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4日星期六

王万然:废简复繁简直是瞎折腾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议"废除简化字",再次引起繁简之争。不久前,用惯简化字的季羡林先生忽然在病床上厌恶起简化字来,我感到很奇怪,一个"国学大师",怎么不把简化字当"国学"呢?

  众所周知,汉字从甲骨文经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型演变,总的趋势是逐渐简化。也有个别字因用于引申义或通假字而另起一个字或带有偏旁的字代替。几千年来,汉字简化的步伐从没有停止。钱玄同先生曾对此现象做过如下表述:"……从甲骨、彝器、《说文》以来,时时发现笔画多的字,时时有人将它的笔画减省。殷周之古体减为秦篆,秦篆减为汉隶,汉隶减为汉草(章草),汉草减为晋唐之草(今草);汉隶的体势变为楷书,楷书减为行书;宋元以来,又减省楷书,参取行草,变成一种简体(即所谓"破体"、"俗体"、"小写")。这都是显著的减省笔画。而篆与篆,隶与隶,草与草,简体与简体,其中尚有繁简之不同。总而言之,汉字的字体,在数千年中是时时被减省的。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面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有人担心,汉字简化会破坏传统文化,殊不知,简化字其实极大多数"古已有之",文章中真正的繁体字比例不多,才两千多个,不少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差别就在于偏旁有没有简化。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简体字了,银雀山汉简有很多从篆书向隶书之间过渡的字,有很多简化字,比如'竞'字,古代不管大篆还是小篆,全都是两个同一偏旁的组合,所以说简化字不是今天才流行,自古以来就有,它是随着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有些特别繁简的字不适宜人民使用的需求,那肯定要简化,如有两个重复的独体字合成者就写其中的一个。行书和草书,也成了简体字的根源,古代书法家和骚人墨客都用简体字,今天我们再去把已经废掉的文字找出来写成书法甚至要恢复为通用文字,是有故作高深之嫌。

  从文字发展历史看,避繁就简是必然趋势。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实行"书同文"政策,"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说文》)1935年,上海掀起"手头字"运动,南京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56年我国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后来类推成《简化字总表》,共2235字。这些简化字现在不仅成为我们的官方文字,连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华人也先后采用。还有某些笔划比较繁杂的地名,还改为同音字,如铁力(铁骊)、爱辉(瑗珲)、玉林(鬱林)、门源(亹源)、丰都(酆都)、石柱(石砫)等等。

  潘委员甚至把汉字简化与武则天造字相提并论,那是把老百姓等同于封建帝王,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武则天造字,是一个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让她不顾人民群众的要求为所欲为,而简化字是老百姓在生活和劳动中为了方便使用而千古流传的,两则是有本质的差别。

  所谓的繁简之争,其实就是雅俗之争,是雅士和百姓之争,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争,是不让老百姓看得懂和让老百姓参与之争。简化字已经施行了这么多年,深入人心,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从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到广大师生、工人农民都喜欢用。当然,如果你想在书法、日记或信函中使用繁体字,法律不反对,我们也不反对,基本也看得懂。至于"废除简化字"甚至要"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那真的是瞎折腾,难道我们也要把古人用的简化字也改为繁体字?

  作者单位:广东省 汕尾市 汕尾日报社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china-week.com/html/4835.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