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星期四

毕研韬:请尊重独立学者

  ——读于建嵘《中国民众为何抱怨?》随感

  我和于建嵘先生并不相识,却有幸通过一次电邮。半年前四川朋友筹办一份内部刊物以推动NGO和志愿者工作,我推荐于先生担任顾问。通过北京友人亚河(吴健斌)和龙文,我辗转找到于教授。于教授爽快允诺。

  今日拜读于建嵘先生的演讲稿《中国民众为何抱怨?》,感触良多。于先生断言,"抱怨是民众的一种权利,他们有权抱怨。"对此,笔者极为赞同。事实上,我相信中国民众不仅有抱怨的权利,还有让官员们"倾听"他们抱怨的权利。

  那么,官员们有抱怨的权利吗?官员也是人,自然也有抱怨的权利。可民众为何不能接受官员们的抱怨呢?我的看法是,这不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而应该从政治运营或社会管治的角度探讨。

  于建嵘先生呼吁,要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财产权;要有权威的司法制度,让司法成为民众权利救济最后的底线;要有真正的代议制度,让人民代表真正能代表人民;要有一个开放的媒体,让民众的抱怨有正常的宣泄渠道。

  于先生的建议大都基于自身的社会调查,而不是闭门造车,所以说服力较强。于先生的呼吁可操作性强,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清谈,所以支持者不少。当然我早已注意到有人批评说,于建嵘对时政的批评是一种营销策略。此论调不值得一驳。

  中国民众的抱怨是基于利益层面还是价值层面?抑或二者皆有?对此笔者不好妄下断语,但我敢肯定,当利益层面的诉求得不到基本满足,价值层面的对抗也就难以避免。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官方的信息系统大多在粉饰太平,欺上瞒下。

  中国官方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民众有抱怨的权利(也有不抱怨的权利);官方应该保障民众的抱怨权利,而不是无谓地压制;打压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简单的压制换来的暂时"和谐"可能会催生更强力的反弹。

  至于目前不断积累的民怨,我的建议是,当务之急是改造升级民意渠道,策略性地疏导民意,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当然,这里面危险重重。英国一位传播学者在研究了世界上诸多非民主国家的政权更替后警告,逐步放开是明智之举。

  近日境外有论者指出,对于合法性基础较弱的政府/政权,充分的言论自由可能会导致社会混乱(大意如此。遗憾的是我没能记住此论者的名讳,恕在下不敬)。当然,也有人正希望借助言论自由推动中国的制度改革和政权更迭。

  从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在下建议中国当局尊重并爱护于先生之类的独立学者。于先生不"左"不"右",实属难得。当然,利益和立场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我所说的"中立"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已是"极左"或"极右"了。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观点的碰撞在所难免,不适应此政治生态的政治精英们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如果有人动用行政资源去打压独立声音,那更是逆天而行、不自量力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千万个独立学者!

  (作者系旅欧中国传播学者、海南大学副教授)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