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萧功秦:晚清的开明专制化及其失败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为什么一个旧王朝在承受西方列强的挑战之后,最早的现代化选择,是一种开明专制化运动呢?这是因为,人们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运用当时的政治组织来尝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旧王朝的政治精英,在面对民族危机这种巨大的压力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凌,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可能超越这一时代限定条件。然而,当他们认识到,只有仿效西洋先进的技艺,才能增加自己的抵抗西方侵略的能力时,他们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由此而一步一步地走上新的历史道路。在这一仿效过程中,他们迟早就会意识到,只有进行更为开明的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使官僚体制能有效地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才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非如此不
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这一行为逻辑决定了,只要专制体制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过程一旦开始,那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化转变的过程。所谓的开明专制化,就是专制政体的"旧瓶装新酒",利用皇帝的权威和既定的官僚体制,作为政治杠杆来推行现代化的转型。从世界历史上看,德国的威廉二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可以说是通过开明专制化获得现代化初步成功的实例。而晚清的开明专制化运动,可以划分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三个阶段。以下对这三个阶段分别加以考察。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由沿海沿江的地方大员开始启动的。西方挑战引起的危机感,可以以当年湘军领袖胡林翼进攻安庆时反应作为例子,胡林翼在安庆城外的山头看到长江上像野马般狂驶的洋舰,他从马上惊跌下来,不久后呕血而死。他真切敏感地意识到这种挑战的严重性。这很能说明西方挑战在中国士绅官僚中引发的深度危机感,以及由此给予中国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的强烈冲击力。这种深度危机感引发的避害反应,体现于李鸿章的一句名言里,李鸿章把西方挑战看作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数千年未有的之强敌",这一著名的概括标志着一种新的态度在清后期政治精英中的出现。这种由危机意识引发的警惧感,民族求生意志,以及通过仿效洋人来增强自己的自卫能力的世俗理性态度,就构成了洋务派的基本政治选择。

  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首先在于两点,第一点,它标志着朴素的世俗理性的觉醒过程,所谓的世俗理性,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摆脱了教条和信仰主义的支配,用追求实效,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务实地根据所收集的信息作出行动选择,以求达到实际功效的最大化。这种思维原则,有时也可以称之为工具理性,或日常生活的健康理性,即日常生活中,在不受信仰原则影响的情况下采取的理性态度。现代化首先要打破信仰和教条。这种克服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与教条思维的过程,首先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用儒家意识形态教义来进行统治的国家,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虽然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洋务
派精英并没有自觉的现代化意识,然而,只要他们意识到只有仿效西方,才能抵御西方,他们实际上就在世俗理性的引导下,不自觉地进入摆脱中古式的教义的历史过程。

  其次,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的第二点,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一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这是前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学家蒋廷黼先生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出的一个非常精彩的观点。更具体地说,洋务派一开始确实只想仿效西方先进的军事器械与技艺,他们并没有更为远大的现代化目标与理想,然而,当他们这样做时,客观上却由此引发了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历史潮流:洋务派要发展军事工业,就不得不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而要发展这些工业门类,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小农经济社会很难积累如此庞大的资金,为了积累重工业的资金,他们又不得不
进一步去发展能在较短周期内提供流通资金的轻工业,如纺织、日用品加工等等。为了实现以上这些目标,洋务自强运动又需要培养大量懂得现代工业技术的专门人才,于是不得不引进新式教育,建立同文馆,译书局。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一个点向一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这种弥散效应之所以不可避免地发生,乃是因为西方文明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引进这种工业文明中的某一因子时,就不得不引入其他因子来与前一因子相配合。这就是严复在所说的"一行变甲,便思变乙,及思变乙,又宜变丙,由是以往,胶葛纷纶"。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中国人就一步一步地,甚至可以说"身不由己"地走向现代化过程了。

  当然,洋务运动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低效率。但是平心而论,几乎所有的后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它的发展初期都是一个腐败的高发期。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说,制度就是人类行为的游戏规则,人类只有在发现社会交往行为中的冲突与矛盾问题以后,才有可能在长期试错过程中,为解决矛盾而形成约束性的游戏规则的,制度是作为解决矛盾的办法而产生,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逐步跟进的。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在持续试错中逐渐的针对性的跟进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社会在进入现代化初期阶段,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腐败现象:当一个社会从非市场经济开始引入市场经济时,由于传统体制中并没有预先准备好处理市场经济中的诸多问题的约束性制度,这种有效制度的空白,就会使掌握权力与机会的人们获取不当
得利时,风险成本极低,而收益甚大。这样,各种腐败现象就会大量应运而生。在发生腐败问题,针对性的防腐败制度没有跟进以前,也即制度尚没有形成对腐败的有效控制之前,就一定会有一个腐败的高发期。

  长期以来,人们对洋务运动总体上的评价是不高的,然而,从现代化的历史来看,洋务运动的低效率,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合理的解释:一个传统国家的统治精英在对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作出回应时,他们不得不集中国内相当有限的经济与财赋资源,来致力于达到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保证某些与国防有关的特殊部类的工业,如军事工业的迅速增长。当他们这样做时,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就不得不牺牲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效率。换言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有效配置与效率,是在几百年时间里,在无数微观个体的反复博奕与充分竞争过程中,逐渐地磨厉出来的。西方工业社会只有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竞争,才得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的。然而,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中国洋务运动,追求的是迅速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实现防
务现代化的单纯目标,为此而集中全国财力,这种引进式的工业发展模式根本没有西方社会那种微观的长期磨合过程。而且,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也不可能为迅速的军事工业引进式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专业人才,这也使军事工业的低效率性,成为难以避免的历史现象。从理论上讲,如果给洋务运动一个更长的时间,例如50年,这种种发展中的问题,还是有可能通过渐进演化方式,通过试错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来予以逐渐解决,并经由这一路径,中国可以缓慢地走向开明专制型的现代化过程。

  开明专制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相当于俄国彼得大帝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国防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阶段。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并不可能在无限长的时间内自然演进到开明专制。清王朝的洋务运动的命运,并不决定于中国人自己,而实际上不得不取定于日本是否比中国更快地、更有效地实现现代化起飞,正如历史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日本人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明治维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发起了对中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十分不幸的是,中国不得不过早地与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中摊牌。中国在这场决定性的战争中的惨败,不仅是现代化能力低于日本所致,也是现代性的制度生长能力不足所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一举打败了中国,标志着洋务运动这一防务现代化渐进模式的失败。中国官僚士绅政治精英陷入了深重的焦虑和危
机感中。一种不同于洋务运动的新的激进模式取而代之。这就是戊戌变法阶段的来临。

  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这样一批体制之外的边缘知识分子,由于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迅速地成为激进的变法派,并在同样承受着焦虑压力的青年皇帝的青睐下,迅速地进入了帝国的政治中心,成为清帝国变革的主导者与策划者。他们和年轻的光绪皇帝相结合,形成了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新的精英势力。这些少壮派变法人士精力充沛,有着强烈的改革热忱,具有比洋务派精英更明确的现代化意识与世界眼光。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两个根本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心态上的危机感和他们强烈的焦虑感妨碍了他们做出理性的政治决策,正是在这些激进变法派的鼓动下,光绪皇帝在短短100天的时间里,发布了近300道并非深思熟虑的改革上谕,这些上谕彼此之间几乎都不配套。变法派以一种迅速的、彻底的、急剧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的变革。这样,他们势必会过多地触犯到广大的官员的实现利益。实际上,一场官僚体制下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改革派能否获得广大处于中间状态的温和派的支持,以及能否让既得利益者保持有限支持或中立,只有这样才能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在官僚中被孤立起来。然而戊戌变法的实际情况却是,极端反对变革的顽固守旧派(例如徐桐、倭仁等人)、曾经一度有限地支持改革的既得利益
者(如慈禧与荣禄)、温和的改革派(张之洞、孙家鼐等人)这三种政治势力,却在反对康有为为代表的激进派的过程中,形成了"神圣同盟"。实际上,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在变法失败以前,在给自己友人的一封信中就有了不祥的预感,他在信中批评康有为的激进做法是"规模太广,包揽太多,举行太大,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段话最清楚不过地透露出激进变法战略是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他们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没有在官僚体制内从事变法的经验,在从政以前,他们远离政治中心,大部分时间在在深山里读书讲学,实际上始终处于政治上的边缘状态。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做过一天官。相对于其他官僚体制内的政治精英,他们的热忱、血性、高调与张扬的行事风格,使他们在庸常的官僚群体中鹤立鸡群,并冲破层层官僚体制的阻力而引起皇帝的注意。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事风格,在甲午战败,危机来临,而又朝中无人的特殊情况下,恰恰又引起同样充满焦虑感的青年皇帝的注意,他们从皇帝那里获得了政治上极其罕见的支持与信任。然而,当这些书生政治家在皇帝支持下进行变法时,他们自身缺乏在体制内实行改革的经验这一严重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他们的大言高论与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与人们对传统
官僚的角色期待大相径庭,这就使他们在群臣中十分孤立,备受讥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官僚体制内从事政治活动的水平之低,远远超过后人的想象。只须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地纸上谈兵,书生误国了。

  一个例子是,康有为居然让他的学生上奏折,建议朝廷下诏,要求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要穿西装。理由是日本人也穿西装,只有穿了西装,人的精神面貌才显得焕然一新,从而可以使变法取得成功。直到多年以后,康有为才给梁启超的信中坦言,当时怎么会想出如此不切实际的办法来,他的信中写道,如果真让全国农民都穿洋服,那么乡村里织的土布卖不掉怎么办?当然这是后话。另外一个例子是,康有为提出,变法不是需要大量钱款吗?其实筹措这大笔款项并不困难。既然英国对西藏垂涎三尺吗,朝廷就可以把西藏这一片毫无用处荒蛮之地卖给英国,就像俄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人一样。这些变法派还提出全国要发行6亿两白银的公债的建议。这个天文数字不是根据中国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而是根据康有为"量出为入"预算方案倒推�‡
�来的,康有为的方案是,海军与陆军建设需要2亿两,三大铁路建设需要3亿两,1亿用于其他各项开支。康有为居然完全不考虑当时中国农民是如此穷,而且清政府又如此缺乏信用,全国一年总收入只有1亿两,怎么可能发行6亿两白银的公债?

  戊戌变法的不切实际的激进主张引起了包括保守派、既得利益者与有限支持改革的温和派在内的广大官僚群体的不满。康有为在变法危机来临时,不但没有及时改变激进策略,反而在条件完全不具备的情况下,假借皇帝的假圣旨,孤注一掷地要搞一次注定失败的包围颐和园的政变。最终引起慈禧的反政变,导致这场变法以悲剧告终。当时,严复在对变法派深表同情的同时,相当尖锐地指出过,康梁变法是"上负其君,下累其友",是书生误国,是"庸医杀人",这一判断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的。

  这里有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在危机压力下而获得的千载难逢变法机会,却恰恰是由一批完全缺乏最起码的政治经验的书生型的知识精英来主导?这里可以反映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深刻的两难矛盾:一方面,由于传统专制集权的儒家官僚体制实在太封闭了,一个官员在这个体制中生活得越久,阅历越丰富,他在体制越能游刃有余地适应官僚环境,那么,他也就越是习于所安,承袭旧章,感觉迟钝,越是缺少变革的意愿、知识与能力,换言之,他们就会在这一体制内就会变得越保守,越是无法适应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只有那些较少与这一官僚体制有关联的边缘知识分子,才能不受体制规矩的约束,用我们的话来说,不受专制官僚文化这一"大酱缸"的浸泡,能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出新的思维与接受新的价值
,并具有更敏锐的世界眼光,然而,此类体制外的边缘知识分子又同时具有另外一种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正因为他们与体制无关,缺乏在体制内的经验与实际政治磨练,当由他们来主持变革时,他们却缺乏必要的官僚经验来进行有效的变革。

  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情况,在官僚体制内有经验的人,在这一体制中能游刃自如的人,能通晓这一体制的游戏规则与潜规则的人,却在这个体制的大染缸里丧失了变革的愿望与热情;相反,那些体制外的保有改革的朴素愿望与热情的人们,却没有在体制内从事政治活动的任何经验。这正应验了当时一位士绅在给皇帝奏折中的一句话"默察京师大局,其老成者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有'有君无臣'之忧"。这一奏折是以变法开始以前写就的,后来的历史却由它不幸而言中了。这是中国专制官僚体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两难悖论。

  清末新政这是清王朝所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认真的现代化努力。这场新政运动也印证了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说过的一句话:"处于权威危机中的统治者往往会迅速的变成真诚的改革者,他对改革的真诚,来源于他对保住权力的真诚。"清末新政运动是由以慈禧为首的王朝统治者发起的,并自上而下地在全国各省全面推进,新政的内容又极其广泛,包括废除科举,举办新式学堂,禁止鸦片,兴修铁路,改革司法制度,鼓励实业等等。这场新政运动内容的丰富,对社会生活冲击的深刻,均远远超过了当年仅在沿江沿海地区进行的洋务运动。从时间上说,它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开始启动,到辛亥革命爆发才结束,长达11年,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一百天。清末新政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着远为深刻的影响。

  这场改革为什么会失败?首先,新政是在清王朝统治者的权威合法性急剧流失以后,在这一政权业已陷入了信任危机的情况下急剧推进的。受到权威危机压力而充满焦虑感的统治者力求通过急剧的、大幅度的、高难度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富强,从而来挽回自己的权威危机。然而,由于清末新政规模太广,改革难度、幅度太大,统治王朝的权威低落到了不足以支持这种大难度、大幅度变革的程度。其结果是改革过程中积聚了越来越强烈的社会不满,而这种不满又进一步严重地削弱了清政权的权威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危机的深化又反过来引诱统治者去从事力不从心、更大幅度的改革,以此来试图重新取得流失的权威,大幅度改革缺乏地方上实验的机会就匆匆出台,会进一步把事情弄得更坏。这就会使政权陷入一种饮鸠止渴的恶性循环。

  另外,第二个问题是,清末新政改革的基本战略也是错误的。当时的立宪改革由于日俄战争的影响而提前发起,确实是过于超前了,如果当时仍然采取戊戌变法时的开明专制主义模式,而不是君主立宪模式,将会更稳妥些。所谓的开明专制模式,就是有现代化导向的皇帝拥有不受挑战的绝对权力,并运用这一权力来推进现代化。德国威廉二世改革就是开明专制主义的典型。而清末新政采取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一种宪法限制下的分权制,这是一种类似于英国模式的"有限君主制"。在英国,在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以后,统治者的权力受到自下而上制定的宪法的限制,权力移到国会,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虚君体制。

  实际上,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前的清末新政,以刘坤一、张之洞的"江汉三奏"为基础的、具有开明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特点的自上而下的新政推进方式,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国情的。然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却使当时的国人错误地以为,日本的胜利是由于日本进行了分权性的立宪。使得士绅阶层、官僚阶层当中形成了强烈要求实行立宪的思潮。清王朝在强大的压力下,以仿效日本"钦定"宪政起步,而却不自觉地去推行英国式的的"民定立宪"即虚君式立宪,从此改革走上了另一路径,即分权性的立宪路径。这种立宪模式把权力分散到地方,通过地方自治运动来与中央分庭抗礼。在一个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初期,需要一种开明权威来推行改革的时候,中央权力却由于筹备立宪改革的实施,处处受到地方势力,包括中央级的资政�™
�与各省的谘议局的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与排斥,而地方的咨议局又被激进的士绅阶层所把握,他们提出了很多超越当时实际情况的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的以后,就形成了全社会激进化的士绅的强烈的政治挫折感。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政治参与的爆炸状态。

  清末的立宪改革使谘议局与资政院把中央的权力与省政府的权力"提前地"给挖走了。清朝中央处处受到地方势力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擎制。即使清朝中央的合理的政令在地方一级也难在贯彻推行。例如,铁路筑路权收归国家的政策,就是一项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国策,但却在地方上受到作为民办铁路公司股东的既得利益士绅的激烈反对,由此激发的保路运动成为推翻清政权的导火线。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筹备立宪的改革,使各种请愿运动与立宪活动合法化,从而提前地把人们压抑多年的各种政治诉求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虽然,地方与大众的民主参与,以及当时人们提出的各种政治诉求,从长远来说,无疑都是合理的,然而在改革伊始阶段,处于转型期的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超越现实条件的政治、经济、社
会与文化诉求。由于清政府无法实现这些要求,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不同阶层的政治挫折感的叠加。保路运动中地方主义者、经济民族主义者、同盟会的革命派、商办铁路公司的既得利益者、受摊派之苦的农民、激进的士绅立宪派,这些五花八门的不同阶层与利益集团,在反对"路权国有"国策的过程中,形成反清政府的"神圣同盟",实在是一个生动鲜明的典型例子。

  百年以后当我们反思这段历史时,才会发现,其实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有根本性的误解。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日本打败俄国,是立宪政治打败专制政治,中国要富强,就要立宪。而日本是一种什么样的立宪政治?大多数人却并不清楚。事实上,日本明治维新的立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钦定立宪",而不是英国式的自下而上的"民定立宪"。所谓日本钦定立宪,是一个以立宪为口号和幌子的开明专制化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以立宪为名,行开明专制之实,用日本政治学家清夫信郎的话来说,是一种"伪立宪的绝对主义"政治。天皇在大政方针上具有不受挑战的绝对权威,这种政治适合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政治集权功能。更具体地说,明治维新的实质,就是在立宪名义下,来增加天皇为首的中央
的权威,而决不是分散它的权力。然而,当时中国立宪派士绅精英们,为了仿效日本的"立宪",却走到英国式的"民定立宪"模式上去了,这是一种分权化的、用宪法限制王朝政府权力的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清末激进立宪派士绅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立宪可以致国家于富强之途,要立宪,就要学英国,因为英国自下而上的民定宪政,才是货真价实的立宪。当时的杨度被认为是中国宪法第一号权威,他就如此漫不经心地倡导英国式的立宪主张。他甚至认为,什么时候采取钦定,什么时候采取民定,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的成熟程度,而取决于议院先于政府成立还是晚于政府成立,国人只要先成立议院就可以争取英国式的民立宪政。杨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假使人人起来开设国会,日本亦不足虑,直可成为普鲁士。"可以说,激进派å
��绅就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争取英国式的分权化的立宪道路。

  当时的中国学日本可以说是东施效颦,从学习明治立宪政治而走向削弱中央政府权力的地方分权自治。地方咨议局的自治权力强大到这样的地步,以至于各省的总督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只能站在地方士绅的一边来对抗中央。清政府的中央权威进而失去地方的支持,这对于已经陷入权威危机的清朝中央,可以说是釡底抽薪,更使清政权雪上加霜的是,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几乎同时突然逝世,新的统治者摄政王又平庸无能,完全不能驾驭如此复杂的局面。清王朝出现了权威真空。激进的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相互激荡,排满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席卷各地,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新政也因此寿终正寝。

  如果进一步概括清末开明专制化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认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传统官僚体制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专制集权政治的文化惰性十分强固。从清末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惰性,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过于微弱,是清末变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来源:凤凰网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china-week.com/html/5451.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毕研韬:中国民主化路径简析

  要有效推动中国政治变革,就必须系统考虑国内各类进步力量的培育和聚合,就必须系统考虑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整合。英国学者Gary D. Rawnsley发现,新闻传媒、宗教组织和社会运动是促使非民主国家政权变革的三大力量,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律未必适用于中国。

  中国政治生态分析

  媒介生态

  中国的新闻理论主要承袭前苏联的马列主义新闻观,而且半个世纪来没有

  与时俱进,导致今天中国的新闻教育和实践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如今新闻媒体依然是中共的"耳目喉舌",是体制内的管制工具。官方媒体的负责人都是执政党任命的,半商业化的新闻媒体仍囿于制度枷锁之中。

  中国的新闻宣传不同程度地违背新闻传播规律,传统媒体既不能反映人民的声音也不能维护公共利益,导致其公信力持续下降。2009年我对129人的访谈显示,根本不相信中国官方媒体的占17.8%,半信半疑的高达47.3%,基本相信和完全相信者仅占34.9%.

  中国的网络媒体是最能反映社情民意的舆论平台,是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首选媒体。有人甚至乐观地认为,网络必将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网络监管与封锁技术是世界一流的,而且网络实名制的威胁正在逐步增加。

  (二)社会运动

  西方曾有学者预测,中国即将进入多元化社会治理时代。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过于乐观,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务就是打破原有的政府管理社会的一元化治理模式,建立起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社会网络共同参与,民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目前中国的"公民社会"仍处于萌芽阶段,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对"政治社会"(political society)的制衡不够有力。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有三:

  一是能够担当思想启蒙和组织领导的知识精英和社会精英数量不足。目前中国虽有部分"活跃公民"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但这些声音依然微弱,而且因缺乏传播平台和传播素养而难以发挥更大效力。

  二是中国缺乏"社会组织"承担"力量集结点"的功能。在目前的中国,非政府组织(NGO)的成立仍然受到政府严格限制,已在运作的非政府组织缺乏人才和经验。宗教力量虽已快速发展,但大多数还处于半地下状态。新闻媒体、教育机构从整体上讲仍然是现行体制的维护者而非反对者。

  三是中国仍然缺乏制衡当权者的群众土壤。虽然中国的官僚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但根据美国Pew研究中心2008年7月2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在24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国家发展方向持最为乐观的态度,在受调查的二十四个国家中名列第一"。

  (三)国际环境

  西方社会无法接受社会主义中国,国际上以人权为借口打压中国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效果并不明显。西方对北京奥运会的掣肘和对西藏问题的干涉,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中共政权的支持力度。这一点不仅超出了西方社会的预期,就连中国境内外的某些"异议人士"都感到意外。

  国际上有不少以改善中国人权状况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但遗憾的是这类组织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其中部分组织只为自身生存而打拼,为吸引眼球而做秀,为募集资金而炒作。而且,这类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构不成实质性威胁。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似乎是最了解中国的。

  二、中国民主化路经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西北大学的唐・舒尔茨(Don. E. Schultz)教授等人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IMC)的概念。从其诞生与发展看,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商业营销理念。而笔者的兴趣和愿望则是改造并提升IMC理论,使其同时适用于非传统商业营销,如政策倡导、区域营销、政治传播等。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IMC用于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内部整合

  用整合的观点分析中国的民主进程就必须全盘考虑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进步力量,必须综合考虑知识精英、社会精英、新闻媒体、宗教团体、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普通民众等各种力量的整合。

  列宁的组织理论指出,"先知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们试图促使"大众"进一步觉醒,以推动社会变革。但是,"大众"的觉悟却只能在"亲身经历"中逐步提高。只有加以时日,或借助策略性的触动,"大众"的觉悟才能升华到"先知者"期待的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先知者"必须强化和"大众"的联系,并赢得"大众"的认可。

  人类历史表明,任何社会运动都是在精英的策动下完成的,而目前的中国尚缺乏这类能够带领民众完成改革大业的领军人物。这类缺乏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目前的中国还缺乏足够的"力量集结点"。没有高度组织化的、深受大众支持的社会网络,中国的社会变革就很难有效推进。为此,一方面各界精英人士要利用体制内外的各种渠道促使政府降低非政府组织的成立门槛,另一方面要协助现有非政府组织加强能力建设。

  中国的宗教组织很难担当推动中国民主化的重任,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态决定的。有人指出,媒体自由是中国转型成本最小的选择。而笔者认为,虽然个别新闻人和新闻媒体偶尔会有大胆言论发表,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的传统媒体不可能担当改革的急先锋。

  中国的经济精英已经成为民主进步的阻力。原因很简单,目前的政治体制促成了部分资本家的暴富,而要维护和扩大其利益,就更需要政治与社会稳定。美国维吉尼亚州老多明尼大学的政治学教授陈杰在中国的调查表明,中国的中产阶级和非中产阶级都支持差额选举,但中产阶级对多党制选举方面的支持率还没有非中产阶级高。

  (体制内外的)活跃公民和先进媒体将是中国民主进步的主要鼓动者。中国政治改革的速度将主要取决于二者素养的提高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取决于他们的启蒙与倡导能否得到其他改革力量的认同与支持,取决于二者结合所催生出的民意的强大程度。

  内外整合

  首先要从"整合"视角看待中国境内外的民主力量。中国决不会屈于外部压力而改变,中国的民主进步必然是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领导人表示,要改变中国就必须和普通中国人接触,而欧洲某些国家的做法则事与愿违。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只能依靠中国人,外力干涉如果不能与中国民众的利益诉求相吻合,就很可能无济于事甚至会起反作用。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国际势力抵制中国的效果日趋衰微。明智的做法是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并在交流合作中设法影响中国决策者的管治理念(这是西方某智库给政府的建议)。同时,国际力量保持与中国知识精英和社会精英的交流合作,帮助他们提升思想观念、提高组织运作能力。这是中国建设"公民社会"、制衡"政治社会"的最佳选择。

  在与中国交往时,如今外部势力愈来愈倾向于运用国际道义和非政府组织这两种武器。但这些武器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外部力量是否能够符合中国公众的利益诉求。如果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帝国"力量只是为了拓展其统治疆域而向中国施压,"改善中国人权状况"只是他们要挟中国的一张牌,那么,中国民众就必然会起来反抗外部"侵略"。这时外部施压就会起到反作用:中国内部会更加团结,民众对政府会更加支持。

  (未完待续,《新世纪》2010年1月4日首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迷人的海:关于我国对外单方免签证的探讨

  签证是一国主权机关在本国或者外国公民所持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上签注、盖印,表示允许其出入本国国境或者经过国境的手续,也可以说是颁发给他们的一项签注式的证明。签证制度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是一个国家对他国公民进行入境实施控制和管理的具体表现,以此达到维护国家的安全以及国内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发给外国人签证,是以外国对其本国国民待遇是否平等互惠为原则,它是为两国彼此友好往来给予的同等优惠和便利。

  免签,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的政治或经济等利益的考量,对对方国家的公民实行免于签证的一种行使主权的行政许可行为。

  总之签证也好,免签也罢,均涉及到一个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及其尊严的问题。因此按照通行的国际惯例,签证或者免签是国与国之间严格对等的。在依法出入对方国境时,如果签证或者免签处理得不当,就会直接导致损害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

  中国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吸引境外资金涌入国内,繁荣经济,增强国力,于2003年对外宣布,自本年7月和9月起,对持普通护照短期来华的新加坡、文莱和日本公民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既自入境之日起,在华停留不超过15天者,可免办签证,边防检查站查验其有效护照后放行。如果在中国停留15天还不够,需要延长的话,可在中国当地有关部门申请办理相关签证。

  笔者以为,我国政府对上述三国的单方免签政策,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无可厚非。因为政府的所有政策和策略,都要服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当时为了保经济增长,采取对外开放搞活政策,吸引境外大量游资入境,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单方免签证政策的初衷及其历史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该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却有待商榷。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世界各国的签证制度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实施签证方面都是极为严格的,如果没有合法取得对方国家的签证而入境,便构成非法入境,甚至触犯了妨害国(边)境管理罪。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均实行严格的签证对等原则,通常情况下,不给予对方免签证的待遇。

  国际上只有一些极不发达的贫穷落后的小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考虑,才被迫放下尊严,给予他国公民单方面免签的优惠政策。诸如毛里求斯、贝宁、多米尼加、斯里兰卡、特克斯、开科斯、瓦纽图等国,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均处于贫穷落后地区,都是一些经济极端落后的小国。因此它们对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单方面免签证政策,其中就包括我们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是在那些极为落后的小国对几乎所有国家给予免签的背景下,才享受到免签证的待遇。

  有一些小国,对我国的免签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尽管那些条件不是它们所为。譬如阿鲁巴,是一个对中国人来说闻所未闻的小国,它对中国实行免签,但这种免签待遇几乎是给予所有国家的;库克群岛,也对中国免签,但它与世界大部分国家均无直航,实际上,中国游客很难抵达那里;再有安道尔,它是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一个小国,对中国实行免签,但是中国人去那里,必须持有法国或者西班牙签发的申根签证;圣马力诺也是,去那里的中国人需要意大利签发的申根签证。那么这样以来,所谓的对中国免签,实际上还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一些小国,对我国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它们是肯尼亚、巴林、叙利亚、所罗门群岛、塞舌尔、萨摩亚、密克罗尼西亚、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国。所谓落地签证是指申请人不能直接从所在国家取得前往国家的签证,而是持护照和该国有关机关发给的入境许可证明等抵达该国口岸后,再签发签证。

  以上就是世界各国对中国实行的签证或者免签证的现状。

  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在经济方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中国已属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之一,并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并称金砖四国,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GDP年均8、9%高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经济发展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当然,中国发展至今决非一蹴而就,国家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中国的国力明显增强了,经济也与几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对外政策的具体把握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把政策着眼点及时调整到维护好国家的主权与安全以及国家的尊严上来。本文前面已综述过,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均坚持严格的对等原则,极少有单方面免签现象。只是一小部分十分贫穷落后的小国
,为了本国的艰难生计,被迫放下尊严,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我国与那些贫穷落后的小国相比,显然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因此没有必要还坚持单方面免签政策。我们适时修改对外签证政策决没有违反什么国际法或者国际条约,修改相关的出入境政策,完全是我国主权份内的事情,没有侵犯也没有不尊重别国的主权和利益。所以国际社会不会为此而指责我国违反曾经的约定。

  我们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祖国的强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但仅仅是为了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吗?不,绝非如此。我们的政府任重而道远的义务和职责就是让我们的祖国、让中华民族、让中国人民有尊严地屹立于世人面前。现在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扬眉吐气了。这时,政府就要着重考虑国家的主权与尊严问题了。以我们现在的国力,已经没有继续实施单方面免签的必要了。中国人民要在世人面前找回我们应有的尊严与自豪。不然,我们发展经济的意义何在呢?虽然经济发展了,可是中国人民如果在尊严方面还找不到自信与自豪的感觉的话,那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我国的国力发展至今,已经到了可以甚至是应该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讲究严格对等的时候了。因为一个国
家的主权与安全,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是到了应该维护好主权与安全,到了应该讲究尊严的时刻,我们必须当仁不让。

  我们不歧视小国、也不欺凌弱国,我们只是实施应该的对等原则,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无需自谦,理应为此自豪。

  2009年12月31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迷人的海:制度导致垄断,腐败导致不公

  提及中国的当代问题,笔者以为非社会不公莫属。社会不公,正以贫富不公、区域不公这两条主线展现于世人面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的是公有制及其计划经济的模式,总体而言,整个社会还比较公平。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当政者推行的是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结果直接导致大部分人贫穷落后,社会出现了贫富不公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更令人气愤的是,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人的人员构成,一是高干子弟(太子党);二是被当时社会所不齿的因各种原因没有固定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其中不乏曾被司法机关打击处理的违法犯罪人员,以两劳释放人员为主。

  为什么是这两类人员搭上了致富头的班车?原因很简单,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太子党借助其老子的权力和人脉之势,在当时非常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下大施拳脚,大发时代转型时期漏洞百出之财;二是逼上梁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固定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尤其曾经被司法机关打击处理的违法犯罪人员,几乎成为社会遗忘甚至是唾弃的角色,他们的生活及其人生今后的走向只能靠自己,别无选择。因此他们只有死死抓住"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根救命稻草,甚至不惜再次违法违规,钻营法律和政策空子,最终攫取了他们翻身致富的第一桶金;如果说还有一种无形力量有意无意辅助了这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话,那就是三十多年来的计划经济养成了国人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恶习。人们大多安于国家为其
提供的稳定的工作岗位,不想成为常被枪所伤的出头鸟。这样无形中就把上述那两种人推向了改革时代的前沿。造成了一小部分人借机大刀阔斧敛财,大多数人默默无闻,越落越远,最终演变成两极分化,出现了极为不公的社会现象。

  至于区域不公问题,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初期一个不可避免的伤痛,200多年前美国也是如此。它与地理环境直接相关。我国中西部交通闭塞,没有适宜进出口的大型港口,工业发展相对薄弱。中西部又是人口众多地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众多人口贫困落后。这对中国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剧了暗流涌动的社会矛盾。这股涌动的暗流出口,必将成为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对此,当政者亦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现在正企图从拉动民生入手,一方面加大整个社会财富平均再分配的力度,另一方面解决贫穷百姓的后顾之忧,以化解因社会不公导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最终目的达到政权的平稳性、可持续性。究竟能否达到目的,有待考验当政者解决问题的诚意与魄力。

  那么社会不公问题,除跟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有关,还跟什么有关呢?只要是有心人,答案就不难找到。那就是跟当政者的权利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社会不公这个问题上,我们说,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产生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日益加剧的权利腐败现象,又是激化矛盾的催化剂,社会不公这颗带有仇恨性质的种子正在腐败发酵的温床上变的像魔兽一般祸患无穷。腐败在社会不公的悲剧中扮演着官商勾结的丑恶角色。官商勾结的结果,一定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它就像丑陋的吸血蝙蝠那样,紧叮住"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伤口,贪婪地吮吸贫穷大众即将干涸的血脉。因此整个社会痛恨腐败,斥责腐败。可以说腐败是一枚导致广大百姓受苦受难、贫穷落后、负担沉重的魔戒。人们仇恨它,想要砸碎它。党和政
府也意识到腐败的严重程度,声称解决不了腐败,将有亡党亡国之灾。但从目前治理腐败来看并不乐观。似乎反腐败大有越反越腐之嫌。在反腐败方面,尽管党报高调宣传,不断有腐败分子被依法制裁的报道,然而老百姓却并不怎么认可。给人的感觉是,腐败现象还随处可见,腐败分子似乎还充斥在政府各个部门中。人们不仅疑问,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腐败毒瘤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这既值得广大老百姓思索,更值得当政者好好深思与反省。现在反腐,似乎只停留在民举官纠,仅从个案着手,所以才显得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因为这种反腐方式不是从根本上剔除腐败的毒瘤。说白了,它还是滞留在运动战的打法上。运动战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它是一阵风,丝毫动摇不了拟要治理整顿的对象的根基。建国六十多年来,一些违法之徒、贪腐蛀�™
�已掌握和适应了运动战打法,他们总结出一条定律,运动之风总是一刮而过,风过之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这也许正是反腐败越反越腐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中国式反腐令人头疼的一大顽疾。不知当局为什么如此钟情运动战,特别是在大力宣扬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实际上还是实行老一套运动战法。运动战绝不是法治,它是人治的惯用手段,当然法治不排除运动战。那么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运动战,是人治手中王牌式的运动战,还是法治政府特定时期内作为个案手段的运动战?这是一个值得执政者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我们说社会的不公问题首先是由改革开放初期执政者的政策使然,其次是权利腐败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权利腐败这棵毒苗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催生腐败盛行的激素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我们说总体而言,滋生腐败的大环境非垄断莫属。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腐败经常发生在哪些领域就可以得出明确判断出垄断直接导致腐败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社会上哪些行业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呢?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地球人都知道房地产、电信、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煤炭、石油化工、路桥建设、教育、医疗以及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煤气等国家高度控盘的垄断行业。看看近年来,一些落马的省部级高官,要么是直接来自垄断行业,要么是与垄断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几年来,我国房价为什么高得那
么离谱,这难道与垄断没有关系吗?只有垄断,才会使某一产业变成稀缺,只有在稀缺的行业、产业里政府的行政寻租行为才成为可能,权钱交易才能应运而生。在一个非垄断的、开放的、透明的、利润平平的行业或产业里,腐败通常是难以产生的,譬如一些直接与弱势群体打交道的民政部门,一些非热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

  那么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社会上垄断行业或产业的性质,就不难发现,凡是垄断行业或产业均来自国有或国有控股。以上例举的各行各业不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行业、产业吗?即使在西方的民主国家,涉及国家安全或国计民生的产业也大都是国有垄断,但实践表明,即使西方民主法治国家,垄断行业也容易招致腐败,就更不用说法治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了。那么就我国的垄断行业来看,它直接根植于我国的国体及其政治制度。我国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七条又明确规定:"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营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垄断行业是直接受宪法保护的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就是说,我国的政治制度为极易产生腐败的垄断行业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尽管垄断行业造就了社会不公,保全了腐败根须,尽管社会不公和权利腐败遭到国人强烈不满,却无法将其彻底根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体制上的悲哀,制度上的悲哀。

  中国搞经济改革三十多年了,但是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改革却一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掩面的感觉。这也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到位,犹如半拉子工程一般。政治体制改革不先行的话,最终一定会掣肘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对此无论愿不愿意承认,也无论是否赞同,都是不可回避的。在这个问题上,得过且过、信马由缰、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做法,都是一种自欺欺人、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任何问题都是推不掉,躲不过的,最终需要人拿出勇气、拿出魄力去解决它。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制度造就了垄断,那么腐败滋生谈何容易,如果不是腐败在社会生活中为非作歹,那么社会不公又从何来?因此,中国执政者如果不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话,就无法彻底改变制度导致垄断,垄
断导致腐败,腐败导致社会不公这一恶性循环的魔咒。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易中天:谁该清退,该清退谁

  谁该清退,该清退谁

  易中天

  这些年,中国教育的德行,怕是越来越接近中国足球了。前两天,在一个论坛上,我曾利用担任主持人之便,向着名教育学家杨东平请教: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你看哪个更有希望一点?东平想了一下说,恐怕还是教育。我问为什么?东平说,因为教育跟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更密切,关心教育的人也更多。

  我想也是。更何况,中国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总体上要超过中国球员。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忍受着清贫甚至歧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其中,就包括数十万所谓“代课教师”.没有他们,许多最基层的学校根本就不可能维持。我不想说,代课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我想说,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没有这些穿着草鞋、长满老茧的脚板,中国教育早趴下了。

  但,听说他们就要被“清退”.

  又听说,有些地方,一名辛勤耕耘34年的教师的“清退费”,竟只有区区600元。

  这可真是“鸟未尽,弓已藏”.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忘恩负义,冷漠无情,也不至于此吧?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几十年的脚板,说砍掉就砍掉了;把中国教育搞得就像中国足球的人,却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弹冠相庆。请问,还有没有天理,还有没有公道?

  谁没受过教育,谁没有自己的老师?当你们大笔一挥下达“清退令”时,良心可曾有一刻的不安?难道你们当真忘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区区600元,居然拿得出手,说得出口!何况,这还不仅仅是一个“合理补偿”的问题。人,不是房子。难道给了点钱,就可以“拆迁”?也不要说什么“教育质量”.当年没有他们,教育都没有了,哪来的“质量”?更不要说什么“回归田埂,以特有的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回归田埂”就是“更大贡献”,你咋不把清华、北大改成农场?你以为代课教师是机器人,他跟学校、跟孩子、跟教育事业没感情吗?这几十年的情感、心血,还有希望,难道就像某人的博客,是可以一夜之间“清零”的?难道这回,哥清退的不是教师,是寂寞?难道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时候,都不跟老师说声再见?

  我们不反对基层教育的正规化,更不反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也清楚,就算是“正式教师”,也迟早会有退休的一天。但,退休和清退,一样吗?你就不能也给人家一个退休的待遇吗?就算不能,你就想不出一个比“清退”更体面的办法,非得用这该死的名词吗?而且,就算你愚蠢到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就不能做得有人味一点吗?

  听说,这事好像要缓行了。听说而已,但我希望是真的。我希望,教育当局的新决定,能够对得起这数十万代课教师,也对得起良知和良心。搞教育和管教育的,如果也没有良知和良心,那么,该清退的,就真不知是谁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毕研韬:就“大西藏”专访桑东仁波切

  毕研韬:就"大西藏"专访桑东仁波切

  2010年1月6日

  桑东仁波切是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长,毕研韬是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

  毕研韬:您好!很高兴就国内汉人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关于西藏,我极为关注"大西藏"概念。我反复阅读了您就"大西藏"的演讲(包括英文稿)。您说,"西藏就是西藏。�有大西藏或小西藏之�."而事实是,达赖喇嘛的特使在与北京的会谈中提出由一个自治机构管理整个藏民族。这必然要求把现在隶属于四川、云南、青海等省的藏区划归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就管辖范围而言,这自然就是"大西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所说的"大西藏"并没有错,因为它是相对于西藏现状而言的。您一方面否定"大西藏"之"大",同时又强调"大小并不碍事"。这是不是自相矛盾?

  桑东仁波切:您好!在回答您的问题前,我想强调两点。这两点是导致达兰萨拉和北京认知差异的根源。一是中国领导人缺乏信任与自信。藏人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藏人毁于希望,汉人毁于怀疑。"北京总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一切,总害怕考虑达兰萨拉提出的任何建议或诉求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或有损颜面。所以,任何微小的话题他们都会视为潜在的分裂威胁。

  鉴于北京的这种心态,达兰萨拉无法获其信任,无论藏人方面多么真诚地信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也无论我们的要求多么合情合理。

  二是中国领导人缺乏寻求解决西藏问题办法的政治意愿。北京的领导人总是担心,他们在西藏问题上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会带来更多问题,甚至会失去西藏。因此,双方无法以积极正确的方式沟通。

  缺乏彼此信任,国家统一就无法保障。如果目前北京领导人的民族政策――尤其是西藏政策――不变,我们担心少数民族难免会分离或者湮没。这两种结果都不符合各方利益。如果双方都以信任与自信的心态看待对方,问题就会很快以友好的方式解决。这将是双赢的结局。

  另外,语言差异也是需要强调的。在汉语和藏语中,"大西藏"都具有歧义:可能是原级的"大"(great),也可能是比较级的"大"(greater)。在英语中,"大"和"更大"是两个词。因此,原级的"大西藏"(Great Tibet)可能被视为尊称,而比较级的"大西藏"(Greater Tibet)会更令人困惑。比较级的 "大西藏"(Greater Tibet)可能涉及边界、文化和语言层面。所以,我们最好用英语Great Tibet,而不是Greater Tibet,来表达诉求。

  现在回答您的问题。我之所以说"西藏就是西藏",是因为根据宪法关于少数民族自治的精神,并不存在"大""小"西藏之说。藏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一个少数民族不能被分为"小""大"或"更大"。当然,如果这些自治地区改由一个自治机构管理,管辖面积肯定比现在(由几个政府管辖)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或藏人更大、更强了。所以说,我的表述并不自相矛盾。

  我们关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向世界阐述这一议题。事实上,藏人要求由一个自治机构来管辖所有的藏人自治地区。但是把藏人的这些要求说成"大西藏"或"更大的西藏",听起来好像我们要求分离或者重新划分疆界。这种表述让藏人感觉是故意误导人们。

  毕研韬:达赖喇嘛的特使提出由一个自治机构管理藏区,但大家在表述这个概念时感到很麻烦。达赖喇嘛方面可能认为,没有必要用一个高度浓缩的名词来概括它。北京称之为"大西藏",就相当于给这个概念取了个名字。这符合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果流亡政府一开始就使用一个名字,北京就可能不需用再给它起个名字了。西藏流亡政府现在是否意识到了命名的重要性?将来会如何应对?

  桑东仁波切:《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与此相吻合的是,藏人生活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区,而不是分散各地,也没有被其他民族地区分割开来。

  所以,由一个自治机构来管理所有藏人就足够了,这也是宪法的宗旨。我们再也找不出比"一个自治机构(或自治政府)"更恰当的字句来表达这一诉求了。我们也不相信,换种说法中国政府就会接受。如果有人能提出更好的表达方法,我们十分欢迎。

  我们要求一个自治机构的根本目的,不是寻求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我们的目的只是保护和发展西藏独特的语言、文化、精神遗产和传统。一个自治机构更容易实行统一的教育、文化等政策。

  毕研韬:2009年8月27日,您在新德里说,"我们不寻求将附加的区域列入藏族自治区,成立一个自治行政机构取代几个自治行政机构,只是管理的改变。""没有必要重新划分藏族自治区和其他省份或自治区的边界。"我个人感觉,这更让人难以理解。您可否解释一下:西藏流亡政府要求的统一管理整个藏区是否需要重新划分省区疆界?如果不需要,那怎么实施对藏区的统一管理?

  桑东仁波切:目前,各省的藏族自治区疆界很明确,没有必要改变这些疆界。需要改变是行政管理。几个藏族自治政府将由一个自治政府取代,这个统一的自治政府将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辖(而不是由几个省份分别管辖)。

  有人会说,如果这几个省份的藏族自治地区划给那个统一的藏族自治政府管辖,这几个省份的管辖范围就小了。是这样。但是,如果民族自治精神得以真正贯彻的话,这些省份在这些藏族自治地区发挥不了多少作用。所以,这些藏族自治地区是合并到省外的藏族自治政府还是留在这些省内,对这些省份区别不大。

  毕研韬:您去年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调整边界的先例。这是事实。如果要建立流亡政府要求的"大西藏",这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省区疆界调整,必然会牵涉到利益再分配和情感适应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维持现状比改变现状的成本要低。要调整省区边界,必须有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我个人认为,就国内而言,中央政府不会冒这么大的政治风险,而单靠西藏流亡政府似乎无力推动省界调整。达赖喇嘛方面是否对此有所评估?

  桑东仁波切:刚才已经说过,我们认为,改变行政管理并不需要重划省界。事实上,省、区边界并不很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改变自治地区和非自治地区的疆界对相关省份和自治区是有影响的。但是,我们从未要求将非自治地区划到藏族自治区。

  我们的提议是,把那些目前存在的藏族自治州、自治县划归一个自治机构管辖。

  毕研韬:您去年还说过,北京政府实施的"分裂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做法"违背宪法。但是宪法只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而没有明确规定各个少数民族必须有统一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法第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我个人认为,中央政府目前的做法与宪法、自治法都是吻合的。您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差异?

  桑东仁波切: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发展少数民族特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实行统一管理,除非由于地理原因无法实行统一行政。除此之外,《宪法》第4条规定,"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民族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但是,这应该根据该民族的人口数量和居住面积决定,就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把一个民族划分到不同的自治州、自治县。

  我们认为,把藏人分开――尽管藏民族几个世纪以来都在同一地区比邻而居――是违背宪法精神的。这是"分而治之"的帝国政策。如果一个少数民族内部不能统一,那么要实现国家层面上的统一就更加困难。情感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前提。

  毕研韬:如果藏族实行统一自治,那就意味着其他所有少数民族都可以实行统一自治机关下的管理。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民族政策被颠覆,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治模式发生了改变。现在汉族是由不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和藏族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汉族和藏族是平等的。如果藏族由统一机构管理,而汉族仍然由不同机构管理,那是不是意味着各民族之间是不平等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桑东仁波切:民族之间完全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希望现在中国依然尊重这一原则。民族自治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保障民族平等、防止大民族统治或沙文主义。所以,民族自治机会对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是必要的。

  一个少数民族是由一个自治政府统一管理还是有几个自治政府分别管辖,取决于其居住区域。像蒙古族和藏族这样的少数民族,都聚居在一个区域,可以由一个自治机构统一管辖。那些并非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由不同的自治政府管理。这些安排并不违背平等的原则。相反,这让各民族之间,无论区域大小、人口多寡,都真正平等。

  毕研韬:达赖喇嘛特使向北京提交的《有关全体西藏民族实现名副其实自治的建议》中提到藏区的公共安全问题。您在新德里就"大西藏"的演讲中提到,统一管理将有助于遏制地方民族主义,将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稳定。我想这里面有个视角(或者说立场)问题。中央政府会从全局的角度评估"大西藏"的管治成本。在这个评估中,中央政府对"大西藏"管理机构的信任程度是关键。我想,目前中央政府很难相信实行统一管理能够遏制地方民族主义,也很难相信统一管理藏族会让中国更稳定。您认为应该怎样打破这个僵局?

  桑东仁波切: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这与事实和原则无关。这与现今领导人的观念与态度有关。

  从逻辑上,如果他们希望通过情感统一和彼此尊敬来维护稳定,一个自治机构肯定会有助于团结稳定。即使他们相信使用武力可以维持团结稳定,在一个统一的自治政府下更容易使用武力。

  不过,我们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来打破僵局。无论我们能否打破僵局,我们都需清晰诚恳地表达我们的诉求。没有其他路子可走。

  毕研韬:我个人认为,"大西藏"也是国内汉人理解西藏问题的最大障碍。至于西藏流亡政府的其他诉求,譬如宗教自由、发展经济、推进教育、保护文化等等,我相信国内汉人是理解并支持的。现在看来,"藏区统一"是北京方面与流亡政府之间的最大分歧。您认为,如果对话无法推进,西藏流亡政府将来会调整"由统一机构管理藏族"的诉求吗?达赖喇嘛方面是否会调整对话策略?

  桑东仁波切:这个问题目前无法回答,因为没有其他建议。

  我们认为,由一个自治机构统一管理所有藏民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符合宪法的,也是藏民的合法权益。如果中国领导人有这个政治意愿的话,实施并不是问题。如前所述,我们的目的只是保护藏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精神遗产。

  如果有其它更合乎逻辑、更令人信服的选择,只要是基于事实和理性,达赖喇嘛尊者总是从善如流的。

  毕研韬:谢谢您接受采访!

  (本译稿已经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长办公室确认,本文原载《北京之春》2010年2月号)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

人不要脸 天下无敌:献给各篇新华社社论的点评

转自:http://u.szuonline.com.cn/space.php?uid=14066&do=blog&id=96

非常滑稽的是,就在外交部咬着牙说出"中国的互联网是开放的"的时候,这条新闻被禁止评论了。。  其 实谷歌怎么样,大家很清楚,外交部怎么样,工信部怎么样,中宣部怎么样,大家也很清楚。我很久没这么义愤填膺的弄个一万字儿上下的日志,但问题是:中国的 反击,美国的报纸可是一字儿不漏的刊登了啊,也没评论啊啥的,就是翻译了,标题就是,中国严厉反驳希拉里。 这样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给出了一个何等低能的辩驳。这样低级的回应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异常的丢脸,走在路上都抬不起头来,生怕谁跑来嘲笑说我,诶,你们国家的互联网是开放的咧~

你们的害怕,我们也明白,自己也不用给自己壮胆了。谷牧副总理访问欧洲五国之前,全中国还一厢情愿的相信西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等着我们 去解救呢,等到谷牧的考察团回来,带回来了"落后二十年"的结论,还不是一群人傻眼儿了不相信了。纵观历史,闭关锁国的时代,没有哪一个有好下场,不管是 中国俄罗斯还是日本,都是靠的开放,中国能有今天,是从老邓改革开放开始的,GDP的狂飙是从加入了WTO开放劳动力市场开始的,经济繁荣,是从私有制慢慢竞争国企开始的。我一直觉得很搞笑的是,一方面中国人对一点点的"辱华"都受不了,却对于"13亿中国人还没到达能享受民主的文化程度"这样的最大的侮辱全盘接受了。扯远了,回到谷歌这个事情上面来,对于这些社论的作者,请提高一下自身的文化水平,起码写的东西要让自己信服对不对? 也许几十年以后也许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小孩儿说,当年老爸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和你妈啊,我容易吗我?麦田守望者里说,最大的英勇不是光荣的死去,而是屈辱的活着。说不定20年后某个五毛党的辛酸就拍成一部感人的悲怆的电影流芳百世了。 但我现在非常认真的建议你,帮人类一个忙,面朝大海,跳下去吧,不要让没有尊严的你污染了整个人类的基因库。

 以下是点评部分。

               我本来以为谷歌事件已经告一段落,周末闲来无事看看新闻,赫然发现人民日报新华社之类的社论雨后春笋一样的占据了几乎所有门户网站的头条。我第一个看的是搜狐,  现在把头条标题简单的摘录如下:

・         中国是黑客攻击最大受害国 常成首选目标

・         中国网上交流是活跃的 美国互联网外交真面目

・         且看美国的信息自由 美国关心的哪是网络自由

・         谷歌事件与美国互联网战略 谷歌公司应当反思

然后是新浪的:

・         我国坚决反对美利用互联网问题进行无理指责

・         评论:谷歌应反思 我国网上交流活跃 美互联网外交虚伪

・         美国互联网战略 非关心"网络自由" 且看美国信息自由

我实在是手贱,忍不住一篇一篇打开来看。 不看还好,一看顿时浑身颤抖,冷汗四溢,顿时去PARTY的心情 也没了,更不可能读书做作业了,人生在世枉活二十一年,虽然见过朝鲜这样自己窝在家里扯蛋起来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大摇大摆的扯蛋的。搜狐新浪虽然是两大 不同网站,但文章标题却几乎一样,可见网站编辑是接到命令统一口径了。文章内容让我热血沸腾,直追当年闻一多先生为李公朴遇害在云大拍案而起大喊"无耻啊  无耻啊 这是国民党的无耻  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时的心情。我现在尽量冷静下来 逐篇评论一下。

 

第一篇:人民时评:且看美国的信息自由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演说,要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工具的力量,向全球推广美式信息自由,号称帮助全世界的人民访问自由的互联网,增强信息自由流动。然而,什么是所谓的信息自由流动。没有限制的就一定是最好,最自由的么?美国做到了么(第一段引发悬念 这个算是设问吧? 不过希拉里从来就没有说 没有限制的就一定最好  只是对中国的限制方法有微词了 —-何况希拉里还没点明是中国,当然,后文也自己大言不惭的声称了,"不说也知道是我们啊!!"  至于美国做到没有,我还不清楚,但起码我在美国还没碰到哪个反美网站不让我上的)

换句话说,自由可以超越法律吗?换位思考一下,就是在美国,谷歌能以所谓自由来当借口不遵守美国法律吗?(谷歌遵守了中国的法律,哪怕是以被阉割为代价。这次谷歌说退出,是声称受到了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人家惹不起你,躲总躲的起吧?)在美国经营的中国公司可以不遵守美国法律吗?在美国,网络上就可以任意流动色情淫秽信息或者是煽动恐怖行动的言论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可以任意流动,只是第一,不能流动儿童色情,第二,可以随便煽动,会有人监视你,但绝没有人删你的帖) 美国给的答案显而易见:奥巴马政府一直着手布局美国网络安全,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网络战概念的国家,还建立和发展了新的军种——网军,甚至组建了网络黑客部队。(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说奥巴马著名的INTERNET ARMY--此"网军"非彼"网军", 如果真的是,我就要撞墙了,奥巴马一直被共和党嘲笑有一支INTERNET ARMY,因为他的胜选和YOUTUBE上他的班子的宣传成功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霍华德迪安,但这不是奥巴马组建的,只是因为奥巴马的支持者大多是年轻人,更爱上网,更喜欢用YOUTUBE来传播,麦凯恩愿意的话,也可以啊,只是技不如人,并且选择使用更传统的电视媒介而已了。) 美国情报单位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全面监控、跟踪乃至于删改互联网中不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信息。(同理,我只听说过监控和跟踪,删改是某国政府做的事情吧。爱国者法案里的确规定了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监控和跟踪国进出美国的电话和信件注意,只是进出美国的!这个限度和中国的首先已经是不一样的,其次,爱国者法案向来是在美国闹的沸沸扬扬的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法案,如果此文作者知道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去要求别的国家任由网络信息随意流动,真是可笑。恐怕在美国政客的眼里,只有美国控制的信息才是自由的信息,只有美国认可的新闻才是自由的新闻,只有美国批准的言论才是自由的言论,符合美国利益的信息流动才是自由的信息流动。

美国的所谓信息自由后面,是其赤裸裸的政治企图。伊朗大选之后接连不断的内乱是怎么来的?就是美国发动的互联网战争,Youtube视频、 Twitter微博造谣、分化、调拨、离间保守派和改革派支持民众,变换模式渗透煽动,导致伊朗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原来伊朗内乱是YOUTUBETWITTER造谣弄出来的!! 伊朗人民能用TWITTERYOUTUBE,是他们的幸福。谣言止于智者,更何况,用网站造谣是个人的事情,世界上怕造谣的人很少,怕真相的人很多如果真要追求信息自由流动,为什么去年微软高调宣布在古巴等5个所谓"敌对"国家停止MSN服务?(微软停止MSN服务是企业行为, 不是政府行为。SKYPE在古巴等国家始终在正常运营。微软停止MSN只是为了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对美国实行了禁运的国家实行软件的禁运。GOOGLE不也是同样为了在中国"合法"所以退出的吗?来你们这我就得吃屎的话,为了不吃屎,我走行不行?)

不难看出,美国对信息自由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凡是不符合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的,便挥舞"自由斗士"的棍棒大加讨伐;但到了要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时,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玩弄双重标准的美国把戏我们早已看了多遍,自由外衣下面,美国政客的眼里只有特权和利益。(歪曲事实的事实在哪里?特权在哪里? 很弱的结尾,作者既没文科生的雄辩,也没理科生的逻辑,不知道怎么混到写社论的地儿上去的。)

 

            第二篇: 谷歌公司应当反思自己的言行,向中国道歉!

谷歌应该道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邓��

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113日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表文章,将谷歌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公布于众:"正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及中国办事处",理由是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和网络审查,并影射中国政府支持了网络黑客攻击行为。(喏,大家可以去查那篇官方博文,美国人是很谨慎的,完全没提中国政府支持,哪怕影射也没有。--只是大家的惯性思维都能理解而已吧。没办法,惯性就是惯性。)

这番说辞哗众取宠,迎合了一些西方政客抹黑中国的企图,于是他们纷纷跳出来为谷歌公司摇旗呐喊,连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发表演讲表示支持。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谷歌公司的指责含含糊糊,非常牵强。(对,所以后来谷歌在接受CBS采访时说,只能查出来黑客来自中国,但有没有官方背景是没办法查的。不过谷歌认为有可能,而且说的是LOOSE AFFILIATION,也就是比较松弛的关系。这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谷歌在官方博客里完全没提政府。)

网络黑客攻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中国倍受其苦。2008年中国大陆受到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数量同比增长148%。中国每年因遭受网络攻击造成的损失就多达数十亿元。针对中国网站的黑客攻击仍在快速增加,201014日至10日,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为178个,(插个嘴,这些可都一大半儿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篡改的哦~~我见过几个,挺有意思。) 与前一周相比大幅增长409%。就在多姆德先生放话要退出中国的前一天,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被黑客攻击,造成重大损失。很显然,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谷歌公司挑起事端,并无中生有,对中国政府含沙射影,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公司作为。说话要有依据,说了不负责任的话,就必须道歉。(AGAIN,第一,谷歌没有挑起事端,人家只是怕了,要走,行不? 第二,谷歌官方从来没提到中国政府,只是高层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道时才说出个人的推论,并且自己也说了没有证据,所以也没什么起诉之类的,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走为上)

再看看谷歌所讲的网络审查,应该是指采取技术手段过滤违法信息。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限制违法信息的传播,这是国际通行做法。英国、法 国、德国等很多国家,都积极采取技术措施过滤处理互联网上有害信息。英国设立互联网监看基金会,监控儿童色情和极端成人色情信息及种族主义言论,追踪非法 信息并及时通知网站删除。(删除儿童色情,我个人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中国能把删除儿童色情和中国封锁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相提并论,真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禅定境界)德国立法并采取技术手段严厉禁止互联网上传播恶意言论、谣言、反犹太人等内容。(中国虽然删除敏感内容比较多,从来没见过删除城市人鄙视乡下人,汉族人对藏族人的言论吧? 这个反而要向德国学习)美国的网站也对内容进行过滤,这一点美国公司是清楚的,那些片面宣扬"信息自由"的人也是清楚的。(不好意思,我在美国呆了这么久上了这么长时间的网,我是不清楚的,我迄今没发现有什么网站上不去或者自己发帖被删的情况。)互联网上内容传播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要一个模式来治理,应充分尊重各国国情。这种做法,明显是"双重标准"。

中国始终坚持对互联网的依法管理,致力于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中国法律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谷歌公司进入中国时,也签订承 诺明确表示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互联网上造谣、诽谤或发表、传播淫秽色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等的信息实施系统及人工过滤,及时发现、快速删除。(如果某些客观存在并且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能颠覆分裂国家的 话,哲学上来讲,是不是说明这个分裂和颠覆是客观造成的必然呢? 好,这些咱都不说,像村民越级上访或者跨省追捕这样的,不算跟国家直接相关吧?去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国家的一个省的名字都是敏感词,二十年以来,自己国家 的前领导人都是敏感词,(技术上讲,每一个现任领导人都是敏感词),党派的名字是敏感词,前总统的经典发飙视频被和谐,现储君会见华侨不慎大放厥词也被和 谐,这样活着累不累?)现在,谷歌公司背信弃义,违背了进入中国时的承诺,也给其带来负面影响。(行,谷歌开放了搜索结果两小时左右,让大家看了下螳臂当车的壮观局面开开眼,算是"铁血真汉子"了一回,这个算谷歌不对)

谷歌公司进入中国几年间,接连出现"牌照门"、"色情门"、"版权门"、"税务门"等事件,被曝光、被查处、被起诉、被谴责,这都说明,谷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公司。(说明谷歌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公司,回顾每一次"门",哪次少了中宣部的摇旗呐喊?)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应该在商言商,按规矩办事,不能把商业行为政治化,(如果离开也算政治化的话。)现在谷歌居然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挑起事端,抹黑中国,做法卑劣,其行为更显肮脏。谷歌公司应当反思自己的言行,向中国道歉!

 

     第三篇:  美国关心的哪里是"网络自由"  --新华网

作者:中南以南

前些天谷歌号称要退出中国,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再审查搜索结果。(提出的理由是受到黑客攻击,谢谢。)这两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女士也跳出来发表态,(课后练习:"跳"字用的好!好在哪里?)强调"信息自由流动",尤其是"网络的开放和自由",声称"不要限制互联网的使用、接触!"

总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的美国佬始终忙乎个不停,从伊拉克战争到朝核问题,乃至现今的信息自由问题。中国有句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用在美国的身上再合适不过!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领头羊总是看不惯发展中国家这样亦或那样,(是"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就没事儿吧?哪怕俄罗斯,也没事儿吧?中国只是荣幸的和古巴朝鲜亲兄弟并列在一起而已) 凡是它认为不中意的事情,它都要好为人师做"不拿薪水的好教员",蛮横地教你该怎么做。

美国的这点脾气,的确有点像"霸王"。作为一个喜欢强加向外输出"标准"的国家,美国以为"顺眼"和"中意"的东西,就一定是符合"made in America"的"美国标准"。比如中国的网络用户起步晚、增长数量快,这在美国却是没有的情况;比如中国禁止网络色情和低俗内容,这就和美国的"网络自由"格格不入(的确很格格不入)——凡是美国没有的、感到不习惯的、假装看不见的,它都会挥手粗暴地反对——希拉里说中国"网络不自由",缘由也就大抵如此?!(如果除去"假装看不见的",我想,恩,大概的确就是这样的)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拉里借谷歌公司的事情来指责中国"网络不自由",其"项庄之意"(我真的不知道作者是太有文采,还是白痴到以为醉翁是项庄。。)又岂止是那点"网络自由"?!

须知就是在美国本土,所谓的"网络自由"也没有希拉里女士说的那么冠冕堂皇。与之恰恰相反的是,美国对网络安全的防范首屈一指,严格盘查入境人员并留存包括指纹在内详细信息(我日,这也能扯上来?)、境内公民实名上网(这是中国的事儿,我在美国从来没发现需要实名上网)、上网严格身份登记核查(你以为美国是中国的网吧啊?还有身份证这玩意儿?),等等。在美国上网只要不涉及不良信息,或许那是自由的,(敬告一声,这里"不良信息"也是自由的,发个黄段子手机不会停短信,上个黄网不会封IP或许那是自由的但只要涉及国家安全的,当局绝不会客气。

希拉里借"网络自由"说事,或许是想以美国政府姿态,为谷歌公司即将开始的斡旋谈判增加筹码?如果是这样,希拉里就有意无意地曝出一个 "马脚":美国政府如此在意谷歌在中国的利益、为了谷歌继续留在中国开展业务如此着急,难道他们与谷歌公司之间,真就有着传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亲密关系 "、或是像网民猜测那样有着不可告人的"战略利益协作"? (这个或许,未免太低估谷歌的业务能力,也太高估谷歌跟政府的关系了吧。当然,你这样猜,我也没证据说不是,大家见仁见智吧。)

作为我们中国,不能再去听希拉里那些"痴人梦话"了,还是走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发展,依法办网,加强自律,倡导诚信之路,既推动信息畅通又维护网络安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流动。唯有如此,我等网民才能在网络世界中享有真正的自由。 (信春哥 得永生;装绿坝,得自由)

 

第四篇:  美国互联网外交是虚伪的实用主义    --新华网

中国坚决反对美利用互联网问题进行无理指责

中国法律严禁任何形式黑客攻击行为

周四晚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网络自由发表讲话。批评中国的意味浓厚---指责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限制;要求中国对包括谷歌在内的美国公司所受网络攻击进行"彻底透明的调查";声称"限制信息享用自由,或损害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的国家有跟不上下一个世纪发展进程的风险";表示愿以"坦率且始终于一"的态度化解与中国在互联网自由方面的分歧。

前有谷歌事件的发酵,后有希拉里的网络讲话。虽然其助手声称并非针对中国,但明眼人看得出(恩,不错,明眼人都看的出),美国是利用谷 歌事件拿中国开刀,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起一张网络外交的大网,作为推展"巧实力"的凭借,维持其在"后危机"时代的一超独霸地位。对此,美国媒体将之成为 新的"克林顿主义"(百度的解释:克林顿主义是一种极度崇尚人权的思想,认为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我表示同意,董存瑞是伟大的,但公民没有当董存瑞的义务。)其实,这个"主义"和美国曾经推行的其他"主义"(如新孤立主义、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等)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撤掉覆盖在美国互联网外交上自由和民主的矫饰面纱,祛除老生常谈的价值观内核,就只剩下了虚伪的"实用主义"。

所谓"虚伪",是指美国一直在互联管理上秉承双重标准,说一套做一套。

从希拉里国务卿对中国网络管理的指责看,似乎美国国内的互联网管理绝对"自由",网民享有无障碍的"冲浪"权力。其实不然,根据美国的爱国者法案,为了反恐需要警方有权搜索公民的电子邮件通讯,甚至可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监视公民通讯。(再重申一遍,爱国者法案里,搜索是需要经过同意的,而不经事先允许的是进出美国的通讯,同时事后必须给出判断和通知。)据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报告,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02-2006年间,通过电子邮件、便条和打电话等方式,窃取数千份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恩,这是联邦调查局自己公布的哦,这边儿哪天敢公布一下不?) 此外,据2007年度美国《信息自由法》解密文件显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建有"数字信息收集系统网络",用于秘密窃听和监控邮件。(哈,那美国真伟大,这都解密了)

此外,在美国经常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国网站,并要求中国调查谷歌被攻击的时候,殊不知美国建有专门的黑客部队,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黑客精英为美国服务。美国每年都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黑客大赛(这纯粹是民间行为,就像中国的魔兽公会一样,作者太无厘头了。。。),甚至将这种比赛拓展到海外。据美国防务专家乔尔・哈丁估计,美军目前约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哪天信息战专家们真攻击中国反美人士的163邮箱了,我想美国不会说"163退出美国"是挑起事端吧?)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叫嚣谷歌被攻击的时候,中国第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也被攻击,而百度的域名注册服务商就是美国的"Register.com inc."。美国在指责别国的同时,美国是不是也该调查一下本国黑客的作为?(惊天巨雷,我真不知道作者是什么逻辑。。。难道是说。。。百度是美国的公司!!!百度也被攻击啦!!!!虽说是伊朗黑客,美国你也要查查自己啊!!毕竟。。。毕竟我们百度是你们的公司啊!!)

事实上,互联网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虽说在虚拟空间没有国界之分。但由于现实世界的深度介入,因此主权观念和法治监管还是必要的。没有人怀疑美国对本国互联网的有效监管,但是如果说美国只承认本国对互联网监控的合理性,而批评其他国家的监管。显然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仅霸道,更是虚伪。

所谓"实用主义",是指美国为了本国利益,什么手段都可以采用,这个时候就忘了所谓的价值观,也不管对方是盟友还是敌人了。只要对自己有利,美国就会出手。现实世界如此,互联空间也是这样。

在对待美国界定的"无赖"国家上,美国政府除了动刀动枪和经济制裁,就是进行"信息制裁"。如20095月,微软公司就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前面说过,这里不说了)而在伊朗大选前后,美国为了支持选举失利的改革派,利用推特(Twitter)帮助反对派制造舆论声势。(这算不算血口喷人?退特是个除了中国古巴朝鲜以外全世界都能上的网站,反对派利用TWITTER散发自己的政治观点,支持派亦然,关美国P事?我想,TWITTER在中国被封,大概也有害怕"反动派"吧,哈哈,可见反动派不一定都是纸老虎哦~还是有人很怕的可见,在对待敌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是一种实用的制裁工具,互联网充当着美国政府颠覆这些国家的"打手"和"帮凶"作用。(张敬伟)

即使是对待欧洲这样的盟国,美国也会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全球电子监控系统,搜集一些商业机密,提供给本国企业。如帮助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争夺民航订单等。 (我真没听说过,哪位知道的同学来讲讲?)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成为美国发泄对华意识形态意见的主要载体,并成为遏制中国的新手段。美国除了批评中国的网络监管,还支持反华势力在美设立各类网站,诋毁中国形象,并提供和升级各类破解工具,误导中国网民。(就算给了反华势力一片土壤,也只是包容,而不是支持吧?反美势力也可以在美设立各类网站,至于破解工具,第一,是中国人民自己弄出来的,翻墙的人都知道。第二,造福了中国人民,翻墙的人都知道。当然,有个别重口味的,没事儿喜欢在电脑上安个绿坝的,当我什么都没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利用互联网推行所谓民主的价值观、干涉他国内政的时候,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立刻成为本国政府的棋子,政商联动,商业角色被政治所劫持。在此情势下,微软和谷歌在其他主权国家的商业布局,事实上就成为美国利益渗透的毛细血管。(这样的低级阴谋论都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微软不是还反对谷歌退出么?为什么也棋子儿了啊?哦!对了,一定是为了让谷歌留在中国好继续阴谋

只要美国掌控着互联网的绝对霸权,美国政商两届就会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工具,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为美国的互联网外交所迷惑,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抵御美国在虚拟空间发起的全面渗透和侵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林云海:震怒,台湾有什么权利拦截祖国的飞弹?

  震怒,台湾有什么权利拦截祖国的飞弹?

  作者:林云海

  台独分子制造海峡隔绝两岸人民,台湾人民惟有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能与祖国的飞弹作亲密接触,现在台独分子连祖国的飞弹都要拦截了,这不能不让两岸的中国人民无比震怒,台独分子,你们有什么权利拦截祖国的飞弹?

  1、中国现代之父拿破仑同志教导我们: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很显然,台独分子拦截飞弹就是拦截真理,不让台湾人民有接触真理的机会,台独分子实在邪恶!

  2、真理导弹是要钱的,拦截它的导弹也是要钱的,两者在空中同归于尽,什么效果都没产生,那不等于是在烧两岸人民的钱吗?那可是两岸人民的民脂民膏啊,如此烧钱败家,岂不是要让中国人民成国际凯子?

  3、拿“爱国者”导弹拦截祖国的飞弹,这是对“爱国”一词最大的亵渎,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爱国的中国人民是绝不会答应的!

  4、祖国一直强调血浓于水,一直希望能以和平方式结束两岸的分离状态,台独分子做出要拦截祖国飞弹的姿态,既是对祖国的和平诚意的最大侮辱,也是对不明真相的台湾人民的最大误导!

  5、台独分子向亡我之心不死,妄图分裂中国的国际反华势力购置用来拦截祖国飞弹的导弹,这是彻头彻尾的里通敌国!

  6、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如果台独分子觉得呆在台湾不安全,请滚出中国人民的台湾!

  对悍然批准向台湾出售导弹的美国帝国主义,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代表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2010年1月9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李庄有罪,打黑蒙羞

  李庄有罪,打黑蒙羞

  凤凰周刊

  李庄案今天一审宣判,以"辩护人伪造证据罪、妨害作证罪"被判入狱两年零六个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重庆打黑的看法。在此之前,我是支持重庆打黑的,在此之后,我不再支持重庆打黑。因为,重庆北江区法院宣判李庄有罪,李庄案明显成了一个冤案,只要稍据法律常识的人都清楚,李庄是无罪的,他的所有行为符合律师的操守。我仔细看了公诉人的起诉书、辩护人的辩护词、法院的判决书,基本清晰了李庄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个案子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法院为什么要判李庄有罪?因为这是两难选择,如果不判李庄有罪,就是重庆警方打黑专案组有罪。因为李庄从一开始就得罪了警方,李庄在根据公诉方提供的材料分析,龚刚模不能算黑社会分子,他与黑社会没有瓜葛,他是一位企业主,被黑社会集团利用、裹胁、敲诈,他本身也是一个黑社会的受害者,明显警方办案扩大化了,抓了不该抓的人。李庄作为龚刚模的辩护人,他首先是看卷宗,了解该案的来龙去脉,接着就是分析被告究竟是有罪还是无罪,李庄还委托朋友在北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专家论证会也得出了被告不算黑社会分子的结论。李庄三次会见被告都是在警方的监视陪同下进行的,他问被告有没有受到警方的逼供,被告告诉李庄说他被逼供了,以及具体的逼供过程的描述,还有手腕上的伤痕(半年后,被告手腕上的伤痕还清晰可辩)。基于警方刑讯的事实,可以肯定龚刚模是屈打成招的。于是李庄支持被告在法庭上将遭受逼供的事实讲出来。李庄也与法院的领导作了沟通,汇报了辩护思路(本来李庄应该保密的,他太相信法院了),并且积极着手搜集证据,准备为龚刚模作减罪辩护。谁知在开庭前不久,风云突变,被告举报为自己辩护的李庄律师,说他用眨眼的方式暗示他翻供,由此李庄搜集辩护证据的努力,成了作伪证,并遭到重庆警方的秘密逮捕。李庄案的发生,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因为,他触痛了重庆警方的敏感处――逼供,他的被捕下狱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因为,不是李庄有罪,就是重庆警方有罪。重庆警方能有罪吗?重庆警方有罪那还得了,打黑运动的关键时候,那么多的黑社会嫌疑人不认罪,不用刑迅逼供的方法,那些黑社会嫌疑人会交待问题吗?从其它案件来看,许多案件的嫌疑人都遭受了逼供,就是与龚刚模同案的其他成员都在法庭上申诉遭受了逼供,唯有龚刚模对是否遭受逼供不置一词,难道说龚刚模是例外吗?难道警方会优待他这位被当作黑社会头子被抓来的人吗?然而,对龚刚模的审讯颇具戏剧化,当法官问龚刚模审讯笔录是否属实的时候,龚刚模大声的说"属实",当问龚刚模所控罪行是否属实的时候,龚刚模则说"不属实",这就显示了龚刚模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承认审讯笔录属实,另一方面又否认控罪,原因是审讯笔录里有警察没有逼供的记述,龚刚模如果要否认审讯笔录,那么就会让逼供的真相穿包,如果不否定控罪,则龚刚模要犯被杀头的罪,于是,龚刚模在法庭上作了自相矛盾的回答,法官也没有难为他。这让我想起了法官审周正龙的案子,周正龙将伪造纸老虎的罪全都扛下来了,最终也达到了判三年缓三年的目的,保护了县里那些作假的官员,换来了不用实际坐牢的从轻发落。龚刚模也一样,想为重庆警方的逼供打掩护,换来自己以后的轻判。无利不起早,龚刚模与重庆打黑专案组在背后肯定有交易的,他不得到重庆打黑专案组的某种承诺,他是不会举报自己花重金请来的辩护律师的。

  李庄案的事实其实是非常清楚的,龚刚模自始自终不敢说是李庄用语言明显教唆他作假翻供,他只说李庄用眨眼的方示暗示他,这真的很滑稽,法官竟然全部采信龚刚模的证词。而对于辩方所提的三条证据,基本上全部否定。第一条中央电视台对龚刚模的采访录像,说媒体从业人员不能作为收集证据的主体,而不被采纳;第二条龚刚模案件中陈涛、向爱华、张孟军的迅问笔录证明龚刚模在李庄介入案件前就有被樊奇杭、李明航敲诈的供述,也不被采纳;对于第三条关于龚刚模手腕的法医鉴定报告中的伤痕是否是逼供所为也作了否定,说龚刚模未有被警方刑迅的供述,明显的单手吊伤痕也不被确认采纳。辩方仅有的三条第三方且与本案没有冲突的人提供的可以证明李庄无罪的证据不被采信,而控方在证人失去自由情况下作的证言却全部采信,而且还不让所有的证人出庭质证。法官如此偏袒偏信一方,完全失去了中立的立场,作出李庄有罪的判决,也就丝毫不奇怪了。本来也无需怀疑,重庆公、检、法、律四位一体联合办案的方式,法官只能是站在警方的那一边,前边说了,法官是两难选择,不是李庄有罪,就是打黑专案组的警员(逼供)有罪,李庄有罪就是必然的了。可以肯定,李庄上诉到重庆市法院也是没有用的,市法院也会判李庄有罪。这件案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让一个小学生来审案,也是要判李庄无罪的。重庆司法界堕落到如此地步,真的不敢相信。

  重庆的打黑专案组以运动形式,以特殊的四位一体的办案形式来打黑判黑,本身就已经违反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了,加上警方普遍地采用逼供的方法办案,冤假错案就一定是免不了的。龚刚模案李庄案从抓到审到判,虽然是重庆速度,但这速度却给重庆打黑蒙羞。一年来的打黑光辉,一个李庄案,就让其暗然失色,李庄有罪日,就是打黑蒙羞时。不是吗?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谢盛友:中日难学法德和解

  日本政府2009年1月7日否认首相鸠山由纪夫将访问中国南京。此前一天,法国《费加罗报》爆料称,鸠山今年将去上海参加世博会,并将访问南京,为当年日军屠杀中国人民进行公开道歉。

  中日能否和解,主要看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要看中日领导人的历史胸怀,还要看美国在中日和解中的作用。在日本文化里,不愿意否定祖先,当然,日本人在道德上也把善恶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是,"不否定祖先"往往超越"善恶标准",对历史的反省起着更大的阻碍作用。

  祖先信仰阻碍中日和解

  日本到平安时代前期受到中国的强烈影响,儒学对日本人的社会也影响很深,日本人礼仪文化发达,具有浓烈的忠于企业、忠于家族、忠于国家的观念。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神道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600万人信仰此教,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祖先信仰"不可能否定祖先,若否定了,是一种"恶" 而不是"善"。法德能和解最主要是法德两国人的宗教信仰一致。法国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占总人口约83-88%),其次是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德国的两大主要宗教。忏悔作为一种与上帝进行交流的方式,保持了一种对过去的严肃态度,对记忆的珍视和反思精神。

  中日领导人没有历史胸襟

  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是战后德国第一任总理,1949年73岁的阿登纳主张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时尽量保持独立和与伙伴国的平等关系。阿登纳推动西德1954年加入了北约,并于1955年摆脱了西方战胜国的控制,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同年他促成了苏联释放德国战俘回德国和苏联与西德的建交。

  二战后,阿登纳和戴高乐(de Gaulle)是法德和解的代表人物,阿登纳从历史出发,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1949年,他就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讲话:"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958年9月阿登纳访问法国,戴高乐将军非常敬重这位年迈的德国总理。会谈中,阿登纳对戴高乐说,"欧洲不可以落到只能仰赖于美国的地步",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存在,欧洲必须"团结一致",因此首先要"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目前的问题在于弄清楚是否能实现一种持久的事情。法国和德国或许可能长期真诚相待,这对于两国以及欧洲都具有莫大的好处;或者继续相互疏远,互相对抗,从而使自己遭到不幸。"他询问戴高乐,"打算给法国的政策指向什么方向呢?"

  戴高乐其实也很想法德和解。戴高乐认为,要重振法兰西雄风,仅仅依靠法国的力量是不够的,而德国的复兴却是预料之中的。对付一个重新崛起的德国的办法,不再是力图压制,而是要想方设法把它纳入到一个欧洲一体化的国际机构中,才能更好地对之约束和监督。用戴高乐的话来说就是,"欧洲联合将由法国和德国完成,法国是赶车人,德国是马。"于是他回答这位德国总理说,虽然历史上法德相互对峙,但现在"必须尝试把历史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欧洲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对法国来说,在欧洲只可能有一个伙伴,甚至是理想的伙伴,这就是德国"。"德国和法国必须结成紧密的友谊。只有德法之间的友谊才能拯救西欧。"

  1962年7月,戴高乐在爱丽舍宫接待阿登纳时说:"在您光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庆祝使我们两国从过去世仇变成坚定的朋友这一巨大的转变。"1963年1月,阿登纳三访巴黎,两国签订《法德友好合作条约》。

  对于法德结盟,美国心里并不好受,担心这会把美国的势力挤出欧洲。最后,条约虽然通过,但在美国的授意下,却加了一条"序言":声明该条约不影响德国签订的"多边条约的权利和义务",条约必须促进北约组织的"共同防务和军事一体化"。

  阿登纳和戴高乐促成了德法这一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宿敌的和解,1963年签署的德法条约奠定了欧共体合作的基础。

  美国在中日和解中的作用

  中日和解,表面上是中日两国的事,其实,更多的是牵涉到美国。二战后,日本还不是一个"正常国家",主要原因是受到美国的束缚。

  鸠山的如意算盘是,日本挣脱美国的束缚,而又不用惧怕中国大陆的威胁,"与中国友爱"、"与美国平等"。鸠山提出与中国一起共建东亚共同体,美国提出"中美共治,但是,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考虑,日本能与美国平等吗?

  根据媒体报道,为纪念美日安保条约修订50年,美日政府正在协调两国首脑于本月19日发表声明,强调美日同盟的重要性并期望深化同盟。美国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 (Kurt Campbell)说,1960年1月19日美日安保条约修订,这是树立最根本且最重要美日安保同盟的重要日子,期待两国领袖以及负责外交、国防的首长所形成的美日安全保障咨询委员会"2加2"发表声明。

  有关美军驻冲绳县(琉球)普天间机场迁移问题,坎贝尔表示,美方希望迅速解决,首相鸠山由纪夫理解美国一贯坚持的立场。坎贝尔盼鸠山政府能根据美日双方已达成的协议,早日让普天间机场的代替设施在史瓦布营沿岸地带(冲绳县名护市)兴建。

  中国领导人当然理解鸠山的东亚共同体、美国的"中美共治"的真正含义,日本是想逐渐摆脱美国,力争东亚霸主;而美国说"中美共治",是美国的迷惑。美国主要目标是希望中国大陆帮助美国分担责任。

  奥巴马的外交顾问布里辛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中谈的就是"美国的世界重要地位",说美国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世界强权。另一名著《大选择》强调的是"美国主导、控制的地位",而他在《第二次机会》中也认为,美国将继续维持这一世界主导地位。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张明:《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

《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

(澳大利亚)张明


一、内容简介

    本书从生产、技术、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对主导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西方价值提出了全面质疑,认为像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精神失落等一切现代化后果的产生深刻地反映了现代性与人、与自然、与人身心的矛盾;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源是西方价值中产生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个性主义和进步发展观;从西方价值和现代范式本身,从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无法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我们必须重估一切现代价值,重估一切传统价值,技术发展不是最终出路,重建价值才是希望;作者满怀希望地指出,东方的复兴将给人类带来希望,但东方尤其是中国在能够发挥其价值的人类影响之前,不得不按照现代范式迎头赶上;东方价值将成为整个人类的拯救价值和新范式的基础,而建立一种广泛的东方价值联盟对东方和人类都具有深远意义。

    本书从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与《中国不高兴》的呼应,但主要是从价值层面来分析东、西方以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有助于我们从全球和整个人类的背景下来重新认识东方和西方,增强我们对东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自信。

    作者长期生活在西方,曾游历欧美诸国,并在阿拉伯国家和印度作过深入旅行考查,专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和祖国发展,具有独特视野和感受。


二、目   录

一、现代化是人类的宿命

二、扩张性是西方文明的本能

三、分析思维是西方文明的逻辑起点

四、现代化以人为代价

五、现代化以自然为代价

六、现代化以失去身心平衡为代价

七、现代化与科技崇拜

八、现代化与制度崇拜

九、现代化与市场崇拜

十、现代化与全球化

十一、东方价值的人类使命


三、内容简介及目录英文翻译

《Modernization versus Human and Nature》

Introduction

   The book is an overall challenge to Western values which dominate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in term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system and culture. It deems that all the aftermaths of Modernization such as population explosion, resource deple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loss of spirit reflec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odernity and human, between modernity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ose between modernity and human’s morality. These conflicts are caused by anthropocentrism, materialism, individualism and the progressive view of development resulted from western values.

   We cannot find a thorough way to solve these conflicts above through western values, modern paradigm or modern way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we must reevaluate all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values. Reconstruction of values rather th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and hopeful solution to end the conflicts. The author points out with a great expectation that the rise of the entire East will bring hope to human beings. But the East especially China has to catch up in the modern paradigm before it can exert its greater influences on human being’s values. Eastern values will become the salvation values and the basis for a new paradigm. Furth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road alliance of eastern values will be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East and human beings in general.

   An echo, in a sense, to Unhappy China: The Great Time, Grand Vision, and Our challenges,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analyses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West 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 It can help us to reread the East and the Wes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whole world and human beings; meanwhile, it will further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Eastern culture and traditions.

    Living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for long, the author has extensively traveled around Europe and America. He has made substantive trips in India and Arabian countries and done in-depth research about these places. Dedicated to comparative studie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his motherland, he has a uniqu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Contents

1. Modernization Is Human’s Destiny

2. Expansion Is the Natur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3. Analytical Thinking Is Logically the Star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4. Modernization:at the Cost of Human

5. Modernization:at the Cost of Nature

6. Modernization:at the Cost of Losing Balance Between Flesh and Soul

7. Modernization and the Worshi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 Modernization and the Worship of Institutions

9. Modernization and Market Worship

10.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11. The Global Mission of Eastern Values

 

 

 

 

 

 

 

一、现代化是人类的宿命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各主要文明,包括印度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因自然环境的不同,一直按照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轨迹运行,各自独立,相安无事,在总体上是平静和谐的。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尤其是1750年工业革命以后,精神与物质之间,信仰与科学之间,技术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身心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裂缝——整个人类的平衡都被彻底打破了,世界从此进入了动荡的时代。

    从殖民地扩张到全球化发展,从传播“福音”到推行“人权”,西方一直都在以理性的名义,以自由、民主、平等的名义行使“神圣的使命”,并将这一切当作是“白人的负担”。今天,西方文化已经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一幸免。

    萌发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现代西方价值,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一种由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成为当今世界一切事物的价值依据和法理依据,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所有的制度、法规,所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按照这种“三位一体”来设计和安排的。可以说,现代化始于技术和商业在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的形成,成于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的确立。

    西方文明的强大武力威胁,已迫使其它文明放弃自己传统和价值,耗费主要精力来应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冲击。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渗透,摧毁了这些文明的价值体系,改变了这些文明的基因,造成了各种思想的混乱和文化的对立。而人类社会过去几千年中纵有无数天灾人祸,改朝换代,但发展变化始终是缓慢而平静的,因为文明的范式没有改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商业和科技尚未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竞争”、“发展”、“创新”等这些价值尚未作为社会的主要价值。而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在于,人僭越了创造者的位置,成了宇宙的中心,万物的主宰,各种经济活动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商业和科技成了社会价值的核心,造成了各种意义的丧失,以及社会秩序和内心秩序的混乱。现代范式的所有方面不是来自历史和经验,而是来自市场和科技的变异。

    人类文明的一些终极价值以及各个文明的核心价值,现在都已经完全从属于进步、发展、效率和创新的现代价值,最终都归结于技术和资本,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任何神圣、超验的信仰了,一切都被“唯物主义”化了,一切都被科学化和市场化了,一切都成了科学和经济的附庸,整个现代社会出了拼命的生产和消费外已别无任何目的。

    导致资源和生存环境灾难的正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秩序与和谐真正构成威胁的正是西方价值中的“竞争”、“发展”和“创新”,因为这些价值服从的是科技和市场的本性,而市场和科技本身是盲目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正是以市场和科技导向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已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极权主义,它不仅把西方的生产方式强加给广大传统国家,而且还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哲学思想、政治理念甚至宗教信仰强加给这些国家,从根本上剥夺了其他文化的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大千世界正在变得只有一种价值、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理性化、西方化,是所有民族国家不断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上,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效仿西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正在伴随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在加速消失。世界在表象上变得越来越光怪陆离、缤纷多彩的同时,在本质上正在同质化,越来越趋同于以理性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市场主义、科技主义和民主政治为基础的现代范式。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已成了全人类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被归结为GNP和GDP,GDP等于国力,经济增长等于人类发展,而这些指标又被简化为各种货币单位,最后被完全简化为各种数据。今天,许多经济统计数据的持续攀升与人的幸福感不仅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反而是矛盾的。从西方所谓的“全球幸福指数”来看,排在最前的往往是经济和技术落后,但传统和自然保存较好的国家,而世界第一经济和科技强国的美国却排在接近最后。

    现代性始于进步观、发展观的确立,一切“变化”都被理解为“发展”,一切“发展”都被理解为“进步”,当西方这种线形发展的进步观取代了传统有节制的循环观后,现代化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由西方价值确立的现代范式使人们在摆脱后,很快就会将发展用于奢侈,再就是各种无谓的竞争。

    现代范式所追求的无限发展创新,在源头上暗合了西方文化本身固有特征和基本倾向。例如,建立在理性思维和实证科学基础上的西方哲学以追求“绝对真理”和“最终答案”为世界观,以二元对立的否定之否定为方法论,它所信奉的各种价值都只是为了本身的否定和完善,因此,西方的哲学需要不断发明新的观念、概念和术语,需要不断被取代;西方的文字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词,英语词汇最近已突破100万单词,随着各种新的事件、物质和、概念的不断出现,每年的新词汇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西药需要不断发明新药,淘汰旧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西药产生以来,因严重的毒副作用,已有90%以上被淘汰,全世界每年因服用西药而导致的失明、失聪、脑中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器官功能衰竭、癌症甚至死亡的人不计其数,而与此同时,现在每天都有几十种新药问世;西方的法律种类和法律条文需不断增加,既有法律永不敷用,跟西医一样,法律专家越来越只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代法律陷入了一场约束与违法之间无止境的竞赛;……西方的文字、医药和法律都代表着一种极端的发展倾向。

    而东方文化中的超越性特征也成了东方文化走向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暗喻。从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中抽象出来的东方哲学基本概念如“因果”、“轮回”、“阴阳”、“五行”等等,由于是从整体、属性和相对性来看待事物,因此,在时空上适用于一切人、事、物及其存在、关系和变化;中国的文字完全不需要创造新字,运用已有的文字,通过不同组合即可表达任何新的物质、事件和概念(汉字的总数约8万多,现代汉语用字仅10000左右,常用汉字只有3500);中医的基本手段(望、闻、问、切)和中药的基本种类(植物、动物和矿物共计约1.2万种)确定不变,常用中药不过400种,一个老中医一般也只用100多种,而最常用的仅几十种,但辨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随机应变,集预防、治病、养生一体;东方的社会秩序和内心秩序的维持和调节,靠的是强大而神圣的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而不是繁复累赘、无限增加的法律条文;……东方的哲学、文字和医学代表着一种循环和节制的倾向。

    东方智慧从自然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宇宙法则和终极价值决定了传统范式是一种循环的发展,有机的延续,生生不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东方智慧不是强调发展、创新,而是追求顺应、循环、和谐,它概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本质关系,几千年来一直引导着东方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而西方的科学技术进步虽然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分离和对自然的统治,但却加深了人类社会的劳动异化,导致造成异化的现代制度(尤其是产业制度、管理制度和科技制度)的发展,使人类完全陷入物役。传统的实用技术曾经使人类一直保持适度发展,而西方现代科学却造成人类的突飞猛进。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精神失落等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后果。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确立的价值与整个人类、与整个自然、与每个人的身心在根本上都是矛盾的,它造成了人与人的分离,人与自然的分离,人的身心的分离。

    在物质取向上,今天,无论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富人与穷人已经越来越一致。现代通讯技术有助于消除专制、促进民主;全球化迫使集权国家对外开放;新的经济形式可以增强国家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国家主权基金);政府干预扩大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美国政府为银行业和房地产业注资以及接管“两房”)。全球化正在整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功能,使得那些曾经是各自鲜明的特征,如社会主义在分配上更公平,资本主义在生产上更富有效率等通过相互借鉴,融合成人类共同的价值,意识形态的色彩正在淡化,意识形态的争论正在失去意义,极端形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失败使兼具两者特征的“国家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正在资本主义化,而资本主义也正在社会主义化。而真正操纵现代社会的,其实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和科学家,前者如西方的自由经济理论,后者如现代生物工程和电子通讯,尤其是美国和“诺贝尔奖”那些圈子。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存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力至上和技术至上主义,一种经济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归结于经济关系,所有的观念形态都是经济形态的对应物,所有社会关系和观念形态的变化都是由经济形态变化引起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离不开西方文化的价值范畴和西方中心的思维,马克思主义属于众多西方理论中的一种,他所讨论的主要是西方价值和现代范式之内的事情,他只是用了另一种西方眼光来观察和分析世界。马克思所分析的现代危机也主要是经济的危机,而不是精神的危机和生态的危机。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特别强调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的全面解放。但他所幻想的高度工业化社会与人的精神解放,从命题上就似乎是矛盾的。恩格斯更断言,尽管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但科技发展也可以按几何级数增加,人类所能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恰当地运用资本、劳动和科学技术,便可以获得生产的无限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论述都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即有关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等问题的,虽然其间闪烁了一些生态哲学的思想,但并不是其关注的重点。

    对现代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保守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等等,都属于西方的价值范畴,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这些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其实主要是西方文化内部的矛盾,或西方文化内部矛盾在其他文化中的反映。在价值取向上,西方的这些意识形态与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不符,但却无法阻挡西方价值的入侵,正在导致各种传统价值的分裂和传统文化的混乱。

    同属近代西方价值产物的两种主要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斗争,彼此都把对方视为洪水猛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彼此都在妥协,它们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全球化进一步缩小它们之间的差异,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使二者走得更近。资本主义将不得不放弃一部分陈见,政府将更多地介入市场,对各种垄断资本进行控制;社会主义也将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中学到经验,更多的引入资本主义发展手段,从资本主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加成熟自信,世界经济反而有可能因此次“金融危机”而得到大发展。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虽然都同属西方文明的不同形式,但从总体上看,两种社会在物质取向都是一致的,都强调经济和科技发展,也都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个人财富的增加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差异其实已经并那么不重要,只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上,资本主义似乎表现得更加极端,它们把自己的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却到世界的其它地方,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获得资源。

    与现代性的后果相关的根本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价值和文化形态问题,所有现代性的后果都是价值和文化形态使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同样可以实现高速发展(战前的德国、日本、前苏联)。今天,各种意识形态的纷争,其实都是西方价值内部的纷争,而相对于整个现代人类的困境,所有那些包括自由、民主、人权、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纷争,都是一些次要的、外围的、零星的纷争。以北美、欧洲和前苏联分别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属于西方范式,它们成了当今世界一切合法性的依据,无论哪种制度的成功,都是西方价值的成功,它们都带有致命的价值缺陷,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延续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物质取向和线性发展范式上的。

    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各种现代灾难归结于一些表面现象,如石油、金融、粮食、人口、专制等等,恰恰忽视了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西方价值,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只是西方价值的实践手段和运作方式。对传统国家和文明国家而言,现代化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它与这些国家的价值理念和历史文化完全不符,尤其是对中国和印度而言,仅仅是因为她们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社会主义也仅仅是一种明智的现实选择。

    社会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它是基于更公平的分配制度,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但在追求物质发展和科技创新上,与资本主义是完全一致的,二者殊途同归,全球化正使两者融合于共同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今天,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不仅取得了绝对的合法性,已成为一种真正的普世价值,功利原则成了评定企业效益乃至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

    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给人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欲望,人类在近几百年里所创造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还多,世界上许多地方正面临产能过剩的困扰,大多数产品都已进入成批复制和大规模生产的阶段,以至于不得不将产能转向军备制造,太空开发和奢侈品生产,以维持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压力。对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来说,除了钱以外,其实什么都不缺,但人们却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财富。而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匮乏主要不是因为生产不足,而是因为分配不公造成的,人类的主要智慧和精力不是用于消除不公,而恰恰是用于加深和扩大不公,全球化发展加深和扩大了贫富差距。

    现代性发展的逻辑是,人的能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经济是可以无限扩大的,科技是可以无限创新的,由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是可以通过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的,整个现代经济都是建立在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基础之上的。西方价值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正在使人类陷入一种深刻的恶性循环,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蔓延,是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源,各种现代危机最终是价值的危机。

    现代价值决定了现代化一经发动便无法停止,它必须保持高速运转,世界经济除了保持高速增长外,已别无选择,否则政权就不能维持,社会就无法稳定。为了经济增长可以不惜一切,包括各种自然和社会的代价。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一直起着刺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而现在,消费则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任何停滞,即便是放缓都会造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对抗。而消费依赖于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依赖于现代观念,各种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大众文化正无时无刻不在引诱人们的消费欲望。

    现代范式所的一切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技术秩序都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的一切社会和精神秩序破坏基础上的,它充斥着知识、技术、信息和数据,但缺少精神和智慧。现代主义轻率的用最近300年积累的知识(主要是近代西方的知识)否定人类在过去几千年中积累的各种历史经验和生存智慧,使大多数传统知识失效,用理智代替信仰,用知识代替价值。人生和世界的意义已经完全由技术和财富来赋予,而千百年来,作为传统社会主体的文化精英要么成为附庸,要么被排挤在外,整个世界正任凭少数经济精英、科技精英和政治精英为所欲为。没有人知道全球金融市场、股票市场、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是怎样运作的;没有人知道生物技术、核技术和太空技术发展的真实后果;没有人知道各种致命灾难的真正原因;……

    现代社会关心的是经济增长本身和科技发展本身,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实质和科技发展的后果,今天,真正令人担心的已经不是市场和科技的发展本身,因为整个世界已经被商业和技术的影响所覆盖,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真正令人担心的是用什么办法来约束市场和技术的恣意妄为。但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价值的改变,有什么可以阻止,那怕只是减缓现代性灾难的蔓延?

    现代化进程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系列悖论:现代社会总体方向的偏离与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日臻完善;技术进步与物役加深;信仰和道德的失落与法律和制度日益繁复;家庭和精神生活的瓦解与现代社会的丰富多彩;总之,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与一切有益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关系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是矛盾的,它既符合理性,又符合逻辑,但却违背自然,也违背人性。

    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领导现代化发展的西方价值本身丧失了超越价值的指引,完全让位于市场和技术,成为一个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精神和道德的百病丛生的混乱体系。现代化不仅颠覆了宗教,也摧毁了哲学和艺术,剩下的只是那些能够与技术和市场相对应的部分,以至于今天我们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宗教、玄学、哲学和艺术,而所谓的“自由”在强大的市场和技术力量面前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甚至于已经成了一种“伪命题”。所有的价值,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理论如今都成了市场和技术的奴婢,都在为利益鼓噪,为灾难狡辩。

    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以科技思想和市场理念支配的生活方式,它吞噬自然、扭曲人性,它是一个透支未来,不计后果的过程,而全球化正在加速它的发展,成为一场灾难的竞赛,其发展方向并不确定,没有人可以预测现代化发展的前景,因为引导现代化发展的市场和科技本身是盲目的。

    “现代化究竟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人理会这样的声音。现代化发展像飞奔的列车,但是它无人驾驭,没有刹车,更没有人知道它会奔向何方。

    人类现代灾难是商业、科技与宗教、道德、艺术之间失衡造成的,是过度的物质主义和个性主义造成的,是商业和科技膨胀的结果。没有宗教和道德作为价值核心的文化是危险的,人类选择西方文化作为发展方向,是人类文化的悲剧,这正如生老病死是个体生命的宿命,现代化则是人类的宿命,因为你无法选择,又无法逃避。

    从弗洛伊德和尼采开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可怕后果,但他们武断地把各种现代化的后果归结为“文明的代价”,把西方的发展方式当作人类的发展方式,把西方的发展逻辑当作人类的发展逻辑,这其实是为整个西方文明开脱,因为西方以外的其他文明在运行的方式和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具有顽强方向性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是不会自己发展出一套像今天西方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其他文化的,都强调自身的优越性,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似乎还是可以找出一个公允的标准,即衡量文化的优劣主要看哪种文化更有益于维护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己身心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比西方文化优越。

    如果人类像其他物种一样也是一个过程,一种时代的产物,一个生命周期的话,那么,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将可能成为他的终结方式,而从西方理性主义发展出来的现代经济将成为毁灭的手段,从西方理性主义发展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则可能成为毁灭的工具。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西方文明并非蓄意要摧毁其他文化,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毁灭这个世界,它只是顺从其内在的文化冲动而发展,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而演化,但它带来的结果造成了整个自然和人类的突变,而西方社会本身也难逃厄运。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具有致命缺陷的西方价值已经被深深植入了其他所有文化,正在迅速扩散和蔓延。

    而西方文化本身并不具备免疫机制和修复机制,今天流行于西方的所谓“生态主义”、“环保主义”往往都是跟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极左主义”、“极端自由主义”、“分裂主义”、“个人主义”、“性解放主义”、“女权主义”、甚至“同性恋主义”相联系的,它们往往只不过是另一种“时髦”和“反潮流”,其本质仍属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我们无法从西方文化本身,从现代化范式本身找到解决办法,一切出自西方文化和现代化范式本身的解决办法都是暂时的和自相矛盾的,我们必须同包括西方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共同来寻找一种新的价值,创立一种新的范式。

    人类已经完全被西方价值带入了危途,并越陷越深。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以及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各种生态危机已经超越了国家、种族、意识形态的界限,它是无法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架构内,依靠科技、市场和制度来解决的,它不是技术问题,不是制度问题,也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价值问题,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因为价值取向决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设计,价值取向决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安排。技术、制度、甚至意识形态都只在表层发挥作用,它们都只是一些实际操作,而在深层发挥作用的是价值。世界上西化的进程往往是这样:技术先来,制度紧随其后,意识形态接踵而至,最后是固有传统和价值的失落。

    是反思现代范式和西方价值的时候了,是反思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时候了,而在各种批判中,价值批判应是一切批判的前提,在各种重建中,价值重建也应是一切重建的前提。技术发展不是出路,价值重建才是希望,人类的出路在于如何将现代价值重新置于某种新的价值约束之下。而在开始这一切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扩张本能和理性思维是西方文明的基因,它主导了现代范式的形成,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表达西方文明基因而设计的,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也主要是为了调节西方文明的基因表达。现代性的根源在于西方价值,现代性的原动力,包括他的创造力和破坏力都来自西方文明基因的表达。


二、扩张性是西方文明的本能

    人的能量包括精力、热情、注意、兴趣、志向、理想和愿望等,人体的能量总是需要释放的,而释放的指向可以分为向内和向外释放两种。向内释放主要是将人的注意力、智慧、兴趣和情感引向精神和心灵活动,通过宗教、艺术和伦理生活来宣泄;向外释放主要是将人的注意力、智慧、兴趣和情感引向外部的物质世界和肢体活动来宣泄,通过获取物质和扩大空间得到满足。能量释放的两种指向成为不同文明的原始分野,经过漫长时间积淀为文明的不同基因,而价值就是文明的基因,它决定文明的特征和倾向。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东方文化是内倾的,西方文化是外倾的。”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属于前者的典型,西方文明属于后者的典型。

    能量释放的两种不同指向不仅决定不同文明人民的个体特征,也决定其整体文化特征。东方文明将能量向内释放,发展出宗教、玄学、艺术和情感生活;西方文明将能量向外释放,发展出理性主义,科学技术,物质生产;东方以宗教、艺术和形而上学为核心的心性文明为发挥人的智慧和精力提供无穷空间,在终极关怀上,有利于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间的平衡;而西方以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文明将人的智慧和精力引向对有限物质世界的无限追求,在终极关怀上,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间的冲突。

    能量释放不同指向,最初主要是由食物,即食肉的多寡决定的。《大戴礼记》中说:“食肉,勇而悍;食谷,智而巧”。食肉多,体内热量高,更容易产生躁动和亢奋,需要更多活动,尤其是肢体活动来消耗能量。当人类还无法主动选择和控制食物生产时,环境的天然赐予,就成了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人类伟大文明的价值体系都是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决定的。西方文明所处地区适合牧业,食肉较多;东方文明所处地区适合农业,多以五谷百蔬为主食。不同地域的物产决定其食物结构,不同的食物结构与其它自然条件一起逐渐沉淀为不同的生理、心理和气质特征,使各种原始差异得到强化。食肉多的民族,尤其是那些喜欢吃鲜红带血肉的人,往往性格残暴,内心具有更强的无名狂躁,它会演变成为冒险冲动和征服欲望,而这种征服欲望包括对人的统治和对物的占有,物质占有又可以发展成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和创造发明。西方价值中致命的扩张倾向与其食物结构有关,它既吞蚀别人,有蚕食自己,各种获得性遗传特征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生命冲动逐渐积累为整个文化的扩张冲动,个人主义的放大导致社会组织和国家权力的膨胀,个人主义动机成为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发展动力。西方价值中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西方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科学思想、政治学说和经济理论中都充满强烈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它的行动方向,并注定了它要向外寻找出路,借助各种外在方式来表达内在冲动,而西方民族的这种攻击性使他们注定需要制度和规则来约束,以达到自身的安全和社会的平衡,因此后来发展出对制度和规则的偏好。

    西方价值的这种扩张冲动最初直接表现为争夺财富的战争,西方文化中充满对战争的讴歌,“战争是人类进化的需要”,“战争使人保持崇高”,战争曾经是那个时代普遍的世界秩序,弱肉强食曾是国家间的行动准则。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从十字军东征、地理大发现、传教、殖民、探险、贩卖非洲黑奴、屠杀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人、贩卖鸦片、殖民战争、世界贸易、环球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直到当今的全球化,无不体现了西方文明那种内在的、强烈的扩张冲动。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西方价值的全球扩张起了扫清道路的作用。西方价值的攻击本能使它随时都需要寻找对手,如果没有,也会臆造出一个“假想敌”来与之较量,总之,它需要一个欺负指使的对象,同时又需要一个同情施舍的对象。

    当世界被西方将瓜分完毕,完成原始积累,需要和平来维护既得财富时,西方开始建立现代国际规则,但西方价值的扩张冲动本能没有改变,只是这种扩张冲动由“竞争”代替了“战争”。今天世界上的一切制度安排,包括所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在根本上都服从西方的理性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原则。“竞争”成了当今的世界秩序,效率成了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近代的科技和商业发展在根本上都是由西方文化的扩张冲动引发的,对竞争和效率的赞美,对市场和技术的偏爱,都是西方文明中扩张冲动的表现。

    西方文明在对其他文明的征服中已将其价值带到了各地,现代文明就是西方价值发展的结果,西方的进步历史观造成现代化与整个自然和人性的全面对立;西方的现代国家观念(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民主国家观念)导致了近代无数的边界纠纷和流血冲突;科技万能和市场至上带来市场和技术的无限膨胀。

    从西方文化观念发展出来的各种现代价值,代表的是功利和权力。宗教和玄学因科技兴盛而式微,艺术与市场合流而沦为娱乐。因为上帝不在了,一切都成为可能,自然不再受神的庇佑,传统不再受天理保护,各种禁忌的破除动摇了整个人类社会秩序和内心秩序存在的基础。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体系脱离了宗教、艺术和形而上学的指引,完全陷入了工具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瘾。现代性不仅造成个人的物质迷恋,而且造成整体民族意识的疯狂(如德国、日本、美国),把战争后果仅仅归罪于个别战争狂人,实际上是在为这些民族和文化开脱,近现代各种大规模战争实际上主要是根植于这些战争发动国的文化土壤和民族心理,因为这些战争都得到多数国民的支持。

    世界的各个部分都是紧密相关,盘根错节的,生命和宇宙的奥秘超出了理性主义和现代科技达到的境界,但是现在,科技已成了满足贪欲的工具,市场为满足贪欲提供机会,而法制则使这一切制度化。科技的发展已到了失控的地步,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金钱和科技的力量正在掏空一切,而科技与市场的完美结合使人类在背离自然和人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现代化成了一场以市场和科技为手段的弱肉强食。

    当人类完全丧失了禁忌和终极关怀,当科技把一切解读为物质,当市场把一切解读为利益,当西方价值成为世界的主导价值,所有的神圣都被亵渎了,整个人类的灾难也就注定了,各种灾难正相互诱发,又互为因果,而过去一切所谓的灾难还都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正朝着越来越精微的方向发展,但却无法改变其本身的盲目性,在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的整体认识上尤其如此,在生命的终极意义上令人担忧。

    历史正在证明,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将不足以弥补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人类巨大的创造力将不足以弥补所造成的巨大的破坏,现代西方文化的智慧与愚蠢一样令人惊叹,正如物质的过剩与物质的匮乏一样有害。现代化——多少灾难假汝之名而生!

    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关系各种根本变化的反思,将引导我们对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的反思,从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创造的原初智慧,尤其是从东方文明中的那些宇宙智慧和生命智慧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发展创新,而是如何寻找禁忌的力量。


三、分析思维是西方文明的逻辑起点

    西方文化先天的分析思维倾向是现代性的逻辑起点。分析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对待事物的方法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单独的而不是全面的,微观的而不是宏观的,机械的而不是有机的,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冷酷的而不是富于人情的。理性作为一种准则,不仅成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一种秩序。理性思维把一切直感、意会、冥想、顿悟逐出认知领域,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加以理性分析和科学研究,并成为各种伦理、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基础,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是否“合理”而不是是否“合情”,是否“合乎科学”而不是是否“合乎道德”,连人生的意义、情感、价值、幸福等各种精神问题和性灵现象都未能免于被理性分析和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神圣地位的确立,使一切精神问题失去了答案。

    由这个逻辑起点开始,西方文化早已分裂成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从西方文明中产生的现代范式的各个领域都是呈线性展开。“物质的无限可分”和“科学的无限发展”,一直是西方的思想主流。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都被还原成各种基本要素,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夸克、亚夸克、细胞、染色体、神经元……。还原论不仅将物质从高级形式还原为低级形式,还将精神状态还原为物质状态,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心理和精神现象也被归为基本单元的运动,再根据这些基本单元的活动来解释整个社会、心理和精神活动,整体只是个体的总和,只要掌握各种基本元素就能了解整个社会、心理和精神的变化规律。连食色也不例外,美味只是一些有关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蛋白质、胆固醇、微量元素和卡路里之类的事物;性爱也只是有关荷尔蒙、肾上腺素、黄体酮、精子、卵子、呼吸和心跳之类的事物。

    分析思维带来了西方科学的繁荣,也导致了无限发展倾向,产生出各种形式的分解、分割和分离——物质与精神的分离,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社会的分离,人的身心的分离,灵与肉的分离。分析思维用对待物理世界的逻辑推理方法来对待各种社会事务、人际关系、精神现象和心理问题。

    分析思维把外部世界、人类本身、包括人的智能、心理、语言都当作分析研究的对象,将世界拆为一堆散件又再重新拼合。它以自我为中心,以归纳演绎推理为根据,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他律”的原则制造出一系列二元对立: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自由与必然”、“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逻辑推理与经验感知”、“人与自然”、“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天堂与地狱”、“朋友与敌人”、“战争与和平”、“先进与落后”、“发展与停滞”、“东方与西方”、“民主与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与迷信”、“智慧与本能”、“理智与情绪化”、“优等人种与劣等人种”、“现实与虚拟”……整个世界被理解为一个矛盾冲突的过程,一种极端的发展,一种无限的否定之否定,斗争则被认为是一种常态。“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策和国际事务。

    分析思维、理性思维忽视自然界整体的和谐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过渡性和中间环节,往往导致极端的倾向,带来各种形式的矛盾、对立和斗争。分析思维这种强调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了西方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而理性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结合正是造成今天人类和自然各种灾难的价值根源。

    理性主义根植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产生于十七世纪以哥白尼、笛卡尔、培根、牛顿为代表的哲学和现代科学,从此,人类的权力中心开始由信仰转向世俗,由精神转向物质,其影响所及不仅颠覆了基督教世界的秩序,而且颠覆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秩序和内心秩序,随着理性对信仰优先性的确立,整个人类的超越价值被彻底打破了,一切都成为合乎逻辑、合乎理性的冷酷计算。理性主义发展至今,已经将整个人类精神掏空,信仰被掏空,道德被掏空,文化被掏空,现代社会只剩下一副理性主义的空架子。

    理性主义压根就没有把人看成是人,而是把人当作完成某种计划的工具,这种计划是要服从技术的逻辑安排的。理性主义所关心的与常识、经验、道德、传统和信仰根本不是一回事,理性主义所关心的是事物的对错、是非、输赢、利弊、成败和真假等,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是反常识、反经验、反道德、反传统和反信仰的。

    理性主义主张用思辨和推理来考察一切事物,用知识来观察、验证和解释自然,通过发展技艺和工具来扩大认识,而这些知识又主要是关于自然和商业的知识。理性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是靠理性来确立社会制度,用理性来规范社会行为,用理性来控制人性和自然了。而所为的理性只是针对一些具体行业、学科、专业而言的,它实际上只是有限理性和工具理性,而就人类、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而言,就人和自然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其实是一种非理性,一种局部的理性和整体的非理性,这种理性主要是为各种利益服务的。西方理性主义使现代化陷入一种“合成谬误”和“整体缺失”。前者是把仅仅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说成是对总体也必然是对的;后者则指具体方面样样完备,但整体精神空缺。

    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西方的分析思维倾向和理性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占了上风,从根本上把人引向了专注于物质的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自由、民主、发展、进步、效率等现代价值开始产生,科学知识体系、生产工艺、市场经济制度、个人主义和民主政治制度等现代范式开始确立,并形成强大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至此,西方价值的基本特征和西方知识的基本特征已经完全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愈显突出,即西方价值是一套矛盾冲突的机制,而西方知识则是一套极端和琐碎的系统,各个时代的所谓先进理论多是来自个别见解。

    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破除,导致了各种世俗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发展,商业和技术成为这些价值的集中体现,因为各种世俗价值和现代价值都是围绕商业和技术展开的。失去超越价值之后,各种形式的功利主义追求变成了人的唯一寄托。历史唯物主义更导致各种形式历史决定论的产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文化决定论,阶级斗争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等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

    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使每个人都有权满足自己的欲望,现代资本主义正是依靠激发个人欲望得到发展的,它将每个人都投入追逐财富和名誉的洪流。科技与资本的结合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资本扩张的本能,新的航海工具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和目的,认为人是所有价值的来源,自然是利用的对象,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人才有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整个世界是为人类而存在的,人有权支配自然,科技是征服自然的工具,人对自然界不存在道德责任,社会组织形式是操纵的对象,——这一切成了人类现代所有成就的思想基础,正是这些思想导致了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各种惊天动地的伟大实践。

    科技和市场的膨胀已成了人类生态危机和人的全面异化的直接原因,而以西方理性主义、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整个现代价值体系则是导致科技和市场的膨胀的根源。文化学者胡纪泽在《中国人的焦虑》一书中写到: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或知识理性以科学技术、管理制度、法律规范、经营计算等具体的形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左右着我们的全部社会行为。”

    理性主义在产生之初,尚被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主义本身已被当成了目的,理性主义甚至已成为一种奴役。今天,理性主义的疯狂既不亚于当年宗教的疯狂,也不亚于当今宗教原教旨主义的疯狂,尤其是在科技和市场方面,而西方许多思想家把这种明明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疯狂说成是整个人类的疯狂,实际上是为西方的“原罪”开脱。

    人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生活在感情状态而不是生活在理性状态的,是通过感性和经验来理解事物的。因为理性主义所能够发现的是非常有限的存在,理性主义所能够展示的也是非常有限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但今天理性主义却成了一切意义和价值的唯一来源,人们已不得不完全要用理性来思考,用理性来安排,用理性来判断,理性主义甚至已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终极价值,但是,我们又用什么来证明理性本身?正如我们用什么来评估诺贝尔奖的道德依据和价值依据?

    现代化即理性化,科学技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已成为现代宗教的三个位格,它们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名目繁多的思想、见解、学说、理论,正在摧毁人类亘古以来的终极价值,而终极价值,尤其是那些涉及神圣和道德的内容是无法被现代理性的逻辑、数学和实验方法证实的。当哥白尼、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从不同的侧面戳穿了千古神话后,人就成了物质,成了工具,成了机器,成了商品,成了市场,成了数据,人和自然的意义已完全丧失,整个现代社会成了一个完全由符号和数字连接的世界。

    以西方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在具体领域的发展上越是理性、精微和繁复,在整体和本质上就表现得越是非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知名的学者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

    “这个社会作为整体却是非理性的。它的生产率对于人的需要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是破坏性的,它的和平要有经常的战争威胁来维持,……”

    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恣意发展,使现代文明表现出一种放纵人类欲望、滥用人类智慧的极端主义倾向。从西方价值发展出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外交理论以及整个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都是倾向于放纵而不是基于节制的。

    现代危机的根源在于从西方价值发展出来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结合已经取代了传统宗教而成为现代宗教,发展创新已成为终极价值,它们所产生的物质力量正在毁坏自然,它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正在摧毁各种伟大的传统和人类价值,使民族国家同质化,这些倾向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加强,一切都在追求更快、更多、更大、更新,其势如自由落体,这种趋势令西方文化本身也感到惊讶,而这一切都来自理性主义的误导,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质疑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人类一切现代成果和一切现代灾难的价值(思想)根源,正如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指出的一样,整个西方知识体系实际上都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构成的。


四、现代化以人为代价

    财富、权力和声望永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自利、贪欲和虚荣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切伟大的宗教和传统对于与商业和技艺相关的活动都是心存介意的。自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和商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不仅扰乱了整个生物圈的自然节律,也动摇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秩序和内心秩序,解构了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破坏了“一切社会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这就是家庭”(卢梭),造成了人类在终极意义上的信仰、道德乃至性别的错乱。

    现代价值的源泉是技术和市场而不是人,一切行为都以谋求财富为动机,现代社会的生产安排和科层设计都是基于理性的原则、效率的原则和利益的原则,这些原则在本质上都是排斥人性的。现代生产方式将社会族群拆散为各种不同的利益团体,直接导致了各种互助合作生活方式的瓦解。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费孝通),科技人员成了圣徒,商人成了英雄,艺人成了偶像,直至整个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秩序的颠倒和人生意义的失落。

    在现代化大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中,人成了整个生产配置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要素。现代化生产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人与生产中其它环节和要素的最佳配置,社会被简化为若干各不相关个体的不定组合,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成了彼此之间唯一的联系纽带。在现代社会,人既是各种创造物的主人,也是这些创造物的奴隶,而所有的人,包括穷人和富人实际上又都沦为了市场和技术的奴隶。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是服从理性原则,效率原则和利益原则,它迫使人远离自然,并且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与其它任何人造事物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楼房加深了人的疏远;现代社会的作息制度使人缺少沟通的时间;现代生活的便利使人不必求人;现代生活的流动性使人难以深交;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使人不能专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人缺乏耐心;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敌意;现代社会的自由使人失去责任;过度发展的个性主义强化了人的私心;漫无节制的获利冲动使人人变得势利;宗教的退场和道德的缺失使人无所顾忌;避孕技术扩大了性自由;市场和科技的神化使人轻视人本身;信息爆炸使人无所适从;从小生活在人造世界使孩子告别童年的时间越来越早;家庭成员在一起渡过的时光越来越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溺幼轻老使长者失去权威;无处不在的商业引诱使人们想要的都超过了人们需要的;经济独立使亲人之间也只剩下名义上的联系;市场的发达使人对物的依赖越来越多而对人的依赖越来越少;功利主义的盛行使人不择手段;享乐主义的蔓延使大众文化成了抚育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

    对许多人来说,一个城市成了暂时滞留的地方,一个公司成了一段时间里获取报酬的地方,配偶只是一段时间的生活的伴侣,家只是晚上睡觉的地方。现代社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身心之间失去了一种天然的依存关系和安全感,“除了钱以外,什么都靠不住”,已成为一种社会认同。

    生活在被技术和制度包围的世界已越来越令人窒息,技术和制度已演变为一种普遍的压迫力量,现代性异化已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现象,它已超越了所有制和意识形态,而异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现代化的程度。现代化即异化,理性即可计算性,合理化即物化,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进化,已成为一种普适的逻辑。

    在今天这个全面商品化、技术化和制度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精神和灵魂却感受到了空前的压抑,人已经越来越远离其本质,越来越与自己的内心相隔绝。

    现代社会使人陷入各种新的危险,以至于必须靠牺牲个人隐私来换取人身“安全”:摄像头、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全球定位系统、生物识别系统等现代设施正在实施对人的全面监控和全部笼罩,个人不再拥有隐私,隐私已像新鲜的空气和水,像安静一样稀缺。

    现代化不仅是一种异化,而且是一种堕落,因为它在根本上是轻视生命的,科技只会把人视为客体来对待,而市场只会把人当作商品来对待。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人完全附属于机器和制度,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个人必须服从生产过程和科层组织的安排,使伦理道德沦为功利算计,使家庭、族群和社区等天然结合体日趋瓦解。家庭已不再是社会细胞,个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细胞,而个人主义和个人中心的蔓延,成为各种内心冲突和社会冲突的根源。热罗姆・班德在《价值的未来》一书中所说:

    “在投机所支配的世界中,我们的道德或伦理价值概念越来越受到股票市场模式的影响。”

    今天,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正前所未有地激发人的欲望,节俭不再是美德,奢侈也不再被视为可耻,物欲满足成为天经地义,人的一切价值都由财富和报酬来决定,资本已经永远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生意义。因为资本将一切都商品化,将人也商品化,包括那些曾经是天然和神圣的部分,如婚姻、妊娠、生育、抚育、亲情、赡养等。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越来越受到各种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的冲击,人与人之间那种内在和天然的关系正在被外在和人为的商业关系、法律关系取代。“孝”的家庭伦理观念正在演变成责、权的西方伦理观念,家庭成员关系已被参入了客观、冷静的法律成分和经济成分,家庭好像只是一种经济互助合作组织。“夫妻婚前财产公证”,“父母赡养协议”已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范。内在约束(道德、良知、禁忌)正在转变为外在规范(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而在所有这些变化中,再没有比人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两性关系的变化意义深远了,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家庭成员,动摇家庭秩序,而且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

    在人口普遍老化的西方社会,尤其是在欧美和澳洲等地方,仅有的一点人口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靠对未婚同居和对非婚生子女的宽容来实现的。现代社会普遍的家庭危机既与西方文化中自由、个性和女权主义的张扬有关,也与宗教信仰的丧失有关,因为各种宗教都与家庭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宗教多是靠家庭来维持、继承和传播的。

    在所有这些变化中,相对于人类上百万年的进化史,人的生理需求并没有多大改变,人类现在用于维持健康生命所需的物质跟从前并没有太大不同;相对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人性也没有多大改变,现代人既不比古人善,也不比古人恶,自私、嫉妒、贪婪和虚荣始终与关爱、慷慨、同情和宽容相伴;相对于人的本质,今天人类的主要变化是他的欲望和思想,现代性并没有使人性升华,反而放大了人性中的邪恶部分,现代化只是使人变得更聪明,但智慧并没有提升。

    人类主要文明在过去一直依靠其先哲创造的基本价值而生存,虽然其中发生过许多融合和变迁,最终又回到其基本价值上来,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东亚地区的儒家伦理;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犹太人群中的犹太教等。但是,现代化的出现使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改变,现代性本身具有一种天然排斥各种传统和终极价值的倾向,传统价值强调的仁慈、诚实、顺从、虔诚、安分、斯文、同情、怜悯、怀旧、敬畏、感恩、孝顺、谦卑、勤俭、礼让、忍耐等均与现代价值不符;现代价值强调的是发展创新,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品质是能力、魄力、独立、果断、理智、冷静、进取、奋发、逻辑性、创造力、判断力、分析力、执行力等,因为只有这些品质才是与现代价值中竞争和效率一致的。现代性与人性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它已经切断了人类回归的道路,人类的本质已变得无法辨认。汤因比认为,个人中心的确立,在物质上是一种灾难,在道德上是一种罪恶,而集体的自我中心比个人的自我中心更加危险,因为它导致冲突和战争。

    现代社会颠倒了人生的手段和目的,生产和消费成了生活的目的,而生活本身反而成了次要的。现代化颠覆了人被赋予生命、时间和工作的意义,在传统社会,工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事情,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本身;而现代社会,工作成了一种专门技能和谋生手段;在传统社会,时间是与生命一体的自然过程,而在现代社会,时间被精确丈量、被压缩,时间成了资本、成了金钱。

    工业时代使人沦为工具,信息时代使人沦为数据,现代教育已经没有资格称为“教育”了,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形式,现代教育只是一种分门别类的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一种批量复制“工具”和“数据”的生产线,连人文社会研究领域都不例外。现代教育造成知识与文化,学问与教养的分离,现代教育与人格、情操、精神境界、艺术修养完全无关。“欧洲文明是把制作更好的机器作为自己的目的,而东洋则把教育出更好的人作为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的差别”(辜鸿铭)。

    现代科技和市场从不同的方向加深了人的异化,成为对人类巨大的破坏力量,技术统治和市场垄断已经切断了人们通往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宗教的致命打击来自于科学,对道德的致命打击则来自于市场,因为科学关心的是物质和事实,而商业关心的是利益计算,它们都与人的本质无关,因此,对于商业和科技如果不加约束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正像一首诗里写到的:

    “如果生活充满烦恼和焦虑,长寿又有何益?

    如果失去生命意义,一切进步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失去自然,一切生命和智慧的源泉又从何而来?

如果没有宗教、形而上学、艺术和情感生活,有什么能填补欲壑和空虚?

    如果不重估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又怎么可能回到人本身?”


五、现代化以自然为代价

    大多数传统社会与自然之间都有着某种协调的关系,都存在某种禁忌力量,成为对自然的内在约束,在那个时代,人类是自然的仆人和朋友。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彻底改变了人类和自然的存在方式,导致了自然秩序和整个生命秩序的紊乱,地球的能量失去了平衡。由西方价值形成的现代范式不是心怀敬畏顺应自然,而是凭借理性征服自然。

    现代化实质上意味着使人们占有更多的物质和更大的空间,而物质的有限性和人类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与现代价值的无限发展观和进步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现代人类社会灾难的根源。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西方国家消耗了世界80%资源,人类现代的各种生态灾难主要是西方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而现代化意味着西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推广。

    欧洲人先是在欧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亚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发大片的牧场和农田,继而是将现代农业和牧业生产方式随着殖民扩张带到世界各地。十八世纪中叶,蒸汽机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开始,从火力发电厂和冶炼厂的出现,到农药和化肥的广泛使用,到汽车的发明和普及,再到冰箱和空调的推广,人类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然浩劫。其间经历过两个加速点,一个是二十世纪50年代,由于二战结束,世界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环境污染也随之扩大和加深,据估计,二战以来的技术变迁所造成的污染占目前全球所有污染的80%;另一个是二十世纪8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冲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所有的国家、民族、地区都被卷入这个洪流,而中国和印度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以汽车和电力消费为标志的现代化,将大大加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新兴国家的发展正在释放巨大能量,其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环境破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和社会困境雪上加霜。德国学者莫特尔曼指出:

    “西方世界毁灭第三世界的自然环境,并且迫使第三世界毁灭它自身的自然环境,相反的,第三世界自然环境的破坏——如雨林的滥伐和海洋的污染——通过气候转变反扑到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率先死亡,然后是第一世界。穷人率先死亡,然后是富人。小孩先死亡,然后是大人。”

    现代化不仅摧毁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经济,而且破除了各种具有节制的价值、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使各种发展完全失去约束。对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颠覆性影响主要产生于过去的500年,即西方价值向全球扩张和取得世界支配地位的500年。500年相对于人类近6000年的文明史,只有8%的时间,但正是这短短500年所造成的人口爆炸和环境破坏,已经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改变了生物圈的循环方式和人类的自然进程,而这一切与人类的整体经验也是相违背的。

    在现代社会,人是万物的尺度,金钱是万物的尺度,使用价值完全是服从交换价值,生产的真正目的是利润而不是用途,人们关心的是投入与产出,竞争和效率迷恋使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出发点都是急功近利。西方哲学思想从人类中心到西方中心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必然要向外投射,导致对所有客体,包括对自然、他人和他族的占有和控制,并最终演变成各种各样的攻击行为。按照现代文明的进步观和发展观,人可以无限地认识和改造自然,这使得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变得有恃无恐,更多的消费,更快的生产已成为理所当然。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威胁的根源。

    人们并非存心要破坏自然的,而是受到市场和科技力量的驱使;西方文明也并非存心要毁灭其它传统文化的,而是受到自身强烈的内在扩张冲动的驱使。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是所有制,也不是意识形态造成的,而是价值造成的,是由价值引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新加坡著名学者基肖尔・马赫布巴尼认为,“西方已成为全球各种主要危险之源。”因为整个西方价值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构建之上的,它不是用心灵关照的方式来对待自然,而是用技术手段来对待自然,把主要兴趣和精力都用在自然的改造利用上。现代化与自然是矛盾的,现代化发展是以自然为代价的,现代生态危机是西方科技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必然后果,因为现代性内部蕴藏着巨大的毁灭冲动,整个现代化进程和各种现代化成就都是在酝酿这种毁灭冲动。


1、人口爆炸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几百万年。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人口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由于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使人类能获得更多的食物;第二次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畜牧业和农业的出现,人类可以有控制地生产更多的食物;第三次人口大发展出现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目前世界人口还在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长。

    人口爆炸是现代化本身造成的,现代化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现代化增加了食物,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延长了预期寿命,但同时却破坏了亘古以来的生死平衡,导致人口爆炸,并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后果,使所有人在生存空间上彼此构成威胁。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占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制造更多的污染,并引发为争夺生存空间(粮食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冲突。人类之所以在目前人口爆炸的情况下还能生存,甚至比过去生活得更好,是因为采用了一种竭泽而渔,寅吃卯粮,对后代不负责任的手段,这只会带来更深刻的恶性循环。

    人口增长有赖于生产发展,生产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也扩大了对自然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自工业革命以来短短两百多年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自然的污染破坏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环境破坏在规模、速度和程度上与整个现代化发展完全成正比,现代化将人从贫困中解放出来,却让人类付出人文和生态的代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除了带来绝对人口过剩外,还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现代化对效率的追求必然会排斥劳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剧增,而农业劳动力却大幅度减少,今天,在主要农业生产出口国,农业人口只占3%左右,而工业生产领域的人口也在快速减少,马尔萨斯主义只不过把人口危机预言得早了一点。

    计划生育在今天已非常必要,但堕胎、绝育却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如性别比例失衡,心理缺陷等。在一个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亲戚的社会,人将变得更孤独,更自私,更脆弱,更心狠,计划生育成了一种违背自然的补救办法。


2、环境污染

    自然界与生命体一样都具有自我平衡和修复机制,但它有一个度,一旦超出这个度将失去平衡,便难以自我修复。今天,人类活动已无所不在,人类已把自然界的面貌彻底改变了,我们正在突破这个度。环境污染已威胁到这个世界的每个人,而在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已经开始了无声的屠杀。

    现代科学技术已扰乱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生物圈,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胜利都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使人类朝生态毁灭的深渊又迈进一步。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是利弊参半,所带来的未知和潜在隐患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生态多样性消失、酸雨、江河和海洋污染、森林消失、土壤退化、能源和矿藏枯竭以及其它生态变化,都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化发展的结果。相对于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人的身体根本还来不及适应突然出现的各种环境变化,人的精神也来不及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大部分新出现的疾病都是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导致的,它们通过空气、水、食物以及精神、情绪和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全球约40%的人口死亡都与各种环境破坏有关。


抗生素

    二十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出现拯救了无数生命,人们曾自信地以为已经永远征服了各种传染疾病,所有病毒都可以被抗生素杀死。但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开始改变它们的基因以对抗抗生素,今天,让医学家感到束手无策的病毒反而越来越多。

    抗生素的使用不仅对肝、肾和肠胃等组织都有副作用,可以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食欲不振、恶心、肠胃不适、过敏、休克等,由于抗生素对人体和家禽家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抗药性,使原有的抗生素失效,除了给身体带来一定伤害外,并不能达到消炎杀菌的作用。而新的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又会产生新的抗药性。人畜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抗生素研制的速度。据估计,开发一代新的抗生素需要10年的时间,而产生新的抗药性只需要2年的时间。

    由于抗生素是注入体内直接杀死病菌,而不是通过增强免疫力来抵抗病菌,现在,人一出生就接种疫苗,一感冒就用抗生素,对抗生素的依赖,使人类的免疫系统变得更脆弱,导致整个免疫系统的退化。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菌素的使用,各种传染性疾病减少了,但免疫性疾病却大大增加了。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加剧了生物的变异,人为制造和新的生物致病因子越来越多。从90年代起,几乎每年都要发现一种新的生物致病因子,“沙斯”和“甲型H1N1流感”即是全球性的新型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证实,目前约有40种疾病仅仅在一代人以前还不为人知。自1967年以来,至少有39种新的病原体被发现,新传染病正以每年新增一种以上的速度被发现,而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关注的主要是霍乱、鼠疫、回归热、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等六种疾病。

    大量的人口增长、快速的城市化、频繁的人口流动将使新发传染疾病比历史上任何时候传播的速度都要快,而新发疾病带来的危险将是全球性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防止新生疾病的传入。


农药

    世界上有300万种昆虫,其中只有3000种是有害的,其余的则是无害或有益的,但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既杀死了害虫,清除了杂草,也杀死了大量其它的生物,包括生物链上各种相关的植物、昆虫、鸟类和鱼类,并将余毒残留在农作物、牲畜和水产品体内,最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肝、肾和肠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损害。

    少数害虫和杂草会因个体变异产生的抗药性而存活下来,使已有的农药失效,然后会成倍生长。新型农药在发挥一定作用后,又会因存活下来的害虫杂草产生的新的抗药性而失效,如此循环往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我们几乎已经找不到完全不含农药的食物了,整个自然中的农药保有量已越来越高。

    也许我们可以指望人也像昆虫和植物一样通过长期、大量吸收残留有毒化学物质产生的“抗毒性”来对抗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报道,人类的确正在通过获得新的基因和能力加速进化以适应日益恶化的环境,这些能力包括代谢能力和抗病毒能力,但是人的生命周期毕竟比一般生物长,人类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恶化的速度。因此,也许人类唯一能做的只是停止对抗,学会等待,等待更强的免疫功能的出现,等待新基因的出现,等待能够专门吞蚀和分解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的新生物的出现。


合成洗涤剂

    由于合成洗涤剂的洗涤能力和成本都优于传统的肥皂和碱粉,因此,一问世便迅速在全球普及。合成洗涤包括人们经常使用的有洗衣粉、餐具洗涤剂、卫生间洗涤剂、地毯洗涤剂、金属洗涤剂、油污洗涤剂等。这些石化洗涤剂在使用时通常都随着其它生活废水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海洋赤潮。目前地球的水质和土壤的污染中,有70%是来自于家庭所排放的生活废水。

    此外,在使用各种洗涤剂时,这些洗涤剂中所含的各种磷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等有害化学毒素可能通过毛孔或呼吸进入人体,经过一定积累将损害皮肤、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导致贫血、肝功能下降、不孕、癌症和畸形的发生。


化肥

    化肥自问世以来,在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成绩显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化肥用量剧增。但农田所施用的化肥与农药一样,能够被作物吸收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都被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形成仅次于农药的主要人为污染源。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包括:江河、湖泊和内海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土质板结;增加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可增加温室气体。我们今天农作物单产的提高,除了靠改良品种和过度开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结果。


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粪便、洗衣水、洗澡水、泔水及各种清洗废水。现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是首先大区域收集污水,通过污水管网和相应的泵站输送到集中的大型污水处理厂,经过微生物好氧、厌氧及渗透过滤等处理后,再排放到江河湖海。在大规模的处理过程中,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如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虽已大部分被清除,但仍有相当部分残留在水中。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急增,城市生活排污量已超过了工业污水排放量,江河湖海中有害物的浓度持续上升。

    城市与农村分离,带来人与土地之间物质代谢过程的中断,即便是工业化国家,这种代谢过程的中断也只是在一百多年前才开始出现的,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仅仅是近几十年来的事,而在过去几千年里,人畜粪便是农家最佳的有机肥料,泔水是农家尚好的禽畜饲料。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双向的破坏,一方面它将本可以参加自然循环的物质倾入江河湖海,浪费了优质有机肥料,造成大量污染;另一方面又通过工业手段,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来生产化肥,施入农田后再次造成新的污染。


冰箱、空调

    1930年制冷剂氯氟烃问世后,很快便开始在工业制冷、家用冰箱、空调、气溶胶、喷雾器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城市化的到来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冰箱、空调已成为现代家庭的必需品。科学研究已证实,氯氟烃是两种主要破坏臭氧层的人工产物之一(另一种为毒杀农田及粮仓昆虫和啮齿动物的甲基溴)。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和动植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等宇宙辐射,氯氟烃中的氯原子对臭氧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线的臭氧,使臭氧层变薄。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损害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并破坏其它生态系统。

    尽管空调的历史只有几十年,但现在人们对空调的依赖已经如同用锅煮饭,用壶烧水一样成为理所当然。中央空调更成了现代公共建筑的规范设计系统,使用中央空调必须密闭门窗才能保持内部温度,新风通常只占空调总风量的小部分,其余均为回风,循环空气容易使室内滋生细菌、病菌和霉菌。在室内装修和家具中残留的甲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逐渐会发后也都弥漫在室内的空气中,与漂浮尘埃和烟雾等悬浮粒子一起,导致头疼、气闷、流泪等空调综合症。

    空调在夏天把热气排到室外,在冬天把冷气排到室外的特点,反映了现代价值只顾眼前和不计后果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

    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已成为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交往和娱乐的必备工具。自1946年发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75年造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86年互联网问世以来,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电和蒸汽机外,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像计算机网络一样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对人们的观念、心理、思想和意识,对个性、情感和人际关系产生如此大的颠覆性影响。没有人能够阻挡它的发展,也没有人能够预测它的发展,它成了一种巨大的可能性。

    在社会关系上,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无限延伸,已经发展成排斥一切传统的计算机文化。网络社会特有的运行规则正在对人类迄今为止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造成巨大冲击,所有的社会和个人行为都被纳入这个无所不能的虚拟世界。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统治下,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已产生了依赖并丧失思考、交往、阅读、书写和各种动手能力。人已经被爆炸的信息淹没,无所适从,太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人的个性、灵性、情感正在被数字和符号侵蚀,成为网络的延伸和信息的载体。

    在民族文化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加强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和覆盖。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在这场新的、大规模文化侵略中,世界已失去边界,西方价值正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和通讯手段长驱直入,名人、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影响已超过民族国家的意义。民族文化不仅被迫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技艺,而且正在丧失对民族文化的依赖,对传统价值的信任。金钱、计算机网络和民主政治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三种世界性语言。

    在生理上,因长期使用电脑,保持固定姿势,会接受大量电磁波辐射以及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等相关设备释放出的臭氧,容易产生厌食、头晕、恶心、耳鸣、眼花、失眠、心慌、气短、无力、心烦意乱、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眼部疾患、颈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皮肤干燥发黄、下肢静脉曲张、神经衰弱、肥胖、痔疮等疾患。

    在心理上,网络世界正在变成一种心理依赖、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的工具。计算机网络开始了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迁徙,网络世界呈现出的虚幻、新奇、自由、开放使人沉溺。网络通过电脑终端与人交流,取代了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它带给人兴奋,但接着而来的是孤独和失落。沉溺越深,维持兴奋的时间就越短,失落和抑郁就越深。最近,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为它既能满足那些没有钱、没有房、没有车的白领人群的精神需求,又能满足有钱、有房、有车但精神空虚的人们的需要。

    网络缩短了人的时空距离,却扩大了人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和情感交流变成了人、机之间的冷面对话,习惯了网络世界的千变万化,使人对现实生活缺乏兴趣。网络与其它现代通讯工具一样,通过节约时间来无谓消耗更多时间。而用药物和电击来治疗网瘾的做法实际上反映的了现代化困惑的无可救药。对搜索引擎的依赖,使人们产生认识的趋同,并使人丧失思考、记忆和想象的能力。

    新的社交网络工具如YouTube、Facebook、MySpace、Twitter、QQ等,由于不以固定网址向外传播,可不受网络审查,正在成为满足窥探欲、争夺世界话语权、甚至制造骚乱和颠覆的工具,而少数国家为了争夺霸权正致力于将网络技术发展成为“网络战”。


手机

    第一台移动电话诞生于1985年,如今,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不再是奢侈品和社会身份的象征,而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就像出门时要带钥匙钱包一样。新型的手机已经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不仅可以用来通话,还可以用作笔记本、收发邮件和短信、上网、玩游戏、拍照,甚至可以看电影;此外,其它一些日常经济活动也可以通过手机这一智能终端来实现,手机可以取代钱包、银行卡、信用卡,甚至当作大门钥匙和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手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手机是靠发射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使用手机时,人体就成了天线的一部分,尤其是人的大脑和脖子,长时间通话,意味着长时间受到电磁波和无线电频率的辐射。手机电磁波辐射危害不断累积可能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睡眠失调,神经衰弱、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影响人的正常细胞代谢,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诱发脑部肿瘤,而肿瘤的潜伏期可能长达15年。

    “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在人群中传播。人们已无法忍受没有手机的生活,只要一会儿不用或不能连线,就会感到坐立不安;如果偶然忘带手机,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只要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感到若有所失;总有听到手机铃声响的幻觉;随时担心手机自动关机。

   手机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虚拟伴侣,不可须臾分离,使人沉溺,它助长攀比心理和喜新厌旧的习气。手机加深了人的疏离,手机通话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电话和手机短信的普及,在学校已取代了传统的教师家访,在家庭则正在取代了亲人间的触膝谈心。在一些场合,手机更被滥用作与针孔摄像机、袖珍窃听器一样监视他人行踪的工具。跟互联网一样,手机已开始成为诈骗和性犯罪的工具。在许多地方,手机已经成为传播淫秽,毒害青少年的重要途径。而所有的现代通讯工具除了能够立即得到所需信息外,似乎已经使人们没什么东西可以交流,也没有什么值得交流的了。


汽车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汽车无疑是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汽车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魅力,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产的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节奏,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汽车文化,它既是身份的象征,也代表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尽管如此,汽车却是人类近代最坏的一项发明,它比其它科技对人类的影响都更直接、广泛和深远,它大大加速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进程,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加深了人的疏离,扩大了人对自然破坏的程度和范围,汽车文化所造成的能源、土地、交通和污染危机正在全世界快速蔓延,从此开始了人类对自然大规模的蚕食,整个现代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沿着车轮的轨迹展开的。

    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亿辆,并正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球汽车数量将达到10亿辆。全世界汽车使用的石油约占石油总消费量的2/3;中国汽车使用的石油约占全国石油消费量的1/3。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127万人(每天3500人)死于车祸。

    汽车尾气已取代煤烟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在汽车尾气所含有上百种化合物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和固体悬浮物等对人体呼吸、免疫、血液、遗传等系统会造成急性损害或慢性中毒。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区酸雨和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生活在城里人的肺已经成了“人肉吸尘器”,越来越多的人死于与汽车尾气有关的疾病,尤其是肺癌。而通过改进汽车燃烧装置、使用天然气、生物燃料、氢燃料所减少的污染还抵消不了每天新增上路汽车所排放的废气。

    汽车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噪声污染源,如今在城市,安静已经与洁净的水和空气一样稀缺了。

    汽车数量的增加正在蚕食城市有限的绿地,从大街到小巷,再到院落,再到过道,直至被完全覆盖,无路可走。

    人口的膨胀加速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工作的流动性,生活的变化,使汽车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大大推动汽车社会的发展;汽车文化在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体质和性格,导致身体功能和生命本质的退化;对汽车的依赖使人变得越来越急躁、狭隘和缺乏耐心。

    所有现代科技的新发明都与速度、变化和效率有关,对于生命本质来说,它们给人催逼、压迫和不安宁。汽车尾气正在通过治理污染和医疗成本的提高吞噬经济增长的成果。

    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和印度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完全不同的,汽车根本不是必需品。从人口、道路、能源、经济承受力等各种情况来看,最适合中印国情的城市交通应该是公共交通加自行车而不是小汽车。但不幸的是,汽车正在被迫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手段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被大力提倡,汽车工业正在成为一个人巨大的发展陷阱。随着中国、印度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快速迈入汽车社会,汽车灾难其实才刚刚开始。


塑料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被塑料包围的世界,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塑料虽不像铅、汞、石棉、农药、杀虫剂等物质会给身体造成直接危害,但却会对环境和身体带来潜移默化的危害。

    大量的废弃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在世界各地泛滥成灾,混在土壤中的废旧塑料难以降解,影响农作物对养分和水分吸收,流入水体的废旧塑料被动物吞食而致死。

    塑料中的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盐可能扰乱体内生物信号,改变人体激素,影响胎儿和儿童发育,导致乳房和前列腺的变异,增加患癌的几率。

    塑料的生产加工耗水惊人,据估计,一只容量为1升的塑料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7升水。随着瓶装水、桶装水及各种瓶装饮料的流行,不仅消耗了更多地的石油资源,而且增加了直接接触塑料的机会。


克隆

    基因工程的发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克隆,即通过基因复制,生产出原物的复制品;第二步是修改,即通过对基因排序进行修改,预防和治疗各种顽症和绝症;第三步是创造,即通过基因的增减、改变和重组,创造出“人造人”。现代分子克隆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完成;2008年4月1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宣称成功培育出英国首个“人兽混合胚胎”。目前世界上已经开始了一场“人造生命”的竞赛。

    克隆人计划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无排斥反应的器官移植,保护濒危物种,另一方面也是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导。尽管现目前大多数国家只支持治疗性克隆,反对生殖性克隆,但二者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治疗性克隆终将导致生殖性克隆。一旦生殖性克隆问世,人类的繁殖后代过程将可以不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基因工程所改变的将不仅仅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人,而且还将改变文化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身份认定,以及包括伦理、道德、情感、兴趣和审美等在内的一切人的固有特征的改变。

    克隆技术能够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人为的相互转移,加速人的进化,未来的人造人将可能是人、动物和植物的混合体,这种人兽杂交的试验现在已经开始,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将要突破,半人半兽的怪物就要出现,人类将面临被自己创造出的变种淘汰的威胁。

    通过遗传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等增强手段可以提高人的智力、记忆力、体力、情绪控制、性欲倾向,“人造人”将具有各种人为的优越禀赋,但他们完全抹煞了人类生殖的偶然性和多样性,他们有可能发展出一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生活习俗,与自然人形成对立,对自然人产生歧视,这种“人造人”可能将变得连人类本身都难以认识和接受。“人造人”企图通过技术手段,而不是通过精神途径来实现对人的超越。

    现代生物技术由于彻底打破人与动物之间,生与死之间的神圣界限(如冷冻术),深刻的动摇了一切人类固有价值的基础。那些具有妄想狂和变态心理的科技精英完全把整个人类和自然都当作他们的实验室。将克隆技术用于人类自己,不仅有悖于人类价值,有悖于人类的基本伦理和道德的原则,也是对人性的侮辱,是一种比乱伦更可怕的堕落,它表现出西方价值的歇斯底里,现代科学的疯狂和人类的自我作践。


转基因

    人类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对农作物和动物的改良主要是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选择和积累优良基因的,而转基因技术是人为的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使被改造的生物的性状和品质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实际上是一种人造生物。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培植成功;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目前在国际上,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除了转基因作物外,转基因畜禽,转基因生物农药,转基因生物肥料也开始出现。不久,我们将找不到不含转基因的食物了。

    自然界经过漫长历史进化而来的任何物质包括基因都是一个和谐相关的整体,自有一套内在的运行规律,一旦基因被改动,将引起一系列内部结构、功能和传递方式的变化,它有可能超出人的控制,并且无法还原,从而导致一系列未知问题的产生。

    经过人类筛选的外来强势基因,将因为比其它原生品种的优越性状而大量繁殖,导致自然界原有品种的灭绝,甚至导致超级病虫和超级杂草的出现,破坏生物多样性,扰乱整个生态系统。另外,由于转基因食物的历史太短,许多副作用尚不为人知,例如,转基因食物中可能含有某些毒素,引起一些过敏反映,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的破坏等等。

    现代生物技术正在成为一种生命操纵,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挑战,它鼓励人们继续逃避对生命和自然的责任:敬畏生命和节制,使人类陷入完全依赖那些具有致命缺陷和未知风险的新技术。但不幸的是,随着耕地面积减少和气候变化,基因改造已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

    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不仅将影响全球的粮食生产和贸易,而且会改变整个世界的粮食政策和粮食结构,跨国公司的四处扩张和西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使转基因食品与石油、货币一起成为西方全球霸权战略的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转基因技术正在发展成一种战略技术,其危害将不亚于核技术,一些科学家已开始担心,能够毁灭某个民族的“基因武器”即将问世,或许“基因战争”已经在暗中爆发了,只是目前尚不为人知。


终结者作物育种

    拥有转基因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在转基因作物中再加入终结基因,使这些作物种子胚胎发育后产生毒素,杀死发育后期的胚胎,从而获得不育的种子,将植物的生长锁定在一个特定的过程。

    终结者作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人类几千年来的生产和栽培方式,使人们不能再从收获的作物果实中留取种子了,而必须永远、无条件的依赖像美国“孟山都Monsanto”和“诺华Novartis”这样的生物高科技公司来提供的“一次性种子”。

    同许多现代高科技成果一样,转基因技术出现的时间不长(相对于各种作物成千上万年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的时间),从人为干预所表现出来的有利形状和品质中还难以发现其不良后果。但这些技术都是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在改变自然的逻辑和进程,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已令人担忧,那么,出于商业考虑的终结者作物育种技术则更令人恶心,它们是现代科技主义恣意妄为和功利主义不择手段有机结合的典范。

    所有科技的承诺都是危险的。


生物燃料

    对能源价格上涨和气候变化的担忧,使人们已经开始了从糖和植物油中提取乙醇的所谓生物燃料,这成了绿色技术革命的一种新时髦,世界各地争相仿效生产和使用这种清洁能源。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燃料主要是从玉米、木薯、高粱、棕榈、油菜籽、甜菜和甘蔗等粮食作物中转化而来的,生物燃料的推广将导致森林、湿地和草地的进一步破坏,加剧与人争地争粮的矛盾,推高粮食价格,使更多的人面临饥饿威胁。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批判生物燃料是“反生命的”。

    新推出的以芦苇、蓖麻、麻疯树和野草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虽不会与人争粮,但仍会与人争地,在种植过程中仍会消耗能源,增加碳排放量,而由于这些植物多为“入侵物种”——对环境有害的莠草,它们可能蔓延开来,对周围的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总之,使用生物燃料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仅无法抵消它所带来的其它危害,甚至比它准备替代的化石燃料对环境的破坏更严重。

    今天的主流价值以及各路精英都是从利益出发来关注资源和环境,其解决之道都是要继续发展创新。如果抛开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讲节能减排,如果我们的生活空间在不断扩大,消耗的物品继续增加,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环保用品,环保又有多少意义?以保护环境的名义破坏环境,生物燃料不仅反映了西方价值的逻辑混乱,也再一次反映了现代价值与人和自然的矛盾。


六、现代化以失去身心平衡为代价

    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文明倾向于无限释放人的各种欲望,这不仅带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抗,也带来人自身身心间的对抗,使整个社会的精神与物质失去平衡,人的身心失去平衡。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和商业,是有关财富的创造、聚敛、投机、炫耀和享乐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而这些东西与人的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是冲突的,在这个技术和商业的世界,无处不在的速度、效率、程序和规范带给人的使越来越多的紧张和不安。与现代性对自然的破坏相比,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的破坏更加深重,宗教的退场,伦理道德的丧失已成为现代精神危机和各种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

    现代化一方面破除了等级制度,确立了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取向使所有的人都专注于物质,已经使所有的人都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个人、社会、国家都变得越来越没有节制。现代社会倡导的是一种“英雄崇拜”、“强者崇拜”和“名人崇拜”,现代社会不同情弱者,“不能实现名利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人生哲学。全球化使人了解到更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裕和奢侈,而无法实现的挫折感却使普通人随时受到羞辱。

    “进步”、“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首要价值,它从各个方面刺激社会竞争,鼓励人们拼命挣钱和拼命花钱,使人人时刻都处于挑战状态,心力交瘁,而又身不由己,人们甚至会为自己的满足、松懈、得过且过而自责。现代生活唾弃了简单、从容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陷入了没完没了的拼搏。“今天西方的危机正在动而不能静,进而不能止,富而不能安,乱而不能定。”(余英时)

    现代性破坏了人与神的本质关系,使人失去意义和方向。因为没有了上帝,一切都成了可能,因为没有了上帝,人变得如此孤独。一些西方学者将现代社会的救赎寄希望于宗教的复苏,但是,科学已泄露了宗教的“天机”,市场又亵渎了宗教的神圣,用什么来恢复宗教的威严和崇高呢?

    技术淘汰了那些手脑并用的工作,自动化、信息化正在带来劳动的终结,使人的大部分肢体闲置不用,它不仅带来劳动的异化,而且制造更多的“多余人”。

    现代性破坏了人与家庭的自然关系,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女权主义”都在助长家庭瓦解。现代性使代际区分和阶层区分模糊,使社会关系被商业操纵,使长幼尊卑倒错,使内心秩序紊乱,使离婚、单亲、单身、同性恋成为时尚,而推动这些风气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那些为了追逐商业利益的大众文化、娱乐业和广告业。

    在食物日益丰富,卫生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精神压力、环境污染、营养过剩已成为许多现代疾病主要原因。“焦虑”已成为这个时代一种普遍的“神经症人格”,而造成这种“神经症人格”主要原因是价值,是文化和社会因素,它来自现代社会的物役,人际关系的紊乱,无家可归的孤独,缺乏信仰的惶惑。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症、失眠症、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胃病、肥胖症、各种癌症等等都与现代人精神和心理的失衡有关,都是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这已成了现代社会的公共健康危机。

    “职场监视”被越来越普遍的用作一种现代管理手段,公司用电子监视设备跟踪员工工作情况,给雇员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兴奋剂广为流行,运动员为打破纪录而服药,货车司机为驱除睡意而服药,专业人士为增强智力和注意力而服药,学生为考取高分而服用各种提神营养品。

    社会学、管理学用研究自然和物质的方法来研究人,而以心理分析为代表的、五花八门的现代心理学,采用量化表格,问卷调查,标准测试,评分排序等试验和推理的手段来探测和解析心灵。作为一种技术操作的现代心理学可能适合于一些个别心理病案,但无法解决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焦虑和整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美国著名媒介批评家尼尔・波斯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指出,现代价值“把罪孽叫做‘社会偏离’,把邪恶称为‘心理病理’,把道德世界的问题变成医学概念。”现代心理学体现了西方思维方式的固有特征——孤立、静止、片面、机械、倒置、偏执和矛盾,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宗教,没有家庭,没有自然,现代人只能靠“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来安抚心灵。

    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用隐喻来诱惑大众,使人沉醉于科技和市场带来的短暂快乐,失去对世界的真实感知。西方动画片中,那些不停闪烁的画面,快速激昂的音乐,尤其是迪斯尼乐园的那些惊险恐怖的游戏和好莱坞影片中的那些暴力场面,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亢奋、急躁和不安情绪。人们失去安静的乐趣和闲适的优雅已经很久了,人的情绪和心理已经随时被兴奋、刺激、拼搏、超越等时代精神所笼罩。现代社会的“过度文明”,使人人感到心力交瘁,而又心不由己,人们不得不把拼命工作所得的更多部分用来抵消健康和心理的损害,“犬儒主义”和玩世不恭已成了今天快乐的智慧。

    现代性与人的矛盾、现代性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现代性与人的身心的矛盾充满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成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普遍现象——

    提高效率与失业;物质生活提高与幸福感下降;人权意识增强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丧失;思想、言论和行动自由与整个生活方式的无法选择;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与环境恶化和道德沦丧;资源的有限性与生产、消费的无限制发展;提高生产、刺激消费与保护环境;伸张个性、扩大自由、废除死刑与预防犯罪;打击贩毒与酒吧文化和毒品文化的泛滥,传统毒品使用下降与合成兴奋剂的大幅上升;“电子眼”与“电子狗”;保护动物与残酷的现代化畜禽饲养;多吃少动与服用减肥药;生活的过度舒适与各种现代疾病增加;体力劳动减少与参加各种耗费大量能源和资源的室内运动和器械运动;节约资源与一次性产品和过度包装;传统的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与现代城市道路建设各种;汽车小型化、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汽车文化的蔓延与汽车绝对数量的大幅增加;推广洁净的太阳能与太阳能面板的多晶硅所需耗费大量煤炭和制造大量空气污染;……

    总之,现代性与人的矛盾、现代性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现代性与人的身心的矛盾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普遍现象。


七、现代化与科技崇拜

    科学其实只是人类中极少数人为满足好奇心和特殊兴趣的社会精神活动,是人类众多的思考方式、认知类型、思想形态和知识系统当中的一种,它并不比其它的思考方式、认知类型、思想形态和知识系统高明,在早期,它更倾向于一种思辨乐趣和审美欣赏。但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被制度化了,而现在已被宗教化了,科学技术已被视为人类的最高智慧,“进步”和“发展”被当作人类的最高价值。当宗教、道德和艺术的认知方式被逐出认知领域后,科学知识成了唯一可靠的人知识,科学方法成了获取真理的唯一可靠方法,科学技术具有无限的社会功能,发展科技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没有任何权威可以置于理性之上,挑战科学的霸权,除了接受它,并接受与它相关的一切秩序和安排别无选择。

    发源于古希腊,形成于近代欧洲的现代科学是以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成就为基础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在其后的发展中,不仅被发扬光大,而且被视为理所当然,无人质疑。但是,除了理性和科学本身,有什么可以证明它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呢?今天,人们对宗教的理解主要源自生物学家的诠释,对宇宙的理解来自天文学家的诠释,而对人的理解则主要来自医学家,最多也只是来自被科学化了的哲学家的诠释。科学的各种原理和技术的各种规则成了唯一的思想形态,唯一的话语,支配着人的所有认识活动,扰乱了人的价值判断,导致各种文化和个性的毁灭。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通过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为常识,科学的日益社会化和制度化使理性成为习惯,而这一切的结果使人远离宗教、自然、传统、艺术、终极价值和人生意义。从西方的启蒙运动开始,科学就取代了宗教,成为真理和判断事物的标准,科学家取代了圣徒,成为精神偶像。

    现代科学通过诋毁各种传统精神文化,包括各种宗教、神话、传说和玄学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西方价值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摧毁了其它价值,最终也摧毁了自身价值中的那些神圣美好的部分。

    现代科技的意义被无限的夸大了,尼尔・波斯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指出:

    “现代世界的伟大成就——实际上可能是仅有的成就,诞生在医学、药学、生物化学、天体物理学领域,而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和电子工程的一切成就,都是靠运用自然科学的目的、假设和程序取得的。”

    现代科学通过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结盟得到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成为西方文明征服世界的利器。

    科学的神圣化来自于科学的“中立性”,但科学真的是“中立”的么?如果说科学是中立的,那只是因为科技是盲目的,科学家在主观上一般并非出于功利,只求纯粹思辨和好奇心的满足,不关心所谓进步,也不了解所从事的活动的后果及其影响,因而科学是中立和超然的。

    科学在客观上完全是世俗的,所有科技无不受到功利的操纵,在本质上都是为权威服务的,它有一种排斥其它精神文化的本能,并将人类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形态整合为客观、理性和物质的倾向;科学使思辨转化为物质成为可能,科学与应用技术的结合为物质主义的盛行提供前提;科学技术与商业的结合为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发展提供无限空间;科学技术与现代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民主制度、管理制度)的结合则使功利主义理性化、合法化。即使是那些最奇异的设想,如制造时间,创造空间,超越光速,也都是为了对物质的更多获取和占有。今天,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统治形式,科学和理性本身也成为了商品,科技正在丧失公信力,科技的神圣性越来越受到质疑。

    最近,英国科学家涉嫌操纵气候变化信息被曝光,“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成了谎言!“气候变化威胁论者”震惊,“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暗喜。能够影响全球气候政策的国际权威机构尚且可以造假,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生物燃料等等又何尝不能如此。在强大科技操纵的今天,“气候变化威胁论”也罢,“气候变化怀疑论”也罢,赞成基因工程、克隆、生物燃料和太空开发也罢,反对基因工程、克隆、生物燃料和太空开发也罢,对绝大多数的民众而言,都显得是如此的无助,他们像洪水一样,既可以被引向这边,又可以又被引向那边。所有的技术都参杂着大量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科技并不纯洁。

    由于科学的出现,各种传统宗教的灵魂都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政治构成的现代宗教,现代宗教的“三个位格”都受到理性主义逻辑的支配,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共同作用于整个现代社会,但三者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科学技术,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是政治的,技术是商业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与技术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依存关系,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都是由技术决定的,克隆人、网络技术、金融衍生品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自由开放的环境里才可能出现。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者在利益和价值上是完全一致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服务于科学技术的,都是服从技术的逻辑和秩序,它们是现代文明形态的三大支柱,缺一便不能成立。

    如果说人类早期的科技发展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的兴趣爱好引起的话,那么现代科技的发展则完全是由功利主义动机和进步发展的价值观引起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价值的主要来源。今天,许多科学家已成为商人,他们从自己科研成果中牟利,把自己的学术地位作为获取利益的平台,教授和实验室主任已经被直接称作“老板”,对研究项目夸大优点,隐瞒缺点,学术造假,以便获取更多的金费,他们已完全染上了商人的习气。

    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灾难主要是在近500年里产生的,都是以科学的名义,以发展进步和造福人类的名义开始的,西方近代产生的重大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都具有颠覆性意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优先用于战争,各种毁灭性技术无不出自科学家之手,20世纪无疑是人类历史最血腥的世纪,无数人死于各种现代化战争。正如诺贝尔不曾料到他的发明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破坏一样,达尔文也未曾料到他的学说会成为许多灾难的理论依据。

    每一项科技产生之初,都会给人带来希望,都会做出庄严承诺,但科技自诩能给人类带来利益就好像基督教自诩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一样。因为无论多么精密的科技都不能与自然本身的精密和谐相比,不能保证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长时间不发生意外和产生危害。事实上,所有的技术都会产生非平衡、不可逆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都会影响自然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和循环。人可以创造具体的科技成果,但在最广阔的时空背景上,是无法预知、更不能控制科技的后果的。科技犹如一个躁动的精灵,没有人知道科技将如何演进,我们最多只能在事后看出一些科技的轨迹,即科技倾向于永无止境地尝试一种可能,又尝试另一种可能;推翻一种事物,又推翻另一种事物;颠覆一种理论,又颠覆另一种理论;吞噬一片自然,又吞噬另一片自然。如果没有某种临驾于科技之上的禁忌,依靠科技本身来预知和控制科技的后果,无异于“监守自盗”。现代科技自以为征服了自然,但自然仍通过各种出人意料的变化在表达着自己的意志。科技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僭越了创造者的位置”。(弗兰西斯?薛华《前车可鉴》)

    万物在自然状态是最圆满和谐的,而现代价值赋予整个人类社会的是一种机器的法则,它不是用顺从、适应而是用征服、改造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自现代科技诞生以来的每一项重大发明都伴随着已知或未知、直接或间接、局部或广泛、短期或长期的隐患,科技的发展一直是以人和自然为代价的。如果说人类行为应该对气候变化负责的话,那么,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行为应该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而西方价值则应该负根本责任。今天,不仅整个地球的表面已被弄得面目全非,而且人的本质也丧失了。现代范式带来的技术垄断,已经形成了对人类的科技暴政;现代范式带来的环境破坏,已经对人类生存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由西方价值发展出来的整个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危险的,现代范式的逻辑是用科技来推动社会发展,靠科技来解决人和自然问题,这种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证自辩。把科技的后果说成是“双刃剑”已经成了科技精英、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为了现实利益的时髦托词。

    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证明,现代化在本质上是反人类和反自然的,它正在造成人类和自然的突变,并可能导致人类和自然进程的中断。一方面,现代医疗卫生技术大大降低了出生死亡率,延长了预期寿命,现代工业和现代商业文化倾向于无限度的满足人的欲求,这使得所有人在生存空间上都已经彼此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及各种现代理念彻底摧毁了许多具有内在约束的价值体系(包括自然经济和文化传统),使现代科技走上了一条无法控制、不可逆转、不知去向的“单行道”。

    科技和市场都具有极大的内在冲动,但其指向都是盲目的,无所谓善恶是非,在传统社会,它们受到由宗教、社会等级、伦理和艺术支配的主体价值的约束,在现代社会,它们得到西方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纵容,“科技万能”和“市场万能”取代了“上帝万能”,科学成了终极价值,“科学以外无知识”。科技和市场将一切变成客观对象,变成材料和手段,在各种现代理念的鼓励下,人们正随心所欲的改变着这个世界,整个人类家园变成了车间和实验室。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完全受科技和市场支配的时代,进步、发展、创新成了当今一切社会存在的唯一理由和人生的唯一目的,人类已陷入现代化成瘾(商品和技术成瘾)而不能自拔。

    攀比、嫉妒、竞争、仇恨始终是人性中邪恶的一面,战争始终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消除战争只是人类的愿望,人类一直是将大部分剩余产品用于各种与战争相关的事业,但是,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仅没有消除战争,反而提高各种与战争相关的投入,工业化战争和高科技战争加大了战争的危害,放大了人性中邪恶。在资本主义体系和全球化时代,保持一种“可控制”的战争状态不仅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和西方霸权的需要,而且成了维持许多跨国集团牟利的必要条件,尤其是那些银行、石油、高科技、航空和军工行业的巨头们。技术正在演变成由少数技术专家、商人和政客操纵的“技术集权主义”和“技术恐怖主义”,比战争本身更具摧毁力的正是技术。

    科学一直被认为是崇高的,但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无不与现代科技相关,科学成了获取自然权利的工具,科学不代表真理,更不代表终极真理,对科技和市场的崇拜源于功利主义动机。许多带着美丽桂冠的现代高科技,其实只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兴趣和少数集团的利益,与大众无关。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通过经济、技术和政治的整合产生影响更加深远的后果,整个人类正被越来越少的科技精英、商业精英和政治精英所操纵。

    对科技的崇拜,使人们习惯于用理性主义来推论历史,用科学技术来预测未来,言必称科学,把什么都拿来比附科学,将什么都冠以科学之名,“历史研究”被称为“历史科学”,“人文研究”被称为“人文科学”,“文字研究”被称为“文字科学”,中医被冠以“中医科学”,而科学与社会研究在目的、方法和程序是完全不同的,中医与西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更是迥异的。对科技的崇拜导致了“中医西解”,这是对中医的肢解和割裂,它降低了中医的层次,把中医当成一种普通的学科和技术。中医根本用不着去与西医对应,也用不着去附会现代物理的所谓“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甚至中医是不是“科学”都完全无所谓,就像中医的“经络”、“腧穴”不被西医理解一样,但中医早在现代西方科学产生之前就存在了,中医始终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医学”。对科技的崇拜,使社会、文化的研究和写作中普遍流行一种逻辑化、格式化和数据化等实证主义倾向,言必称“西方”、“欧美”、“发达国家”,通篇罗列的都是西方的概念和术语,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人文和历史现象,动辄就要用某种科技理论来诠释社会问题,泛滥的经济语汇和科技文风已成为时髦,一味追随西方学术理论导致的共同写作特点是,繁复的空洞和精致的平庸。对科技的崇拜,使人们把那些高科技犯罪或用高科技搞恶作剧的人当成英雄来谈论(编制病毒软件,黑客攻击)。

    现代科技造成的知识爆炸使人无所适从,太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各种媒体不停地制造大量垃圾,浪费了大量资源,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到书籍中,真正有益和有效成分少之又少,除了浪费外,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形成氛围,造成压力,逼人就范,就范于被少数经济精英、技术精英和政治精英操纵的情绪、时尚和思潮。

    如果扣除那些既成的灾难,正在持续的灾难和正在产生的灾难,各种潜在和未知的灾难,现代科技对人类和自然界延续的意义是负面的,它正在加速将人类带向一个更不确定的世界。西方在近现代尤其是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一如现代化一贯的逻辑:生产与破坏,自由与奴役并行不悖。美国宗教哲学家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一书里写道:

    “当代的科学世界观与人类的整体经验不相符,……现代范式的后果从许多方面讲,对于人类、对于我们这个星球并无裨益”。

    大自然给人以启迪和慰籍,但唯物主义排斥人类各种超验的精神活动和灵魂现象,用科学的方式来界定一切事物,用技术的方式来处理一切问题。现代生活形态是一个完全人为的世界,技术破坏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美感,在人造的世界里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我们相信科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我们怀疑科学的意义和价值,科学也许只能代表“真”,但科学不能代表“善”,也不能代表“美”,更不能代表最高价值,对人类和自然来说,比“进步”、“发展”更重要的价值是“节制”、是“和谐”。

    历史将技术从仆人变为主人是一种宿命;世界将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奉为终极价值是一种宿命;人类选择西方文明作为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宿命。因为现代化发展是盲目的,它已经失去任何精神价值的引导,完全服从现实利益的支配,发展本身便是目的。科技是没有灵魂的,市场是没有良心的,制度(民主法制)却使这一切合法化,西方人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对人类社会的两大贡献——民主和科学,存在本质缺陷。

    科技和市场的本性从未改变,科技和市场对人类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价值对它们的态度,西方价值对科技和市场的纵容是造成今天科技和市场泛滥的根源。


八、现代化与制度崇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道德和法律两种方式来调节的。道德、权威、习俗和舆论等属于一种内在的调节方式,它使所有个体随时随地都处于对善恶是非的主动判断和调适状态,具有深刻的敬畏和震骇力量,在“熟人社会”(传统社会、东方社会)主要是靠这种自律的方式来调节社会关系;而制度和法律等属于一种外在的调节方式,它使所有个体处于被动约束和强制状态,在“陌生人社会”(现代社会、西方社会)主要是靠这种他律的方式来调节社会关系。人是倾向于放纵欲望的,而现代西方价值倾向于自由放任,法制只是对过度自由的一种反制,东方价值则倾向于节制,节制产生于责任,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然的责任,东方社会原本用不着法律,道德和禁忌的力量就够了,正所谓“西方人偏爱制度,东方人偏爱道德”。

    现代化一方面消除了各种敬畏和禁忌存在的社会基础,如宗教、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传统风俗等,使各种禁忌功能完全丧失,使道德、习俗、舆论等内在调节的力量变得脆弱;另一方面,现代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产生各种利益冲突的机会越来越多,法律制度越来越成了现代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形式,放弃道德约束和各种禁忌,一味追求法制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舍本逐末。

    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物质取向,为了整个社会的高效运转,一切制度设计都是为了服从效用的原则,各种组织安排都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劳动力、资源、生产、销售、流通、分配之间的最佳配置。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这些配置的理性化手段和逻辑化结果,它们只是一套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工具价值体系,不代表任何终极价值,而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只是这种工具价值的派生物,一种意识形态而已。

    现代社会是技术的社会,其基本原理是机械的原理,人是机器、社会是机器、一切都是按照机械的逻辑和规则来设计、安排和运作的。机械主义原理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领域,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现代制度的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专业化劳动分工使所有个体沦为庞大社会机器的零件,成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附属品,与机械的属性一致;制度的日益繁复与物质的丰富和个性的张扬一致;制度对人的异化和商品对人的异化一致。现代范式就是西方价值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而现代化就是一个技术化、制度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民主作为一种适应技术和商业发展的社会规范和控制机制,主要是通过数量的方式来表达各种诉求,民主的多数原则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可以被任何利益集团(包括机构、组织、民族、国家、强权)利用,民主可以是好民主,也可以是坏民主,它并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正义,更不代表终极价值,甚至可以与是非无关,与道德无关,它只与利益有关,支配民主的完全是一些现实原则和功利原则。

    在现实和功利原则支配下,现代社会管理阶层那种以技术和经济为主的知识结构已经控制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一般民众也已经完全陷入了科技崇拜和市场崇拜,科技和市场本身已成为操纵大众的工具,成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阴谋,在这种情形下,民主的“多数决”已成为无关紧要。西方国家那些在野党、反对党无是非、无原则的“吹毛求疵”、“唱反调”和“对着干”主要是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只希望看到对方的失败,其实并无明确的主张和措施。德国在“纳粹”时曾受到举国欢呼;美国大多数国会议员赞成对伊拉克开战;马寅初的建议遭到多数人的批判;长江三峡方案获得多数通过;……民主的主要价值是功用价值或工具价值,不是终极价值。西方国家常常以“民主自由”的所有者自居,把“民主自由”神化为一种政治宗教,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来谋求各种私利和世界霸权。

    民主的多数原则还可能导致信息、观念和利益的过度分散,加大社会成本,带来效率低下和社会混乱,甚至群氓政治。民主之于现代政治的金钱操纵(如美国选举),民主之于市场经济的变幻(如股市风波),民主之于现代科技的为所欲为(如生物工程、太空技术),一切崇高的承诺都可能沦为愚民政治。在这种意义上,被西方奉为最终统治形式的所谓民主政治正在帮助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像中世纪的教会那样统治,像独裁政权那样运作。在强大的技术统治和商业消费包围中,我们甚至怀疑:自由是否可能?自由是否存在?

    个人主义与民主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西方社会把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夸大为人类最高和最后的存在形式,常常掩盖了其帝国主义的动机,而西方价值中反复强调的人权、自由也主要是为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扩张服务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已经剥夺了人们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选择的权利,也剥夺了大多数人生活方式选择的权利,现代化已经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暴政,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民主、人权和自由都是苍白的。

    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自由主义纵容市场和科技膨胀;自由的泛滥,滋生放纵和享乐主义,而民主的泛滥,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它们正在摧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源泉——责任和节制;个人主义使整个社会因失去传统和信仰而陷入精神瓦解;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走向精心设计的无政府主义——自由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大规模转型,即所谓“第三条道路”,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结合,但它们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们在价值取向上已经越来越相似,它们都高度关注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高度关注如何对自然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利用,高度关注如何激发和满足人的欲望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全球化使它们不仅在发展目标而且在技术手段或操作层面都走得更近了。它们的运作方式越来越相似,它们之间只剩下一些名义上的区别,如一些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形式,以及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尽管它们之间长期相互排斥,但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上却各有千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现代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淡化,这将使它们能够得到更快、更有效的发展,它们对于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延续同样有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敌人已不再是它们彼此,而很有可能是来自于西方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

    历史已经证明,民主政治根本不是什么终极价值,没有民主政治同样能够推行现代化,如上世纪后期的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而健全的民主政治不一定能带来高速发展,如号称“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只不过对大多数传统国家来说,自由与权威、民主与集中的结合也许仅仅是一种更好的现实选择。

    今天,民主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成为一切现代制度崇拜的根源,人类除了民主政治、集权政治以及二者的结合物(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已没有别的选择了,现代制度也成了各种利益集团扩张欲望、攫取财富的堂而皇之的工具。

    西方的理性、自由、平等和民主与技术和资本之间具有逻辑的同一性和历史的同一性,因此,对制度的崇拜实际上是对商品和技术的崇拜,某种制度被认为更合理和更有效主要是基于它更有利于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对制度的崇拜也成了对效率的崇拜,一切所谓的科学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新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成本更低、运作更有效;对制度的崇拜也成了对科技的崇拜,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制度的完善,而完善的制度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发展;对制度的崇拜使人们相信制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同时又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制度的不完善。

    现代社会一方面倾向于无限制的满足和纵容人的欲望,另一方面又用日益繁复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而恰恰把人撇开,把内心的道德约束撇开。每个人在名义上都被赋予平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甚至在才能、情操、品德和气质上都与别人平等,以至于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同样的诉求,使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躁动和欲望,最终又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

    对制度的过分依赖也反映了社会的堕落,因为制度是一种强制力,对制度的依赖使人们放弃内在约束,使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内在调节(良知、道德、文化价值)完全让位于外在调节(法律、制度),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现代法律制度主要是源于西方文化的“原罪”预设,基于对人的不信任,基于诚信与良知的缺失,因此只能委托作为第三者的法律和制度来调节。现代法律制度是一种强制体系,一种操作规范,一种与商品一样的异化力量,它把人降低到物的水平,把人当成物来对待。一方面,现代制度对人的约束和安排如同人操作机器和给电脑指令一样,人已经沦为社会机器的部件,人正在被日益繁复的法律制度完全束缚;另一方面,丧失自律后的人总会尽量钻法律的漏洞,虽“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永远会是先有亡羊,后有补牢,且越补越多,越补越宽,这不仅导致法律的进一步机械化和公式化,而且加大整个社会的管理成本。

    现代社会把人创造的各种工具都当成了目的,这些工具包括商品、技术、市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本身,而人本身反倒成为次要的,甚至是可以牺牲的,生活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工作而不是生活本身。

    西方企图强加给民族国家的那些空洞抽象的民主、人权、自由主要是出于价值偏见和文化偏见,这些东西往往是要以丧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自尊为代价的,甚至会导致整个价值失落和社会混乱。

    现代西方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和贸易发展,而其中,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表现得更为有效,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给予的前提是,各种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市场具有无限法力;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近代西方文明的实质是技术文明,而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使科学技术得以实现和发展。西方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倾向于激发人的物欲来推动社会发展,而西方的民主自由起着放纵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恣意发展的作用,现代性带来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后果,都是由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造成的,现代宗教已经迷惑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他们对西方的了解往往远胜于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

    西方价值的物质取向先是被以“自由”、“民主”、“法制”的名义制度化和神圣化了,而现在一切又都被市场化和科学化了。世界上的所有地方正在束手无策地被融入由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对于各种现代化的后果,也只能依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按照现代性的逻辑发展只会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在上许多地方,当人们摆脱了政治暴政,获得自由、民主后,很快又陷入一个完全由技术和商品的操纵的社会,一种现代宗教形成的新暴政,遭受另一种压迫。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按照西方的利益和价值观制定的各种国际法、国际标准、国际条例所依据的主要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主权国家的崇拜,对社会组织的崇拜,都是近代西方价值的产物,是西方个人主义的放大,它导致人类近代史上各种冲突和战争。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即使是在那些被西方界定为“非民主”的国家,互联网也开始成为开放的公众平台,“网民参政”、“网民议政”、“网民监督”已成为趋势,必将大大加速全球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进程,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即使想要逃避都逃避不了,如果不这样,民族国家便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最后只能被边沿化。相反,今天令人担心的已经不是民主化和市场化的进程,而是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后果。随着民主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极大的促进各种西方价值、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现代范式的扩展,从而加深各种现代化的危机。

    许多西方思想家将人类的前途寄希望于宗教的复兴(他们主要讲的是基督教复兴),但是科学早已摧毁了宗教的精神本质,具有强大威慑力量和终极意义的宗教已无法恢复了,所有传统宗教在今天已沦为一种政治工具或身份认同,除了功利价值,已不具有终极价值了。

    在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范式下,无论制度怎样转变和创新,无论科技怎样发展进步,都不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从根本上讲,不是制度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价值的问题,只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才能约束市场和科技的盲目发展,只有价值的重建,才能给人类带来希望。


九、  现代化与市场崇拜

    市场经济是靠资本的本性来调节和导向的经济制度,市场机制就是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来配置资源的,而资本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图,它不仅具有强烈的垄断倾向,而且具有导致强弱分化的“马太效应”,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本本性的顺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总是以人性和自然为代价的,它往往带来强大的社会消极状态和普遍的社会焦躁心理。

    市场的逐利本性为科技的奇思异想提供天地,科技的实践精神把市场的欲望变成现实,一切事物首先是被科学化,然后再被市场化。科学技术成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市场经济成了现代社会的首要制度。市场崇拜带来的是效率崇拜、速度崇拜、规模崇拜。市场经济先是都被意识形态化,而现在已完全被神圣化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是市场本身的原因,而恰恰是因为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它只能靠市场进一步发展来解决,“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就是对市场的完全放纵。

    当经济生活成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当市场成了社会的主体,市场便开始消解一切,将一切变成商品,使一切非分成为可能。“商品包装”、“资本运作”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话题。从制造假药、假酒、假文凭到网络盗窃,从出售精子、出租子宫到贩卖核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各种倒买倒卖、投机取巧的行当。在所有商业化过程中再也没有什么比教育和医疗的商业化对人类的影响更深刻了——教育的商业化使人们从发蒙开始便接受功利主义熏陶,而医疗的商业化则使金钱与生死建立了联系。

    现代市场无所不能的满足人的需求,“需要乃发明之母”,只要需要就发明之,只要需要就制造之,只要需要就出卖之,连生命也不例外,如各种宠物,以及即将到来的克隆器官。市场通过刺激人的各种欲望,不断制造潮流和时尚来引领消费,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需求,诱导人们将欲望变为现实,将别人的需要变成自己的需要,再把这些需要变成符号,变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使所有的消费成为理所当然,任何商品一问世,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立即被大量复制,然后被批量生产,就连那些慈善行为也是为了商业推广,最终,使市场本身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今天,市场的力量不仅控制和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且也控制和支配着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众在沉醉于消费快感的同时也使自己沦为市场算计的对象,落入市场设计的圈套。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带给人的反而是越来越不满足,市场使人们的物欲变得更强了;现代生活使那些用于维持健康有益生活的支出越来越少,而用于各种娱乐、休闲、旅游的支出越来越多。

    市场具有一种吞食一切和消解一切的功能。周还林和谢高地在《人类生存困境——发展的悖论》一书中写道:

    “市场是一种系统整合的机制,它倾向于控制所有可以想象的系统合法化的方式,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范围。国家作为一种再商品化的工具,其作用已被简化为一种运用政治手段服务于市场的统治。”

    现代化发展必然会使许多财富增长用于弥补损失——身心健康的伤害,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疏离,环境的破坏等等,使社会财富增长中的有效成分呈递减趋势,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消除发展的各种后遗症。但是反过来,如果人人都过一种简单而快乐,朴素而健康,节约而有益的生活,那么经济增长怎么办?技术发展怎么办?

    现代市场引导人们把满足物欲成为生活的唯一目的,现代市场与科技结盟颠覆了以往的一切社会秩序和内心秩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使人完全失去节制。几千年来,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需求并没有太大改变,人生本不需要这样忙碌,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本不需要这样过度发展,但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加速运行的轨道。

    新产品带给人们的快感和维持兴奋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人们需要付出的身心代价却越来越大,伴随更多欲望和诱惑的是更多的紧张、更大的压力。市场把玩于人与商品之间,人如同不停翻转轱辘的小白鼠,终日疲于奔命,但始终还是停留在原地,除了消耗更多物质,生活的实质并为提升。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都是无意义的,很多的劳动也都是无用功,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已陷入一种盲目的整体性自欺。

    许多被市场列为“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实是一些虚拟,相对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汽车、空调、冰箱、塑料袋、手机、电脑、瓶装水、桶装水、餐巾纸以及其它一次性产品的出现只有几年到几十年,现在都变成了“必需品”,而所有这些产品的不良后果都被解释为进步的代价,最多被说成是利弊参半的“双刃剑”。现代市场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巨大的破坏性表现为“必不可少”和“无可厚非”。

    那些关于市场和科技预测和发展的高深理论,不要说对于人类的生存,即便是对于有限时间内变化的判断都是苍白的,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科技领域,都已经有太多的“出人意料”和“测不准”。因为市场与科技都是盲目任性的,都具有一种内在野性和扩张冲动,倾向于冲破一切既有的约束,即便在高度组织化的今天,在整体上,在相互间的关系上,在发展的后果及其影响上也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只要给它们机会,就会膨胀到毁灭,这是它们不变的本性,也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现代金融市场,尤其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反映正常的经济活动,它既不创造产品,也不创造服务,没有对应的实体经济,那些所谓的“财务工程”、“金融衍生品”、“资本运作”,多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通过复杂的包装组合的投机取巧。它们把风险分散到更多地直接或间接的投资者身上,赢了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输了则是这些投资者以及整个社会的,大量财富流入那些收益虽高但对社会无益的“金融工程”。创建公司,不是为了发展和传承,而是为了上市或出售获利。美国的银行对金融和房地产的投资远远超过对制造业的投资,美国的实物贸易远远不如各种债券、股票、期货以及其它纯粹的虚拟资本贸易。市场经济从实体经济发展到虚拟经济,实际上已经从盲目便成为疯狂,而这种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经济模式正在被世界其它地方所仿效。

    对暴利的追求使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已经不满足于实体经济所获得的平均利润,而将其资本转入金融证券行业,堂而皇之地把金融运作当成掠夺财富的工具,金融市场将众多冒险者的失误酝酿成巨大的灾祸,暴涨之后总是暴跌,“无中生有”不可能长久,在金融市场,只有规则,没有道德,而搏杀的结果往往只可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美国的“房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就是这种虚拟经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以追求物质无限发展的现代实体经济已经令人担忧,那么以追求暴利横财的现代虚拟经济更是一种邪恶,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这些理念完全违背了人类的历史经验和生活常识,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财富可以在瞬间产生,又可以在瞬间消失。

    当节约成为“问题”,储蓄受到指责,整个社会经济需要靠人为的消费来维持,靠巨额的负债来推动;当超前消费、高消费、过度消费、铺张浪费通过大众文化和广告文化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个人追求和政府鼓励的生活方式;当信用卡、分期付款以及各种层出不穷的衍生金融工具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部分,什么都可以刷卡消费,一切“节制”的机制已被完全冲决,所谓的金融危机、房地产危机、股票危机就成为注定的了,而最终的解决出路还必须靠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消费,哪怕是浪费也比市场萎缩和消费停滞好上百倍。即使在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的今天,“能源环境”也主要被看成是一种新的商机而不是一种救赎,“绿色技术”和“生物技术”已成为另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另一次高投入高回报的赌博,“能源创新”只是为了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为了环境本身。

    一切现代危机,包括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在根本上都是西方价值的危机,而一切所谓的科技创新和制度(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创新,只会成为新一轮物质发展的加速器,使人类加速奔向现代价值的既定方向。

    传统社会满足的是人的需求(如手工时代和耕读时代),现代社会追求的是人的欲望;传统社会的价值核心是节制,现代社会价值核心是放纵;传统社会的发展遵循一种自发的逻辑和内在的秩序,现代社会的发展遵循一种人为的逻辑和外在的秩序;传统社会,市场与科技受到各种传统价值和社会等级秩序的约束,现代社会,市场与科技受到各种纵容。

    失去内在和天然的传统价值之后,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约束市场和科技的野性了。西方价值追求器物、制度和观念上的无限发展,以实现对人和自然的外在超越,而东方价值追求的是各种内在精神的超越,这是西方价值与其它传统价值的主要区别所在,也是西方价值危害所在。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在财富分配上更公平,人与人的关系更平等,而资本主义更富于效率,在政治上更加自由,但市场和科技的发展正在消解意识形态的差异,整合两者的不同功能。在对于市场和科技的认识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日益趋同,两者都高度关注于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

    所有的政府、组织和个人都成了经济决定论者,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已远胜于政治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人类已陷入对市场的制度性依赖。全球化的冲击,以及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使两者所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相似,如今,两者正通过不断借鉴和渗透,共同开创一个新的风险社会。文化是制度之母,使两者走向一致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物质取向,而那些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上的争论,包括政治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上的争论都已成了西方范式内部的争论,苏联和东欧都属于西方文明形态,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与文明形态之间的差异事完全不同的。

    今天,所有的民族国家现在都被纳入了由西方价值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市场和科技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本质已完全改变,世界已完全落入市场和科技支配的西方文明范式。


十、 现代化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从此将完全服从于建立在西方价值和西方经验基础上的全球市场和现代科技的支配,从科学理论到生产技术,从产品设计到消费方式,从企业经营到社会治理,从机构设置到社会科层组织安排,从教育、医疗制度到财会、金融、保险制度,从个人观念到社会时尚,无不打上西方的烙印,非西方社会将处于更加被动的接受地位。全球化再次表现出西方文明强烈的文化扩张冲动,西方价值的扩张性与资本扩张性完全一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被日益边缘化,另一些国家正在迎头赶上,而占全球2/3人口的中国和印度的加入,正在大大加速全球现代化的进程,并在更大规模上重演西方在过去100年发展的历史,而能避免的错误是非常有限的,这是由现代范式的逻辑所规定的,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难道不正是以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水准为目标的吗?

    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负担人们都过西方那样的生活的,但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正是要把人们引向这个方向。全球化不仅通过贸易、金融、科技、通讯、媒体、运输和旅游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到世界各地,也将一些局部的疾病(如艾滋病、禽流感、甲型流感),局部的经济危机(如房贷危机、金融危机)迅速扩大到全球,使我们更容易遭受各种灾难的打击,而最主要的是将各种带有致命缺陷的西方价值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没有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价值迥异的各种传统文化的制约,如果现代化后果提前一百年到来,很难想象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现代化使人类失去了保护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天然屏障——各种文化价值的核心——节制,全球化更成为西方价值在全球的“无缝覆盖”。世界已因此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它统一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已注定使所有人都要遭遇西方,而一切与西方价值不符的东西都被视为“问题”,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人们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制暴政。当西方为征服世界而感到骄傲时,当西方把其它地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自己的负担时,连西方自己的一些人也意识到,它带给世界的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一、)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市场扩张

    现代性主体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以西方为中心,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到英国的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西方。现代世界经济也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一切无不遵循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当今的贸易都是以富国货币来计算的,产品价格、交易方式也是以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的。三大国际组织,即国际基金货币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当今全球各种基本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建立者、实施者、监督者和仲裁者,他们实行股份制运作方式,主要体现西方国家利益。其他各个领域的国际规则也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如国际航海法(IMO伦敦)、国际航海安全法(ICAO蒙特利尔)、国际食品标准条例(FAO罗马)、国际知识产权法(WIPO日内瓦)、国际汽车标准法(ECE日内瓦)等等,这些国际规则和国际机构本身已成了看不见的世界政府和全球化的工具。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逻辑,它是由资本主义逐利本性决定的。世界每个角落都正被卷入这一洪流中来,不管你是否愿意或有无准备,都已经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一部分了;无论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都已经被复杂的商业、贸易和金融渠道直接间接的联系在一起了。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1/3以上的生产、2/3的世界贸易、90%以上的对外贸易、75%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依赖于世界经济了。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产业制度,一种新的统治形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利益竭力摆脱一切控制,包括与母国的关系,甚至不惜将先进科技转移到不久就将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国家。跨国兼并越来越多,世界正在成为少数金融寡头和跨国公司的天下,所有国家正按照不同的分工形式(原料供应、产品生产、市场销售、技术附庸)纳入他们的全球版图,各地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精英也已被西方“收编”而不自知,连政府都成了他们扩张的工具。在那些影响世界的所谓“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巨大的阴谋。

    早期的跨国公司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以殖民扩张的方式掠夺外国资源,倾销本国产品,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其掠夺方式包括建立农场和种植园,开掘金矿、银矿,贩运香料、布匹、丝绸,贩卖奴隶、鸦片,从事海盗活动。从殖民结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跨国公司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运作。现在的跨国公司则主要依靠上述国际规则和国际机构,借助现代通讯和交通手段堂而皇之的向海外扩张,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正根据全球的原料、劳动力、产品市场和税率的不同分布随心所欲地游走于世界各地。

    科学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跨国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劳力、技术和资本配置,以及全球范围的生产制造转移,摆脱母国的控制,获得利润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

    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货币和商品流动的主要力量,大量的跨国贸易直接在网上进行,以逃避巨额关税;越来越多的国际投机资本从物质生产中游离出来,以各种投机方式来牟取暴利,通过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从事各种货币和股票交易,这种交易往往与实际生产无关,且大大助长了社会的投机风气,使更多的实业资本转向金融资本。人们已越来越不满足于实业资本带来的缓慢的平均收益,而希望通过金融资本来获得快速的暴利,即使风险极高也在所不惜。今天,在全世界瞬间流动的资金可达100万亿美元之巨,其威力犹如飓风,它可以摧毁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1年的拉美金融风暴,以及当前这场源于美国,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都是全球化和现代虚拟经济的必然后果。而目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还仅仅停留在如何应对、防范和控制等应急操作层面,远非价值的反思。

    跨国公司通过工资套利和税收套利,使各国之间展开更激烈的竞争,争相引进外资的结果,使这些国家被迫接受更低的工资、更低的税收、更少的社会和环境责任。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和市场方面相似的比较优势,正在由于彼此竞争而形成新的内部矛盾,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过程中形成的认同。一些国家变成了新兴的工业国,而另一些国家则被边缘化,全球化正在整合和分裂整个社会。

    资本主义逐渐通过跨国公司、现代科技、政治干预三种方式将全世界所有的地区和民族国家纳入其文明版图,所有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三者中,跨国公司和现代科技具有本能的扩张冲动,倾向于无限发展;政治干预则通过人为力量推波助澜。即使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也是有巨大代价的,如完全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减少政府干预,使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中成为跨国公司予取予夺的囊中物。

    全球化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一方面,每个人都想有更大的房子、更多更新的电器、拥有汽车、外出度假;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生产方式造成大量的产品过剩和劳动力过剩。据估计,按照现行的市场和科技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仅20%的劳动力就足够了,另外80%的人将成为“多余人”,如何消化如此庞大的过剩人口,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精神压力。

    在全球化带来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贫富悬殊,成为一种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历史的普遍社会现象,中国已成了堪与美国比肩的世界上贫富悬殊最大的国家。据联合国最新资料统计,全球饥民总数达到10.2亿,世界上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挨饿,发展中国家有两亿儿童营养不良,全球每6秒就有一个孩子死于饥饿!当全球的粮食早已是供大于求,当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和资源来消除饥饿,当全世界肥胖的人口已超过了饥饿的人口,富裕国家人民因营养过剩而烦恼,需要花大量金钱来减肥,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却有相当多的人因缺乏基本食物,营养不良,在价值上他们连动物都不如,而西方社会的个别善举也只是一种施舍或条件交换,这一切都无疑是现代文明的最大耻辱。

    在各种全球化后果中,没有什么比西方“肉食文化”的推广带来的危害更直接更严重了。畜牧业的大发展造成了大规模的雨林破坏、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水源和能源大量耗费以及粮食危机;生产同样重量的肉食消耗的资源和劳力比生产粮食要高7倍;世界上有超过1/3的谷物用于畜禽饲料;仅美国每年喂养畜禽的粮食可以养活8亿人;全世界4倍于人口的牲畜数量已经使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已超过汽车;现代动物体内所含的尸毒、残留的化肥、农药、生长激素、抗生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肉食已成为今天人类健康的杀手,许多癌症和疾病都与肉食有关。

    全球化也使那些首倡全球化的国家本身也无法摆脱资本市场的支配,工资和福利的上升导致利润下降,使许多企业纷纷将生产转向海外。资本的冷酷无情使许多西方国家不得不降低国民生活水平,放弃传统政治对社会平等的承诺,不断减少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和教育支出,政府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面临更多的金融危机,使本国产品缺乏竞争力,但政府这样做了,又会激发各种社会矛盾,西方国家长期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挑战。

    近年来世界各地原教旨主义的抬头,所表达的与其说是宗教的诉求,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诉求,一种对全球化的另一种反抗,一种民族和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从全球资源和人类长远利益来看,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它可能使更多的人关注分配、环保、身心健康等现实问题,反思整个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全球化与西方价值观的扩张

    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市场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现行国际关系的规范和规则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西方文化的传播给非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社会心理来巨大挫败,它破坏了这些文化的基因,使这些文化失去凝聚力,造成这些文化的中断和彼此间的对立,使我们变得不像我们。

    全球化也是西方价值的全球扩张。今天,当我们谈论现代化或全球化时,实际上主要是指西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用西方眼光来看待我们周围的事情。许多民族国家正在抛弃他们固有的价值和熟悉的生活,即使并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的一切正在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标准。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不仅取代了各种传统文化,也消解了各种意识形态,导致整个文化的平庸、堕落和暴力倾向,并将西方那些带有致命缺陷的价值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现代社会价值已变成完全的物质取向,全球化使得以科技和商业主导的文化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效率替代了一切传统价值,并直接导致各种功利主义社会行为的蔓延。效率至上、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原则已成为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连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资本主义经济在过去强调的是生产,即如何扩大生产和提高生产率;资本主义经济在现代强调的是消费,即如何诱导人们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目前,全世界除了少数资源行业外,大多数行业都已进入了买方市场,而这些商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成了可有可无,整个市场已出现产能过剩,但人们的欲望却反而越来越难以满足,对多数人来讲,除了钱以外其实已经什么都不缺了。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人为制造的需求来维持,这些需求并不是实际的需求,而是虚假的需求,它主要是由文化引发的需求,这种文化便是西方的物质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它表现为各种过分的自我强调、个性张扬和差异崇拜,将浪费变为必需,将病态变为美。

    现代社会完全受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支配。现代媒体通过各种手段展现富人和名人的生活,让人们羡慕和追逐,为所谓的拼搏奋斗、发财致富提供动力,各种广告在把别人的需要变成自己的需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崇尚财富,崇尚名人,崇尚成功,崇尚刺激——已成为现代社会风尚。“贫穷即羞耻,贫穷即犯罪”已成了现代社会的舆论标准,“经济增长指数就是幸福指数”已被普遍默认,这些无形的社会舆论压力正在时刻羞辱普通人。

    节俭、储蓄、量入为出等等这些与各种美德和自然相关联的价值,也体现了一种早期的资本主义精神,但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是完全冲突的,在这个以借贷为荣的时代,如果人人都节俭储蓄,不投资、不消费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创新和转化就没有必要。

    资本主义生产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名义,一切追求更大、更多、更快、更新、更有效、更有利。现代社会的所有聪明才智全都用在了与物质有关的发明创造和生产消费上了,分期付款和信用卡制度便是其中两项最有效的发明,它大大的促进了消费主义风气的形成。

    现代技术的发展本可以将各种产品做得更经久耐用,但现代生产制造和营销理念注重的是用过即扔和更新换代,以培养人们喜新厌旧的消费意识,最终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许多产品被人为的设计成更短的使用寿命,且不能拆换,不能维修,而这种设计制造理念已被广泛接受。

    现代世界观是个人主义的,个人欲望的最大满足和个人权利的充分实现被标榜为理所当然的人权,受到各种法律保护。时效原则、投入产出原则成了一种时髦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考虑和安排,如何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成了个人和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离婚成了妇女解放,独身、不育和乱交都成了个性自由。越来越多的人把事业、房屋、汽车、度假看得比家庭、孩子更重要,而这些倾向正在助长整个社会溺幼轻老的风气。现代城市弥漫的欲望和躁动,正引诱乡下的年轻人离乡背井,去尝试各种危险、刺激又不受监督的生活。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是个灾难,全球媒体市场已被越来越少的大公司所控制,通过它们,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西方的价值观正在覆盖全球,使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失去话语权。英语借助国际商业贸易和计算机发展成了世界语言,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和对其他民族语言的破坏,在今天的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内容占5%,其他语种内容占5%。除了英语以外,其它的世界语言的还有金钱、互联网、人权等等。伴随着超级市场、宾馆、飞机场、高速公路、巨幅广告、加油站、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现代化标志出现的,是各种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消失。

    全球化成了一个模仿的时代,大众文化用它强大的象征意义和价值说教来影响社会,用各种手段来迎合大众,巧妙的引导大众的消费。衡量报刊杂志好坏的标准是“可读性”,衡量影视作品优劣的是“票房价值”、“收视率”和“上座率”。今天,人们是靠时尚和大众文化来提高精神修养,各种“快餐文化”成了人们的主要精神粮食,整个社会只有娱乐,没有艺术。

    西方文化的入侵不仅给民族国家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灵造成巨大冲击,也使这些国家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产生怀疑,新一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一种反传统的倾向,一切新的都是正面的、好的,一切旧的都是负面的、坏的,充满对自己传统文化和对古有价值的埋怨和自责,大多数传统社会正在经受一场深刻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错乱。

    当商品、科技、制度、规范、组织充斥了整个社会,成了社会的主要价值,艺术已无路可走,如果艺术与市场和科技合流,便失去了真、善、美;如果艺术远离现实,便失去了实际影响和存在意义。传统艺术是靠自然、宗教和人伦情感熏陶出来的,而现代艺术是靠制度、商业和科技熏陶出来的,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异物,它已丧失了情趣、意义和诗意。

    现代艺术不再表现美和神圣,不再给人以安静和谐,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各种形式的现代艺术已沦落为市场的婢女,成为一种娱乐,一种狂欢,一种恶搞。工业文明摧毁了人类曾经有过的神圣、崇高和优美,现代艺术表现的是人的机器般的冷漠和荒诞。越来越少的亲情和宗教关怀,越来越少的闲情逸致和冥思妙想,消费主义和物质享受已成了人们主要乐趣,作为人类精神和艺术的源泉的宗教已经死去。各种现代艺术形式都表现出一种共同情绪,那就是焦虑和茫然,一种共同的节律,那就是杂乱无章。随着肉食摄入的增加,酒吧文化的蔓延,过多体能形成的亢奋,各种现代娱乐成了宣泄过剩能量的方式。明星不是道德的楷模而是吸毒、乱性和偷税的代名词,娱乐圈往往是肮脏和残酷的地方。

    现代音乐不再是内心的情感抒发,给人精神抚慰,现代音乐常常会与药物和酒精为伴,那晕眩闪烁的灯光,那巨大的欢呼场面,那硝烟弥漫的背景,那奇异的装扮,那疯狂和弱智般夸张的动作,那机器般轰鸣的节奏,那声嘶力竭的大吼大叫,那死去活来的痛苦表情,现代音乐完全它成了一种发泄,而它往往又被插上“和平”、“反战”和“绿色”的标签。

    所有的民族音乐在旋律、节奏和配器上都在竭力模仿西方,每个民族独有的音乐遗传密码——音阶、调式、音律现在都变得越来越模糊,所有民族音乐都加上了西洋打击乐器来加强节奏。西方经典的传统的交响乐虽然充满征服的激情和扩张的冲动,但往往还具有某种优美和谐的旋律,而现代交响乐既无旋律,又缺乏和谐,感觉如同那些创新的“书法”。

    “迪斯科”也成了跟英语、计算机、可口可乐一样的另一种世界语言,它使民族舞蹈语汇黯然失色。民族舞蹈争相在动作、节奏和表情上模仿西方,尤其是那挑逗卖弄的舞姿,那痉挛抽搐、咬牙切齿、横眉瞪眼的表情,那故作深沉优雅、伪天真纯洁和迷离恍惚的眼神,那男人的娘娘腔,那女人的男性化,都成了当今的舞台和广告时尚。东方人本有自己的性格、气质和风度,东方人完全没有必要去模仿西方人的言行、举止、眼神和装扮。

    现代美术尤其热衷于那些荒诞、破碎、恶心和变态,“行为艺术”或“装置艺术”更是一些挖空心思的怪异,从毕加索开始,现代美术可能是表达这个时代内心焦虑、惶惑最真实的写照。

    现代服饰和发式成了人们直接表达对现代化和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方式,世界各地的服装都在追求如何在质地、款式、颜色和搭配上模仿西方;今天,世界各地女人身上都散发着“香奈儿”,“克丽丝丁・迪奥”,“宝格丽”,“安娜苏”,“卡罗琳娜・海莱拉”等欧洲香水的气味,而女孩子们都穿着露出乳沟的紧身衣,不管大腿长短粗细,一律穿着露脐和半个屁股的牛仔裤,这已成了与美国摇滚、麦当劳、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电脑、手机一样的新时髦。难怪澳大利亚一位穆斯林长老形容那些衣着不端的女性是“一团没有遮盖的肉”,自找麻烦。至于那些把直发烫成卷发,把黑发染成金发以及隆胸、隆鼻、隆唇、隆臀,都是为了在外表上接近西人。时尚已经使人们无视身高、体型、肤色和气质的差异,不顾自然和谐的基本审美原则,甚至对自己与生俱来的长相和肤色自责。

    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那些充满躁动、刺激而又昂贵的西方体育和冒险运动。西方体育运动已经完全不是一种身心平衡的活动,它的那种挑战极限的精神已经违背了人的生理特点,尤其是那些冲击力大的运动,这些运动除了提高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外,不是带给人健康,而是带来伤病,事实上许多专业运动员都非长寿。那些贵族化的体育运动(高尔夫、赛车、赛艇、马术、滑翔伞、器械健身等等)更需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早已超出了强身和娱乐的意义,现代体育的发展主要是受名利思想的诱惑,成了一种商品,一种时髦,一种高消费,一种政治事件和国家崇拜,而这种西方的时尚对那些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有害的。

    人们怀疑人类还能打破多少体育纪录,在目前的进化阶段,人的体能已达到了极限,人怎么可能比车跑得快?比海豚游得快呢?现代体育也属于一种现代范式,它跟现代社会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它遵循一种线形的、加速发展的方式,而它们都正在接近极限。西方的竞技体育终有一天会无纪录可破,西方以挑战人体极限为目的竞技体育的终结,将会迎来以强身健体,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东方体育的复兴。

    东方式体育运动是一种民间的、群众性的活动,而不是贵族式的、高消费的活动,她不仅更适合东方的国情(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而且更有利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东方的体育多为徒手运动,只需要在大自然中,利用身体本身的重量,配以不同姿势、动作和呼吸,施以不同力量和速度,辅以简单器械,即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东方价值不是崇拜肉身,而是崇拜灵魂和精神,东方的体育不仅强身健体,而且修身养性,它是一种人与自然、身与心的交流互动。

    现代建筑的风格不再模仿自然,而是刻意迎合那些矫揉造作的理念,完全割断了与自然、历史、宗教和文化的联系,“功能主义”和“经济主义”成了现代建筑的共同原则,“趋同”和“平庸”已成为现代建筑的共同特征。方言和建筑曾经是最能唤起人们身处异域的两种符号,但现在已变得模糊了。民族国家的建筑正在失去自己的灵魂,世界的各地的城市已变得很难从外观辨别其历史和文化了。今天,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都觉得“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相似的楼房、相似的玻璃墙、相似的霓虹灯、相似的街道、相似的立交桥、相似的喷泉、相似的广场、相似的街心花园、相似的城市格局,尤其是那些商业中心。如果是在西方,你很难分辨是在哪个国家,如果是在中国,你很难分辨是在哪个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成了笼罩着噪声和烟雾的水泥丛林,而鸟瞰比平视给人更多的视觉刺痛。

    现代建筑在国与国之间的区别也只能靠一点拼贴来表达了,如给一幢方块建筑加上传统的屋顶,在柱式和线角上添上一点传统元素。即使是那些仿古建筑,也像是小学生的作文,全是一些堆砌的华丽辞藻,恨不得把所有传统元素都拼贴在有限的建筑身上,结果却显得既缺乏宁静,又缺乏质朴。

    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建筑都充满了灵性和美感,都与周围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协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宁静、从容和自信。现在普遍使用的玻璃幕墙外观和平顶设计已经将那些最能体现个性的屋顶和窗户包裹起来,建筑的基本造型被简化为一个个大小、高矮不一的立方体。在一些城市甚至乡镇建筑中出现的罗马柱、巴洛克屋顶、几何图案装饰与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许多所谓现代建筑为了张扬个性,刻意制造视觉上的所谓非对称、夸张、倾斜和扭曲,使建筑失去了基本平衡、稳定感与和谐。为了时尚每几年就要进行一次的装修,不仅耗费大量材料,而且制造大量污染。

    城市化趋势和传统建筑的功能性局限使现代建筑的发展成为必然。采用玻璃幕墙以便获得更好的采光和隔热效果,平屋顶的设计,以便放置大量冷却和通讯设备。人们已经不得不都工作和生活在楼上了,只有现代化高楼才能容纳更多的人,这种趋势正引导人们建造世界高楼的竞赛,从香港中环广场大厦374米,纽约帝国大厦1250英尺,广州信兴广场大厦384米,广州中信广场391米,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420米,上海金茂大厦420.5米,芝加哥西尔斯大厦442米,吉隆坡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451.9米,台北101大楼 508米,迪拜塔828米……这种高度是否真的可以无止境的超越下去?世界高楼的竞赛只是表明了现代范式的特征和趋势。

    到处是用洋名命名的建筑,曼哈顿国际社区,温哥华广场,格林威治广场,威斯顿联邦大厦,雅典国际公寓,比利华国际城,加州国际会展中心,罗浮广场,左岸国际,布鲁汀社区,爱丁郡院,塞特公寓,美洲花园……,无不反映了一种刻意做作和文化失落。

    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烘干机仅仅是为不影响所谓的“市容美观”和“社区整洁”,而每台烘干机所耗费的能源相当于发展中国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城市园林中那些过分规整和几何造型的花木,市区大面积的草坪,都在刻意追随西方的审美观,而草坪比普通乔木和灌木造价高,在生态效应上又不如乔木和灌木,会耗费更多的水和人工,仅仅是割草一项,全世界每年就不知要消耗多少能源,制造多少噪音。

    商业用艺术甚至用宗教来包装物欲,用天真纯洁来掩饰贪婪,把什么都变为时尚,用时尚来引导消费。各种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成为时尚,性倒错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代母受孕、借腹生子、女扮男装、男扮女装、变性手术、身体穿孔、扩眼、纹身、节食都成了时尚;节能环保产品也成了时尚(靠消费各种各样的节能产品来节能而不是减少消费本身);怀旧被作为时尚,商家为追逐利润而制造怀旧;神秘也被作为时尚,商家为招徕顾客而故弄玄虚,如印度、西藏和埃及的旅游宣传,以及各地那些充满商业气息的“古街”。

    当我们为这一切困惑,当我们问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当今世界的价值来源和合法性依据提出质疑,对当今世界的知识和权力中心进行反思吗?

    它的祖先靠掠杀土著、贩卖人口和毒品起家;它可以以各种口实策划颠覆和谋杀;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石油战争”、“粮食战争”、“货币战争”和“颜色革命”;它的演员可以成为州长和总统;它的总统因通奸反能得到多数人民的同情支持;它多数的国民可以今天支持攻打这个主权国家,明天支持攻打那个主权国家;它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枪杀案和最多的监狱;……这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西方价值孕育出来的整个现代范式已经在所有方面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灾难还在加深,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各国领袖发出的警告:

    “世界正处在重大灾难的边缘,……我不是吓唬你们,但我确实相信我们已处于临界点,……时间不多了,希望你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西方理应对于人类和自然的破坏负主要责任,也理应为整个地球的拯救做更多的事情。


十一、东方价值的人类使命

    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确立的价值与整个人类、与整个自然、与每个人的身心都是矛盾的,它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的分离。现代化的发展正在使人类丧失终极价值,使各个文明丧失其核心价值。人类今天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问题,不是所有制的问题,不是政治体制的问题,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价值的问题。各种现代危机,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在根本上都是现代价值的危机。人类离开自己的本质已走得太远,商业和科技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发展创新已成为所有社会的首要价值,而这一切都是西方价值近500年来主导世界的结果。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正将这种具有致命缺陷西方价值带到世界各地,使西方文化的危机变成了全人类的危机,而西方价值本身完全不具备这种免疫机制和修复机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和反思主导现代化的整个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体系——能否用现代手段来克服现代灾难?

    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民主法制、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三者互为条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同对现代人类产生影响,即使要把它们人为的拆开都不可能,它们是大致同步的,只是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上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可能,三者中缺少一项则整个现代化无法运作,西方国家借三者发展不均衡对发展中国家的指责,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和目的。真正令人担心的,不是选择不选择,接受不接受民主法制、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来满足被无限激发出来的欲望?用什么来安顿这些躁动不安的心?用什么来消除现代化带来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用什么来制约现代化的无限膨胀?

    今天,对不同文化价值意义的探讨已经超出了地域、种族和意识形态的偏见,成了有关人类存亡绝续的事情。人类已不可避免要生活在西方价值影响下,如何减少西方价值的负面冲击,如何寻求一种新的替代价值,如何使理性至上转变为道德至上,才是人类的努力方向。东方的崛起将给世界带来希望,人类注定要转向东方,从东方价值中来寻找智慧,这将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因为东方智慧是一种生命智慧,生态智慧,东方价值更接近自然,东方价值更有节制,重估现代价值,可能意味着当今一切主流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的颠覆。现在的问题是,世界还能等待东方多久?

    东方文化是灵性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理性的文化;东方文化认识自然是为了更好的顺从自然,西方文化认识自然是为了更有效的控制自然。东方智慧对以物质为代表的所谓“进步”不感兴趣,对致力于物质发展的科学技术没有特殊嗜好,对促进物质流通的商业始终心存疑虑。东方智慧认为,把人生的全部精力用在这上面,无疑颠倒了人生的目的和手段,人生将索然无味。

    东方文化完全不必从自己的历史中去搜索那些只言片语、细微末节来附会现代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冯友兰先生认为,东方之所以没有科学,是因为东方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社会理想,自己的发展路径,自己的人生逻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东方文明可以完全不需要西方科学,她本身是一种完善的文明体系,她没有发展科技的愿望和动力,如同中医完全可以不需要西医,它不仅集预防、治病、养生于一体,而且还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高境界。

    现代世界的许多社会冲突,其深层原因都是价值引起的,是东西方价值矛盾造成的,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尤其是在阿拉伯地区和亚洲的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西方的侵略,东方文明将仍让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东方文明不会自己选择现代化道路,而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和谐,现代化与东方文明延续了几千年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经验不符。

    东方在过去500多年历史中,在西方强大的武力和物质文化的冲击下,穷于应对,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回过神来。东方传统过去主要是在延续种族,维系社会方面发挥作用,随着东方的重新崛起,东方文化必将超越和升华,为人类的发展导向。人类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重估一切价值,必须回到东方,重建一个以东方价值为主导,吸收其它价值,包括西方价值中有益成分的一种新的人类价值。季羡林先生多次强调:“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东方的有识之士应该有这样的眼光和抱负,东方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属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如果用西方价值来看东方,只会是误解,因为你无法用西方知识来解释东方智慧,所有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包括对传统社会的偏见,都是价值的偏见,都是用技术和商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结果。现代化的成果主要来自西方的智慧,但现代化的出路将要靠东方的智慧。因此,东方的复兴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和政治的复兴,东方的复兴主要是文化的复兴和价值的复兴。

    东方国家无须为近500年来未曾产生过任何能够影响全球的观念和创造发明而自责,东方文明向人类贡献的是关于宇宙和生命的智慧,而现代社会的各种灾难正是违背这些伟大智慧造成的,现代文明的走投无路使人类注定要回到东方价值。东方价值是人类已有的、可参照的更佳选择。我们不需要谨小慎微地替东方价值辩解,而应该理直气壮地用东方价值去开拓,从东方智慧中去寻找价值依据和法理依据。

    东方文明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可以永远供无数即便是那些聪明绝顶的人们倾其毕生精力施展他们的才智。缓慢演进的物质生活与无比丰富的精神生活、艺术生活和伦理生活,使东方文明从整体上——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呈现出最高的均衡、和谐。

    在人生境界上,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儒家文化既重视人的精神人生,又注重人的社会人生,境界最高;印度文化只注重精神人生,不注重社会人生,次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只注重物质人生,不注重精神人生,境界最低。

    东方文化的人类价值不是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一一对应和类比来体现的,甚至不仅仅是从文化的多样性上体现的,东方文化的人类价值主要表现在她的整体文化功能上,而不是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例如,东方的实用技术,东方的自然经济本身就决定了东方的发展只能是循序渐进的。而西方的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理性所产生出来的现代科学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的突飞猛进和漫无节制,西方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它从一开始就是把自然甚至人都当作客体来对待的。

    文化的整体功能是天然生成的,它规定了文化的走向,并决定了“三大本质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身心之间的关系。东、西方价值的根本差异都是围绕这三方面展开的。从西方价值发展出来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与这三者多呈负相关,而东方价值和一切传统价值多与这三者呈正相关。西方价值的本质是发展,而东方价值的本质是节制,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生万物”和佛教的“众生平等”,其核心价值都是节制。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美德,节制的根源在于其固有的精神取向和自然经济取向。

    决定东方价值的人类使命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已不堪重负,难以为继,而西方价值已黔驴技穷,由西方价值导致的各种现代灾难,根本不可能从西方价值本身产生出解决办法,因为西方价值中缺乏“循环”和“节制”的基因。第二,人类如果不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和新的范式,就只有继续沿着现代化的道路走下去,直至毁灭,东方有漫长的人文演化历史,东方价值的固有特征将给人类带来重要意义的启示,帮助人类走出西方价值的困境,为人类未来发展导向,而现代范式的各种形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都注定只能是一种过渡。第三,东方有广袤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东方正面临着最大的挑战和机遇,而她在现代范式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使她不得不另辟蹊径。在近期,她将产生某种新的运动或模式以应对严酷的自身现实环境,在远期,她将孕育适合整个人类发展的新范式。东方的迅速崛起将对现代价值产生一种强大的渗透和覆盖。

    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东方文化也不例外,我们主要是从文化的整体功能来考察的,东方文化最受指责的弊端陋习,包括印度的种姓制、童婚、殉夫等习俗,穆斯林的一夫多妻、圣战精神,中国的纳妾、裹脚、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等,但这一切都并不影响她在整体功能上,即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身心之间的整体和谐。东方的“愚昧落后”主要是由西方价值定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是被“五四”后的西化思潮夸大了的,而西方价值中的致命缺陷,在早期尚不为众人认识,在今天又被人为掩盖了,而相对于整个西方价值巨大的破坏性,所有这些陈规陋习可以说都是次要的。


(一、)东方价值的整体观念

    东方价值是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价值取向。东方价值强调人生、自然、整体、直觉、亲情、传统、权威、神秘、道德和艺术修养。东方文化中尽管也存在天、地、人、神的冲突,但在总体上它们是和谐共存的。东方的智慧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交织在一起、无比庞大、无比繁复的因果链团,自然界弥漫着包括人在内的无限生命,所有的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时间、空间和意义上的联系。

    宇宙中的基本法则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东方价值所体现的正是这些宇宙中最根本的法则,并顺从这些法则来安排人生和社会生活;而西方价值所体现的其实只是宇宙中的一些次要法则(包括那些最深奥的学说和理论),整个现代社会就是按照这些次要法则来安排和设计的,它在局部的无比精确严密,并不能改变它同宇宙中根本法则的矛盾,也并不能改变它同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东方价值的精神取向和人文关怀,包含了对天、地、人、神的整体关照,以及由这些终极价值引申出来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整体认识。例如,印度文化最高境界是“梵我一如”,印度文化的价值精髓包括,中道、正法、苦行、布施、爱、喜、诚、非暴力、禁欲、同情、神即真理、智行统一等。伊斯兰文化思想本原为“认主独一”,阿拉伯文化的价值精髓包括,重视人的声望和价值,整体团结,强调人的社会关系,注重道德修养,主持正义公正,诚实宽恕,尊敬父母,关心邻人,同情弱小,仗义疏财等。中国文化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庸和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规范,如“忠、孝、仁、义、信、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因为不是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所以没有精神与物质的分离;因为没有物质主义,所以不尚竞争;因为不尚竞争,所以不强调个人主义;因为没有个人主义,所以注重家庭生活,社会责任,天下大事;……而中国文化更强调将所有的人和事放在整个天地万物中来思考,如同中医总是将任何局部疾患纳入整个人体来观察一样。

    而西方文明从源头开始,西方价值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始终都表现出一种矛盾冲突。古希腊神话中就充满了各种人神的对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人的价值得到张扬,人类中心主义的地位完全确立;工业革命,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宣战;弗洛伊德学说,展示了惊世骇俗的人的内心冲突;马克思主义学说,揭示了社会发展史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永恒矛盾和阶级的对抗;进入全球化时代,人类更陷入与大自然全面的对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由西方文明主导的整个现代文明不仅是一种冲突的文明,而且从各个方面表现出它与人和自然难以克服的矛盾,如果继续按照西方价值中的逻辑思维、理性主义、进化论、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来探寻,我们将永远找不出答案。

    东方价值具有一种先天的整体观、综合观、有机观、和谐观。东方价值认为,万事万物在时空上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都是息息相关的,一切动物、植物都处于巨大生物链中的一环,个人、族群乃至整个人类的所有行为也都处于巨大的物质因果链和道德因果链中的一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它不仅会影响到我们自己,也会影响周围的一切;这些影响有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有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远的;有可能是当前的,也可能是将来的。因此,和谐比发展更重要,循环比创新更重要。这种观念是东方一切认识和判断的起点和归宿,这种价值观成为抑制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强大观念机制。而西方价值的悲剧在于,它只承认事物之间线性的、单向的和机械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因果本质和意义联系。如果坚持西方价值,在对人和自然的整体认识上,不管再过多久也无法达到东方在几千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

    与西方对待世界的态度截然相反,东方价值认为,历史的演进是循环的,而不是线性的;人是精神动物,而不是经济和科技动物;万事须以天理为法,而天只可顺从,不可违抗,更不能征服。今天我们所推崇的“进步”,其实只是一种发展,而发展只是一种变化,变化只是一种适应,不存在终极意义上的高下之分。东方价值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认识到,事物的循环和人的卑微,而西方价值正好相反,认为历史发展是有目的的,人是万物的主宰。

    今天,如果我们继续用西方价值来看问题,或者用文化来谈文化,用经济来谈经济,用科技来谈科技,都将成为没有意义的自证自辩,只有在更大的背景和参照系中去观察才有意义,而这个参照就是价值——什么价值,什么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之间的关系更有益?东方价值的整体关照和综合思维特征是它不致产生类似西方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一切现代性后果的根源。东方价值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各有侧重,并行不悖,都有助于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之间的关系。穆斯林的兄弟思想,印度教的果报轮回思想,儒家的中庸和合思想都是对西方现代极端主义倾向的一种根本反制。


(二、)东方价值的精神取向

    东方文明博大精深,东方文明中蕴藏着大量现代科技的萌芽,但东方文明一直是以宗教、伦理道德和艺术等各种精神活动作为理想境界、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体的。东方价值通过宗教、常识、神秘主义、玄学、迷信以及各种实用技艺来与自然沟通,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对神秘力量的体验,对艺术和伦理生活的感受而不是现实参与。梁启超说过:

    “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东方的智慧是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宇宙等终极价值的智慧。东方智慧的主要兴趣不是探寻物质的根源,而追求人生和世界的意义。东方智慧把各种精神活动看得高于与物质和技艺相关的其它活动,并按照这种价值来设计社会秩序,安排社会生活。

    东方的知识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关于伦理道德的知识,是关于生活、人生和生命的知识,是关于心性和意义的知识,这些知识所关注的都是如何将外在自我转化为内在自我;而西方的整个知识体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关于自然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规范的知识,是关于当前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能够被认识、被观察、被证实、被量化、被计算的。

    东方哲学的功能主要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精神境界;东方价值追求的是精神和道德的不断完善,而不是物质和科学的无限发展。当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时,他所指的主要是科学和技术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成了西方的基本精神动力。从此,人们便以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归结为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就是一切知识。西方的理性、逻辑和思辨主要是为事实知识和实际需要服务的。深受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和功利主义传统影响的整个现代知识体系有着致命的缺陷。

    在人生的价值上,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艺术方面,即注重现实世界,又关注形而上世界;印度文化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其精神取向更强,她更关注的是形而上世界,而不是现象世界;伊斯兰文化的人生价值也是主要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而西方文化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认知和宗教方面。东方价值的共同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东方价值并不排斥物质,但对物质的要求是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生产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利润和积累,而是为了实际生活需要,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服从各种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东方价值与西方价值中的发展、创新、速度、效率是对立的,与建立在功利和效率基础上的专业分工和专业训练也是对立的。

    东方价值是有节制的,这是因为,第一,它的最高价值是一种精神取向,人生理想是追求人的完善,社会理想是达到和谐;第二,它存在一种强大的社会禁忌力量和内心敬畏力量,对自然的敬畏,对伦理道德的敬畏;第三,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秩序,因为东方智者深知“科技自来偏执,商业原本贪婪”,使商人和工匠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和领导阶层,成为对商业和科技的有力制约。相对于西方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东方的宗教、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都是“无用之大用”,它将整个社会的能量、智慧、精力、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向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西方很多有良心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技术和市场上,没有看到在技术和市场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其实是西方价值。

    当整个现代社会都习惯完全用世俗、客观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回答“人从何而来?往何处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之后,人的丰富多彩的本质便被以各种现代化的名义掏空,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神圣和终极意义的部分,剩下的都是以各种进步、发展名义包装起来的本能和欲望,人从此沦为机器和动物。现代化的所有灾难都是源于宗教、伦理道德和艺术的缺失。

    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是一种需要超越的存在,现实的物质世界无法满足内心的最终需求,所有的宗教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灵渴望和终极关怀,所有的宗教都具有相同的功能,都通向同一个境界,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和“节制”——爱生命,爱他人,爱万物。因为“宗教给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辜鸿铭)不同的宗教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以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但她们殊途而同归。在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宗教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虽然都具有普世价值,但却是最具排他性的,长期以来,水火相容,而其他宗教却多是宽容的,近年来佛教在全球的兴盛,也许就是因为人们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极端主义倾向的不满。宗教不应该是排他的,排他的宗教就不是宗教而是政治。

    人类都有一种需要宗教的共同心理,使人能得到寄托,得到倾诉,得到安慰。正是因为有对地狱的恐惧和对天堂的向往,因为有三世轮回,因为有普遍存在于物质世界和道德世界的因果律,人才会既受到内在威慑和约束,又永远充满希望。当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将宗教的“天机”暴露无遗,当唯物主义思想上了上风,把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给出系统的、逻辑的、理性的诠释,否定整个意义世界;当发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摧毁了人类各种伟大的文化传统;当全世界的精英都把对宗教和艺术的兴趣转向商业和科技,整个人类生命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物质成了主要的兴趣来源,技术成了唯一的精神财富,禁忌功能彻底破除,宗教作用丧失殆尽,人类从此失去了平衡,历史出现了断裂,各种灾难接踵而至。

    以逻辑、数学和实验方法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拒绝承认一切超验的和不能被证实的存在,歪曲东方文明中直觉、内省和冥想的价值,贬低人与这些价值之间的各种意义联系,因为这些价值与道德、幸福、善良、宁静一样是不能被理性证实的。今天,能够有效抑制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扩张的东方价值正在受到巨大的侵蚀,而西方价值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伟大的印度文化所昭示的果报轮回思想对人的欲望和本能具有深刻的内在震慑和约束作用;它所宣扬的生命的永恒性带给人的是希望和责任,而现代价值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向人们揭示的“生命的有限性”、“生命只有一次”,在客观上鼓励人们放纵享乐,不负责任。泰戈尔说过:

    “东方最高智者认为,为了任何特殊的物质目的去利用至高的神而获得它,这不是我们灵魂的职能,……生命不是从任何需求而是我们与无限者的密切关系中涌现的。这是我们在灵魂中拥有完美的原理。”

    人类能量宣泄的方式只有像东方那样指向内部,指向精神生活领域,其危害才会最小,而如果像西方那样指向外部,指向物质生活领域,将祸害无穷。西方价值对人类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它对超越价值和禁忌功能的摧毁,人类现在的处境就是因为失去了超越价值和禁忌功能,才变得如此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克服异化的出路不在于所有制(公有制或私有制)而在于价值取向(精神取向或物质取向)。


(三、)东方的自然经济取向

    农业与工商业绝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产业,它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本性和逻辑,两种不同的范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是安详的,农业倾向于一切自然的特征——土地、植物、动物、气候、季节、昼夜等等;而商业和工业则是躁动的,它倾向于一切人为的特征——机器、速度、规程、制度。扎根于农业文明的东方价值,对自然有一种深深的心理眷恋和精神依赖,体现在制度设计和社会安排上便是顺应时势,和谐有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节制。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始终存在,但在现代化之前,世界上各种传统文化价值都是具有内在节制的,因此对自然的破坏都可以通过时间来自我恢复。东方固有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在终极意义上更接近今天的“生态经济”。尤其是在中国,每个人一生中消耗的所有物质几乎没有浪费的,最终都会回到自然中去。吃剩的食物可以喂鸡、鸭、猪、狗(今天,这被西方认为是虐待动物);人畜的粪便以及生活中的所有有机废物都会被搜集起来用作肥料,返回土壤,参加再循环;大孩子不能穿的衣服,小孩子再穿,小孩子不能穿的衣服再做成鞋;各种生活用具都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废旧利用一直是东方生活传统,生产制造的理念始终是“经久耐用”,农业生产技术更是达到了极高的生态循环境界。为了使不同作物互抑互利,民间普遍采用的轮作、间作、套作(禾豆轮作,桑麻间作),农、牧、渔互养,有机除草和施肥(草鱼、鲢鱼同池混养,稻田养鱼、养鸭)。

    只有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自然的修复才能达到基本平衡,自然的状态才是圆满的状态,她比任何人为创造都更具内在合理性,只有最高的智慧才是最接近自然和本真的。《汉书  货殖列传》中提出:“育之以时,用之有节。”早在白居易时代,他就认识到“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之不胜期间,则物必暴殄而财乏用矣。”圣雄甘地也说过:

    “自然界能满足人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的贪欲。”

    由自然经济产生出来的是乐天知命的心态,而由这种心态产生出来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东方的智者认为,只有自然经济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可以给人带来安定,只有适度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缓慢的发展,只有适度发展才符合人性和自然,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具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如果要寻求人类发展的理想模式,就应该按照东方的逻辑,采取适度发展方式,而不应该按照西方的逻辑继续飞速发展。

    东方之所以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由于东方价值对资本具有一种内在的抑制,东方社会缺乏产生资本的土壤,因为东方智慧深知,资本一旦产生就将失去人的控制,资本会不停的吞噬。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侵略,东方社会自身不会发展出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东方社会内部不具备这样的逻辑,也没有这样的需要,东方社会将继续遵循自然经济取向和精神取向缓慢演进,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安排生产和生活,而这更符合东方人的历史经验和生活习性。

    东方的方式是顺应自然和适应社会,而不是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东方价值认为,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方式是顺从而不是改造。那些纠缠于“为什么东方社会不能产生资本主义?”,“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之类的讨论,那种苦苦的在自己历史中去搜寻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做法,完全是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历史,用西方价值来衡量中国文化,显得既狭隘又自卑。东方人失去自觉已经太久,人们已习惯了用西方的理论来解构东方文化,用西方价值来诠释东方价值,用西方的眼光来看世界,用西方的眼光来看西方,然后又用西方的眼光来看自己。

    东方文明的所谓“保守性”和“封闭性”,难道不是对西方价值扩张的顽强制约吗?。试想,如果不是由于东方价值对西方价值长期抵制,如果不是由于东方广大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从而大大地推迟和减缓了现代化的影响,今天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情况会是什么样?中国在1949年以后到1978年对外开放前,有30年处于封闭和停滞状态,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到1991年大规模改革之前,也有40多年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即使这样,也仅仅使全球范围现代性灾难的出现推迟了几十年,全球化已经使中国、印度以及所有传统社会被迫卷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国家和传统国家的发展,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扩大普及,成为世界潮流,在完全不涉及整个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前提下来谈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节能减排等,完全就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时髦,一种权宜之计,最后更成了一种自欺欺人。所有那些努力所能产生的正面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修复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就连最严肃的全球气候问题也主要被用作新的经济增长手段和地缘政治争夺的工具。

    由于各种功利的考虑,许多更为现实,影响深远,具有操作性的问题却完全被人忽视。例如,所有城镇的人、畜粪便及各种有机废物都应被收集起来,就地处理,生产沼气,然后利用沼液养猪养鸡(沼液具有助长、杀菌和抗病虫害作用),或将沼液返回农田,以而减少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而不是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污染,而所有这些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都不可能超过太空技术和各种军事项目,这些措施本应由那些自认为“世界领袖”、“人类先驱”的国家带头来做的,但事实上他们的所作所为恰恰与这相反。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因此,西方应做的首先是“赎罪”——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上做出更大努力,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然后才有资格跟东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

    今天人类面临的各种的灾难,是西方文明的扩张和过度开发的结果,许多天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祸造成的。西方文明已经打破了整个人类的自然进程,扰乱了各个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摧毁了人类迄今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造成了人类历史在短短几百年中的突变。现代化正在把人驯化为机器,除了物欲,人正在丧失其灵性、生机和本质。

    用什么来约束市场和科技的盲目发展?用什么来抑制如此众多人口日益膨胀的物欲?在现代范式内是不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无论是基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还是基于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的社会主义都无能为力,因为它们都是现代范式,同属西方价值,全球化使两者在追求经济和科技发展上已越来越相似。

    所有现代社会的主流观点都惊人的一致,都体现了西方一贯的逻辑:现代化带来的灾难只能依靠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许多西方理论都对现代化发展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忧虑,西方的非主流观点“零增长”认为,人类要免于加速走向毁灭,必须立即停止现在这种疯狂的发展模式,改而采用“零增长”的发展模式,但这种理论对于当前的大势所趋,除了表达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美好愿望,并造成一定社会压力外,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现实影响。

    要达到“零增长”,就必须实现价值和分配的彻底转变,因为这个世界的财富已足够多,所有的匮乏和贫穷都是由价值和分配造成的,所有的不足和需求也是由价值和分配造成的。“零增长”在人类延续和资源耗费上也许是能够对应的,“零增长”的观点是一种东方逻辑的回归,但目前尚不合时宜。

    人类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以西方主导的价值取向(以物质追求和个人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不改变西方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占有更大空间的生活方式),一切努力只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只会日益加深,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价值的引导。


(四、)东方价值与现代宗教

    所有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正在消亡,今天,我们所说的宗教实际上已成一文化认同和政治工具,而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与其说是一种宗教诉求,不如说只是一种文化和政治诉求,它成了一种社会激励和动员手段,一种文化归属和政治利益的认同标志,都已经与这些宗教本身无关。西方价值扩张的结果,摧毁了一切文化传统和价值,包括它产生的母体——基督教,破除了一切禁忌力量,江河污染不足以形成禁忌,气候变化不足以形成禁忌,物种灭绝不足以形成禁忌,艾滋病不足以形成禁忌,金融危机不足以形成禁忌,核威胁不足以形成禁忌,基因武器不足以形成禁忌,……全人类被带入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和无所顾忌的技术时代。今天,基督教在一些东方地区的流行(菲律宾、韩国、香港),不管是殖民主义的历史原因,还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都主要是一种现代的符号,一种西化的时髦,它既与这些地区的文化传统无关,也与这种信仰本身无关。

    而与此同时,今天全世界不同种族、民族、国家、文化的人们以及那些曾经有过宗教信仰的人们,都已经悄悄地皈依或者改宗,共同信奉一个以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而全球化和互联网则成了现代宗教的“传教士”。这三个位格涵盖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其中每一项都是助长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的。商业和科技本身就是直接与物质相关的社会活动,民主政治虽然不是直接的物质活动,但它以推动商业和科技发展为宗旨,为商业和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传统宗教的基本取向是精神,它既是一种思辨,也是生活本身,带给人的是超然的力量,是先验的启迪和永恒的寄托;而现代宗教的基本取向是物质,是一种世俗的功利主义知识体系,它带给人的是物质欲望和现实追求,它是传统宗教的替代品,是伪宗教,毫无神圣感。现代宗教使人不寄望来世,不奢望天堂,也不畏惧地狱,人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追逐名利,“只有生活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和唯一的世界”,且人生只有一次,因此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得幸福快乐的机会。

    就像传统宗教共同体曾是中世纪的政治思想和社会行为的中心一样,今天,由新“三位一体”构成的现代宗教共同体也成了当今政治思想和社会行为的中心,它不仅是当今的世界宗教,也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一切哲学思想,经济理论,政治理论,甚至艺术理论都成了现代宗教的诠释。凡是不符合现代宗教的都会被淘汰,现代宗教已成为整个人类的邪教。

    现代性与节制、现代性与责任都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和阶级斗争学说同西方的世俗化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都是代表的西方价值。市场之于功利主义,自由民主之于个人主义,科学技术之于唯物主义都有一种自然的逻辑关系,当世界上多数精英和权威人士都接受了这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剩下的一切纷争和对抗都只限于操作层面了(技术和方法)。

    西方的所谓理性只是一种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理性,是有限的理性。如果现代化是理性的,就不应该发展到今天这么多人口,因为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是无法供养如此众多人口的;如果现代化是理性的,就应该对市场有所限制,因为市场是不讲良心的,市场的本性就是投机取巧和唯利是图;如果现代化是理性的,就应该对科技有所约束,因为科技是没有灵魂的,它不能预知其后果,更无法保证只用于人类的福祉,科技的本性就是要无限膨胀;如果现代化是理性的,至少从现在起就应该彻底改变现有的生存的方式,因为除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现代性的破坏力量,但现在不要说没有出现任何改变,甚至连任何减缓发展的迹象都没有;如果现代化是理性的,就应该抛弃可能毁灭人类延续的现代价值,代之以宗教、伦理道德和艺术主导的精神价值,代之以自然经济主导的有节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西方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理性的作用和影响只能达到某些学科、专业、领域、行业,它完全不同于东方那种天然的整体关照和生命体悟,正是这种工具理性和有限理性导致了西方文化追求各个学科、专业、领域、行业无限发展的极端主义倾向。人性中的许多邪恶是由市场引发的,科技虽然不直接带来邪恶,但它与商业结盟可以助长和放大邪恶。科技和市场的具体原理无疑是严谨明了的,但科技和市场的精神实质却令人怀疑,而科技和市场的整体方向更令人担忧。

    人在根本上是缺乏理性的,人类要走出现代化困境,避免灾难,不能依靠西方的那种知识理性和工具理性,而必须依从一种天然的、内在的、有节制的文化价值的引导,人类的希望在于这样的价值能否确立,东方价值将给人类以深刻的启示。东方的因果论和阴阳五行观念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信仰基础,最接近自然和绝对实在,其震撼和威慑力量超过了其他所有宗教。东方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在整体功能上更有益于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身心之间的和谐,因为东方价值是从最宏大、最长远、最根本的维度来看待人和世界的。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有关各种文明的争论,包括对现代文化、对自身文化以及对其他文化的评价,都是以西方文化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参照的。人类要想摆脱技术统治和市场垄断,必须超越西方价值,使工具理性转向道德理性,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重建世界价值,重建国际秩序,重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五、)儒学价值的当代意义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是排他的,而儒学则是一种宽容、温和、中庸的人生的哲学,它既非绝对精神,也非绝对物质,既非完全宗教,也非完全世俗,而是两者的统一,“物我一体”,“天人合一”,一种建立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是内在的、人性的、有节制的和可操作的。在东方文化中,伊斯兰文化比较缺乏包容;印度文化境界至高无上,但较难实践,而种姓制度,又缺乏平等;惟有儒家文化平易近人,合乎情理,宽厚包容。“中庸之道”既是最高的社会道德原则,也是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同西方文化相比,儒家文化崇尚道德,西方文化崇尚力量;儒家文化崇尚智慧,西方文化崇尚知识;儒家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崇尚征服自然;儒家文化是家庭本位,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儒家的最高价值是和谐,西方的最高价值是发展。难怪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常常被指责应该为近代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的落后负责,因为她们跟现代价值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一直是以道德代替宗教,以礼俗代替法律,中国虽没有制度性宗教,但中国人的灵魂却能得到安顿,因为中国人过的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和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孝道和祖先崇拜,成为一种连接生命过去和未来的精神纽带,给人以寄托。世俗生活使中国人安静随和,从容不迫,得过且过,安贫乐道;心灵生活使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有所依归,在艺术修养上有所寄托,从而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平静,通过内省、静观、冥想、坐忘、玄览和感应而得道。

    在中华文化三大精神支柱儒、道、佛中,儒学一直处于核心位置,但它们相互补充,既有日常生活的道理和方法,又有思辨和超越;既世俗,又神圣,在本质上都注重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侧重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思想侧重于人与天的和谐;佛教则重于人的身心和谐。儒家鼓励人进取,道家给失败者以安慰,佛家教人完全放下,儒、道、佛的历史结合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种巨大的心理空间,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一切生活困苦和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儒家文化珍惜生命,肯定生命价值和现世价值,尽管儒家把利、欲看成社会混乱的根源,但她不排斥物质,也不排斥性欲。儒家文化是有节制的文化,她教人知足常乐;儒家文化是快乐的文化,它没有“原罪”的压抑,也没有地狱的恐惧,整个人生被视为一个自然圆满的过程;儒家文化是利他和充满责任感的文化,仁、义、礼、智、信都是强调对他人的责任;依照儒家思想制定的法律是基于情理观念,而不是权利观念;儒家文化是厚道包容的文化,她提倡的“和而不同”,表明她有足够的自信。儒家的意义世界是一个伦理道德的世界,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体现了对家人、家乡和国家的责任感。

    儒家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本是和谐的,人和社会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和谐的,理性必须服从天启。和谐就是有序,伦理道德是人类的秩序,阴阳五行是自然的秩序。人的价值暗合的是自然的价值,社会的法则暗合的是自然的法则,就如同时之春夏秋冬,月之阴晴圆缺,海之潮涨潮落,草木之荣枯,动物之生死。儒家的最高价值是中庸和谐,她与西方极端主义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钱穆)

    中国人生活的常态是乐天知命,而不是追逐财富和张扬个性;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均富和安定,而不是发展和创新。传统社会的“耕读”思想即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概括。“耕为本务,诗礼传家”,一直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君子不器”,因为财富只被看成作是保持尊严和完善自身的手段,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是舒适但不必豪华,俭朴而富有情趣。科举制度使人人机会均等。比财富更值得夸耀的是家庭美满、道德完善、人格魅力、琴棋书画、生活知识(中医、养生、风水、花鸟虫鱼等等)。清淡平和,闲适散漫的生活更符合人的自然天性。这种生活遗风,如今我们只能从上世纪生活过来的老先生身上才能找到,他们成了伟大传统的最后承载者。在这个忙忙碌碌,盈盈苟生的时代,他们的人格、气质、风范、仪态,尤其是那种厚道、谦和、从容、质朴和安详的气质令现代人不胜感慨,他们的言谈举止,甚至连他们的字迹中都能透露出这样的情绪。

    儒家学说充满生命情怀、生命气象和生命智慧,她教导人如何过一种平淡而有情趣的生活。“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明显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和和谐的社会关系”(林语堂)。整个中国社会的支持系统是家庭,而整个价值的支持系统是伦理道德,而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的个性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是与家庭的相抵触的。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社会一切制度的基石,其内容比现代西方价值所宣扬的“自由”、“人权”观念要广泛和深刻得多。儒家的政治主张是重德轻法,教化胜于管理,“养民”胜于“权利平衡”。梁漱溟先生认为,“旧日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第一不是靠教会的宗教,第二不是靠国家的法律——或者只可说是靠道德习惯”。靠的是自律而不是他律,靠的是内在约束(道德、廉耻),而不是外在约束(法律、宗教)。刘宗贤、蔡德贵在《当代中国儒学》中指出:

    “儒家坚持平等比自由重要,同情比理性重要,礼教比法制重要,责任比权力重要,人际关系比个人主义重要,这似乎与启蒙运动的价值取向相对立。”

    儒家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等级秩序,和谐的等级赋予社会以意义和秩序,而绝对的自由平等使世界丧失意义和秩序;和谐的等级秩序是流转和开放的秩序,它不同于印度的等级制度是世袭不变的,而这种变动和开放的机制就在于普遍实行的科举制度;和谐的等级秩序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更符合人性、顺应自然,而社会和万物的自然本性就是和谐有序,不是削高填低,整齐划一;和谐的等级秩序才能使社会保持稳定和高尚;和谐的等级社会才能避免过度竞争,使所有社会成员各安其名,各守其份,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和谐的等级秩序既包括社会的等级——对家庭、家族、社区、国家地位的认同,也包括内心的等级——每个人对尊、卑、贵、贱的认同;和谐的等级秩序既是外部的调适,也是内部的平衡。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靠的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即内在的伦理道德和外在的社会等级,而不是靠宗教和法律。

    儒家精神与现代性不可分离的三个方面,即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都是冲突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是对现代商业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内在制约。万事万物都有其天然本性,如时间之无始无终,一去不返;四季之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男女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物质之热胀冷缩;商业之本性就是贱买贵卖,投机取巧,这是它存在的理由和不变的本质,因此,历来的主流价值都是对它保持警觉。

    中国文化像水一般柔弱而强大,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同时又具有顽强的方向性。儒家深厚而坚固的价值体系决定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其间虽有兵荒马乱,改朝换代,但社会的基本价值未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身心的关系在总体上是和谐的。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说:

    “中国人凭籍容忍的美德,对于无法吸收的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巧妙的应付办法,这就是先吸收一部分,让余留的部分与本国产物和平共存。因此亿万人口中一部分就接纳了外国的思想文化,成为佛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大家和睦相处,互不干扰。”

    中国文化的宽厚包容来自于内在的强大和自信。东亚的崛起,是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客观上也是一种对西方价值的遏制。儒家经典是对整个东亚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倾向和行为规范的概括和指导,大多数东亚人都具有儒家思想而不自知。

    “内敛”是儒家文化的一种本质特征,其哲学思想、传统观念和生活态度中都没有扩张的倾向,几千年的历史主要是采取一种守势。中国人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防范外来入侵;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它来生产枪炮;中国人发明了罗盘,却没有用它来航海远征;郑和七下西洋,却没有去掠夺财富、建立殖民地;即便是最近的三次越境战争(朝鲜战争、中苏战争、中越战争)也主要是为了突破苏联和美国的包围。中国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价值的自由传播,通过其哲学、艺术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来实现的。

    所有的保守主义都是具有节制的价值,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一切传统。早在20世纪初,辜鸿铭就说过:

    “洋人决不会因为我们歌曲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当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世界并非越现代越好,人并非越现代越有智慧。现代人可能更聪明,但不能说现代人更富于智慧。人类今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如何创造财富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分配财富的问题。余英时认为,与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共同发展起来的是,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功利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溺幼轻老的社会风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这不仅给传统社会带来巨大冲突,也正在引起西方自己的深切反省。

    西方企图把它们那些带有致命缺陷的价值作为普世价值强加给世界,不仅说明了西方的傲慢和对其他文明的无知,尤其是对西方价值正在给整个人类带来破坏缺乏了解,而这些灾难最终也会殃及到他们自身。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指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自杀之路。”但是,这要看用什么来统一,如果统一到西方价值上去,将无异于加速人类的毁灭;如果统一到“东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世界,可能推迟人类毁灭;只有统一到以东方文化主导的世界,人类才有希望,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放任的,而东方价值从本质上讲是节制的。

    未来人类社会的主导价值应该融合一切人类价值,以“中庸”、“和合”的思想作为通约分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正乐见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崛起,儒家文化负有为人类生存探路的使命。中国的崛起只会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希望,而不是带来威胁,这是由中国文化的基因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基因是内敛、柔静和节制,而不是谋求政治和军事霸权。中国在过去几千年里对周围乃至整个世界的强大影响力,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化同化,证明了这种价值的历史合理性。

    现代化不是东方擅长的游戏,机械科学不是中国文明的实质,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适度开放和竞争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并保持一定活力,但过度开放和竞争则可能有害,甚至丧失取得的成果。中国在近代的历次历史性选择都是为了“图存保种”,都是中国文化基因的表达。中国在现代选择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而没有选择西方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中国的大幸;中国在当代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而没有模仿苏联,转向欧美的资本主义,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大幸,因为这种选择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历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选择,归根到底,都是伟大“中庸”智慧的结果。而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复兴”仍然是这种“图存保种”和“基因表达”的延续。

    具有独特价值、悠久历史和众多人口的中国,在现代发展的每个方面都可能是例外,各种西方的人造理论最终都不适合中国,她最终必然会按照自己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性格来运行,中国坚持自己的方向,没有与西方体系完全融合,反而给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开拓空间,不仅能在独特的国情与世界外部条件之间做出更加现实选择,将来还可能在重大制度的创新上做出更符合东方精神和儒家文化的设计和安排。因此,中国的崛起已超出了一个普通大国的崛起的意义,中国的崛起将更主要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崛起,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崛起,一种范式意义上的崛起。

    中国无疑是现行国际制度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这主要是时代的赐予,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仍需继续与国际接轨并按照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行事,但我们必须要做出各种战略性规划,为东方价值和中国意识的全球化做准备,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排序并不是中国的主要目标,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同”思想,同情弱小的悲悯情怀,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原则,决定她在将来必然有所作为。伟大东方智慧与现代知识的结合将使中国成为未来世界的知识中心、参照体系和思想源泉,就像西欧曾是近代世界的知识中心,美国是现代世界的知识中心一样。

    中国的魅力将远不止于权威政治与自由经济、国家干预与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中国魅力将主要来自于她的道义感召和历史说服力。中国将要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在全球经济中的GDP份额,新的产品和技术,新的行业规范,甚至不仅是一些国际议程、世界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国最终贡献给世界的是她的价值、思想和观念,这种伟大变革的路线图可以描绘为:民族国家——文明国家——范式国家,中国将成为人类新范式的主要缔造者,以东方价值来运作整个现代社会。中国重返世界中心的过程将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归顺的过程,她所凭借的手段不是武力而是商业和软实力,因此,不必太在意所谓“G2”或“东亚共同体”之类的事情。

    此外,中国将要贡献给世界的还包括与未来人类生活越来越密切的中医理念,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医的成果。因为中医具有一种整体和谐的先验气质,她传递给人的不仅是整体医学信息,而且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首先是人学、生态学,其次才是医学,而西医仅仅是一种医学,其本质无异于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西医的缺陷远远不止于西药普遍的毒副作用,整个西医所遵循的“还原论”思想必然导致人的医学被还原为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生物因素决定论”必然导致“只见疾病,不见病人”的结果,忽视精神、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药物和诊疗手段的滥用必然导致医疗费用越来越高,耗费巨额社会财富,并造成“过度医疗”和“医疗匮乏”的两极分化。中西医的结合,只能是“体用”的结合,以中医为“体”,以西医为“用”,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回归到人文医学模式。中医终将超越只具机械唯物秉性的西医,西医的诊疗技术终将服务于中医整体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辅佐中医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伟大的儒家传统虽然在近代遭到了重创,尤其是“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和近三十年“商潮”的冲击,但正如梁漱溟先生指出的,“中国人虽丧失了他祖先的俊伟精神,而千年之濡染浸淫,无论如何还有一点不同处。”三百年的西学东渐和西风洗礼,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没有改变。她顽强的生命力,她广阔的地域,她庞大的人口,她巨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她宽厚平和的气质,她无数次的绝处逢生,她广泛的影响力,她散布全球的海外华人,在所有这些特质的背后一定预示着某种特殊的使命。今天,我们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必须要守住自己的“精、气、神”,为人类保存拯救价值,这个“精”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气”就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这个“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如果有一天中国变成为另一个美国,无论她有多强大也都是一种失败,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更加暗淡。

    儒家文化的伟大复兴将有助于在新时代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确立,对大陆内部,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和西方神话的破灭,可以用儒家思想来整合社会,填补信仰真空;对海峡两岸,可以用儒家文化作为两岸统一的思想基础;对全球华人,可以用儒家思想来凝聚人心。正如《甲申文化宣言》中写道的那样:“华夏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1991年颁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所提出的“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很好的融合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确立社会核心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参考。

    中国一直广受西方负面宣传的围攻,使中国给外界的印象除了贫穷愚昧就是专制暴政,一切与西方有关的都是“新的”、“进步的”,而一切与东方相关的,都是“守旧的”、“落后的”,对西方来说,中国要么是同情施舍的对象,要么是怪罪指责的目标,即使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感,也往往只是些猎奇和点缀。

    中国的崛起将使中国需要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不能继续保持被动应对的局面,而应该突破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的重围,利用和平手段去影响世界,通过各种宣传来改善形象,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世界对中国的接受以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都主要取决于中国自身。中国的媒体不仅要成为中国的喉舌,还应成为新兴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东方的喉舌,为东方价值的全球化造势。一方面,要主动出击,把西方的问题拿出来“说事”,尤其是在人权的双重标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历史积累、有害的生活方式、种族歧视、各种丑恶社会现象、国际霸权等问题上,深刻揭示西方价值给全人类带来的危害,让他们学会如何谦虚、平等的与中国打交道;另一方面,需要广泛地向世界传播东方价值,以配合东方的崛起和东方文明的伟大复兴,以及整个世界秩序的重建,使之与大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相匹配,把经济优势扩大成为战略优势、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

    由于中国发展得太快,强大得太早,不仅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甚至超出中国人自己的想象,已经出现了在文化和价值方面发展的严重滞后,对外文化和价值传播本应先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发展,以便给外界一个精神准备,以至于很多西方人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暴发户”,这种发展的失衡和滞后将给中国今后发展带来更多阻力和不利影响。西方受到的心理冲击正由惊异而生失落,由失落而生羡慕,又羡慕而生嫉妒,由嫉妒而生仇恨。“中国威胁”已经甚嚣尘上,中国在海外并购连遭失败,华人在海外频频遇袭,国外各种敌对势力一直在寻找破坏中国的机会,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中国软实力的不足。以BBC和CNN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早已经覆盖了全球,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根深蒂固,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然无知,西方的偏见不仅来自西方的官方,更来自西方的民间,而民间的影响则主要来自主流媒体的暗示。

    除了硬实力外,今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最终是要靠对她的价值的认同,以及由价值产生出来的思想、观念、规则、制度的认同。中国需要加强各种软实力资源的培育和传播,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对外文化宣传,向外界传送真实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

    第一,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中国的文化核心和历史本质,可以考虑由国家组织对各种传统经典的大规模外文翻译,向全世界招募各语种的一流翻译人才,就像当年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那样,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向外展示,包括各种简易通俗读本。使“国学”超出实用主义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指南;使世界人民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取向是一种精神取向,其基本特征是“内敛”和“自修”;中华民族具有极高的智慧,过去这种智慧主要是用于各种与精神和伦理相关的事物,现在她有足够的底蕴将这种智慧转向各种现代化发展上来;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个人主义、重利轻义、贫富悬殊、溺幼轻老、挥霍浪费等倾向与中国文化是根本矛盾的;中国文化的社会理想是“大同”和“兼济天下”。这将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中国发展的猜忌、担忧和恐惧;

    第二,为了开辟更多渠道对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地华人商会、华侨联合会、学生会的联系和交往,增进与世界各国当地华文媒体的合作;

    第三,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不同层次的非政府组织,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动员社会力量来应对各种国际社会的挑战,向外界的敌对势力传达更多民间的反击声音,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大的因应空间和回旋余地,更有效地发挥民间智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逐步使非政府组织成为公民社会的基石;

    第四,为了充分利用各种民间和社会资源来扩大对外宣传,国家可考虑逐步恢复实行双重国籍,吸收更多的优秀华人回国效力,使他们能自由往来于中外之间。广大海外华侨和留学生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他们是最好的对外交流桥梁和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对自己文化和祖国始终有着天然的依恋和忠诚,可以在价值传播上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体育教练、农艺师、中医和汉语教学自愿者,并给予他们以国家荣誉,鼓励民营企业到海外发展(坚持控股和本土化),扩大接受外国学生的数量和范围(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专业),这不仅可以为受惠国带去实际帮助,增进中国人民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为中国赢得国际声誉,消除潜在国际威胁,扩大国际发展空间,而且是一种最好的东方价值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将中国传统中的人本主义(“仁”),世界主义精神(“大同”),宽容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理念(“天人合一”)等真正最具普世性的价值带向世界。

    第六,加强对全球区域和中小国家问题(事务)专家的培养,这些专家不应仅限于外交层面,而应该真正成为对所在地区和所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和社会生活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以便为国家制定全球战略和区域政策提供切实的参考,为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和华人安全,处理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这些专家可从留学生和当地华人中选拔培养。目前这种“重西方轻东方,重大国轻小国,重富国轻穷国”的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状况需要改变,否则将影响中国全球战略平衡,造成许多国际地缘政治资源浪费,使国家利益不能达到最优化和最大化。

    人类受西方价值的桎梏已经太久,世界已经窒息,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我们回归自身逻辑和自身价值成为可能,人类将因此而开始一次伟大的文化和价值突围,中国未来的一切合法性依据将主要来源于自身价值,而不是西方价值,既非欧美之西方,亦非苏俄之西方,改变“五四”以来西学为主的局面。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评价“体用结合”的思想,她既具有伟大的历史洞见,也包含卓越的政治智慧,可以作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六、)东方价值与人类未来

    地球不是西方人的地球,地球也不是现代人的地球,包括西方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有权批判导致整个生态圈走向毁灭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种现代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的危机、以及基于物质主义、个人主义的西方价值危机的扩大,尤其是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更增加了人们对西方价值和现代范式的质疑,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从现代范式本身,从现代价值——西方价值中找不到任何办法,人类必须另辟蹊径,伟大东方文化的复兴将给人类带来希望,而中国的崛起将作为遏制西方价值扩张的主要力量。

    历史总是按照合力方向发展的,在过去500年里,一直是朝偏向西方的合力方向发展的,整个现代社会的范式,所有的规则,包括制度、法律、标准都是根据西方价值确立的,它们主要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利益,西方的道德观和审美观。而这种范式和规则不仅一直与传统民族国家的利益相冲突,而且越来越表现出与整个人类的利益相冲突。西方价值已成了人类的危险之源,身为西方人的汤因比认为,西方文化对整个人类来说,“在物质上是个灾难,在道德上是一种罪恶”。东西方价值的冲突已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地缘政治问题,一个关系到人类未来走向的问题。今天,整个人类和整个生物圈已不堪承受现代范式的发展,各种危机的加深必将催生出新的游戏规则。全球化已经开始改变世界的格局,而当前这场全球经济危机正在加速世界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西方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开始减弱,西方的意识形态已经淡化,精于计算、长于离间的盎格鲁撒克逊权谋已力不从心,历史的合力将会偏向东方。西方将不得不适应东方的崛起,因为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历史的轮回。世界将以那些原初的智慧和古老的真理作为指向,融合各种有益的西方工具价值,朝着东方价值主导的方向发展,开创出一种斩新的人类生存范式。在人和自然的终极意义上,东方有足够的智慧。

    在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西方已利用其强大优势不仅仅支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而且还支配着世界舆论,今天,人们对各种“传统主义”,“民族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的认识都主要来自于西方价值,而往往忽略了西方价值给许多传统国家带来的混乱和冲突,西方的国家观念和民族主义学说,西方殖民主义给许多民族国家带来的边界纠纷和历史负担。今天,所有关于阿拉伯国家的报道也主要来自西方媒体,而西方媒体常常把“恐怖主义”的根源归结为宗教信仰和高压统治,甚至将“恐怖主义”归结为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范畴。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国家人民真实的处境、感受和想法,许多人已经潜意识的对阿拉伯国家产生了很深的偏见,其中包括许多中国人,要知道,阿拉伯国家在世界上一直是对中国看法最积极、认可度最高的地区。中国切不可盲目跟从西方的“全球反恐战略”,陷入西方的价值和舆论操纵,混淆是非和敌友,损害与广大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而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中来寻找处理各种国际关系的价值依据和法理依据,由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规则只能作为参照。

    从一种广阔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来看,各种传统主义,民族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包括所谓的“恐怖主义”,实际上都是对现代性不同形式的反抗。明明是为了争夺石油霸权而进行的罪恶的“石油战争”,却被精心伪装成令人同情的“反恐战争”,并在世界范围内“制造共识”。“恐怖主义”被人为夸大,却避而不谈“恐怖主义”产生的真实原因,把主要是西方尤其是美国面临的威胁夸大为全人类的威胁,从而转移注意,分散精力,离间传统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箭双雕,正中西方下怀。

    当人们在寻找自己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遭受各种混乱、屈辱和欺凌的原因时,往往将其归罪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以及那些在自己国家的代理,他们为各自的尊严、公平和正义而抗争。而世界舆论的附和,以及民族国家的人民对西方一致的倾慕,对彼此的轻视,除了证明西方舆论的成功外,更加深了这个世界的不幸。

    世界上各种伟大的传统都在遭遇西方现代文化的共同挑战,尽管把经济和科技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人生的全部是违背东方价值的,但是为了摆脱西方的剥削压迫,东方国家已不得不加快现代化发展,在取得世界的话语权之前,东方国家只能被迫接受各种现存的制度、规范和议程安排,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外交,才能在现代范式上赶上西方,从根本上取得与西方在各个层面上平等对话的权利,进而才能在观念上影响世界,重建一个以东方价值为核心价值,吸收其他有益价值的新的世界秩序,主导人类发展。对东方国家来说,强国既是免遭西方侵略和奴役的唯一途径,也是将来改变现代价值和现代世界秩序,最终改变人类走向的必要前提。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石油的重要性,伊斯兰世界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全球化和当前的金融危机将加速中国和印度的崛起,经济上的成功必然带来政治、文化以及整个价值影响的扩大,这种趋势已经演变为21世纪初世界地缘政治变革的两种主要力量。

    科技不会放弃无限创新,市场不会停止无度扩张,现代化进程不会因各种灾难减缓步伐,人类不可能从现代价值本身找到出路,西方智慧已经用尽,人类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新的范式,新的世界秩序。这些努力可以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改变现有这种由西方主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改变现有这种加速贫富分化的分配方式;(在现有的利益格局和分配模式下,穷人无法分享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成果,但却必须承担这种飞速发展的后果,即环境恶化和社会动荡,他们没有享受的份,只有买单的份。)第三,重新确立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不以物质满足的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而以内心感受和幸福指数为主要依据;第四,将人从物质生产和消费中引向各种精神生活中去,用宗教、艺术和伦理生活来满足人的欲望;第五,为了缓解过度竞争和社会紧张情绪,社会应引导多数人过一种普通和健康的生活,而不是出人头地。

    人类新价值的形成将有赖于新的禁忌力量的出现,如果没有新的禁忌力量,再先进的技术,再有效的管理,再多的投入都无法拯救人和自然于危难,而在新的禁忌力量产生之前注定还要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过程:西方价值将继续扩张;对物质消费的兴奋到厌倦还需要时间;以汽车和各种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将加速发展,以通讯、金融、贸易为代表的全球化将继续蔓延;水、空气、土地及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各种食品将全面污染,各种技术威胁将加剧扩散;各种自然资源将濒于枯竭;各种生理、心理疾病以及各种新生和人为病菌剧增,……直至技术和市场再也无法施展魔力,只有当现代化发展到令整个人类感到窒息,真正威胁人类最后的生存机会,新的禁忌力量才会出现,人们才会抛弃西方价值,回归终极价值,重新服从像“因果报应”、“阴阳五行”这些最具威慑和震撼的禁忌力量的支配。与西方各种繁复冗杂的理论学说相比,人类和宇宙间那些真正最重要的道理其实是非常简明的——“大道至简”。

    人类的延续将注定要转向东方,以寻求新的意义和价值,而东方价值能否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价值将取决于两点:第一,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能否以及何时能够在现代范式上超过西方,而在这之前东方国家能够发挥的价值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第二,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还能保持极其宝贵的东方价值,东方的崛起必须效仿西方,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使东方丧失自身价值,陷入现代化困境,重蹈现代化覆辙。

    东方国家需要唤醒其沉睡已久的自主意识和优秀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东方国家一旦失去东方价值,如果中国变成了西方的中国,印度变成了西方的印度,阿拉伯国家变成了西方的阿拉伯国家,不仅无法最终摆脱受压迫的地位,而且整个人类都将失去意义。东方国家在近代社会一直在进行艰难的制度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与其传统价值和历史文化相关,而在节节败退中仍始终坚守着固有的价值。今天,东方国家在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捍卫东方价值,坚守东方价值本位,为人类保存拯救价值,以便将来在全球重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而如何寻求一种现实的平衡,正在考验伟大的东方智慧。

    为了迎接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将不仅有利于东方国家的人民,也将是人类的大幸。中国不仅需要加强与印度和广大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合作外,更应该与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建立一种广泛的价值联盟,获得价值上相互鼓励和支持,以适应多极世界的需要,进而使东方价值形成一种世界潮流和人类方向。

    在现代意识形态之外,中国与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有更多的共同之处,如果中国能与印度、阿拉伯世界建立起价值联盟,将远远超过经济甚至政治的意义,任何基于利益原则而结成的经济联盟、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都只会是暂时的,也不符合冷战后的时代潮流,不利于国家的和平发展,只会招致更多的反对和围攻,而基于相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结成的价值联盟则将是长久而有益的。东方价值联盟不需要固定形式的组织、机构、章程,它主要应该成为一种价值上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的呼应和默契。

    迄今为止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都是在现代范式上,在西方价值内部的斗争,而随着东方的崛起,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东西方价值的冲突迟早将会到来,西方已经开始为丧失优越感而恐慌。在正形成的多极世界中,美国和欧盟在种族、宗教、历史、文化和现实利益上本身就存在一种天然的利益和价值联盟,一旦有机会,美国和欧盟还可能与俄罗斯和拉美建立一种“泛西方价值联盟”,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渊源,而俄罗斯的贪婪和残忍从来就不逊于西方,而中国跟俄罗斯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远不如俄罗斯跟西方在价值上的一致性的。

    如果将来中国成为这个世界的另一极,必然会与西方国家在各个层面的利益和价值上产生冲突,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寻求更广泛的价值支持,以抗衡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价值,在不同层面上拓展合作空间,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直至价值的层面,而价值上的支持将比其它层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支持更加广泛和持久。中国与印度和阿拉伯在内的所有东方国家不仅在过去的遭遇,以及当前和今后的根本利益上,而且在历史和文化的深层价值上更加接近,更有理由结成价值盟友,而中国与西方永远只能作为利益伙伴。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日本能够重回亚洲,并最终成为“东方价值联盟”的一员也是有益的。“东方价值联盟”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尽快制止西方价值的蔓延,使人类发展回到理智的道路上来。

    从西方价值产生出来的发展创新、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现代价值正在把人类引向绝路,西方许多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人士对人类前途提出了各种希望,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是重建一种世界宗教,二是寻找一种资本主义的替代方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认为,世界的统一只能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世界性宗教,二是世界性政府。但问题在于:

    第一,西方学者提出的“世界宗教”是以基督教为基础的世界宗教,而基督教是一种一神教,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种族属性和排他性,科学已经彻底摧毁了各种的传统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今天,用什么来恢复它的神圣和威严?从哪里去寻找失落的意义世界?

    第二,所谓资本主义的替代方式只是希望找出一种技术适度、规模较小、可循环、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来代替现在这种高科技、高效率、大规模、不可循环、不可持续的现代经济模式,这些模式包括“零增长”、“有机增长”和“全球均衡”等等,它们类似人类曾经有过的“手工时代”和中国的“耕读时代”。“手工时代”采用的是英国学者舒马赫在《小是美好的》中提倡的“中间技术”和“小规模”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需求而不是为积累;“耕读文化”是精神取向,适度发展,循环经济,精神与物质的均衡发展。但是,今天我们从哪里去获得这种转变动力和价值支撑?整个世界已经被经济精英、技术精英和政治精英瓜分完毕,如何能使他们放弃既得利益?

    第三,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从何而来,是依据实力还是依据价值?总之,西方学者的这些设想最终脱离不了西方价值和现代范式的局限。

    任何缺乏宗教和形而上学的价值不仅是乏味的,而且是危险的。重建价值就是要重建人类秩序,包括重建人的内心秩序和整个社会秩序,在新的秩序基础上重新确立各种社会契约,包括伦理契约,政治契约,文化契约和环境契约等等。个人和社会的过剩精力如果不能通过非功利的途径(如宗教、艺术、伦理生活)来消耗的话,就必定会寻求功利的途径和竞争的途径来宣泄。

    东方价值中最具人类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思想包括:“因果轮回”,“阴阳五行”,“泛神思想”,“天人合一”,“家庭本位”,“大同世界”,“小康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这些思想尤其是“泛神思想”、“因果轮回”和“阴阳五行”思想可以作为未来宗教的信仰基础和未来世界权威的价值源泉,因为,第一,科学已经摧毁了一切传统宗教赖以存在的基础,而这些思想却摒弃了传统宗教的排它性和神秘色彩,突破了独一神、人格神的文化局限,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第二,它既具有极大的震慑力量,又暗合了现代生态思想,它既不因你不相信而不起作用,也不因你敢于违抗而不受惩罚,它们将永远是冥冥之中的终极制约力量,新的神圣、敬畏和禁忌将由此产生;第三,它涵盖了人性的普遍本质,超越了种族和文化差异,其权威来自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样的禁忌力量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正如“世界的神秘是公之于众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家苏珊・桑塔格)

    现代人造宗教——巴哈伊教虽具备了上述特征,但它缺乏像因果报应、轮回思想、泛神思想这样一些内在、神圣、强大的震骇力量,而这些超自然的法则无时无处不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和整个世界。东方价值必须对现有的一切价值和秩序做出重大修改,一种以东方价值为主体,结合其它文化价值优秀部分的新的人类价值将会作为未来人类价值的基本方向。东方智慧与西方知识的结合可能是人类未来的唯一出路。

    中国能够在中东地区长期与各个彼此敌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表现出极高的政治和外交智慧;中国与各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开始出现均衡发展,改变了过去的被动局面,整个世界的重心正在东移;但中国的整个国际关系和全球战略缺乏平衡,表现在过分侧重于西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教育),与广大第三世界朋友在感情上越来越疏远,同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仅限于道义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缺乏文化和民间,尤其是价值层面的深入联系。社会上充斥的是各种形式的西方文化,根本找不到有关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作品、思想理论、哲学著作、电影、音乐、舞蹈、绘画等等。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大花园中的一朵鲜花或一片绿叶,她们都是互为意义,互为价值的,没有高下之分。中国应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引进和介绍广大东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学作品、思想理论、哲学著作、电影、音乐、舞蹈等将有助于制约西方文化的过度扩张和侵蚀,加深同东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提高中国在海外的认可度,为中国的全球战略提供文化基础和价值支撑。

    随着全球化使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由资源和市场形成的国家利益正在把中国带向世界各地。与印度相比较,目前中国在外交和战略上的国际处境要困难得多,中国一方面被赋予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又被许多国家视为今日的对手或明日的敌人。因此,中国需要一种均衡的全球视野和大战略来配合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多极世界的形成,必须坚持政治、经济、文化并重,真心诚意地开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相互交流,”而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否则,很容易被指责为“新殖民主义”,这不仅将损害国家的现实利益,也将损害国家的长远发展,同时,有悖于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发展要得到国际体系的接受,首先需要获得周边国家的接受。中国应本着大国的心态来对待与周边国家尤其是日、韩、越的关系,更应本着价值的终极考虑来对待与印度的关系,运用传统的智慧,宽厚将带给我们更多优势。西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离间的机会,所有的邻国都是西方拉拢的对象,所有的“异议人士”和“分裂主义份子”都是西方收买的对象,尽管它们在骨子里对这些国家和个人充满轻蔑。因此,中国与任何周边国家的不和,都只会使它们更容易转向西方,而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更具深远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和印度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可能最先获得重大突破。这是因为,首先,按照现代范式的发展,中国和印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最大,如人口、资源、生存空间等都在接近极限,如果没有重大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难以为继;其次,中国和印度具有伟大的生命智慧和漫长的生存经验可以借鉴。东方价值以及中国核心价值将成为今后我们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依据。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环保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机遇,它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合作空间,并可能成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复兴的突破口。

    中国与印度拥有最伟大的智慧和传统,在价值上最接近,天生具有一种内敛而非扩张的基因,在近代都有受西方入侵的共同遭遇,在今天都面临现代化的共同挑战(人口、气候、粮食、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等等),在未来都会遇到相似的历史抉择,都负有影响人类走向的使命。双方都应该为整个东方的重新崛起和为彼此的成功感到鼓舞而不是相互猜忌。

    遗憾的是,目前的中印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缺乏深度,更缺乏世界战略和终极价值考虑,正被一些次要的问题所困惑,陷入冷战的边缘,而这些问题又主要是西方制造和遗留下来的。中印两国像一所精英学校的精英班上的两个最优秀的同学,他们都很杰出,但彼此又都很清高。占世界人口1/3的中印两国的不和,将使双方耗费额外的精力来牵制和防范对方,其结果只会被西方利用,给西方增加砝码,为西方提供地缘政治优势,增加中印双方的外交和军事成本,抵消双方的实力,这将是东方的悲哀和两个伟大民族的不幸。

    中国和印度完全可以避免西方大国因崛起而对抗的覆辙,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将考验两个伟大文化传人的智慧,我们对两个伟大民族的和平崛起和携手合作怀着极大的期待。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