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盛建锋:电影入殓师和中日关系

  前几日,有则新闻说,上海殡仪馆418个岗位空缺吸引了5000名大学生到现场咨询,并收到简历3220份。新闻继续说,殡葬行业工作稳定,跳槽少,行业魅力无限,大家不应该有偏见。我就想,如果没有偏见,就不会有这则新闻。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偏见,我是有的。整天跟死人打交道,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恐怕不行,魅力不知从何谈起,不管到什么时候,这都是个特殊行业。服务业发达的日本对待入殓师的态度尚且如此,中国人不太可能凭空那么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加盟殡葬行业,或许是一件好事。中国现在服务业,虽然不差钱,但差的是水平。如果那些成功得到职位的大学生能学习影片《入殓师》中的入殓技巧和服务意识,中国送葬行业兴许真能魅力无限。但愿,这次我不是又在做梦。

  "入殓师"英文怎么说呢?我没有答案,于是像往常一样,求助于有道海量词典,却没搜到匹配结果。看来,入殓师和这个行业一样相当生僻。《入殓师》英文片名叫做Departures,或许我们可以造个新词,用departurer来称呼入殓师?个人认为,"入殓师"比"送行者"翻译得好,大家一看就明白,而且冠之以师,可谓正名。

  说《入殓师》这部电影之前,有必要先说说中日之间的纠葛。

  倏忽150年,日升日落,再起再落,升时夺目,落时悲怆,引无数学者竞憔悴。

  我对日本,不憎也不喜。与蒙古人和满人不同,日本人没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夷族统治者。正因如此,日本没有机会成为中国新的领土。日本失败了,所以我们可以尽情骂,不用顾忌像元、清两朝的压迫。日本强大依旧,并且不承认败给中国,不承认屠戮中国,这让我们更加恼怒。就像两个拳击手只打了一个回合一样,全都愤愤不平。中日之间的恩怨,一直都是一个敏感话题,更麻烦的是,这个历史问题并未终结,而是一直在发酵当中。由此而论,中日将来再次开战,似乎很有可能。

  日本的文字和电影有点变态,但日本却保存着中国粗心丢掉的佛教、茶道和服饰等东西,它还有健康的饮食和精细的工业。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李鸿章正在搞洋务运动,表面上看,难分伯仲。甲午一役,中国被打出了原形。之后,日本更是打败了俄国,占了东南亚,与美国血拼,而中国则在苦苦挣扎。中日之间出现了历史性的逆差,实干家邓小平后来也不得不到日本取经。而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仍需要学习日本,包括其经验教训。

  俄国和日本是我们两个最重要的邻居。俄国一直在压缩中国,日本却没有,或者说没压缩成功。这两个国家都亏欠中国,只是亏欠的内容稍有不同:日本主要是心理上亏欠,俄国不仅在心理上,还在领土上,都亏欠中国,并时刻戒备。日本极度膨胀的时候欺负了中国,但除了脸面,日本人似乎并不亏欠中国什么。而俄国,除了斯大林时期,一直都在欺侮中国。除了二战时期,日本一直都是中国算不上亲密的朋友。这里面,孰轻孰重,还请痛恨小日本的国人掂量,如此耿耿于怀,似乎不是大国国民所应有之心态。说到这里,你会说日本杀了多少中国人,这笔帐绝对不能忘。我也这么想,但问题是,我们能怎么做?杀光灭掉日本吗?如果能做到,我也赞成,当年的忽必烈也这么想,可结果是铩羽而归。冤仇宜解不宜结,大气一点,放好历史包袱,宽待日本,才是上策。日本如果想和好,我们不能拒绝,日本如果想死灰复燃,我们奉陪。但有一点至关重要,不可意气用事。

  对将来的日本,我并不看好。是历史的撕扯,让日本大大领先中国完成现代化,但这种历史机遇不会常有,可以说千载难逢。风暴过后,大海归于平静之时,中日之间本来面目自会显露。曾经史诗般的辉煌,没有理由不让日本人骄傲,但中国也不必为此过于担忧,因为日本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而且很难还能回来。日本今后仍将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虽然不用像过去那样模仿,但也不敢再小看中国。

  时间,只有时间,能够慢慢抚平中日国民间的复杂心理差异。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去除我们看日本电影时候的隐形眼镜。

  和印度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样,《入殓师》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如果说前者好在构思,那么后者则好在内涵。而内涵似乎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看看某位张姓导演的作品,不是自爆家丑,就是华而不实,在他看来,假唱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入殓师》告诉我们,日本已经从二战后的扭曲中走了出来,开始能够平和地赞扬一个另类行业。中国还没能走出扭曲,甚至很少有人愿意直面这种扭曲,只有李安把它粗暴的展示了一回,结果当然不好。

  世上本来就没有失败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幸福。大悟被迫放弃理想,回到乡间。对这个失败者,影片没有赞扬,也没有贬低。就像他妻子说的:到乡下好啊,我们不用付房租了。大悟找到工作后,买回了上等牛肉,本该欢喜的晚餐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而打了折扣。那个时候的大悟,可以选择再次放弃,但优厚的薪水和思辨的心灵,最终让他留了下来。而这不是权宜之计,正是因为面对死亡,才开始了对生死的思量,才有了那绵转悠长的琴声。这琴声才是好音乐。生死事大,儒释道三家中,只有佛家不避艰难,探究其中原委,试图明了人生。如果佛门高僧见了大悟,或许会说他颇具佛缘。

  生死难辨,爱恨也同样模糊。入殓师这份工作的代价可不小,老婆回了娘家,朋友开始回避。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支持大悟的坚持,这最终可能正确的坚持让几乎所有人都倍感煎熬。爱在煎熬下变成了恨,而恨在煎熬下变成了爱。影片虽然结束了,但大悟和妻子承受的煎熬并未结束,因为他们的孩子将会受到歧视,更因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到时侯,孩子可能会怨恨大悟,懂事以后可能又会谅解他,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支持大悟坚持到底,他或许会继续下去,但这一次的坚持值得商榷,因为社会,或者说世俗,不会像妻子那样心软,它会轻易摧毁一个生命,它不用担心,世界上有着无数的生命。大悟继续坚持其实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对社会的爱,一种不求回报的大爱。

  或许中国人应该学学大悟的妻子,不要那么耿耿于怀。现在热映的《南京!南京!》首映就超过了《赤壁》,说明大家对此更为关心。到现在,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我也在犹豫是否应该看,因为我在怀疑导演的动机。拍这种题材的电影一定不用担心票房,但导演是否应该关心点别的东西?比如说,可能的煽动和误导。有人说,打台湾要捐一个月工资,打日本要捐一条命。这样的熊熊大火用得着继续添柴倒油吗?日本越是平和,国人越是上火,这很像大悟和他妻子:大悟越是坚持,妻子越是生气。到现在,我们基本认同大悟的坚持,而平和历来就是值得鼓励的。大悟的妻子选择了宽恕和包容,国人是不是也应该这么做?

  我相信很多人不信邪,一定要灭掉小日本。我不反对,我只希望他们一战成功,并且在杀死日本妇女和小孩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软,一定要做到"三光",不要像日本兵那样不够彻底。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像大悟这样的入殓师是否应该留下来为逝去的日本送最后一程?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