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胡星斗:中国应当立即实施教育第一战略

  我曾经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现在我进一步提出中国应当立即实施教育第一或者科教第一的发展战略。

  目前,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义务教育得以普遍地实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但是,中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我们的教育仍然陷于步履维艰、问题重重的困境之中。

  中国的教育经费仅占世界的1%,却要教育世界上25%的学生;人均公共教育的经费,中国为9.4美元,瑞典等国为2000美元以上,美国、日本等国为1000―1500美元;中国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比例仅为1.3%,地方政府为16%,而美国各州财政支出的40%用于教育(周天勇,中美财政税收体制比较,光明观察,2007.2.13)。

  中国过于重视对硬件的投资,忽视软件的投资,对物的投资与对人的投资中国为12:1,美国为3:1(太平洋月刊,2009.1,P16),也就是说,假设美国的硬件投资与中国差不多的话,那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中国的4倍。

  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过度地向高等教育倾斜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中国为1:1:23,美国为1:3:2(齐良书,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P111),也就是说在中国每个大学生的投入是小学生、中学生的23倍。政府对教育的有限投入大多投向了高等教育,导致中小学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特别是农村的教育经费奇缺。而发达国家的大学主要是私立的,他们靠社会资金特别是富人的捐赠来举办高等教育。

  发达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可谓教育立国。三百多年前,五月花上的103人到达北美后,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建立了北美第一所大学即哈佛大学,而160年后才建立美国。自1901年诺贝尔科学奖设立以来,43%的得奖人是美国人。美国每年的企业培训费用也超过500亿美元,是美国高等教育支出的一半。2004年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8%,中国为1.1%.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实行强制的义务教育,同时福泽谕吉创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到20世纪初,日本与英国同时普及小学,70年代日本普及高中教育,现在日本技术人员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韩国在朝鲜战争后曾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没有希望的国家",人均收入仅100美元,低于当时的中国,但后来出现了"汉江奇迹",其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功不可没。2005年韩国教育预算占政府预算的比例高达20.8%,1953年韩国开始小学义务教育,1992年开始初中义务教育,2006年开始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教育补贴、上大学的资金担保,目前韩国的大学入学率高达80%,其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居世界第一,韩国的专利数居世界第四,超过中国。

  以色列几乎是建立在沙漠上的国家,但该国凭借对教育的重视而领先于世界。以色列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预算的13.4%,其每万人口中研发人员的数量、专利数量、科研人员在世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也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孔子就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教育家,寒窗苦读从来是中国民间的一大感人景观。即使在八年抗战时期,国家都快灭亡了,大学还办吗,蒋介石说:办!不但要办,而且要优先办。那时国民政府的教育经费仅次于军费,是第二大财政支出。这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的大学不但没有停办,而且人才辈出。

  中国的真正崛起取决于教育的崛起。中国现在应当立即实行教育立国、教育第一、科教优先的国策。

  一、将教育立国、教育第一、科教优先写入宪法。

  二、将教育指标列为各级官员政绩考核的第一指标。

  三、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力争在五年之内将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目前的百分之三点多提高到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六,努力压缩行政成本。

  四、大幅度提高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

  五、大幅度提高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和额度。

  六、大力鼓励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大学的发展,鼓励公办大学改制为民办、成立董事会,向社会筹集资金;取消对民办学校在职称、评奖、高考录取等方面的歧视。

  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继续教育学院改革为以职业教育为主。增加中学、大学的实用技能课程。

  八、普遍开展对工人特别是新工人(农民工)的技术培训。

  九、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研发支出,对于研发投入实行免税等优惠政策。

  十、改革国家化、行政化、营利化的教育体制,改变应试教育、唯智育、唯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数量、忽视劳动与实践的教育现状,鼓励学术异见,倡导大学精神,培养完善人格。

  2010-4-8

  ("胡星斗中国问题学、弱势群体经济学"网站:http://www.huxingdou.com.cn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