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唯三: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监管司是个什么“东东”?

  中国的各级政府部门的门类、种类之多,体积之臃肿、硕大可称得上是世界一大奇观。而其标有的"社会主义特色"也算是为人类文明的进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话说公元2007年的8月底,姜伟新大人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位上调任建设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彼时的楼市正进入最疯狂时期,京城五环楼盘的均价过了万。两个月后,楼市进入有价无市阶段,年底盛传王石的"拐点论"。

  据媒体介绍,姜伟新是一位有着开发商经历的内行官员,让他走马上任建设部,寄托了国务院希望建设部能够更好地承担起"经济调控"职能。由此可见房地产这块"肥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的份量确实不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担放在房地产开发商的肩上,那无异于"与虎谋皮"、"引狼入室"。

  到了2008年的7月,建设部业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其提出的"三定"方案中,虽未将原建设部管理的绝大部分职能做出调整,但部门内机构设置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把原来的房地产行业管理司由两个拆分成了4个,外事司、计划财务司合并为外事计财司;腾出一个司的编制给村镇办,使其"转正"为村镇建设司;另外,又新增设了房地产监管司和公积金监管司,进一步强化了调控功能。

  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改革的结果往往是改出来的官儿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但改革的效果却未必能尽如人意。就拿咱们姜部长主政后新设立的房地产监管司来说,其所谓的"调控作用"不知怎么就随着楼市的乱像与房价的狂飚挥发得不见踪影了。

  据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可看看如今的中国楼市,别说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了,连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都变得越来越没有保障。光说是要在今后的住房改革工作中,仍坚持市场方向。可中国的市场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吗?真正的市场经济,允许个人买地盖房子,允许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的个人合作建房,允许在三公原则下的自建房,而并非现在的一条路,只能让房地产开发商建房。

  中国的许多事情说难办是真难办,但要说好办也好办。难办难在要铲除官僚资本、特殊利益集团的势力和权利以及索回他们借此从亿万民众身上攫取的血汗钱,势必要动摇现行政治体制的根基。这是共产党最不愿看到的也是最怕看到的。

  一位民生派的研究员易宪容曾认为,新成立的房地产监管司突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住房监管职能。他多次向上面及各方面指出,从2006年开始,连续两年的房价快速上涨中就有开发商囤积居奇、哄抬房价的因素。他满怀期盼地指望,新成立的、专门的房地产监管司,可以沉重地打击开发商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严峻、残酷的事实,给了他以及所有曾对这个"房地产监管司"抱有幻想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去岁,一位房地产公司负责人在新浪乐居和水晶石举办的网上售楼处发布会上告诉记者说,他对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这样的职能调整表示认可。还不无吹捧地称之为对房市调控的"精确制导",一改"从过去的'上海生病全国吃药',而变为分区域、精准化调控。"如果世道真的变成了黄鼠狼和鸡成了一家人,你还能指望鸡给老百姓下蛋吗?

  前一阵子,在央视部分稍微还残存一点儿良知的栏目中曝光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丑恶嘴脸。如北京三里屯soho的均价从每平米4万元上升到42000元,3天时间里每平米涨了2000元。当然,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对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也是他们最拿手的好戏,即捂盘惜售并以此来抬高房价。捂盘惜售早就是国家明令禁止和打击的,而且也是房地产监管司的职责所在,只是此时的监管二字似乎已被房地产开发商用金钱铸就的化骨神掌化没了。

  央视的记者还给我们打了个比喻,说在自由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这家的白菜贵了你可以去买别人家的,所以白菜价格很难涨起来。但现在中国的楼市中,独霸房地产的开发商用一种捂盘、排号加抽签的销售方式来人为地制造出一种房源紧张的气氛,而中国的老百姓早就被教育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的驯服工具,基本丧失了正常判断的能力,成为高房价下一批又一批拼死也要往上冲的房奴与炮灰。

  君不见,高高房价平地起,直上九重不回头。君不见,天子脚下有蚁族,蜗居之中把身栖。君不见,水能载舟亦覆舟,作茧自缚遭天谴。

  2009年12月21日于北京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