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诚君:“反三俗”请你找准方向

  "反三俗"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郭德刚倒了大霉,成了"反三俗"的第一个炮灰。郭德刚之前,并没有发现"三俗"和我有什么关系,最多敬而远之。但郭德刚倒下了,才发现"反三俗"会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

  胡锦涛同志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上公开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我不知道这个会的性质是什么,是中共的内部会议还是政府的行政会议?如果是在党的会议上提出要"反三俗",我的理解针对的对象自然是各级的党委和广大的党员。对此"反三俗"我坚决拥护,因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当然要"反三俗"了。但如果是在政府的行政会议上,我就不得不说"反三俗"你找准方向了吗?

  我学识浅陋,但有限的常识告诉我,现代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限制政府,保障民权。政府的触角不能无限制的伸入到民众的生活中来,换一句话就是民众有低俗的权力。你可以有良好的出发点,你可以劝导大家都要高尚一点高雅一点,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制每个人的原因。

  何况政府的管制在法律范围内也应该是限制人们的行为,而无权管制人们的思想。是否愿意"反三俗",是否愿意追求高尚和高雅更多的是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问题。把情趣、爱好、思想和意识的问题上升到道德问题,然后从道德的层面再上升到政府的管制。这是把公权力进行了无限的扩张,个人权利将在这波活动中无法得到保障。这和过去的历次运动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最多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

  郭德刚的相声,我看得不多,只是在网上的视频上看过一二段,说实话的确很俗,但并没有妨碍喜欢他的人喜欢郭德刚。今天CCTV(捧红了赵本山和小沈阳)和人民日报可以把郭德刚打倒,只要他们愿意明天还有谁能躲得了?"反三俗"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追求思想上的一致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反三俗"的确找准了方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巩胜利:基于美欧的中国经济“变局”

  中国2010年上半年数据显示:7月份,来自中国的贸易顺差创18个月来新高,顺差达到创纪录的287亿美元,而来自美国美中贸易逆差6月份高达262亿美元(此数据为8月12日《华尔街日报》《美议员准备寻求人民币新政策》一文),7月份美国失业率维持在9.5%高位;中国出口贸易同比增长38.1%,6、7月份又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一个新高峰;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全球第一财富集团欧元区已经步出债务危机沼泽,美元兑欧元汇率则已经从最低点的1比1.21欧元上升至1.35欧元附近;欧元第一国、德国统计局最新数据公布,德国第二季度经济获得了的令人振奋的2.2%增长,这是德国自1991年以来、全国从未达到的增长速度。

  与中国相反的是:6月份,美国贸易逆差比前一个月增加18.8%,达到新高499亿美元,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依然在后金融海啸中苦苦挣扎,似还无法渡过苦海走上正道,此时转向,是美元与欧元的最佳机遇?美国历史上的最低利率要想在2010年走出低谷、进而调整怕是指望了,若是让中美贸易的数据说话,那么中美贸易的矛盾在进一步扩大和升级,美中贸易的逆、顺差一直是两国"冲突"的根源所在,还需要深度的解析与释放新的压力,而中欧贸易则渐显稳妥更美好的前景,但也需要深化、使之形成合力而发扬光大。----八月,几乎到了虎年的最后阶段,撤出还是坚守刺激,需要当然的正确判断才是,更需要美元、欧元、中元的不懈努力与稳步前行。

  A、中元之两难

  中国7月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虽然下半年初银行对信贷控制已相对宽松,但信贷增势趋缓,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减速之中,现在减速对中国经济有更多的麻烦。有观点分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下滑,表明上半年央行的系列紧缩政策效果显现,而面对经济后劲不足的局面,政策基调可能更倾向于保增长,加息及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货币政策紧缩压力继续趋缓。中国央行7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328亿元,低于上月6034亿元的增量;1-7月累计新增贷款5.16万亿,已实现全年7.5万亿的信贷目标近七成,也就是今年上半年投放货币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

  现实数据是: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6%,低于上月的18.5%,M2增速从去年12月以来已连续八个月下滑;此外7月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亦下滑至22.9%.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国7月新增贷款不算多,货币投放M2和M1同比增速也非常明显地下降,说明微观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出现降温,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经济存在比较明显的放缓趋势。那么明摆着,经济减速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剩下时间段的可能。7月的经济数据还表明,现在监管层需要重新考量宏观政策的调控基调,否则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较大、全面增速回的落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延续3月以来增速回落态势。

  中国房地产不管是上、还是下(包括房价、或是规模),都处于中国经济大盘中两难。

  2010年下半期的海内外货币大势是:中元(人民币)依然没有摆脱钉死美元的方式,那么中国货币将继续跟着美元往前走。美国6月份,贸易逆差比前一个月增加18.8%,达到499亿美元,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2010年美国贸易逆差,将又可能是一个创举之年,那么美国政府和国会将可能千方百计的寻找填平逆差的任何渠道和来源、方式。美国经济到年底前依然看不到实质性起色,美元将依然保持最低基准利率0.25%的底线运行,那么中元也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加息的周期,实施中国央行的货币策略将是:加息、减息都艰难。当前,主要国家货币基准利率为:中元(人民币)5.31%,澳大利亚元4.25%,印度4.25%,加拿大元1.50,欧元1.00%,瑞士克郎1.00%,英镑0.50%,美元0.25%,日元0.10%(此为2010年3月前后数据)。

  B、高速需变轨

  中国政府在10日宣布其贸易顺差攀升至一年半以来的最高位,有走回"出口创汇"的老路。中国出乎意料之外的出口增加以及进口削弱暗示着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将有新一轮、更多的贸易摩擦。中国的贸易顺差在7月份攀升至287亿美元,是自2009年1月份以来最高的水平,远比经济学家预测的190亿美元的顺差值要高很多。在6月份,中国公布的贸易顺差值为200亿。出口相比表现强劲的去年同期上涨了38.1%,而进口增长22.7%.

  中国的中央银行在6月19日宣布,其将允许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进行更自由的波动。美国和其他国家正期待着此举以提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但是,人民币的升值至今依然非常缓慢,人民币自6月19日起,相对美元仅仅升值了0.8%.在每个月结束后,中国政府将在两周内公布贸易表现,这使得人们最快地了解了国际需求,尤其是那些中国占据了大量国际市场的消费商品。由于担心发达国家经济"二次探底",经济学家们上个月曾预测中国出口增长放缓,一些中国公司的决策者仍担心出口在未来的几个月放缓。但中国的贸易事实是,出口与进口依然不能很好的平衡。

  新情况是:除了美国贸易逆差创新高的499亿美元之外,成为全球各国的第一大麻烦。在美国6月份499亿美元贸易逆差中,中国占262亿美元。为此,美国议员正酝酿立法压人民币升值,将美中贸易季节性逆差冲突转换成一种常态以中国货币升值为调节的"游戏规则"。中国重回"出口创汇"老路,进口再成弱势成美国压人民币升值的重要依据。还有一个新情况是,中国的外汇储备现在转头去了日本,日元成中国最新兴投资国,据日本日本财务省当天公布的报告数字显示,中国已经连续六个月大幅增持日本国债,2010年6月中国共增持4564亿日元(约合53亿美元)的日本国债。5月份时,中国的增持数额已高达7352亿日元,这一数字当时已创下200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并远远超过了今年1月至4月总增持的5410亿日元国债的记录。

  3、内外新矛盾

  中国7月份贸易顺差创一年半以来新高,立即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很简单,五月末的G20会议应中国的要求没有涉足人民币升值的讨论,但包括美国在内等发达国家、欧盟、世界银行、以及新兴国家巴西、印度等,都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议题,中国贸易再创新高,无疑都有力支撑了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于是有呼声建议,中长期人民币可能有较大变动,令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再度高涨起来。以美国为标志的全球贸易依然萎靡不振,而中国贸易顺差却持续在扩大,可能引发美国加紧向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更重要的是,为其制造强逼人民币升值的机会,不然在2010年度中国贸易为什么会在全球各国屡创新高、屡创新举?

  尽管人民币升值已经翻开了它本身、新的一页,但中国并没有明确说明预期升值的幅度,世界各国都还不知道人民币会怎样升值。但人民币自2005年至2008年的3年内,兑美元累计升值22%,现在还要升值多少才更真实、有意义?由此可见,过去的人民币升值远远未达到预期变动和贸易的结果。与此同时,美元汇价的连续走低表现也影响了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长期而言,美元仍然面对贬值的压力,但对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好事,这种贬值压力不只是对亚洲各国的货币,而是对绝大多数货币都有压力。然而,中国官方公布最新的贸易数据后,即增加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就是,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步伐将会加快,今年内可能达2%至3%或有更多,2010年底是看美国经济步否出金融海啸的关键时期。

  中国市场则缺少了"市场经济"应有的活力和自我调节修补的功能。一如绿豆或是大蒜、生姜更是其它任何商品都可能都可能是搅乱市场而推到市场的最后一块市场的"王牌"。太依靠政府干预,政府太过于指手画脚,是中国市场风起云涌、不同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又一大绝对特色。一个国家整体市场的短缺与紧俏,本属于"计划经济"的套路,是人治的必然结果。试看:哪一个国家可以用绿豆、大蒜或其它商品,就能搅乱一国市场紧俏短缺、滞销整体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又有哪一个国家的房地产能成为这些政府的摇钱树、产业的中流砥柱?!

  接下来可能的2010下半年结果是:中国通常是每年第四季度为对外贸易和工业生产增长的最佳时期,2010年怕也不会出现意外。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除非中国政府扩大从美国进口,但按照惯例的进口已经无法使中国对美最大的顺差加以减少;另外,从人民币升值上考虑的话,可能就不一定是美中贸易的个别问题了,因为更重要的是现在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保持平衡又怎样来实施?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疑问、版权使用问题请通过Gvv21@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毕研韬:中国亟需政治传播学

  中国亟需政治传播学的指导,这是中国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迫切需要。但国内外都有论者认为,独特的政治生态决定了政治传播(学)在中国的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在中国,政治传播(学)将难以获得其在西方社会的殊胜地位。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既不能夸大中国政治生态的特殊性,也不能无视政治传播(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强大生命力。当然,要展示政治传播(学)的强大生命力,政治传播学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必须大胆突破思想藩篱、努力开阔思维空间。

  一、何谓传播学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事实上,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社会信息如何引发预期的社会变化,从而实现传播者(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从发展史上看,传播学诞生于军事对抗中,完善于政治博弈中。换言之,战争与政治是催生、催熟传播学的两大核动力。这必然决定了传播学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是一种攻防兼备的谋略艺术。因此说,能否有效地指导传播实践是检验传播学价值的唯一标准。

  遗憾的是,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大都囿于象牙塔内,为学术而学术,严重脱离传播实践,可竟有论者将其美化为"学术本位""超然治学"。此类书虫盲目相信"旁观者清",认为只有超然治学才能得出客观结论。殊不知,脱离了传播学实践,人们往往难以看到传播运作的实质与全景,因为传播实践绝非都是阳光作业,其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谋略和欺骗。在传播作业(尤其是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中,有时马基雅维利主义是最高指针。为此,我曾在课堂上公开评价说,在某些人眼里,传播只重效果,不讲法理。

  我曾在《用信息颠覆世界》一书中提到"传播学固有的建设力和攻击力"。事实上,建设力和攻击力往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况且,力量对比是个相对概念:自我建设和攻击对方都可以扩大、巩固我方的相对优势。"正人君子"们对此恐怕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认为,传播(者)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巩固"合法性"(legitimacy),而攻击却难免伤害其"合法性"。在下却必须指出,在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中,攻击有时是唯一有效的策略。

  二、何谓政治传播学

  英国学者布赖恩。麦克奈尔在《政治传播学引论》中把政治传播定义为"关于政治的有目的的传播"。这必然包含国内政治传播、国际政治传播和全球政治传播三个层次。事实上,这三个层次今天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密不可分。有时,对内传播的真实目的是影响外部舆论。同样,有时对外传播的真正目标是调控国内政治。

  政治传播还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在宏观层面上,美国政治科学学会政治传播学分会认为,政治传播是指政治系统内信息的创建、塑造、传递、加工及其效果。传播者可以是政府、组织、团体或个人。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传播包含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和对角传播,包括国内、国际和全球三个层次。在中观层次上,政治传播是指管治者和被管治者之间、选举者和被选举者之间的垂直交流,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垂直传播。在微观层次上,政治传播只指自管治者到被管治者的垂直传播。

  政治传播作业是浑然一体的,各个层次上的运作必须是"无缝的"。为保障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政治传播注重资源整合,强调横向和纵向的协调一致。为此,政治传播特别注重策略运用。根据拉斯维尔的线性模式,政治传播者要精心设计传播策略: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在什么场合?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传播策略就体现在这些要素的组合上。

  传统上,政治传播学侧重于舆论导向和媒体效应研究,习惯于从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考察政治传播。事实上,政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远不止舆论导向和媒体效应。因此说,专注于这两个领域是无法揭示政治传播运作的实质与全貌的。而且,要想加深对政治传播学的认识,我们尚需从修辞学、管理学、符号学、营销学等视角切入。当然,从传播作业考量,我们只需具备上述学科的修养即可(并非必须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三、中国亟需政治传播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的空前挑战。在国内,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利益的分化、市民社会的发展都为社会管治增加了诸多变数。有评者指出,在政治传播领域,中国存在官方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两大对立空间。有独立学者认为,目前这两大话语体系之间正处于对峙状态。还有人更为乐观地认为,中国的官方话语体系事实上已处于下风。

  笔者认为,无论真实状况如何,中国都应该认真反省传统的传播理念与政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准确地说是列宁主义新闻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传播理论。但是今天,列宁主义新闻观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中国必须毫不迟疑地清算其流毒了。如果中国依然坚持简单粗暴的信息干预政策,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必将进一步削弱,来自民间的对抗就会持续增加。管治者必须明白,在特定时空区间内,信息流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Vladimir Artemov曾警告说:"信息是一种有力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武器,它可用来颠覆政权。"政治学者Michael Hardt和Antonio Negri曾指出,"传播系统是与军事和金融力量并列的帝国的三股主要支撑力量之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预言:"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国家将不是军事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时代,信息能力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指出,"当代意义最为重大的革命不是经济革命或是政治革命,而是一场在被统治者中制造同意的艺术的革命。"他说,"在新一代掌权者的政治生活中,劝服已然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与大众政府的常规器官。还没有人开始理解这场革命的结果,然而说如何制造同意的认识将改变所有的政治前提将毫不为过。"正是因为意识到了信息的巨大能量,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推动传播学研究,其研究水平一直领先中国数十年。

  令人沮丧地是,目前主导中国意识形态运行的依然是极左的新闻宣传理论,而非现代传播科学。更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明白二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中国的统治者们不仅完全混淆新闻与传播,还长期混淆新闻与宣传。中国的政治精英们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控制就是阻止负面信息流通。他们对制造同意的艺术还知之甚少,对政治修辞、政治劝服几乎一无所知。执政者还没有意识到,在传播作业中,技术正确和政治正确同等重要。

  四、中国政治传播学的方向

  笔者深信,政治传播学必将在中国得到跳跃式发展。这是由中国的政治生态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梳理最近几年国内有关政治传播的研究文献,笔者对自己的预测更是深信不疑。政治传播(学)已被更多国人认识、接受。更可喜的是,中国的新生代政治精英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政治传播学的指导了。

  鉴于中国特殊的媒体政策,目前境内外不少学界、业界人士提出了反思和建议。《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李泓冰提出,政府官员和媒体要贯彻"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新闻报道原则。香港大学传媒学者钱钢提出了被称为Control 2.0(传媒控制升级版)的媒体策略。海南大学毕研韬曾划分了"被动式""主动式"和"超主动式"三种媒体策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媒体策略不过是传播策略的一小部分。中国的政治传播学研究必须跨出媒体策略和媒体效应门槛,必须超越舆论导向的学术藩篱。

  从实用主义考量,策略研究必将是未来中国政治传播学的一大方向。为此,中国学者必须将西方的传播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相结合。为切实推动中国政治传播(学)的发展,笔者建议有志者从政治营销学角度考察政治传播。政治营销学并非竞选政治环境的特产。唯有借助营销学,我们才能理解政治传播中的市场调查、市场定位、成本控制等作业要素,才能理解中央官员的"上山""下乡""朝圣",才能理解地方官员的"唱红""打黑""反贪"。

  传播学是一种方法论,既可服务于官方,也可效力于民间。政治传播学更是一门需要道术兼修、知行并重的新兴学科,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素养、深谙政治运作的奥妙。令人欣喜的是,急剧变化中的中国政治生态为我国的政治传播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笔者乐观地预见,未来几年,学界、业界和政界之间的"旋转门"必将大开,因为唯有如此,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愿景才有可能实现。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三略研究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本文主要观点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2日第6版,编辑刘倩)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胡星斗给国家主席写信建议实行宪政社会主义惹怒高官

胡星斗给国家主席写信建议实行宪政社会主义惹怒高官

                                        张高文
 
8月7日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胡星斗致信国家主席胡锦涛,谈“中国的死路与出路”,建议实行宪政社会主义以化解危机,赢回民心。建议信发出后不但没有收到回音,反而惹怒了某些高官,在胡星斗的搜狐博客被封之后,他的新浪博客又被封杀,所有网站上转载的建议信的内容都被删除,官方搜索引擎“中搜”屏蔽了“胡星斗”的名字,百度奉命删除了有关胡星斗的大部分网页信息。
胡星斗以主张温和的改革和改良而闻名,有人甚至称之为“胡改良”并多次写文章赞赏胡星斗改良方案的可行性。胡星斗曾经提出包容左派和右派的中派即中间道路,同时他又与仲大军倡导民派,强调民间性、公民的立场以及扶助弱势群体。这次,胡星斗教授提出中国应当实行宪政社会主义,认为宪政社会主义是宪政与公平的结合,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它既顺应了世界宪政潮流,又符合中国现实,有利于执政党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可惜的是某些高官不但不接受,反而对胡星斗进行排斥和封杀。
要求匿名的某著名评论家指出:从对待胡星斗建议信的态度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某些领导人的“雅量”和胸怀,也意味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应当不断创新的观点正在被抛弃,统治者已经堕落为牢固的既得利益集团,不可能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和改良。
作者电话采访了胡星斗,他表示虽然作为一个体制内学者建言也不易,他感受到目前的言论环境是十年来最恶劣的,但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充当批评家和建设者的角色。
 
 
 
附:
 
致胡锦涛主席的建议信:中国的死路与出路
胡星斗
 
 
一、中国的死路:传统治国方式是死路一条,中国至今没有走上治国正道。
古代贤哲老子说:“以正治国”——治国要走正道,这是古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在当代中国,治国却一直没有走上正道,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使用歪门邪道的手段治理地方。
1、未将公平与正义作为执政的基石,而错将维持暂时稳定、维护现有秩序与利益作为头等大事,由此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在当代中国恰恰相反,公平与正义被一些官员视如敝屣,稳定与既得权力、既得利益成为“首要价值”,为此,一些地方政府不择手段,以谎言、暴力、陷害、劳教,动用黑恶势力,关进黑监狱、精神病院,抓捕记者、举报人,打击不同意见者等手段“保一方平安”, 使得维稳与维权形成尖锐的对立,维稳的财政开支惊人。据《社会科学报》(2010.5.27)报道,2009年全国内保费用5140亿元,已经接近军费开支;2009年中央公共安全支出增幅高达47.5%。与此相对应的,必然是民权的困境、官德的堕落、公德的沉沦、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庞大的维稳经费和行政成本严重地挤压了民生。
公平与正义已亡,这是中国最令人痛心和担忧的,也是政府治理最为失败的地方。
2、目前中国的“三进三退”是历史的反动。所谓“三进三退” 是指:国进民退、官进民退(官权进、民权退)、人治进、法治退。
尽管官方否认存在着国进民退,但4万亿救市资金和2009年近10万亿信贷绝大多数给了国企,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其实是在帮助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钢铁、石化、有色金属、信息、汽车、船舶、航空、装备制造、煤炭、烟草、盐业等行业完全或绝大部分是国有的天下,国有资产从1999年的9万亿元增加为2009年的43万亿元……种种事实都说明国进民退不是统计部门虚构一下国企、民企产值数据所能证伪的。
国进民退将严重地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国有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与其他国家清一色的私人企业(私有股份制企业)榜上有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将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歧途的象征。国进民退也将严重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形成官僚市场经济、权力市场经济,这样的畸形市场经济催生了特权利益集团,导致了经济低效率、腐败和分配不公,必然遭到民众的怨恨。
与国进民退相伴相生的是官进民退——官权进、民权退;官治(所谓的人治)进、法治退。凡是国有强大的地方,必然是破坏法治甚至无法无天的地方;目前中国的法治倒退令胡温政府的形象在国内外严重受损。
3、“三个一体化”是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嘲弄。目前,中国的体制是“三个一体化”:行政、立法、监督、司法一体化;官商一体化;党政一体化。譬如不久前开车撞死人的私企老板同时是县委委员、县人大常委,难怪他有恃无恐;紫金矿业的股东许多是县委县政府及各局的官员……这样的体制不腐败、不专横、不胡作非为、不激起民怨,可能吗?即使将全国所有的官员都叫到北京培训100遍,也是无济于事的。
如果最高决策者只知以传统方式治国,不敢进行哪怕是稳健的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结构改革,那么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将会越来越溃败,道德会越来越沉沦,社会将越来越不稳定。
二、中国的出路:宪政与公平是未来中国的两面旗帜,关键是进行权力结构改革。
在未来的中国,“宪政”与“公平”是两大旗帜。谁高举了这两大旗帜,谁就能赢得中国,就能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就能有政治家个人的成功和国家的真正复兴;谁丢弃了这两大旗帜,谁就是在把中国引向沉沦和灾难,即使经济上获得了短暂的成功,政治家个人取得了短暂的荣耀,但他最终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宪政”与“公平”的结合是宪政社会主义。
宪政就是“限政”,即限制政府,建立“有限政府”,实现公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保护公民的权利;宪政也即宪法政治,保障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社会主义或称新社会主义是指公平正义、平等共富、体现人文关怀、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和制度。所谓宪政社会主义就是宪法至上、保障公民权利、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弘扬人文关怀、保护弱势群体,秉持民主、法治、人道、公平价值观的基本社会制度。
只有宪政,才能抑制特权、垄断和腐败,才能打破人治、官家主义和王朝循环,才能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只有宪政,才有公平正义,才有社会主义。没有宪政而鼓吹打土豪分田地、镇压或批斗地富资本家老干部的毛式平等和传统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传统社会主义就是封建社会主义或曰专制社会主义。
同样,只有新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只有宪政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08宪章尽管萃取了西方宪政民主的精华,但由于没有与中国文化结合,也没有与中国现实结合,所以它也不是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主张。
宪政社会主义既以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师,同时也反对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它是不断创新的社会主义。
宪政社会主义主张:
实行“四民主义”——“民有”(人民拥有主权、选举权、监督权、出版权等)、“民授”(高层由人民授权、人民普选产生人大代表、人大代表选举产生领导人)、“民治”(基层人民自治)、“民享”(人民分享发展成果),超越和包容三民主义,促进两岸统一;未来中国应当将“四民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
维护宪法的绝对尊严,在全国人大成立违宪审查委员会,设立宪法法院,废除违宪的法律、制度、文件、指示;同时,维护执政党、中央政府在宪政之内、宪法之下的权威性、有效性;
实现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从财政上组织上人事上保证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反贪局、监察、纪检、信访、审计、工会、媒体的独立性,破除行政、立法、监督、司法一体化的反科学体制;
实行全民民主、代议民主与可控民主、协商民主(鼓励政治协商,公推公选)的结合,提倡室内民主(通过电视、礼堂、教室等发表竞选演说)、法治民主(而不是“文革”式的无法无天的民主),反对街头政治;
以废除劳教制度作为实行宪政、建设法治国家的突破口。同时加快改革违宪的二元户籍制度,给出废止的时间表;废除信访体制,设立隶属于人大、有利于监督的申诉制度,促进信访案件的司法化解决;
以人大代表选举作为权力结构改革的突破口,人大代表一旦当选、履职,应暂停原来的职业,但保留公职,发放人大代表薪酬,实现人大代表的专职化、非官化。这样做,能够保证人大代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民情、传达民意、做好调研、监督等工作;
以阳光财政作为阳光行政、阳光政治的突破口,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必须在网络上晒财政预算和开支;同时,落实人大的财政监督职能和纳税人的权利,鼓励公民就浪费财政资金、“三公”消费进行公益诉讼;
以阳光财产作为廉政、反腐败的突破口,出台《阳光财产法》、《反腐败法》,规定凡是公职人员其财产必须每年申报、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以媒体独立、新闻自由作为保障民权的突破口。凡是新闻自由的国家,冤案都会通过新闻报道而得以良好的解决,所以都没有上访的问题。只有让人民群众获得话语权、问责权、罢免权(落实公民的问责权、罢免权比选举权更有意义、更容易操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访、杀童、袭警等问题。禁止地方政府利用纳税人的税款办报办广播办电视台为自己歌功颂德;
以落实金融权作为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改善民生的突破口,为此,必须废止国务院1998年7月第247号令《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打破金融垄断,大力发展民营银行、乡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允许定向吸储、土地和宅基地抵押,解决老百姓创业、新农村建设的融资困境;
以废除特权作为重塑政府、赢回民心的突破口。废除官员的特权型养老、医疗和福利待遇。除退休的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总理等少数人之外,取消公务员退休离休后的秘书、厨师、保姆、警卫员、司机、勤务、公务员、专车、住房及医疗方面的特别待遇;取消干部病房、高干病房、干部疗养所、领导度假别墅、部级待遇、特供等公款福利特权;制定社会保障法,确立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原则和社会保障体制,让官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城市职工、无固定工作者、农民、农民工拥有同一张社会安全网;
以破除国企垄断、官商结合、实现全民持股、社会分红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突破口。目前国企利润仅10%、央企利润仅4%上缴,而且上缴利润的绝大部分又返还到国有企业之中了,在2009年国企的上万亿利润中仅10亿元进入了财政。以后,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既得利益集团,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同时,从融资、减税等方面扶持民营企业,打破行业准入的“玻璃门”。
以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或完整的土地产权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突破口。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富,只有土地资本化,农民才能富裕;农村集体土地应当享有开发建设权,不需要被征收成为“国有土地”, 地方政府从中挣足了,才能开发建设;小产权房应当逐渐合法化。可以借鉴台湾“土地增值归公”的经验,农民的土地可以转为非农用途;
以公益诉讼立法、保护举报人立法作为公民问责、公民监督的突破口,任何公民只要有证据,就可代表全体受害人起诉挥霍公款、破坏环境、股市舞弊等行为。
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作为缓解资本与劳动矛盾、化解仇富心态的突破口,以社会进步运动或社会正义运动、平等权利运动作为缓解官民矛盾、城乡矛盾,突破户籍改革困境,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改革工会体制,由工人选举产生或罢免工会领导人,促使工会能够代表工人群体;出台罢工法,制止非法罢工,保护合法罢工,保障劳动者和资方双方的权益;禁止地方政府非理性地弹压一切罢工,避免劳资矛盾转变成官民矛盾;取缔对农民的种种歧视,在金融、财政、土地、就业、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消除贫困、救济穷人、解决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贫困人口教育等问题、纾解民生困境;改变慈善行为的官方垄断,由社会举办慈善公益事业;开展“扒粪运动”,揭露社会黑暗与弊端、抑制权贵经济;充分发挥媒体“第四权”的监督作用,鼓励批评性和揭露时弊的报道,以媒体自由和新闻民主遏止既得利益集团;制订《劳工权利法》、《平等权利法》,缔造中国的劳工权利、平等权利新时代;
中国的真正崛起取决于教育的崛起。中国应当实行教育立国、教育第一、科教优先的战略。教育第一战略的突破口是将教育指标(教育投入、城乡教育差距、义务教育完成率、研发支出、农民工培训等)列为各级官员政绩考核的第一指标。大幅度压缩行政成本,增加教育投入,力争在五年之内将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目前的百分之三点多提高到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六,大幅度提高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遏止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据报道,80后的大学生数,城市是农村5.5倍。以后如果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总理应当辞职。
公平与正义是立国之基。通过宪政社会主义的实践,公平与正义必将得以伸张,“三进三退”、“三个一体化”必将受到遏制,只有这时,我们才可以说中国找到了治国良方、走上了治国正道,也只有这时,中国的民富国强、长治久安才能得以实现,中国人的尊严才能得到保障。
 
 
2010-8-7
 
(“胡星斗中国问题学、弱势群体经济学”网站:http://www.huxingdou.com.cn。)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冉云飞:人民群众有三俗的权利

  官方高调反三俗,这真是贼喊捉贼的做法。为什么如此说呢?大家都知道,即令在不开放年代,一定级别的人都能读《金瓶梅》全本,高级官员也可以看国外电影,完全是特权的一部分。如今的官员庸俗、低俗、媚俗起来,都是人民群众的老师,却在那里不准"学生"三俗,其因为何?因为三俗本应是官员的特权,你这帮屁民居然胆敢模仿我们腐朽的生活方式,是可忍,孰不可忍?

  政府严重地不讲诚信,却夸夸其谈地说民众要如何讲诚信,社会要如何诚信;官员撒谎不脸红,却要民众不撒谎;官员说狠话打压民众权利,却要民众体谅他们的难处,却要强力维稳;政府的三俗无处不在,却不允许民众三俗。很多坏的事情,都是政府大张旗鼓地、傲慢而毫不遮掩地做,却不允许民众跟进,这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思维。在这样的思维之下,民众模仿官府的一些做法,就是非法的,甚至是犯罪的。强权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强盗逻辑。

  没有任何能确定出"三俗"的准确定义,在这种情况下官方的"反三俗"只不过剥夺民众自行做事的空间,剥夺民众仅有的一些生存空间而已。真正的道德的建立,必须要真正良好的法律,公正而独立的司法作背景和前提。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司法窳败,只强调道德的要求,道德就会变成虚伪的表演,做秀就会大行其道。道德只是一种自律,而不是对他人的要求,因此不准民众三俗,不仅违法,也不符道德本身的要求。道德进步,除了以公正的法律为依托外,只能依靠民众自治自律,而不能依靠政府来强力反三俗。纳税人养的政府,没有任何权利干涉民众道德领域内的事情。即令民众因此犯法,那也只法律的事情,不关政府任何鸟事。

  也就是说,一个政府反对民众三俗,是极权社会的典型特征。通过自己控制的传媒,高调乃至通过运动形式来反三俗,这是对民众生活权利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干涉。民众没有信仰自由,没有言论自由,不能堂堂正正地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生活在不安全和恐惧之中,只好选择犬儒,甚至悲哀地享受一点"三俗",连这样一点动物性的"三俗"你政府也要来强管,真是对民众权利赶尽杀绝的做法。我曾认郭德纲、赵本山、小沈阳、周立波等的段子和小品中,的确有低俗和政治不正确――无论是从官方角度还是从私人角度,官方觉得他们瓦解极权,民间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弱势群体的不尊。对极权的瓦解我赞赏,对后者我则要批评他们――的成份,但无论怎样来讲,这都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民众也有用脚投票,自由消费还是不
消费他们的权利,政府根本无权干涉。

  从唱红、反三俗到国企恢复做广播体操,让我们看到官方在做重回文革的恶事。真正的政府只是纳税人养的为民众权利服务的托管者,而不是民众权利的剥夺者,但我们不受监督的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郭德纲的徒弟打人以及他对一些人骂粗口,固然不对,但传媒为维护自身利益完全跟着官方来损害公民权利,最终媒体记者自己的权利也会受损。像周广甫这样的媒体记者不要自以为得计,倒霉在目前这样的糟糕的制度下,是迟早的事,不要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所以,我认为不可以跟官方合作压制民众权利,像姜昆这样的人批评郭德纲,说其最终自害也不过。如果你认为反三俗与你的权利无关,那么我要说一根随时可能勒紧你的绳索就套在你脖颈上,只不过那双勒索你的手暂时还忙不过来而已。到那时再来呼喊求救,恐怕连"救命"二字
都喊不出来了。

  2010年8月13日10:02分于成都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戴鸿超:弱国有外交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颠覆了弱国无外交的一般看法。根据胡佛研究所收藏的蒋介石日记,蒋介石代表贫弱的中国与当时的世界强权讨价还价,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根据解禁的1917-1945年的日记记载,军事领袖蒋介石显示出了一些外交官的天分,这在东西方关于他的研究中都是很少见的。在与各地军阀经过十年的角力后,蒋介石在1928年成为了中国的领导人;1931年日军刚刚占领满洲时,他在日记中自责没给对外关系以足够的重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国内导致我严重忽视了外交工作,"他如此写道(1931年9月20日蒋介石日记)。

  "日本与我们有隙,但同时他们从内心惧怕着我们…赤色苏联才是我们唯一的敌人…英美希望利用我们牵制日俄,但他们对我国没有领土方面的企图,一般可以把他们视作友邦…对于友邦,我们要报以善意;对于旧怨,我们要妥协;而对于敌国…我们要奋起反抗。"(蒋介石日记1933年6月20日)

  之后直到二战结束的12年中,蒋介石谨遵着这些原则,只为能够夺回强大的外国掠走的土地,也只为能废除赋予外国在中国港口特权和租界的"不平等条约"。而此时,蒋介石治下的中国是一个贫穷分裂的国家,中央与各地军阀貌合神离,共产党人则干脆坚决挑战着他的统治。

  多方博弈

  蒋介石参与的多方谈判面对的主要是以下四国:

  日本。深知军力不及日本的蒋介石,试图利用日本对苏联的恐惧阻止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领土。1904-1905年第一次满洲危机时,俄国人在战争中输给了日本人。而现在,日本直接占领了满洲,威胁着西伯利亚的安全。蒋介石在1933年4月的日记中写到,他相信苏联迟早会对日宣战一雪前耻。他通过特使和外交官向日本传达了共同反苏反共的意愿;他隐晦的向日本表达了在战争中共对强敌的意愿。作为回报,他表明日本可以拥有满洲领土的所有权,但同时要从其他中国被占领土上撤出。

  日本在领土问题上并不打算让步,但答应蒋介石签署一份建立反共共同战线的协议。这份协议要蒋介石承认满洲傀儡政权和日本在北中国的特殊利益。

  蒋介石拒绝考虑这份协议并坚决的拒绝了日本人其他的要求。因为他认为"这不仅会导致北中国落入日本之手,甚至会使中国全境沦为第二个满洲国"(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31日)。他希望通过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示好"打消日本政府对中国的野心","但这可能使得日本进一步侵犯中国北部…不过日本不可能占领整个国家。两弊相衡取其轻,我决意如此。"

  苏联。蒋介石明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主要关切的问题是如何防止两线作战:东西两面同时对付日本和德国。蒋介石之前就写到过,日俄战争的再次爆发是不可避免的。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而六个月之前蒋介石在日记中就提出过苏德之间的战争几乎是无法回避的。因此他坚信30年代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对这个共产主义强国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1937年8月,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了条约,作为交换条件,莫斯科要为中日间刚开始的全面战争提供军事援助。苏联同意了,9月"其战机抵达甘肃"(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25日),随后其他武器和金融援助也到来了。

  但苏联也曾积极构建自己的多方谈判机制。1939年8月,苏联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又与日本达成中立条约。1945年2月,苏联在雅尔塔与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英向蒋介石施压要求蒋重新恢复苏联在满洲1904-05年之前的权利,以换取苏联进攻日本的承诺。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对苏方做出了让步,允许莫斯科恢复了对满洲两个主要港口和铁路系统的控制。

  英国和美国。从1937年到1940年,蒋介石多次预测日本与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会犯险与英美开战,希望侥幸取胜"(蒋介石日记,1937年12月13日和17日、1940年12月18日)。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缅甸,此时英控印度和中国南部的安全同时受到了威胁。蒋介石迅速与美英达成共识,协同对抗前英国殖民地上的日本人。他组织了一支远征军在缅甸北部准备展开攻势,还希望英美海军同时在南部攻击。蒋介石的行动牵制了日本,使其不能进一步进攻印度和南中国,也使中日战争不再是中国孤军奋战,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蒋介石与英美的谈判在1943年前并未取得实质成果。之后,联军的缅甸战役打响了;战役初期并不顺利,但最终取得了胜利。1943年1月,蒋介石完成了10年以来所追寻的目标,美国和英国废除了外国强权横行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1月,他同温斯顿。丘吉尔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一同参加了开罗会议,中国拿回了日本的土地:满洲、台湾和澎湖。会议还肯定了中国是世界四大强国之一的地位。蒋介石对会议成果非常满意:

  这是我首次踏上国际舞台。我们在政治上获得的成果是首要的,其次军事成果,经济成果则为再次。…我们取得的结果超过我的预期。(蒋介石日记,1943年11月28日)

  蒋介石在开罗获得的东西是中国和美国之前在华盛顿就已经商定好的。换句话说,罗斯福的意思使得蒋介石可以在开罗获得了这般多的利益。

  尽管如此,中美关系从来不缺少摩擦。蒋介石和约瑟夫。史迪威的不睦也不缺少记载。但蒋介石日记为我们如何看待分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蒋介石曾收到过罗斯福总统的来信要他将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他为此苦恼不已。1944年夏天,蒋介石写到,罗斯福每一封信的到来都使他"忧虑不已",他认真的考虑了离职――他相信罗斯福预料不到到这种情况。他深思熟虑得出自己辞职后可能出现的十种结果,包括他嫡系中央军的废弛和日本席卷全中国。

  蒋介石仔细考虑之后决定拒绝罗斯福的要求,因为他判断"美国需要依靠中国打败日本,之后还需要中国牵制苏联。美国不能失去中国"(蒋介石日记,1944年8月31日)。10月,他告诉了罗斯福他的决定,并等待承担后果。但罗斯福的态度很快温和了下来,并于1944年秋天召回了史迪威。

  对蒋介石外交手段的评价

  1945年,二战最后的时刻,蒋介石已经完成了20年前给自己制定的大部分目标。他收复了日本占领的领土,成功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他还看到中国成为了世界四大国之一。同时像他害怕的那样,苏联重获在满洲的帝国主义特权――他所有的外交努力和中国八年抗战都没能阻止这一事件的发生。

  历史学家也许会指出蒋介石所有外交上的成功都有其他原因: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犯的错误、美国在海洋上取得的胜利、原子弹的作用以及大英帝国的衰落。但蒋介石在外交上是有技巧的。他领导的中国是一个惊弓之鸟般的贫弱国家,但他依靠两种方式摆脱了劣势地位。首先,他竭力将中日双方的冲突上升到多国的范围,这才使他可能打赢一场必败之战。其次,他洞悉了对手国家的需求与弱点――日本与苏联之间互相畏惧、英属印度难以抵抗日本入侵以及美国需要中国成为对抗日本和苏联的势力,他再将这些变为己方的优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孙子的格言同样适用于外交领域。从这点看,蒋介石日记不仅揭开了我们感兴趣的一些历史事实,还对研究外交艺术做出了贡献。

  作者戴鸿超是底特律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