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日星期日

肖彬:热比娅现象

  日本政府允许热比娅访问日本,并向民众举行记者会。接着,热比娅将访问澳大利亚,为墨尔本电影节一个有关她本人的纪录片进行演讲;中国外交部门表达了抗议的意见。

  新疆7.5事件后,热比娅从默默无闻到成为达赖之后另一个领导分裂中国运动的威权人物,这种一夜成名的状况想必会令外中国外事部门感到惊奇,当然,亦倍感头痛。

  新疆7.5事件分明是恐怖主义制造的流血事件,但为什么到国际上就会被上演成"中国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种族屠杀"等这样的闹剧呢,而幕后黑手却会被描绘成民族权利运动的英雄呢。这种离奇的状况,笔者姑且把其称为" 热比娅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屡见不鲜,达赖喇嘛就是另一例子。

  务实的面对中国的威胁

  热比娅现象的产生在背后其实有着一定的供需关系在发挥作用,笔者先来考察下她的国际需求。这种需求的产生是因为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给西方国家带来很大压力。这个压力并不会因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所作贡献以及为拯救西方国家金融危机所作努力而有所淡忘。西方国家恐惧中国经济崛起给世界资源分配格局进行重新洗牌,中国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资源总数一定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增长会对西方国家构成实质的减少威胁。

  同时,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国际观念:"大国的崛起是以另一个大国的被削弱从而进行权力转移为代价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担心中国的强大会替代他们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这种国际关系理论加上之前所述的实际压力将直接促使西方世界把"中国威胁论"作为对中国外交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方针,进而产生了执行各种敌对中国的行动的需求。所以一旦有能够削弱中国的因素出现,他们也一定会善加利用。而不论是达赖喇嘛,法轮功、还是热比娅都是这种因素的提供者。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竞争者都不遗余力的参与进来,他们难道不会分别真正的民族英雄如切·格瓦拉者与热比娅等的区别吗?不是,他们是恐惧中国的崛起而采取务实的削弱中国的策略,培养热比娅作为另一支分裂中国运动的威权力量。这样,中国就必须花力气却解决内部纷争从而耽误中国的崛起进程或是中国与他们的竞争。

  文明的冲突

  西方世界的外交实践除了上面提到的务实因素,还一个就是价值观的冲突,西方世界如今的版图是经由民族国家的崛起而完成的。"民族自决论"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西方主流的价值观,从科索沃战争的起因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价值倾向,和把这种倾向付诸实践的决心。但作为东方文化的诞生地——中国的民族观念却只是在强调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的泛民族意识形态,这种弱化甚至无概念性质的民族意识形态根源于中国几千年来长期的民族战争及其战后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文明只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以此来区分夏与夷。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曾说: "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这种意识形态被韩少功先生称为"文族"——这与基于血缘和种族的民族观念完全不同,这是不能被西方价值观所能理解的。这种不理解可以被解释为中西方的文明冲突,根源即是现代的巴别塔——同一个世界,不同一的梦想。

  实际上,中国的"文族"观念所强调的求同存异的宽广胸襟是强于民族观念的狭隘性。而这种求同理念却被西方世界认为我们强调的文化认同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侵略,是一种同化政策,是一种淡化民族意识的政策。的确如此,但我们的理解从来和你们的不同!

  数千年来,中国只限于期望用儒家的"忠孝礼义"作为共同交流思想平台,各少数民族与中华文明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同化,和你们所谓的同化政策有所不同,后者是主动且具有侵略性的,我们从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其一,我们通过皇族间联姻换取和平,虽然这种绥靖政策遭到批评,是软弱的表现,但从这点可以发现,中华文明是没有任何侵略性。而令人讽刺的是中华文明在军事上却一直处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直接威胁下(虽然汉唐二朝曾解除过北方的威胁,但相比整个历史来说还是很短暂)。中华文明的统治者,除了李唐王朝外(李唐皇族本身就是民族血缘混合的产物),根本不具备可以强制同化少数民族的实力。真实的历史上演的是少数民族不断打败汉族,但却无法击败比其更高级的中华文明,是他们选择并保留了中华文明,并融入进来,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分子。而我们所谓的汉族也只是文化和地域上的称谓,没有血缘和种族的界限,实际上是不能被称为民族的。从更长远的效果看,联姻不仅换取的是和平,在联姻过程中向少数民族传达了中华的文明,从而造成了少数民族不自觉的对内执行相同的文化政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华文明的统治者,把自己的血脉与少数族裔进行联姻本身就可以反击注重血缘关系的西方民族观念,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确把少数民族看成低级化外民族,但这个低级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高低,而是基于文明教化的高低。

  其二,通过朝贡关系传达象征性的中央政府概念,当然,有时这种朝贡是索取式的,但更多的时候是双向的和被索取的,例如郑和下西洋,我们的船队不是凭借船坚炮利进行征讨掠夺而是凭借大规模的船队来彰显中华文明的鼎盛,我们所做的无非就是到处送送礼物,显示下友好的邦交关系。的确,有少数国家臣服中国,但这种臣服并非基于西方殖民式的利益剥削的需要,而是对大中华文化的敬仰。中华文明通过建立天朝大国去吸引少数民族进而传承文明,教化四方,而并非强迫统一他们。民族这个概念起源西方世界的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自决论源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观念可以说是进步的,但决不能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类比,中国历史上不存在殖民少数民族的问题,不存在剥削少数民族利益的问题。而统一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是各民族自己选择的产物。这也是中华文明为数不多的优良遗产——没有了民族的区别,也就没有了血缘种族之间的仇恨和歧视及其所带来的纷争。可以说中国的长期民族融合是和平渐进的,是友好的,注重树立文化认同感的。更确切的说是被动无意识的文化认同使大家走到了一起。

  中华文明关于民族意识的价值观的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却并不是后无来者。现今西方世界的最强者——美利坚合众国不就是"文族"观念的倡导者。我们习惯性的把其称为民族大熔炉,不就是彰显其间各民族求同存异共同秉持"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而自豪的称自己为"American"。你们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我们强调的是儒家的"忠孝礼义"。所以说这只能怪你们忘记了自己的进步,但也只怪我们疏于宣传自己的文化。

  需求将自发的产生供给

  既被认为是实质的威胁又在文明的价值观上有所冲突,这些无不在他们的对外政策上产生实质且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外交实践就被转变为对不利于中国强大因素的一种有效需求。理解了这种需求及其产生的原因就不难发现热比娅现象的产生只不过是需求自发的产生供给。每个国家在内部都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只要某些人抓住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看重这些问题后面可以带来的潜在利益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成为西方国家争相资助,争相同情的对象。而这里说的某些人时时刻刻都在等待这样的机会,一个一夜成名被造就为被迫害的民族英雄机会。相信大家没有忘记王千源同学的在美国的行为。

  面对巴别塔,我们无言以对

  上帝制造了巴别塔,面对国际上的把恐怖主义描绘成中国对内执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分裂主义描绘成民族独立运动,支持纵容这些人的卑劣行径。我们一再重申西方国家的这种行为是无视历史的无理行为。但是,我们想过没有他们并没有无视他们的历史,而只是无视了我们的历史,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有这样那样的历史才造就了如今的中西方价值观上的无法沟通。我们的主席匆匆回国,带着痛楚和无奈别离了即将到来的八国峰会,我们的外事部门费力的解释了热比娅的嘴脸及其险恶用心,换来的却是跟多的责难。面对巴别塔,我们无言以对。

  在对少数民族政策上,我们的民族自治制度、网开一面的计划生育国策,少数民族青年的高考加法政策都是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充分保护和友好馈赠,即使有些同胞有所非议,但更多数的民众都把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照顾。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从古至今,中华文化都秉持包容与和谐相处的原则,这就是我们文化先进的地方——既没有排外性质的狭隘民族思想,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予以必要的友谊。西方世界以他们的史为鉴来分析我们的作为,这就是我们所无言以对的地方。不难发现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亦属于这种文明的冲突,而这也是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代表作中所描绘的景象。

  国家主权的完整和文明的尊严

  我们对热比娅现象的发生感到痛心疾首,为死难者默哀的同时,我们希望被西方世界理解,对于有险恶用心的国家,中国的外事部门进行合理的反击。但笔者这里想说的是,对于这种"中国威胁论"和"文明的冲突",我们需要的绝不仅是被理解,更需要的是国家主权的体面和文明的尊严。

  针对那些因"中国威胁论"而采取的敌对行为,中国政府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这里这个主权并不仅指领土主权完整,还要包括维护生活在斯土上的人可以靠自己双手改善生活的权利。

  所谓的文明的尊严,即坚持我们文化的优良传统(当然坏的传统必须遗弃),这是祖祖辈辈所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因为西方的价值观来否定自己的历史。在外交政策上,不能总在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框架内思考,他们提倡基于血统的狭隘民族观念,我们不能也以这样的观念进行外交解释,外事部门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去阐述我们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的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果总跟着他们定下的基调说话,那我们就不是存在的文明,而是失去的文明或者是被奴役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确被鸦片战争被击败,我们的文明中的确有导致我们落后的因子,但绝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整个西方文明去全盘否定和替代自己的文明,我们也有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这对于现在而言,就是生活在这个文明里的人的尊严,同样也必须予以捍卫。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