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星期五

以太:林昭·铿锵

  该怎么样形容这样的一位女子?她是青莲出水,不沾尘世的一丝污垢。她是脉脉流水,既柔且刚。她是日,昭昭然也。她又是月夜的清辉,圣洁朦胧。仿佛有宽大的衣袖,甩甩一瞬三十六年,似清风,似嘶吼。她在人世间太短暂,她的血脉又浸透的太深,就像误入尘世的星辰。而那样的时代,就有那样的女子。那样的女子,就有那样的铿锵。那样的铿锵,就有那样剑者下匡地纪上斩浮云的气魄。

  我是看了有关林昭的资料介绍后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在寝室看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生动的画面比黑字白底,毋庸置疑,更具震撼力。通过一位又一位经历那个时代的青年而如今白发老矣的叙述,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林昭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没有征兆,一出境,就是震撼。泪水含住,痛心又快心。那样的时代,幸好,幸好还有林昭那样的人物。

  她在监狱呆了八年,提篮桥监狱的病床上拖出去被执行枪决。她人生的最后阶段,其实是她全部的人生都奉献在斗争与抗争中。

  她用发卡,竹签等物,千百次的戳破皮肉,用鲜血(加刑报告上写的是"污血")书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文章和诗歌。她是反抗极权、对暴政的自由战士。宣泄着对已经"疯了的"社会的控诉。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林昭写到:"我经历了比死亡本身更千百倍的更惨痛的死亡"。看到林昭,我就想起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话: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是真的勇士,满腔热血。

  纵然她拥有的是不完整的人生,因为可笑的"右派与右派间不能结婚",她失去了一个正常作为妻子,安享家庭幸福的权利。而作为一个女儿,她的父亲因她而自杀,她的母亲也因为失去她而精神失常,我想,林昭的心底又应该有怎样的荒芜和凄凉。一个为了国家抛弃家庭的女子,却又在时代的疯狂和噬啮下被她曾卑微着仰望的国家所抛弃。

  怀揣着对祖国的热忱,她抛起家庭,违背母愿,进入中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尽其最大的力量为其最崇高的信仰而奋斗。就是这样的女子,良好的家庭条件,美丽青春的面庞,天纵资材的光芒。又是一个敢说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女子。

  纪录片的制作人胡杰说过"那个时期,这个家庭的情况非常有代表性。妈妈瞒着家人暗中帮助中共地下党;父亲虽然表面不声不响,但多次为中共地下党人开脱罪名;而他们的大女儿,虽然表面上在苏州教会学校上学,可暗地里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这是一个为革命事业牺牲了小我的家庭,可却不得善终。

  林昭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到:我心中只有一颗红星!

  "我叫林昭。林,双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在批判张元勋的大会上,林昭毅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在未名湖畔对张元勋说:"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祭日!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祭坛!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牺牲!或者会流血!但愿不流血!"她的言辞向来犀利精辟精彩,一针见血。不管刀在头上还是口上,该说什么她从不会退缩。

  不讲违心话,不作违心事。

  在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中,有一副画,是林昭画的。一名女子张开双臂迎接薄雾晨光,云后的太阳喷薄而出,染亮了一片天空。而静好女子就在这样激昂下心怀国家,向往光明,蓄势待发,激情奔放。

  一个有着大爱的女子,也是一个会用小猫图样代替签名的小女子,也是一个把自己的粮票省下来寄给远方同学又担心同学会有心理负担的纯善女子。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怎么舍得?怎么可以?怎么能够让她受尽折磨,悲哀而去。

  在组织性和良心的矛盾中,林昭选择了人类最伟大的课题——人性。她高贵的心灵即使在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创伤后依旧能够散发出最沁人的芬芳,最撼人的力量。她所做得就是遵循她的心灵所至,不掺杂一丝杂质。

  当她的同学在现实的压力和暴力下屈服"忏悔""请罪" 时,林昭呢?

  凭一股冲劲,一腔对国家爱的至深情感,为群众鞠躬尽瘁的责任,她抗争,反对奴役,暴政,追求人人平等,自由,和睦,和蔼。大胆的说出对当时一片狼藉的社会的不满,不加任何修饰遮掩,直指那伪善画皮下狰狞的罗刹鬼脸。看透,看穿。看的心戚戚然,看的心愈发明白。

  她的血,她的泪。就这样浸染在历史的书页上,深深地,深深地,永不消退。

  我不去想她被别人诟责"阶级立场"的问题。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女子在别人不敢说的时候说真话,在别人不敢做的时候做下去,在别人不知道何处是前途的时候她就了解症结所在。

  她,真真血性女子也。不知道会让多少所谓的"男子汉"汗颜。

  很多时候,人们说: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改正错误。而经历了那个时代,我想说的是:有些错误真的很可怕,如若还不承认错误、不加以改正,那么这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在哪呢?更可怕。那个时代的错误,可怕!可悲!可惜无力挽回。

  那个时候,他们以反革命的语气论调来谈论林昭的控诉和追求。

  那么,我们现在呢?

  我们现在追求的不正是一个"和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吗?

  一个时代的到底如何评价,不是当时的人就可以做的。历史,一定会有一个公正的对待。而林昭,在这个时代被重新定位的艰难道途中,她并不是牺牲品,她或许知道结果的可怕,可是毅然站出。总有人在迷茫的时代树立一座丰碑。

  林昭,就在那样曾寒冷死寂的时代,成为了一缕存守心间的光芒温暖。

  我想,她是真正的人生意义的实践者吧!就像刘老师说的那样:克扣了自己的生命和生存长度,把更多的献给了祖国、人民。

  林昭   ?   !

  诗经·唐风中有一篇《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可是,我想到林昭。没有人百岁之后可以"归於其居!""归於其室!"。她在苏州灵岩山上的坟墓只有一缕头发和一些旧衣。我们甚至不知她亡于何处?可是我还是想用《葛生》。只因:谁与?独处!独息!独旦!

  就让她与日共起,与日同息。

  为了那个时代,为了那个时代的铭记。

  (作者为中国大陆某大学一年级(08级)学生)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