",按时间推算,邓玉娇最多就接受了20天的住院治疗,20天长8斤肉,平均每天长4两肉,恐怖吧?有网友说邓玉娇越长越丑,之前觉得可能是网友的错觉,现在看来不是没有可能的,一个原本身材正常的女孩子拼命长肉,能不是越长越丑吗?

  开工厂当老板只是小儿科

  看7月16日做的新闻怎么说的。

  "你这样喜欢刺绣,等病好了,你就开个土家刺绣工厂,自己当老板。"记者对玉娇说。

  "当老板啊,那我还真要想一想啊。"记者看到玉娇的眼睛里充满着热望和激情。

  拜托,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该知道,就算邓玉娇真的"以前从未学过刺绣",真的只学了没几天就"颇有点专业水准",表明她真的有相当的刺绣天分,那也只能说明她适合当一名优秀的刺绣工人,跟她能不能开工厂当老板完全是两码事,是不是?很显然,为了堵住刁民的口,开工厂当老板成小儿科了——刁民们不是这个说要破格招生,那个说要高薪聘用吗,谁稀罕啊,人家邓玉娇现在是会刺绣的专业人才了,要开工厂自己当老板了呢!

  "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特指刁民勿扰

  6月25做的新闻,邓玉娇对巴东网的记者说"有时间再来玩",7月16日做的新闻也说"见到我们,邓玉娇一脸的微笑",这两个例子都说明邓玉娇对巴东网的记者是欢迎的,并不觉得他们打扰了她的平静生活,那么很显然,在7月16日做的新闻里,邓玉娇说的"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应是特指刁民勿扰。凡是爱搞异地监督的,爱认死理,死掐不放的,爱恶意推测,恶意评论的,爱充英雄的,爱挖墙脚的,无论是记者还是学者,艺术家还是企业家,无业游民还是劳动人民,都是刁民,我们的邓玉娇都不要见你们,谁硬要自讨没趣,象屠夫,王荔蕻7月上旬的"巴东行"那样被耍得团团转就是下场!

  一句"还是家乡好"伤了好多人的心

  人们普遍认为,邓玉娇今天能过上一天长4两肉的"幸福生活",完全是各地热心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7月16日做的新闻,邓玉娇一句"还是家乡好"就把各地热心人士的努力全盘否定了。说家乡好,自然少不了家乡警察好,家乡精神病院好,家乡政府好,家乡律师好,家乡法院好,家乡媒体好,家乡爷爷好,什么外地记者,什么外地网民,什么外地律师,什么邓玉娇后援团,全成了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过,我们不应该怪邓玉娇,她的处境不容许她自由表达,更不容许她自由获取外面的信息。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月16日做的"访治病中的邓玉娇"的标题新闻,从头看到尾,用放大镜看,都看不出邓玉娇是在哪间医院接受治疗,甚至看不出那是间什么类型的医院,邓玉娇又是在治什么病,这保密工夫做得真可谓滴水不漏。看这新闻,感觉邓玉娇象是个捅了马蜂窝的反恐英雄,需要深藏起来以免遭恐怖分子报复,然而我就不明白了,要真相,要尊严,要自由的刁民就那么可怕吗,竟至于要象防恐怖分子一样防他们?喜欢生杀予夺,喜欢捂着盖着,喜欢报喜不报忧的巴东当局就那么可爱吗,竟至于可以放心让他们把邓玉娇藏起来?

  巴东网7月16日做的新闻不但没收到"巴东乐,不思外"的宣传效果,反而证实了刁民们之前的猜测:邓玉娇被秘密关押——美其名曰"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不能离开巴东——美其名曰"还是家乡好",服用可疑药物——美其名曰"治疗"。说实在,巴东当局太沉不住气了,老牧同志不是说了吗,就算把人摆在刁民面前,刁民也会怀疑是假扮的,所以巴东当局根本没必要通过做新闻来回应刁民们的无理质疑,新闻做得越多,刁民越多话说,徒然授人以柄,还不如只做不说,沉默是金,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刁民拿不出邓玉娇遭迫害,受虐待的证据,怕他们什么?就算刁民真闹得凶了,也自会有"造谣"、"诽谤"、"恶意评论"、"泄露国家机密"、"非法聚众"、"非法闹事"、"危害公共安全"、"偏执性精神病"等和谐大法对付他们,巴东当局急什么?

  2009年7月20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李颂:信访专业,政治作秀

  辽宁省沈阳大学设立信访专业,支持者与反对者均大有人在,前者当然是大谈设立信访专业的必要性和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而后者自然是对此提出质疑。

  暂且抛开这个话题,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没有沈阳市委书记的提议,那么沈阳大学绝对不会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在全国设立信访专业。因此可以说设立此专业的原因,政治上的因素是最主要的。

  辽宁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沈阳大学2009年招收35名信访专业学生,无论这批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如何,都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口子。因为如果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沈阳市在4年之后妥善安排这35名学生,是一个不大的问题。而这个口子坏就坏在高等教育机构抛弃自身所应该秉持的原则,而附和政治上的需要。

  说到信访专业的设立,就不得不提及为人诟病的信访制度。

  近年来,对于信访的争议不绝于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信访干扰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也有人为"信访办"只是"信转办"而抱怨。确实,信访虽然越发引起公众的注意,但信访制度确实是存在很大缺陷的。理论上讲,我国各级司法机构完整,各级党委和政府内部也设置了纪检、监察部门,体系完备,层次分明。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怎么会出现广大人民群众诉冤无门的情况呢?然而,情况还是出现了,并且有着越发严重的趋势,因此信访办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民众嘴边的几个主要政府部门之一。说到此处,也就非常清晰了,信访部门本身就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它试图缝补这个缺陷,但越是缝补缺陷越明显。

  不少地方的信访大厅门庭若市,而当地的司法机构却冷清许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反差。如沈阳市群众上访量达到每年16万人次,这个数字太可怕了,因为沈阳毕竟只是一个城市。当然,群众的出发点朴素而实际,他们去信访大厅而不去司法机构,自然是因为信访机构更可能处理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司法机构就被"挂"了起来,这是与法治精神相悖的非正常现象。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司法机构(各级法院、检察院)管辖的范围涵盖所有刑事、民事、行政三大部分,没有非常明显的死角或漏洞,但实际情况却是法律"管不了"的事情太多了。

  严格来说,"信访专业"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该专业(或者说该方向)准确的名字是"法学(信访方向)。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信访的出现已经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尊严,而地方高校设立的所谓信访专业却要挂在法学专业的名下,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信访专业的定位过窄,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单单为某个政府部门在公立大学设立专业,也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宗旨。从沈阳大学为信访专业计划开设的课程看,只是在传统的法学专业基础上,删除几门如国外法制史等与信访毫无关联的课程,增设信访学概论、公共管理学、实用心理学等几门业务课程,所谓的信访专业只不过是法学专业+信访课程培训的结合体,技术含量并不高,也难谈新颖。所以沈阳大学设立信访专业,反倒不如定期为沈阳或其他地区的信访局培训新录用的大学生,仅仅几门课程而已。

  一个学校设立信访专业,其社会影响并不算太大,至多就是三四十名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如果其他高校纷纷效仿,各地信访专业迅速冒出,那么就极有可能产生一连串的问题。虽然学校设立了这个专业,但学校根本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成为公务员,就更不用说保证从事信访工作了。几年之后,出现"信访专业的学生去信访"的一幕不无可能。

  希望沈阳大学的信访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这时心中想到一个念头:设立信访专业,反倒不如设立城管专业(专门培养城管员,而非已经存在的的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以缓解目前常见的城管员暴力执法现象。

  (北京大学法学院  电子信箱:lisongpku(at)gmail.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时寒冰:开发商的狂欢是民众的不幸

  ——高房价将制约中国经济复苏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从2008年的低迷中迅速回暖。统计显示,今年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有些开发商近期为上半年的骄人业绩大摆庆功宴,奖金论袋子装,明星找最红的请,一次花费上亿元。

  开发商的庆功宴,是建立在民众痛苦基础之上的。2009年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连续四个月上涨。其中,3月份环比上涨了0.2%,4月份环比上涨0.4%,5月份环比上涨0.6%,上涨速度明显在加快。

  具体到地方,房价涨幅更为惊人。

  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资料统计显示,北京6月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为每平米13302元,比今年1月份上涨了2864元,涨幅为27%.广州楼市涨得更猛。5月份,75%的楼盘价格已经回到2007年水平。其中,高端市场,短短三个月上涨23.6%.

  房价上涨,意味着民众为了买房,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成本——当然,这不仅仅是民众所承受的成本,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不得不承受的巨大成本。

  尽管开发商百般遮掩其暴利真相,但是,相关细节还是清晰地把真相表露出来。着名的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楼盘,据报道,其销售累计合同均价为每平方米14297元的楼盘,地价仅为604元/平方米,仅占到目前房价的4.2%,即使加上建筑成本,开发商所获利润也是以倍计算的。近日又有媒体披露,销售价格在8000-9000元/平方米的恒大御景半岛,楼面地价不过450元/平方米。开发商总是喜欢把过去低价拿的地,"折算"成现在的高地价核算成本,给人一种房地产开发企业微利的印象,这种移花接木之术实在太蹩脚了点。

  那么,这些年来,民众为高房价,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暴利(前者卖房后者卖地)付出了多大代价呢?2000年至今,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10万亿元!比两个4万亿救市计划还要多。倘若这些资金不被既得利益集团掠夺,中国的内需何以长期萎靡不振?

  可想而知,当这些巨额利润集中在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手中的时候,对民众购买力的蚕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内需屡拉不起,中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也与此有关。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的拉动和中国消费能力的下降。

  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住房是一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住房都是与政府的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的。政府必须建造足够多的保障性住房,减轻民众的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平抑房价。

  而在中国,政府作为土地的唯一供应者,享受着高度垄断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开发商作为住房的垄断性供应者,操控着房价的运行。因此,中国的住房市场是高度垄断下的畸形的机制,房价根本没有任何市场调节的土壤或者条件。那些极端的市场主义者或者因一点蝇头小利被收买了的论者,拼命鼓吹的商品房市场化成果和所谓取消经济适用房的论调,有意或无意中当了既得利益集团残害民众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根基的帮凶!

  像中国这样,在房地产供应体系中,开发商一手遮天的情况,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在发达国家,开发商供应住房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中所占比例,一般都在25%左右,而保障性住房或者带有保障性特征的住房,则占比非常高。比如,美国含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占了整个住房供应体系的80%(此数据引自马光远博士的研究)。再比如,新加坡政府规定,占住户总数3%的富人由开发商提供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让金,入住后收取高额物业税,而对占住户总数80%的中低收入者提供由政府控制户型和房价的房屋。同时,对占住户总数8.5%的困难户供应由政府补贴的60-70平方米的房屋,对占住户总数8.5%的特困户租给42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每月仅收十几新元房租。新加坡设计的这种住房体系,既很好地解决了国民的住房问题,也能有效避免房价的失控——其实,在这种大背景下,商品房的涨跌已经无关大局。

  房价领先实体经济,在快速高涨声中复苏,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我们至今未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民众的收入增长缓慢,加之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受到制约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心理去买房,其实是在快速消耗仅有的存量财富,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对房价构成推动力,但长远呢?

  而且,许多炒房者买房既不是为了自住,也不是为了出租房屋,而是为了赚取差价,一旦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淡薄下去,而对房价即将深幅调整的预期上升,这些作为投机品存在的住房,就会被人汹涌地抛向市场,从而,使房价走向另一个极端。

  房价高涨,成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及腐败官员的盛宴,他们欢天喜地地豪饮着人民的鲜血。开发商这个最著名的皮包商群体,这个整天游手好闲的群体,在这场赤裸裸的掠夺者,大获全胜,并成为这个社会的富者、尊者。财富分配机制的畸形与可耻,已经沦丧若此。我想问的是,一味沉浸在推高房价所营造的血腥的掠夺氛围中不能自拔,将把这个民族引向何处?高房价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必然造成羁绊,而这种羁绊在当下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信贷资金的汹涌注入,为房价制造了一个新的泡沫,一旦泡沫破灭,中国的房价又将走向何方?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关部门至少应该多关注一下。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