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

黄鹤昇: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吗?

  中国共产党用暴力夺取政权,用暴力维持统治,对秦始皇的暴政一直情有独锺。毛泽东就大言不惭地说他比秦始皇厉害几百倍,秦始皇只杀四百多个儒,他一下就杀了四百多万知识分子。如今中共尊孔扬儒了,对秦始皇这个政治污点不敢再加宣扬,但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还是大加肯定的。这个"丰功伟绩"就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使大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有了凝集的基础。秦始皇还做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真的对中国统一起着很大的作用吗?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去看看吧。

  早在秦始皇统治的三千多年前(距今已六千多年),神农氏已经统一了中国。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1这个记载,说明在神农氏统治时代,中国一直是统一的,后期的神农氏世衰,诸侯才作乱。於是有黄帝起来平乱,战胜了作乱诸侯,各诸侯都服从了黄帝的领导。根据这个历史记载,中华民族的建立,应该归功於黄帝。我们读历史都知道,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建立华夏民族,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没有称为秦皇子孙,就是中国人都认为黄帝和炎帝是我们的始祖。

  到了尧、舜时代,中国已有很好的文官制度:中国分为十二个州,尧舜坐镇中央政府,有四岳官员管理四方诸侯,有十二牧管理十二州。舜帝还制定出奖罚分明的典章制度:"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偏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賳,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2史书还记载舜帝用二十二人做各部门的首长治理天下,这二十二人分工明确,各尽其能:命禹做水利部长,命弃做农业部长;命契做教育部长;还有驯化禽畜的部长、管文艺音乐的部长、还有监察(批评时弊、监督舜帝言行的官)部长、管军队的部长等等。有如此系统而明确的行政架构分工,现代社会也只不过如此。於是舜帝"谋於四岳,僻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
�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3我们试想一想,在四五千年前的舜帝时代,就有如此分工细緻、刑罚分明的典章制度。舜帝是不是在领导着一个统一的中国?史书早就记载,在舜帝时期,已经是"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书。舜典》0一0页)了,何待几千年后的秦始皇来"统一度量衡"?可以看出当时的舜帝,德高望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4可见舜帝是多么英明伟大,中国人称他为圣人就不为过了。到了禹时代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分为九州,其统治疆土相当於现在的中国。其行政区域划分相当明确,田地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哪些地该种植什么、哪些水该养殖什么都有明确的分配。"於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
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5可以说,在禹的统治下,五穀丰登,六畜旺盛,山坡有植,到处莺歌燕舞,天下太平。"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6我们不要小看禹这个"明度数声乐",这说明在禹时代,已有一套非常文明、非常完善的典章制度,在管理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方面面。我读《尚书。禹贡》,有一个很大的惊叹,就是禹的"九州",疆土辽阔,人口众多,他的版图,相当於现在的中国。在当时交通落后,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禹是怎样统治中国的呢?他靠什么来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靠什么使人民信服他,推他"为山川明主"的?若果说他没有一套完善的、公正的、行之有效的行政系统来管理民众,他是不可能坐稳中国来领导九州的。

  可以说,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早就是统一的。在尧帝时,已制定历法,一年366日,以闰月正四时;到了舜帝统治时期,已经是"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见5注)。再以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其文明的典章制度更是辉煌灿烂。《诗经》、《尚书》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诗经》颂曰殷商的辉煌;《尚书》记载周朝的灿烂。我真不明白,为何要将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归於秦始皇一人?读中共编导的历史教科书,你会觉得怪怪的,好像没有秦始皇的出现,中国就国将不国,中国就四分五裂了?彷彿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大英雄。在我看来,他们如此歌颂秦始皇,就是贬低、割断自己的民族历史。把三千多年的中国统一历史不要,而将秦始皇捧为中国大统一的功臣。这种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最险恶、最无人性的暴君�
�为英雄的做法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真的作出巨大贡献吗?

  早在秦始皇灭六国前,中国的文字是统一的,大家都使用汉字,只是各国的书法不同而已。秦始皇灭六国后,规定全部按照一种书法书写,这就是"书同文"。我们试想:假如今天我们取消草书、取消隶书,规定只能书写楷书,那中国还有书法艺术的发展吗?秦始皇做的,就是箝制人们思想文化的发展。这个"书同文",可不是不同文化的"文",而是书写不同笔画的"文"。用当今大陆与港台使用汉字来作比较,就是大陆用简体字,港台用繁体字的区别。秦始皇做的,就是这么个工作,你说对中国大统一有什么贡献?又如他的"车同轨"。你的车不能造得太大也不能造得太小,一定要按照秦始皇规定的尺寸做。以我们今天有大车小车的情况来看,这是是非常愚蠢的。况且在古代多是泥路,车同轨,那车行走多了,车痕越走越深,泥路
很快就坏了。秦始皇不仅打破了交通工具的多样性,而且这一法规还极不科学。不难看出,这个"车同轨"对中国统一有什么文化思想的贡献?一点助益都没有。我们再来看他的"统一度量衡"。上面我们已举出舜帝时期早就有"同律度量衡",到了周朝,中国的算术已经有惊人的发展。周文王创《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算的公式是一样的,只是算法不同而已。在秦始皇灭六国前,各国使用的货币不同,有的将黄金视为最贵的货币,有的将铜视为最贵的货币,而且造的铜钱大小也不一样。秦始皇灭六国后,就把这一切以法律形式统一了下来。这项工作,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就如我们将一公斤换成两市斤那么一回事。秦始皇所做的,就是:你们以后不要什么十六两一斤了,就以十两一斤算吧。秦始皇所为的,都是在�‰
�人的文化基础上,做一些画蛇添足的工作而已,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并没有什么建树。据太史公《史记》的记载,秦始皇这些"丰功伟绩",都是他出巡时,叫那些书生搜肠刮肚,写成刻在石碑上的颂辞。他把他的政绩,描绘得天花乱坠,功盖三皇五帝,人民安居乐业,歌舞昇平,天下大同。实际上这些都是夸大其词的吹嘘之作,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秦始皇在巡狩瑯琊山时,刻的石碑是怎么说的: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於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楫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7读了这些肉麻的讚词,你会有点似曾相识。这不正是当今中共吹嘘他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一样的吗?所谓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成功"、"人民安居乐业、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之类的"丰功伟绩"。实际上只是自我吹嘘之作。秦始皇的统治若真的那么好,它也不会二世而亡了。对於秦始皇的暴政,汉代的贾谊早有总结,太史公也有记载,在此不加多说。

  秦始皇的唯一功绩,可能是在政治制度上有一个大突破:将以前的封建制度打破,建立"郡县"制的君主专政。这个"郡县"制,对中国的大统一思想文化是否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再来看看。

  秦始皇灭六国后,不再进行封建分封制,採取"郡县"制的形式进行统治。就是说,他不再採周朝的封建分封诸侯建国,而是派官员到"郡县"去任职管理。这种行政管理架构,可以加强秦始皇一人独裁的权力,但说是中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并未见得。黄帝以来的几千年,华夏民族都有一个向心力——天朝中国管理诸侯。天朝与各诸侯有一套完善的典礼制度在维系,没有人怀疑中华民族是分裂的,否则就没有人讲"夏、商、周"三个朝代了。也就是说,秦以前的夏、商、周,是採取封建制的形式来维系中华民族的,秦始皇是採取"郡县"制的形式来统治的。历史已告诉我们,由於秦始皇的残暴,他的统治维持到二世而亡。历史没有假如,假如说当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他不是採取李斯建议的"郡县"制,而是回归周朝的封建制,重新分封,
将部分权力释放给他的皇亲国戚及功臣,他的江山,有可能至少可以维持四、五代,我看不会二世而亡这么短命。它的短命,恰恰就是坏在这个君主专政的制度上。汉武帝以后的君王,都採取秦始皇这个"郡县制"进行统治,可惜他们的王朝,没有一个延续是超过"夏、商、周"的统治年代的。如果我们将中国的文明史划为五千年,以秦为分界线,刚好封建社会与君主王朝各一半:大概各佔二千五百年。封建社会才经历几个朝代,而君主王朝就换了二十几个。从保持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说,还是封建制度优於秦始皇的"郡县"君主制度;从维系一个民族命脉的文化、礼俗来说,秦始皇的措施对中华民族也没有什么贡献。他把人民当黔首,焚书坑儒,箝制人民的思想行为,极大地破坏中华传统文化。他的暴政,差点将中华优秀文化丢�¤
�殆尽,若不是二世而亡,诸子百家的学说就淹没了。他当时只准留下农政和医学的书籍,其他的都烧掉了。如果他的统治延续几代,中国很多优秀文化就失传了。到了汉初,汉高祖找来不少博士,在民间到处搜罗、编纂,才理出一点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来。如此来看,秦始皇不仅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且是破坏中华民族文化的灾星,是民族的罪人。翻开中国的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的统治者,会站出来歌颂秦始皇的,只有中共,这个暴力政权,与秦始皇惺惺相惜,在教科书大捧他的"丰功伟绩",还出电影,将秦始皇捧为统一中国的《英雄》。

  註释:

  1《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第3页。

  2 同上书,19页。

  3 同上书,29页。

  4 同上书,32页。

  5 同上书,56页。

  6 同上书,60页。

  7 同上书,174页。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