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在情人节那天,我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喜欢韩寒,第一个理由,他长得特别漂亮,特别帅。过去,敢于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往往是社会的底层,权利最贫困者,这些"反抗者"都被某些知识精英鉴定为"99%的精神病"。自从梁文道和韩寒的加入,我一直为此欢呼。看!"反抗者"中不仅仅是那些"神神叨叨"的人,也有梁文道和韩寒这些帅哥。梁文道会制作节目,韩寒会玩,我就更喜欢他们了,因为他们不是神神叨叨者。

  喜欢韩寒,第二个理由,他读书不多。读书不多,也敢于出来说话,那些自命"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的读书人,请你住嘴,正因为你读书多,知识多,不出来说话,才轮到韩寒这些"没有知识"的人出来说话。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你的博士导师吧,诚然,恐怕你培养出二十个师的博士,也抵不上一个韩寒。

  喜欢韩寒,第三个理由,他是中国新闻自由的标杆人物,他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在言论自由层面上,他的言论有否损害他人,若有,出来"打假"的人应该是权益受损害者;在司法层面上,他的作品有否剽窃,若有,出来"打假"的人应该是被剽窃者。

  提供德国保障充分的和可靠的新闻信息来源的相关法律,希望对"打假者"有些帮助。

  德国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53StPO)及383条(383ZPO)分别规定:报社、杂志的编辑人员,可以如同律师、医师及神职人员等,拥有"拒绝提供资讯来源"的拒绝作证权,以及不得扣押涉及上述资讯来源的文件之权利。这两条被认为是保障新闻信息来源秘密的"守护神条款"。保障新闻自由的第一步便是要保障"新闻信息来源自由"。因为提供信息者会"信赖"媒体不会泄露信息来源才敢提供资讯,所以,"编辑秘密"正是使媒体有机会提供社会大众发现真象的机会。这种新闻信息来源秘密的保障,才是防止一个民主社会不会沦入专制、独裁的最好方式。

  诚然,德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标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毕竟,记者无疆界组织给出的2011年全球新闻自由度排名:德国才第16位(中国倒数第六,第174名),芬兰(1)、挪威(2)和荷兰(4)仍然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爱沙尼亚首次进入前三名(2010年名列第9)。

  如此喜欢韩寒,我还可以举出上万个理由。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远山:中国房价能回归理性吗

  中国房价能回归理性吗?该命题近乎是个伪命题,原因就在于"理性"二字。

  这个"理性"应作何解释?若按国际惯例,房价与收入比在3至6倍间为合理区域的话,那么中国房价不可能回归理性。以笔者收入来说,笔者月收入五千元,扣除所有资费以及生活必须费用,能够积攒买房钱所剩无几。即使不吃不喝,年收入才6万元,现在买一套70平米的房子在笔者居住的城市需要八九十万,笔者实在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大概需要20多年才能买一套70平米的房子;若是政府高官嘴上一说,或者出台一纸仅政府有解释权的红头文件的话,那么中国房价便随时回归理性。但笔者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该"理性"极有可能以政府公告天下方式画上句号。

  然而政府对房价调控两年了,效果却不尽人意,成交量虽然萎靡,但房价降幅一直不大。因此政府不敢放松调控措施,并一再呼吁房价要回归理性。那么中国房价真能回归理性吗?笔者以为:"很难,几乎不能。"为何如此判断,理由如下:

  一、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情结很难挥之而去

  所谓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它属于预算外收入,也叫第二财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主要依靠增量土地来创造财政收入,既通过卖地来满足财政需求。全国很多地方,土地财政既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称,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以及城市扩张所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60%以上。在土地财政上,地方政府最常见的做法是,大量整合土地,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土地以招、拍、挂方式转让使用权,为此一转手土地价格会立刻翻上几番。

  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土地财政依赖严重的是中部不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区域尚未形成产业支撑的开发区,一些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地区要发展经济,地方政府必然要把土地财政收入纳入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土地财政的形成与我国土地出让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允许土地通过买断方式使用几十年,这为地方政府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埋下祸根,任内官员根本不顾下任官员如何为其补缺堵漏,官员们只顾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手中不差钱,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做大GDP,以求扬名国内乃至国际。这种以不断抬高地价的方式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必然祸及房价,中国房价如此之高,巨额地价在其中一直扮演急先锋的角色,高地价拉抬了高房价。地产大亨任志强曾在微博里炮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一语道破了中国高房价的直接源头就是
高地价,据有关部门测算,高地价以及政府各种税费总和已占房价一半以上,这一观点在业内已达共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情结如此强烈,跟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分配比例不科学密切相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只能觊觎土地财政政策。

  二、 房地产容易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中国房价很难回归理性,与房地产行业容易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息息相关。中国地方官员喜欢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又与中国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因为中国各级官员不是直接民选,实际是从领导内定的候选人产生。因此他们没有必要也不会对人民负责,众所周知,中国官员的选举程序很不透明,极易暗箱操作,卖官鬻爵的案例俯拾皆是,已不是国家机密,大众在互联网搜索引擎很容易搜索相关负面报道及案例。表面上人人举手,投票选举,场面很热闹,似乎很民主,其实谁都心知肚明,候选人早已内定,举手也好,投票也罢,只能从内定候选人中选举,即使个把零星非内定人员得了几票,可以忽略不计,因其成不了气候,最终还是内定人员才能走上领导岗位。因此中国各级官员不怕老百姓,只怕领导,因为领导能够左右他们的
政治生命、政治前途,所以他们必须千方百计讨好领导,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做一些能吸引领导眼球,引起领导关注的政绩。而房地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它的建设速度与规模能够吸引领导眼球,从而为自己争取领导赏识,仕途升迁铺路搭桥,更上一层楼。于是地方官员便竞相大搞房地产,比着建大广场,比着建摩天大楼,比着建豪华楼堂馆所,比着做大城市规模,把又多又高的钢筋水泥变成一片片崭新的、崛起的大城市。如此以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发不可收,从客观上催生了房地产畸形发展,畸形发展的房地产又吹起了高房价的泡沫,如此恶性循环,生生不息。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高房价,又怎能回归理性呢。

  三、 房地产能够使腐败官员一夜暴富梦想成真

  在中国,房地产业除了能够帮各级官员打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性功能,为此各级官员乐此不疲爱上了房地产。那就是房地产能够在短时期内帮助官员们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

  在中国,什么行业最容易出事,最容易产生腐败,最容易揪出贪婪的黑心蛀虫?毫无疑问,房地产首当其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这与中国的政治体制与高度垄断的制度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虽然一直在喊政企分家,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始终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政企分家,因此政企分家在一些领域不免流于形式,往往说一套,做一套。由于没有真正从制度上、体制上解决问题,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疲于应付,结果让腐败分子乱中取利,中饱私囊,大大损害了国家利益,侵吞了纳税人的血汗。下面举几个栽在房地产的腐败官员的典型案例足以说明问题。

  据有关媒体披露,自2007年以来,至少有20多名省、市级高官因涉嫌房地产腐败案落马。前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利用职务之便,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受让项目股权、承建工程、结算工程款、解决亲属就业等事项上谋取利益,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98亿余元。被依法判处死刑;原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陶校兴在2004年至2008年间,分别收受多人贿赂,合计人民币1045万元。让人咂舌的是,在其名下竟然拥有29套高级别墅,贪污受贿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前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以分管城建、规划、房地产开发工作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贿赂人民币10857万元、港币5万元、美元4000元。被依法判处死刑;前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在1999年至2007年期间,利用担任中石化副
总经理、总经理和中石化股份副董事长、董事长的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承揽工程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9573亿余元。据悉陈同海1.95亿元巨额受贿共有5笔,其中最大一笔即高达1.6亿元。第二笔受贿金额1000万元,其余三笔受贿金额共计2563万元。这样的纪录,连已被处以极刑的成克杰也望其项背。

  笔者实在不愿再罗列下去了,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上网自行搜索。正像笔者面前所说,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固然可恨、可杀,但是如果不从体制上、制度上加以杜绝的话,贪官污吏会前赴后继,会像野火烧过的荒草一样生生不息地燎原开去。本文不是探讨如何惩治贪官问题,笔者只想说明一点,中国房地产在与贪官污吏相勾结的情况下畸形发展,房价根本不可能回归理性。

  四、 中国人口众多有力支撑房地产的刚性需求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21%.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全国各地竞相实现城镇化,这些都是房地产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这方面,中国的确具有自己的特色,也许这才是中国真正的特色。人口众多,要城镇化,因此人们对房屋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恐怕求大于供的局面不会有所缓解。尤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赚钱买房置地的传统情结。中国人不喜欢租房住,似乎租房没有安全感,像一片飘零的树叶没有根基,中国人不喜欢这种感觉,从骨子里人人都想有一个从法律意义上说属于自己的安乐窝。尽管可悲的是,当代中国人没法有一套严格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产权房屋,因为国家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因此在国有土地上建房,虽然地面上建筑物具有所有权性质,但建筑物下的土地是国家所有,建筑�‰
�所有人只有建土地使用权。因此在当代中国,购买房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这与世界其他国家有本质区别。在西方国家,公民一旦取得房屋所有权,可以世代相传,永远属于自己家族,受法律严格保护,神圣不可侵犯。

  但是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的最基本要素衣、食、住、行,显然居住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所有权也好,使用权也罢,甚至不清不楚的房产权属问题也阻挡不了中国人渴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在这样一种强烈的民族传统情结中,中国、中国人需要房屋,中国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屋。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也许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成为主流,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房价降下来,回归理性,又有多大现实性呢?至少从近几年看,房价回归理性的可能性不大。尽管谁都想买一套属于自己的物美价廉的房产,但那只是梦想,不是现实。

  2012年2月20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施卫江:以公正看待女权

  ——与夏明教授商榷中国妇女权利

  友人夏明教授最近赠送我一本他的新著《政治维纳斯》,我为学者夏明的博学和正义所感动。不过,在赞赏友人学问高深的同时,我也看出我与夏明教授在某些观点和思路上的分歧,我在此只是想谈论我自己的感想。我对于中国的男女平等和权利问题作过一些思考和研究,也写过一些文字,还算有点发言权吧。为此,在我阅读了《政治维纳斯》一书中的"硬国家,软肩头",这个重点谈论中国女权问题的章节之后,我列举自己的观点如下:

  1) 所谓中国的传统"男尊女卑",只是一种廉价庸常的说法,并非表明作为中国的男和女在整体上,有多么大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其一是因为,空洞地谈论男人与女人,前边不加任何的限定词,那么就应该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整体的两性比较具有多大的客观性呢?我以为,在男女两性关系问题上,人类似乎永远存在着有偏向性的感情关注,用作于两性关系,常常会使得人们的认识致偏致谬。我权将这种认识偏向称之为"怜女假相"。(参阅拙笔:《怜女假相及其与中国妇女解放》

  2) 既然中国的男女平等问题广泛被议论,那么我们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去考量一番。其实,它表明了一种符号政治,展示开来,只是表示权力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其实是一种语言霸权而已。譬如,有一部分人群欲控制住另一部分人群,政治符号就展示了它的功能。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为此我们尽力需要将特定的语言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去做出全面的评估,十分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分析语言的"在场"状态。(参阅拙笔:《论狮子性社会的男女平等问题》以及《白领择偶难的深层剖析——转型期社会异化现象批判》)

  3) 我很早就发现,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广泛地存在着"女性得势"现象,女人普遍对于现存政权及其相关制度、文化和习俗表现出大力的拥护和高度的热忱。在中国尤为明显,而在中国又以上海最为显然。为什么呢?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大有干系。盖因马克思主义以其低贱性取向捧物质主义为圭臬,从而极力遏制住精神性事物的高贵性。因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性劳作大多是依靠男人来从事来展开,这样,男人就会受遏制多多。而在现代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相叠加,本土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质进一步扼杀男人的特质。易中天在《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中说,"当"乾纲独断"的皇帝把天下臣民都女性化了时,他自己是否还能保住男性特征。"这种阴性特质又在社会主义的新上海进一步得到了施展和发扬。(参阅拙笔:《上海å
��展的人文制约》)难怪上海这地方曾经一度发展成为极左势力的堡垒。

  4) 剧作家沙叶新创作了话剧《寻找男子汉》,讲述了中国政治生活中更真实更本质的情景:中国的男子汉大大地缺失了,绝非如夏明所说的,简单而纯粹地,在于中国女人有多大的不幸的问题。(参阅拙笔:《上海人与外地人如何实现和解》)

  5) 中国的"性政治"是典型的"狮子型"社会问题。(参阅拙笔:《论狮子型社会的男女平等问题》)所谓"狮子型"社会,就是少数男人高高在上,而绝大多数男人被压制在社会下层,总体地位反而不如大多数女人,犹如狮子社会是以雌性狮子为主体,尽管只有一个成年雄性狮子为大王,绝非如夏明所天真地认识的:社会高层中妇女名额少(女性在人大中的比率只占20%左右,就粗糙下结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低下。)据我的观察,至少在上海,国营官营的企事业单位地,中下层领导干部中,女性总是占据着大多数的比率。甚至在上海的外资企业中都是如此,中下层管理人员、白领中,女性占据着过半数的比率。尽管"天花板顶部"为大多数男人所占据。

  6) 我在上海生存有四十多年,目睹和体验了太多的上海滩上女人之癫狂,她们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就如狮王殿下的母狮,好生了得。在上海,如此特质的女人被称为"咋巴",我曾对这一"咋巴"群体描绘出其头像和谱系(参阅拙笔《上海人形象被丑化是反文化建设的恶果》)试想:生存在"她者"的癫狂境遇中,普通男人还有什么尊严可言?还有意义凭空谈论妇女的权利吗?我为了保持我一个男人知识分子应有的骨气,我选择了离开上海,来到周边的小城市昆山定居,后来,我又为了寻求更大、更彻底的自由,我干脆投奔自由,于2010年2月24日,来到了著名的自由城市美国纽约,就是在这一天,《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长文报道:《上海人3.0:被"妖魔化"的上海人》,此文中,三位作者引用了我的一段精彩文字:有关上海滩
上"咋巴女人"的论述。同时,该又引用了一段我为此深挖根源的文字:把上海称作"党性教化的重镇","据老年上海人的回忆,六、七十年代各行各业的单位里、甚至街道里弄,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政治学习被安排得极满极多,那时候谁有胆量来谈论什么建设本地特色的'海派'文化?"大概三位作者认为这段文字太精彩了,这话(大概)应该是出自于著名的文人学者的吧,于是作者就张冠李戴地将我的文字硬是说成是"易中天"所认为的!(参阅拙笔《上海人形象被丑化是反文化建设的恶果》)

  7) 对于精神性事物的压制和杀戮,同样性质和级别,男人和女人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即使在生存在同一屋檐下,男人和女人的压抑和痛苦是大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说,(总体上)中国的男人活得比女人更累更苦。好比有二个人:一个活泼好动,另一个文静寡言,现在有一种强权将二个人全都捆绑起来,同样关在铁屋内,不准乱说不许乱动,那么前者所受的压抑和痛苦必定远甚于后者。(参阅拙笔:《"剩女"现象的社会批判》)

  8) 妇女经济地位相对低下,大都可以通过婚姻的方式来整合来消融的,这原本是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约定俗成的,正如成年妇女平均身高低于成年男人一样,这并非表明有什么公正意义上的不平等。可是在"怜女假相"的偏见下,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这里有什么不公正的地方。再说,妇女的生育本是"天命"——自我价值实现的单一性别的取向,先天在握,男人不与之竞争。换言之,妇女完成了生育使命,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占据了很大部分。为此,男女之间的自我价值实现,不能单单以社会性的实践价值的完成状况来评估。可是在夏明的文字中不顾及此。

  9) 对于计划生育的偏见。中共现今明确用事实来否定"一胎化"的说法。反观,西方人愚蠢的多,还是纠葛于中共的"一胎化",无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更糟糕的是,西方却是搬起石头在砸自己的脚。(参阅拙笔:《恐怖主义猖獗的伦理学反省·(四)生殖节制否定》)

  10)妓女的存在丝毫不表明妇女地位的低下,(参阅拙笔:《试论妓女对于人们情爱的激励》)只能说,使得男人之间拉开了距离,一部分有钱男人多多地获得了性资源,而另有一大批男人却失去了性资源。进而,性和皮肉的交易使得一部分男人的一部分钱财转移到了妓女手中,其实质是缩短了男女整体之间的经济差距,而不是如夏明所说的,妇女地位低下的症状。

  11)妇女权利是整个人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单独抽离了人权这个大框架来抽象地论述。男权和女权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动互牵的联系。整部人类进步的历史表明了,人权所能获得的实质性进步极大地是由男人来完成的,而非女人,也就是说,男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甚至高于女权。"杀鸡取卵"的做法,用女权来遏制男权,这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比较流行(参阅拙笔:《"三八节"女犯减刑质疑社会公正》),其手段只能起到遏制住社会进步的目的,最终既扼杀了男人权利也扼杀了女人权利,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而夏明却不予以关注。

  我以为,中国的民主事业是一项非常艰巨繁重的精神性劳作,它的理论和实践的确立需要有经得起社会历史检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我们需要多做些细致透彻的思想认识工作,本文所做的努力,目的在此。

  注释:我的所有的"拙笔"文字,在网络上都可以用搜索工具寻找到。

  施卫江  草草写于 美国纽约

  2012 年3月20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纪念韩作假君


  创意托梦/鲁迅先生

  代笔人/欧阳贝丹

  善意小贴士:韩憨代笔门史上最绝伦的文字,不读就亏大了。为鲁迅先生代笔之作,幸勿对号。且整个阅读过程禁笑,笑出皱纹小女子赔不起你昂贵的青春。

  缘起:

  今有青年作家韩憨,出天才门,小小年纪,仙人托梦,得“不学有术派”秘技,不下笔即有神,不读书即学富五赛车,不钻仙人洞即悟文化道,大作源源不绝,无须动笔即可自动出版,畅销无极限。哦耶。

  因其异能,被万民拥戴,威望超当今圣上,下笔绝非“胡说”,亦绝非“温言软语”,开腔定然铿锵,博如中天,配以丹青妙13,乃是“千面假说王子”——酷毙了。人送外号“韩假子”,位尊超“韩非子”。

  他甚至也超太圣上,要是从此着墨,写一本传记,可命名为《中国改变了他》,因如此神技在手,常自称是全中国最聪明的人,被代写中国最纯粹之文学——那个销量啊,真是纯粹。因之一跃而登龙美大帝国《傻呆周刊》封面,被尊为当代鲁迅——我差点听成鲁肃,哦耶,那是三国时期的,野史记载,乃�嗦的兄弟,有一箭射中天先生的考证,此处细节请参看CC特V大酱堂,不赘。

  合该出事,天降英才怎能在人间做逍遥子。忽一日,一阵蓝光闪过,疑似有SBO——据考证,比UFO高一个次元,小女子不知何所。不过,明显的现象是:留下一个麦田圈。好事者战战兢兢驶方舟以入,欲一探究竟,被污言秽语恶骂偷窥踢出。

  外星来客竟如此辱我百瓦亮光头,辱我脐下一更针,岂有此理,遂激发民愤。

  许是命中犯真相煞,忽忽悠悠一阵子之后,追问真相者众。奇怪的是,又一阵小破风吹过之后一切恢复正常,大作家突然像H2O一样消失了,水分子,消失在宇宙中,要找回来是多么的困难。

  有单眼视力超一点五者,趁机发言:看见天才驾驶一辆马日勒牌黄包车——是哪国品牌,望在线粉丝查阅相告。前面有金猪作拉雪橇状,晃晃悠悠的飞天了。

  众愕然,尽不信。

  举国怅惋,天才飞天,归处破朔迷离。小女子午休时忽遭托梦。原来是鲁迅先生,教导曰:他既号称当代的我,特烦劳小贝丹为我代一笔,单写一篇文字,他不见了,有如我不见了,悲肾。

  于是,沐浴净身,心无旁骛,开始坐下来代先生比划。

  先生交代:我以前曾有名篇《记念刘和珍君》存世,韩憨既被称为当代的我,即为假身,最近又架马车消失,即便是我也得纪念。他姓韩,又是作家,又是我的假身,这正应了三条腿的蛤蟆难找的百年吉兆,真三位一体啊。小贝丹就依例将此篇取名为《纪念韩作假君》可也,新旧对照,珠联璧合,天上人间。

  尚需记住,韩作家与其父韩人君皆用韩憨之名刊布大作,二者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停,这个词先斟酌一下,不能说东西,他们不是东西;不过,这个也不能说不是东西,我现在还没有想好应该是什么东西,写完再来修改吧。先不管这个。不过,这纪念文字,当表达同时纪念二人之深意。

  再者,此文尚且要适合收入语文课本,适合考试,测量一下更多的天才他丫的——先生,不许粗话,小女子不记录的。要不,就告诉原作者将此言删除。先生于是默然。

  贝丹尊嘱,怎敢耽延,遂下笔如先生附体,不消一个时辰,美文完就。

  拜阅,不敢相信是自己写的,其中很多段落写的虽然是自己的事,再次读来却如初读之陌生,整个过程几乎全部“我忘了”,真乃先生神授也。

  先生乃横眉冷眼嘱读者诸君:全部,一律,统统的,八格牙路(先生也到过东瀛游学,托梦居然冒出这一句了,幸好这个小女子懂。)……每一个文字,包括代笔写下的标点,皆可能非鲁迅,也非小贝丹创作,且以虚构加现实,逻辑与奇迹一体的思维方式看待阅读之。对号入库,自寻死路。文责不负。

  一

  地球时间二十一世纪公元2012年1月15日,就是网民@麦田圈发布《人造韩憨》第一篇文章,拉开一个天才作假代笔序幕的那一天,我独自在互联网上闲逛,看到这篇文章,就自言自语说:小女子是否应该对这个话题说点什么呢?仔细想了想,一点意思没有,不想掺和。可内在的良知踢了我的心脏几脚:你还是写一点吧,你不是一直痛恨那些作假、欺骗、丢魂弃魄的无耻文人和小人得道的狂放姿态吗?

  这是我很清楚的,凡我所阅读的文字,大概因为比较挑剔的缘故,寻找一直就不容易,即便书店里也相当寥落。然而在这样的挑剔中,我还是毅然抛下成见,决定夜读韩憨大作了,于是就在互联网上用搜狗搜他。才读了几篇,我就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然而这与韩憨竟然毫不相干。但在造神的文化圈,却真的不能不说几句,虽然说了也可能白说。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文化尊严和良知,那可能会唤醒几个,得到些许安慰,但是,现在,恐怕也只能是摆明一下自己的态度而已。

  可是我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只觉得所读的并非韩憨那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的心声。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带笔者、策划者、包装设计者、阴谋作弊者的影子,围绕在一个本来应该纯良的孩子周围,围绕在那些似是而非的书周围,使我毅然在心头做出判断,这哪里是韩憨那个孩子的心境和语言?长歌当哭,是必在一切真相厘清之后的。但是,现在,《梦魇》杂志社和韩人君先生等所谓为家庭培养天才,为国家选拔人才,而将一切既定的平等规则视之无物的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作为,尤使我悲哀。红颜变色,小女子也不由得出离愤怒了。我将参与进来揭露这消弭公正、扼杀良知的黑暗文坛和文化圈。以我锋利的笔墨来刺激这魔鬼的领地,使它们的丑态在阳光下亮相,顺便将我写的文字,作为对衰朽文化圈最后的火把烧了它,用这场涤荡救出几只或许可以做未来文种的凤凰来。

  二

  真的文人,敢于直面严酷的挑战,敢于正视全社会的质疑。这是怎样的勇敢者和伟大者?然而造化又常常被阴谋家设计,以十三年时间的流逝,来掩盖真相,亵渎文坛,仅使创造出一个结结巴巴、颠三倒四、不学无术的所谓天才。在这黑色幽默、红色幽默和黄色幽默交织的无奈中,给众多盲眼的假公鸡和狂粉聚会狂欢,偷生嬉戏,维系着那个摇摇欲坠的文坛店招。我知道,这样的世界就要到尽头了。

  我们还在这样的酱缸圈子里浸泡着;在阅读韩憨书籍的那刻我就已经觉得有站出来与公众一起温习一下常识的必要了。离开“曹文宣”教授发表最早的质疑序言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说出皇帝不穿衣裳的小孩子也该来了罢,我真有开通自己的微博说几句平和理性的话的必要了。

  三

  参与整个包装谋划的骗子中,韩憨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受害者云,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看完了他的各种视屏采访和博客狂言以后,我却觉得有些踌躇起来,我应该向他“演员做久了就不认识自己真身”的那份装模作样表示我的鄙视和不屑。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受害者,是一个被绑架以后爱上绑匪的可怜的文坛痞子。

  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是他登上《傻呆周刊》封面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是博客点击过亿的响当当的公鸡——仅有极少数人知道,那火红的鸡冠是纸糊的,据说那以前很多崇拜者没日没夜在电脑前刷屏投票,要么等着那位天才在博客里亲自的,不是代笔的,用搜狗输入法打下一个标点,于是全民抢沙发,狂欢像伏地魔的帝国。

  我看了几期《傻呆周刊》的封面,的确有一个就是他,我不认识。直到博客文章“韩三篇”出来,小女子素来也喜欢点民主自由之类的话题,为了冒充文艺男,加之又与所学专业有关,就瞟了几眼。我也不太在意。

  直到麦田圈的文章将这个黑幕的一角掀开,似乎在对我说:看,就是他,那是个驰骋文坛13年的骗子,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他父亲和一些利益团体代(单)写的。我就认真看了很多微博里转发的视频,还把他的书籍一本本从百度上下载下来拜读。其时我才将姓名,作品和人的实体联系起来,心中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被认同为上亿点击量,登上《傻呆周刊》封面的公鸡无论如何,总该讲得清楚话,熟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观点,总该有些内涵和文气的,但他总是装13——哎,这句最不鲁迅了,抱歉,我不让先生看到了。态度虽然看似温和,却语言不通,顾左右而言他,对文学常识几近白痴。待到大量质疑出来以后,就不敢露面了,只是偷偷的假借他代爹韩人均的微博,去给现今全世界可能还会被他蒙蔽的各界各色人等发私信。再后来,又出现在一家台湾媒体的音频访谈里,完全搞不清自己作品的写作出版顺序,似乎下决心要将愚蠢展示到底。

  他的态度依然很谦和,媒体也不断帮忙说善良的假话,可是,事情似乎越来越糟糕,真相越来越逼近。往日抵死相挺的狐朋狗友也脚上涂了油,骑墙起来。曾经的哥们慢慢也以“这是小事”为由退避三舍,大多说熊胆去了。在熊堆里,起码一下子让别人看不出态度,熊着呢。

  或许,到这时候了,还在寄希望与天才和奇迹的保佑,没有半点悔罪之心,每思及此,小女子潸然泣下,他的那个虚荣狡诈的代爹害了他啊,将自己的文学梦做到无知无识的孩子身上,偏偏孩子不争气,终身大志只在飞驰的赛车上左拥右抱,哪有兴致读《红楼梦》呢,人家只想亲自到“红楼”里结识赖昌星。

  此后,我就不想再相信文坛和天才了。总之,这种人,你不将他放到正义的天平上,还真不知道自己斤两呢。我突然的也就有了理想,哪天,想在现实里上演一场曹冲称象。

  四

  我在2月6日晚上,终于注册了新浪微博,想表达我自注意到韩憨事件以后一系列的想法和思考。并贴出了一些小文章,过了几天,喜讯传来,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表示对理性质疑的支持和相挺。我表示,尽量做质疑者中最清醒、理性的一只键盘和一个鼠标——当然,这个目标何其难,我也有情绪啊,何况看到那些伪劣的变脸。我向来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文化圈,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有陈家村的堂堂作家弄到要存盘告密重新开张文字狱的卑劣地步。逐渐开放了一点的网络平台不过让人们茶余饭后,读书看电视的间歇吐吐槽,发发牢骚啊,何至于就要向皇上密告,至于搞更严厉的实名制,血型登记制,指纹验证制呢,甚至尿检制呢?至于吗?

  然而即日两会——至今不知道两会的意思,有人说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贝丹也没有搞会,先生没有解释——传来“修法”(还是“羞法?”仅记先生梦启的读音,没有完全弄懂。贝丹注,以示负责。)的争论,就有点害怕了,原来,秘密失踪是有可能合法的啊。还有一点,难道大作家韩憨也秘密失踪了吗?大家千质疑,万等待,期待他出来走两步,怎么就不见呢?这是为什么呢?我问翠花也不懂。海燕也不知道,难啊。查询了一下,两会伪员名单中好像也没有他啊。

  还有一点,新狼网上居然就多出一个@韩憨V来,还继续使用着沉默权,观众就上百万,阻塞了光缆大街,喜欢看戏的人真多啊。

  这简直岂有此理,简直是笑话,因为质疑了这么久,痴迷,疯癫的粉子还是那么多,一地鸡毛,满天狼烟。

  如果我是武则天,杀无赦。

  可惜,不是。

  哪家欧阳骑司马,何处令狐不独孤?

  接着媒体就接到限令,韩憨事件传统报刊不得参与,说这是庸众的闹剧,不属于主旋律。当然不,这只是猪旋律。

  接着就有南稀饭冲破限令,刊发天才大作《差神韩憨》,惜乎印刷用油墨里放了超量的汰渍浓缩洗衣液。为天才的黑天鹅洗白,未曾想,实在太有才,有如李太白,产品质量太过硬,反而将整个人都洗不见了。

  男隐之影,一洗不见。

  韩公鸡,公鸡中的隐形战斗机。哦耶。

  假象,已使我目不忍睹;狡辩,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文坛之所以沉默无声或者不顾真相、不管常识、拼死相挺的理由了。不过就是利益共同,阴谋一起,肚子里有内急,话多了也怕将自己那份挤压出来啊。臭啊!

  质疑啊,质疑。不在质疑中呈现真相,至少在质疑中唤醒更多痴迷者丧失的良知。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他,韩憨,是亲自到法庭递交起诉书的,他像站在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庄严宣告:“我希望我会胜诉,我相信我能胜诉,我期待我将胜诉……”诉状里面这个排比加递进的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如虹,惊魂裂帛。有如猛虎扑羊,猴子捞月亮,一般人听到非死即伤。起诉,求助于法律而已,稍有常识者,谁会走这种证明自己的途径。他竟去了。后来听说撤诉了,悄悄将起诉书拿回来的,说是修改,完善,这一次代笔应该名正言顺,律师的职责嘛。可是,同去的律师竟没有好好分析一下吗?想打赢官司,结果突然撤诉,想必是自己悄悄看了网友的分析,也想明白了,那些手抄稿做不了不代(单)写的证据,这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作家的头衔是由大法官授予的。

  支持者也想看热闹,鼓噪,帖子从微博发出,遇到反驳,立仆。另一些作家冒出头来,聒噪几句,也像打僵尸游戏砸罐子那一场一样很快就眼冒金星了,也立仆。韩憨只是不说话,自以为不说话这事终归会过去,于是就,就,就不见了,不行么?咱知名公鸡,不叫唤就不叫唤,当然,这是公鸡的权利。我维护。

  视频里始终憨憨的韩憨确实是不见了,这是真的,有他自己不再更新的博客和一言不发的微博为证;愚蠢至于只能自比如猪的聪明人陆建筑先生也躲起来了,有他自己自关禁闭禁言的微博为证;只有一样盲目而伪善的“一箭射中天”君还在博客上呻吟。当这些各种各样的文化圈臭脚在人类文明的圈子里踢着中国式的足球,嗑药写着《愚民瞎想》,深夜借酒狂欢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漆黑赛过宇宙黑洞的“十三年目睹之怪现状”啊——“我佛山人著”之吴研人老师,你就跟阎王爷说说,还魂再写续集吧!哦耶。

  中国文人的作假造劣的伪绩,《梦魇》杂志蒙蔽百姓的误功,不幸全被这个不争气的天才作家韩憨揭穿了。

  但是那些圈子里自以为是的头却居然一个个还立得高高的,不自知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的八戒……

  看一眼,恍如恶梦,千古伤心。

  六

  时间缓缓流逝,世界不再太平。虽然,揭露几个作假的作家,在国人眼里是不算什么的,反正,中国好作家本来也不多。这种事,至多,不过供流浪的犀利哥在街头以流浪诗人的身份自言自语时消遣,或者给无脑子的狂粉几个骂娘的素材,再或者给那些自以为中国第一却从来不管民生的假知识粪子以“无聊”的口实。至于此事件更深的意义,小女子觉得思考者总是寥寥,不得已只能亲自代笔单写,连载几篇幼稚却负责任的文章。

  因为,表面看来,这不过就是一个“贾府里的焦大写了很多比林妹妹还有才情的诗歌”——其实后面的代笔者是宝钗姐姐,你真懂的——的现实荒诞剧,又有几人能看到这次无边落木里面的盎然春色。

  那些,其实说真的,韩憨之外的那些嘴脸更生动,更类似明清小说,宋元话本、更像东瀛浮世绘,还类似川剧变脸,让我在玩植物战僵尸游戏时不断想到那些脸。最怕“又有大批僵尸逼近”那句话。不过,要是没有僵尸了,游戏多么的落寞。

  哎,这真是:家家欧阳打僵尸,户户笙歌笑韩憨。

  人类的进步史,正是思想史。正如民主的到来,最开始不过是一些大胆的言论,一点求索真相和争取权益的决心。虽然,就是几句话,像上帝最开始做的那样: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开始的时候,几人能相信呢?更何况,这一次质疑求真不过在网上,区区网民而已。

  然而既然有了质疑了,就要不断深入。至少,也当揭开文化圈,作家圈,假公知圈的画皮。进而揭开打着文化的旗号,伤害文化的一群坏种,一片闹心。纵使黑幕太大,隐藏太深,随着时光的流逝,也会在逐渐明亮起来的民众心眼里长存质疑者不屈的身影。前前前前前前(此处省略23个前字)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文坛的。但这回却是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一是造假作弊者竟会这样的瞒天过海,精心策划,欺上瞒下长达十三年之久;一是一直号称良知的知识分子圈会如此为虎作伥,沆(韩)瀣一气,而且维护的说辞和借口低劣到不可有稍微的待见;一是狂粉素质的史前生物态,实在有辱这个号称伟大复兴中的国体门面。

  当然,也惊诧于质疑者勇于突破秘捕恶法、实名菜刀、合金锤子、谩骂榴弹炮、文坛铁布衫、名家防护网、公知玻璃墙、政策金钟罩、护脑紧箍咒、僵尸地雷阵和报刊绿坝、真理部长城的重重阻止的气概,精心精细,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虽然琐碎到可以对着一个标点符号姐姐发半天的呆气。对待憨憨语录到了夜半叫醒也倒背如流的地步。

  甚至,因为重重质疑,学院派、乡野派、文本派、考据派、CIA派、克格勃派、福尔摩斯派、野史派、青春派、续写派轮番上阵,俨然成就了一门当下最显赫的全民“韩(憨)学”,气势和发表的文章远远超过研究贾宝玉的成果,民心所向,贾宝玉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假作家呀——海燕哪,你说是不是?

  无论如何,这一份不将假皮揭开撕下,誓不为人的决心外面,依然是难能可贵的气定神闲。更值得称赞的是不惜被戴上“绿领巾”——被认为不是三好五好孩子。面对真相和真理的赤子之心,一旦爆发出来,除了可贵,更可敬。再次哦耶。

  我目睹极少数中国真公知的网上气势是始于周老虎事件那年,虽然是少数,下定决心的死磕,但看那干练坚决,铮铮誓言,百折不回的气概,是大部分名头更大的假公鸡所不及的。老虎算神马,假的就是假的,虽然是老虎屁股,还是摸了,终于让威风变成画皮——那画皮,就是一张画了老虎的画而已。

  至于这一回在质疑中互相“爱他”@,不断分享资料,交流原始证据,虽挨骂而不回嘴,虽挨踢而不还腿。虽看惯了装神的,却绝不弄鬼。只盯牢了整个事件的猫腻,虽然臭不可闻,依然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精神翻捡猫砂,则更足为中国未来更大的民主事业训练后备部队。虽然不断遭受阴谋、铁锤、毒誓和整蛊,众多到几乎使网络瘫痪,微博销户,连@今日朝鲜都趁机介入宣扬战争情绪的时候,还坚持着,难能可贵,小女子不能不假装有酒量而为这种清国家之邪气,再造民生之香氛的品行干杯(说明:此处加一个碰杯的微博表情,亲,别想灌醉我,你懂的。)

  倘要求总结一下这一次民主话语权发挥,终使虚假光环大凋零的意义,最大的一点,应该在此吧。

  坚信韩憨者尽管闭上眼睛相信——不要以为闭上眼睛就看不见,塞上耳朵就听不见;即便真的闭上了塞上了,做梦的时候,事实真相还是会在惊惧的瞬间泄露出来。依稀目睹自己在现实社会这面凸透镜里的企鹅样子。

  质疑者将继续向真相进发,有如向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进发,向更纯洁的文坛进发。

  脚步不停,路怎么可能中断?

  子曰:万一断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直到攻下虚假的魔法堡垒它丫的。有真的标准,就有质疑的参照;有质疑的精神,就有真相的王位。给我顶住了。实在顶不住,东进,目标,松江二中,《梦魇》杂志社,重走25000里,给我征。

  韩憨深挖洞,广积粮,或许期待风头过了,再次称霸。

  据称,有两眼视力加起来超过5.0者发现,亭林镇,有神出鬼没的赛车大侠,戴黑头套,行踪诡异,讲话像谜语,毫无连贯,类似于好莱坞大片里的外星悍匪。

  十年骗亿人,千里不留行。当然,这是金庸古龙式的古老故事。就不讲出来吓唬孩子了。

  不然,古龙先生会说:盗版。

  比如——

  这是一只手。

  右手。

  这是一只代过笔的手。

  为韩大作假带过笔的右手。

  一般不出手。

  出手,就是两千万加两千万……

  江湖上,始终流传着他们的故事。财宝哪里去了?总有人会成为淘宝迷,马云先生,请开放注册,为淘宝者开辟金光大道。

  斜刺里一定会不断杀出很多彪兵马。淘宝就像掏真相一样有趣。

  他们会用支付宝转账:亲,现在代笔都不用笔了,现在只要装笔,用的是鼠标和键盘。

  天哪,这代键盘的,代鼠标的……道才高了一尺,魔鬼已经独闯华山。

  看来,一场黑死病,鼠疫的更大范围的围控,不可避免。

  还好,自古华山一条路,不会剑术,却胆敢仗剑江湖,参与华山论剑的,注定是一条死路。

  时光永是流逝,世道并不太平。吵吵嚷嚷,几多逝者被吵醒,也要观战。

  蝴蝶飞梁祝,嫦娥戏吴刚。庄周不再梦蝶,整日想着这13年岁月里的千古谜案。

  李白重新出山,仗剑天涯,只为绕亭林镇,然后智取华山。

  这真是:威虎山上无猛虎,文化堆里藏假神。

  鲁迅先生也开始耐不住寂寞,请小贝丹重写此文。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没有看见他出来,只好单方面以为,这赫赫名声,半生诚信是被爱子不得法的代爹憨人君,和若干各怀鬼胎的文痞彻底害了,毁了。

  韩憨啊,你的悲剧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尽管这个悲剧像一个病毒,很多大脑还是会定期遭遇毁灭性的发作。

  屈子刚唱一出山鬼,此刻画外音:魂兮归来!

  且以此纪念韩作假君。

  (全文完,凡7886字)

  2012.3.9  写于日本

  补充说明:

  生活里真的韩寒少,假的憨憨多。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其实谁也说不清楚。

  就像那些被赞美的盛名,什么当代鲁迅云云,细看之下,其实难符。只是,这已经变成时代的修辞特征,随便一只鸟出来也称史上什么什么最……这一次为文化界揭皮,最大的意义不在于韩寒,说句实话,韩寒就是一个个体,作假世界里的一只鸟,算不了什么的。

  在某种意义上,小女子还同情韩寒,我相信,他十六七岁那几年,不会知道里面会有那么多的猫腻,那么多的问题,自己今天还会为那些无知的岁月里连自己也未必听懂的故事,如此痛苦的来承担。这是他的可怜。

  只是,世事就是这样,戏演久了,自己就不认识自己了。这是他的可恨和可悲。

  那么这件事意义何在?

  这篇小文字看似嬉笑怒骂,其实有很多我自己的思考。我想,任何人,花这么多宝贵的时间笑话韩寒都是不值得的。但是,为了一个大文化环境的逐渐净化,让总有一天会来到的民主社会做些沙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正每个人的心态,以便让自己配得上那个未来。不是这样的吗?

  那些不断露出来的各界“真我”是多么的精彩啊。注定会成为未来源源不绝的创作源泉。

  为了这个,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整篇文章都嬉笑了,这里严肃几句。

  谢谢一直以来关注和转发小女子妙文的网友。妙文者,有个网友帮我解释过:少女之文章也。

  网友@远舟子在第一篇连载发出来以后,即在评论中“为《纪念韩作假君》补漏:韩魅楞对千夫指,父兽尴为辱子牛。”这一联真好,谢谢,让小女子扎的稻草龙有了眼睛。


  欧阳贝丹

  2012.3.14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评“午夜惊魂”式的中央决定


  CCTV周二晚间新闻联播,收视率一定破纪录,令所有观众失望之后,于4个小时之后上演一场"午夜惊魂"。作家鲁直人对此新闻处理方式,提出严厉批评,质问中共高层屡屡产生恶性事件的根源与土壤何在?

  4月10日夜半11点,在王立军事件爆发两个多月、薄熙来倒掉几近一个月,中央终于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对外宣布了对薄熙来的处理决定。这么大的一个政治事件,放在午夜到来,不少人已经入睡了的新闻节目中播出,在中共新闻史上,恐怕只有文革,夜半三更传达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可比。有网友把这次的中央决定戏称为"午夜惊魂"。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能不让人评说。

  "谣言"成为预言

  两周前官方天天连篇累牍要清理、甚至用抓人封网的方式来杜绝的谣言、流言、杂音、噪音,其关键情节,却被中共中央自己的决定所证实了。也就是称薄熙来及其妻子谷开来与尼尔。海伍德之死的刑事案件。不仅如此,甚至连薄瓜瓜也涉嫌其中。所以,中央决定一经播出,网友大哗,谣言变成了现实,杂音变成了正音,造谣的敌对势力成了中央决定的预言家,这对中共当局的真是一个莫大的反讽,有人一句道破,谣言就是遥言,是遥遥领先之预言。由此可见,一个信息不透明、凡事暗箱操作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产生和制造谣言的滋生地。

  处置手法是对抗信息社会

  信息公开的途径依旧老套,难以让人信服。因为4月10日这一天,北京就像前几次一样暗中传言,今天要有重大新闻,到了下午快下班时间,忽然召开各机关单位副处级以上的党员干部紧急会议,传达中央关于薄熙来的决定。并且要求于夜里10点钟之前,传达到每一个副处级的干部,好让中共的中高层干部对夜里11点的新闻有一个精神准备。这种"先干部、后群众;先党内、后党外"的处置重大事件的手法,中共已经沿袭了几十年了,记得林彪一案如此,陈希同一案如此,陈良宇一案也是如,到了中国上下、妇孺老少早已经洞晓其奸的薄熙来一案,又是如此。

  在一个如新闻联播前天还在妄称"一点鼠标就能危及国家安全、破坏稳定"的信息化社会里,这样的处置模式与手法,不仅太老套、太过时,还能让普通人对新闻的真实度产生疑问、大打折扣。

  官评被无情耻笑

  人民日报"坚决拥护中共中央的正确决定"的评论员文章, 更是率由旧章、老套重弹的陈词滥调,前两任的政治局委员陈希同、陈良宇垮台后,就是这一套话语。

  10号深夜,有网友看了新闻后,就模仿人民日报评论员 "谣诼"一篇,居然与次日凌晨见报的正品真货相去无几。最可笑的,网友讽刺当局一向大言不惭的用语,与评论员的结论"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职位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内不允许有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殊党员,任何人都不能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竟然同出一辙。

  中央决定难以向人民交代

  最关键的,也是中共最高当局应当对人民交代的,这样的人与事,为什么在中共高层能一犯再犯,而且登峰造极,越演越烈?如果没有王立军美国的大使馆的惊天爆料,这样的人与事很有可能就不了了之地永远掩盖下来。这个政权到底有没有一个真正的监督机制?而中共高层屡屡产生这些恶性事件的根源与土壤又在哪里?你们天天喊着"五不搞",这也不让老百姓搞,那也不让老百姓搞,为什么你们自己就可以杀人越货地恣意乱搞?在"唱红打黑"和其他冠冕堂皇的口号之下,还隐藏和掩盖着多少黑幕与丑恶?

  对于这些,我们从中央决定中是听不到一点反思与深省的。他们所做的,只是把一块捂得不能再捂的政治腐肉给切割下来了,而整个机体,如果拒绝政治变革的话,还在继续腐烂、坏死!

  还有一个疑问,中央为什么称薄熙来之妻为"薄谷开来"?这种不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称呼,也应有个交代,难道其人已经放弃中国籍?

  作者: 鲁直人

  作者简介:鲁直人,北京作家,长期供职媒体,专注于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人物写作。在台湾出版有专集,在大陆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林洛:明朝灭亡的真相

  1.萨尔浒大战战略

  明朝与满清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萨尔浒大战。以兵力论。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而明朝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属国)兵二万。共二十万左右。明朝是攻势。(一说明军共为九万兵力)明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火器钢炮,军火锐利得多。清兵为一路。明军兵分四路,一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一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一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并有叶赫援军;一路由辽阳总兵刘□率领,并有朝鲜援军。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在指挥上,清兵统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明军的总统帅杨镐是文官,缺乏带兵经验,没有军事常识,虽然手下每一路的将领不乏经验丰富的军官,但是总体调度肯定有问题。就士兵的素质看。其时明军政事腐败,连带军政废弛,军队缺乏训练,
没有必要的军事准备。而且士兵来自各个地方,南方的士兵对北方寒冷气候不适应。清兵却是身经百战,军纪严明,在辽东作战,熟悉地形,适应气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清兵采取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主攻明军西路。

  西路军总兵官杜松,明军勇将,率军六万,是为明军主力。史书记载明清两军列阵交锋之时,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下令点起火把。这下明军在光而清军在暗,整个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主攻,代善和皇太极各统一旗在右翼侧攻。杜松的身中十八箭而死。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全军覆没。马林闻变,急守尚间崖(距萨尔浒山约二、四十里)。努尔哈赤挥军北进,大败马林兵。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既败杜松、马林之兵,努尔哈赤即统八旗返回赫图阿拉。当时刘□不知萨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报杜松已得胜深入,刘□遂直进赫图阿拉,走到阿布达里岗,遭到后金兵夹击,刘□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东路总兵官刘□,明朝骁将,曾打过缅甸、
倭寇,更率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大小数百战,威震海内)朝鲜兵大惊,不战而降。明经略杨镐闻知叁路兵败,急令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这一次战役,双方作战五日,后金大获全胜。萨尔浒之战的结果,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从此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萨尔浒战后不久,后金又连下开原、铁岭,并灭掉叶赫,兵锋直指辽沈。这场大战是清兴亡的关键,当时明朝国力强大,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人口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右。其时满清人口约为50、60万,士兵为十万左右。无论怎样计算,明朝的人口远胜满清。明朝可算是有近乎无限的补充能力,满清却是难以承受
一败。就战前条件权衡,未必能证明满清一定能够胜利。明军各路指挥官都还是有能力的。从后来的明清多次战争来看,明军问题主要在于士兵的战斗力,野战能力极差,而且士气低落。明清的兵力差距很大,当时明军士兵还没有畏惧"辫子军"的心理,取胜不是没有可能。而努尔哈赤能够以集中兵力,利用时间差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叁路明军交战。这种运动战中部队的快速行动速度、持续作战的战斗力,以及统帅高超的指挥能力,的确令人咂舌。明朝后期赖以克敌制胜的锐利火炮在这场战斗中派上用场。火炮固然威力大,攻击力强。但是致命缺点的是移动力差,如果一味依靠火炮,在野战中反而会拖累部队。这场明清第一次大战,暴露了明军一些问题。随着以后的战略的发展,明军这些问题越来越体现在战略决策上,从而导致明军�¸
�次又一次的失败。因为战争的原因,造成巨大的军事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袭击,两面作战。不过当时谁也不会料到满清将会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满清无论从哪方面说,根本没有灭亡明朝的实力,(事实上明朝也不是满清灭亡的),在军事实力上满清也缺乏统一中原的兵力。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一代雄主,以战略眼光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先天不足,没奢望满清能战胜明朝,只是努力想让明朝承认满清在山海关以北的统治地位,所以战略上一直很谨慎。满清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明朝招致灭亡,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满清取代明朝,是在明朝自身、李自成以及满清的合力下造成的。

  2.明朝皇帝战略

  努尔哈赤以13幅甲胄起家,到统一北方,野心勃勃。满清努尔哈赤有军事天赋,皇太极有政治天赋,多尔衮兼而有之。他们积极进取,都在小心翼翼地强大自己的实力,以前所未有的器量拉拢明朝的人才,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相反明朝的皇帝,行径却是匪夷所思,以常人不可想象的作为逐步毁灭自己的王朝。首先得从神宗说起。神宗年号万历。坐了四十八年的皇位。当时明朝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发展相当的不错,国家富强。可是要破坏一个国家,对皇帝来说易如反掌。神宗的所作所为简直不可理喻,可是明朝就是出了这么个皇帝,而且以后的几个皇帝都分别在自己的领域毫不逊色神宗。

  神宗懒。万历四十二年,首辅叶向高奏称:六部尚书中,现在只剩下一部有尚书了,全国的巡抚、巡按御史、各府州县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万历四十叁年十一月,御史翟凤羽中的奏章中说:皇上不见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神宗能够懒到这种地步,完全不理国是。大臣们的直言犯忌、乃至所有大臣都在骂皇帝了,也置之不理,以神宗的懒惰而言,很有可能是懒得连罚人也不想罚了。难以想象天下会有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皇帝。但事实上这样的皇帝竟然存在。对神宗而言自然谈不上什么战略了,想来再有本事的人在神宗面前也只能放弃努力。神宗的贪也是一绝。

  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囤积财产呢?皇帝拿这些钱能有什么用处呢,他要什么就有什么,钱能做什么用呢。可是神宗这个皇帝偏偏爱财如命,不过在明朝皇帝中倒也不是绝无仅有的。神宗在贪这一点上一点都不懒,比今天的贪官污吏的热衷丝毫不逊色。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之时,全年岁入是四百万两左右,皇宫的费用每年有定额一百二十万两,已几占岁入的叁分之一。可是张居正死后,单在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就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神宗其他什么奏章都不理会,但只要是和矿税有关的,呈报上来,就立刻批准。神宗重用太监,让太监作为皇帝代表到处搜刮,所收上来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私人仓库,称为"内库"。可以想象,这些有极大权力的太监出去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混乱。太监本来就是心理不正常的,现
在以皇帝的名义做事,有着不受限制的权力,正是宛如出笼的猛虎。他们在将税上缴给皇帝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积累财富,这些钱对明朝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这样一个在位四十八年的皇帝和他的政策。就是明朝溃烂的开始。

  正在神宗懒与政事、大肆搜刮的时候,满清开始崛起,并且发兵攻明,攻占辽东重镇抚顺。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这时明朝发动了一次反攻,进行了前面介绍的萨尔浒会战。萨尔浒会战大败,杨镐全军覆没,朝廷派熊廷弼去守辽东。

  熊廷弼刚出山海关,铁岭都已经失陷。经过几十年神宗的"勤于国事",其时军队纪律荡然,士无斗志;骑兵故意将马匹弄死,以免出战。听到敌军来攻,满营兵卒竟然全部逃跑。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帝还是拖欠军饷。

  边界上的警报不断传来,群臣请求皇帝临朝,会商战守方略。皇帝总是派太监出来传谕:"皇上有病。"无论如何也不肯召开国防会议。神宗的战略,我是迷惑不解的。

  神宗死后,儿子光宗只做了一个月皇帝,误服药物而死。光宗的儿子朱由校接位,称熹宗,年号天启。熹宗最大的特长就是做木匠活,并且真是一手好手艺。到了醉心于木匠活的地步。如果他是个木匠,倒也还称职,可是他偏偏是皇帝。熹宗又是另外一个匪夷所思的皇帝。他对明朝最大的"贡献"就是重用了魏忠贤来治理国家。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想必任何一个王朝有了魏忠贤,就只能有亡国的下场。于是魏忠贤撤掉颇有军事才能的熊廷弼,重用一大批八股文专家为统帅,导致了每每全军覆没,已经意料之中了。明朝的这几个皇帝根本不在乎江山,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事情,倒也还逍遥快活。与满清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相比,明朝的皇帝完全没有战略可言。很奇怪明朝居然还能生存这么久,这样一个腐烂的王
朝,真不如早点结束好啦。身为皇帝这样的不负责任、愚昧、愚蠢。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明朝后期的太监掌权危害,其患并不在太监,而在君王的放纵太监。就战略来看,仅以双方统治者比较,明朝不亡,已经是没有天理了。

  3.明朝的军事实力

  以下是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

  每一营(5000人)其用霹雳炮3600杆,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步枪、大连珠炮 200杆,合用药675斤;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1000人为骑兵。可见明朝军事实力很强,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药的攻击武器。可以看到,明军装备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比起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弓箭刀枪的清军,差距极大。人数方面,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而满清入关前最多也就十万八旗子弟。

  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军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兵源问题。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 "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ˆ
�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神宗天性贪财,熹宗宠用的魏忠贤贪财,那些权位极高的太监也贪财,要发达的人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

  明朝重文清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文人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明朝的运气很好,明末抗清有叁个名将,功勋卓着: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叁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叁个军事专家。可是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其他的文人统帅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明朝的战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防守住满清十万大军,但在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明朝的长城是很有名的,长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明朝后期根本缺乏积极进取的皇帝,战略谈不上积极进取是很正常的,加上体制和实力的约束,后期已经无法开展进攻战了。所谓明朝的超ç
��装备,在某些条件下就变成了不利因素。火炮是从外国传来的,制造这些装备需要大笔的开销,为了避免损耗和外流,一般这些装备都保存起来。可是到了战争的时候,士兵不会使用这些火炮,经常发生击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库管理由太监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敌,还要向太监们行贿才行。于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完全被政治腐败抵消了。可见政治上的腐败完全能够抵消军事实力、军事装备的优势。这个时候军事上的优势甚至变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势。从战略上看,这些战争没打之前已经胜负已分。如果不改变明朝腐败的制度,或者说不改变专制的制度,纵然是积累了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明朝的腐朽注定了他的没落。明朝的溃败不是靠某个英雄能够挽救的。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英雄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4.袁崇焕战略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并没有必胜袁绍的把握。军力相差太多,自己粮草不够,袁绍也不是昏庸之极的人,手下有大批谋士和猛将。曹操要战,是不得已。如果战前有求和的机会,曹操是不会放过的,积蓄自己的实力,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或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战略。可是战与不战,本是曹操能够控制和选择的,其实曹操退无可退,退兵则必败。既然大环境不是曹操可以决定的,那曹操抱怨也无济于事,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袁绍的劣势,把握最佳的时机出击,如此而已。结果虽然曹操的胜利,但并不是战前可以肯定的。即使有取胜的机会,也仍是需要双方统帅对队战机的利用、转换、把握能力。曹操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战后烧掉了自己军中与袁绍联系将领的名单,固然是收买人心的手
法,但也是证明曹操清楚地看到那时的形势。同样,袁崇焕无力改变当是明朝政治的腐败,而且抗清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但是袁崇焕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他还是有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训练士兵,将满清控制在北方,甚至如果皇帝信任,假以时日,消灭满清也不无可能。看皇帝的战略,需要看到政治的高度,需要看的是吏治、政策、管理、用人。就一个将帅而言,要看的就是他在自己能力和权力范围内的作为。尤其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的作为。很像下象棋,你比对手少了一匹马,埋怨和不冷静不会对你后面的棋有任何帮助,只有确认这个情况,下出着这种劣势情况最好的对着,利用对手的弱点和软手,争取胜利或者求和。才是正确的战略。所谓战略,就是判断决策的过程,虽然能够对结果有直接和较大的影响,但最终结果并不�˜
�单方面战略能够决定的。凭借结果来对一个人定性是不可取的。袁崇焕初到辽东的时候,局面很艰巨。明朝军事上已经是几番惨败,颇有军事才能的熊廷弼也被无端逮捕,士气低落。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当时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袁崇焕提出了将防线向北移的战略,不久他到达了宁远,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袁崇焕到后,当即筑城,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袁崇焕指挥明军打赢了两次宁远大捷,都是血战险胜。但是这两æ
��的胜利都是属于防守性质的,什么时候开战、什么时候撤走,都取决于满清,清兵有了这样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掌握战机,不利的时候就撤退,所以并没有给清兵造成实力上的致命一击,而且明军野战能力极弱,防守已经是十分勉强,更不用说追击。这两次大捷,其实都是清兵的战略撤退,而不是溃败。其间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其中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叁、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他提出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而且袁崇焕还提出和皇太极议和。(这时努尔哈赤已死,满清由皇太极掌权)当时议和是对双方面有利的事情。满清方面,努尔哈赤新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皇太极的权位还不巩固。在经济上,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ç
��特产失去了市场。满洲当时是奴隶制,掳掠汉人农耕,生产力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发生很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发生饥荒。向关内侵略,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凭借军事胜利树立威望,巩固权位。(不久满清进攻朝鲜胜利,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明朝方面,明方需要的是练兵、筑城、屯田。明朝需要精锐的野战军,需要建设防御极强的城,更主要的是,朝廷向来拖欠军饷,不得已还要屯田来保障补给的供应。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è
��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满清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皇太极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可是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而且对于议和一概不予理会。并且有大臣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谈和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袁崇焕还是利用了满清入侵朝鲜的时机大大巩固了宁远的防御。不久袁崇焕在魏忠贤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直到崇祯杀死魏忠贤后,才重回宁远担当大任。袁崇焕坚持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守为主的战略。他第二次督师宁远,主要战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军饷问题。

  当时为了军饷问题已经发生了多次军变。宁远这样的国防第一要地,欠饷达四个月之久。袁崇焕杀了几个为首的军官,暂时平息了局势。可是军饷迟迟不到,兵士又哗变。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欠饷,袁崇焕提出了发"内帑","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崇祯为此很不高兴,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最后才很不得已的拿出钱来。(看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府库清单所列,府库存银叁千七百万两,金数千万两,而户部仅银四十万两、捐银二十万两。可见国库之虚,而皇帝的私家库房还是很充足,崇祯很舍不得拿自己的钱出来)。

  其二,议和问题。

  袁崇焕罢官时候,皇太极开始自称皇帝。

  袁崇焕回任之后,与皇太极开始和谈,用以拖延时间。皇太极对和谈极有兴趣,立即作出有利反应。袁崇焕提出先决条件,要皇太极先除去帝号,恢复称"汗"。皇太极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地位。(皇太极一直千方百计的求和,不但自己写信给明朝边界官员,又托朝鲜居间斡旋,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劝告。每一个战役的目标,都是"以战求和"。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计不是明朝的敌手,明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再看一段史实记载。

  《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皇帝信:"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恼恨,又不得上达… …今欲将恼恨备悉上闻,又恐以为小国不解旧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详陈也。小国下情,皇上若欲垂听,差一好人来,俾小国尽为申奏。若谓业已讲和,何必又提恼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国之人,和好告成时,得些财物,打猎放鹰,便是快乐处。谨奏。"可见皇太极有相当的自知之明,用辞十分谦卑。而崇祯毫不理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不承认他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与他打任何交道。既不了解形势,又妄自尊大,并且还激怒了皇太极。崇祯二年,皇太极亲自带兵,集兵十余万,避开袁崇焕防守的东路,由蒙古兵作先导,绕道西路进�"
�。(可见满清之入侵,不是一个山海关可以守住的)清军越叁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进军牧马厂,兵势如风,攻向北京。袁崇焕两日两夜急行军叁百余里,比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八小时,清兵终于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袁崇焕知道这一仗侥幸获胜,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贪图侥幸。他对部属说:"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袁崇焕其时因为急于救援,来的兵力较少,他想等到集结大规模兵力,再对清兵进行彻底的反击,于是他调度部分兵力深入敌后骚扰清兵,没有将所有援兵都调来守北京。本来这个战略是很正确的,皇太极这次孤军深入,已经犯了兵法大忌,按照袁崇焕的想法,完全有可能将满清部队一次性的击溃。要知道,满清根本无法承受一次这样的毁灭�€
�打击。所以袁崇焕在等待最好的战机,等待勤王大部队的集结。就在这个时候,清兵溃败之后,心中不忿,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出气。北京城的居民顾着自己身家性命,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几名兵士。崇祯看到袁崇焕迟迟不肯决战清兵,又听到北京城了谣言四起,忧虑重重。加上皇太极恰到好处的一个"离间计"。崇祯终于把袁崇焕下狱了。得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迫近北京永定门。崇祯催促满桂(袁崇焕手下大将)冒险求战,满桂不得以出兵,全军覆没。祖大寿(袁崇焕手下大将)本来率军营救京城,看
到袁崇焕下狱,掉头冲出山海关北去,结果又被袁崇焕修书回兵,意图打胜战立功救出袁崇焕。和清兵接战,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切断清兵后路,逼迫清兵退回辽东。(袁崇焕死后,旧部祖大寿、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清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当时各地来北京勤王的部队很多。袁崇焕下狱,导致各路兵马军心大乱,再加上欠饷和指挥混乱,山西和陕西的两路援军都溃散回乡,成为"流寇"的骨干。

  从此溃兵加入流寇,使得只会抢粮、不会打仗的饥民有了军事上的领导,"流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长为明朝的威胁。后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在押送处死中途中,就被民众 "咬穿肚腹,直达内脏"。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袁崇焕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时,最后还落得一个凌迟。经历过袁崇焕的凌迟,以为无论谁投降满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焕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这样下场,何况其他人。吴叁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吴叁桂父亲吴襄曾为宁远总兵,都是袁崇焕的部属。明清之际,汉人的统兵大将十之七八是关辽一系的部队。吴叁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这些人有的投降满清,有的为�˜
�朝战死,都是极有将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这些都是袁崇焕战略下培养出来的精兵强将。

  5.凌迟

  相对于那个悲剧的时代,凌迟只是盛筵上一个不起眼的水果拼盘而已。那只是一个小小的结束,并不是这幕悲剧的高潮。那个悲剧时代太多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凌迟看起来也不算很不可理解。既然说袁崇焕在战略上根本没有过错,为什么又会导致凌迟这个最终结果呢?难道是命运的不公平吗?命运甚至没有给过袁崇焕机会,都是袁崇焕自己在争取。相比之下,命运给了吴叁桂机会,吴叁桂也及时把握住了,命运也给了史可法机会,史可法却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袁崇焕能够避开凌迟的命运吗?

  袁崇焕绝非不知进退的人。在魏忠贤权倾天下的时候,袁崇焕一样在辽东给魏忠贤建生祠,魏忠贤派太监监兵,袁崇焕也应付得很好。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保荐他的御史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可是在袁崇焕的战略中,他首先必须要有督师这个官位,才能够开展自己的练兵、守城战略计划,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当时,魏忠贤大肆消灭东林党人,对袁崇焕还算客气,不能不说与袁崇焕的妥协战略有关。到了今天,有些人习惯性的指责历史上说过违心话的人物,认为他们应该宁死不屈,直言不讳,其实是太过了。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令人敬佩,有人忍辱偷生,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承受的压力更大。要袁崇焕像史可法一样战死,像东林党人一样骂魏忠贤而死,很容易做到。袁崇焕并不畏
死,可是这样的死除了给中国历史上增添一个道德高标,给自己留下一个"有气节"的名声,还能够怎么样呢?能够解决当时一丝一毫的问题吗?对国家有一点建设性的作用吗?当时明朝能够没有袁崇焕这样的人才吗?然而,纵然是崇祯信任和重用袁崇焕,给予他完全的权利和军饷,袁崇焕如愿以偿地在十年内彻底消灭满清,那又怎么样呢?他马上要面对的是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他还能够成功吗?

  袁崇焕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他积极的扑火,可是外面、里面都起火了,而且火势愈来愈大,最终他也会力不从心,他很有可能也能够平息李自成的大顺军,但是明朝腐败的制度才是那个到处放火的,他能够平息以后显然越来越多的"反贼"吗?他又能够忍心对没饭吃,不得不造反的农民下杀手吗?或者说,他能够觉悟而反对明朝吗?袁崇焕的结果是那个年代注定的悲剧,凌迟只是悲剧结局的一种而已。

  6.崇祯战略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朱由校病故,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次年改元,是为崇祯。弟代兄位,承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朝廷内外都被阉宦魏忠贤及其党羽所控制。崇祯不露声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阉党,臣民赞颂不已,誉为"神明自运,宗社再安"。既而又下诏,撤罢各镇内臣,以杜绝宦官乱政之门。在位十七年,他一直勤政理事,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讲励精图治,崇祯是朱元璋以后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个。崇祯继位没多久,十七岁的时候,能够以相当的老练和果断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十分的不容易,丝毫不比康熙铲除鳌拜逊色。崇祯的勤勉是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罕见的。虽然皇帝不是只靠勤勉就能当好的。他面对局势严重时,一而å
��、再而叁的向天下发"罪己诏",反省错误招纳贤才,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自杀殉国是的遗书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以一人。这样一个皇帝是怎样失败的呢?他对面临的问题开展怎样的战略呢?

  其时崇祯面对叁大难题。

  6.1.一为内忧

  李自成、张献忠屡败屡战,总是无法剿灭。而且贼是愈剿愈多。

  要剿贼就要用兵,要用兵就要用钱,钱从哪里来?皇帝的办法就是加税。其时赋税已经很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负担很重,再加税就是逼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叁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那个时候的税重到什么程度呢?据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叁》中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叁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就算福建粮价疯涨,叁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私派比正赋多,暗的比明的多。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¼
�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明朝就出现了流民遍天下的现象。流民也要吃饭,也要活下来。

  而这个时候剿贼的官兵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的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了明末的情景和官军的表现。他说,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驻守郧阳。七月初,他从长沙动身,水路到达荆州,路经襄阳,八月初六进入郧阳。一路数百里的农田里都长满了蓬蒿,村落破败,没有人烟。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还有城里人耕种糊口。他说,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军路过此地,二叁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李清在《叁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盗,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们抢掠来�¦
�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兵砍下脑袋来。左良玉的部队在明朝官军中并不是最坏的。他们烧杀抢掠,但是还能打仗,比那些见到百姓如狼似虎,见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强多了。官军抢劫百姓,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官府的税费一征再征,仍然严重拖欠军饷。士兵们被迫卖命打仗,却又缺粮断饷,抢劫起来自然理直气壮。明朝的官军数以百万计,便是横行天下的百万豺狼饿虎。

  与官军的表现相反,李自成的军纪越来越好。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说:早先,张献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抢掠一场。到壬午(1642)夏秋,李自成和罗汝才每得一城,则改为派"贼"防守,并且严禁抢掠,以笼络民心。到这个时候,这个战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6.2.二是外患

  满清日益强大起来。

  自萨尔浒之战到努尔哈赤死,明、满清间又发生过几次战役,满清先后攻取沈阳、辽阳、广宁等重要据点,从辽河以东扩张到辽河以西地区,明军节节败退。

  满清继续向明进攻,在皇太极时期,清军曾四次入关攻明。

  所谓入关攻明,是指清军不由山海关,而由间道越过长城,深入明之内地,大肆抢掠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不久,清军又取得松山之战的胜利,击溃明军十余万。

  明崇祯帝即位以后,起用名将袁崇焕。皇太极见辽西方面袁崇焕坚城难攻,于是计划绕道进袭北京。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军出动,以蒙古军为响导,从龙井关、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围北京。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不久,崇祯帝杀袁崇焕。这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于次年自率大牟退还沈阳,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祟祯六、七年间(1633,1634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投降为满清带来许多兵马和船只,并且带来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武器,金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了。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崇祯十一年(1638年) ,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叁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
�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几年后,明清之间又发生规模巨大的松山之战。先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发大兵围攻锦州,势在必克。清兵逼城列营围困,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明朝即遣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叁桂等八总兵,领兵十叁万来援,集结宁远。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同时又有密敕刻期进兵。洪承畴迫不得已,即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赴援,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抵松山后,因军中乏粮,诸将各怀去志,不待军令,争相率军逃奔,返口宁远就食。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叁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无计其数。最后,æ
��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士卒不过万余,饷援皆绝。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解送沈阳,投降清朝。不久,锦州粮尽援绝,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叁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叁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这年八月,皇太极死,庙号太宗,葬昭陵,其子福临继位,由多尔衮辅政。这时关外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均为清朝所有,唯宁远等四城未克。

  6.3.叁是用人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他责备"臣皆亡国之臣" ,难道真的是手下没有忠君爱国的人才吗?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还是有很多的。军事才能极高的有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乃至后期的吴叁桂,这些都是难得的将才,如果能够给他们必要的信任和权力,足以抵挡住满清的进攻。政治上更不用说,大批的明朝降臣为满清效力时,能够提出正确的国策。尤其是洪承畴,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满清的进驻中原,稳定江山和他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是崇祯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这个倒不是崇祯的错。

  崇祯个性上的缺点,加上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这一堆烂摊子任谁也难以处理。崇祯这个亡国之君有点儿冤。但是既然身为大明皇帝,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既然崇祯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也没必要苛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至少能够做到用制度的完善来避免因为个性、劣根性犯下大错。

  7.皇太极战略

  满清入关前,从用人就可以看出满清君王的器量和战略。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
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
�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皇太极对祖大寿这种强敌,有杀害无数清兵、背信弃义的事实,还能够容忍下来,接纳下来,并且让他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这样的器量,也难怪满清能够使无数的人才死心塌地为之效忠。试问汉人皇帝之中,上千年来几个君王能有这样的器量呢?这样的君王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善待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趋之若鹜。明朝的皇帝实在是差得太远了。皇太极总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他那个形势下看来,几乎是完全没有指望的。明朝的实力,包括土地、生产力、人口、人才、兵力、军事力量,是满清的百倍。《天聪实录稿》元年叁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
。"《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皇太极对明朝及其客气,甚至给袁崇焕的信中称呼"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皇太极所求者,只是明朝对满清在辽东地位的承认,和给予一定的钱粮。当然满清有乘机占明朝便宜的心理,但是顾忌也很多,一个袁崇焕的几千兵力就可以几次击败满清,逼迫满清绕道而走。满清就这样,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叁代人的小心经营下渐渐壮大起来,把握住了明朝内溃的战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统一中国。

  8.明朝最后战略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叁桂手下的叁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正月十九日,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叁桂入关事宜。这其实是饮鸠止渴的一步棋,吴叁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对这个难以决断的问题,大明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相觑,怕承担责任,都不敢发言。内阁首辅、大学士陈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号,坚决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兵势在必行。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可是满朝文武却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事一议再议,迁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没个结果。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
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他的大军已逼近畿辅。北京的陷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朝廷才下了最后决心。叁月初,崇祯帝诏封吴叁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可是吴叁桂还没来得及赶到,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机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起义军。可是明朝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满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ã
��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极之至。陈新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就是投
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明末,更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时期。想死还不容易吗,可是最后为明朝而死的又有几个人呢?

  于是,这个对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个战略也被放弃了。

  9.吴叁桂的叁个选择

  吴叁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

  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洪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己也有了大炮等装备。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

  这个时候崇祯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李自成的军队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吴叁桂的叁万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吴叁桂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吗?吴叁桂很犹豫,但是圣旨不可不停,于是他带兵慢慢的走向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出乎意料地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多少也是吴叁桂期待的)。崇祯自杀,国都易主。这个时候,吴叁桂该向谁效忠呢?吴叁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叁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题是:他打得过李自成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叁桂腹背受敌,可能吗?要想活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死无疑。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叁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吴叁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叁桂早已知晓,李自成军纪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不容易。吴叁桂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刚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可是从战略眼光看,不可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化不做反应,既然排除了投降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敌的入侵,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吴叁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自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吴叁桂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然而李自成却令吴叁桂失望了。

  在回京路上,吴叁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走他的家人、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吴叁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叁桂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叁桂的示好置若罔闻,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叁桂无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自己身为边防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后面的统治者却玩花样,抢走财产、打击家人、甚至把老婆也夺去,简直是对吴叁桂及其辽东军队的奇耻大辱,而且连吴叁桂都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更不用说。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叁桂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多尔衮,意图借兵复国。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借清兵打击李自成这个战略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

  政治上,南明朝廷为这个举动很是夸奖了吴叁桂,并且认为满清是友军,希望能够联合清兵征讨李自成。在军事上,既然已经和李自成撕破脸皮,当然要考虑下一步的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问题。山海关固然可以防守清兵,但是这次李自成是从关内来的,对内的防御肯定不足。此之为不借兵不行。至于引清兵入关,其实明朝崩溃,对清兵的防御早已实行同虚设,只有山海关的吴叁桂有战斗力。满清数次进攻北京都是绕道过来,不存在需要吴叁桂开关引清兵。此之为不开关清兵也能入关。崇祯也有过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破"贼"的旨意。

  谓之吴叁桂"汉奸""卖国",实在太苛。其时,吴叁桂已经没有选择。何况明朝亡于李自成,而非满清。中国又岂是吴叁桂一人可以卖得了的?也太抬高吴叁桂了。

  10.李自成兵败

  在事实上,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军纪相当的严明。大顺军在北京一共经历了四十二天。大顺政权当时占领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北、华北、山东、河南两省、湖北、江苏的部分地区。大顺政权的主要政策包括:一、接管政权,稳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区派兵占据要地、委派地方官稳定地方。叁、调军南下,准备南征南明朝廷。四、准备即位有关事宜。五、清点府库,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的财产,打击官僚。就这些政策来看,李自成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存在急剧腐化,政策并没有任何错误。经历山海关兵败后才出现军纪问题,但总的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腐化问题。那么李自成失败在哪儿呢?

  一、人才的录用。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顾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大顺政权后期缺少的是了解情况、统筹全局、能够制定战略方针的人才。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中,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其中有的后来被清廷选拔为六部首脑甚至大学士。可是大顺政权规定的是文官受武将节制制度,要求的是起义将领居于支配地位,对降官不能重用,这就是战略上的最大错误。李自成过于迷信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上没有作为。这与他缺乏政治上的远见和不能够重视政治治理人才有关。他的军饷主要来自追赃助饷,这样能够做到不扰民而补给充足,但是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军队庞大需要大笔的开销,树敌多,没有开展农业生产,缺乏合适的政策在占领地上实行,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看上去占领大片领土,其实并没有良好的治理,而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将
能够了解的。一旦兵败,马上就不可收拾,号称百万大军的大顺军之所以到后期毫无抵抗力,一败涂地,也就是这个原因。满清在入关以前就网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在决定战略方针时能够征求他们的意见;入关以后,对明、顺两个政权的官员一概收揽,还多次命令已经投降的汉族官员推荐人才,动员他们写信招降。对曾经对仗的敌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容纳。可见人才只有在能够重用他们的君王手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二、追赃助饷。

  大顺政权坚持"叁年免征"赋税政策,通过没收明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和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攻克北京后,缴获属于皇帝的私财(即内帑 ),可信的说法大概是白银叁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数量相当庞大。就战略而言,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以后,大规模地实行追赃助饷是不合时宜的。当时仅没收的明廷内帑,就足够大顺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财政上的紧迫性。并且,李自成没有考虑到进入北京后客观形势的变化,政策上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在大顺政权统治地区地区内普遍地推行追赃助饷,使各地官绅人人自危,造成树敌过多的局面。当然,其间最大的失误就是造成了吴叁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让吴叁桂之父安抚吴叁桂,并且顺利交接了山海关。但是在京城里,没收吴叁桂的大笔财产、将吴叁桂的家人下狱、甚至刘宗敏抢走吴叁桂的爱妾陈园园,使得本来对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吴叁桂失去了对李自成的信心。直接导致了吴叁桂的夺回山海关、交好满清,以国破家亡的哀兵抗击大顺军。李自成进攻山海关失败,在于低估了吴叁桂的实力和当前的形势。吴叁桂的辽东兵力其时只有叁万,却是整个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与满清的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据关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满清上十万铁骑的出其不意。李自成的大顺军实力也是相当的强,并且有兵力上数倍于敌人的优势,山海关险要,可毕竟此时此刻不比吴叁桂有整个大明作为后援的抗击满清,说吴叁桂是负隅顽抗也不为过。李自成首先将山海关团团
围住,还意图劝降。这样延误了战机。攻击山海关的时候,面对的是明军中的最强军力,抵抗之强是李自成没有料想到的。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清兵出现,山海关还是可以攻下来的。

  可是多尔衮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吴叁桂兵力接近崩溃的时候杀了出来。突然出现这个效果是吴叁桂和多尔衮刻意隐瞒造成。李自成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到突然出现的庞大数目辫子军,知道这一战必败无疑,所以选择了主动离开战场,不久杀害吴叁桂的全家,放弃北京城。在军事指挥上,李自成的能力极高,并不存在大的失误。是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之后李自成经不起屡战屡败的打击,又渐渐刚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杀害大将李岩,自溃长城。尽管手上有几十万的军力,但是在天才将领吴叁桂及其辽东精兵、多尔衮的满清铁骑,还有南明的部队合力攻击下,迅速的兵败了。

  11.满清战略

  满清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下,提出了"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鞭责似觉过宽。自后问刑,准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说,以前的贪官污吏行为一概不计较,只要有利于大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这样,满清征战方面有多尔衮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吴叁桂的辽东精兵,战略方面有范文程、洪承畴等运筹帷幄,政治制定合适的政策,大量启用明朝的降臣治理国家,巩固占领的领土,为出击李自成和南明,(其实军事上满清仍然没有优势,只是李自成和南明本身存在重大问题,自我溃败而已。)以及未来的一统天下做好了准备。同样是明朝这些降臣,在崇祯手下成了空谈、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谀奉承之辈,成了李自成å
��饷的来源。而到了满清手下,却变成了中兴之臣,真是令人惊异。在人治的制度下,人才的应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以尽管有满汉之分,尽管有" 扬州十日",尽管有读书人"怀念前明",尽管有以后吴叁桂的"大周天下",尽管有台湾郑氏的"反清复明",尽管有"文字狱",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仍是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日子,能够让人活下来就心满意足。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基本上都是实行的"轻赋税"政策,顺利地完成了大乱到大治的过程。什么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很快就被人淡忘了。治理天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用人治国的道理,都懂,这些都是汉人总结出来的道理。明朝皇帝明白,李自成也明白;亡国的经验教训大家都听说过,明朝皇帝听说过,李自成也听说过�€
�可是那个时候真正做到的确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能不让人反省,中国的制度和道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更不要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提及过的民主和科学了。我们的目光又局限在中国大陆这一片土地上,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有远见的看到世界战略的形成,或者说,那时的中国没有培养有世界战略远见人才的土壤吧。

  12.南明小朝廷战略

  南明小朝廷更是将明朝的弱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甲申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南京明朝大臣们面临解决王朝继统问题,崇祯的叁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而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叁者分别在广西、四川,地处僻远,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路王朱常芳。(在鹿鼎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自己拥护的皇位继承正统,这些爱国志士内斗不断)阉党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谋此事,阮大铖建议立福王朱由崧。其时福王有昏庸之名,但是阮大铖、马士英认为这样的皇帝容易控制,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宣布拥立福王。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七不可",即贪、淫、酗酒、不孝、虞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作了ç
��帝定会误国误民。然而,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史可法与高弘图无奈,也只得加入了奉迎的行列。南明控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人力也比清廷所控制地区雄厚。当时南明设江北四镇,共拥兵叁十万。武昌的宁甫侯左良玉,拥兵二十万。

  福王继位后,组成了东林党和阉党混合的内阁,阉党因为拥戴有功,掌握朝廷权力,竭力排挤,打击东林党人,史可法受排挤,离开南京,督师扬州,高弘图被迫辞职。阮大铖入朝后,任兵部尚书,借作"顺案"之名,恢复了特务机构东厂,处死了东林党和复社人士。史可法曾上书要求给士兵加饷,然而马士英却将奏折扣下,将史可法的士兵的薪水全扣了下来。当时众将怂恿史可法反南京,以"清君侧"为名,将马士英杀掉,但史可法以大局着想,没有同意。朱由崧在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荒淫透顶,政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

  皇帝如此,大臣们也不逊色。将领们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对目前的现状毫无了解。江北四镇中,二刘之兵皆"虚夸不中用",惟高杰兵战斗力强。高杰凶悍桀骜,却毅然拒绝清肃王"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诱降,疏请以己重兵驻归德,冒大雪,沿黄河筑墙,专力防御清兵,并联络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以奠中原"。不料许定国暗通清兵,设计于酒后谋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至仪封。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势危急之际,拥有数十万重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发兵南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却公然提出: "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当时有人抗言:"淮扬最急,应亟防御。 "马士英命令"有议守淮者斩",朝议之后,竟诏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史可法扼守扬州,以身殉国。他ç
��顽强抵抗招致满清的"扬州十日"大屠杀。

  孙可望后期的飞扬跋扈,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卖身投靠。

  郑成功有大志、有军事才能,却私心自用,断送华南抗清大业。之后退守台湾,一心守护自己郑家的地盘。明清之际优秀军事家李定国也是悲剧,出滇抗清前期遭孙可望妒恨,无法在两湖、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却是郑的虚应,结果导致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最后只好死而后已。整个南明前期是建立在错误估计形势上的,朝廷加上继承了昏庸腐朽的传统,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后期南明团结了几十万大顺军、张献忠的战败部队,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共同对付清兵。但是大势已去,各个将领各自为政,没有任何政改吏治,既不得民心,又没有军心,被吴叁桂各个击破。南明前期的战略很重要,当时满清刚进入北京,政权不稳,而且准备也不足,南明有足够的实力收复北京。
但是南明面临满清这样的强敌无动于衷,认知上出现方向性错误。一直以李自成为敌人,认为吴叁桂携清兵入关是救了明朝的江山,以满清为友,打如意算盘,想和满清共同讨贼,图谋划江而治的天真战略。后来清兵兵临城下,满清早已稳定北方,只要不出现战略的重大错误,南明的灭亡已经是无可避免,更何况南明一直应对失策,回天乏术。此长彼消之下,南明之亡毫无悬念了。为什么南明前期会出现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呢?当时亡明者,李自成也。明朝的国都是李自成攻克下来,皇帝也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敌是李自成,而没有把满清当成敌人。

  13.史可法战略

  史可法是典型的文人出身,缺乏军事才能,却身居兵部尚书之职,后来更是担负起扬州督师。扬州城破后,清兵开始大规模的屠杀,大约有八十万人左右被杀死,史称"扬州十日 ",那是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史可法扬州守卫已经是大势已去。

  他所效力之南明弘光朝腐败已达极致,同时还受马士英阮大铖牵制。他的对马阮之流退让,放弃了特殊时期的中央集权,尤其是对兵权的控制。他不顾实力(这点和袁崇焕大相径庭 ),只顾报君父之仇。在当时情况下,自顾南保半壁尚不足,却还要欲图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先讨伐李自成军,使得北岸清兵赢得时间和精力。他前期战略失误,最后要作困兽斗,固守一城而不知不应计较一城一池之失的兵家常识。史可法到底是怎样考虑战略的呢?

  读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这是当时史可法死守扬州,多尔衮劝降时候,史可法的答复,应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史可法的想法和思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战略观来。先看史可法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越数日,遂命法视师北上,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叁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这一段是为吴叁桂引清兵入关最佳辩辞。

  言下之意很清楚,如果我史可法是吴叁桂,我也会这么做的。吴叁桂引清兵入关,做的对。史可法的态度是和南明一致的,也就是说,明朝的继承人包括朝廷、大臣都理解并且赞同吴叁桂的引清兵入关。这一点从战略上讲并没有错误。如果吴叁桂不引清兵入关,死守山海关,则必死于李自成的大顺军之手,一旦李自成部队把守住山海关,挡住满清入侵,甚至是和满清谈和,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南明更是岌岌可危。再看史可法对未来战略的观点。

  "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火召)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史可法原来是打算用"同仇之谊"来感动满清,幻想连同清兵一起消灭李自成而已。之后想必是贯彻南明那一套划江而治的政策。由此可见,史可法的战略是大错特错了,史可法和南明一样缺乏战略的远见。在扬州之战中,史可法本身就是缺兵少粮,明明知道既无外援,敌军强大不可胜,城破是迟早的事情,还要作近乎自杀的抵抗。读《银河英雄传说》,这样对自己的士兵和老百姓不负责任的将军,我想来是深恶痛绝的。固然八十万老百姓的死守先该归咎于杀人者。但是史可法的心中,可曾把这八十ä
��个老百姓当成一回事,考虑过他们的生死呢?在我看来,史可法选择自杀殉国,让手下人献城,并且要求清兵善待百姓比较好一点。这当然是题外话了,在满清的战略来讲,大规模的屠杀是让顽强反抗者害怕,杀一儆百。在史可法看来,全城的百姓都能够死得有气节,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史可法的行为已经是不能够用战略来衡量,当时又不能够全城人投票决定是否要无谓的死守招致报复。如果我是扬州城里的一员,我会怎么想呢。也许我会被史可法的精神感动,我能够无畏于生死与满清搏杀。可是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啊,我每天交税就是为国家作贡献,国家也没有对我很好过,赋税很重,自己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些明朝的士兵,烧杀劫掠,和强盗没什么分别,我和我的家人生命算是早不保夕,听说北方的老百姓过得还不错,清朝的税
很轻,只是要留辫子而已,但是起码能活下来,我敬重史可法,可是也没必要一定要自己死啊。难道老百姓连活着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史可法有权利要求全城的人都像他一样殉国吗?崇祯还知道自杀,还知道要李自成"勿伤百姓以一人"呢。这八十万人的死难道没有史可法的一点责任吗?不过与其说这八十万人死在史可法手上,不如说这八十万人和史可法都是死在封建遗毒的手上,历史就是满纸的"吃人" ,死在封建思想下的中国人还多得多呢。史可法爱国,自己也不怕死。可是打战不是爱国和不怕死就可以打赢的,军事统帅必须要有军事才能,否则就是对国家和士兵不负责任。战败的过错不是爱国和殉国可以抵消的,今天我们不会去指责他的行为,但是如果还要去表扬他的行为,就难以苟同。毕竟战争的成败决定于实力和战略战术的运ç
��。不懂军事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指挥部队,就是失败。史可法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它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可以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但是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任何人。我对史可法,一个字,"敬" 。一是敬重,二是敬畏。

  14.历史的战略

  相对于神宗、熹宗,他们身为君王有那样不可思议的行为,这样的不称职和瞎胡闹的事情来说,这还不是最不可理解的,他们行为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至少还能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的现象。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传统理念,竟然是要求老百姓和文臣武将们无条件的向这样完全失德的皇帝效忠,并且不可以有质疑,有反抗,有抛弃的权力,背叛者谓之" 汉奸"、谓之"奸贼",只要战死就能冠以忠臣之名名垂千古。"百姓"是中国的特色叫法,现在我们可以叫做公民了。老百姓包含了封建时代制度、皇权下的臣民或者奴才,弱者以及无权利救济的这些概念。中国家国特征是血缘关系为单位的聚合体,"百姓"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族为单位,所谓"百",表示多,用"百"字囊括各种家族。

  封建时代下,所有的公道、利益均以家族利益为依归,个人在家族中是没有地位,所谓中国人强调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强调小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以及家族外的利益与家族利益冲突时,后者就变得至高无上。当皇族利益与民众家族利益冲突时,皇族利益当然高踞一切。封建时代的特征,就是一切行为不以公平正义理念为基准,而是以家族利益为判断标准。当家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超越性正义标准,只好用武力来决定该保留谁的利益──此所谓成王败寇。历代的皇帝只不过是成王家族的代表而已,《二十四史》也不过是二十四家姓史而已。不过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却不考虑利益的代表人──皇帝不称职或者干脆渎职的情况,道德根本对皇帝没有约束,只是简单粗暴的要求所有人无条件的忠诚,直到事情恶化到无
可救药。这样永远导致的是暴政取代暴政,是王朝一代代的衰弱。所以看待历史,我们根本不可能有立场。没有谁是真正为了老百姓,强权都是打着为民的招牌谋自己利益,自我标榜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如斯而已。所以中国几千年来,换了这么多王朝,不过都是"逐鹿中原",那只"鹿"就是老百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到今天我们能够提出公民的概念,能够从宪法保证公民的权利,并且从宪法引申出整个国家的法制,就是走向了制度化的进步。可以说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虽然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无法用现代公民的观念来思考问题,看待历史,但是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相信历史会有还原本来面目的一天。看历史,不能够强求古人有今天的思维方式,但是对于他们的行为,需要表示理解。那个时代,根本是无æ
��以对错来衡量,他们都在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活命,为了过得好一点,为了生存下来,在不公道的命运作弄下苦苦挣扎。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看待,没有什么可以责怪和非议的。他们的选择都是一种自己的追求。我想是要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了解历史人物的战略观,并且从中体味到他们的选择都是不得已的悲剧。他们的确这么做了,并且或多或少的改写了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了解过去,那个时代如此的具有代表性,其间反映出中国的特点和劣势,将会一直影响到中国落后,影响到中国近代那段最惨烈的历史,甚至影响到今天,或者还能够影响到中国的以后。到今天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不会比古代人高明什么,如果对历史不能正确看待,对教训不能够汲取,我们岂不是连古人都不如了?难道需要后人来消化我们连古人都不
如吗?不过这样也很正常,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孙子兵法》,上千年来人人都读,可是总是有大量不懂军事常识统帅犯下简单的错误,即使是现在,因为我们对军事的思维一定高过孙子兵法的范畴吗?未必。到今天,很多贫困者的生活也不会比千年以前贫困者的生活好,到今天有些冤案也和古代冤案一样冤。那么今天我们的进步表现在了什么地方呢?我以为主要是教育,教育主要是常识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常识是我们判断的基本条件,思维方式应该是启发式的、独立的、开拓的,不受定式影响的。如果是教育只是将常识学习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思维方式变为只能唯一的思维方式。那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与历史上的教育并没有任何的进步。学生只是从一种奴隶变成另外一种奴隶,但是被奴役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如果�¸
�能用战略的眼光看历史,我们就不能够明白自己的过去,不了解自己,还谈得上什么"知己" ,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和西方文化、政治、思想了解同样不多,一点点见识全来自于仇恨的历史,又怎么谈得上"知彼"。知己知彼都做不到的话,我们凭什么在世界格局的战略中判断形势,制定良好的应对之策,从而强大自己呢?难道凭的是像明朝皇帝一般的固执、狂妄和无知的自信吗?

  文章来源:北大三角地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远山:收入分配改革一年又一年

  中国一年又一年的收入分配改革,已让百姓身心俱疲。甚至人们有理由怀疑,政府的收入分配改革到底诚意何在?

  为什么这样说,不妨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收入分配改革政策的演进过程。据《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演进》文章称,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大致分四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三大之前(1978-1987年)打破平均主义,推进按劳分配,促进劳动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还可细分如下:1978年邓小平讲话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9年《政府工作报告》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出席中共中央召集干部会议上讲话;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1985年、1986年、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

  二、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1987-1992年)继续打破平均主义,推进按劳分配,促进劳动收入和其他要素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同时重视分配结果的平等。还可细分如下: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1989年《政府工作报告》;1990年《政府工作报告》;1992年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前(1993-2004年):坚持生产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规则的公平,强调分配机会的公平,促进分配规则公平政策向深度发展,推进分配权利和分配结果公平的制度建设,明确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政策的不同目标和重点。还可细分如下:1993年党的十四届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6年《政府工作报告》;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2000年党的十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
02年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至今(2004年至今):更加突出促进社会公平的地位,建立促进分配公平的保障体系,实施和加大促进分配结果公平的政策,建立促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公平的政策架构。还可细分如下:2004年党的十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罗列出这些名目繁多的文件、报告、领导讲话,只想阐明一个观点,中国自1978年至今30多年来,中央政府一直在研究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结果怎样?不用笔者说,读者有目共睹。

  为什么研究推进了三十多年,收入分配改革却成效甚微?笔者认为,三十多年来,政府始终没有抓住收入分配改革的精髓――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收入分配改革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这得从收入分配极不合理的弊端说起,收入分配的积弊就是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公又从哪里来,按脉络顺藤摸瓜,人们发现收入分配不公来源于政治体制及其制度设计。因此,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换句话说,政治体制改革才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必由之路。

  那么收入分配不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区域收入分配不公;二城乡收入分配不公;三行业收入分配不公。而这三大不公又共同源自于垄断,说到底,垄断才是造成不公的罪魁祸首。那么垄断又是怎样产生的?众所周知,垄断是源自于政治体制及其制度设计。上述三大收入分配不公均由垄断造成,不妨我们一一剖析:

  一区域收入分配不公,当然是垄断造成的。建国以后,中央政府基于当时国内国际的环境考虑,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尽快摆脱国际上政治和经济封锁,充分利用东北及东南沿海一带轻重工业基地,把人力、精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全部投入到这些地方。中央政府投入主要精力,倾力谋划,从而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力保障这些地方轻重工业的发展,各地人才、各地资源、各地财力源源不断不断流入这些地方。长此以往,东北及东南沿海一带经济与内地特别是边远不发达地区越拉越远,长此以往,全国各地力保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执政思维根深蒂固,从而客观上形成了现在的区域垄断。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地方的居民收入很自然超出内地及边远地区。

  二城乡收入分配不公,当然是垄断造所致。现代国家经济,是工业、科技经济,那种春种秋收的小农经济渐次隐退到大工业的背后。而工业的沃土正是日益繁华的城市,发展工业的所有元素都可以在城市中信手拈来,无论电力、交通、市场等都是组成城市的必备要素,工业产品要靠电力,要靠交通,要靠市场才能转化为商品为人所用。如此以来,作为各级政府当然非常重视一个地方的城市发展,只要领导重视,就一定全力以赴,力保城市建设,而垄断往往会成为领导者手中的利器,它会产生出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城乡经济发展越来越拉开距离,同理可证,城里人的收入自然比乡下人优越得多,收入分配不公油然而生。

  三行业收入分配不公,也是垄断惹的祸。建国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各种经济的生杀大权掌控在政府各大部门手中。各部门各管一摊,各部门只想做强做大自己,它们充分利用手中行政权力垄断本行业,绝不让局外人染指。随着改革开放,政企有了一定程度分家,于是乎,便出现了垄断企业,诸如金融、能源、钢铁、电信、交通等大型国企。同样这些大型国企里员工的收入远远会比其他企业高出很多,久而久之,收入分配不公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收入分配不公是由垄断引起的,而垄断,根据我们以上分析,又是由建国以来所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产生的。因此,要想根治收入分配不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不然就是不对症下药,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疗方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四年的收入分配改革的历程看,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不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吗?

  2012年3月6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李承鹏:民主就是有权不高兴

  当今中国,不存在走着前进还是跑着前进的问题,只存在要不要前进的问题。否则你明白不了不准搞、不准搞、不准搞……那样的议题。

  当今中国,不存在开快了或开慢了的问题,只存在要不要正确行驶的问题。否则你解释不了很快的动车追尾了、很慢的校车倾覆了、不快不慢的公交车也自焚了,这些社会问题。

  当今中国,不是用补药还是下猛药的问题,只存在一个病人讳疾忌医,甚至病急乱投医。比如,毒奶横行是因为草他妈,假药滥市因为销售代表道德低下,最漂亮的馒头就是染色馒头。政府不反思官德崩坍却号召全民提高私德,这么一系列跑题的案例。

  不存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问题,只存在想不想与世界一起前行的方向问题。

  问题就在那里,贱民和执政者都看见了的,可尚存理想和试图改变倒成暴力问题。你见过有谁暴力革命,乌坎的老头、海门的阿婆、狼奔东突的小贩,还是在宪法范围内参选的独立候选人……民主,只是一种常态机制,是一个人身体出问题可以随时帮他治病。没有所谓时机,你见过哪家医院门口悬挂"时机不对,请勿入内"。没有所谓素质,我们从未听到过哪名医生说"凡文盲者,乱棍打出"。

  我要告诉即得利益者,民主不是打倒你,民主是让你成本更小更有底气更能发挥你的才华,正大光明地获得本该有的利益,而不是被迫天天做假账,月月备上红包,到了年底低三下四给工商税务送上大礼,见个科长就满脸堆笑,见个省级官员恨不得让他爆菊。

  我要告诉非既得利益者,民主就是保护你,不是街市大乱、网络尽断、喝不到奶吃不上饭。何况,现在的街市不乱、网管不掐断你的线、吃的饭里没有苏丹红,喝的奶没有三聚氰胺?民主如此简单,是不只让一个早抓起来的部长为举国兴建的动车负责,不只让一个临时工油漆工为上海着火的大楼负责,不只让一个编外司机为一车又一车的孩子们负责……就是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如果嫌这仍装13,民主是拎包上班、买菜回家、疯狂造爱、娶妻生子;不是坐公交挤成照片、找工作遭受白眼、有身份证却没有身份,生了人却没有人生。即使一切不能改变。也要改变。每到开会,他们负责决定,我们负责鼓掌和观看。

  当今社会之积患,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从封疆大吏,到扫地的阿姨,大家内心里都盼着那条船。前天70多名深圳城管在政府门口抗议,"剥削劳务工,还我血汗钱",被百名特警队分割包围押上了警车。勇猛如城管大哥也不能幸免。一个幻想,过去是城管押走老百姓,这次是特警押走城管,下次会不会是野战军押走特警?

  可见中国之民主,不是多与少、快与慢、轻与重、急与缓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的问题。不存在时机问题,而只有一而再、再而三错失良机的问题。可是每当需要变革的时刻,总有青青黄黄跳出来,还没见到选票,就说要贿选,没开始民主,就说会血流成河,我认为是一种吓唬式的教育。你那没试,怎么能说不能呢。等于是站在桥上说,人民还不会游泳

  啊,河里还没有石头呢,等一等吧。然后,你却从桥上过河了。多有喜感的一个画面。

  我要告诉左中右派,民主是我们所有人的权利。是公共使用权,动车不追尾、飞机不晚点、马路不为领导车队封路;是知情权,股市永远低迷的答案,官员的账户里有多少钱,多少名字深埋于地下:是价值评估权,不要伪劣驱逐良币,不要蠢才当道、人才垫脚,要让勤勉和才华重见天日;是被保护权,人人交了税,就是交了保护费,军队对外不对内。是参与权、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上述四权不是我发明的,是涛哥今年刚说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民主在这个国家被教育成一件很高端的事情,其实民主从来不是装高端,只是保证吃喝拉撒的种种庸俗。这样一些权利,如果你说也没操作性,我只想要一个最低端的权利,可以表达不高兴的权利:

  我得说,住在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小区里,过得并不是很开心。这里的下水道堵了很久没人修,这里的电梯在摔死人前,也无人管。这里的物业不是业主选出来的,但谁是业主却归物业决定。还不谁提意见,谁提,就不热爱这个小区,就是反对这个小区。奇妙的是,那么热爱这个小区的物业们,全家老小却住在别的小区。

  我爱这个小区,可是过得不开心。有一种说法是,这需要等待物业配合,盼望好的人品和运气,要讨价还价。我不认为这是对的,本来就是我们的,干吗要讨价还价?这就像,你跟小区经理探讨这房子产权到底是谁的,跟门卫探讨是否可以在这里借住一夜,跟保安壮烈地探讨这女人其实你的,电工打你家小孩时,你不收拾丫的却跟他大谈文化建设。而且,这一切的过程还是跪着的,你见过跪着跟别人讨价还价的吗。我觉得跪着的成熟,并不合逻辑。

  最后的问题,我感到是萦绕在很多朋友心头的问题:难道你不觉得素质低是客观事实吗,难道说了实话也有该批评吗,即使观点有错也引发了一个大思考啊。很好的问题,我觉得"宁坐在宝马后面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说的也是客观事实,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无奈现实的大思考,请问当初朋友们批评她了吗;素质低就不适合马上享受民主,可是,那么多官员家属都在米国生活着,他们道德水准这么低,听说在那里生活得如鱼得水,也不敢套牌车七十码撞飞了人还说我爸是李刚。

  如果我没猜错,这时有些朋友脑海里已闪现出"这是两码事"来回击。真是两码事吗,也许是。只要你愿意,宇宙跟一眨眼前已是两个宇宙,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也是两码事,明年的你再看今年的话题,正是两码事。

  你抱怨过让员工只捐十元钱的王石吗;你崇拜过"中国人是要管一管"的成龙吗;你鄙视过不为自由而战的李敖吗。

  这正是我苦恼的地方,有时只想谈谈每个人应拥有的权利,却被搞成争论哪个人更正确。权利就是权利,没有正确的权利,和错误的权利。像我这样一个庸俗不堪的人,并不正确,可活在这样一个由外国人他爸管理的小区里,该拥有一个可以不高兴的权利。不是中国人不高兴,而是中国人,有权对中国不高兴。

  明白此,你已拾起一块叫不高兴的砖,敲响那道自由的门。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