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0日星期四

蔡铮:全世界都在等着看中国的笑话

  如今美国媒体天天都在谈论中国威胁。但曾经让美国恐慌的竞争对手,五十年代的苏联,八十年代的日本,都"俱往矣",成为笑谈。尤其是日本,曾气势汹汹,恨不得席卷美国,可眨眼间就如潮水退去,龟缩到日本小岛上去了。美国仍独占鳌头,笑得前仰后合。国与国间的竞争是百年之竞,千年之争,其成败不在一朝一夕,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中国还可笑十年。有许多问题会使中国发展停滞乃至崩溃,但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只有"可能"。唯一必然出现的是人口老化。过去三十年强制计划生育使未来的人口老化已成定局。中国面临着人类所前所未有的人口老化的灾难性后果。许多美国专家学者都在等着看中国人口老化的定时炸弹爆炸后的笑话。

  我国过去三十年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良好的人口结构,这使我国有无人匹敌的充足多元的劳动力。这一优势使我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总能逢凶化吉,一往直前。但大约10年后,人口老化问题将渐渐呈强,其连锁负面反应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四面遇敌,左支右绌。我国经济到2030左右可能会因人口老化而停滞乃至倒退,各种社会问题会因此相继爆发,我国的危机承受力将达到极限,整个社会可能全面崩溃。

  人口老化将是中國未来发展的最大陷阱。对人口老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中国政府没有准备好,中国百姓没有准备好。力主"计生"的专家学者对这一灾难视而不见,更对国家发展带来的新的生育趋向不管不顾,对世界人口再生趋势发展不闻不问,还要"按既定方针办",继续鼓吹计划生育,为国家未来发展挖掘更大陷阱,为全世界制造笑话叫嚣不止。

  上世纪八十年代,要抑制过度生育,减轻国家养育负担,节约积累发展资金而实施计划生育实为国家发展的权宜之计,但是这个政策要见好就收,得意不宜再往。 如果长此"计生"下去,只会把中华民族"计死"掉 ."计生"在九十年代就该结束,至少在韩国废除计划生育,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后就该迅速废除。但我国政府与学者之间的怪异关系使这个本来为权宜之计的政策变成了"基本国策"。我国的许多专家,尤其是人口学家,多是些奴才学者。一个于民族长期发展如此险恶的计生政策,因为政府的提倡,便有一大批学者专家站出来说它如何科学,如何伟大,如何正确。奴才学者如程恩富之流还力主通过百年杀伐式"计生",把中国人口搞到5亿。另一方面,许多人口"专家"唯国际理论是从。这些奴才们不知道,许多国际理论�­
�说,为他人基于其自身利益所创,其潜在目的就是要给他国他族人洗脑。如为了中国的长治久安,我们希望竞争者全实施自宫自杀式的"计生",将其人口计划到少之又少,最好是少到没有,如日本,最好是三千万; 美国,最好是一亿以下。 可没人按我们的意思办(我国学者持奉的人口理论只糊弄了自己):日本正设法鼓励国民生育; 美国人口将持续稳步增长,百年后人口将达6亿。我国鼓吹"计生"的专家学者,既是政府的奴才,又是国际学术的奴才。他们不能独立思考,为自己的衣饭而贻误国家民族。简单明白的"有儿穷不久,无儿富不长"的道理被他们用花里胡哨的"国际理论"搞颠了, 少儿则富,无后则强被它们搞成了颠簸不破的永恒真理。

  如今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已经使我国大多数人民的生育环境和生育意愿发生了根本变化 – 从传统农业社会的多生多育变为不愿(也不能)多生多养,甚至不愿生育。这种不利人口替换再生的生育趋向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期严重 ,不可逆转。现在和将来我国要面对的不是要遏制国民生育,而是如何创造条件,鼓励国民生育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中华民族的正常繁衍。

  50万靠"计生"为生的官员,无数靠宣扬计生之道吃饭的专家学者,如缠在民族之树上的藤蔓,越缠越紧;不把这棵树缠死决不罢休;而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挤,使一般国民也直觉人越少越好;少生就是好的宣传催眠了大部分国民。诸多因素使废除计生的阻力很大。但人口老化和人口急剧萎缩的危机在即,国家发展的陷坑已被鼠目寸光的国贼们挖好,横亘在前; 没有时间辩论,没有时间去教育大众为何要急转弯 .填补陷坑的办法是迅速全面开放生育。时不我待。 我国政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当人严重人口老化导致的问题全面爆发,再呼吁多生多育时已至少迟了20年 .且不说公民届时不能多生多育,就是能, 在整个社会养老负担沉重时再加上突然增加的养育负担,社会更难承受。我们必须在该养时候养,错失一年,损
失一代。我国因人口结构良好而导致的经济发展还能持续10年左右,我们还可亡羊补牢。但开放生育的巨大阻力来自计生部门,来自靠推行计生理论生活的专家,以及感受现存人多压力的一般百姓。即使政府高层智者要废除计生,许多人会跳出来反对。我只得叹一声: 安得智者挽狂澜,铲除计生救中华!

  2011年2月9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editor@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