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星期二

毕研韬:漫谈新疆骚乱的预警和“阴谋”

  新疆7.5骚乱中人员伤亡之惨重令人痛心疾首。在骚乱发生后的最初几天里,有舆论质疑:骚乱前当局是否有预警?曾有评论指出,如果当局及时发出预警,民众和政府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伤亡就不会如此之大。矛头直指中国某些职能部门。

  7月23日《亚洲周刊》报道说,原《新疆法制报》记者海莱特·尼亚孜曾在7月4日晚上向新疆政府部门发出预警。海莱特说,他不是唯一向政府提出预警的人,有人比他提得还早。这篇报道加深了舆论的质疑:官方预警系统是否运转正常?

  7月26日《博讯新闻网》刊文称,7月3日和4日,国家安全部、公安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分别发出内部通报,一致预测了"7月5日境外'三种势力'将和内部疆独'恐怖敌对分子'结合,于7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闹事。"这篇文章透露的诸多细节颇值得把玩。

  7月28日《新京报》报道说,新疆艺术学院7月3日晚上就已发出警报。7月5日上午11时,该院接到乌鲁木齐公安局的紧急通知,"5日或者6日,可能有学生上街游行"。《新京报》是《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集团合资创办的报纸。

  笔者在反复研读后发现,《新京报》的文章只是对新疆艺术学院作为维稳典型的事迹宣传,并无政法系统自我辩护的企图。换言之,《新京报》对《亚洲周刊》与《博讯新闻网》文章的佐证很可能只是个巧合。

  不过,《博讯网》和《新京报》的文章证实:有关部门在骚乱前的确发出过预警。至此,政法系统有意瞒报事态、打击政治对手的谣言也就破产了。既然曾发出预警,那么舆论的焦点就集中到:为什么预警没有被采纳?对此,目前网上流传着不同版本的"阴谋论"。

  这些"阴谋论"的出台动机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传播而传播,多出自"独立"观察人士,动机较为单纯;有些则是出于政治博弈,大多出自政治操盘手,动机颇为复杂。当然,历史地看,国际社会对不同见解会有自己的比较鉴别,N年之后真相定会大白于天下。

  自新疆7.5骚乱发生至今,各种"内情"不时"泄露"出来。其中有匿名的,有具名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强调内因的,有强调外因的;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其中,最值得把玩的是各类内讧阴谋论。

  任何传播行为都有其特定的传播动机和传播目标。要"准确"解读政治文本,就不能不仔细考察传播者的动机。但判断动机绝非易事。同一文本置于不同的动机下,其意义就可能截然不同。这就是各类"阴谋论"的杀伤力所在。

  当然,要精准解读是极其困难的。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说,"在没有客观证据引导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根据其主观偏好来预测的。"人们倾向于忽略某些不愿意看到的细节,同时强调某些希望看到的内容。所以,解读者最大的障碍就是他/她的个人偏见。

  实验表明,"当一个实际感知性的事实与期望相冲突时,期望可能会提供一个比事实本身更为有力的感知和记忆的决定因素。"当遇到一个与自己的知识、立场不一致的说法时,我们很可能会无意识地否定、批驳新信息。这就为某些人操纵舆论提供了空间。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社会的有志之士就大力推动反宣传启蒙运动,将权贵们操纵舆论的伎俩公之于众。但是现在,操纵舆论者不仅来自境内,还来自境外,来自看不见的角落。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不仅有真理和实相,还有数不清的谬论和假相。

  作者:毕研韬(旅欧中国传播学者、海南大学副教授)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