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欧洲做比较的时候,我们总倾向于用量化的数字来做衡量标准,例如我们在科技上和欧洲相差了15年左右,在GDP上大概需要20年可以赶上他们,我们学校入学率和欧洲的相比如何如何等等……可是,当我坐在欧洲某一个角落的时候,我对这些量化的比较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我感觉到,任何可以用数字来填补的量化的差异,都无法度量我们和欧洲之间的鸿沟。
一定还有一种质的东西,一种本质的东西,一种无法用数字度量的东西被我们忽视了。如果只有量的差异,那么,我没有理由怀疑,再过15年或者20年,我们能够身处欧洲那样,在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能够感觉到一种和平与和谐。
欧洲最让我嫉妒的是入境和出境时盖的那两个章,"啪"的一声,你看一下,无论是法国、德国还是荷兰,连出入境章子的形状都一模一样了,只是每一个入境城市的名字不同罢了……而在我们国家,且不说台湾,就连香港和澳门,也还在使用连他们以前的欧洲宗主国都不再使用的出入境章子的模型……
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如果你的车开得快一点,又没有向两边的广告牌仔细扫一眼的话,几个小时内,你可能不知不觉已经穿过了两三个国家……你能够想起,你此刻正开车行驶在一个挤满了二十多个国家,历史上曾经一次又一次打得不可开交的欧盟大陆上?
回到统一的中国大陆,从香港到澳门到深圳到珠海,且不说手续比穿越国境要复杂得多,即便在内地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你也不得不在每一个省,甚至在每一个县城停下来交买路钱,还不时有全副武装的警察夹道问候你……
在欧盟境内飞来飞去,你碰上的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惯,人的长相和肤色也有很大的差别,而你感受到的是相同的现代文明,和某种把他们粘合在一起的观念;可如果你从香港到广州、上海,再到陕西、兰州,你会发现你飞越的不仅仅是几个小时的距离,而是穿越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空,回到历史,回到过去、回到农耕时代、军阀割据时代、甚至奴隶时代……你告诉我,那种贫富差距,那种观念的差异,那种比欧洲还豪华的高楼大厦和比非洲还破败的农舍,能不让你怀疑你此刻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旅行?
当然,欧洲没有真正"统一",中国也没有真正"分裂",我只是谈到自己的一种内心经历的感受。几十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欧洲大陆让我感受到"统一"的和谐,这种和谐也是我们一直处于统一状态下的大陆正在努力追求但至今还仍需努力的……
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让欧盟诸国走上统一的大道……
我嫉妒欧洲,很想探索这个历史上和中国大陆同样血雨腥风的大陆,怎么会走到今天,走到一起来的,各国政府的机构在萎缩,政府的职能已经变成真正的"服务"型,是什么让他们走向这种我们梦寐以求的统一?
中国和美国没有多少可比性,但和欧洲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大陆。我曾经把欧洲大陆上诸国和平相处、互相竞争的时代比喻为我们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又把欧洲战争不断、你死我活的时期对应为我们的"战国时代",然而,从我们秦王朝一统江湖,而欧洲仍然"四分五裂"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和欧洲就南辕北辙,愈走愈远了。
按说,经过秦始皇的统一,我们有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文化,甚至有统一的思想,应该比欧洲更配享受他们现在拥有的那种统一带来的结果:和平与和谐。可事与愿违,追求了两千年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不但至今任然没有完成统一(台湾),而且,即便在这统一的大陆上,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分裂"!
前苏联为了统一的国家而先去统一"思想",以及毛泽东一上台就使用了三十年时间去搞思想改造,去改造文化,去树立"核心价值观",显然,他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是靠飞机大炮还是坦克军警统一了一个国家,要想这种统一持久,就必须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给他们灌输一种相同的价值观。
问题在于,如果人们内心无法接受那种价值观,你就是用飞机大炮,也只能让他们屈服,也只能统一土地,却无法统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欧洲以前的战争打来打去,虽然有争夺土地和经济资源,还有为了独霸欧洲的等等,但都可以归结到一点,要用自己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统一其他国家。但是,我们也看出来了,强大如希特勒的也惨遭失败,没有一个成功的。当然成吉思汗据说曾经席卷欧洲,但他靠的是马和弓箭,他给欧洲留下的除了偏僻街道上某个"成吉思汗烤肉店"之外,乏善可陈。
可就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就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文明社会逐步确立了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欧洲各国——不管以前是多么对立和仇恨,都先后拥抱了这种对他们都适用的价值观,随后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起,玩起了统一……
用强权和洗脑的方法无法统一的思想,在欧洲竟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欧洲各国千差万别,统一的基础绝对不仅仅是经济,也不是语言文化,以及共同的利益,而是一种更深的观念,一种价值观,一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惊讶的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莫名其妙的一次整合与统一,没有坦克,没有炮声。为统一铺平道路的竟然是历史上多少个统治者都梦寐以求却从来没有成功的: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竟然拥有了相同的核心价值观!
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我能够深深的感觉到,没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欧洲不可能走到一起。而如果大家不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接受了这样的信念和价值观,如果是靠当时希特勒德国的那种武力去"统一思想",绝对不会有今天和谐的欧洲。
在欧洲思考普适价值
相对于比较激烈和极端的中国和美国,欧洲是一个宁静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心平气和地思考普世价值——普适价值的地方。
于是,我去和欧洲人一起探讨让他们走到一起的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清楚,当我说起"普世价值"的时候,甚至有人问我什么是"普世价值"。当我说出就是那些他们共同拥有的信念时,对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的认同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
那些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普世价值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常识了,常识得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却被我们冠以"普世价值"的大名,难怪会让他们感到莫名其妙,又受宠若惊。但他们都承认,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欧盟能够走上这种类型的统一必不可少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开始。
曾经有网友提醒我,不应该叫"普世"价值,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拥抱这种价值观,何来普世之说?再说,"普世"两字也有些霸道。他们建议我用"普适价值"——普遍适用的价值观。
我认为这个提法很好,特别是在欧洲如此平和的地方,我更倾向于接受"普适"两字,至少,我接触的欧洲人中几乎没有几个认为他们有责任向亚洲和中国推广这种价值观。他们自己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最终选择了这种价值观。至于亚洲和中国人是否也应该享受自由和人权,欧洲人认为应该由亚洲和中国人自己决定。你真不想要人权,欧洲大多数人认为,也不应该把刀架在你脖子上,用这种违反"人权"的方式去强迫你享受自己的天赋人权。
在观察欧洲的时候,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普适"是什么意思?世界上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啊?可是,我就觉得这个提法不错。而且,面对欧洲完全变成服务型的政府和越来越大的社会,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所谓普适的价值观,也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在一个国家里,既被国家的管理者,也被普通百姓同时接受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普适价值观。
人类历史上当然不止出现过一种价值观,甚至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种价值观,每个国家还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压迫者的和被压迫者的价值观一定不同。而且,西方的价值观也从来不是一致的——例如现在的德国和希特勒的德国就拥有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同时,现在这种普适的价值观也不是古已有之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国家的存在了,因为那些国家的创始者正是为了逃避欧洲统治者和利益集团的迫害而背井离乡来到新大陆的。
那么现在这个普适价值观和以前各种价值观有什么不同?除了与时俱进的内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被所有人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适价值观是符合人性的,也难怪美国的独立宣扬上要说"天赋人权"了。正因如此,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不隐瞒真相和事实的政府,一个有选择的公民社会,你不需要宣传和教育,任何人,从小学生到文盲,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上,你能够找到第二个同时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自愿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吗?中国没有,欧洲同样没有。直到现在,如果你去到那些任然抵触普适价值观的国家,你会立即看到,政府和民众往往在核心价值观上各说各话,甚至鸡同鸭讲,莫衷一是!在那些国家,统一的是国土,无法统一的是人们的核心价值观。
世界上的统一可以靠各种方式,有用大刀长矛的,有的靠飞机大炮,还有用坦克和军队,但真正能够长久维持和谐的统一,却一定是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念和理想之下的。
我们的国家不乏理想,但几乎所有的时代都是你想我不想,或者我想你不想,我们国家从几千年的儒教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等,也从来没有缺乏过价值观,问题在于,我们的国家要崛起,民族要复兴,祖国要统一,一个最、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我们一定要寻求一种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接受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只对少数人有用的价值观,也不仅仅是用来约束和奴役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是上下都能够接受的普适的价值观。
欧洲找到了,我们显然还在努力……
2009-6-15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