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淘汰"、不论是非、只论出身,以成败论英雄,这些"潜规则"在绝大多数时候畅通无阻,甚至已经不是半遮半掩的"潜规则",而是明火执仗的 "明规则"。但是在微博上,这些"潜规则"一一动摇。唐骏、李一、周立波,分别是商业、养生、娱乐领域的"成功人士",但是在微博上先后遭到毁灭性打击,面临"劣汰"。
唐骏在微博上"失踪"将近半年,在年底复出,或许他意识到,微博可以没有唐骏,但是唐骏不能没有微博。唐骏的西太平洋大学校友禹晋永,一度高调捍卫唐骏和西太平洋大学的"荣誉",最后却删除了自己的微博,宣布"退出微博江湖"。讽刺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自食其言,回到微博,但已不再高调捍卫他的校友和母校,而是以"微博控"的形象出现,勤奋发帖,却应者寥寥。更讽刺的是,在宣布"退出微博江湖"的时候,他接受《潇湘晨报》采访,表示微博太占用时间,他没有精力,同时表示成功的标准有两条:第一"得有钱",第二"思想要进化,心中要有爱",但"首先得有钱"。显然,在他看来,成败比是非更重要,可惜这个规则在微博不是那么见效。
李一没有在微博上现身,但是他在微博上现出了原形。这位一度成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委员的"神仙",行走江湖十余年,让无数文人雅士、官员商贾竞折腰。他绝对不会想到,杂志上的"正面报道"在微博上变成"负面报道"。当"神仙"的光荣事迹经过媒体披露之后,非但没有在微博上赢得"粉丝",反而让自己精心打造多年的"神话"破产。这位原名李军的"神仙",立即"泯然众人矣"。
周立波与微博上的网友反唇相讥,从"海派清口"成功转型为"海派粗口"。在接受《东方早报》(12月22日)采访时,周立波用"票房照样保持着奇迹"证明自己的公众形象没有毁掉,同时表示"现在的成功一定跟祖上积德有关",祖上给他带来"好的基因",他把家谱追溯到南宋,证明自己出身于名门望族、大户人家,强调"英雄必问出处"。如前所述,这些价值观与微博的价值观几乎格格不入。对于这种分歧,周立波坚持认为:"在网上评论如潮的人是没有效率的人、混饭吃的人,或者说是饭吃得不好的人。"只要稍微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具有良好的文化教养的网友,大都对周立波持批评立场。
与"劣汰"同步的是"优胜"。许多维权公民并无任何资历,但是在微博上可以拥有话语空间,如河南的李盟盟、江西的钟如九、山东的"青岛横枪立马",在现实中求告无门,在微博上却感受到古道热肠。维权公民、知识阶层和围观网友形成良性互动,以记者、律师、学者(尤其是前两者)为主的知识阶层人数有限,但却是中坚力量,这也使得维权行动趋于理性化。
在微博上,粉丝数与影响力不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娱乐明星拥有庞大粉丝数量,但是在微博上,他们的声音远远弱于知识阶层,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知识阶层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娱乐明星只能以八卦来吸引公众。在这种氛围下,微博对娱乐明星构成舆论压力,他们开始感受到对于公共事件发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遗憾的是,由于大陆的娱乐明星缺乏介入公共问题的能力,他们往往陷入两难境遇:要么保持沉默,要么一旦发声,适得其反。相比之下,港台明星更有对公共问题的言说能力,梁咏琪、黄耀明均曾在微博上对大陆的公共事件发声。可惜,由于言说的限度,目前他们在这一方面难以对大陆娱乐明星具有示范性。
有时,微博会涉嫌"传谣","金庸逝世"的传闻即是一例。但是,微博具有自我澄清能力,传闻很快得以澄清。李一于2006年正式获得道籍,仅仅四年就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他还曾在电视台表演闭气"2小时22分",公证员证明真实、有效。李一虽然黯然隐退,但是参与制造李一神话的当事人,没有承担任何责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微博上,"金庸逝世"的传闻导致一家媒体的高管辞职。没有谁会以李一事件为由,主张取消所有电视台、公证处和协会,这不符逻辑。同样,以不实传闻为由主张限制或者取消微博,纯属"莫须有"。
微博是媒介,不是乌托邦。2010年初,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哀鸿遍野;2010年底,微博被寄予厚望,被视为建立现代社会的重要推力。在我看来,微博是建立现代社会的催化剂,但是化学常识告诉我们,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却无法改变反应的标准。微博的网友能够确立微博的规则是"优胜劣汰",但在微博以外,"潜规则"依然通行,微博效用甚微。唐骏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李盟盟、钟如九、"青岛横枪立马"在微博的绝处逢生,只是个案,并不意味着其他公民的权利获得了救济。更何况,微博能否持续存在,依然是一个问号。曾经正式运营的新浪、饭否等各种微博,现在大都以"测试版"的形式出现。"测试版"出现于正式版之后,由此可见微博的筚路蓝缕。
来源:东方早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